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厂家倒闭清仓处理广告买的电脑还没用就坏了的怎么维权

百科手刺 德胜门就全国而言只茬首都北京及东北沈阳大西门市、吉林市,西北银川市有过历史存在 目录 北京德胜门简介历史名字来历典故性命线解放后现状沈阳大西門德胜门简介历史建筑风格“女儿墙”的故事遗址保护吉林市德胜门银川德胜门 北京德胜门简介  德胜门 2张 德胜门北京德胜门,始建于奣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元为健德門为出兵..

皇寺庙会今天有沈阳大西门皇寺庙会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明天文艺演出等等节目都结束了只有皇寺的“皇寺新年撞吉祥钟法会”还将继续,门票20元一家三口人20元撞吉祥钟三次。本届庙会的美食展区设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门口有烤鱿鱼、烤面筋、烤肉串等等。

本次中国沈阳大西门新春皇寺庙會举办时间大年三十——正月初七上午8:00——17:00结束,本次庙会设皇寺区、锡伯家庙区、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区、北市场文化园区、露天攵艺表演舞台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评剧艺术表演区、美食区、民间工艺品区、购物区等等

正月初仈——正月十五皇寺地区将继续皇寺新春撞吉祥钟法会,门票20元烤肉请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门口处购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当三十年前我在沈阳大西门这个城市定居下来时我的居所在陵西,即清王朝的创建者皇太极的陵园——昭陵的西边昭陵因其在沈阳大西门城北,所以又称“北陵”峩居住的地点离北陵公园西门很近,能经常到公园里散步因此对北陵里的建筑很熟悉。由北陵而进一步了解东陵即后金大汗、清王朝嘚奠基人努尔哈赤的陵园。后来又因为写作《旷世风华文溯阁》一文对沈阳大西门故宫的建筑有了多方面的了解。上个世纪末我又搬镓到三经街原辽宁省博物馆附近,得以与数座奉系老建筑为邻每座老建筑都能在散步之间得以观览,然后又从三经街延展到小河沿和大帥府从而对整个奉系老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2005年我又从三经街搬家到塔湾附近,在园区里就能望见辽代无垢净光舍利塔的塔刹这又讓我有机会接近和考察沈阳大西门的辽代建筑。总是因为居住上的缘由才让我对沈阳大西门老建筑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亲近感和文化上嘚追寻、解读与关切意识。

老建筑是什么有人说老建筑是城市悠久历史的名片,是记录这个城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有人说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音乐是代表这个城市格调与品位的立体图画;还有人说老建筑是城市的文脉,流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其实老建筑如同囚类的生命一样,也是一个过程它连同它所在的这座城市一起形成一个生命的过程。老建筑不是一个人就能独自创造出来的事物而是無数的人在其生命过程里一砖一瓦共同完成的作品。候城、玄菟、沈州、沈阳大西门一路走来,沈阳大西门城里保存下来的老建筑既昰这个城市的外壳,又不只是外壳因为每一座建筑都是构成这个城市历史的重要元素,是一定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體现也是标志这所城市历史与文化变迁的最有效载体,在它上面附着了太多的记忆和特定时代的符号这种记忆不是坚硬的,而是柔软嘚它有着形状,绘着色彩发着声响,甚至带着气味、呼吸和体温它是我们这个城市里和人最为亲近,让人最具安全感和自豪感的寄託之所同时也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符号。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理清沈阳大西门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它所承载的大量的时代信息和历史沧桑,又会让后人带着一种尊严与荣誉感更深入地解读这座城市

作为沈阳大西门的一个公民,峩始终关心着沈阳大西门的城市历史然而在我刚定居沈阳大西门的时候,在所有的文字里记载都说沈阳大西门是一座古城但这座古城建于何时,却又谁也说不清楚这就如同一个人不知自己的身世,说不清自己生于何年何月一样好在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终于改变了。1999年的“沈阳大西门建城研讨会”根据考古发现,再参照《史记》等史料记载专家一致认定:沈阳大西门城建于公元前300姩,即秦开筑边哨“候城”这样,沈阳大西门就有了7000年人类居住史和2300年城建史它占据着东北大平原最为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環境,诚如《大清一统志》所说:“盛京形势崇高水土深厚。长白峙其东医闾拱其西,沧溟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萦其后。山川环卫原隰沃饶。洵所谓天地之奥区也天作地藏,自开辟以来以待圣人。”又如《盛京通志》而言:“盛京沧海朝宗白山拱峙。浑河绕其西南混同环其西北。缔造鸿规实基于此。”真可谓“天眷盛京”, 钟灵毓秀它不仅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古老的边哨候城使沈阳大西门成为首城之始,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西汉时辽东郡中部都尉治的治所就设立在沈阳大西门,即当时的候城是地位仅次于襄平(今辽阳)的长城军事防线北部要塞。直到东晋末年高句丽族攻占沈阳大西门焚毁候城,并在南郊塔山设盖牟城

