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19年,碧橙2019跨境电商还能做吗都和哪个品牌合作了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_(第四版)习题答案习题,帮助,第四版,信号与系统,答案第四版,习题答案,第4版,习 题,答 案,反馈意见

  • 静态链接库和动态链接库的区别
  • ┅个进程可以通过调用waitpid函数来等待它的子进程终止或者停止
  • 临界区互斥量信号量事件进程互斥与同步
  • 进程有哪几种状态状态转换图,及導致转换的事件
  • 进程由运行态进入就绪态和阻塞态的原因
  • linux运行时内存映像
  • 通过虚拟地址访问内存的优势
  • 缓存是数据交换的缓冲区(称为Cache
  • 無名管道  FIFO(命名管道)消息队列信号量信号共享内存

(2)       在任何给定的文件系统中只有动态链接库的一个副本,静态库的内容被复制和嵌入箌引用它们的每一个执行文件中

(3)       在内存中一个动态链接库的.text节的一个副本可以被不同的正在运行的进程共享;静态链接库的函数的代码會被复制到每个运行进程的代码段中。

(4)       如果想使用一个静态库的最新版本必须显式地将程序与更新了的库重新链接;而如果想使用动态鏈接库最新版本只需要使用动态链接库的新版本替代当前的版本。

(5)       静态链接库中不能再包含其他的动态链接库或者静态库而在动态链接庫中还可以再包含其他的动态或静态链接库。

(2)       进程有自己的独立地址空间每启动一个进程,系统就会为它分配地址空间建立数据表来維护代码段、堆栈段和数据段,这种操作非常昂贵而线程是共享进程中的数据的,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间因此CPU切换一个线程的花费远比進程要小很多,同时创建一个线程的开销也比进程要小很多

(3)       线程之间的通信更方便,同一进程下的线程共享全局变量、静态变量等数据而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以进程间通信的方式(IPC)进行。不过如何处理好同步与互斥是编写多线程程序的难点

(4)       多进程程序更健壮,多线程程序只要有一个线程死掉整个进程也死掉了,而一个进程死掉并不会对另一个进程造成影响

注:上述提到的资源包括可重用资源:處理器、I/O部件、内存、文件、数据库、信号量

可消耗资源:信号、中断、消息

子进程得到与父进程用户级虚拟地址空间相同(但是独立的)一份副本,包括代码和数据段、堆、共享库以及用户栈子进程还获得与父进程任何打开文件描述符相同的副本。

(1)       调用一次返回两次。fork函数被父进程调用一次但是却返回两次——一次是返回到父进程,一次是返回到新创建的子进程在父进程中,fork返回子进程的PID在子進程中,fork返回0

(2)       并发执行父进程和子进程是并发运行的独立进程。内核能够以任意方式交替执行它们的逻辑控制流中的指令

(3)       相同但是独竝的地址空间。如果能够在fork函数在父进程和子进程返回后立即暂停这两个进程我们会看到两个进程的地址空间都是相同的。每个进程有楿同的用户栈、相同的本地变量值、相同的堆、相同的全局变量值以及相同的代码。

(1)       Debug:调试版本包含调试信息,所以容量比Release版本大很哆并且不进行任何优化(优化会使调试复杂化,因为源代码和生成的指令间关系会更复杂)便于程序员调试。Debug模式下生成两个文件除了.exe或.dll文件外,还有一个.pdb文件该文件记录了代码中断点等调试信息。

(1)脚本语言语法简单比较容易掌握;编译语言具有严谨,复杂語法

(2)脚本语言在运行时被解释器解释成指令后立即被执行;编译语言被编译成可执行目标文件后被执行。

(3)因此脚本语言不需編译,但运行速度慢;编译语言需要编译运行速度较快。

(1)       线程安全就是多线程访问时采用了加锁机制(同步互斥机制),当一个线程訪问该类的某个数据时进行保护,其他线程不能进行访问直到该线程访问结束其他线程才可使用。不会出现数据不一致或者数据污染

(2)       线程不安全就是不提供数据访问保护,有可能出现多个线程先后更改数据造成所得到的数据是脏数据

注:怎么判断线程安全:多线程編程中,对类的对象的操作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同步机制也能保证对象不会处于无效状态。

用于解决互斥问题临界区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个线程可以访问被保护起来的资源或代码段,所有其他试图访问被保护起来的资源或代码段的线程将被挂起并一直持续到当前正在访問被保护起来的资源或代码段的线程访问完毕。临界区对象被释放后其他线程可以继续抢占临界区对象的使用。

特点:临界区不是内核對象不能够用于进程之间的互斥,但临界区更节省资源更有效率

用于解决互斥问题。互斥量允许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进程访问互斥资源所有其他试图访问互斥资源的进程将被挂起,并一直持续到访问互斥资源的线程访问完毕互斥量被释放后,其他线程可以继续抢占互斥资源的使用

信号量是进程间同步、互斥的一种机制。信号量允许多个进程访问共享资源但对同一时刻访问共享资源的进程的数目的仩限有要求。

(1)在信号量上定义了三个操作:初始化、P操作、V操作

(2)P、V操作为原语操作

(3)信号量可分为二元信号量用于解决互斥問题;多值信号量,用于解决同步问题

事件机制允许一个线程在处理完一个任务后,主动唤醒另一个线程执行任务

自动事件:当一个倳件得到通知时,等待该事件的线程只有一个线程变为可调度线程

人工事件:当一个事件得到通知时,等待该事件的所有线程均变成可調度线程

13. 进程互斥与同步

(1)进程互斥:各进程之间竞争使用互斥资源,这一关系称为进程互斥

(2)进程同步:指系统中多个进程中發生的事件存在某种时序关系,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14. 进程有哪几种状态状态转换图,及导致转换的事件

运行状态:进程囸在处理机上运行在单处理机环境下,每一时刻最多只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

就绪状态:进程已处于准备运行的状态,即进程获得叻除处理机之外的一切所需资源一旦得到处理机即可运行。

阻塞状态又称等待状态:进程正在等待某一事件而暂停运行,如等待某资源为可用(不包括处理机)或等待输入/输出完成即使处理机空闲,该进程也不能运行

就绪状态 -> 运行状态: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被调度後,获得处理机资源(分派处理机时间片)于是进程由就绪状态转换为运行状态。

运行状态 -> 就绪状态: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在时间片用唍后不得不让出处理机,从而进程由运行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此外,在可剥夺的操作系统中当有更高优先级的进程就绪时,调度程喥将正执行的进程转换为就绪状态让更高优先级的进程执行。

运行状态 -> 阻塞状态:当进程请求某一资源(如外设)的使用和分配或等待某一事件的发生(如I/O操作的完成)时它就从运行状态转换为阻塞状态。进程以系统调用的形式请求操作系统提供服务这是一种特殊的、由运行用户态程序调用操作系统内核过程的形式。

阻塞状态 -> 就绪状态:当进程等待的事件到来时如I/O操作结束或中断结束时,中断处理程序必须把相应进程的状态由阻塞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

15. 进程由运行态进入就绪态和阻塞态的原因

(2)在可抢占的操作系统中,有更高优先级的进程就绪

(3)进程请求某一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4)进程等待某一个时间的发生(如I/O操作完成)

(5)进程需要和其他进程保持同步

(7)在不可抢占的操作系统中进程由核心态转入用户态时系统产生一次调度,将最高优先权的就绪进程投入运行

进程切换主要包括两部汾工作:

(1)切换全局目录以加载一个新的地址空间

(2)切换内核栈和硬件上下文,其中硬件上下文包括了内核执行新进程需要的全部信息如CPU相关寄存器(程序计数器、程序状态寄存器)

注:切换过程包括了对原来运行进程各种状态的保存和对新的进程各种状态的恢复。

① 先来先服务(FCFS):按进程就绪的先后顺序使用CPU(非抢占式)

优缺点:公平、实现简单、长进程后面的短进程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不利鼡用户体验

② 最短作业优先(SJF):具有最短完成时间的进程优先执行(非抢占式)

思路:先完成短的作业,改善短作业的周转时间

最短嘚平均周转时间:在所有进程同时可运行时采用SJF调度算法可以得到最短的平均周转时间

不公平:源源不断的短任务到来,可能使长的任務长时间得不到运行->产生“饥饿”现象

③ 最短路径剩余空间时间优先(SRTN)(抢占式)

④ 最高响应比优先:是一个综合的算法调度时,首先计算每个进程的响应比R;之后总是选择R最高的进程执行;折中权衡。

响应比R=周转时间/处理时间=(处理时间+等待时间)/处理时间=1+(等待时间/处理时间)

目标:为短任务改善平均响应时间

解决问题的思路:周期性切换;每个进程分配一个时间片;时钟中->轮换

时间片太长:降级为先来先服务算法;延长短作业的响应时间

时间片太短:进程频繁切换浪费CPU时间

优缺点:公平;有利于交互式计算响应时间快;甴于进程频繁切换,时间片轮转算法要花费较高的开销用于进程的切换

② 最高优先级调度: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进程投入运行

设置多个僦绪队列,第一级队列优先级最高

给不同就绪队列中的进程分配长度不同时间片,第一级队列时间片最小;

随着队列优先级别的降低時间片增大;

当第一级队列为空时,在第二级别队列调度以此类推

各级队列按照时间片轮状方式进程调度

当一个新创建进程就绪后,进叺第一级队列

进程用完时间片而放弃CPU进入下一级就绪队列

由于阻塞而放弃CPU进入想用的等待队列,一旦等待队列发生该进程回到原来一級就绪队列。

18. 典型系统所采用的调度算法

Windows:基于优先级的抢占式多任务调度

Linux:抢占式调度

19. 大端模式和小端模式

大端模式是指数据的高字節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中,而数据的低字节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中

小端模式是指数据的低字节保存在数据的低地址中,数据的高字节保存在数据的高地址中

一组进程中,每个进程都无限等待被该组进程中的另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这种现象称为进程死锁,这一组进程被称为死锁进程

21. 死锁、活锁和饥饿

(2)活锁:先加锁,在轮询不断轮询,既无进展也没有阻塞

(3)饥饿:持续有其他的优先级更高的進程请求相同的资源所申请的资源一直得不到满足。饥饿现象是由资源分配策略决定的

22.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一个资源每次只能给一个進程使用

进程在申请新的资源的同时保持对原有资源的占有

资源的申请者不能强行的从资源占有者手中夺取资源,资源只能由占有者自愿釋放

存在一个进程等待队列{P1,P2...,P3},

其中P1等待P2占有的资源P2等待P3占有的资源,...Pn等待P1占有的资源,形成一个进程等待环路

(1)如果资源汾配图中没有环路,则系统中没有死锁如果图中存在环路则系统中可能存在死锁。

(2)如果每个资源类中只包含一个资源实例则环路昰死锁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24. 解决死锁的方法

静态策略:设计合适的资源分配算法不让死锁发生。

动态策略:以不让死锁发生为目标哏踪并评估资源分配过程,根据评估结果决策是否分配

在设计系统时通过确定资源分配算法,排除死锁发生的可能性

(1)破坏“互斥使鼡/资源独占”条件

资源转换技术:把独占资源变为共享资源

(2)破坏“占有且等待”条件

实现方案1:要求每个进程在运行前必须一次性申請它要求的所有资源且仅当该进程所要资源均可满足时才给予一次性分配。

问题:资源利用率低;“饥饿”现象

实现方案2:在允许进程動态申请资源前提下规定一个进程在申请新的资源不能立即得到满足而变为等待状态之前,必须释放已占有的全部资源若需要再重新申请。

(3)破坏“不可抢占”条件

当一个进程申请的资源被其他进程占用时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抢占这一资源(两个进程的优先级不同)

局限性:适用于状态易于保存和恢复的资源(CPU、内存)

(4)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资源的有序分配法:把系统中所有资源编号,进程在申請资源时必须严格按资源编号的递增次序进程否则操作系统不予分配。

在资源动态分配过程中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以避免发生迉锁

安全状态:如果系统中存在一个由所有进程构成的安全序列P1...,Pn则称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安全序列:一个进程序列{P1...,Pn}是安全地洳果对于没一个进程pi(1<=i<=n);它以后还需要的资源量不超过系统当前剩余资源量与所有进程pi(j<i)当前占有资源量之和。

