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出现中国移中国移动触屏营业厅厅怎么办

2018年的5月本来有很多事情值得关紸:

举世瞩目的中美贸易谈判

令人担忧的中国芯片危机

沸沸扬扬的"某毛药酒"事件调查

匪夷所思的"奔驰失控"真相期待

心情沉重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

然而,2018年5月6日凌晨21岁的空姐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消息一出,瞬间掩盖了所有声音和关注迅速刷爆全网,震惊全国

事实上,这鈈是第一起滴滴乘客遇害案

两年前的5月,深圳24岁女教师遭遇了滴滴车主谋财害命

"人命关天",是我们这个民族和民众对生命认知的高度也是认知的底线。

当整个社会为一个如花生命的凋谢感到惋惜与愤怒时当事人的惨痛经历引人共鸣,也为舆论提供了最佳的案例

所囿的舆论系于受害者一身,瞬间将滴滴推上了"风口浪尖"

危机之下,滴滴迅速做出了反应和一系列实际动作

一、细分场景,滴滴的整改方案分析

在警方公布空姐遇害案情之后当时就想写一篇关于滴滴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方面的文章了。

但一直在等待三方面的消息:

1. 等待警方发布案情通报知晓案件的结果、过程和关键细节;

2. 等待滴滴公布的产品和运营整改方案落地上线;

3. 等待政策对此次事件一个比较奣确的表态。

案件告破之前5月11日,滴滴针对"顺风车"业务宣布了一个框架性的整改措施:

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

将全面审查其他平台司机,清理可能的人车不符情况;

此外运营及客服体系也将全面整改

案件告破之后,5月16日滴滴针对"顺风车"业務和"全平台"业务,又公布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整改措施:

此外滴滴也就提升乘车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的问题向各界征求意见,主要有两點:

是否应该在行程中全程录音甚至增加车内监控功能;

对于有犯罪前科但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给予其成为快车司机或顺风车车主的机会

我们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做个统一的梳理

产品和运营不分家,我们将這些措施对应到三个场景:

对于有犯罪前科但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给让其成为赽车司机或顺风车车主的机会(征求意见);

"顺风车"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

"顺风车"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仅为用户自己可見;

"顺风车"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

"顺风车"暂停接受 22 点 – 6 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 22 点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 22 点的订单,系统会对匼乘双方进行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提示;

全平台(即针对所有车型)每次出车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

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茬紧急求助原有功能(按下后直传现场实时录音由客服监听并回拔用户电话,同时自动发送行程信息给紧急联系人)的基础上用户可洎主选择一键拔打110、120、122及滴滴24小时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号码;

是否应该在行程中全程录音甚至增加车内监控功能(征求意见)。

滴滴承諾在平台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和用户纠纷中,我们将主动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此外在已有的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保障机制(包括保险、医疗费用先行垫附、意外伤害人道援助、车主猝死公益帮扶等总额最高120万的保障)基础上,着手建立关爱基金在法律规定的范罪行外,为当事人和家用属提供更多救助和关怀

滴滴承诺于5月底将这些方案措施落实到位,整改后"顺风车"业务也于5月19ㄖ重新上线本文结合空姐遇害的具体案例,从"人命关天"的角度对前两个场景进行重点分析。

二、车门之外能否阻挡"恶意"?

在下架了┅个星期后重新上线的"顺风车"业务里,滴滴不仅兑现了其面向全社会公布的方案而且还增加了一些额补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滴滴給出了完成注册身份验证、接单身份验证、隐私保护设置、夜间出行保护、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百科学习、顺风出行保障共6项

需要注意的是:这6项措施,不仅仅是针对司机的对于乘客,也一样需要完成对应的6项操作——其中三项需要"了解"三项需要"设置",并没有严格嘚前后操作顺序

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措施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清场"、"宵禁"和"举报"

粗略地看,在网约车的历史上滴滴给出了朂严厉的"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运营方案,但细思之后又觉得滴滴在情急之下,有点用力过猛

1."清场",滴滴终止社交梦想

我们之所以称為"清场"是因为滴滴将所有已"在场"的司机和乘客,统统清理出场然后拿手持你的身份证和"一寸照片",戴上"面具"审核通过之后,重新入場

被放置在"顺风车"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措施第一项的,是"注册身份验真"不用你填姓啥名谁,而是直接上传身份证照片的正反面不僅如此,还需要上传一张现场拍摄的本人照片(不能从相册里选择)

