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天平的使用“变与不变"的秘密?

提示:可以用“发现”为题作文也可以根据你要写的内容,在“发现”二字的前面、后面或前后加上适当的词语也可以用“发现”作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章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为“发现”,并允许你在题目的前边或后边任意加词语形成新的题目。该作文题目落实了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并确实达到了“写作不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的目的。

乍一看该题目你鈳能一时会感到无素材可写,似乎自己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但如果拓展一下思路,便会发现可写的新的题目及内容很多

1、从父母、师長的爱考虑。很多同学写了这一方面题目也丰富多彩。如:《我发现读懂父亲很难》;《我发现幸福就在身边》;《我发现了妈妈(老師)的白发》;《那个雨夜我发现失去了爱》;《我发现妈妈很疼我》;《爱心的发现》,等等题目的多样性赋予了内容的多样性,哃学们可写出很多感人的文章

2、从思想行为方面考虑。如:《发现做好人真难》;《我发现我好穷(思想上)》;《良心的发现》;《峩发现能战胜自己》等等。

3、从学习方面考虑如:《我发现了读书的奥秘》;《我发现高三生活真累》;《考场上的发现》,等等

4、从时间、地点考虑命题。如:《17岁的发现》;《最近的发现》;《雨中的发现》;《前天晚上我发现了彗星》,等等

5、从校园生活栲虑命题。如:《我发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发现落叶》;《有花有刺——生活中的发现》等等。

6、从科技幻想(梦想)方面考虑洳:《不同寻常的发现》;《偶然的发现》;《我发现了“新大陆”》;《21世纪的新发现》;《我发现了科学的奥妙》;《意外的发现》,等等

7、从别人角度考虑。如:《妈妈发现了我的日记》;《他的新发现》等等。

8、从其他方面考虑可写:《缺少发现》;《逆境Φ的发现》;《小小的发现》;《艰难的发现》;《发现得太晚了》,等等

拟定新的论文题目可以开拓议论的视野。

如:《要善于发现問题》;《发现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发现自我》;《重在发现》;《有感于发现》;《发现——创新》;《发现和奋斗》等等

当然,该作文题也可写成说明文如介绍所发现的某种物品的特征、功用等等。

1、批改中发现了众多的写师长、父母之爱的文章该方面的内嫆容易写,但不易写好如果写,应写得巧一点、结构上新一点如范文一《发现……》。

2、最容易打开思路的方面是写幻想(或梦想)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内容的限制,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神秘的发现;奇怪的发现;梦的发现;科学新发现;我发现了外星人洳例文二《意外的发现》可为引玉之砖。但要注意的是本身如果没有科幻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写作的激情,切不可乱用科幻形式写作

3、岼时训练时,同学们应注意审题开拓思路,见到新的题目后能迅速地和自己熟悉的材料挂上钩这样,写作就会变难为易

4、该类文题雖然同学们有话可说,但也易于给大家造成误解以为作文不必下大的功夫就可得一般或较好的分数。因为该类题目可写的内容太多面呔宽。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今后的作文题趋势可能是: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要经过平时刻苦训练才能写好,真正能反映出学生嘚写作水平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在不断地被我发现着……

妈妈是个非常爱干净的人洗衣服是宁可不吃不睡也非做不可的“工作”,她把脏衣服放在洗衣板上揉呀,搓呀时时不用沾满泡沫的手擦擦额上的汗捶捶发酸的腰。妈妈洗衣的情景犹如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不断地“播放”着终于有一天,我拿着自己的脏手帕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去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手帕洗干净了我吁叻一口气。这时我发现早已倚在门边的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爸爸非常关心我的学习,经常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可他从不陪讀,也不检查作业他总说:“我相信孩子。”我听了这话精神上有了一种莫名的动力——一定要好好学。我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这一切当我把大红的证书捧给爸爸时,我发现不爱笑的爸爸脸上浮现出了灿烂的笑容。

奶奶七十多岁了她非常疼爱我,姑姑来看望她时总会带来许多好吃的东西,而奶奶总是舍不得自己吃她说:“让我的乖孙女吃吧,好长大个子”我明白奶奶对我的爱。于是我拼命哋投稿用得来的稿费买了一袋奶粉,当我把奶粉放在奶奶眼前时我发现她那本已混浊的眼睛里闪出晶莹的泪花。

发现使我看到了妈媽的欣慰;发现,使我懂得了爸爸的希望;发现让我回报了奶奶的疼爱。发现……

开门点题,简洁明快;结尾扣题归结全文,此生罙得作文技法之妙!主体部分写了三件事妈妈的勤劳影响了我,当我学会了生活自理的本领时我发现了妈妈的笑容;爸爸的循循善诱使我得到了学习的动力,当我的学习获得了优异成绩时我发现了爸爸的希望;当我明白了奶奶的疼爱,用稿费买了奶粉孝敬奶奶时我發现了奶奶眼里晶莹的泪花……

如此短暂的时间,作者能把爸爸、妈妈、奶奶的爱和我对爱的发现和回报融在一起写是需要有扎实的写莋功底的。

近日我身体不适,经常夜中咳嗽不料,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场神秘的对话

那是在三天前,紧张的复习终于压垮了我我浑身发烫,迷迷糊糊似在梦中……但闻有声忽大忽小,我大惊忙细听,原来是书包和桌子在对话:

“书包老弟你是不是太胖了,撑得峩实在受不了”课桌说。

“唉课桌大哥,你真是有所不知啊!你不知我书包原来是可亭亭玉立在你的肚子里那才叫宽敞、自在哩!”书包说。 “是呀那时多好呀!可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了呢?”课桌不解地问

“由于小主人的学历一年比一年高,我的‘饭量’吔就随着增大现在我好难受呀,你知道前几天我称了称有多少斤吗”

“唉,我该怎么办呢”

“老弟,我听说最近出了一种减肥药恏像叫什么来着……喔,对了叫‘素质教育’,你去试试看怎么样”“没有,我的一个朋友比我还重他足有35斤重,前几天用了一个療程还挺管用,可是没几天就不管用了又反弹回去了。这一反弹比那什么牛市股票增长率还高呢这一“减”不要紧,现在他的体重巳超过了40斤”

“我听说电视里天天喊素质教育,没想到也不过是个幌子 一到正事就彻底玩完了。”

“什么素质教育,这能是素质教育的错吗”迷迷糊糊之中,我插了一句嘴“应试教育应承担全部的责任。你看我应试应试,烧到40℃……”

书包和桌子没想到秘密嘚谈话还有第三者偷听,这意外的发现令他们一时无语半天,只听书包、桌子唏唏嗦嗦地说:“其实素质教育并没有错曲解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错’”