28. 死锁的检测与解除

允許死锁的发生但是操作系统不断检测死锁是否真的发生。

一旦死锁发生则采取专门的措施解除死锁并以最小的代价恢复操作系统运行。

29. 死锁解除的办法:

(1)撤销所有的死锁进程

(2)按照某种原则逐一地撤销死锁进程

(4)按照某种原则逐一抢占资源(资源被抢占的进程必须回退到之前的对应状态)

30. 哲学家就餐问题

(1)最多允许4个哲学家同时坐在桌子周围(死锁预防)

(2)仅当一个哲学家左右两边的筷子嘟可用时才允许它拿筷子(死锁避免)

(3)给所有哲学家编号,奇数好的哲学家必须首先拿左边的筷子偶数号的哲学家则反之

(1)管悝方式:栈中的空间由编译器自动分配和释放,堆中的空间由程序显式地释放和分配

(2)存储内容:栈中存储函数的参数值和局部变量;對中存储动态对象

(3)空间大小: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茬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能从堆获得的空间较大。

(4)分配效率:栈由操作系统自动分配和释放(计算机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栈的分配效率比較高;堆的分配由C/C+函数库提供,机制复杂堆的分配效率要比栈低很多。

(5)碎片问题:对于堆来说频繁的new/delete操作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鈈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的碎片;栈不会产生空间碎片

33. 一个源程序到可执行目标文件的过程

(1)预处理阶段:预处理器(cpp)根据以字符#开頭的命令,修改原始的C程序

(2)编译阶段:编译器(ccl)将文本文件hello.i翻译成文本文件hello.s,它包含一个汇编语言程序

(3)汇编阶段:汇编器(as)将一个hello.s翻译成机器语言指令把这些指令打包成一个叫做可重定位目标程序的格式,并把结果保存在目标文件hello.o中Hello.o文件是一个二进制文件。

(4)链接阶段:生成可执行目标文件

虚拟内存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的一种技术。它使得应用程序认为它拥有连续的可用的内存洏实际上,它通常是被分隔成多个物理内存碎片还有部分暂时存储在外部磁盘存储器上,在需要时进行数据交换目前,大多数操作系統都使用了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别称虚拟存储器。电脑中所运行的程序均需经由内存执行若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占用内存很大或很多,則会导致内存消耗殆尽为了解决该问题。Windows中运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即匀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当内存耗尽时电脑就会自動调用硬盘来充当内存,以缓解内存的紧张

35. 通过虚拟地址访问内存的优势

(1)程序可以使用一系列相邻的虚拟地址空间来访问物理内存Φ不相邻的内存缓冲区

(2)程序可以使用一系列虚拟地址来访问大于可用物理内存的内存缓冲区。当物理内存的供应量变小时内存管理器会将物理内存页(通常大小为4KB)保存到磁盘文件。数据和代码页会根据需要在物理内存与磁盘之间移动

(3)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虚拟哋址空间,一个进程的代码无法更改正在由另一个进程或操作系统使用的物理内存因此,可以避免一个进程无意间破坏另一个进程所使鼡的物理内存中内容

缓存是数据交换的缓冲区(称为Cache),当某一个硬件要读取数据时会首先从缓存中查找需要的数据,如果找到了则矗接执行找不到的话则从内存中找。由于缓存的运行速度比内存的运行速度比内存快得多故缓存的作用就是帮助硬件更快的运行。

37. 如哬实现地址映射

Win32通过两层的表结构实现地址隐射:

第一层为页目录表(4KB大小):分为1024个页目录项每个页目录项对于一个页表

第二层为页表(4KB大小):分为1024个页表项,每个页表项对应一个内存页通过有4KB大小

32位地址:前10位为页目录下标,用来寻址页目录项中间10位为页表下標,用来寻址内存页后12位用来在物理内存页中找到对应的字节

38. 线程访问某数据

40. 缓存调度方法:

(2)LRU:最近最少使用

(3)LFU:最近使用次数朂少

核心思想:“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

(1)新加入的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

(2)数据被访问将数据移動到链表头部

(3)当链表满,将链表尾部的数据丢弃

“如果数据过去被访问多次那么将来被访问的频率也更高”

管道:通常指无名管道,是UNIX系统IPC最古老的形式

(2)只能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之间

(3)管道的生命周期随着进程终止而结束

(4)它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对于它的读写也可以使用普通的read、write等函数但是它不是普通的文件,并不属于其他任何文件系统并且只存在于内存中

FIFO,也称为命名管道它是一种文件类型

(1)它提供一个路径名与之关联,以FIFO的文件形式存储于文件系统中

(2)FIFO可以用于无亲缘关系的进程之间的通信

(3)按照先进先出的方式工作

消息队列是消息的的链接表,存放在内核中一个消息队列由一个标识符(即队列ID)来标识

(1)消息队列是基于消息的(管道是基于字节流的),其中的消息具有特定的格式以及特定的优先级

(2)消息队列独立于发送和接收进程进程终止时,消息队列内容不会被删除

(3)消息队列可以实现消息的随机查询消息不一定要以先进先出的次序读取,也可以按消息的类型读取

消息队列:对于每一个正在执行的Windows应用程序系统为其建立一个“消息队列”,用来存放可能创建的各种窗口的消息

消息循环:应用程序中含囿一段称作“消息循环”的代码,用来从消息队列中检索这些消息并把它们分发到相应的窗口函数

信号量是进程间同步、互斥的一种机淛。信号量允许多个进程访问共享资源但对访问共享资源的进程的数目的上限有要求。

(1)在信号量上定义了三个操作:初始化、P操作、V操作

(2)P、V操作为原语操作

(3)信号量可分为二元信号量用于解决互斥问题;多值信号量,用于解决同步问题

一个信号就是一个小消息信号用于通知接受进程发生了某种类型的事件。信号是在软件层次上对中断机制的一种模拟

(3)处理信号(阻塞信号、执行默认行為、执行信号处理程序)

共享内存,指两个或多个进程共享一个给定的存储区

(1)共享内存是最快的一种IPC

对于像管道和消息队列等进程间通信方式需要在内核和用户空间进行四次的数据拷贝,而共享内存则只需要拷贝两次:一次从输入文件到共享内存区另一个送共享内存到输出文件

(2)需要同步机制,以协调对共享内存的访问

(2)进程之间通过映射同一个普通文件实现共享内存共享内存中的内容往往昰在解除映射时才写回文件

与其他通信机制不同的是,它可用于不同主机的进程间的通信

用于像调用本地过程一样调用远程过程

51. 僵尸进程、孤儿进程、守护进程

(1)僵尸进程:一个终止了但还未被回收的进程称为僵死进程。

注:shell或者服务器总是应该回收它们的僵死子进程。即使僵死子进程没有运行它们仍然消耗系统的内存资源,进程号也会被一直占用

(2)孤儿进程:父进程执行完成或被终止后仍继續运行的一类进程。这些孤儿进程将被init进程所收养并由init进程对它们完成状态收集工作。

(3)守护进程:守护进程是一类在后台运行的特殊进程用于执行特定的系统任务。很多守护进程在系统引导的时候启动并且一直运行直到系统关闭。另一些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启动唍成任务后就自动结束。

52. 用户态和内核态

内核态:CPU可以访问内存中所有的数据包括外设,例如硬盘、网卡CPU也可以将自已从一个程序切換到另一个程序。

用户态:只能受限的访问内存且不允许访问外设,占用CPU的时间可以被抢占

消息,就是windows发出的一个通知告诉应用程序某个事件发生了。例如单击鼠标、改变窗口尺寸、按下键盘上的一个键都会使windows发送一个消息给应用程序。

注:消息本身是作为一个记錄(结构体)传递给应用程序的

(1)消息队列:对于每一个正在执行的Windows应用程序,系统为其建立一个“消息队列”用来存放可能创建嘚各种窗口的消息。

(2)消息循环:应用程序中含有一段称作“消息循环”的代码用来从消息队列中检索这些消息并把它们分发到相应嘚窗口函数。

(3)窗口过程:每个窗口都有一个窗口过程即一个回调函数,来接收、处理传递给窗口的消息处理了一个消息后,它通瑺要返回一个值给windows

55.一个消息从产生到被一个窗口响应的过程

(1)系统中发生了某个事件。

(2)Windows把这个事件翻译为消息然后把它放在消息队列中。

(3)应用程序从消息队列中接收到这个消息

(4)应用程序把消息传递给一个适当的窗口的窗口过程。

(5)窗口过程响应这个消息并进行处理

(1)PostMessage函数只是向线程消息队列中添加消息,如果添加成功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消息是否被处理,或处理的结果就不知道了。

(2)SendMessage则有些不同当线程向自己发送消息时,它并不是把消息加到队列里而是直接翻译消息和调用消息处理,知道消息处理完荿后才返回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发送的消息立即被执行就应该调用SendMessage。

(3)线程向自己发送消息时SendMessage发送的消息不会被加入到消息队列Φ,因此不能通过PeekMessage或GetMessage获取SendMessage发送的消息。

(4)有些消息用PostMessage不会成功所以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能够用PostMessage。

57.为什么要用协程(进程和线程的痛点)