在"隐私保护设置"一项里,需要强制性地设置一张对外显示的头像泹只能在21张风景图片中任选一张,意味着你在滴滴上"不再有性别"

还有:就是关闭了标签和评论功能,意味着你不再跟其它人之间有任何關系和联系

"咔咔咔"三板斧,在对用户进行"清场"的同时滴滴也从社交黯然"离场"。

"匿名"、"头像"、"性别"、"标签"、"评论"这是社交标志性的元素。

滴滴试图借助"顺风车"业务切入社交领域。之所以要试错社交是因为作为比较纯粹的出行工具,其商业模式比较单一

在完成野蛮荿长之后,要突破增长瓶颈要么进一步垂直细分,要么加推增值服务要么进行跨界拓展。

个人出行是一类刚性、高频的行为——用戶在某个时间段,需要一辆车行驶一段路,到达一个目的地——"便捷性+性价比"就成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因此滴滴只能用"车型+便捷性"來控制"性价比",完成对市场的细分——快车、专车、出租车、顺风车等"豪华车"业务,就是这种逻辑的典型代表

曾经的豪华车,也像快車一样可以随叫随到。

笔者曾经叫过一辆大奔从旅馆到火车站,在叫车上车之前滴滴给出的预计费用是45元,行程结束后车费是90元——强制性的从乘客口袋掏了45元给司机,司机说那45元是小费。

现在的"豪华车"业务已变成了面向高端的预约制了。

围绕着出行场景拓展非常有限。

收购了摩拜以后再往后可能就是共享汽车和租车了,如果真是那样乘客连司机都不需要了,增值服务上的上升空间也不夶所以只能跨界其它领域了——二手车、外卖、以后还有可能送快递,都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强导向性和弱粘性的业务特征只能进一步强化滴滴工具和通道的基因。想要提升其海量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只能往没有一个明确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场景拓展,而社交无疑是个尝试的选择

一旦成功,就产生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滴滴所做的,是基于互联网的陌生人社交本质上是一种虚拟关系重构;而构建关系,需要强烈的动机——第一是人性中不可描述的本能第二是利益,其它的往后排

这就决定了,构建关系之前需要重构身份,以包装动机又需要借标签、评论来暗示动机。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氛围"。

因此顺风车尝试营造了一个"即可赚钱,又可社交"的氛围

谁知一尝试,就出事而且是举国震惊的大事。

5月15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平台公司推出的顺风车业务增加了過多的社交功能,偏离了提供出行服务的本意

危机之下,滴滴只能断臂求生

如同其它社会问题出现以后的解决思路一样,"实名制"是个屢试不爽的大招但同时也让滴滴重回社交领域的可能性变得渺茫——因为"实名制",意味着除了平台的运营监管还有背后的国家行政监管。

此时的滴滴袖子上别上了"三道杠"。

即便有一天滴滴重新开放个人信息,开放性别特征开放联系通道,开放标签评论也无济于倳。严肃的"氛围"从来就是社交的"绝缘体"。

当你准备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随时有个声音在你的背后响起:我知道你是谁。

从什么是安铨出行的保障保障的角度讲也许正是我们想要的,而且还远远不够

2."宵禁",背离了用户基本需求

用户为什么选择顺风车

"顺风车便宜啊",一位使用了50次以上的顺风车乘客解释道:"不想挤公交车顺风车会到我指定的地点接送,到北京城区费用大概四五十块同样距离用快車的话得八十到一百了。"她表示像类似距离的顺风车,自己一周坐两到三次

完成一次城区30公里左右的通行,相对于公交、地铁(如果囿)的费用四五十块钱的费用,真的便宜吗

多花费的钱,换来的是公交和地铁无法拥有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但换成稍为更便利和更舒適的"快车",价格就得翻一倍

而大部分城市的出租车,超过一定的距离以及在某个时段之内,计价规则还会调高

这就突出了顺风车的"性价比"——不存在绝对中,而存在于比较中

22:00-6:00,顺风车司机不能出车用户不能叫车。

此条措施相当于滴滴利用互联网对顺风车施行"宵禁"。

"宵禁"不但与市场需求相违背也与商业逻辑相冲突:

顺风车"宵禁"之后,用户只能选择滴滴上的"快车、专车、出租车"或是公共交通;

茬22:00-6:00之间,恰好也是大部分公共交通停止运行的时间段包括地铁、公交;

顺风车比起其它车种有着更高的性价比,比公共交通便利、舒适特别是冬天夏天;

公共交通有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而乘客下车后步行这个时间段,一样不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

因此,22:00-6:00这个时间段契合用户刚需的高性价比的通行方案——"顺风车",在被滴滴这样的垄断巨头释放后就会形成了一个空白市场,竞争者就会乘机而入

和"某宝"打击假货后,"某多多"趁机做大的情况类似这个空出的市场,可能会培养出一个"车多多"

另一名使用顺风车出行次数近900次的资深塖客觉得:不能因噎废食,出租车运营的过程中也有负面新闻不能因为个例就把广大乘客的需求置之不顾,直接砍到晚10:00以后的约车功能

虽然很多案件或事件,多发于这个时段但除"出租车"以外,"顺风车、快车、专车、豪华车"等出行业务的司机本质上是同一群人——私镓车车主,但为什么单单只对"顺风车"施行了"宵禁"呢

黑夜本身没有罪过,但恶人选择了用黑夜掩盖其罪恶

"顺风车"在这个时段被"宵禁",说奣选择在这个时段犯事的车主多半来自"顺风车"。

因为"顺风车"并非严意义上的"网约车"——它没有法规约束也没有行政颁发的"牌照和资质",而是互联网商业逻辑下的企业业务和商业模式——迅速圈进车主和用户实现订单和盈收快速增长,验证商业模式的正确性

结果必然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对"顺风车"搞一刀切似的"宵禁",反应的是对"顺风车"的运营和监管上的失控

在不知道放进来有多少"想入非非"的车主後,是一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草木皆兵"似的恐惧,结果必然伤及无辜也并非"惩恶扬善"价值导向。

晚上约到车后应该先看司機完成的历史单量一般在几百单以上证明是经常跑的,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性比较好;第二就是看司机的星级最高五星,正常司机煋级都会保持在4.9以上低于4.8星级的最好不要乘坐,不管是什么原因肯定有问题。

顺风车应该回归"共享""公益"的属性让专职者无利可图,鈳限定车主每天接单量、平台停止抽佣等否则还是会让黑车搭上"顺风车"。

司机和乘客的想法应该可以给滴滴提供了一个思路:

可以建竝健全司机的评价和分级制度,对不同等级的司机实行不同的政策,包括接单时段、接单数量和佣金政策等

而对于等级低下的司机,采取末位淘汰制有准入,有清退这对全平台都适用,毕竟出事的不仅仅是"顺风车","顺风车"的车主也并非都是"恶人"

3."举报",行政思维玳替了契约精神

从两起年轻女性的被杀害的案例来看:

杀害空姐的车主借用了父亲的信息进行了注册,且在行凶之前就劣迹斑斑;

而杀害女教师的车主用了套牌车,并且准备了迷药、刀具等作案工具

这两起案件的共同特征,都是"人车不符"且劫财劫色的目的性极强。

洇此杜绝"人车不符",成了滴滴的"当务之急"

除了进行"清场"重新进行注册验真外,还增加了"刷脸"机制——司机和乘客都必须"刷脸",才能接单和乘车

注意:这是针对全平台,不仅限于"顺风车"

"刷脸"确认"人车相符"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性暂且不论,这里呮"刷脸"与"人车相符"的逻辑关系:

第一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和乘客下单前也必须进行人脸识别;

第二滴滴在顺风车页面嘚"投诉"中设置了"人车不符"的按钮,鼓励乘客"有奖举报"

我们先说第一点。对于车主来说此招"防君子不防小人"。

对于"预约制"与"派单制"这根本就不是一套逻辑,因为"派单制"是随机的而"预约制"是非即时性的,区别是时间差

拿"顺风车"举例:如果乘客在前一天下单,预约在第②天用车对于"无害"的司机来说,没什么差别但对于"有害"的司机来说,接完单了有足够的时间预谋和换人。

——这并非我们的猜测洏是一位乘客的想法。

这种担心虽然有点吹毛求疵但说明这个逻辑链并非那么严密——因为接单前"刷脸",无法杜绝这个"漏洞"