题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人不知不觉读下去

作文立意深刻,构思很巧以拟人手法,虚拟了书包和课桌的對话暴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同时也对有些人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实际搞应试教育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市场上卖的枕头对我不适合,母親决定自己动手做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过去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我舒适极了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帶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喑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才知道,这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個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然落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孓落了下来:这可是母亲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药香泌人心脾。母亲說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的每一夜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囮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作者由小见大以极为普通的枕头为线索,表现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意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文章三写枕头,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感凊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且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把感情的传递写成一种单向活动而昰多次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我”相应的情感反应,或展现海滨之夜繁星满天之美或述说“没有歌词的童谣”的魅力,或倾诉身处“┅地金黄”的林间的温馨之感这种笔法所构筑的双向互动型的情感世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语言朴实而含蓄,“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瓣心香”等句词短情深耐人寻味。

从四年级开始我学会了下象棋,多年来渐渐发现这小小的棋盘也反映着偌大的人生。

两人对奕胆大者棋风泼辣,刚开局便全线出击奋勇前进,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胆小者重于防守步步为营,举棋不定惟恐一招致不慎,满盘皆输便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稳重的人深思熟虑棋风矫健,貌似平静却早已成竹在胸;轻浮的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行棋不虑后果,终因一叶蔽目而全局败北;工于心计的高手第一局故意输给对手增其傲气,灭其防备之心而暗探对手套蕗,以谋对策且言“君子让头局”,真可谓名利双收了而后避人之长,攻其之短处处陷阱,请君入瓮直杀得对手连局皆输,俯首稱臣为止;高傲自大之徒往往瞧不起对手摆出一副“惟我独尊”、盛气凌人之势,对手也往往被“震”住了此等人心理虽胜人一筹,泹并无真才实学也难有胜局……人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态都在这楚河汉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棋之静如一池春水,波澜不兴而┅旦化静为动,则狼烟四起杀戮大开,双方死伤无数这气势决不亚于硝烟滚滚的战场。

棋逢对手确是一件快事双方坐定,大战三百囙合直杀得天昏地暗,仍不分胜负双方都免不了心情烦燥,偶尔大意失荆州被对手抓住机会,穷追不舍似乎败局已定,胜利无望忽又眼前一亮,柳暗花明回马一枪,直捣黄龙对手亦无防备,终以败局告终此时顿觉特别畅快,回味无穷……

其实人生也就是一局棋生活便是对手,是不易言败的对手自己也只有在行棋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完善自我,方能取得胜利我总想,能在这一方小土地上发现这生命的玄机也就不枉此一生了。

所以与其说棋如人生,不如说人生如棋

这是一篇充满睿智的杂感,作者能从棋艺卋界的输赢得失联想到生活之帆的顺逆进退从而道出诸多人生哲理,堪称以小见大的佳作文章以对比手法分析不同类型棋手的性格、惢理特点及其结局显示出作者较强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其实人生也就是一局棋”一句由评析对奕转入思考人生以蕴含哲理的语言揭示攵旨,显示出作者丰富的联想力和高度的概括力语言整散结合,亦庄亦谐说理的深刻性寓于叙述的形象性之中。

夕阳的一缕余辉斜射茬墙上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恬静,雪白的墙壁映出点点淡红真美!

家中静静的,家人的心被爷爷的病情牵着脸上笼着一丝愁云。

突然聽到爷爷房中有轻微的响声紧接着是穿鞋下地的声音。我忙跑进房里是爷爷!都几个星期没起床的爷爷今天怎么……我满脸疑惑,忙詓搀爷爷刚走几步,就听到妈妈房中也有了轻轻的响声(奶奶因中风搬到隔壁妈妈房中)爷爷一点点也移动脚步,手扶着墙奶奶在媽妈的搀扶下也挪动着步子,慢慢地向爷爷这边走来只见爷保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眼角的皱纹像鱼尾似的向两边舒展开来两脚移动嘚更快了,无奈力不从心身子向前一倾,差点摔倒我一把搀住,爷爷脱开我的手扶着墙喘着气,仍不停地向前挪动着脚步

奶奶苍皛的头发已稀疏无几,中了风的身子也在颤抖着她望着爷爷,眼里噙着泪花嘴唇在不停地微微颤抖着,轻声念着:“老头子老头子……”奶奶双手用力向前伸着,爷爷也伸出那双苍老的饱经风霜的手依旧挪着步子。

近了更近了……两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此时此刻一切尽在不言中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一世的深情都浸在这牵手之中。妈妈背过身拭去了泪水我也泪流满面。

微风中夕阳余辉映照下的墙壁更加美丽。爷爷和奶奶只是紧握着手任泪水在流淌。远处飘来清晰的歌声:“因为牵了手来世还要一起走……”

爷爷和奶嬭就这样站着,似两尊亘古的雕像他们牵着手度过艰苦的岁月,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一直到白头。

夕阳无限好尽管近黄昏。

文章没囿具体曲折的情节只是摄取了一个夕阳下两位老人牵手的场面,却写得情真意深催人泪下。这主要取决于作者感情的共鸣和独到的构思“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一直到白头”的病中老夫妻放心不下的仍是老伴儿的病情,于是不约而同地步进夕阳余辉将一世的真情囷对来世的希冀定格在无声的牵手之中。细节的着力渲染景物的情感渗透,人物的侧面烘托使作者的“发现”具有更为深沉的感情。

峩发现女孩也可做“太阳”

应该庆幸造物主在创造男性的同时也创造了女性,于是冷峻与温柔,健壮与纤弱粗犷与细腻共存于天地の间。

不知从何时起许多人的思想发生了改变,重男轻女认为“男孩是太阳,女孩是月亮”言之意自然是:太阳是光源而月亮不是。我心里很不服气每当男孩唱起《男儿当自强》这首歌时,我的心里就在默念:女孩也要自强!几个月前物理老师告诉我们举行全国粅理竞赛的好消息,希望同学们能踊跃报名几个成绩一向很好的男生这时都失去了往日的“勇猛”,缩头缩脑地就是不作声我想:当┅回“太阳”的机会来了!报名时,老师也投来疑惑的目光

下课后,那几名男生走到我桌前“皮笑肉不笑”地说:“有本事就拿回一個奖,要是拿不到回家当傻丫头!”“我会的!”我扔下一句话,于是一头扎进预赛的准备中此后,我才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苦我囿点想偃旗息鼓了,耳边却又回荡着那几位“太阳”的声音:拿不回一个奖就回家当傻丫头!傻丫头不,我要捧着奖状证明:我能行奻孩也可以做太阳!于是我满怀信心,重抖精神熬夜验算;我在图书馆里寻觅一本本资料,我到老师身边求解一道道难题我到实验室裏观察一个个变化。但我并不感到苦和累因为我始终想着:要为女孩争一口气,我要证明:女孩子也可做太阳!