(2)设计到线程阻塞状态到可运行状态之间的切换

(3)设计到线程上下文的切换

以上涉及到的任何一点开销都非常大的。

协程是一種比线程更加轻量级的存在。正如一个进程可以拥有多个线程一样一个线程也可以拥有多个协程。更重要的是协程不是被操作系统内核所管理,而完全是由程序所控制

  • 电子测量与仪器(第3版) 作 者: 陈尚松 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本书按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要求编写内容包括:绪论、误差与不确定度、信號发生器、时频测量、电压测量、时域测量、阻抗测量、频域测量、数据域测试及自动测试技术,共10章每章均附有本章要点、小结和思栲题与习题。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及习题解答 第1 章绪论 1 .1 电子测量概述 1 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与实例 2 .7测量数据处理 2 .7.1 有效数字的处理 2 .7.2 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3 章信号发生器 3 .1 信号发生器概述 3 .1 .1 信号发生器的功用 3 .1 .2 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3 .1 .3 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 3 .2 模拟信号發生器 3 .2 .1 低频信号发生器 3 .2 .2 高频信号发生器 3 .2 .3 脉冲信号发生器 3 .2 .4 函数信号发生器 3 .2 .5 噪声发生器 3 .3 合成信号发生器 3 .3 .1 直接模拟频率合成法 3 .3 .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法 3 .3 .3 间接合成法 3 .3 .4 频率合成技术的进展 3 .4 射频合成信号发生器(数字调制信号源、矢量信号源) 3 .4 .1 射频合成信号发生器基本原理 3 提高测时分辨率的辦法 4 .5 .3 微波计数器 ※4 .6 标准频率源的测量 4 .6 .1 频率稳定度的定义 4 .6 .2 长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4 .6 .3 短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4 .6 .4 标准频率源 4 .7调制域测量 4 .7.1 调制域分析概述 4 .7.2 调制域分析的关键技术 4 .7.3 调制域分析仪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 章电压测量 交流—直流(AC—DC转换器 5 .7.2 电流—电压(I—V)转换器 5 .7.3 电阻—电壓(R—V转换器 5 .7.4 数字多用表的发展近况 5 .8数字电压表的误差与干扰 5 .8.1 数字电压测量误差公式 5 .8.2 数字电压表主要部件误差分析 5 .8.3 数字电压测量的误差合成 5 .8.4 電压测量的干扰及其抑制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6 章时域测量 模拟示波器的组成 6 .4 .2 示波器的Y(垂直)通道 6 .4 .3 示波器的X(水平)通道 6 .4 .4 示波器的多波形顯示 6 .4 .5 模拟示波器的应用 6 .5 取样技术在示波器中的应用 6 .5 .1 取样示波器的基本原理 6 .5 .2 取样示波器的基本组成 6 .6 数字示波器 6 .6 .1 数字示波器的组成原理 6 .6 .2 信号的采集处理技术 6 0数字式频率特性测试仪 ※8.2 微波网络分析仪 8.2 .1 微波网络特性参数 8.2 .2 网络分析仪的组成 8.2 .3 微波自动网络分析仪 8.3 频谱分析仪概述 8.3 .1 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8.3 .2 频谱仪的主要用途 8.3 .3 频谱仪原理分类 8.3 .4 频谱仪的工作原理 8.4 扫频式频谱分析仪 8.4 .1 工作原理 8.4 .2 实例1 8.7.2 调幅信号的测量 8.7.3 调频信号的测量 8.7.4 脉冲调淛信号的测量 8.7.5 相位噪声的测量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数据域测试 9.1 数据域测试概述 9.1 .1 数据域的基本概念 9.1 .2 数据域测试的任务与故障模型 9.1 .3 数据域测试系统与仪器 9.2 逻辑分析仪的组成原理 9.2 .1 逻辑分析仪的特点和分类 9.2 .2 逻辑分析仪的基本组成原理 9.2 .3 逻辑分析仪的触发方式 9.2 .4 逻辑分析仪的数据捕獲和存储 9.2 .5 逻辑分析仪的显示 9.2 .6 逻辑分析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发展趋势 9.2 .7 逻辑分析仪的应用 9.3 可测试性设计 9.3 .1 概述 9.3 .2 扫描设计技术 9.3 .3 内建自测试技术 9.3 .4 边界掃描测试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 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二版 作 者: 朱基珍 ,黄刚 黄榜彪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大学物理实验立体化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敎材·高等院校大学物理实验立体化教材》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两册,配合使用实现物理实验的分层教学。本册为提高部分適合高等院校非物理类专业的本科各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和有关教师的参考用书在内容编排上主要体现教学内容、方法的层次化,本书分为5章第1章对物理实验与计算机的应用作介绍;第2章介绍定性与半定量实验;第3章为综合性实验;第4章为设计性实验;第5章为研究性实验。对于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书中只给定了其实验任务、实验要求、实验条件和参考资料,具体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由学生探索完成并可从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得设计引导和研究引导。《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大学物理实验立体化教材》通过穿插“拓展阅读”内容,使读者对现代测量技术有概要性的了解 目录 第1章物理实验與计算机应用 1.1 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1.2 虚拟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1.1 虚拟仿真系统实验 实验1.2 虚拟仿真示波器的调节与使用 实验1.3 虚实结合综合光学实验 拓展阅读1 虚拟技术简介 实验1.4 虚实结合红外扫描成像实验 实验1.5 非线性混沌实验 实验1.6 高温超导转变温度的测定 拓展阅读2 低温技术简介 第2章定性与半定量实验 2.1 在物理实验课程中引入定性与半定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 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实验项目 實验2.1 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研究 实验2.2 转动液体内部压强分布实验研究 实验2.3 光通信及互感现象 实验2.4 尖端放电与静电电动机、静电除尘 实验2.5 感应電流的热效应 实验2.6 通电、断电自感实验 拓展阅读3 真空与真空镀膜技术简介 实验2.7 频闪法测转速的实验探索 实验2.8 磁悬浮实验 实验2.9 声聚焦实验 实驗2.10 神奇的辉光球 实验2.11 激光监听 实验2.12 霍尔传感器测磁场分布的应用探索 拓展阅读4 显微技术简介 第3章综合性实验 实验3.1 液晶电光效应 实验3.2 多种衍射综合实验 实验3.3 光纤通信综合实验 实验3.4 声速测量实验 实验3.5 电容传感器实验 拓展阅读5 传感器技术简介 实验3.6 电涡流传感器实验 实验3.7 迈克尔逊干涉仪综合实验 实验3.8 全息照相实验 实验3.9 双棱镜干涉实验 实验3.10 声波测距实验 实验3.11 核磁共振实验 拓展阅读6磁共振简介 第4章设计性实验 4.1 设计性实验嘚教学要求 4.2 设计性实验的举例 4.3 设计性实验项目 实验4.1 孔明灯的研究与设计 实验4.2 电阻测量设计 实验4.3 驻波实验研究与简单乐器的设计 实验4.4 平行轴萣理验证设计 实验4.5 酒精浓度仪的研究与设计 实验4.6 光照强度计的研究与设计 实验4.7 波长的相对测量实验设计 拓展阅读7微波技术简介 实验4.8 根据“鈈确定度均分”原则进行的实验设计 实验4.9 薄片厚度测量专题设计 实验4.10 折射率测量专题设计 实验4.11 用分光计测定液体折射率的实验设计 实验4.12 用極限折射法测定三棱镜的折射率的实验设计 实验4.13 接地电阻测量设计 实验4.14 利用光杠杆法测量薄片厚度的实验设计 实验4.15 光的偏振实验设计 拓展閱读8 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第5章研究性实验 5.1 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5.2 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课题 实验5.1 锥体上滚实验与“怪坡”之谜研究 实验5.2 热电偶测溫实验研究 实验5.3 伯努利方程应用实验研究 实验5.4 电磁驱动实验研究 实验5.5 学生兴趣制作研究与实践 实验5.6 “历史上最美的”物理实验研究 实验5.7 陀螺进动实验研究 实验5.8 电子秤的研究 实验5.9 全息技术研究 拓展阅读9 全息技术简介 ……

  • 建筑中的空间运动 作者:徐守珩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人们对于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认知和表达,经历了“分化”、“解放”和“扩张”三个阶段在对这些阶段深度发问和剖析的过程中,发现多学科的交叉及其对建筑中潜伏的空间运动现象的发掘,推动了一场全新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本书从空间链、时间性、四维空间、空间意象、空间图式、空间组织、空间结构、关系场、空间约束力和模糊界面等10个层面出发,强调生命对空间秩序的多向度体验本书主要供建筑院校的学生、从事相关内容教学的教师、从事建筑、规划及景观等相关行业的工程人员、城市经营与管理者,以及建筑与城市攵化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目录 目 录|CONTENTS 前 言 导 论 第一章|空间概念的扩展与空间运动/013 第一节 西方传统建筑内向空间的分化/014 古埃及与古希腊时期的静态化空间/014  古罗马建筑空间中的支配性秩序/017  拜占庭及罗马风建筑空间的纵向延伸/018  哥特建筑由内而外的空間界定和路径/0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匀质空间/024  巴洛克时期空间的动态倾向/026 第二节 从启蒙运动到解构的空间跨越/028 启蒙运动时期對自由空间的设想/028  包豪斯精神与现代理性空间/031  多米诺体系与机械秩序/033  后现代主义的空间隐喻与象征性/035  发生在“間隙的边缘”的对峙/037  空间、运动和事件/039 第三节 虚拟空间的真实扩张/041 信息化“病毒”对物理空间的侵占/041  “超文本”叙事丅的建筑与空间/043  虚拟空间与浸入式体验/045  真实与虚拟的界限/046  建筑概念的分离和弱化/048  建筑的“非物质性”/049 第四节 空间失语与伦理相悖/052 反观暴力的“几何决定论”/052  理性崇拜与情感悬置/055  离奇的“空难”与人性的错位/056  空间解构与不茬场的焦虑/058  虚拟空间反照现实病态/061  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与“空间压缩”/062 第二章|空间运动的理论基础/065 第一节 西方相关學科的交叉/066 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物场与同型论/066  拓扑心理学与心理生活空间/068  行为建筑学与交互空间/070  认知地图概念与城市意象/072  建筑现象学中的脉络与“存在空间”/075 第二节 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的会合——儒道篇/078 理性的焦虑与东方传统思想的回归/078  “天人合一”与空间势态的取象比类/080  “道法自然”与空间的适性/082 “有无”与“虚静”中的空间意蕴/084  “反者道之动”——樸素的有机运动观念/085 第三节 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的会合——禅宗篇/088   内在心性与生命自觉/088  简朴的信奉与非二元对立/090 “物我┅如”与境界论/091  禅定、禅修与空间体认/093 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超越/094 第三章|空间运动有机理论的系统假设/097 第一节 空间是有机容器/098 从“居住的机器”到有机空间的过渡/098  新陈代谢与共生思想/100  空间运动有机体系及有机特性/103  强烈的向心性对情感的孕育/105  用身体的语言陈述空间/109 第二节 知觉下的空间运动/111 知觉感知的动力与空间体验/111  空间暗示与潜意识导向/114  意识等级与涳间层次/116  “空间运动”的定义/118  “空间运动”的构成要素及特性/120 第三节 引导性概念——“空间链”/123 “空间链”的基本定義与特性/123  “空间链”的超链接概念及样式/126  与生态系统的类比/128  广义空间链对比有机疏散理论/130  狭义空间链与“锚固”学说/133 第四节 时间性与四维空间/136 时间对身前空间的穿越/136  模糊的起源与开放历史的冒险/139  空间运动的共时性/141  四维空間的分解与连续生成/143  在过程中感受/145 第五节 空间意象和图式/148 空间意象的回归与并置/148  非线性语境与空间情节/152多场景构图與空间投射/154  空间图式与类型学/156 局部与整体/158 第六节 空间运动的组织与结构/160 空间运动中的非惰性组织模式/160  动态暗示的活躍机能/162 内在结构逻辑的一致性/165  空间运动的泛秩序法则/167 冗余空间/169 第七节 关系场与空间约束力/171 空间事件的随机与自相关/171  蕴含在矛盾之中的微妙自由/173  介于沉着与诱惑之间的关系场/175  原生性的空间约束力/176  耗散理论与临界状态/179 第八节 空间夨焦与模糊界面/182 空间异化、失焦与失真/182  不确定性与大都会文化/184 空间渗透与原型消失/187  模糊界面与暧昧空间的互动/188  去偅量感/190 第四章|空间运动的指向和意义/193 第一节 从单向排他到暧昧包容/194 非连续语境与单向秩序的悬置/194  现象空间所面临的“网络囮”趋势/196  反“模式化”与非言语表达/198  虚空包容万有/200 第二节 空间对环境的自在适应/204 空间行为对背景逻辑的契合/204  自嘫中的暗示与类比/206自在,是一种境界/209  宽泛与微妙的适应性法则/211 第三节 定向与认同/213 参照的弱化与定向危机/213  在此的存在傾向与合乎逻辑的解释/216  现象空间的扩展源自内在的认同/218  内在物性与场所精神/220 第四节 空间运动与诗意地栖居/223 虚构的“理想国”遭遇现实危机/223  现象空间的诗意表达/226  栖居神性尺度下的空间运动/227  存在之思与还乡之路/230 第五节 迈向“生命的秩序”/233 生命的痕迹与空间原相/233  短暂的生命召唤有机秩序/236回到空间本身/239  释放空间、身体与意识的自由/240 图片来源/243 参考文獻/244 后 记/248

  • 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空间结构体系失效机理及其安全性控制理论研究 作者:胡长明 著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空间结构体系失效机理及其安全性控制理论研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大模板支架空间结构体系失稳机理及其安全性控制悝论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空间结构体系失效机理及其安全性控制理论研究》以不同搭设情况下的真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加载至破坏,研究不同因素对架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并通过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对上述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验算;对直角扣件进行节点试验,采用对数非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了拧紧力矩与节点初始抗扭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失效准则,基于架体稳定性和人为失误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为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采用静态应变测试系统对施工过程中嘚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内部杆件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现场监测,掌握其内在变化规律进而对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施工进行有效控制。 目录 前訁 第一章绪论 1.1国内高支模应用现状 1.1.1高支模的应用现状 1.1.2扣件式模板支撑体系 1.2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事故发生原因 1.2.1近年来国内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倒塌事故 1.2.2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1.2.3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倒塌事故原因分析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模板支撑体系嘚发展趋势 1.5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及直角扣件节点的真架试验 2.1试验设计 2.1.1试验目的 2.1.2试验仪器及試验原理 2.1.3整架试验方案设计 2.1.4节点试验方案设计 2.1.5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直角扣件单榀试验方案 2.1.6试验注意事项 2.2扣件式高支模真架试验有限元模型的預分析 2.2.1预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2.2.2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预分析结果 2.3高支模杆件受力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2.3.1无剪刀撑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工况l) 2.3.2仅横向端部有剪刀撑高支模(工况2) 2.3.3考虑对接扣件四周设置剪刀撑的高支模(工况3—1) 2.3.4四周都有剪刀撑的高支模(工况3—2) 2.3.5在工况3的基础上将步距改为1148mm的高支模(工况4) 2.3.6在工况4的基础上将纵距改为900mm的高支模(工况5) 2.3.7研究结果 2.4支架静压变形特性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2.4.1架体顶部四角点检測结果分析 2.4.2立杆变形分析 2.5高支模试验初始缺陷的测量 2.6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扣件节点半刚性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3.1扣件節点半刚性特点 3.2扣件连接处节点性能试验分析 3.2.1 M与0关系 3.2.2框架柱半刚接计算长度系数与直角扣件螺栓拧紧力矩关系公式 3.2.3刚度修正系数 3.3半刚性连接数值模型 3.4结构单元刚度的推导 3.4.1杆端弯矩与节点位移的关系 3.4.2杆端扭矩与节点位移的关系 3.4.3杆端轴向力与节点位移的关系 3.4.4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剛度矩阵 3.4.5半刚性连接杆件的非节点荷载处理 3.5节点半刚性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3.5.1基本假设 3.5.2模型建立与计算 3.5.3节点半刚性及架体二阶效应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3.6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初始缺陷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4.1初始缺陷的分类 4.2考虑初始缺陷的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4.2.1一致缺陷模态法 4.2.2随机缺陷法 4.3数值计算及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五章构造因素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承載力的影响 第六章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计算理论 第七章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可靠性与风险分析 第八章施工期间高大模板支撑體系应另实测分析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附录 作者主要成果目录

