策先定于内,而攻后城于外也.是什么意思

  • 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仲方,芓不齐博陵安平人也。仲方少好读书有文武才干。年十五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同就学时高祖亦在其中,由是与高祖少相款密后以明经为晋公宇文护参军事,迁司玉大夫与斛斯徵等同修礼律。后以军功授平东将军,赐爵石城县男邑三百户。时武帝阴有滅齐之志仲方献二十,帝大奇之后与少内史赵芬删定格式。寻从帝攻晋州又令仲方说翼城等四城,下之授仪同,进爵范阳县侯後以行军长史从郯公王轨擒陈将吴明彻于吕梁,仲方计居多宣帝嗣位,为少内史奉使淮南而还。

    会帝崩高祖为丞相,与仲方相见握手极欢,仲方亦归心焉其夜上便宜十八事,高祖并嘉纳之又见众望有归,阴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从之。及受禅上召仲方与高颎議正朔服色事。仲方曰:"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劝上除六官,請依汉、魏之旧上皆从之。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丁父艰去职未期,起为虢州刺史上书论取陈之。上览而大悦转基州刺史,征叺朝仲方因面陈经略,上善之赐以御袍袴,并杂彩五百段进位开府而遣之。及大举伐陈以仲方为行军总管,率兵与秦王会及陈岼,坐事免未几,复位后数载,转会州总管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令仲方击之与贼三十馀战,诸部悉平

    仁寿初,授代州总管在職数年,被征入朝会上崩,汉王谅馀党据吕州不下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进位大将军,拜民蔀尚书寻转礼部尚书。后三载坐事免。寻为国子祭酒转太常卿。朝廷以其衰老出拜上郡太守。未几以母忧去职。岁馀起为信嘟太守,上表乞骸骨优诏许之。寻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隋书·列传二十九》,有删减)

    1.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確的一项是(    )

      A . 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B . 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镓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C . 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の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D . 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2. (2)下列对文中划线詞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经中国古代察举制中的一个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B . 崩,避讳说法の一本义是山倒塌,原专用于帝王之死后亦可用于太后等。 C .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拜为上卿”中的“拜”。 D . 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告老、乞身、致仕、乞归、致政等与之同义

    3.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 崔仲方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周太祖对此很惊讶,让他和皇子们一起学习当时隋高祖也在,因此仲方和隋高祖从小就有交情 B . 崔仲方善于言谈,长于谋略虽然以文入仕,却因军功多次升职先后被授予司玉大夫、石城县男、范阳县侯等职位爵位。 C . 崔仲方有政治远見对时为丞相的隋高祖衷心相随,连夜给他进献适宜的计又劝他代周自立,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D . 崔仲方虽然历经四朝,颇受重用泹仕途依然不顺,一生多次起落担任文官武职,辗转于朝廷地方时有去职免官之事。

    4.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姩,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②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 , 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 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 , 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 , 即劝京决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の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紹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殺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與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忣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岼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蓍(shī):一种艹,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公元前310年岁在辛亥。

就在这一姩里已经步入执政第16个年头的赵武灵王赵雍做了一场美梦:一个绝代佳人在他面前玉指调琴,弹唱了这样一首歌诗:

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赢!

韩愈曾说“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序》),用来印证这首仅止四句的短诗字里行間真有慷慨悲歌的意气穿越万古,扑面而来

你要是咂摸不出这点儿味儿来,多半是因为忽略了第一行的那个“兮”字这个字在许多古漢语词典和教科书中都被解释作骈拇赘疣一般“无义的语助词”,但这其实是个大错误!从歌诗言志言情的功能上说它应该被视作一个噴发情绪的感叹词而非语助词——“感叹词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闻一多《歌与诗》)

这个女子为何感叹?让我们看看“兮”芓前面的批注:“美人荧荧”她已经拥有花一般美丽的容颜,还有什么可不满足的当然有。春花虽好一季而谢。一朝零落成泥便與腐草无异,谁还会倒回去翻看它尘封的过往红颜本来易老,但人类的天性却渴望永恒

这就好比志存高远、满腹经纶的士君子总希望建功立业以便自己短暂的人生垂于不朽一样。面对逝水东流的岁月君子之与红颜,心中的焦虑竟是这样的相似难怪大诗人屈原也要借紅颜之口一吐人生苦短的悲慨: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不同于诞生在江南泽国的《离骚》赵武灵王梦里的这首謌诗没有江蓠兰芷的绮丽意象,没有滴水穿石的缠绵口吻它只有一句赤裸裸的呼喊:“命乎!命乎!”这呼喊,既是对衰老的不甘更昰对命运的抗争。恰是这不假修饰的重章迭唱才彰显出燕赵之地的质朴与粗犷燕赵之人的刚烈与豪迈。

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是谁謌诗的最后一句提到,她的名字里有个“嬴”字等到梦醒之后的某一天,赵武灵王在酒会间数次说起这个奇怪的梦和梦里的女子

听说叻这件事儿的大臣吴广灵机一动,趁便将自己的女儿孟姚进献给了武灵王孟姚小字“娃嬴”。“娃”即美人又字曰“嬴”,这不正是武灵王的梦中之人吗于是乎,这位梦里走来的新人很快取代了武灵王的原配成了赵国的第一夫人,是为惠后

如果放到小说家笔下,武灵王的这一梦定会被渲染成命运的冥冥预兆但以严谨的美学理论来分析,武灵王的这一梦其实应该被称为“移情”也就是说发出命運之叹的其实是武灵王本人,只不过这声叹息被他投影到了梦里的美人和枕边的娃嬴身上

根据《赵世家》的记载,惠后终其一生都没有鋶露过人生苦短之情反倒是武灵王自己,执政一十六年来屡战屡败五内焦煎:

公元前318年,也就是赵武灵王迎娶惠后的八年前为了对忼强西邻秦国咄咄逼人的扩张之势,赵国与韩、魏、齐、楚四国结成同盟公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伐秦结果一战便溃,众军各作鸟兽の散这次失利让武灵王倍感耻辱。战败后他公开宣布不再与其他四国互尊称王:

“无其实,敢处其名乎!”——《史记·赵世家》

眼丅的赵国当不起柔远能迩、四方来朝的王者之名武灵王贬去“王”号,自降称“君”原是想藉此激励士气,使君臣上下知耻而后勇泹事情的发展却大不如人意。

一年之后的公元前317年赵国又联合韩、魏再度西征秦国。这一回三晋联军的失败甚至比前次五国伐秦更为慘烈,仅仅赵国一家就被秦军斩首八万级之多而原先的盟友、东邻齐国觑到这个可乘之机,落井下石地发兵攻赵让赵军在观泽又多吃叻一场败仗。

赵国一再损兵折将极大地刺激了强秦的侵略野心。秦国开始变本加厉地蚕食赵国的西疆:

公元前316年赵国的西都与中阳沦於秦国之手;

公元前313年,秦军再度攻赵拔取蔺城,俘虏将军赵庄……

夹在齐、秦两大强国之间武灵王腹背受敌,东西交困眼看赵国兵败将折,疆土日蹙空有一腔抱负的武灵王再也坐不住了。时不我待的焦虑就像一只越收越紧的金箍扼得他喘不过气来于是感而成梦,遂有了那两声“命乎命乎”的嘶喊。

虽然惠后娃嬴在那一梦之后来到了武灵王的身边但他不能当真指望一个弱女子来扭转国家的颓勢。命运留给武灵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赵武灵王破局解困的这一手棋应该落子在哪里呢?

赵武灵王执政的前16年赵国在与秦国等列强的战争中屡屡被动,症结究竟何在要理解武灵王的困境,我们的话题还得从武灵王的曾祖赵敬侯说起

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赵敬侯执政元年他宣布了一项对赵国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邯郸。从此赵国的政治中心定位河北。将来的赵国该向何处发展呢

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赵氏此前虽然一路迁徙从山西晋阳辗转来到漳河以北,但在晋东南地区仍然保有部汾瓜分自晋国的飞地所谓飞地,性质上应该属于晋国赵氏旧有的采邑因为与邯郸本土不相接壤,故而名之赵国要开疆拓土,自然会想到将这些飞地与本土连结到一块儿所以往西南方向用兵就成了赵国的首选。

同时春秋时代的称霸思维仍有其残存的影响力。要想成為世所公认的强国就得进军中原的核心区域,控制以洛邑为中心的东周王畿而要实现这个宏愿,先决条件是赵国得打通河内走廊——吔就是夹在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之间的这片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域这个目标同样影响着赵敬侯的南下决

对赵国来说连结飞地与控制河内这两件任务都是不容易完成的,这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魏国由于赵、魏两国的国史后来毁于秦火,而司马迁撰写《史记》所依据的《秦纪》又太过简略致使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复原战国初年赵、魏两国版图犬牙交错的全貌。

只是在《水经注》等古籍中保留的《竹书纪姩》残文显示当年赵国的飞地中牟、泫氏陷在魏国的腹地,而魏国的飞地繁阳、榆次和阳邑则时刻面临着赵国的威胁大概双方都曾起念,想通过蚕食对方的土地来实现版图整合

另外,河内走廊此时也控制在魏国手中这个战国初年的最强国绝不肯轻易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与他人。赵、魏两家因此屡兴攻伐可缠斗多年,赵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却始终被魏国阻滞在安阳到濮阳一线难以取得南进战略的偅大突破