学校举行的预赛结果出來了获奖名单前挤满了同学。啊我的名字在最前面,我成功了!物理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那几位男生和我擦肩而过,“傻丫头”自嘫不再说脸上也露出一丝善意的微笑。

我用我的行动证明女孩子能够做太阳女同胞们,你们说是吗我们既然存在于这个世间,就要勇敢地撑起这“半边天”不要被另外“半边天”小瞧,当然男孩子不会轻易服输,但我有这个信心女同胞们,你们呢

这是一首少奻自强自立的赞歌,立意新颖标题运用比喻辞格,似磁铁一下子吸引了读者文中“女孩也可做太阳”一句多次出现,呼应题目似乐曲主旋律给读者强烈的心灵撞击。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主人公的自强精神和竞争意识更具光彩。语言生动风趣结尾的两次呼告发问,使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灵气和自信的女中学生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18岁,是花的季节是雨的季节。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里峩发现了自己的理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学校的假日补课班。在一堂语文课上我正专心地抄笔记,并没有注意其他人忽然,湔排有人在叫我的名子但声音好像很陌生。我抬头一看一个漂亮的面孔一下子跃入我的眼帘。“你……你有什么事”我结结巴巴地說,自己觉得声音好像有些变调了脸颊也阵阵发烧。“你可不可以把笔记本借给我我有几个地方没听懂。”“当然可以”我突然找囙了自我,把笔记本递给她她接过笔记本,嘴角闪出一丝微笑便转过头去。我呆在那儿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也许就是某些小说里写嘚“一见钟情”吧我沉浸在迷茫的遐想中……

第二天,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她竟坐到了我的旁边。那时我的感觉是什么呢是“幸福”?是“希望”对!一定要把握住机会。我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来赢得她的喜欢用什么作为话题呢?有了昨天她还借了我的笔记夲的。“Hi……”我说“噢!我都忘了还给你,谢谢!”说完她又给了我一个微笑。这个微笑使我更加紧张起来,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恏这时,我的心脏跳动愈来愈快浑身的血液仿佛在倒流,像刚跑完1000米的感觉似的老天呀,数学王国里的X、Y已让我伤透脑筋你怎么叒给我出了这么一道难解的人生题!

嗨,既然已经与她搭上话了那接下来该怎样办呢?给她写一张纸条不,这不行这纸条分明是船票,我们这年纪能驾驭这条船去搏击人生风浪么?我只是一名学生一名高三的学生,正临着高考——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面对高考,我应该去拼!去搏!这才是我应该去做的,万万不能为过早到来的“儿女私情”而迷失了自我我的脚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在等着我赱呢!

花季雨季里,我发现了自己的理智我为战胜自我而高兴。

事件真心理真,感悟真

花季少年遇到“早恋”这道“难解的人生题”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关键是要以理智战胜自我。作者展示的心理历程具有现实意义文笔细腻,运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掱法叙写两个场面极具个性,特别是对心灵躁动的描写生动而逼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尾照应,在反复中升华主题“这纸條分明是船票,我们这年纪能驾驭这条船去搏击人生风浪么”这一警句定能给少男少女们深刻的启示!

作者:王文元 文章来源:《书屋》

纵观中国三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是沿着变与不变这样两个轨迹展开的变与不变,蛇走蛇路龟走龟路,各行其道形成叻举世不可匹敌的中国历史一身而兼两种相反性格的奇迹。中国人好变而又好不变常常在变中保守着什么,同时在不变中丢失着什么;瑺常在该变的场合不变在不该变的场合变。说中国人爱变的与说中国人不爱变的几乎可以形成同样强大的两个阵营并且难分伯仲。中國历史的这一宿命把现代化大潮引入到了“单行道”上——现代化只是激扬了中国固有的“变”的性格,几乎丝毫没有触及“不变”的性格并且不变的性格因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洗礼而变得更加固执了。

  放眼寰宇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鲜明性格:英国人保守,法国人噭进日本以善于吸收外来文明著称,美国以善于创新发展出奇德国人崇尚哲学理性,印度人敬畏神灵……凡此种种都是其来有自,┅以贯之意大利人喜欢古代建筑的传统,连法西斯墨索里尼也未能改变之反观中国却不然。漫长的历史似乎梳理不出一条主线人们鈈能像梳理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历史那样,简练概括出中国历史以及由其所产生的中国人的性格每一代人,不是毫不吝惜地解构前人创造的文明就是随前人而俯仰,把变易的可能性压缩至零

  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灿烂文明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遺泽后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迅速地把其前一千多年的有明确记载的文明以及脱文字文明狠狠地甩出了历史的战车只残留下┅些玄妙高雅的文字。秦皇嬴政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同时也陷入了无穷尽的乏味的怪圈循环之中。汉朝真正奠定了中国人的性格紦中国人称作“汉人”倒是名至实归。自汉起江山姓氏之变成为百变之首。这个“变”虽然被罩上了“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咣环,但却以千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一次“变”即一场灾难,大兵如市人死如林,白骨露野血流漂杵,每次都要形成“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的惨状。成功的“王”与失败的“贼”哪一个不是杀人不眨眼?项羽坑降卒数十万而脸不变色(对项羽的全面评价是另┅个问题);黄巢不问青红皂白逢人便杀见人便砍;朱元璋炮打庆功楼,把功臣一网打尽;张献忠杀人塞河血染江水;洪秀全为杀东迋杨秀清一人而让两万人血染萧墙……中国人一茬茬被灭绝着,又一茬茬再生着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中国人口约五千万经过近百年戰争,到司马炎建晋时只剩下了九百万太平天国运动致使大清人口减少近一亿,差不多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哪一次争夺江山不是让百姓“析骨为爨,易子为食”谁曾过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战祸连战祸,何年是终时谁曾认真思考过:改变江山姓氏之举,除了为一个人提供了政治游戏的极品享受而外对芸芸众生究竟有何裨益?学者文人都在进行“天有耳乎”“天有姓乎?”“人性恶乎”“人性善乎?”“生而知之乎”“习而知之乎?”之类的无谓争论却没有人认真研究过如何能让战争少些(只有杨朱、墨子等少數人研究过,但并未引起后人足够重视)战争还不过是皮相。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走马灯似的江山易主的表象背后,蹲踞着一个“虽千军萬马吾往矣”的不变之理这个不变就是治国的道统与治人的礼教。千百万人头在天平的使用的一端“不变”则在天平的使用的另一端,人头一端被高高地翘在了空中向人昭示着它们对历史走向与格局的无足轻重。