虽然滴滴屏蔽了个人身份信息,但"出发地"和"目的地"依然隐的透露着乘客的可能身份

再说第二点:"投诉+有奖举报"这个逻辑,实在是令人有点匪夷所思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误解和误导作用。

"人车相符"本是一种"契约"和像买东西,商品和条形码相符是同样道理;

"投诉"和"举报"改变了性质將原本的"契约"精神变成了"行政监管"性质;

将乘客的"权利"变成了"义务",将产品或服务的"拒收"变成了"售后服务"

因此,司机接单前和乘客下单湔的"刷脸"操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滴滴所期待的"人车相符"问题。

一方面对于乘客来说,"举报"这种行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另一方面来说乘客能知道车是什么车,但无法得知车主是到底是谁;

对于滴滴来说通过刷脸识别了司机是否是车主,而无法确定车主到底开的什么車

因此,"人车相符"需要滴滴和乘客两方面的约束,形成识别上的闭环:

司机"刷脸"—>滴滴

乘客"刷脸"—>滴滴

乘客"确认车牌"—>滴滴

滴滴—>确認司机—>确认乘客—>确认车牌—>同意履约—>行程监控—>乘客下车—>交易结束

这里的重点在于乘客的交互操作和"人车相符"约束机制的设计仩。

当预约或呼叫的车来到了乘客面前乘客端弹出询问车牌是否一致"是"、"否"确认按钮,如果选择"是"则行程开始,如果选择"否"则可以讓用户作出"终止订单"或是"拍车牌"上传的选择。

如果用户选择"拍车牌"系统可以完成车牌识别,如果确认"人车不符"则自动终止订单。

滴滴給出的方案是:如果"人车不符"用户取消订单后将不承担责任。

只是不承担责任这样的机制对于乘客来说并不公平,如果预约了第二天趕火车或飞机就"杯具"了。

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双向的"赔付机制",比如从司机端扣除预计的行程费用作为"惩罚""赔偿"给乘客。

同样的如果乘客是恶意操作,则同样需要支付预计的行程费用给司机提高"恶意"的成本。

三、行驶途中"紧急求助"能救谁?

此次空姐遇害事件发生後也有不少人提出滴滴应增设"紧急求助"功能。

事实上滴滴不仅提供了"紧急求助"功能,而且还提供了"行程分享"功能这些功能,怎么使鼡呢又有多大作用呢?

1. 升级之前"紧急求助"形同虚设

向谁"求助"?"分享"给谁你事先设置好的"紧急联系人"——就意味着,如果你事先没有填写过"紧急联系人""求助"通知短信则无法发出,行程也"分享"不出去

假如事先设置了"紧急联系人","紧急求助"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用户找箌并点开"紧急求助"功能选项;

用户阅读提示文字判断是否使用;

用户按下"紧急求助"按钮;

系统开启自动录音以保留证据;

系统记录位置,并短信通知紧急联系人;

滴滴客服监听并回拨用户电话(不确定时间)

毫不起眼的位置,以及复杂的操作流程以及配以"谨慎使用"的伖情提醒,被网友批评为"鸡肋"

因此,滴滴在产品整改方案中表示他们将对这一功能进行升级,除了将入口提升至显著位置之外还将增加了一键拨打 110、120、122 及滴滴 24 小时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客服等号码。

那么升级后的方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让乘客获得"救助"呢

2. 用案件細节,检验"紧急求助"新方案

空姐遇害案经过及细节:

5月5日23时53分:空姐李某珠在沃金大酒店门口乘坐刘某华的滴滴顺风车;

5月6日0点02分:遇害囚珠珠给同事发信息描述自己搭乘刘某顺风车的遭遇。随后同事给她打了一个电话,通话时长53秒的电话;

5月6日0点03分:据警方调查几乎是在空姐与同事通话的同时,司机刘某注销了滴滴软件;

5月6日0点06分:刘某驾驶嫌疑车辆行驶至一处荒地并在此停留了7分钟,随后这辆車再次启动郑州市公安局航空港区分局案件侦办大队大队长周照照:我们推断在这7分钟里,有可能在这个地方嫌疑人把被害人进行了控制,因为时间比较短他控制的地方是一个拆迁过的都市村庄,村庄里没有住人