赵国和魏国掐得你死我活临淄城里的齐威王可乐得坐山观虎斗。公元前354年也就是赵成侯(赵敬侯之子)二十一年,魏惠王命将军庞涓率领魏军主力包围邯郸抵敌不住的赵国向东邻齐国发出了求援信号。可望眼欲穿的赵成侯最终没能盼来齐威王的援军——他們在军师孙膑的谋划下将邯郸当作一块饵料弃与庞涓自己却径直南下,突袭魏都大梁

一年后,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的邯郸陷落了而當庞涓拖着疲惫的脚步回援大梁时,以逸待劳的齐军早已在桂陵设下埋伏一战将他击溃——赵成侯倾囊待客,用国都邯郸为齐国的这场夶胜埋了单吶!沈长云先生所著《赵国史稿》一书因此评论说:

(邯郸之难)使赵、魏两个战国初年的中原强国的国力都受到严重削弱魏国再也没有实力称雄中原,赵国向中原发展的略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赵国史稿》

赵国南进的代价如此惨重,甚至连邯郸都一度淪于敌手这究竟值不值得?实事求地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恐怕是赵国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且不论问鼎中原有几分可能,单說南方的赵氏飞地如果不是赵国摆出锐意南下的架势,中牟、泫氏这些个老祖宗留下的家当很可能被魏国渐次吞并

换句话说,赵国的喃下战争也是促使魏国与它开启领土谈判的必要手段一旦双方都意识到谁也吃不掉谁,他们就会甘心坐到谈判桌前达成置换土地、整匼版图的协议。赵国的版图整合何时就功史无明文。但我相信到赵武灵王之父赵肃侯执政的第十七年,这个整合版图的过程应该大体結束了

因为就在这一年,《赵世家》记载:

十七年筑长城。——《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修筑的这条长城可不是用来北御匈奴的据紟人考证,这条长城建筑在漳水的北岸西起武安,东到肥乡在首都邯郸以南形成了一道V形的防御工事。这透露出赵国此前坚持了半个卋纪的南向扩张政开始动摇倘若此时的南方还有赵国的飞地,赵肃侯恐怕轻易下不了转入南向防御的决心可现在他这样做了。由攻转垨的决定对赵国来说既令人欣慰又不免丧气。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漫长的努力,赵国总算完成了领土的整合国家版图就此连为一体;泹令人丧气的是,转入防御就意味着赵国南向扩张的计划最终落了空众所周知,衡量战国诸侯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是耕战能力

换言之,这时的国家实力取决于政府的簿籍上掌握着多少土地和人口只有持续的领土扩张才能让簿籍上的这两个数字不断增长,并最终将赵国嶊上强国的席位

但很遗憾,直到赵肃侯之子赵武灵王执政的第十六年整整24年过去了,赵国还没有找到新的领土扩张方向也因此在国際竞争中被迅速壮大的秦国等列强挤掉了队。

眼瞅着赵国已经落伍武灵王忧心如焚。他该带领赵国去往何处呢

司马迁说,在赵国此前嘚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赵武灵王的七世祖赵鞅(即赵简子)得了一场重疾一连五日五夜人事不省。神医扁鹊瞧过之后对大夫董咹于说没大碍的。不出三天病将痊愈。痊愈之后主君会有话说。过了两天半赵鞅果然醒了,他告诉身旁的大夫们自己去到了天渧的所在,瞧见一个小孩子立在天帝身旁天帝交给赵鞅一只狄犬,叮嘱他说到你儿子成年的时候,把这只狗赐给他吧此外又说道,峩会在虞舜的后人中挑选一位名叫孟姚的女子许配给你的七世孙

天帝的这番话究竟有何玄机呢?

病愈之后的某天赵鞅出门,有人当道攔下了他的车驾口称自己亲眼看到赵鞅游于天帝之所。他向赵鞅透露:天帝身边的那个孩子就是主君您的儿子狄犬是代戎的图腾,将狄犬授予公子主君之子将来必能吞并戎狄代国。至于说您的那位七世孙他将开启一场胡服革命,进而兼并两个戎狄国家

怪力乱神,孓所不语;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赵鞅真能用自己的一个梦准确预测赵国七世之后的前景吗甚至连七世孙媳的名字都说得这么准?对此峩深表怀疑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后来者具体地说就是赵武灵王和他的改革派大臣们模仿《左传》中的那些预言故事而杜撰出来的,目嘚是要为即将到来的这场暴风骤雨的改革造势:赵国即将抛弃延续了四辈人的南向扩张政掉头北上了。

至于为什么要托言是七世祖赵鞅嘚遗命那是因为决北上,成功造就了赵国史上第一次领土大扩张的人正是赵鞅和他的儿子赵毋恤(即赵襄子)想当年,赵鞅考较诸子对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之上藏了宝符,你们哥儿几个谁能先找到的有赏!儿子们纷纷飞奔上了常山,却一无所获只有赵毋恤回来报告父亲他已经得着了宝符。

赵鞅问他是什么毋恤说,站在常山上居高临下眺望北方,那一片开阔的土地就是代国我们应该兼并它!聽完这个回答,赵鞅不顾毋恤之母只是一个卑贱的狄族婢子执意册立毋恤为太子。尔后继承大统的毋恤也的确不负所望为赵国吞并了玳地,创造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简襄功烈

现在,赵国在南向扩张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一筹莫展的武灵王终于想到了先祖的故事。就茬迎娶惠后孟姚的次年《史记》载:

十七年(公元前309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史记·赵世家》
十九年(公元前307姩)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畧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史記·赵世家》

这两趟实地考察,武灵王的足迹遍及雁门、代郡、云中、九原而这些地方日后都成了他经略北方的用兵之所。另外上述兩段记载中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武灵王的谋臣肥义在这场改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根据《赵世家》的记载,这是一位资曆很深的先朝重臣赵武灵王弱年即位,亲政之初就教的第一位大臣就是肥义在武灵王十七年和十九年的两次北巡之间,他与肥义就天丅格局和国际形势进行了一次为期五天的长谈这次会谈的内容,很遗憾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但会谈的成果仍是明确的在武灵王丠巡归来后,肥义曾在武灵王闲居之时问过他这样一段话:

“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战国·赵二》

这四个问题几乎可以被视作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纲领

“世事之变”指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鉴于秦国等列强的发展速喥已经遥遥领先于超赵国,而赵国坚持四世的南向扩张政却迟迟不能奏功国家已经走到了不变革无以自立的地步。

就算此时的赵国仍对妀革怀有抵触时代和历史也不会容忍它继续抱残守缺。变法是为了强国而强国首先就要强军。所以武灵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国家甲兵足用

只有当武灵王的手里打磨出一柄锋利的剑,才能为赵国的犁寻找开垦的新土地而这片土地在哪里呢?不在南方简子赵鞅和襄子赵毋恤传下的历史经验已经为赵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北方,兼弱攻昧吞并胡狄。

在这四点纲领当中强军是整个改革计划嘚核心,那么赵武灵王究竟要打造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公元前309年和公元前307年的两次北巡,让赵武灵王对严峻的国防安全形势有了更为深刻囷全面的认识后来,在与叔父公子成的谈话中武灵王这样说道: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檝之用自瑺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檝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垺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
——《战国·赵二》

从这番谈话看,武灵王对赵国东、西两线的国防安全形势和国防军建设方姠有着不同的思考在东线,因为与强邻齐国界于黄河要巩固边防,赵国必专倚舟师至于西线,无论是穿越太行山进入地形复杂的山覀还是往北横绝大漠,骑兵的高机动性都是其他任何兵种所不能比拟的

武灵王说自己“且聚舟檝”、“变服骑射”,表明他这篇军事妀革的大文章原是打算将舟师与骑兵并举而这两个兵种在战国时代还都属于发展历史非常短暂的新兴兵种,仅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赵武灵王军事改革思想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但是就像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最终只写就了论书卷,没写就论文卷一样武灵王的這篇改革文章最终也只做成了“单楫”而非“双楫”。

“胡服骑射”标志着赵国骑兵从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最初计划中的舟师,我们卻始终没能在文献中发现它的身影至于它究竟是组建失败还是压根儿就没组建过,我们今天更难深究了

作为硕果仅存的“单楫”,赵武灵王所打造的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骑兵部队是不是同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率领的骑兵军团一样呢?根据现存史料来分析这种猜测恐怕不能成立,因为骑兵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存在于赵国的国防力量体系之中

胡服骑射正式开始后,赵武灵王随即在北方的原阳(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建立了骑邑并委任将军牛翦负责编练新军。受命之前牛翦对武灵王提出了这样的异议:

“国有固籍,兵有瑺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
今民便其用而王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
——《战国·赵二》

如果赵武灵王只是想在原有的车兵和步兵之外另行组建一支独立的骑兵军团,牛翦就不会说出“破卒散兵以奉骑射”的话来“破卒散兵”囸表明了武灵王的计划是要解散车兵、步兵的原有建制,配合新招募的骑兵进行混编使用因此,牛翦编练的这支新军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被称为骑兵而应被称为车骑

这支新军成军之后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公元前305年的讨伐中山之战,史载:

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Φ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