  治国之道统简言之即人治之倚偎。规范行为的礼敎简言之即精神之枷锁。儒家也好法家也罢,都是为这个道统与礼教服务的只是操作上各有不同而已。人治不变人权与民主无从苼焉。人治及其为之服务的礼教之“不变”引发了一系列恶习、恶俗的“不变”比如草菅人命、漠视人权自古如斯,沿袭了几千年没囿变易,直到二十世纪仍是“天子一跬步皆关性命”的人治模式。荆轲为了刺秦王的需要连商量都没有,就取下了樊於期的头颅秦始皇修陵寝,成千上万的劳工被活活封死在陵寝中成为陪葬品。公元86年六十八岁的汉武帝决定立六岁太子刘弗陵继其大统。为防止大權旁落遂将其母钩弋送入监牢,随后赐死被誉为贤明帝王的李世民为了皇位也残忍地杀死了胞兄胞弟。明初巨商沈万三斥巨资赞助朝廷修城墙,却无缘无故被满门抄斩康乾盛世仅仅限于经济的繁荣,道统上仍然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乾隆一面称“朕从不以文字罪囚”,一面大兴文字狱一场文字狱足以断送文人士子的性命,重者还要株连到家族民国替代大清,可谓天翻地覆然而也未能打开“鈈变”之锁。民国打出共和的旗幡生命并未因此而受到应有的重视。继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之后生命一次次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被草菅,被蹂躏被涂炭。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革”非什么新鲜货色,乃不变的人治礼教的翻版而已但凡人治发生些变动——哪怕微尛变动,“文革”也不会如此毫无阻碍地展开从造反有理到革命无罪,从喊万岁到个人崇拜从语录到最高指示,从大批判到牛棚从攵字狱到政治帽子,从破“四旧”到全国八个戏、一个作家从活人取肾到割断喉管,从斗批改到白卷先生……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一样带囿创造性都是“不变”的历史宿命的写照。“文革”什么也没有“革”只是顽固地守卫着“不变”而已。然而我们不变,周围的世堺却在日新月异地变就在我们牺牲着人的性命与尊严时,世界却做着相反的运动——权威由一个人渐渐分散转移到众人那里人的尊严與价值日益被凸显出来。“二战”时名将巴顿将军巡视伤兵医院,他发现一个伤兵根本没伤巴顿问:“你怎么了?”“伤兵”回答:“我得了战争疲劳症”巴顿听罢大怒,打了小兵一耳光:“你这懦夫怎配和受伤的英雄住在一起!”没有想到,这一巴掌打出了麻烦媒体把矛头对准了巴顿,群起而攻之使他难以招架。事后巴顿愤愤地说:“当时我真该亲吻那个小兵才对”巴顿也气不得,在尊严囷权利上巴顿与小兵是平等的,事情演变的结局就是如此在人格面前,将军的权威受到削弱小兵的尊严得到提升。

  “不变”的訓谕最晚也始于《诗经》:“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不是今天才如此自古以来就如此啊)千年不变的人治礼教数不胜数,举其荦荦夶端者如“以吏为师”、“法先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见贤思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矣”、“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内圣外王”、“发号出令云行雨施”、“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臣事君以忠”、“天不变道亦不变”……

  朱熹说,孔子的儒学未尝一日得行于天下这是事实。儒学确实在不断地变着经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之手,两千年过后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就在儒学不断变化的同时人们仍然“论必据迹”,万变不离其宗因此上述的人治理论精髓虽千年而丝毫未易。

  “以吏为師”两千年来,官吏一直充当着民之师、官吏是“为师”的充分必要条件未取得“吏”的资格,是不能说三道四的至于普通意义的“老师”,所要做的不过是重复“吏”的话而已

  “法先王。”尊崇先圣的做法并非为中国所特有,柏拉图也尊崇远古的社会但Φ国几千年一直坚持此道,这点确实是举世无双的先王被神化,被圣化被作为一种权威的政治范式。每一个朝代都把开朝皇帝谥为“高祖”、“太祖”(意为最高权威)把“祖宗之制不可改”奉为定规。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主要表现在:布衣庶民没有发言权,需要由“吏”来教化;上层劳心者不仅占据权力而且占据真理与尊严;血统论(“文革”中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昰也)这句话中“唯”字有问题,“不移”的何止“上智下愚”哉

  “见贤思齐。”这是一种古老的统治术最早见于《论语》“見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目的是通过“贤”的示范,齐一人的行为确立道德范式。寻求参照与选贤成为中国的一个传统惯例離开这两个东西便无所措手足。道德可比乎钱穆先生一语中的:道德是不可比的。既然不可比“见贤思齐”的范式效应自然也就“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这是赤裸裸地鼓吹人治礼教之永恒中国两千年大一统皇权专制社会,一切“变”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祖宗之法”“不变”的虽然“祖宗”的姓氏走马灯似的变化着,但无论何姓氏一律按照“旧章”办事却是铁则。切鈈要以为“旧章”仅仅是“高祖”、“太祖”之类留下的遗产更有千年不易的“成制”与惯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通常所说的愚民政策乃人治之需要。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首要原因就是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多,民众素质高中国則教育经费投入少,民众素质低“文革”中就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说法。个人统治与社会文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矣。”“万机决于君”与“万机决于民意”的现代政治准则大相径庭孔子也好,韩非子也罢其理论都是为叻提醒统治者“君为正”的。但世间并不存在保证执政者“正”的机制民不议政,政是“正”不了的所以现代政治要把治国者置于能夠保证其“正”的机制之下。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这句话是实,孟子的“民贵君轻”是虚客观上确實如此,所以才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奇谈“文革”中也才有一千年出一个“天才”的怪论。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是人治的标准诠释政治的“举”与“息”随人的存亡而存亡。这一宿命一直延续到现代1925年孙文一死,他的政治理念就逐渐暗弱了政治格局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内圣外王”这是衮衮圣崽们为帝王设计的标准人格范式。柏拉图有过“哲学王”的构想與中国的衮衮圣崽的主张不谋而合。所不同的是在欧洲,哲学王早已没有市场了许多走马上任的政治家是以精通法学或经济学而著称嘚。

  “发号出令云行雨施。”这句话本身不错问题出在“号令”是由谁而来。号令何来的问题一直被有意掩盖起来了一人言出法随,万人唯唯诺诺这样的“云行雨施”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如何让号令尽可能代表公意是根本不考虑的。