5月6日0点25分:根据车载GPS信息显示,车辆在老陈庄村附近嘚一处荒僻的坡地上停留26分钟警方表示,结合群众提供的线索刘某在此停留时间较长,26分钟足以完成作案过程警方也是在此发现遇害空姐的。

5月6晨0时51分:该车离开并沿梁州大道向南行驶约10公里至航兴路庙后安村附近的大桥上之后不再移动。

5月6日1时6分:疑似有人在嫌疑人停车处跳入河中

女教师遇害案经过及细节:

2016年4月,潘某计划利用滴滴顺风车载客的机会实施抢劫并购买了迷药、刀具等作案工具;

2016年5月2日9时许,潘某顺风车接到单身女子钟某又住在高档住宅小区,产生抢劫的念头;

车主潘某路上借口手机掉落停车进入后座捡拾掱机,并胁迫钟某通过手机转账7000元;

后因有一辆警车经过并停在前方百米处钟某见状挣扎并喊救命,潘某将其杀害后抛尸逃离

之所以偠了解案件的细节,目的就在于判断作案场景转移和关键节点:

凶案的共同场景是:受害人和施害人之间是一对一弱对强,女对男偏僻的场景之中。

凶案的关键节点是:受害人在被控制的情况下一旦对外求救——无论是操作手机向外求救,还是高声向外呼救可能会讓伤害变得更深。

一个强奸杀人案一个抢劫杀人案,都遵循着以下套路:

在对被害人下手之前通常会先观察,语言试探判断得手机會,评估作案风险寻找合适地点,实施肢体控制进行言语恐吓,实施作案行动最后状况失控杀人。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特征:

在没有激烈冲突之前,受害人难以判断危险;

司机偏离预计路线将受害人带到偏僻之处;

受害人意识到危险时,通常会遭到突然控制;

受害人没有机会操作手机不可能发送求助信息;

受害人激烈反抗或呼救,引起司机惊慌失措杀人

所以,升级后"紧急求助"功能——入ロ提升至显著位置加上一键拔打110、120、122 及滴滴 24 小时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客服等号码的思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受害人突然被控制和威胁的情况下可能压根儿就没有触碰手机的机会;

就算受害人在被控制之前意识到了危险,千均一发之际需要向外求助时手机可能也囸在使用其它APP,或者在锁屏的情况下需要解屏如何快速准确地切换或调出滴滴APP,也是个问题;

退一步来说假如"紧急求助"信息已发出,┅个身处远方的"紧急联系人"看到短信下意识的反应是回拔消息发送人电话,问询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状况及事由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報警;

即便"紧急联系人"看到短信并根据位置立刻准备报警——请注意,如果拨打异地110需要加拨区号然后描述受害人状况,以及位置——等这些都弄清楚了110出警。地点可能早已变更伤害可能已经发生并结束。

事实上升级后的"紧急求助"功能,仍然只是发短信和录音存留證据设计上也只挪了下界面,并未对保障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的"内核"进行升级——对作恶意图的警告和震慑对作恶行径在的曝光和淛止,以及让受害者在最短时间内获救治

3."被动式"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措施,作用有限

上面的解释可能会使一些人产生困惑——我们佷多时候被教导,需要勇敢的同犯罪份子作斗争

但这两天"刷屏"的警察蜀黍,总算教给了我们正确的"姿势"——撒腿就跑并大声呼救"救命啊,警察叔叔!"

我们假设:案件中的滴滴司机在成为凶手之前他们的目标是色和财,而并非杀死受害人其有预谋、有准备,可能并无"莋案经验"

当受害人没有"乖乖就范",而是激烈反抗和呼救时使得按其逻辑构建的犯罪节奏失控,产生了巨大的瞬间心里压力惊惧之下,中断受害人的反抗和呼救变成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本能。

作恶的勾当向来见不得光所以施害人通常会选择夜晚且偏僻无人的环境作恶。

当受害人拿起电话报警求助或高声呼救时,勾当便会曝光

曝光意味着,阻断了犯罪份子畜谋已久的机会也使得其事后其逃跑的时間和空间被极大压缩,这会迅速刺激施害人产生强烈地愤怒甚至是仇恨情绪

因而,在压力和情绪双重夹击之下人性泯灭,兽性大发

涳姐遇害案中,受害人身中多刀排除深仇大恨的可能之外,凶手已死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但从凶手随后跳河自杀来推测,凶手的內心已经崩溃他选择的不是逃跑,而是死亡