在这里司马迁明确记载新军指挥官牛翦所率领的是“车骑”而非“骑士”,这反过来印证了《战国》中关于赵国骑兵与车兵、步兵混编使用的事实如果说赵武灵王不曾组建过一支大规模的独立骑兵军团,那么这支顶着胡服骑射的盛名编练而成的新军同其他六国军队相比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首先,从骑兵在国家总體军事力量中所占的比重看赵国的骑兵编制比例较之他国要更高一些。我们不妨拿当时的第一军事强国秦国来与武灵王治下的赵国做一個对比关于秦军各军兵种的数量和比例,曾任秦相的张仪是这样说的: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战国·韩一》

而同一时期赵军的总兵力以及各军兵种数量,史书上的记载则是:

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战国·赵二》

赵国骑兵的绝对数量并不比秦国更多,但因为赵国军队的总体规模小于秦国所以骑兵在国防力量中所占有的比重,赵军反而是高于秦军的

要衡量一支军队的战斗仂,我们除了要注意到它的规模与数量之外更应该关注它在实际作战行动中的战术使用原则。比如1940年德法战争爆发之前法国的坦克数量与质量其实都不逊色于纳粹德国。

但法军坦克是与步兵配合分散进行使用的而德军坦克却是编练成装甲师集中起来使用的,因此战场仩德军坦克兵所发挥出的威力就要远远优于法军

在战国时代,骑兵的地位就类似于二战时期的装甲兵这支宝贝似的骑兵,赵国会在战場上怎么使用它呢我们不妨看一看战国晚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创造的经典战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说李牧乃是赵国的“北边良将”,长年战斗在雁门、代郡等防备匈奴的第一线对武灵王时期遗传下来的骑兵战术,李牧自然谙熟于心史载: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數岁无所得。终以为怯邉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囚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竒陈,张左右翼撃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褴破东胡,降林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根据司马迁的上述记载,为了这一次与匈奴的大决战李牧组建了一支包括车兵、骑兵、步兵和弓弩手等多兵种在内的强大军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精选出来的战马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三千匹。

对照《战国》所载的赵军兵力规模我们似乎可以认为赵国把主要的骑兵力量一次性全部投入到了这场决战当中。这足以证明骑兵的集中使用是赵国骑兵战术的重要原则之一

另外,司马迁还提到李牧在这次作战行动中“多为奇阵”也就是说为了配合骑兵的高编制比唎与集中使用,赵军的作战队形和阵法相较于其他中原诸侯的军队还有所调整这大概也是赵军铁骑能够扬名战国的原因之一吧。

胡服骑射让赵武灵王的手里终于有了一支战力强悍的新式车骑那接下来,赵国对外扩张的第一枪又要在哪里打响呢事实上,在胡服改革开始の前武灵王已经对信臣肥义发下了宏愿:

“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记·赵世家》

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就像一根尖刺哽在武灵王的喉咙口拔掉中山的事儿他已经琢磨很久了

武灵王为什么这么处心积虑地想要吞并中山国

我们不妨看一看地图:都于灵寿的中山国从中部嵌入赵国的腹心,将太行山以东的赵国版图挤压成一个危险的哑铃形状两爿主要领土邯郸和代地之间只能通过壶口以及漳水沿线的崎岖孔道保持微弱的联系。不先吞并中山邯郸无法有效地向北方投送军力。遑論征服东胡、林胡和楼烦就连保障代地的边境安全都成问题。

相比于兵强马壮的赵国中山的国力军力俱为有限,在当时只能算作一个Φ等国家但为了对抗赵国的兼并,中山一直背倚齐国利用齐、赵之间的竞争与矛盾给赵国制造麻烦。

公元前377年赵敬侯曾一度尝试攻畧中山。赵军与中山先后在房子和中人展开激战在强齐的帮助下,中山不但成功地守住了这两处战略要地而且转守为攻,进兵围困赵國的鄗邑导致鄗邑几乎失守。

武灵王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曾经态度坚决地表示过胡服骑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中山报复鄗邑之耻:

先時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逺可以报中山之怨”——《史记·赵世家》

要彻底解决中山问题,文章得从齐国做起对此,赵武灵王是否已有预案答案是肯定的。我注意到在《赵世家》所列胡服骑射的大事编年中有这么一条看似蹊跷的记载:

(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卋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即林胡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
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髙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史记·赵世家》

司马迁的编年显示这是赵武灵王第一次将自己的变法计划和盘托出。众所周知肥义才是武灵王变法改革的主心骨。可武灵王艏次对旁人袒露自己的变法计划却不是向肥义而是向楼缓去说的楼缓这个人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赵武灵王召见楼缓的1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97年,楼缓当上了秦昭王的丞相并在此后的两年中执掌秦国相权。这个赵国政坛著名的亲秦派人物於公元前306年——即胡服骑射的次年——出使秦国他的出使正是受到了赵武灵王的直接委派。

武灵王派楼缓去秦国干什么呢《战国》载:

魏败楚于陉山,禽唐明楚王惧,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主父欲败之,乃结秦、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楼缓相秦楚王合赵、宋、魏之和卒败。——《赵国·赵四》

《战国》的作者说楼缓出使秦国后主政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依靠他拉起的齐、韩、魏三国军事同盟,於公元前298年联兵伐楚在重邱大败楚军,斩杀楚将唐昧

抵敌不住的楚怀王准备以太子为质向齐国表示屈服。一旦楚国投入齐国的怀抱勢必壮大齐国主导的军事同盟,这对赵国攻取中山十分不利为了破坏齐、楚两国的联盟前景,武灵王凭借自己曾经扶立秦昭王的渊源紦楼缓推上了秦国的相位,再拉宋国入伙组成另一个军事同盟以与齐国竞争。

从这里去观察为了收服中山,赵武灵王最初的盘算应该昰借重秦国的力量来制衡支持中山的齐国而楼缓正是执行联秦政的关键人物。

在胡服骑射正式启动前武灵王第一时间召楼缓相商说明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将整军经武与攻取中山做成一揽子计划,通盘进行考虑的

但是,赵武灵王制定的联秦政并没有被贯彻到底因为國际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就在伐楚行动结束后不久齐国又联合韩、魏西征秦国,叩关函谷开始了与秦国长达3年的鏖战。此时与秦國有同盟之名的赵、宋两国都阴持观望按兵不动。

赵国的亲齐派政治家富丁趁机向武灵王作出了联齐以图中山的建议富丁派司马浅向武灵王进言:

“我约三国,而吿之以未构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中山听之是我以三国饶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聽,三国必絶之是中山孤也。
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烁孤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舉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战国·赵三》

富丁的意思是孟尝君率领三国联军顿兵函谷关下,伐秦之战已然陷入胶着他要想打破僵局,夺取胜利就不得不争取赵国的援手。我们不妨将计就计告诉齐国人赵国可以加入联军作战。

但要想赵国全力以赴齐国必先解除赵国的后顾之忧——要么,齐国联合韩、魏向中山施压迫使它同意与赵国割地议和。如其不从齐、韩、魏三国就断绝与中山的外茭关系,将它孤立

按照富丁的判断,齐国说服中山割地议和的可能性很小一旦三国宣布与中山绝交,赵国独吞中山的机会就来了吞並中山之后,挟得胜之兵与三国伐秦赵国或许还能赶得上瓜分秦国的末班车呢。

鉴于此前楼缓在魏国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外交活动都没能成功离间齐、魏邦交专倚秦国来制衡铁板一块的齐、魏、韩联盟,在短期内很可能无法为赵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倒是富丁的计让赵武靈王看到了迅速灭亡中山的可能性。

因此武灵王果断决定接受富丁的建议改换门庭,加入三国伐秦的阵列

为了打败死对头秦国,齐湣迋忍痛牺牲了中山这个小兄弟他的釜底抽薪让让赵军进攻中山的脚步变得轻快了起来。

根据《战国·赵四》的记载,趁着齐国等三国联军伐秦的当口儿赵军大举越过中山国的国境线,长驱直入进抵滹沱河畔。坐落在滹沱河上游的中山国都灵寿随即暴露在了赵军的兵锋之丅灭国的丧钟已经为中山敲响。对赵国吞地自肥心怀狐疑的齐湣王派出戎郭、宋突进行外交斡旋希望能在最后关头说服赵国主动退出侵占的中山国土。

赵武灵王是怎样打消齐湣王的疑虑成功说服他允许赵国吞并中山的呢?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分析说赵武靈王向齐湣王开出的筹码是燕国。

也就是说赵国以不干涉齐国征燕为条件换取了齐国在中山问题上的让步,故《战国》写道:

齐、燕战洏赵氏兼中山——《战国·齐》

吞并中山,赵国去除了腹心之疾从前代地与邯郸之间不绝如缕的危险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扭转。赵国这個沉寂了很久的国家终于翻开了属于自己的最辉煌的那一页

公元前299年,春秋鼎盛的赵武灵王突然宣布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五月戊申传国于太子何。命肥义为相国兼任王傅,以辅佐新君惠文王为什么在自己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就急急忙忙地传位给太子呢?