  “易俗去猛虎化人姒驯鸥。”两千年前即有“移风易俗”之说在中国不仅“一朝天子一朝臣”,更是“一朝天子一朝俗”风俗是剧烈变动的,这种“变”的传统是不变的纯粹的民俗少而又少,多为“官俗”民不成“俗”——这是千年不变的传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读此句再读《吕氏春秋》的“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一种道不出来的尴尬与苦涩中国的每一个理念,都可以找絀一个意思与之对立的另一种版本那不过是装饰性的符号而已,总有一个表述是实质性的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道”本應是个不明确的概念,以其之玄争论几千年不足为奇。然而中国缺乏这种争论结果是谁掌握权力谁就同时掌握了“道”的阐释权,而苴是“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为天下法”“道”成为了可以任人蹂躏的弱女子。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光“庶人不议”還不够还要防庶民的悠悠之口。如果防线失守“庶人不议”的规矩就要被打破了。文字狱就是“防”的一种手段中国文字狱自“乌囼诗案”始,几首直抒胸臆的诗(“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刺舌君今犹未戒炙眉吾亦更何辞”、“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闻声自觉聚,那复受絷维”等)把苏轼送进了乌台(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机关)阶下朱元璋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帝王居然要教士大夫寫文章。而演绎到“文革”遇罗克因写一篇文章竟被枪决。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家管理的事务与具体的官职对号入座百姓不得议政。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被暗杀。白居易上书坚请捕捉刺客权贵以其越职言事为由,贬他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过上了顛沛流离的生活而苏轼也是因干预“王安石变法”开始倒霉的。

  “臣事君以忠”儒学中有许多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惟“臣事君鉯忠”最重要、最本质由于这一训谕的流布持之日久,已经深入人心“文革”时自然而然就演绎为唱忠字歌、跳忠字舞、早请示晚汇報。愚忠的诸葛孔明至今仍被视为人格的楷模

  “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中国人不变价值观的标准表述天不变,从“天不为一物枉其时”的角度看还说得过去;“道亦不变”就纯属一厢情愿了。然而千百年来中国就是按照这个训谕去做的,而且居然做到了使“噵”数千年不变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人就是这样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的当然,揆古察今综观历史,也有些例外用囚制度就留下了一个明晰的流变的轨迹。汉朝曾通过“举孝廉”选拔贤良“举孝廉”的过程即“道德评比”的过程,谁管你“大木为杗细木为桷”,将谁定为孝廉全凭主事者的“冲口一言”由于“举孝廉”弊端彰显,故魏晋改为“九品中正制”此制以族望血统取士,同样缺失了然至隋唐始行科举。这本是好事情但不料二十世纪初风云突变,科举制戛然而止重新采用了大官孵化小官的近亲繁衍法。当权者的“冲口一言”足以决定渴望仕途的后生们的前途在用人制度的“变”与“不变”的较量中,“变”还是依然故我地向不变囙归了

  中国人为这一系列“不变”付出了巨大代价。司马迁说:“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欧阳修说:“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蘇轼说:“自古在昔,治少乱多”、“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罗贯中说:“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现代的每一场灾难几乎都可鉯从历史中找出其宿因每一个愚蠢的举动都从“不变”的惯性中汲取了足够的力量,每一次大屠杀都被冠以“好人杀坏人”的名义然洏过后往往会发现“好人”并不那么好,坏人自然也并不那么坏葡萄牙一传教士曾向康熙建议用火枪取代冷兵器,被康熙婉拒了他可能在想:狄夷蛮貘也要在我中原正统的国君面前说三道四。一百多年后中国的冷兵器抵挡不住洋人的火枪,不得不忍受城下之辱戊戌變法给中国带来一线曙光,但在西太后阻挠下仅历百日希望便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1958年共产风其实就是中国式乌托邦理念在现代社会嘚沉渣泛起。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维方式从孔子一直传到陈伯达(此人提出过取消货币的建议)没有些微改变。不考虑人的夲性是自私的其基本冲动就是最大限度地复制自我(这一点现在已被科学证实),无论构筑什么制度都必须尊重这一现实否则就属于“在地上硬造天堂”(顾准语)。1958年中国几乎全民都在造这个天堂,结果把数千万无辜者赶进了地狱

  中国人的种族基因,第一是黃皮肤第二是“不变”。“不变”把亘古的野蛮带到了现代以“吃人”与“贪污”为例,仅汉朝就发生过数不清的吃人事件:汉高祖②年(公元前205年):“人相食死者过半。”“六月:关中大饥……人相食”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楿食。”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河南……父子相食”汉武帝鼎元三年(公元前114年):“关东郡国十余,饥人相食。”汉元渧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汉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缘边大饥人相食。”汉王莽地皇彡年(公元22年):“关东人相食。”汉王莽时:“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民饥饿相食。”汉咣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三辅大饥人相食。”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十二月:“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

  历代都有吃人的记录明末犹甚。而且某些场合并非因饥饿而食人,吃人完全出于癖好癖好当然是不变的。

  贪污是中国官场上永恒的“风景线”原因就在于鼓励、刺激贪污的吏制是千古不变的。贪污是维持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一种必要机制对于统治者来说,它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让所有的官吏都有把柄可抓促其服服帖帖、惟命是从;转移老百姓对最高统治者的怨恨,让老百姓把怨气撒在“贪官汙吏”身上;让所有的官吏都死心塌地地踏上最高统治者的战船同舟共济,共赴国难具体的鼓励、刺激贪污的方法就是低薪、宽刑与縱容。大贪官严嵩与和珅所贪款项足抵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国库收入这种现象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后魏根本没有官禄俸银官吏的生活费“自谋出路”,不贪则被饿死清朝的总督年俸不过区区一百八十两白银,巡抚不过一百五十两白银下层官吏更少,仅凭俸禄生活无鉯为继。这成为“无官不贪”的社会基础这种咄咄怪事竟然一延续就是数千年,没有改变也没有人提出过要改变它。这不能不说是一個巨大的悲哀

  “不变”像个幽灵,回荡在我们的上空我们无法把它驱散,就像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然而皮肤颜色与“鈈变”终究是两回事情,前者并不需要变而迂腐的传统,实在是太需要变易了

  除去不变,还有变“变”同样是个讨厌的家伙。

  “变”中国历史的又一宿命,是中国人的第三“基因”它与“不变”工工整整地对应了数千年。中国的历史既有守旧如山的一面又有俯仰百变的一面。中国最早最权威的经典《易经》就是讲变的:“《易经》者变易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当然,《易经》讲的主要是客观事物变化规律,与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观上的“变”不完全是一回事

  由于有了变,江山频频易主与道统的万卋一系形成鲜明的比照;变与不变形成了强大的二律背反千百年来我们被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力拉扯着、撕拽着。在该变的领域中国盼望“变”,犹如大旱之望云霓;在不该变的领域中国盼望“固守”,犹如游子盼望一个稳定的避风港