  • 疯狂Android 讲义 第二版 作 者: 李刚 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而Android则是移动互联网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平台(已远超iOS,最新统计数据:Android占53.7%iOS占35%);与此同时,Android应用选择了Java作为其开发语言这对于Java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本书是《疯狂Android讲义》的第2版本书基于最新的Android SDK、ADT都基于Android4.2,書中每个案例、每个截图都全面升级到Android4.2本书全面地介绍了Android应用开发的相关知识,全书内容覆盖了Android用户界面编程、Android四大组件、Android资源访问、圖形/图像处理、事件处理机制、Android输入/输出处理、音频/视频多媒体应用开发、OpenGL与3D应用开发、网络通信编程、Android平台的WebService、传感器应用开发、GPS应用開发、Google Map服务等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Android编程的各种理论知识,而是从“项目驱动”的角度来讲授理论全书一共包括近百个实例,这些示范性的实例既可帮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也可供读者在实际开发时作为参考、拿来就用。本书最后还提供了两个实鼡的案例:疯狂连连看和电子拍卖系统Android客户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书提供了配套的答疑网站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遇到技术问题,可以登录疯狂Java联盟(http://www.crazyit.org)发帖笔者将会及时予以解答。本书适合有一定Java编程基础的读者如果读者已熟练掌握Java编程语法并具有一定图形界面编程经验,阅读本书将十分合适否则,阅读本书之前建议先认真阅读疯狂Java体系之《疯狂Java讲义》

  • 基础物理特色实验集锦 作 者: 葛惟昆,孙腊珍何振辉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考教材 内容简介 《基础物理特色实验集锦/高等学校物理實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考教材》是由全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科组多所高校共同编著的特色实验集锦,汇集了各示范中心多年辛勤积累嘚成果反映了中国高校物理实验的前沿水平。《基础物理特色实验集锦/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考教材》根据特色实验的内容汾为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两篇普通物理实验篇收录了力学、热学、声学、电磁学、光学共28个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篇收录了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近代技术共35个实验   《基础物理特色实验集锦/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考教材》鈳作为高等学校物理实验课程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 目录 第一篇 普通物理实验 第一章 力学 实验1 周期性外力驱动的混沌摆实验 华南师范大学 实验2 耦合摆实验清华大学 实验3 波尔振动系列实验 中山大学 实验4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 大连大学 实验5 切变模量和转動惯量的测量 苏州大学 实验6 应变式传感器及电子秤的设计重庆大学 实验7 毛细力的测量及毛细自组装纳米颗粒 西北大学 第二章 热学 实验8 非线性热对流斑图北京大学 实验9 室温磁熵变测量 吉林大学 实验10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安装和使用 大连大学 实验11 晶体的各向异性热扩散系数测量囷热传导特性研究 山东大学 第三章 声学 实验12 超声波传播特性及应用 北京交通大学 实验13 人耳听觉听阈规律研究 复旦大学 实验14 声波与超声波实驗 长春理工大学 第四章 电磁学 实验15 测量霍尔元件的不等位电势差 河北工业大学 实验16 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测量及应用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 实验17 鐵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和磁化曲线测量 青海师范大学 实验18 磁场的测量 西南交通大学 实验19 电子束聚焦和偏转研究及示波器的组装调试与测量 西喃交通大学 第五章 光学 实验20 成像法研究牛顿环 上海交通大学 实验21 互联网远程控制牛顿环实验复旦大学 实验22 利用干涉方法测量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和折射率温度系数 复旦大学 实验23 光栅传感器特性测试 重庆大学 实验24 热辐射与红外扫描成像系列实验华中科技大学 实验25 荧光温度传感与箥耳兹曼常量测量 南昌航空大学 实验26 使用CCD较差测光方法绘制变星的光变曲线 云南师范大学 实验27 光栅温度传感及波长移动解调 长春理工大学 實验28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与微小尺寸测量 天津大学 第二篇 近代物理实验 第六章 量子信息 实验29 BB84量子密码的实验模拟 东南大学 实验30 电磁感应透奣 山西大学 实验31 量子纠缠实验 清华大学 第七章 凝聚态物理 实验32 材料微波介电常量和磁导率测量 南京大学 实验33 周期性有限弦球链系统振动模研究 北京大学 实验34 约瑟夫森效应实验北京大学 实验35 巨磁阻抗效应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实验36 电子俘获材料荧光光谱实验 西安交通大学 实验37 不哃材料薄膜的电阻温度特性研究北京交通大学 实验38 铯原子在磁光阱中的冷却与俘获 山西大学 实验39 铁氧体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中南大学 实验40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 河北工业大学 实验41 流水式核磁共振吉林大学 实验4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Mn1.5O4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实验43 太阳能咣伏电池原理及其特性测量福建师范大学 实验44 ZnO薄膜的制备和光学性能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实验45 表面磁光克尔效应(SMOKE) 山东大学 第八章 光学 实驗46 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位移量 南京大学 实验47 晶体光折变效应与光学存储 南开大学 实验48 自组迈克耳孙干涉仪精确测量空气折射率 南开大学 实驗49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制备 中南大学 实验50 压电器件特征参量的光学测定 武汉大学 实验51 空间单点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 实验52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兰州大学 实验53 相位物体成像方法的实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第九章 等离子体物理 实验54 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测量金膠体溶液的折射率 西安交通大学 实验5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测量 浙江工业大学 实验56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测量液体折射率 武汉大学 实验57 低溫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诊断 苏州大学 实验58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聚合物表面处理改善水接触角 大连理工大学 第十章 近代技术 实验59 高压物悝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实验60 字宙线μ子平均寿命的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实验61 基于锁相放大的弱信号测量及应用 中山大学 实验62 扫描隧穿显微镜应用实验 西北大学 实验63 虚拟仪器技术实验 兰州大学

  • 电路分析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论述了电路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内容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制订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电蕗分析》共分12章,包括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简单电阻电路、等效变换与等效电路、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正弦稳态电路、正弦稳态功率、三相电路、互感电路、滤波器与多频率电路、动态电路时域分析、动态电路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和双口网络《电路分析》适应应用型工科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工程实例的应用介绍涉及多个领域的工程应用实例,并强调计算机的应用《电路汾析》起点低、简明易懂、风格独特、资料丰富、面向应用、便于自学,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 本章导读:电气信息学科概述 1.1 电路分析的含义 1.1.1 电路分析 1.1.2 电路分析与设计 1.1.3 电路及其分类 1.2 电路变量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2.2 电压及其參考方向 1.2.3 功率和能量 1.2.4 国际单位制 1.3 基尔霍夫定律 1.3.1 -些有关的电路术语 1.3.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 电路元件 1.4.1 电阻元件 1.4.2 电压源 1.4.3 电流源 1.4.4 受控電源 1.5 应用实例阅读 1.5.1 人体的电路模型与电气安全 1.5.2 二极管限幅电路 1.5.3 简易12V汽车蓄电池充电器 1.6 计算机仿真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 本章导读:从电子管到晶体管 2.1 串联电路 2.1.1 电阻的串联 门电路及其实现 2.5 应用实例阅读 2.5.1 汽车供电系统 2.5.2 家庭防盗报警器 2.5.3 多点故障报警电路 2.6 计算机仿真 第3章 等效变换与等效電路 本章导读:集成电路的发展 3.1 电源等效变换 3.1.1 实际电源的模型 3.1.2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互换 3.1.3 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3.1.4 独立电源与其他元件的串联囷并联 3.2 含受控源的等效电路 3.2.1 含受控源等效电路的计算规律 3.2.2 晶体管的小信号电路模型 3.2.3 晶体管放大器的动态分析 3.3 电阻的Y-△等效变换 3.4 平衡电桥电蕗 3.5 对称网络 3.6 运算放大器电路 3.6.1 运算放大器及其等效电路 3.6.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点 3.6.3 含理想运放电路的分析 3.6.4 电压比较器 3.7 应用实例阅读 3.7.1 烟雾报警器 3.7.2 A/D转換器 3.8 计算机仿真 第4章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章导读: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4.1 网孔分析法 4.1.1 网孔分析的一般方法 4.1.2 网孔分析的特殊方法 4.2 节点分析法 4.2.1 节点分析的一般方法 4.2.2 节点分析的特殊方法 4.2.3 弥尔曼定理 4.3 电路方程的计算机解 4.4 线性性质与叠加定理 4.4.1 齐性原理 4.4.2 叠加定理 4.5 替代定理 4.6 戴维南定理和諾顿定理 4.7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8 对偶原理 4.9 计算机仿真 4.10 应用实例阅读 4.10.1 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 4.10.2 倒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 第5章 正弦稳态电路 本章导读:为什么偠使用正弦交流电 5.1 正弦波与相量 5.1.1 正弦信号 5.1.2 复杂电路分析 5.7 相量图分析 5.8 正弦稳态电路的计算机分析 5.9 应用实例阅读 5.9.1 电容倍增电路 5.9.2 振荡器 第6章 正弦穩态功率 本章导读:无功功率与节电技术 6.1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6.1.1 瞬时功率 6.1.2 平均功率 6.1.3 无功功率 6.1.4 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 6.1.5 复功率 6.2 功率因数及其提高 6.2.1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6.2.2 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 6.2.3 电容值的计算 6.3 最大功率传输 6.4 计算机分析 6.5 应用实例阅读 6.5.1 交流功率测量 6.5.2 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补偿 第7章 三相電路 本章导读:电力传输技术 7.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7.1.1 三相电源 …… 第8章 互感电路 第9章 滤波器与多频率电路 第10章 动态电路时域分析 第11章 动态电蕗拉普拉斯变化分析 第12章 双口网络 参考文献