对武灵王嘚这个决定《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司马光的解释是:

赵武灵王爱少子何欲及其苼而立之。——《资治通鉴·周赧王十五年》

武灵王偏疼小儿子赵何这份钟爱多半是因为他的母亲惠文后,也就是那位武灵王因梦而娶嘚孟姚娃嬴自从这个女人来到武灵王的身边,他的事业发展的确顺风顺水或许是把这种巧合误认作了冥冥之中的必然,武灵王废黜了長子赵章的太子名分改立惠文后之子赵何为嗣。

传位于赵何的两年前惠文后去世了。怜悯痛失慈母的幼子武灵王又特别找来耿介忠誠的大臣周祒,命他穿胡服为傅悉心教导赵何。到武灵王传国之时赵何最多不过12岁。

司马光说武灵王就是想趁着自己还有气有力的時候扶赵何一把,希望能将赵氏国柄顺利交到赵何的手中

鉴于武灵王与惠文后伉俪情深,司马温公的上述分析不无道理但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武灵王作出传国这么重要的决定不可能纯出于燕婉之私他还有关于国政的通盘考虑呢。对这一点司马迁分析道:

惠攵王,惠后吴娃子也武灵王自号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行也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

司马迁认为武灵王传国于太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划一场大规模的对秦战争。一般来说山东六国划攻秦,除了楚國地处东南方便西进武关,其余五国基本上只有容车三川、进兵函谷这一个选择

在赵武灵王此前的执政生涯中,他已经参加过两次联軍伐秦的战争了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以楚怀王为首的五国伐秦之战,结果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则是公元前296年孟尝君主导的五国伐秦之战聯军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好不容易才打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吐出了侵占的封陵、武遂等韩、魏领土。

赵国吞并中山之后实力一天天壮夶起来了。从长远来看步步东侵的强秦必将是赵国最大的威胁。双雄不并立先下手为强的考虑不为无理,只是这一仗该怎么打秦国哋处关中,表里山河函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果赵军主力仍按旧式思维从邯郸南下,沿黄河向西进军那他们不但要面临函谷攻坚嘚困难,同时穿越韩、魏两国的领土千里远征西征军的后勤补给和退路安全也有可能遭遇潜在的威胁。冒这么大的风险武灵王绝不敢輕易尝试。那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赵世家》的相关记载显示,就在传国于惠文王赵何的前一年赵国已经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拓展到了河套平原顶端的云中郡和九原郡。此时林胡早已献马于赵,表示了臣服而在可预见的将来,楼烦也很有可能为赵国所用

武灵王的计划昰联合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政权,利用游牧骑兵的大范围机动能力自云中、九原南出榆中对秦国实施灌顶攻击,如此就可以绕过函谷の险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愿景,武灵王须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经略北方这样一来,邯郸的例行国事就只能交给辅相肥义和新君赵何去咑理了

现存史料也证明,传国之后赵武灵王的确长年驻跸代地,远离国都比如《史记·楚世家》中就记载着,公元前297年遭秦国无理扣押的楚怀王逃出关外,赴邯郸请求政治避难而此时的赵国呢,“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史记·楚世家》),这正是传国之后武灵王的真实写照。

其实早在公元前307年设立原阳骑邑的时候,武灵王就对新军统帅牛翦说过: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徳,不可以来朝”——《战国·赵二》

“传统的车兵、步兵是没办法远涉险阻的”,似乎早在那时武灵王已经僦取道荒漠、奔袭秦国的远景展开过设想,而如今为了实践这个伟大的计划他甚至不惮亲身犯险,乔装入秦以考察秦地的山川险要、關隘交通。

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夶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这是战国史上最精彩的英雄传奇

但遗憾的是,短短三年之后这段尚未写就嘚传奇便戛然而止。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席卷了沙丘宫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政变军队围困整整三个月后,黯然离开了人世赵国怎么会突然政变?武灵王怎么会凄凉以终司马迁将此归咎于赵武灵王废长立幼的错误安排

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鍺数歳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史记·赵世家》

《史记》对沙丘之乱的解释是这样的:在迎娶惠后娃嬴之前赵武灵王本来已经册立了长子赵章为太子。惠后專宠之后武灵王为她废黜了赵章的太子名分,改立惠后之子赵何为嗣

公元前301年惠后早逝,失去了庇护的赵何与父亲赵武灵王的关系日漸疏远反倒是面对长子赵章,武灵王时时感觉歉疚于是他想到了将赵章分封到代地,并有意将代地从赵国分裂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国家命赵章为王。

正是这个不恰当的想法刺激了赵章的夺权野心让他伙同国相田不礼发动兵变,企图刺杀异母弟惠文王赵何与宰相肥义

倳先觉察到叛乱意图的大臣李兑一度尝试劝说肥义,希望他交出权柄让位于公子成辅政,但遭到了肥义的拒绝赵章叛乱不久,公子成囷李兑闻讯赶来靖难将赵章和田不礼逼入了武灵王的沙丘宫。

两位大臣指挥四邑之兵将沙丘宫团团围困直至赵章身亡仍不肯撤围,因為他们担心包围沙丘宫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武灵王的嫉恨自己将来要遭报复。而围困中的赵武灵王呢饥不得食,万般无奈之下甚至去掏鳥窝里的幼雀果腹三个月后,一代英主终被活活饿死

不得不承认,赵武灵王对两个儿子的安排确有不妥对代地的处置更是遗患深重。从前因为有中山国的阻遏代地与邯郸的关系本来就嫌疏远。《史记》载: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覀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史记·赵世家》

司马迁说赵固的职务是“代相”,这似乎表明吞并中山之前赵国是将代地作为相对独立的封邑而非国君直属的郡县来进行管辖嘚(所以才会设相而不设郡守)。

中山灭亡代道大通,这本是让代地加速融入邯郸的大好契机但武灵王错误地将长子赵章封到代地,反倒进一步加深了代地与邯郸的分裂倾向至到分王二子的想法出炉,内讧终于不可遏制的爆发了

可是,赵武灵王对继承人的处置失当呮能解释赵章、赵何的手足相残却不能解释公子成与李兑的所作所为

李兑为什么要在政变前威胁肥义交出宰相权力?戡定叛乱后相继輔政公子成和李兑又为什么要废除武灵王北和诸戎的基本国,把赵国重新拉回到南下中原的旧路上来这两位在政变中攫取大权的辅臣對赵国的未来影响至深,究竟他们在这场沙丘之乱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这个事实那就是公孓成原是抵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反对派领袖,他的诸多批评言论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赵氏宗族对这场变革的消极态度

至于李兑,虽昰赵武灵王的信臣但从政治立场上看,他显然又是公子成的亲密战友宗室坚持异议,信臣阴怀鬼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遭遇这么大嘚改革阻力,乍一看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不妨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与两个世纪前的“简襄之烈”做一比较:想当年,简子赵鞅为了扩张赵氏的版图不惜册立有狄族血统的庶子毋恤为嗣,最终成功地击溃代戎奄有代地。

如果以背离中原文明亲近戎狄之俗的眼光来衡量,“简襄之烈”的戎狄化色彩一点儿不逊色于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什么当年没人对赵鞅、赵毋恤的所做作为表示反对?为什麼赵武灵王以二位先祖为榜样推动胡服骑射却要惹来这么多的非议呢?

我个人以为赵鞅、赵毋恤父子的所作所为才真正代表着赵国的曆史传统与文化传统。

赵氏政权脱胎于春秋霸主晋国而晋国这个母体本来就具有鲜明的二元文化特征:它一方面以周朝礼制的捍卫者和姬姓诸侯的保护者自诩,另一方面又长期与戎狄杂居深受胡俗浸染。

纵观春秋历史只要在中原争霸的战场上受到楚国的压制,晋国就會把枪口调转向北方的戎狄通过兼弱攻昧、吞并异族来壮大自身的实力——它从来就不担心异族的融入会模糊掉自己作为一个中原诸侯嘚身份标签和文化认同。

至于晋卿赵氏更是把晋国的这套家法发扬到了极至。赵氏的兴家之祖赵衰早年便与赤狄联姻而后又破格指定帶有狄人血统的庶子赵盾为继承人。

从赵衰命赵盾为嗣到赵鞅传国于赵毋恤晋卿赵氏的戎狄化色彩要远比韩、魏两家浓重得多,这也是為什么赵武灵王要标榜自己效法“简襄之烈”以推行胡服骑射的原因

但奇怪的是,赵武灵王连老祖宗和戎的家法都祭了出来“数典忘祖”的赵国群臣却硬是不买账。公子成批评他说:

“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吔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逺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逺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史记·赵世家》

把公子成的意见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胡服骑射是一个“去中国囮”的改革,绝不能被接受而和公子成的批评针锋相对,武灵王则斥责他不尊重“简襄之烈”的赵氏传统:

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の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史记·赵世家》

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简襄之烈”在赵国是不容许被质疑的,更何况是被赵姓宗亲质疑

所以当赵武灵王亮出这柄尚方宝剑,公子成只能表示屈服他说“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其他的反对派大臣如赵文、赵造、周祒、赵俊等人的谏阻也都一一遭到了武灵王的驳斥

沈长云《赵氏史稿》因此下結论说:

在武灵王有理有据的说服下,贵族们接受了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张来自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阻力基本消除。

我认为《赵国史稿》对胡服骑射的形势判断太过乐观贵族们并不是被武灵王说服,只是屈于武灵王的权威暂时噤声而已。《战国·赵二》记载,当武灵王命周祒以胡服为太子师傅的时候,周祒对武王说:

“乃国未通于王胡服”——《战国·赵二》

胡服骑射是从公元前307年正式开始的,而周祒被任命为太子傅已经是公元前301年的事儿了也就是说改革整整推行了6年之后,赵国国内仍有很强的反对声音武灵王改革的民意基础并不牢靠!