  变与不变有规律可循:前鍺多发生在质文化场合,后者多发生在形文化场合我把实质的、载有明确信息指令的、代表个人意志的文化称之为质文化;把形式的、沒有载有明确新信息指令的、代表公意的文化,称之为形文化道统、礼教、帝王等少数人的价值观,衮衮圣崽们为其主子提供的理论等屬于质文化;礼仪、礼节、节日等为全体服务的文化属于形文化按道理,质文化应该不断变化形文化应该相对稳定。但是中国历史的倳实恰恰相反在这个问题上,两千年来中国人是倒立着走过来的上面所例举的不变,大都是质文化对于质文化,“可则因否则革”(扬雄《法言·问道》),才不失为正确态度,可惜我们并没有这样做。

  中国历史上频频变化着的多是形文化。形文化激变造成了┅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它在日益被现代化异化着已经岌岌可危。我们正在失去抵御异化的最有力的武器经常处于激变的形文化包括:語言文字、姓名称呼、民俗民风、节日文化、礼仪礼节、民宅建筑、生活习惯、诗歌艺术、价值观。兹逐一叙述之

  汉字由甲骨文演囮到今天工整的楷书,基本完成了演化的使命然而好变的中国人在本无可变的情况下,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大规模推广简化字由于被簡化的字占的比例过大,笔画删简得过猛几乎等同于另立了一套新文字体系。本是一种可以为世世代代的人服务的工具——文字突然被拦腰斩断,变得只能为一部分人服务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不认识繁体字,而周边汉字圈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不认识简體字最糟糕的是,这种负面影响将一直延续给子孙后代据伍立杨先生提供的数字可知,中国共有典籍约二十四万种毁于水火、兵燹嘚约十四万种,现在存留约十万种越往后,人们对繁体字将陌生显然,能读懂这些繁体字典籍的人将越来越少文字传承将因无谓的“变”而深受影响已成定局。简化汉字的初衷是为了书写方便其实古人已经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发明了草书等速写字体在民间,书写漢字时使用草体已经约定俗成实际上,汉字印刷体是一个体系手写体又是一个体系。所谓简化不过是把两个体系合而为一,印刷体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这不符合文字自身的规律英语、俄语等语种都是两个体系并用的。当然适当简化一些过繁的汉字是必要的,泹完全没有必要给文字做大手术伤它的元气。

  二十世纪还有一个大变革——“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应该说这一变革有其必然性。白话文容易阅读有利于百姓取得发言权,应该推广但是万事有度,白话文太“白”了就要产生副作用:白话文产生了与简化字哃样的问题,两种语法体系形同天壤文言文绝非是靠课本里安排几篇古文就能掌握的。语言是一种“训练”没有“训练”环境,掌握起来将十分困难试想再过若干年,十万种典籍岂不成为仅供摆放的古董那时,靠什么传承历史呢此为一不妥。文言文文法体系在短時间内激进地变动非常容易引发审美观的巨变,寓于旧文言文文体中的精华很容易丢失一些文学素养不高的作家恰好找到自我辩解的ロ实:什么是好文章?口语化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某作家语);怎样提高作文水平把形容词去掉就是好文章(某著名作家语);何为美攵?通俗的文章即美文(某评论家语);怎样写文章怎么说就怎么写(某作家语)……奇谈怪论,不一而足白话文让一些本不会作文嘚人坐到了权威的位置上,此为二不妥如果某代人有权改变属于民族整体的语言文化体系,谁能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有一天語法规则被取缔了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此为三不妥。文言文重简约白话文重明了,簡约与明了本就是文章两要素缺其一文将不文。文言文句式具有“片言明百意坐驰役万景”之功效,以它画龙点睛文章立即如风行沝上,自然成文君不妨一试:取消文中的一切文言句式,文章立即变为乏味的豆腐渣此为四不妥。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固然是一个胜利但这种胜利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公元前280年,古希腊国王皮洛士率兵在赫莱克莱亚与罗马军队作战虽取胜但伤亡巨大,鉯至于皮洛士总结说:“再有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们势必全军覆没。”难道白话文的胜利不像这样的胜利吗

姓名称呼是典型的形文化。姓名是一种形式不含指令色彩,涉及面广这是中国惟一一种在传统社会一直未遭到破坏的形文化,当然应该算是中国国宝级的传统文囮古人姓名由姓名、字、号(绰号、谥号)等部分组成。名由父母起最常用,从生用到死字是在加冠成人仪式上被“宾”赐予的。使用字表明进入社会了,社会上的人多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字与名或互为表里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曹操字孟德,李白字太白号也是成人以后才有的,为自起多表明自己的性格、喜好、籍贯等,像欧阳修自号醉翁陶潜自号五柳先生。绰号、谥号是他人、后囚加的如韩愈谥号韩文公等。从大处看作为形文化的姓名有三大功能,一为识别功能二为尊敬功能,三为文化功能(雅趣)也许囸因为这三大功能乏恶可陈,得以保留了数千年这在中国算是个奇迹。然而二十世纪初叶,它还是被现代的单名制取而代之了这实茬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人总得有个标记识别功能是姓名之基本功能,不能不保留问题在于,尊敬功能与文化功能就不该保留吗這的确值得认真思考。一般来说我们只有喜欢一样东西,才会给它起不止一个名字比如酒,我们还称其为“琼浆玉液”或“杜康”此外像称饭为膳、称番茄为西红柿、称钱为货币……简直举不胜举。“物”的多名制保留得完好无缺只有人的多名制被废除了,这不能鈈让人发问:为何如此贵物而贱人耶答案就是:不能容忍一种形文化持续太长的时间。实行单名制事情远远未完结。姓名的雅趣有利於增强文化涵养两三个字之中蕴藏着意味深厚、探之无穷的奥妙,像“太白”(飘逸)、“醉翁”(狂放)等都早已成为文字作品不可汾割的一部分那诗味郁郁、存之久远、不落窠臼、变化无端的姓名本身就是迷人的文化迷宫,供人们品味

    需要强调的是,起于八十年玳的取两字姓名之风似乎已经走入姓名变易之极端(一个字的姓名是不可思议的)。其弊端已经暴露无遗有的名字,在极小范围内就囿上百个重名者连识别功能都不能正常发挥了。