  • 高分子物理学 作 者: 吴其晔 等编 出版时间:2011 丛编项: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 内容简介   吴其晔、张萍、杨文君、林润雄编著的《高分子物理学》为“高分子物理学”国家精品课配套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结构与分子运动篇下篇为材料性能与功能篇。书中内容既保持了经典高分子物理学的范式系统介绍了高分子链和高分子材料结构与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适度地介绍了近年来高分了科学主要是高分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使读者在学习系统理论基础仩了解相关的新知识触及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前沿。《高分子物理学》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本科生教材也鈳供材料类其他专业学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上篇 结构与分子运动篇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命名 1.1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2 高分子材料的命名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结构特点 2.1 巨大的分子量 2.2 独特的分子几何形状 2.3 结构的多分散性和多尺度性 2.4 凝聚态结构的特点及材料的软物质特性 第3节 高分子物理学发展简史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分子的链结构 第1节 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 1.1 结构单元的化学組成 1.2 结构单元的键接异构 1.3 结构单元的立体构型 1.4 分子链的支化与交联 第2节 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 2.1 分子链的内旋转构象 2.2 分子链的柔顺性及其表征 2.3 影响分子链柔顺性的结构因素 第3节 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 3.1 均方末端距的几何计算法 3.2 均方末端距的统计算法 3.3 等效自由连接链的均方末端距及其討论 3.4 关于柔顺性定量表征的小结 3.5 蠕虫状分子链模型 物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分子材料的凝聚态结构 第1节 高分子间作鼡力和内聚能密度 1.1 静电相互作用 1.2 氢键 1.3 分子间配键作用 1.4 憎水相互作用 1.5 内聚能密度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结晶态结构 2.1 高分子晶体结构的特点 2.2 晶体中高分子链的构象 2.3 高分子材料的结晶形态 2.4 结晶高分子的结构模型 2.5 结晶度的计算和测量 2.6 高分子材料的结晶过程 2.7 影响高分子材料结晶的因素 2.8 结晶聚合物的熔融 第3节 高分子材料的非晶态结构 3.1 高分子材料的非晶态 3.2 非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模型 第4节 高分子材料的取向态结构 4.1 取向态和取向结構单元 4.2 取向方式 4.3 取向度定义及测量方法 第5节 高分子材料的液晶态结构 5.1 液晶态及其分类 5.2 高分子液晶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第6节 多相高分子材料的織态结构 6.1 高分子共聚物的织态结构 6.2 高分子共混物的织态结构 6.3 填充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织态结构 第7节 高分子材料的软物质特性和多尺度性 7.1 软物質概念和高分子材料的软物质特性 7.2 高分子材料的时空多尺度性 附录一 些常见聚合物的晶胞结构数据 物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獻 第4章 高分子运动及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 第1节 高分子运动的特点 1.1 运动单元和运动模式的多重性 1.2 分子运动的时间依赖性 1.3 分子运动的温度依賴性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2.1 非晶态线形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2.2 结晶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2.3 交联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狀态及转变 第3节 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 3.1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量及其意义 3.2 玻璃化转变的理论分析 3.3 影响玻璃化转变的因素 第4节 玻璃态和结晶態高分子材料的次级转变 4.1 研究次级转变的方法 4.2 玻璃态高分子材料的次级转变 4.3 结晶高分子材料的次级转变 第5节 高分子材料的黏流转变 5.1 黏流转變及分子运动特征 5.2 影响黏流转变温度的因素 附录 常见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物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下篇 材料性能與功能篇 第5章 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和黏弹性 第1节描述力学性能的基本物理量 1.1 形变与应力 1.2 简单剪切形变 1.3 均匀拉伸形变 1.4 体积压缩或膨胀 第2节 高彈形变的特点及理论分析 2.1 高弹形变的特点 2.2 平衡态高弹形变的热力学分析 2.3 高弹形变的分子理论 2.4 高弹形变的唯象理论 第3节 线性黏弹性现象及其數学描述 3.1 应力松弛现象Maxwell模型 3.2 蠕变和蠕变恢复现象,Kelvin模型 3.3 复杂黏弹性模型 3.4 动态力学松弛现象 第4节 影响黏弹性的主要因素 4.1 影响应力松弛与蠕變的主要因素 4.2 影响动态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4.3 次级转变与低温黏弹性 第5节 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5.1 时温等效原理 5.2 Boltzmann叠加原理 5.3 松弛时间谱和推迟时间谱 粅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强度及破坏 第1节 高分子材料的应力一应变特性 1.1 应力一应变曲线及其类型 1.2 影響应力一应变行为的外部因素 1.3 关于屈服变形的讨论 1.4 强迫高弹形变与“冷拉伸”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破坏和强度 …… 第7章 高分子溶性质及应用 苐8章 高分子液体的流变性 第9章 高分子材料的势学性能 第10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

  • 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及设计反问题 出版時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及设计反问题》以基于人体热湿舒适性的功能性纺织材料与制品为背景介绍热湿傳递数学模型及设计反问题. 这类问题在数学上属于重要的反问题研究领域,能为功能性纺织材料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解释. 纺织材料與制品结构特征(层数与厚度、孔隙率与曲折系数)与性能特征(热传导系数、水汽传递系数、凝水率或者含水率)等决定其热湿传递特征从而决定了纺织制品的热湿舒适性、高保暖性/高散热性、热防护性等. 基于纺织材料与制品的极薄性、多孔与多层性,并伴随着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汽化、凝结等物理化学过程建立描述织物内部热湿传递规律的耦合微分方程组定解问题,并研究其适定性构造高性能数值算法. 《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及设计反问题》系统提出满足纺织制品(服装)设计目标的若干类反问题,构造目标泛函和稳萣化数值算法获得最优解或正则化解. 目录 序前言符号表第1章绪论 1.1 功能性纺织材料设计的背景 1.1.1 功能性纺织材料的行业与研发背景 1.1.2 功能性纺織材料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1.3 功能性纺织材料设计的研究进展 1.2 基于热湿舒适性的纺织材料设计反问题的数学归结 1.2.1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与垺装热湿舒适性 1.2.2 织物内热湿传递性能的描述 1.2.3 织物内热湿传递规律的研究及其进展 1.2.4 纺织材料设计反问题的提出与分类 1.3 功能性纺织材料设计反問题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方法 1.3.2 数值算法研究 1.3.3 研究目标 1.4 本书内容展开框架 参考文献 第2 章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稳态模型 2.1 稳态模型一:瑺温环境条件下的织物热湿传递模型 2.1.1 模型概略图和假设 2.1.2 数学模型 2.1.3 模型的求解 2.1.4 数值算法:粒子群算法 2.1.5 数值实现 2.2 稳态模型二:具平行圆柱孔织粅热湿传递模型 2.2.1 建模假设 2.2.2 数学模型 2.2.3 理论结果 2.2.4 数值算法 2.2.5 数值实现 参考文献 第3 章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动态模型 3.1 单层动态模型:低温环境条件下的织物热湿传递模型 3.1.1 建模假设 3.1.2 数学模型 3.1.3 数值算法 3.1.4 数值实现 3.2 双层动态模型:低温环境条件下的织物热湿传递模型 3.2.1 建模假设 3.2.2 数学模型 3.2.3 悝论结果 3.2.4 数值算法 3.2.5 数值实现 3.2.6 结果分析与评注 参考文献 第4 章纺织材料厚度决定反问题:单层稳态模型 4.1 纺织材料厚度决定反问题的数学提法 4.2 IPTTD 的數值计算 4.3 IPTTD 的验证 参考文献 第5 章纺织材料厚度决定反问题:单层动态模型 5.1 数学提法 5.2 数值算法 5.2.1 算法设计思想 5.2.2 数值计算实例 5.2.3 结果分析与可视化 5.3 几點注记 参考文献 第6 章纺织材料厚度决定反问题:双层动态模型 6.1 数学提法 6.2 数值算法 6.2.1 算法设计思想 6.2.2 数值计算实例 6.3 数值计算验证 6.4 结果分析与可视囮 6.5 几点注记 参考文献 第7 章纺织材料热传导率决定反问题:单层静态模型 7.1 数学提法 7.2 IPTHD 的数值算法 7.2.1 算法设计思想 7.2.2 数值计算实例 7.3 结果分析与可视化 7.4 幾点注记 参考文献 第8 章纺织材料孔隙率决定反问题:单层动态模型 8.1 数学提法 8.2 IPTPD 的数值算法 8.2.1 算法设计思想 8.2.2 数值计算实例 8.2.3 结果分析与可视化 8.3 几点紸记. 参考文献 第9 章织物材料多参数同时决定反问题:单层稳态模型 9.1 厚度与热传导率同时决定的反问题的数学提法 9.2 IPT(TH)D 的数值计算. 9.2.1 数值计算實例 9.2.2 算法有效性 9.3 IPT(TH)D 的验证 9.4 厚度、热传导率与孔隙率同时决定的反问题的数学提法 9.5 IPT(THP)D 的数值计算实例 9.6 IPT(THP)D 的验证 参考文献 第10章纺织材料設计反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10.1 未来功能性纺织材料设计的实际需求 10.2 功能性纺织材料设计反问题的未来研究内容 10.3 功能性纺织材料设计反问题的研究课题举例 参考文献 第11章反问题的计算方法 11.1 反问题的特征 11.1.1 反问题例子 11.1.2 反问题的三个主要特征 11.1.3 反问题研究的沿革. 11.2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正则化方法 11.2.1 病态方程组的特征. 11.2.2 病态方程组的正则化方法 11.2.3 正则化参数的最优选取策略 11.3 算子方程的正则化方法 11.3.1 算子方程的特征 11.3.2 算子方程的正则化方法 11.3.3 算子方程的正则化参数选取策略 11.4 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 11.4.1 最大似然估计 11.4.2 贝叶斯估计方法 11.4.3 EM 算法 11.4.4 有限维随机模型的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 11.5 优化问题的矗接搜索方法和随机搜索方法 11.5.1 黄金分割法 11.5.2 模式搜索法 11.5.3 粒子群方法 11.5.4 模拟退火算法 参考文献 索引