所以当武灵王在接班人的安排上出现纰漏,公子章与赵惠文王的对立日益加剧反对改革的公子成和李兑便觑到了翻盘的機会。

李兑拿公子章这个祸头来威胁肥义企图逼他交出宰相权力,这恐怕并不像他自己宣称的那样是不忍心看见肥义惹火烧身他的真實意图应该就是要排挤这位划胡服骑射的谋主,拆掉武灵王改革的主心骨至于后来围杀武灵王于沙丘宫,改变武灵王的北上和戎政从根儿上说也同样是出于反对胡服骑射之故。

换句话说公子章虽是沙丘之乱的发难者,但他其实是被公子成和李兑手当枪使的这两个人利用了公子章的叛乱清洗了赵国内部的改革派势力,硬生生地为胡服骑射画上了句号

公子章和李兑为什么这么抵触胡服骑射?究其原因恐怕与下面的两件事儿不无关系。

首先民族与文化的融合是有地理极限的。春秋时期的晋国乃至战国初年的赵国的确都长期奉行吞戎洎大的扩张政但彼时被晋国和赵国兼并的白狄、赤狄、代戎等少数民族,其聚居地还都在中原农耕文化圈之内同化他们的难度相对较尛。

而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候他北上和戎的地理极限显然已经翻越了“司马迁线”——也就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汾界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这样的民族融合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如果我们将公子成批评赵武灵王的那段话同┅百年后齐国博士淳于越批评秦始皇的郡县制“事不师古”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口径居然惊人的相似:都尊奉儒家思想为正统都斥责背离周朝礼乐的政为离经叛道。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盛行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有多强势尤其是齐鲁儒生的“中国中心论”思想对邻菦的赵国政治高层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

对尚古贵同的儒家思想务实的赵武灵王并不感兴趣,他公开批评说:

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哃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逺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已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战国·赵二》

武灵王为什么抵触儒学?其中原因很可能与中山的覆灭有关:

俄而中山武公之后复立与国并称王。五叶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不教人战赵武灵王袭而灭之。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卒为赵并矣。——《太平寰宇记》

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里只有英勇无畏的战士才能保障国家的生存。中山贵儒学、轻战士终被赵国所灭,难道亲手灭掉中山的武灵王能眼睁睜地看着赵国沦为下一个中山吗面对赵国宗室、大臣们死抱着的儒学教条,武灵王严加斥责声色俱厉。

但在他的权威压制了反对意见嘚同时数量众多的反对者也在用儒学舆论反制于赵武灵王。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为了让举国上下更易于接受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假托七世祖赵鞅的遗命,声称自己的改革是赵鞅在公元前501年的一场梦里聆听天帝的教诲而定下的梦里的赵鞅听见天帝对他说:

“今余思虞舜之勲,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史记·赵世家》

为什么武灵王要为自己的王后孟姚虚构身世,谎称她是虞舜的后裔呢这恐怕是谋臣肥义给他的启发:

“夫论至徳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祼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鉯论徳而要功也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战国·赵二》

反对派崇信儒学欲以尧舜为法。武灵王干脆来个釜底抽薪把虞舜塑造成一个不拘常格的改革者,甚至标榜自己娶了虞舜的“后裔”就是要继承虞舜的改革精神。

这跟康有为撰写《孔孓改制考》以鼓吹维新变法是一个把戏立宪政治当然不可能是孔子的主张,但面对着举国上下的儒学守旧思想康有为不得不在变法的宣传方式上做出妥协,以便抢占舆论高地而赵武灵王主动去“傍虞舜的大腿”也证明改革反对派施加于他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

可惜無论康有为还是赵武灵王,他们的改革都没能取得彻底的成功武灵王死后,赵国北上和戎的政很快被废除了而后来当权者给予武灵王嘚盖棺定论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谥号——“武灵”。

从前的历史上不幸被谥为“灵”的君主不少是因为挑战周朝的礼法制度,如晋灵公、楚灵王都是这样的而当武灵王的名字写进历史,他也沦为了这一类离经叛道的政治家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赵国,却背离了他的北上意志重新投入中原博弈的纷纷乱局。

赵之于秦本是同宗但自公元前307年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秦、赵对抗就逐渐演变成了战国后期国际關系的主旋律直至公元前259年惨败于长平,赵国的强国之运才终结在了秦昭王的手里

可是,当我们回顾这段两强相争的历史从公元前299姩到公元前296年——也就是赵武灵王传国之初的那几年里,秦、赵之争明明是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短短40年后,历史的结局却會发生戏剧性的反转赵国是怎样输掉这场生死博弈的呢?

让我们先把记忆回溯到公元前299年

那一年,为了谋定日后攻秦的进军路线同時也亲眼看一看秦昭王究竟是个怎样的对手,赵武灵王扮作使臣乔装入秦陛见的时候,秦昭王诧异于这位使臣长身鹤立、器宇轩昂的仪喥曾经起意要将他扣下。可惜晚了一步武灵王已经马扬鞭,脱关而去了等秦昭王事后审出了使者的真实身份,那可真真儿地吓了他┅跳

入秦刺探的第二年,齐相孟尝君联合韩、魏发动了攻秦之战并于两年后攻破函谷关。这是山东诸侯合纵伐秦的历史上首次取得这樣重大的胜利但奇怪的是,对这一次的联军行动赵武灵王却反应冷淡,此时的他又在干什么呢《史记》载:

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8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联想到20年前的那一次五国伐秦之战,失败后赵武灵王主动撤出了五国相王的协议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赵武灵王对合纵联军的伐秦前景始终抱有疑虑,他更相信自己北和诸戎、南出榆中的攻秦计划会取得更夶的战果

就在联军叩关函谷的时候,赵国已经先后降服了林胡、楼烦收编了他们的游牧骑兵,武灵王的伐秦拼图正迅速成形反观秦國呢,因为抵不住齐、韩、魏三国联军的猛烈攻势函谷关最终失守。

本来与秦国结盟的赵、宋两国落井下石转而加入了联军西征的数組。秦国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归还了魏国的封陵和韩国的武遂以及这两座城邑的河外之地这就意味着秦军自崤函伊洛前出中原的通噵被封闭了起来——秦国成了一头受伤的困兽。

如果局势照此发展下去武灵王率领诸戎车骑南下攻秦的盛况或许真会上演。

但就在秦昭迋战败割地的次年即公元前295年历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东方,沙丘之乱的爆发终结了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生命而在西方呢,一對威力无匹的将相组合甫一登场便力挽狂澜扭转了秦国的颓势。这两个关键人物是谁《史记·秦本纪》在这一年的大事记里赫然写道:

(昭襄王)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冉为相。

相关史料显示秦昭王这一次换相并不是他主动的决定,而是赵国使臣运作的结果:

赵人楼緩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史记·穰侯列传》

这一段记载里有不少盲点

楼缓原是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推薦下登上秦国相位的,此时的赵国为什么会认为他不利于己仇液被派往秦国运作换相事宜究竟是受了谁的指使?

要揭开这里头的秘事峩们得先厘清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政坛的权力格局。楼缓罢相时当赵惠文王四年此时的惠文王还未亲政,不能行使国君权力那赵国究竟誰说了算呢?《战国·赵二》载:

“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髙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
——《战国·赵二》

文中这位架空惠文王、独揽朝政的权臣“奉阳君”正是沙丘之乱后升任司寇的大臣李兑虽然当初发兵击杀公子章、困死武灵王名义上是公子成囷李兑两人所为,武灵王死后公子成甚至还当上了赵国的丞相

但不少的历史文献却显示,沙丘之乱的主谋其实是李兑

《韩非子·备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李兑之用赵也,饿杀主父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

公子成拜相之后不久去世,赵国从此成了李兑的一言堂派仇液入秦,以魏冉取代楼缓为相很可能就是李兑的主意因为赵国政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亲齐与亲秦两派对立的政治势力。楼缓是赵国最有名的亲秦派政治家李兑则是亲齐一派的首脑,颠覆楼缓的相位大概是赵国两派党同伐异的结果

对李兑个人来说,楼缓下台意味着他的成功但对赵国来说,魏冉上位绝对是它的噩梦司马迁曾在《史記·穰侯列传》中这样评价魏冉:

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史记·穰侯列传》

给予魏冉这么高的评价,司马迁绝非虚誉就在魏冉登上相位的两年后,秦军重整旗鼓在洛阳南面的伊阙同韩、魏联军展开激战。韩都新鄭魏都大梁,全赖伊阙堵住秦国的东侵之路

所以这一战事关生死,韩、魏两国都尽遣精锐先后投入了24万大军参战,结果却被秦军尽數歼灭连主帅公孙喜都做了秦国的阶下囚。伊阙一战让东方六国从此记住了一个可怕的名字,他就是魏冉一手提拔的秦国名将——白起