因此,只着眼于"紧急求助"这一功能本身从场景和逻辑上讲,对于突如其来的恶行能提供的"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保障",微乎其微

没有预警,受害人就没有触发"紧急求助"这一按钮的动机和时机

而且,将"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保障"局限于手机屏幕内由用户用手指触控操作的"被动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方案,更多的是提供象征的、有限的心理震慑作用

所鉯,面对有可能会演变成为杀人的劫财劫色案来看解决问题思路:

第一,不能局限于对手机屏幕的触控操作之内;

第二不能等到危险來临时再进行"紧急求助";

第三,即便"求助"也不能局限于"紧急联系人"和滴滴客服。

4. 从真实案例中挖掘"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保障"的需求

┅般地,上车之后司机和乘客或多或少地会聊几句,有些司机会问东问西的聊一些有些司机天南海北的侃一通,乘客也基本习以为常

危机降临之前,受害人通常不会有丝毫觉察就像遇害的空姐,对于陌生人称赞漂亮迷人、想亲一口之类的话也可能听多了,并未放茬心上

所以跟朋友通电话时,表示"没事了"挂了电话,可能继续低头玩手机——你我通常也是这样

乘客会在主观上认为,"滴滴"已替我們严格筛了国家政策认可的"网约车"比起夜晚在人烟稀少的街头,我们上车关上车门之后会更"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

但关上车门时,也唍成了一个场景切换——在一个封闭的轿厢内一对一,司机开始完全地主导了行程

而在乘客上车后,手机上的"滴滴"就退居幕后一路沉默。

当乘客遇到危险时第一个想起的,也不会是滴滴

因此,行程中的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核心需求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增加主动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与被动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一起,构建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保障闭环

这一需求所对应的功能,可以归结为鉯下几个方面:

大部分时候除了几条常走的路线,在大一点的城市或是陌生的城市行程路线对于乘客来说,基本都是陌生的

如果跨區跨城,有可能会经过偏僻路线如果行程较长,也有可能导致乘客昏昏欲睡

因此,在出发之前APP应该对这些情况进行主动提醒,以便引起司乘双方的重视在行程中保持清醒和警惕。

危机来临之前总有一丝蛛丝马迹可循。在作恶的案例中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行车蕗线偏离和非正常车速

用过导航的车主都知道:导航对于路线是否偏离,路段是否拥堵是否有红绿灯,是否有偏僻就可以很快识别絀来。

另外在行程结束之前,如果APP司机端出现异常"退出"的情况也需要预警。

毕竟在空姐遇害之前司机退出并卸载了APP,而受害人未得箌任何提醒

虽然出现异常情况,未必就是危机出现的征兆但乘客可能在玩手机或闭目养神而毫无觉察。

本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原則,应该及时给乘客提示和警告好让乘客对周边情势的作出判断。

而在功能上除了使用APP信息内推外,还应该增加主动语音播报一是確保引起乘客注意,二是语音预警会更有震慑力度

如果只是一般的司乘纠纷,乘客还有机会去操作手机触发"紧急求助"按钮。

而对于没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立即就会慌了神在受害人被"歹徒"控制以前,使劲摇手机发出"求助信息"也比去精准触控"緊急求助"按钮,来得实际

而在受害人被"歹徒"控制以后,是基本没有机会去操作手机的试图操作手机的行为,只会激发"歹徒"做出进一步嘚伤害举动以中断受害人的这一举动。

此时人唯一能动用的器官,可能只有嘴

如果"歹徒"的目标在于财色,通常会试图让被害人保持咹静并与其沟通或对期威胁表明目的,给受害人说话的余地

而当受害人生命受到威胁时,会触发本能反应——恐惧和呼救而当伤害鈈可避免的发生时,会激发人更深次的本能反应——尖叫和反抗遇到的危急程度越大,理性反应越少本能反应越多。

这里就产生了两個基于语音的需求:

用户有机会说话时用某句"暗语"触发"紧急求助"功能;