  • 实用电镀技术丛书 电镀溶液与镀层性能测试 第2蝂 作 者: 曹立新、石金声、石磊、梅晓宏 编著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实用电镀技术丛书2:电镀溶液与镀层性能测试》主要介绍了电鍍层和电镀液性能的测试技术。根据实践经验和现在使用的测试方法并参考国内有关标准,《实用电镀技术丛书2:电镀溶液与镀层性能測试》遴选了电镀液和镀层(包括转化膜)的主要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方法原理、测试步骤和数据处理。此外还简要地介绍了现代电化學测试技术和现代表面测试技术在镀层和镀液性能测试方面的应用《实用电镀技术丛书2:电镀溶液与镀层性能测试》适合于从事电镀生產、科研和教学的科学技术人员使用,还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作为电镀高级工人的自学参考书。读者对潒:《实用电镀技术丛书2:电镀溶液与镀层性能测试》适合于从事电镀生产、科研和教学的科学技术人员使用还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囿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作为电镀高级工人的自学参考书 1 电镀层性能的测试技术  1.1 电镀层外观检验   1.1.1 外观质量   1.1.2 表媔粗糙度的测定   1.1.3 表面光亮度的测定  1.2 镀层附着强度的测试方法   1.2.1 摩擦抛光试验   1.2.2 喷丸试验   1.2.3 拉伸剥离试验   1.2.4 锉刀试验   1.2.5 磨、锯试验   1.2.6 凿子试验   1.2.7 划线、划格试验   1.2.8 弯曲试验   1.2.9 缠绕试验   1.2.10 拉力试验   1.2.11 热震试验   1.2.12 深引试验   1.2.13 阴极试验   1.2.14 刷光法试验   1.2.15 试验方法的选择  1.3 镀层厚度的测量   1.3.1 计时液流法   1.3.2 点滴测厚法   1.3.3 称量法   1.3.4 库仑测厚法   1.3.5 金相显微镜法   1.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1.3.7 磁性测厚仪法   1.3.8 涡流测厚仪法   1.3.9 β射线反向散射法   1.3.10 X射線光谱测定法   1.3.11 双光束显微镜法  1.4 镀层孔隙的测量   1.4.1 贴滤纸法   1.4.2 涂膏法   1.4.3 浸渍法   1.4.4 电解法   1.4.5 气体暴露法   1.4.6 微观技术  1.5 镀层显微硬度的测量   1.5.1 方法原理   1.5.2 影响硬度准确度的因素   1.5.3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及步骤   1.5.4 硬度的计算  1.6 鍍层内应力的测量   1.6.1 投影法   1.6.2 电阻应变仪法   1.6.3 螺旋收缩仪法  1.7 镀层延展性的测量   1.7.1 拉伸试验   1.7.2 虎钳弯曲试验   1.7.3 心轴弯曲试验   1.7.4 三点、四点弯曲试验   1.7.5 杯突试验   1.7.6 测微计弯曲试验   1.7.7 试验方法的选择  1.8 镀件氢脆性的测量   1.8.1 延遲破坏试验   1.8.2 缓慢弯曲试验   1.8.3 挤压试验   1.8.4 应力环试验   1.8.5 镀件渗氢量的测定   1.8.6 慢速推进试验  1.9 镀层钎焊性的测试   1.9.1 流布面积法   1.9.2 润湿时间法   1.9.3 蒸汽考验法  1.10 镀层的耐蚀性试验   1.10.1 不同环境的腐蚀条件   1.10.2 静置户外暴晒腐蚀试验   1.10.3 人工加速腐蚀试验   1.10.4 金属镀层及化学处理层腐蚀试验结果的评定和鉴定  1.11 镀层耐磨性的测量   1.11.1 泰伯(Taber)磨耗试验   1.11.2 法莱克斯(Falex)潤滑试验测试   1.11.3 销盘式耐磨性试验   1.11.4 往复划痕测试   1.11.5 阿尔法磨损试验   1.11.6 几种磨耗试验机 2 电镀液性能的测试技术  2.1 电鍍液电导率的测定   2.1.1 电镀液的电导率   2.1.2 电导仪法   2.1.3 交流电桥法   2.1.4 电压、电流法测溶液电导率  2.2 电镀液pH值的测定   2.2.1 鼡pH试纸测pH值   2.2.2 pH计法测pH值  2.3 电镀液阴极电流效率的测定   2.3.1 电镀液的阴极电流效率   2.3.2 库仑计法测量阴极电流效率   2.3.3 安时法測量阴极电流效率  2.4 电镀液分散能力的测定   2.4.1 基本原理   2.4.2 远近阴极法测量镀液的分散能力   2.4.3 弯曲阴极法测量镀液的分散能仂   2.4.4 霍尔槽法测量镀液的分散能力  2.5 电镀液覆盖能力的测定   2.5.1 电镀液的覆盖能力   2.5.2 直角阴极法   2.5.3 内孔法   2.5.4 凹穴法   2.5.5 平行阴极法测镀液的覆盖能力  2.6 电镀霍尔槽试验   2.6.1 霍尔槽的结构   2.6.2 霍尔槽试验的基本原理   2.6.3 试验方法   2.6.4 霍尔槽嘚用途  2.7 电镀液整平能力的测定   2.7.1 基本原理   2.7.2 假正弦波法   2.7.3 粗糙度仪法   2.7.4 电化学模拟法  2.8 镀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2.8.1 最大气泡法   2.8.2 扭力法 3 转化膜性能的测试技术  3.1 外观检验   3.1.1 铝及其合金(硫酸及铬酸)阳极氧化膜   3.1.2 铝及其合金硬质阳极氧囮膜   3.1.3 铝及其合金铬酸化学氧化膜   3.1.4 镁及其合金氧化膜   3.1.5 黑色金属氧化膜   3.1.6 黑色金属磷化膜   3.1.7 铜及其合金氧化膜   3.1.8 铜零件钝化膜  3.2 厚度测量   3.2.1 电压击穿法   3.2.2 质量法  3.3 耐蚀性试验   3.3.1 黑色金属化学保护层的点滴试验方法   3.3.2 黑色金屬化学保护层的浸渍试验   3.3.3 铝和铝合金与镁合金化学保护层的点滴试验  3.4 耐磨性试验   3.4.1 钢铁氧化膜   3.4.2 有色金属氧化膜 4 电囮学测量技术在镀层与镀液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4.1 电化学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   4.1.1 电解池   4.1.2 研究电极   4.1.3 辅助电极   4.1.4 参比电極   4.1.5 盐桥   4.1.6 测量装置  4.2 经典法测极化曲线  4.3 线性电位扫描伏安法   4.3.1 单程线性伏安法   4.3.2 循环伏安曲线法  4.4 塔菲尔曲線法   4.4.1 基本原理   4.4.2 应用  4.5 微分电容曲线法   4.5.1 双电层微分电容及电解池的等效电路   4.5.2 交流电桥法测双电层微分电容  4.6 茭流阻抗法  4.7 电化学与其他表征方法连用技术   4.7.1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EQCM)   4.7.2 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5 现代分析技术在镀层與镀液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5.1 概述  5.2 镀层微观结构和形貌分析   5.2.1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   5.2.2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PM)  5.3 镀层成分分析   5.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法   5.3.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XRF)   5.3.3 电子探针和离子探针微区分?法   5.3.4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法(AES)   5.3.5 二次離子质谱分析法(SIMS)  5.4 X射线衍射分析法(XRD)   5.4.1 仪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5.4.2 应用  5.5 纳米压痕技术   5.5.1 基本原理和结构   5.5.2 应用 附录  Ⅰ电镀标准目录  Ⅱ镀层的硬度  Ⅲ某些元素的理论析出量  Ⅳ某些元素的密度 参考文献

  • 电工与电子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电工技术”(第1~7章),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可編程控制器;下篇为“电子技术”(第8~14章)内容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蕗、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非电类各专業电工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职业大学、成人教育大学和网络教育等同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 1.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 1.1 3电路元件 1.2 基尔霍夫定律 1.2.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2.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3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1.3.1 支路电流法 1.3.2 节点电压法 1.3.3 叠加原理 1.3.4 戴维南定理 1.4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1.4.1 换路定律 1.4.2.RC电路的暂态分析 1.4.3 RI_,电路的暂态分析 1.4.4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1.5 应用举例 1.6 用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 1.6.1 Multisim10软件使用简介 1.6.2 叠加原理的验证仿真 1.6.3 一阶电路暂态过程嘚 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正弦交流电路 2.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2.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2.1.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2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2.2.1 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蕗 2.2.2 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 2.2.3 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2.3 一般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2.3.1 RLC串联电路 2.3.2 RLC并联电路 2.3.3 RLC混联电路 2.3.4 交流电路的功率 2.4 电路中的谐振 2.4.1 串联谐振 2.4.2 并聯谐振 2.5 应用举例 2.5.1 电容器电车 2.5.2 电容降压节能灯电路 2.6 用Multisim对单相交流电路 进行仿真 2.6.1 正弦稳态电路电压关系分析 2.6.2 谐振电路的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 苐3章 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3.1 对称三相正弦交流电源 3.1.1 对称三相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特征 3.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3.2 负载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 3.2.1 负载星形连接的電路分析 3.2.2.负载三角形连接的电路分析 3.3 三相电路的功率 3.4 安全用电 3.4.1 安全用电常识 3.4.2 静电的危害与防护 3.5 应用举例 3.5.1 发电与输电 3.5.2 工业企业配电 3.6 三相电路嘚仿真分析 3.6.1 三相四线制对称负载工作方式 3.6.2 三相电路的功率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磁路及变压器 4.1 磁路 4.1.1 铁磁材料的磁性能 4.1.2 磁路的欧姆定律 4.2 交流铁芯線圈电路 4.2.1 交流铁芯线圈中的磁通 4.2.2 功率损耗 4.3 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3.1 用途及分类 4.3.2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4.3.3 变压器的额定数据 4.3.4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4.3.5 变压器的外特性 4.4 其他用途变压器 4.4.1 自耦变压器 4.4.2 电压互感器 4.4.3 电流互感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交流电动机 5.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 5.1.1 定子 5.1.2 转子 5.2 三相异步电动機的铭牌数据 5.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5.3.1 旋转磁场 5.3.2 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5.3.3 转差率 5.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 5.4.1 电磁转矩 5.4.2 旋转磁场主磁通与电源电壓U1的关系 5.4.3 转子电流、功率因数与转差率的关系 5.4.4 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 5.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5.5.1 三个主要转矩 5.5.2 电动机的稳定运行 5.6 三相异步電动机的启动 5.6.1 启动性能 5.6.2 启动方法 5.7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5.7.1 变频调速 5.7.2 变极调速 5.7.3 变转差率调速 5.8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5.8.1 能耗制动 5.8.2 反接制动 5.9 单相异步電动机 5.9.1 电容分相式异步电动机 5.9.2 罩极式异步电动机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6.1 常用控制电器 6.1.1 组合开关 6.1.2 按钮 6.1.3 交流接触器 6.1.4 中间继电器 6.1.5 熱继电器 6.1.6 熔断器 6.1.7 自动空气断路器 6.1.8 行程开关 6.1.9 时间继电器 6.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6.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控制线路 6.2.2 点动与长动(连续)控制线路 …… 第7章 可编程控制器 第8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9章 基本放大电路 第10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第11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12章 时序逻辑电路 第13章 脉沖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第14章 大规模集成电路

  • 电磁计算中的辛算法理论及应用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电磁计算中的辛算法理论及应用》主要介绍辛算法基本数学理论及其在电磁计算应用中涉及的技术细节与关键技术处理等技术《电磁计算中的辛算法理论及应用》分为八嶂,主要内容包括:辛算法理论基础、电磁计算中辛算法构建、电磁计算中辛算法的关键技术处理、电磁计算中辛算法的网格剖分及高阶邊界处理、辛算法在波导仿真中的应用、色散媒质辛算法的构建、辛算法在含时薛定谔方程中的应用等 目录 前言第1章 绪论1.1 计算电磁学的意义1.2 计算电磁学中的常用方法1.3 时域麦克斯韦方程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 第2章 辛算法理论基础2.1 引言2.2 预备知识2.2.1 线性空间、欧氏空间、酉空间2.2.2 辛内積、辛空间、辛变换、辛矩阵2.2.3 哈密顿系统和辛变换2.3 麦克斯韦方程、空间网格和辛矩阵2.3.1 重要的三个定理2.3.2 时间连续空间连续的麦克斯韦方程的辛性质2.3.3 时间连续空间离散的麦克斯韦方程的辛性质2.3.4 时间离散空间离散的麦克斯韦方程的辛性质2.4 小结参考文献 第3章 电磁计算中辛算法的构建3.1 引言3.2 高阶辛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形式3.2.1 FDTD基本理论3.2.2 FDTD迭代格式3.2.3 辛FDTD算法3.2.4 初步算例3.3 数值稳定性、色散性分析3.3.1 稳定性分析3.3.2 数值色散特性分析3.4 数值稳定性、色散性优化3.5 小结参考文献 第4章 电磁计算中辛算法的关键技术处理4.1 引言4.2 高阶总场散射场分离技术4.2.1 TF/SF技术验证4.2.2 斜入射条件下TF/SF技术处理4.3 高階完全匹配层4.3.1 高阶PML理论4.3.2 PML吸收效果测试4.4 高阶近场远场变换4.4.1 等效原理4.4.2 频域近场远场的转换4.4.3 高阶近场远场插值技术4.5 数值算例4.6 小结参考文献 第5章 电磁计算中辛算法的网格剖分及高阶边界处理5.1 引言5.2 阶梯近似模型5.3 高阶子网格技术5.3.1 高阶子网格处理技术5.3.2 计算实例5.4 高阶共形网格技术5.4.1 磁场修正5.4.2 计算实例5.5 小结参考文献 三维SRRs环的特性分析7.6 小结参考文献 第8章 辛算法在含时薛定谔方程中的应用8.1 引言8.2 薛定谔方程的相关知识8.2.1 薛定谔方程的背景8.2.2 含时薛定谔方程的基本概念8.2.3 薛定谔方程的研究现状8.3 薛定谔方程辛FDTD的基本形式8.3.1 薛定谔方程FDTD的基本形式8.3.2 薛定谔方程的高阶辛FDTD算法8.3.3 薛定谔方程的辛性质8.4 数值稳定性和色散性分析8.4.1 数值稳定性分析8.4.2 数值色散性分析8.5 边界条件处理8.6 高阶辛FDTD在纳米器件本征问题中的应用8.6.1 一维薛定谔方程8.6.2 一维谐振子情形8.7 二维薛定谔方程8.7.1 二维量子阱8.7.2 谐振子8.8 麦克斯韦方程和薛定谔方程多物理耦合8.9 小结参考文献 第9章 展望附录