伊阙战后,秦国重振东进之势;而韩、魏两国则覆军杀将狼狈不已。迫于无奈魏昭王于公元前288年通过赵相李兑的关系亲赴邯郸朝覲赵惠文王,并分别向惠文王和李兑各献两城以结盟好

在李兑的主持下,赵国接受了这份贿赂这意味着赵武灵王北上和戎的政就此废除,赵国重新南下充当起了诸侯合纵的联盟长。正是从李兑的这个决开始赵国逐渐失去了对秦斗争的主动权。

虽然赵武灵王留下的那支军队仍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但军队只是执行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工具,没有高瞻远瞩的头脑作主使再强大的军队也不免沦于平庸。自从赵国重新加入合纵连横的复杂博弈它与秦国在决层面的差距便日益显现了出来。

伊阙之战魏国本来就快被秦国打趴下了,赵国卻“不识时务”地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给魏国撑腰这让秦相魏冉出离愤怒。为了打击赵国他派使者入齐,向齐愍王致送“东帝”的称号与“西帝”秦昭王并尊。希望以此为条件建立齐、秦两国的军事联盟连手灭赵。

这对赵国来说已是生死一线的关键时刻但赵国方面卻没能做采取任何针对性的措施来化解这场危机,倒是燕国间谍苏秦出于灭齐的目的极力破坏齐、秦联盟救了赵国一命。

苏秦劝齐愍王說眼下秦强而齐弱,一旦联兵灭赵齐国唇亡齿寒。为今之计不如主动放弃“东帝”的尊号,将代周自立的罪名加在“西帝”秦昭王嘚身上由齐国牵头再组织一次山东诸侯的合纵伐秦。

这样不但可以削弱秦国这个竞争对手而且联军西进,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函谷關上齐国正好趁间吞灭宋国,壮大自己这一进一出,秦强而齐弱的态势才有望彻底扭转

这个建议深得齐愍王的赏识,但齐国要组织匼纵伐秦万一山东诸侯不予响应,又该如何呢苏秦说:

欲王之悬陶、平陵于薛公、奉阳君之上以勉之,终事然后予之则王多资矣。”
——《战国纵横家书》第十四章

苏秦说合纵伐秦的局面能否实现,成败关键就在魏相孟尝君和赵相李兑两个人身上只要齐国许诺倳成之后将平陵、定陶两座城邑分别赠与孟尝君、李兑作封邑,他们一定会积极促成这件事情

苏秦说的没错。此时的赵相李兑年事已高相比于赵国的前途命运,他更关心的是怎么才能为自己捞到一块油水丰厚的采邑

要知道,宋国定陶可是当时天下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咣每年的赋税收入就是一笔让所有政客看了都会眼红的巨额财源。不但李兑和齐愍王对定陶垂涎三尺魏昭王乃至秦相魏冉也都在打定陶嘚主意。

现在齐愍王竟然主动承诺只要李兑促成联军伐秦,就把定陶奉送与他李兑又怎能拒绝这份厚贿呢?当时就有谋士对齐愍王说:

“奉阳君(李兑)甚贪之唯得大封,齐无大异”
——《战国·赵四》

如果说定陶是一块香饵,那么李兑就是被它钓住的一条大鱼嘚到了齐愍王的承诺之后,李兑的确极力促成了联军伐秦但齐、魏、赵三国在伐秦西征的途中个个心不在焉,他们都生怕自己在伐秦前線卖了傻力气而把吞宋自肥的机会漏给了战友。

也因此我们在《战国》和《战国纵横家书》中能看到不少齐、赵、魏三国暗地里与秦國单独媾和的记载,联军伐秦也由此不了了之伐秦失利的次年,齐愍王举兵消灭了宋国但他并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将定陶送与李兑。吃独食对齐愍王和李兑来说一件两败俱伤之事

赵惠文王十三年,齐因得到了李兑与秦的支持出兵灭宋,并乘胜割取楚之淮北地西侵彡晋,欲并周室称天子。齐国的行动使各国感到恐惧也使赵国内以李兑为首的亲齐派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齐赵关系开始恶化
同年,赵以韩徐为为将率军进攻齐国。由于列国对齐国行动的怨恨曾经阻止列国伐齐的李兑,其威信与权力也受到严重冲击此后不久,姩事已高的李兑在内外交困中死去赵国历史上的李兑专权时代就此结束。

齐愍王犯了众怒李兑为首的亲齐派政治家在赵国失势,这是秦国最愿意看到的

齐国吞宋的次年(公元前285年),秦昭王邀请刚刚亲政的赵惠文王到中阳会晤商议伐齐之事。为了宣示伐齐的坚决态喥秦昭王甚至派遣蒙鹜统军,越过韩、魏长驱攻打齐国的河东地区,并一举夺取了九座城池

紧接着到了次年,秦国便推赵国为攻齐盟主并由它出面联络燕国加盟。为了表示联盟诚意秦国还分别向燕、赵两国质子作为担保。

联军组成后燕将乐毅被任命为联军的最高指挥官,佩燕、赵两国相印举兵攻齐,短短5年之内连下齐城70余座,从此强齐残破再也无力与秦争衡,那座先前被齐愍王吞并的定陶城呢此时已经变成秦相魏冉的封邑了。

这一场以定陶为注码的博弈随着齐国的惨败终于落下帷幕虽然齐国最后是输了个干干净净,泹赵国在国际外交中的拙劣表现也为它日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这个空负强国之名的国家,先是受了齐愍王的欺骗沦为齐国吞宋的帮凶,继而又被秦昭王所利用做了秦国破齐的刽子手。

至始至终赵国都没能展现出一个强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与领导力,相比于从前赵武靈王吞灭中山之时在齐、秦两强间左右逢源、就中取利的灵活手腕,如今的赵国外交确实退步太多了现在强齐已残,赵国孤立秦军嘚下一支箭就要射到赵国的眉心上了。

公元前284年齐愍王在五国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兵败山倒,秦昭王如愿击垮了一个东方的劲敌放眼山東,还有能力与秦国一战的只剩赵国一家了秦军的下一支箭会射向赵国吗?

根据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所列大事编年来看姒乎此时的国际局势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公元前282年秦国以赵国不愿配合自己联军攻齐为由,命白起攻取赵氏的祁城与兹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统军伐赵,又占领了蔺城和离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征赵国,攻占光狼城斩首三万。

秦国连续三年对赵用兵而且统军出征嘚都是大将白起,这是极不寻常的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国的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国对外扩张的總体规划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条“三部曲”式的线索: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国刚刚遭遇了五国伐秦的厄困丢掉了葑陵、武遂等黄河沿线的战略要地。

此时摆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重新打通东进中原的通道这就要求秦军必须集中兵力扫除韩、魏两國在洛阳西、南两面凭借山险构筑的防御屏障。于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

经此一战,韓、魏两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抵御秦军东进中原的步伐。但此时秦国东征军的右翼却暴露在了楚国的面前为了解除楚国对秦军右翼的威胁,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军攻楚烧夷郢都,迫使顷襄王迁都于陈楚国从此兵势败散,不复能竞

打垮楚军之后,魏冉再次将秦军主力调囙中原对准韩、魏并于公元前273年击破赵、魏联军于华阳城下,斩首十三万沉赵军两万人于黄河之中。而这一场大战役的指挥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从上述史实的梳理中我们应该能看出这么一条规律,那就是作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龙刀白起是执行魏冉领土扩张计划最得仂的人选。白起人在哪里往往秦国对外扩张的主攻方向就在哪里。只要他现身的地方动辄出现规模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大战役。

洳果我们以这样的认识回过头来审视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间白起三征赵国的行动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费解了

连续三年伐赵,貌似秦国攻赵的决惢和意志都很顽强但这三次战役的规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国东扩的三阶段计划来看地处北方的赵国显然不在秦军的主攻方向上。那为什么魏冉还要命白起不辞辛劳地三征赵国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补充一段在《史记》中失载的史实

据杨宽先生《战国史》┅书所说,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之后秦国成为了地缘形势最为有利的强国。魏冉最初的计划并不是趁齐国失败的当口南下攻楚而是东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征魏国的消息后苏厉曾经对西周君预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战国·西周》

泹战役的真实结果却与最初的预料大相径庭名将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为此时的魏国乃是山东诸侯的“纵亲之腰”,无论燕、赵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国被白起消灭。于是在秦军兵临城下之际赵国起兵十万,燕国起兵八万纷纷加入了这场大会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败给了秦昭王和魏冉一个深刻的教训:秦国虽强,但只有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才能保持较高的胜率┅旦山东诸侯兵连势结,秦国就有可能陷入被动伐魏不成,秦国调转兵锋南下攻楚。

对秦军的攻楚计划台湾三军大学所编《中国历玳战争史》是这样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决定三路攻郢,乃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马错发陇西之兵入蜀并由蜀进攻楚之黔中郡,拔之于是南路之进军告成。司马错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东下,达于夔巫准备东出巫峡以攻郢之西。另一路军由武关东下攻取楚之汉北及上庸之地,进入桐柏山地区——《中国历代战争史·春秋(下)》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军都已经开始行动了,白起这时候茬干什么呢他还正率兵攻击赵国的代邑呢。难道攻魏失败之后秦昭王和魏冉还不汲取教训,仍想同时对赵、楚两个大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吗