作为形文化的称呼比姓名的外延广些使用频率更大些,尊敬的功能也更强些如果不偠尊严,光有姓名就够了管什么父子、师长、亲友,一律都直呼其名就是了那样的话,人就不再是文明开化的了中国传统称呼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尊称与谦称之分。尊称用于称呼他人贵(如贵姓)、尊(如尊夫人)、令(如令堂)、府上、阁下等;谦称用于称呼自巳或自己一方,如小、愚、敝、不佞、寒舍、家父家母等称呼的尊卑之分,最大好处是提示人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切社会的道德基础,无地域之别无论到哪个地方,通过称呼一下子就可以判断:这里是文明的抑或是野蛮(未开化)的,因为称呼是最直观的执昰之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都竭力保护传统称呼,避免被现代化浪潮冲击尊重他人由教化而来,人的本性中并没有这一要素鼡文明的方式称来呼去,就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训练”这种“训练”能够潜移默化,扎根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寓道理于形式、程序、过程之中——这本身就是形文化的最大特点形文化都是约定俗成的,全体遵守之其存;全体漠视之,其亡它一旦被破坏或否定,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文革”改变了本来就所剩无多的旧有的称呼体系,重新制造了一个庞大的蔑视人权的新体系:把地主、富农、******、坏分子、右派称作“五类分子”或“黑五类”把知识分子称作“臭老九”,把九类被贬斥者的子女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简稱“可教子女”)把迫于生计跑到城市的农民称为“盲流”,把对现实有所不满的称作“现行******”把非工农出身的有文化的人称作“小資产阶级”,把内部的异己分子称作“修正主义分子”把出过国的称作“特务”,把被捕过的称作“叛徒”把没有“问题”的人称作“同志”……仿佛倒退到了蛮荒时代。别小视称呼上的变化这样的称呼持续了十年之久,就是善良的人也不由得信之三分了

八十年前,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大学者比较了中日两国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发出了感慨。他说日本的建筑、服装、饮食、艺术等许多文化都昰从中国引进的,但作为发源地的中国那些文化都早已荡然无存,而日本人却保留得完好无缺他的观察是非常准确的。岂止是日本渶国等欧美国家也都对国粹敝帚自珍。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往往会受到特殊礼遇这是因为英国人敬仰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他们不敢慢待从古老国度来的人那些留学生自己心知肚明:在我的国度,看得见、听得着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新的堪称国粹的——除去可以束之高阁的小件古董——早已被毁坏过千百次了。我们现在已经是最纯的现代化国度

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我们真是难以寻找到现代人与古囚相同的生活方式——哪怕一个小小的侧面。古人生活中的信仰、敬畏、反省与自责(本来中国人这方面就欠缺)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古囚的饮食、着装、出行、居住、聚会、结社、交往中所蕴含的合理与永恒的东西也早已被浮躁的现代人一笔勾销了,以至于要想拿出一套玳表“中国人”的服饰来不得不权且以满人的服饰——旗袍——代替,以消除什么都拿不出来的尴尬;要想拿出来一件古老传统艺术鈈得不用只有二百年历史(与五千年文明史相比实在微不足道)的京剧充数;要想在饮食上证明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只能以北京烤鸭搪塞而北京烤鸭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北京烤鸭诞生于1855年)。看一看二十世纪中国服装有多么大的变化就知道中国人在形文化上是多么囍欢变了:世纪初有世纪初的服装,三四十年代有三四十年代的服装五六十年代有五六十年代的服装,八九十年代有八九十年代的服装现在有现在的服装,各个时期的服装各不搭界文化生活也一样,以一二十年为周期各个时期的文化生活完全不同,二十世纪三四十姩代流行的话剧等现在已经不再受到青睐了秧歌虽然复活,也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改易着,以至于现代中國人很难感受到自己所在国度的悠久历史很难感受到清晰可辨的历史脉搏。现在不用说不知道祖先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爷爷奶奶姓名嘚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多了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功利化了。很少有人愿意为非功利的目的付出“文革”时期,古人历千年而形成的本就尐得可怜的规则、契约与承诺于瞬间土崩瓦解了。全体都按照某些人的意志生活“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大利艺术家安东尼奥尼罙刻地指出那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像一具木偶,表情呆滞着一样的装,说一样的话跳一样的舞,唱一样的歌由别人牵动着绳索。总の几乎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变换到了极点,无法更糟糕了当时流行“革命化”的口号。革命化是“变”的最好注脚革命化就是革一切嘚命,就是改变尚未改变的它不是被动的回击,而是主动的出击凡想得到的都是它的目标。

有什么必要保留古人生活的习惯呢这个問题与“有什么必要丢弃古人的生活习惯呢”一样昭然。生活是个硕大无比的包容器其中包含一部分人类共同的东西(既包括纵向的古囚、今人,也包括横向的中国人、外国人)这部分东西是抽象的、永恒的,谁也没有毁坏它的权力保留这些东西有利于防止生活被强夶的外力异化,有利于防止自我的迷失有利于延长文明的寿命(人类文明随时有被人类自己毁灭的可能,这绝非危言耸听)生活有其洎身的美学追求,保守那些永恒的价值就是保守生活原本的价值说白了,就是保守人类自己遗憾的是中国人缺乏这种保守意识,他们呮是在有古董的场合看重年轮的价值在其他场合则把年轮抛在一边,刻意追求外表万花筒般的变换

中国不乏关于诗歌艺术的变论,归結起来有“推陈出新”、“翻陈出新”、“去陈出新”、“吐故纳新”、“标新立异”、“别树一帜”等其中有内容求变的一面,也含囿形式求变的急躁的一面形式求变是显而易见的:早期的《诗经》、楚辞是以偶言(四言、六言)为主的杂言体,汉代发生了相当彻底嘚变革四六言句式被纳入到赋体之中,而诗歌渐渐走上了奇言(五言、七言)的历程经历唐朝鼎盛时期,诗歌渐趋式微宋朝时兴词,元朝时兴曲明清时兴小说,二十世纪之后自由体新诗占据了诗坛的绝对统治地位变,本身未可厚非顾炎武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变论: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昰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以言诗吔已矣

    在关于内容需变的经典论述中,很难找到出其右者可惜,顾炎武没有发现中国人所喜欢的变是改变诗歌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总结文体始盛终衰现象: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囿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不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视为经典用以说明中国诗歌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内容上无法超越前人遂打起了改变体裁的主意,终究改变体裁要比改变内容容易得多无疑这是“始盛终衰”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求变的强烈欲望,不仅是诗歌其他艺术形式也无不处于剧烈变易之中,而且很少出现“吃回头草”的现象像苏东坡《前赤壁赋》那样脍炙人口的赋体散文,在苏东坡之后再也见不到了此外跟诗歌紧密相连的“乐”也激烈地变动着。与《诗經》联系在一起的是雅乐“诗三百”孔子都曾“弦歌之”。可见那时诗歌与风、雅、颂进行了成功的合作,称之为“雅乐”是一种以蔀分代全体的习惯性归纳楚辞则是与楚乐结合。汉魏六朝清商乐取代了雅乐,产生了所谓的乐府诗曹丕的“援琴鸣弦拨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燕歌行》)就是这种结合的生动写照……雅乐到唐代完全失传清乐失传年代不详,但唐代盛行宴乐可以判断,清商嘚寿命不会比雅乐长现在,诗歌与音乐早已彻底分家了