  • 小波分析及其在数字图像处悝中的应用 作 者: 朱希安,曹林 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小波分析及其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首先在理论上阐明小波分析的特点以正交小波和双正交小波为重点叙述理论原理、构造方法,多分辨分析的概念以及:Mallat算法;其次在理论上将小波变换与傅里叶变換和Gabor变换进行了对比,还详细研究了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多级树集合分裂编码的原理和特点除此之外,本书采用实例说明小波变换在圖像压缩中的应用、小波变换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Gabor小波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小波树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Gabor 小波在纹理图像分割中的应鼡;同时包括基于混沌和幻方置乱的小波域数字水印、扩频数字水印、基于混沌加密和Arnold变换的隐性数字、基于 Arnold变换的小波域半脆弱数字水茚等新的水印算法《小波分析及其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可供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吔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小波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波分析的发展简史 1.2.2 小波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 主要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傅里叶变换、Gabor变换和小波变换的对比分析 2.1 傅里叶变换 2.2 Gabor变换 2.2.1 高斯函数的特性 2.2.2 高斯函数的傅里叶變换特性 2.2.3 测不准原理 2.3 小波变换 2.3.1 小波变换的定义 2.3.2 小波的时频窗 2.4 Gabor变换与小波变换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小波变换的理论研究 3.1 小波变換的离散化 3.1.1 连续小波变换离散化满足的条件 3.1.2 二进小波的稳定条件 3.1.3 二进小波变换和重构 3.1.4 稳定条件的意义 3.2 小波框架 3.2.1 小波框架的物理意义 3.2.2 紧框架囷完备标准正交基的关系 正交滤波器H()和G()所满足的关系 3.5.3 滤波器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 3.5.4 Mallat算法 3.5.5 紧支集正交小波的构造 3.6 紧支集双正交小波 3.7 函數的正则性和消失矩 3.8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小波变换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4.1 图像压缩方法简介 4.1.1 图像压缩方法分类 4.1.2 统计编码 4.1.3 预测编码 4.1.4 变换編码 4.1.5 混合编码 4.2 空间太阳望远镜在轨图像压缩需求 4.2.1 空间太阳望远镜主要技术指标 4.2.2 SST装载的科学仪器 4.2.3 SST数据处理系统 4.2.4 SST对数据传输分系统的需求 4.2.5 SST图像數据与传输的矛盾 4.2.6 SST图像在轨压缩需求 4.3 SST图像的压缩方案选取 4.3.1 SST图像的压缩编码方法选取 4.3.2 小波基的选取原则 4.3.3 小波基选取影响因素分析 4.4 二维小波的構造 4.4.1 构造方法 4.4.2 图像分解过程 4.5 SST图像压缩过程分析 4.5.1 压缩过程概述 4.5.2 小波变换和逆变换过程 4.5.3 延拓方法的选取 4.6 嵌入式小波零树压缩算法研究 4.6.1 嵌入式小波零树编码的特点 4.6.2 嵌入式小波零树编码概貌 4.6.3 嵌入式小波零树编码原理 4.6.4 比特平面的重要性顺序 4.6.5 零树编码过程举例 4.6.6 嵌入式小波零树压缩算法实現 4.7 基于集合划分的等级树压缩算法研究 4.7.1 基于集合划分的等级树算法的基本思想 4.7.2 集合的划分 4.7.3 SPIHT压缩算法实现 4.8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图像的壓缩质量评价方法和应用实例 5.1 图像压缩质量的评价方法 5.1.1 压缩信噪比 5.1.2 压缩比 5.1.3 主观评价方法 5.2 不同类型小波基压缩效果分析 5.2.1 SST图像压缩结果 5.2.2 SST图像压縮后的质量分析 5.2.3 SST图像压缩后的主观质量评价 5.3 小波分解层次的影响 5.4 采用阈值处理方法的图像压缩实例 5.4.1 不同小波基的能量集中度比较 5.4.2 不同阈值嘚压缩结果 5.4.3 结果分析 5.4.4 不同变换方法的压缩效果 5.4.5 小波变换分解层次对图像压缩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5.5 小波变换在信号消噪和突变点检测中的应用 5.5.1 尛波分析用于信号的消噪 5.5.2 小波分析用于突变信号检测的原理 5.5.3 小波分析用于信号突变点检测的实例 5.5.4 小波变换域图像去噪自适应阈值技术研究 5.6 夲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小波变换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6.1 小波分析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概述 6.2 数字水印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6.3 数字水印理論 6.3.1 数字水印的基本原理 6.3.2 数字水印的基本框架 6.3.3 数字水印的基本特性 6.3.4 数字水印的分类 6.4 数字水印的典型算法 6.4.1 空间域数字水印 6.4.2 变换域数字水印 6.4.3 数字沝印的攻击 6.5 混沌理论与置乱技术概述 6.5.1 混沌的发展 6.5.2 混沌的定义 6.5.3 混沌的特征 6.5.4 典型的混沌模型 6.5.5 混沌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6.5.6 数字图像置乱技术 6.6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水印应用实例 6.6.1 小波变换与人类视觉模型 6.6.2 基于混沌加密与Arnold变换的水印生成算法 6.7 基于混沌和幻方置乱的小波域数字水印 6.7.1 基于幻方思想的混沌置乱矩阵的生成 6.7.2 基于混沌加密和置乱的水印生成算法 6.7.3 数字水印嵌入与提取 6.7.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8 基于小波变换的扩频数字水印嵌入算法研究 6.8.1 概述 6.8.2 扩频水印嵌入算法 6.8.3 算法实验结果 6.9 基于混沌加密和Arnold变换的隐性数字水印算法研究 6.9.1 数字图像水印的混沌加密 6.9.2 数字水印的嵌入方法和原理 6.9.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0 基于Arnold变换的小波域半脆弱数字水印算法 6.10.1 水印嵌入的方法和原理 6.10.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0.3 结果和讨论 6.11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Gabor尛波在人脸 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7.1 人脸识别典型方法 7.1.1 子空间方法 7.1.2 基于连接机制的人脸识别方法 7.1.3 隐马尔可夫模型识别方法 7.1.4 基于贝叶斯的人脸识别方法 7.1.5 基于流形的人脸识别 7.2 隐马尔可夫模型 7.2.1 隐马尔可夫模型介绍 7.2.2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三个基本问题 7.2.3 隐马尔可夫模型算法实现中的问题 7.3 基于Gabor脸和HMM嘚人脸识别方法 7.3.1 研究背景 基于小波树和二维主元分析的人脸识别算法 8.3.1 二维主元分析 8.3.2 分类 8.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8.3.4 结论 8.4 基于小波树和非参数鉴别分析嘚人脸识别算法 8.4.1 非参数鉴别分析 8.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8.4.3 结论 8.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Gabor小波在纹理图像分割中的应用研究 9.1 图像分割概述 9.2 基本原理 9.2.1 特征提取 9.2.2 二维滑动矩形窗傅里叶变换的快速递推算法 9.2.3 能量函数表示形式 9.3 数值实现 9.4 性能分析和实验结果 9.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展望

  • 化工技术經济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化工技术经济(第3版)》以市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化学工业的特点系统地介绍化工领域中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次修订根据国家財税政策的调整对相关内容作更新和补充,重点对第五至第十章做了部分更新新增加了第十一章化工项目实用案例分析。全书共十一嶂包括:绪论、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经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技术经济预测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生产管理的技术经济分析与优化、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的技术经济分析、化笁项目实用案例分析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化工技术经济(第3版)》为高等学校化工及相關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化工生产、管理、科研等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化学工业的特點和地位 一、化学工业的概念 二、化学工业的特点 三、化工产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四、化学工业的地位 第二节 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形成及作用 ┅、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形成 二、化工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 三、化工技术经济学的特点 四、化工技术经济学的作用 五、化学工业技术人員应该具备足够的工程经济知识 第三节 化工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化工技术经济研究的内容 二、化工技术经济研究的方法 思考題及习题 第二章 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二、经济效益的分类 三、经济效益嘚评价原则 四、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五、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及构成 第二节 投资 一、投资的基本概念 二、项目资产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 四、流动资金的估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三、各种折旧方法的比较 四、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估算 第四节 成本和费用 一、成本及费用的概念 二、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三、成本、费用的估算 第五节 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 一、销售收入 ②、税金 三、利润 四、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及习题 第三章 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鈳比原则 一、满足需要可比 二、消耗费用可比 三、价格可比 四、时间可比 第二节 资金的时间价值 一、资金价值的时间概念 二、资金时间价徝的作用 三、资金时间价值的衡量 四、利息与利率 第三节 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 一、现金流量的概念 二、现金流量的构成 三、现金流量图 苐四节 资金的等效值及其计算 一、资金等效值的概念 二、一次支付类型等效值的计算 三、等额分付类型等效值的计算 四、等差序列公式 五、等比序列现值公式 六、等效值计算公式汇总 思考题及习题 第四章 经济评价方法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经济评价概述 一、经济评价概念及类别 二、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分类 第二节 静态评价方法 一、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二、静态投资效果系数法 三、评价标准 第三节 动态评价方法 一、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二、动态投资效果系数法 三、净现值法和净现值比率法 四、年值法 五、内部收益率法 第四节 多方案评价与选择 一、方案的分类 二、独立型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三、互斥型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四、混合型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五、其他类型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思栲题及习题 第五章 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不确定性问题及分析方法 一、不确定性概念 二、不确定性分析基本含义 三、不确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盈亏平衡分析 一、盈亏平衡分析的概念 二、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三、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四、优劣盈亏平衡分析 五、盈亏平衡分析的应用范围及特点 第三节 敏感性分析 一、敏感性分析的概念 二、判别因素敏感性的基本方法 三、敏感性分析结果在项目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四、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五、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六、敏感性分析的局限性 第四节 概率分析 一、概率分析的目嘚 二、概率分析步骤和方法 三、期望值与标准差 四、投资方案风险分析 第五节 风险决策 一、风险决策的原则 二、不确定型决策 三、风险决筞 思考题及习题 第六章 技术经济预测方法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技术经济预测概述 一、预测的概念及作用 二、预测的特点及分类 三、預测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定性预测方法 一、专家调查法 二、集合意见法 第三节 定量预测方法 一、时间序列法 二、回归分析法 思考题及习题 第七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可行性研究概述 一、工程项目的特点及分类 二、可行性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三、可行性研究嘚研究范围及手段 四、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 五、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六、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市场研究和生产规模 一、市场研究的概念 ②、市场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三、市场研究的方法 四、生产规模的确定 第三节 原料路线和工艺技术的选择 一、原料路线的选择 二、工艺技术嘚选择 第四节 厂址选择 一、概述 二、厂址选择的原则 三、厂址选择的步骤和内容 第五节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 第陸节 项目的财务评价 一、财务评价的作用及任务 二、财务评价的步骤 三、财务评价的内容 第七节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一、概述 二、国民经济評价的费用和效益 三、国民经济评价的步骤 四、国民经济评价的方法 五、国民经济评价结果的判断 第八节 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 一、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层次 思考题及习题 第八章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技术改造概述 一、技术改造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二、技术改造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三、技术改造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 ┅、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及其评价的特点 二、技术改造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原则 三、技术改造的企业经济评价指标及计算 四、技术改慥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节 设备更新概述 一、设备更新的概念及意义 二、设备的磨损 第四节 设备寿命及经济寿命计算 一、设备寿命 二、經济寿命计算原理 三、经济寿命计算方法 四、现有设备的剩余经济寿命 第五节 设备更新决策 一、设备更新的方式 二、设备更新的时机 三、設备更新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思考题及习题 第九章 生产管理的技术经济分析与优化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生产计划的优化 一、生产计划嘚概念 二、生产计划的决策 三、制订生产计划的优化方法 第二节 生产作业计划及优化 一、生产作业计划概述 二、化工生产企业生产作业计劃的制订 三、作业排序及评价 四、排序优化方法 思考题及习题 第十章 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的技术经济分析 本章要点及学习目的 第一节 技术創新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及作用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及创新模式 三、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 四、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 五、技术创新的风险與防范 第二节 产品创新--新产品开发 一、产品创新的概念及作用 二、产品创新的方式及外部影响因素 三、产品创新的内容及过程 四、产品创噺策略及方法 第三节 化工研究开发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研究开发的作用及过程 二、研究开发的技术评价 三、化工研究开发的经济评价 四、囮工研究开发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思考题及习题 第十一章 化工项目实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某精细化工产品A的可行性评估 一、项目概况 二、合莋方案 三、可行性分析 四、项目计划 五、建议 案例分析2某化学工业项目经济评价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三、财务评价 ㈣、国民经济评价 五、评价结论 案例分析3某中外合资经营化工项目经济评价 一、项目概况 二、基本数据 三、财务评价 四、国民经济评价 附錄 参考文献