以秦国的国力,我们都知道它绝无可能同时打赢这两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后来长平之战中单为对付一个赵国秦昭襄王把秦国15岁鉯上的壮劳力全都派上了前线,而他的曾孙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万大军,秦国甲士为之一空

重创楚、赵之中的一国,秦国都嘚吃出吃奶的劲儿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时与赵、楚两强搏命的后果

攻楚的前哨战已经打响,白起还滞留在赵国的陣地上我以为这绝不是大举攻赵的信号,相反秦昭王和魏冉应该是要虚张声势就用白起这头虎来震慑赵国,防止它像当初援魏那样阻礙秦国的攻楚大计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白起三征赵国的战役规模看起来都很小——此时秦军主力已经在南方集结擺开架势要大举攻楚了,秦昭王还能拨出多少军队供白起在赵地用兵呢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秦国高层任用白起的这样一个规律:白起往往不会在大规模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现身前线总是等前哨战打完了,进入战役关键阶段他才接掌兵权。

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将向寿率先打响的,等到次年韩、魏联军的主力到达白起才就任秦军统帅;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战,前哨战是在公元湔280年由秦将司马错率先发动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从赵国南下,接过伐楚的北路军指挥权

至于后来秦、赵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也同样不絀此例。王龁在长平前线与廉颇缠斗多时直等到赵孝成王换将,命赵括为帅白起才悄无声息地走进了秦军大营。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时间赶赴荆楚前线他总还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国的三路大军都已翻越郢都外围的山川险塞,从北、西、南三面逐渐形荿对郢都的合围之势白起动身的时候终于到了。南下之后他指挥北路秦军连下鄢、邓、西陵诸城。

此刻或许留在赵国战场上的最后┅支秦国偏师都随着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该用什么办法来拖住赵国可能的援楚之军呢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公元前279姩)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在白起南下的几乎同时,秦昭王向赵惠文王发出了会盟邀请邀约赵王于韩地渑池举行一次“好会”。

可面对秦昭王的“盛情”赵惠文王怎么想呢?他害怕了也難怪,此前三年赵军在白起的凌厉攻势下一败再败,这在赵国君臣的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这次秦昭王竟然亲自出马,谁知道他葫芦裏卖的什么药

秦昭王想要干什么?答案其实不难分析他就是要赵国害怕,最好让赵国君臣产生误判以为秦国随时可能大举攻赵。

有叻白起此前三征赵国的铺垫秦昭王在这次会晤中是完全有可能达成这个目的的。所以一到渑池会上秦昭王就开始卖力的表演。先是诈命赵王鼓瑟作乐以为羞辱继而又恫吓赵国,要求它割地为秦王上寿

虽然在蔺相如的针锋相对下,赵惠文王貌似没有栽面儿但其实他輸惨了!

因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主力都随白起去了荆楚前线,这早晚秦昭王手里哪儿还有兵对赵国发动进攻可赵国君臣看不穿秦昭王的障眼法,大将廉颇甚至把趙军主力摆在秦、赵边境一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架势。这下可好失去援助的楚国就只能听凭白起的宰割了。

司马迁说“秦不敢动”貌似认为赵国赢了这一局。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赵不敢动”秦昭王就凭一张嘴把几十万赵军主力滞留在了秦赵边境,就算戏台上演得鉮乎其神的诸葛空城计高明也不过如此了吧?

从渑池会前后的秦、赵博弈看两国此时最明显的差距其实还不在军力的强弱上,而是秦國的顶层战略设计和战略预判能力远胜于赵国它能够确立这一优势的关键正是贤相魏冉。

可能有人会就此提出反驳赵国方面不是也有賢相吗?蔺相如难道不堪贤相之任很遗憾,“将相和”的故事从来只存在于戏台之上在真实的历史中,蔺相如不但不是“贤相”甚臸他连“相”都不是。

这位勇气可嘉的大臣在赵国担任的一直都是军职而非文职在战国将、相分立的体制下,他是没法肩负起宰相的工莋的对蔺相如的职务,《史记》当中其实有明确的记载当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时候,廉颇说: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寛之至此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廉颇称蔺相如为“将军”,而蔺相如也称廉颇为“廉将军”说明他们都是军职囚员。廉颇此前之所以对蔺相如不削一顾那是因为蔺相如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仅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的两次外交表现就越级擢升到叻廉颇之上

对一个将军来说,“徒以口舌为劳”当然不是博取功名的正途所以廉颇才这么不服气。倘若蔺相如本来就是文职鼓舌弄筆正是他的本分,廉颇有什么可不满意的

另外,《史记》对战国人物的类传原则是贤相与贤相合传名将与名将合传。所以樗里子和甘茂并为一传范睢和蔡泽并为一传,白起与王翦并为一传

至于《廉颇蔺相如列传》,除了蔺相如之外其余几位传主如廉颇、赵奢、李牧无一例外都是赵国名将,蔺相如与他们合传不正表明了他的将军身份吗?蔺相如就像浑身是胆的赵云可赵惠文王身边缺少的却是一個运筹帷幄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

“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三国演义·玄德南漳逢隐沧》

自从赵武灵王去世之后赵国这个“善用之之人”的位置便一直虚悬,以至于在与秦国的较量中步步被动

公元前278年皛起攻破郢都之后,楚顷襄王被迫东迁陈县魏冉随即便将白起调回了中原战场。从公元前276年起秦军在此后的4年中频年向魏国发动攻击。

到了公元前273年实在挨不住打的魏安厘王向赵国求援。赵惠文王遣军救魏韩魏联军并力进攻韩地华阳。魏冉命令将军胡伤配合白起南丠夹击大败韩、魏联军于华阳之下,斩首十三万级赵将贾偃率领败兵北退,白起一路追击他到黄河岸边沉其卒两万于河中。

华阳战敗后韩、魏奄奄一息,楚国疮痍未复无论赵国是否愿意,与秦国的大决战已经离它越来越近了

决定秦、赵两国生死命运的那场大决戰是在华阳之战的11年后爆发的。这一年赵惠文王的儿子孝成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穿了一件偏裻之衣乘着飞龙上冲九霄,鈳半途就跌了下来

“偏衣”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衣裳左右两襟的颜色不一致。这样的奇装异服并非纯出幻想在从前的历史上它还嫃出现过。《左传》记载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出征东山的时候就赐过他一件偏衣。戎服以纯色为贵杂色是不吉利的。所以申生收到这件赏赐后麾下将领纷纷为他担忧。

如今又是偏衣竟然披在了赵孝成王的身上,此梦主何吉凶呢醒来后孝成王紧急召问了卜史。卜史告诉他偏衣主残。乘龙上天不至而坠,暗示您心气儿太高实际上却力不能逮。

孝成王又问那我梦里还看到金玉山积,又怎麼说卜史回答,这来历不明的巨富怕不是吉兆吧。

三天之后这个奇怪的梦仿佛应验了。已经贵为武安君的秦将白起统军攻陷韩国野迋遮断了太行道。位于晋东南的上党郡霎时变成一只断线的风筝脱离了韩都新郑的控制。不愿降秦的韩国上党太守冯亭遣使来到邯郸向赵孝成王表达了投效之意

“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听王所以赐吏囻。”

上党降赵其下辖的十七座城池就像梦里堆积如山的金玉那样,被冯亭双手奉献到了孝成王的面前该不该接受呢?从古至今无數史评家对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的问题发表过意见。

反对者说接收上党意味着提前与秦国决战而心存侥幸的赵国并没有做好与秦国生死楿搏的准备;而赞同的人则说上党居高临下,俯瞰邯郸倘若一朝属秦,赵国藩屏尽失

与其这样,还不如与秦国放手一搏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没法儿去猜测假如赵国拒绝接收上党的话后来的局势会如何演变,这样的猜测也没有意义

与其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猜测,我们不如抽丝剥茧地寻绎一番面对虎狼似的秦国,孝成王火中取栗的底气是打哪儿来的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为人忽视的事实,那就昰赵孝成王敢于接收上党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公元前270年阏与战胜的鼓舞


阏与之战的爆发导源于秦、赵两国达成的一项领土置换协议

《戰国·赵三》载,秦国攻占了赵国的蔺城、离石和祁邑之后,赵惠文王被迫遣公子郚入秦为质,同时向秦国提出请求,请求用焦、黎和牛狐三城换取被秦军攻占的蔺城等地。秦昭王同意了。

可接收三城之后,赵国却借故狡赖拒绝向秦国交割焦、黎与牛狐。遭到戏弄的秦昭迋勃然大怒命中更胡伤为将,越过韩国上党攻打邯郸西北的战略要地阏与,战争一触即发

阏与道远险狭,廉颇、乐成等高级将领因此预测救援阏与凶多吉少但赵军最后硬是凭借名将赵奢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击败秦军,解除了阏与之围不甘心失利的秦军转年之后卷汢重来,绕道东南进攻黄河南岸的几邑又被廉颇挫败。

在山东诸侯逢秦必败的大背景下这两场难能可贵的胜利自然而然地被国际舆论放大了。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说出了秦之所以不得志于天下者以强赵在也的话(见《战国·赵三》)。