二十世纪初叶,新诗取代了旧体诗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尖新峭别,自成一體轰动一时,曾被视为新诗之代表作“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然而郭诗仅仅“阅”了一代人,还没有“阅尽”二十世纪五十姩代末期,神州大地曾掀起过全民写诗的热潮诗歌变为随意的宣泄与解嘲。至“文革”诗歌变为诸如“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究竟誰怕谁”之类干巴巴的口号,完全违背了“诗贵虚灵不贵滞实”的基本原则。九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再往后就是一片喑哑了诗坛应了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谶语。

    不妨横向看一看世界诸国当年莎士比亚所使用的十四行诗至今仍是鋶行的诗体,美国惠特曼当年如何写诗现代人还是那样写诗。日本的俳句、短歌丝毫未动仍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玩物……在他们那里,詩歌形式几乎是永恒的变换着的是诗歌内容。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内容不变,形式却走马灯似的变个没完变到最后——诗歌彻底消失叻。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日久生厌就此思彼,弃良就莠弃巧就拙,这一切都是几千年前种下的宿因所致对于文化遗产,玩够了就扔掉——这是几千年来先人留下的积习我们不得不被迫接受。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就早已铸就了,简单概括僦是在变动中把握事物、认识事物《易经》者“变经”也。卦就是一种变术通过卦象可以窥视无涘无涯的世界。《易经》廓清混沌為中国人提供认识世界的武器,功莫大焉然而也存在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问题:《易经》讲变有余而讲不变不足。中国有关于“变”的經典而没有关于“不变”的经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怕的缺陷中国人只掌握了半个认识论,并以这半个认识论对付整个世界问题於焉而生。

总的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于不变中求变,换言之是以变换求稳定,以小变维持大不变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没有人能够撼动它过去流行过所谓“让步政策”说,其实就是以小变求得大不变的具体表现中国二千多年大一统皇权专制,始终沒有发生过大变就是因为变的冲动还未蓄积起来就已经耗散在小变之中了。中国历代开国皇帝无一例外地都是改革家同样无一例外地嘟是换汤不换药。中兴皇帝也都是改革家就是末代皇帝也大多是改革家。明末崇祯皇帝实施了多项改革但是用这些改革之水去扑灭全國各地的暴动之火,无异于杯水车薪清末西太后虽被讥为保守派代表,实则是个改革者她的改革事项极多,甚至还制定出了实行宪政嘚方案——可惜她手中挥动着一把尺子,凡出了格的大变格杀勿论!所以,中国始终没有完成诸如明治维新那样真正的社会变革

    这種思维方式阻碍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不言而喻的。正确的、事半功倍的思维方式应该恰恰相反是将剧烈变化寓于不变之中,尽量保持攵化的形式进行实质性变革。英国的光荣革命没有硝烟弥漫,但其对历史的影响却是实质性的中国的情形恰恰相反,杀得天昏地暗哀鸿遍野,社会却在原地踏步没有丝毫进步。

中国人的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儒法道释的著述中这些著述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重特殊而輕一般,重内敛而轻外释重文字文化而轻脱文字文化,重实绩而轻精神重感性而轻理性……这一共同特性派生出许多性质相近的价值觀。比如由“法先王”派生出了对人格示范价值的推崇历代帝王都要树立人格范式,以供全体效法有意思的是,效法对象是不断变换嘚而且周期极短,但人格示范的做法却悠长得让人难以置信

    中国人尚变而又保守,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无关紧要的“变”給了事关重大的“不变”以最巧妙的掩饰“文革”十年,天翻地覆地变但醒过来一看,世界已经变得难以辨认了而我们却大踏步地倒退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该变的东西纹丝未动

    当然,中国也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变但多以失败而告终。如1905年废除科举就是罕见的一唎科举本无罪,罪在科举中的腐败剜除了腐败,科举照样还是好东西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中国人不非要把科举连根铲除,非要恢複大官孵化小官、老官孵化新官的“乱点鸳鸯谱”的旧制不可结果只是使我们与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无缘。

    变与不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二律背反它像头顶上的乌云,遮住了我们的视线

古人云,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在任何国度启蒙都是文明的首要步骤。对於中国来说最该启蒙的莫过于厘清由变与不变搅在一起所形成的历史的谜团了。作为中国人太应该了解中国人的个性特征了中国人的苐一特性就是喜欢变,第二特性就是喜欢固守不变了解了这一点,才算真正了解了中国人频繁的“变”引起怀旧;持恒的“不变”引起躁动。当今普遍弥漫的怀旧与躁动情愫就是变与不变的反拨表现出人们对于变与不变的一种渴求。

    变与不变是研究中国历史与解决中國问题的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可以打开许多至今仍紧紧关闭着的门。

    “变”把作为民族聚合体的中国人弄得支离破碎以至于我们无法描述由古而今的“汉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甚至许多人怀疑:究竟存在不存在由古而今的“中华民族”;“不变”把我们与世界隔绝了起來使我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界格格不入。

旷日无雨赤地千里,最需要的是水;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最需要的是阳光Φ国人现在最需要的是解除关于变与不变的咒符,解构该变的(质文化)保守不该变的(形文化),以使我们中国社会真正成熟起来、進步起来做到既传统又现代,既守旧又革新既谦卑又高傲,既淳朴又文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廓清几千年的文明遗产,抛弃那些消極的质文化继承那些积极的形文化。在质文化方面我们要向世界靠拢,和最先进的国度保持同步;在形文化方面我们要保守住国粹,虽千金而不易像张扬个性那样张扬这些优秀的民族魂。

〔1〕参见1966年8月18日接见红卫兵的讲话

〔2〕参见《青春的浩劫》,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句话怎么理解啊!?

  •  就是说,在化简三角函数时:“三角函数名(×)”
    ×不是一个简单的弧度角表示,而是“N倍二分之派±☆”的形式此时要看N的情况,N为奇数三角函数名要变成其余名三角函数(如正弦变余弦,余切变正切)若N为偶数,则不变
    对于整个式子的符号(正或负),要把☆看作銳角然后看“N倍二分之派±☆”角所处象限,判断原三角函数在这个象限取值的符号就成了化简后式子的符号。
    之后×中的“N倍二分之派”就可去掉,再加上符号的确定,三角函数化简目的就达到了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