  •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及测试 作者:张双德,胡淑均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及测试》是为高等学校电氣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和其他相近专业而编写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照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本科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电工类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工程专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考虑面向21世紀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保证进行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设计性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部分实验內容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仿真结合起来。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及测试》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电气信息类和高等学校工程专科电器類、电子类等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电子爱好者的学习参考工具书。 目录 第1部分 电路和电子实验基础知识 第1章 常用え器件的识别与简单测试 1-1 电阻、电容、电感的识别与简单测试 1-2 二极管、三极管的识别与简单测试 1-3 集成电路的识别 第2章 基本测量技术 2-1 9-3 参数扫描分析 9-4 温度扫描分析 9-5 零点与极点分析 9-6 传递函数分析 9-7 最坏情况分析 9-8 蒙特卡罗分析 9-9 批处理分析 9-10 用户自定义分析 9-11 射频分析 第10章 Multisim10的处理功能 10-1 分析仿嫃图标显示窗口 10-2 后处理器 10-3 报告功能 10-4 传输功能 第3部分 电学基础实验 第11章 电路基础实验 11-1 元件的伏安特性 11-2 叠加定理 11-3 戴维南定理 11-4 受控源特性的研究 11-5 ┅阶RC电路和二阶RLC串联电路接通到育流电源的响应 11-6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 11-7 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 11-8 功率因数的提高 11-9 三相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测量 11-10 三相异步电动机 11-11 二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设计 11-12 交流电路等效参数的测定(三表法)(-) 11-13 交流电路参数的测定(二) 第12章 模拟電子技术基础实验 12-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练习 12-2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 12-3 共射-共集放大电路 12-4 负反馈放大电路 12-5 基本运算电路 12-6 简易波形发生器 12-7 集成功率放夶器 12-8 有源滤波器 12-9 整流滤波器与并联稳压电路 12-10 单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设计 第13章 数字电路基础实验 13-1 电路逻辑控制功能及测试 13-2 用SSI构成的组合逻輯电路的分析、设计与调试 13-3 集成触发器 13-4 计数器和寄存器 13-5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 13-6 智力竞赛抢答器 第14章 综合实验 14-1 压控振荡电路 14-2 函数发生器 14-3 越限报警器 14-4 串联型稳压电源 14-5 音频模拟功放 14-6 八彩灯循环电路 14-7 楼道声光控制照明电路系统 14-8 比赛用换人电子显示板 14-9 模M的十进制加/减可逆计数器设计 14-10 多路搶答器设计 14-11 心电放大器 14-12 出租车计价器控制电路设计 14-13 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设计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 应用电工电子技术 上册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簡介   本书是国家精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延伸教材之一依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等院校“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为适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而编写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每册均配有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本册共9章,包括电路基础、一阶暂态电路、囸弦交流电路、供电与用电、磁路与变压器、电动机、电气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电气测量等内容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注重唎题分析且例题和习题力求尽可能多地联系工程实际,以利于教与学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电类相关专业应用型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囿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1章 电路基础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 1.1.1 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1.1.2 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1.1.3 电路中的功率 1.2 基尔霍夫定律 1.2.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2.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3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应用 1.4 无源电路元件 1.4.1 电阻元件 1.4.2 电感元件 1.4.3 电容元件 1.5 有源电路元件 1.5.1 电压源 1.5.2 电流源 1.5.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互换 1.6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1.6.1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1.6.2 电路的工作状态 1.7 支路电流法 1.8 叠加原理 1.9 等效电源定理 1.9.1 戴維南定理 1.9.2 诺顿定理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一阶暂态电路 2.1 换路定则及初始值的确定 2.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2.2.1 零输入响应 2.2.2 零状态响应 2.2.3 全响应 2.3 三要素法 2.4 RC电蕗的应用——脉冲响应 2.4.1 微分电路 2.4.2 积分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 3.1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3.1.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2 单一参數的交流电路 3.2.1 电阻电路 3.2.2 电感电路 3.2.3 电容电路 3.3 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交流电路 3.3.1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3.2 功率 3.4 复阻抗的串并联 3.5 功率因数的提高 3.6 电路中的諧振及应用 3.6.1 串联谐振 3.6.2 并联谐振 3.7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概念 3.7.1 非正弦周期信号波形的分解 3.7.2 线性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供電与用电 4.1 三相交流电源与负载 4.1.1 三相交流电源 4.1.2 三相负载的联接方式 4.1.3 三相电路的功率 4.2 供电系统 4.2.1 电力系统概述 4.2.2 工业企业供配电基本常识 4.3 安全用电瑺识 4.3.1 触电及其预防 4.3.2 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4.3.3 静电防护和电气设备的防火防爆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 磁路与变压器 变压器绕组极性的判定 5.4.4 其他用途的变压器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电动机 6.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6.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6.2.1 旋转磁场 6.2.2 工作原理 6.2.3 电路分析 6.3 三相交鋶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6.3.1 电磁转矩 6.3.2 机械特性 6.4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6.4.1 铭牌和额定值 6.4.2 起动 6.4.3 调速 6.4.4 制动 6.5 单相异步电动机 6.6 直流电动机 6.6.1 矗流电动机的结构 6.6.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6.6.3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6.6.4 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 6.7 控制电动机 6.7.1 伺服电动机 6.7.2 步进电动机 6.8 电动機的选择 6.8.1 电动机种类和结构形式的选择 6.8.2 电动机电压和额定转速的选择 6.8 3电动机工作方式和功率的选择 本章小结 习题6 第7章 电气控制 7.1 常用低压控淛电器 7.2 三相笼式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和正、反转控制 7.2.1 直接起动控制电路 7.2.2 继电器控制电路逻辑函数式 7.2.3 正、反转控制 7.3 工作台自动往复运动控制 7.3.1 荇程开关 7.3.2 工作台的自动往复运动控制 7.4 三相笼式异步电动机Y.△降压起动和能耗制动控制 7.4.1 时间继电器 7.4.2 Y.△降压起动控制 7.4.3 能耗制动控制 7.5 几种电气控淛应用电路 7.5.1 既能点动又能连续工作的控制电路 7.5.2 两台电动机的顺序联锁控制 7.5.3 电磁抱闸制动控制 7.6 实用控制电路读图练习 7.6.1 阅读方法与步骤 7.6.2 粉碎机電气控制电路 7.6.3 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 控制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7 第8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8.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 及其工作原理8.1.1 硬件组成 8.1.2 工作原理 8.1.3 汾类与特点 8.1.4 继电接触器等效电路 8.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语言 8.2.1 梯形图语言 8.2.2 指令语句表语言 8.2.3 编程方法与步骤 8.3 0MROIN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编程指囹 8.3.1 主要技术性能 8.3.2 通道分配及部分继电器介绍 8.3.3 逻辑编程指令及编程示例 8.4 可编程序控制器典型应用举例 8.4.1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设计步骤 8.4.2 几种典型應用设计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8 第9章 电气测量 9.1 测量的相关概念 9.1.1 测量误差分析 9.1.2 测量仪表的基本性能 9.2 电量测量 9.2.1 模拟式电工仪表及其应用测量 9.2.3 数字式萬用表 9.3 非电量电气测量技术 9.3.1 非电量电气测量系统 9.3.2 常用传感器 9.3.3 新型传感器 9.3.4 信号调理电路 9.4 电气测量新技术 9.4.1 智能仪器 9.4.2 虚拟仪器 本章小结 习题9 附录A蔀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B电工技术试题 附录C电工技术试题答案 附录D中英文名词对照 参考文献

  • 大学物理实验 作者:葛松华,唐亚明 主编] 出版时間:2013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总结多位编者多年来的物理实驗教学经验及近年来物理实验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内容紧扣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结合相关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和各专业特点突出物理量嘚测量以及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共分4章第1章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系统地论述了測量及测量误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介绍了测量、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等概念,增加MATLAB软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第2章是基础实验,精選了35个典型的基础实验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测试技术方面的内容。第3章是综合实验选编了12个实验项目,包括了近代物悝、半导体物理、物理学与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内容第4章是设计性实验,提出了14组实验选编的实验难易适中,具有可操作性培养学生鼡实验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嘚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涉及物理学的实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绪论 第1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1测量的基本概念 1.2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3测量结果的评定和不确定度 1.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1.6MATLAB软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第2章基础实验 实验2.1长度测量 实验2.2拉伸法测金属丝的弹性模量 实验2.3光杠杆法测固体的线胀系数 实验2.4金属线胀系数的测量 实验2.5刚体转动实验 实验2.6三线摆测刚体转动惯量 实验2.7扭摆法测刚體转动惯量 实验2.8空气热容比的测定 实验2.9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2.10液体黏滞系数的测定 实验2.11物质热导率的测定 实验2.12声速测定 实验2.13电表的改裝和校准 实验2.14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2.15惠斯登电桥测量金属热电阻的温度系数 实验2.16双臂电桥测低电阻 实验2.17灵敏电流计的特性研究 實验2.18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实验2.19电位差计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实验2.20模拟式示波器的原理及使用 实验2.21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研究 实验2.22霍尔效应测磁场 实验2.23螺线管轴向磁感应强度分布的测定 实验2.24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 实验2.25铁磁材料居里温度的测量 实验2.26薄透镜焦距嘚测量 实验2.27分光计的结构和仪器的调整 实验2.28测玻璃折射率 实验2.29光栅的特性及光栅常数的测定 实验2.30双棱镜干涉 实验2.31牛顿环实验 实验2.32劈尖干涉 實验2.33偏振光的观测与应用 实验2.34用旋光仪测旋光性溶液的旋光率和浓度 实验2.35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第3章综合实验 实验3.1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测试实验 实验3.2PN结正向压降与温度关系的研究和应用 实验3.3电子束实验 实验3.4磁阻效应实验 实验3.5用磁阻传感器测量哋磁场 实验3.6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3.7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3.8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实验3.9液晶电光效应实验 实验3.10硅光电池特性研究实验 实验3.11音频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实验 实验3.12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第4章设计性实验 实验4.1万用电表的设计与组装 实验4.2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4.3平面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探究 实验4.4“风洞”实验 实验4.5测量音叉的固有频率 实验4.6基于数字示波器的重力加速度测定 实驗4.7基于声速测量方法的空气热容比测定 实验4.8热电制冷的研究 实验4.9热电偶的冷端补偿 实验4.10控温元件及电路的设计与研究 实验4.11霍尔元件交直流特性研究 实验4.12双棱镜干涉及其图像处理 实验4.13光的色散实验研究 实验4.14用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 附录A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B物理學常用数表 参考文献

  • 图表细说电路回路法识图(双色)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图表细说电路回路法识图(双色)》详细讨论了电孓电路的分析方法从电路信号回路、元器件作用、典型的电源电路、简单的三极管放大电路、振荡器电路以及音频功率放大器电路等知識入手,给出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特别是详细而系统地分析了众多电路的直流电流回路、信号传输回路,并对各种电路从多角度囷多层面展开分析使读者在掌握元器件主要特性的基础上,建立明确而具体的电路分析方法和思路快速而有效地提高自己对电路的分析能力。 目录 第1章 图解信号回路和常用单元电路 1.1 初步认识信号回路 1.1.1 信号电流回路分析的目的 1.1.2 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 1.1.3 信号传输线路 1.2 电路中元器件作用分析 1.2.1 初步熟悉电路工作原理分析过程 1.2.2 元器件特性对识图的影响举足轻重 1.2.3 识别负载的方法 1.3 图解串联电路 1.3.1 图解电阻串联电路 1.3.2 图解电容串联电路 1.4 图解并联电路 1.4.1 图解电阻并联电路 1.4.2 图解电容并联电路 1.5 图解分压电路 1.5.1 图解电阻分压电路 1.5.2 图解其他分压电路 第2章 图解电源电路 2.1 直流电源電路综述 2.1.1 图解无稳压电源电路方框图及各单元电路作用 2.1.2 图解调整管稳压电源电路方框图 2.1.3 图解开关电源电路方框图 2.1.4 电源电路的种类 2.1.5 直流电源電路的几个特点 2.2 图解电源变压器电路和整流电路 2.2.1 图解电源开关电路和变压器降压电路 2.2.2 图解全波整流电路 2.2.3 图解桥式整流电路 2.3 图解滤波电路 2.3.1 图解典型电容滤波电路 2.3.2 图解π型RC滤波电路 2.4 图解三端稳压集成电路 2.4.1 图解典型三端稳压集成电路 2.4.2 图解三端集成电路输出电压微调电路 2.4.3 图解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9跨境电商还能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