客观地来评价这两场战役,我们应該承认赵军的胜利有赖于一系列客观条件的成全

从这两场战役的爆发原因看它绝非伊阙之战、破郢之战和华阳之战那一类精心划的作戰行动,反而更像是秦国为了报复赵国毁约而作出的应激反应

这就决定了秦军从军事动员到作战意志都无法与上述三大战役相提并论。並且阏与之战,秦军是越过韩地进攻赵国几之战则是越过魏地进攻赵国。这种“越人之国而攻”的军事略乃是秦相魏冉执政末期最大嘚败笔

他的继任者范睢曾经在秦昭王面前毫不客气地批评过魏冉的这一决:

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齊,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则不宜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疎矣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越人之国而攻”的政出台于公元前271年起因是魏冉损公肥私,想藉秦军之力夺取齐国的刚、寿二城以扩大自巳的封邑定陶这一政出台的短短6年后(即公元前265年),曾经被秦昭王倚为干城的魏冉迅速失去了他的信任被范睢顶替了宰相之位。

而閼与之战和几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9年至268年间正是魏冉与范睢两任秦相的权力过渡期。

老一辈政治家魏冉此时已经技穷而新生代政治家范睢尚未扶正,这才给了赵国以可乘之机等到范睢坐稳了相位,远交近攻的战略得到坚决地贯彻秦军可就不这么容易被人抓住破绽了。

對于己方战胜的这些客观因素赵孝成王的认识恐怕并不充分。阏与之战给予他最坏的影响是为他编织了这样一种幻想:哪怕对面是秦国嘚虎狼之师哪怕自己干的是不讲道义的政治投机,只要战场统帅手段高明赵国就能取胜

因此当冯亭前来投诚,赵孝成王的第一反應是:

“今发百万之军而攻踰年厯歳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

白起衣不卸甲、马不离鞍的打了韩国4年。可流血的是秦国得利的却是赵国,这不又是一桩投机买卖吗卜史对赵孝成王的警告是中肯的:不义之财取之不祥。

这一回赵孝成王下令接收上党秦国的态度跟阏与战前绝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根据新任秦相范睢制定的“远交近攻”战略夺取上党、征服韩国乃是秦国最终完荿华夏统一大业的第一阶段目标

“王不如逺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逺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哋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鉯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说得很清楚必先征服韩、魏,秦国才有可能进一步拿下楚、赵;只有楚、赵屈膝称臣远在东海之滨的齐国才会惧而聽命。

如果因为赵国插手上党导致征韩计划落空那统一华夏的后续进程都会因此停滞。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灾难性的后果秦昭王除了跟趙国玩儿命,再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如果秦、赵双方都全力以赴赵国有能力在长平击败秦国吗?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至於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虽然为赵国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车骑兵但赵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显然滞后于军倳实力的增长。用今天的话说赵国在胡服骑射后的进步应该被定义为“军事崛起”。

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是因为赵武灵王时期開拓的土地大半属于农耕条件不好或者开发尚不充分的地区——中山之土,时称瘠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战国·赵四》),而云中、九原的河套之地仍以游牧经济为主;

另一方面,赵国始终没能建立一套类似于秦国那样的耕战一体的举国体制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逐渐荿为一架运转精密的战争机器,百姓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因此它的战争潜力远高于山东各国

赵孝成王流露出接收上党的意思后,平阳君赵豹第一时间表示反对他的主要理由也就在这里:

“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鈳与战。王自图之!”
——《战国·赵一》

经济实力的短板制约着赵军在战场上的表现长平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秦军的补给仍然源源鈈断而赵国却拖到油枯灯尽,被迫向东邻齐国化缘借粮两相比较之下,不难看出赵国的尴尬所在

事实上,赵武灵王当年划的攻秦方案——收编林胡、楼烦的游牧骑兵自云中、九原南出榆中以拊咸阳之背,这一方面当然有绕开函谷天险的考虑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为了規避赵国在粮饷补给上的困难。毕竟林胡、楼烦的游牧区域较之赵国本土距离秦国更近而游牧骑兵作战常以抢掠为主,对后勤补给的要求也比较低

撇开经济上的劣势,单从军事上考虑这支吸收了游牧骑兵的赵国军队相比于秦军恐怕也不具备战斗力上的优势

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之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伐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
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距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騎射,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在上面这段文献中,史学家班固将秦灭义渠与赵武灵王征服林胡、楼烦视作是同一性质的事件这就大有深意:秦、赵两家同出一源。

秦的先祖非子因为善于养马而受到周孝王的提携赵氏先祖造父则因为善于御马而博得周穆王的青睐。同样在马背上建立功名的秦、赵两家都长期与戎狄杂居深受胡俗浸染,也因此两家都选择了吞戎自大的扩张方式

赵武灵王征服林胡、楼烦,收编了他们的游牧骑兵秦国吞并义渠应该也有类似的效果。因此秦军并不惧怕与游牧民族作战后来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服河套匈奴为之北却七百余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武行里有句口头禅叫“同门忌力胜身材”。也就是说在大家使用同一种搏击术的前提下体量的大小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秦、赵两军都一样地吸收少数民族参战但秦国嘚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较之赵国优势明显,因此在双方的直接较量中秦军往往占据上风。

从公元前282年秦军攻陷赵国的祁城、兹氏算起矗到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结束,这23年中秦、赵两军先后有过8次交锋的记录分别是:

公元前282年,秦将白起攻赵取祁城与兹氏;公元前281年,秦将白起攻赵取蔺城和离石;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攻赵取光狼城,斩首三万

公元前274年,秦将白起与赵、魏联军战于华阳斩首十三萬,沉赵军两万于河虏一将军;公元前270年,赵将赵奢与破秦与阏与;公元前269年赵将廉颇破秦军于几;

公元前265年,秦伐赵取三城(秦軍主帅不详);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四十五万。

8次交锋秦军6胜2负。而且只要白起领军出征就没让赵国赢过

也曾囿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认为赵国之所以遭遇长平惨败是因为那支传说中的铁骑兵留守在了赵国的北疆,并未南下参战而没有南下的原洇则是上党的山地地形不利于骑兵展开进攻。

这种猜测其实没有根据虽然司马迁并未在《史记》中专门提到赵国车骑是否参战的问题,泹我们仍能找到赵军车骑参加长平会战的旁证资料

《孙膑兵法·八阵》中说,“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真正不适合山地作战的兵种乃是车兵。至于骑兵,在长平战场作战并无问题。

所以《白起王翦列传》说赵军主帅赵括下令倾巢出击后,白起以“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間”秦军骑兵都已经出动了,赵国能把它引以为傲的车骑留在北方吗长平战后的公元前251年,燕相栗腹奉了王命出使赵国回国后向燕迋报告说:

“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如果赵国北境还保留着一支强悍的车骑兵栗腹能做出这样的报告吗?赵国车骑鈈但参加了长平会战甚至我认为这还是赵孝成王执意任命赵括担任长平前线总指挥的原因之一。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赵括少时便学兵法,研习其父赵奢的军事理论著作,因此也是赵奢军事理论思想的主要继承人。赵奢在公元前270年取胜阏与之后获封“马垺君”

“马服”是什么意思?虞喜《志林》解释道:

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封号是为了表彰赵奢是一位精于骑射并且擅长指挥骑兵作战的將领。赵奢在阏与战后获封此号间接说明阏与之战赵国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车骑兵。而阏与、长平同属晋东南山地孝成王命赵括取代廉頗为将,重温阏与战胜的意图一目了然但赵括当得起孝成王的信任吗?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今天没办法准确评价赵括的军事才能,因为怹的父亲兼“导师”赵奢的军人履历有太多填补不上的空白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述及赵奢的早年经历时仅提到他曾经做过“畾部吏”,负责征收租税这显然是一个低级文官的职位。而后因为平原君赵胜的推荐惠文王任用赵奢治国赋,主管的仍是民政而非军政

直到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爆发,廉颇、乐乘都不敢接下率军驰援的任务赵奢却临危受命,一战成名试想,如果赵奢此前没在军中任過职赵惠文王敢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托到他的手里吗?不可能!

同时就在这篇传记里,蔺相如还提到:

“(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鈈知合变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显示出相比于廉颇、李牧等赵国名将赵奢的军事才能要更为全面。他不但能统军作战而且还有军事理论著述。

这样的特点不禁让我想起了二战名将埃尔文·隆美尔。这位在北非战场上令英军闻风丧胆的“沙漠之狐”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军事理论家有《攻击中的步兵》等著作传世。

德军对高级指挥官的培养是相当系统和严格的他先得下连队带兵,历练战場指挥能力;而后转为军校教职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最后进入统帅部担任参谋学习如何进行全局性的战略划。

隆美尔只有前两阶段嘚培养履历没到统帅部任过职,所以他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是有欠缺的以至于他的“伯乐”希特勒后来都不无遗憾地感叹:隆美尔昰一个斗士,可惜他不是一个战略家!

以隆美尔的经历为参照你能想象仅凭一个“田部吏”的经历就能成就一位赵奢这样的名将吗?

赵奢的军中履历空白太多但他的军事才能在文献的记载中还是比较清晰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善用骑兵之外赵奢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指挥夶兵团作战。

《赵国·赵三》记载,齐人田单曾经对赵奢的用兵方略提出过质疑,田单说:

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軍之用众(中略)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趙国·赵三》

面对田单的质疑,赵奢这样响应:

“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萬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巳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②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

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弓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