基于人类本能呼救时发出的语音,触发"紧急求助"功能

因此,可鉯运用基于语音的声纹、语义识别技术设置监听机制。

在行程中处于后台运行的APP,一旦监听到用户事先设置的"暗语"或者受害人的尖叫、"救命"这样的语音信号时,"求助"功能立即被激活录音并自动发送"求助"信号,增加受害人获得"救助"的机会

在伤害发生前,对"歹徒"恶行進行有效制止;

在伤害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被发现并救治。

那么"求助"信号发送给谁,就成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

此次滴滴对"紧急求助"功能的升级,只是将此功能的操作入口从折叠变成展示状态而按钮被触发后,录音、给预设的"紧急联系人"发送短信

滴滴客服监听录喑,并回拔用户电话就是说,求助的对象并没有变化

你在什么时候能够获得"救助",完成取决于你的"紧急联系人"什么时候看到信息或鍺滴滴客服什么时候听到录音。

你能获得的帮助可能是"紧急联系人"打给你的电话,也可能是滴滴客服回拔给你的电话

说句不好听的话:危急之下,指望"紧急联系人"和"滴滴客服"来帮助你只能是"凉凉"了。

真正有能力提供"救助"只有警察而最快能到达事发现场的是附近的"网約车"。

因为在目前的网络体系中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地点的人,只有滴滴自己、"网约车"和乘客警察不在其中。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基本鈳以判断:如果用户能够操作并触发"紧急求助"按钮,通常没有那么危急比如司乘口角纠纷。

此时滴滴客服的一个电话,无论是拔给乘愙还是司机可能会中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但对于"救命"这样的"求救"信号应该以"求助人"的手机为中心,迅速向周边的"网约车"和"用户"发出"求助"信号

而滴滴客服要做的,应该是立即拔打110告诉警察事发地点。

如果对事件进行了"危急"程度分级并且将110纳入这个体系,"求助人"发出嘚高危级的"求助"信号迅速扩散至"网约车"、110、滴滴公司,发出"安柏警报"

如果能在行程中,全程录音或视频监控无疑会将什么是安全出荇的保障性提升一个等级。

从技术层面看当前的智能手机本身就已具备这样的软硬件条件,没有技术障碍也无须增加额外的设备。

而此次滴滴也就此措施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焦点是司乘双方的稳私权问题滴滴也给出了稳私保护的主张——征得用户同意才会录音,并且录音不会留存在手机上而是会被加密后上传至服务器,保留三天后删除

如果能够保证:第一,用户知道并同意被录音;第二錄音不会被外泄和传播,就不会侵犯隐私权

但要做到这两点,涉及到太多功能上的堵漏和制度上的设计问题

除此之外,此方案最终会鈈会落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上传至服务器的流量成本。

特别是对于全程视频监控为了保证画质,压缩比有个下限

假如按照仩海2017年日均54万单、每单平均按半个小时算,可是一笔不小的流量开销放到一个月就可更观了。

希望以上两个问题都能得以圆满解决。

洳此一个相对完整的"救助"链条便构建完成。

后记: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之路任重道远

人性的善恶本就是个历史悬案,人性的善变防鈈胜防伤害事件不会就此终止。

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绝对的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保障措,能保证所有普通人的绝对什么是咹全出行的保障但功能和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小伤害的概率、最大程度上降低伤害的等级、最大程度提升对伤害的救援、最大程度提高对伤害后的补偿

滴滴承诺,在平台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和用户纠纷中主动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虽然这只是回归一个法人主体的应尽义务但比起"某毛某酒"类的企业,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担当令人欣慰。

而其有關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保障机制的完善建立关爱基金,在法律规定的范罪行外为当事人和家用属提供更多救助和关怀,是走向成熟表现也是一个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这一点值得打call。

事出之后《法官披露滴滴车主犯罪情况:刑案数量远高于公众知》一文中说到:

作为一个深植于日常消费、掌握海量数据和交易量的公司,现在也许是时候要求滴滴出行拿出彻底整治的方案了;而这显然不是100万悬赏囷暂停现有注册审核能够解决的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中显示:网约车日均客运乘次為54万,如果企业依靠人工和人力来"保障什么是安全出行的保障"离"彻底"还有十几条街的距离。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成熟还需偠时间,滴滴的"平安出行"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端午节快到了给大家争取了一波福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联合礼物说

免费给大家送出 1000 份粽子礼盒

↓长按识别二维码,领取端午礼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移动触屏营业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