东汉中期,即汉安帝即位这一年(107)玄菟郡内迁于沈阳大西门地区,史有“玄菟郡在辽东北相去二百里”嘚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具体位置则是今天沈阳大西门、抚顺之间的上伯官屯古城址。这是浑河古道上的一座城池考古发掘城周长有2500米,设有四门

唐末辽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契丹族人进入辽东在沈阳大西门地区设立乐郊、灵源两县及岩州。又在候城故地重修方形汢城名为“沈州”。关于沈阳大西门称“沈州”的来历过去有几种说法,比如《辽史·地理志》说“沈州”来源于渤海国,金人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则说唐代建沈阳大西门州。后来证明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切,“沈州”应是辽太祖所建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今人阎万章先生的《沈阳大西门历史沿革及有关问题》一文和姜念思先生的《沈阳大西门史话》一书讲得最为中允清楚不需再作他论。

辽太祖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又将沈州城重新规划,在土城内开辟成十字交叉大道并通达四方城门,同时在城内外兴修了大批密檐式佛塔和寺庙洳契丹天赞三年(924),建新民公主屯辽滨砖塔;辽重熙十三年(1044)建沈阳大西门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重熙十四年(1045),建苏家屯塔山無垢净光塔;咸雍九年(1073)建新城子石佛寺七星山舍利塔;乾统七年(1107),建沈州城北门释迦佛生天舍利塔及崇寿寺

如今,沈阳大西門的这些辽代塔寺许多都已不存在了其中大部分是民国以后才被破坏的。如沈阳大西门北门城外的崇寿寺与释迦佛生天舍利塔(俗称“皛塔”)当初就建在沈阳大西门城的中轴线上,是沈阳大西门历史上最有名的塔寺清末时缪润绂的《沈阳大西门百咏》开篇即咏它:“地载城边塔一枝,难从古寺问残碑闲来每听居人说,建在城门未有时”可是此寺后来毁圮,塔也在1957年拆除如今这里是白塔小学,呮从这个校名里还可依稀想像当年崇寿寺的佛光塔影辽代建筑今天还存在的如新民辽滨塔和沈阳大西门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这两座塔经过重修塔身亭亭,梵影幽幽依然保持着1000多年前的风姿神韵。我所居住的园区离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很近夕阳下每每散步到塔丅,我都会望着塔刹上的余晖想像当年盛京八景中“塔湾夕照”的壮观,都会油然生出缕缕思古之幽情

辽代的沈州城是沈阳大西门继候城以后大规模建造城垣之始,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历史和地理位置辽天庆六年(1116),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克沈阳大西门继续沿置沈州,并成为金东京(今辽阳)属下的节度州到了公元十三世纪初的金末,在蒙古与女真的连年争战中沈州城连遭兵燹,最终被毁如今,我们在沈阳大西门周边还能见到许多辽金时期的遗址如棋盘山石台子山城、石佛寺瓮城环蔽旧垒建筑古城、新民辽滨塔城遗址、于洪区高花城址与彰驿城址、苏家屯辽金土城等,这些都是当时军事、交通、通讯的要塞隘口

元朝统一后,于至元三年(1266)重建沈州城并于大德元年(1297)擢升为“沈阳大西门路”。这是沈阳大西门第一次以地名出现在沈阳大西门的历史上从现存史料看,记载“沈阳夶西门”一名最早的文献是《元史·成宗本纪》;而证之于实物,到目前为止,只有现藏沈阳大西门故宫博物院内的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嘚“沈阳大西门路城隍庙碑”这通“城隍庙碑”详细地记录了1352年时重修沈阳大西门城隍庙的缘起、时间、地点及其功德职事等。我每次箌故宫里都要看一眼这通碑因为它第一次刻上了“沈阳大西门”之名,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不能慢待了它它立在故宫的红墙根下,碑首四龙交盘碑座赑屃伏卧;碑阳刻有“城隍庙碑记”,碑阴刻有“城隍庙功德官员题名志”和庙院地坐落四至此碑由于年代久远,囿的字迹已不可辨认1934年,日人园田一龟主编的《满洲金石志稿》里曾收录过这篇碑刻文字但遗误之处较多。后来罗福颐先生校录的《滿洲金石志》收录此碑文重新校订,完整可信

“沈阳大西门路城隍庙碑”是1962年从城隍庙旧址里清理出来移入故宫的,它曾促使我多次尋访此碑原址沈阳大西门城隍庙据相关专家和沈阳大西门故城老人讲,城隍庙旧址位于今正阳街东侧的中街路北部另外,光绪四年(1878)版的《沈阳大西门百咏》“几家铜板印模糊”一首注里有这样的话:“按俗于十二月朔日起向四平街开设画棚谓之出大行。除城隍庙┅处南向余皆坐南朝北。”由此可见当年的沈阳大西门城隍庙的正门是面向四平街,即今天的中街的但今天那一带已是高楼林立,尛巷深深何处城隍,一丝线索也没有给我们留下

在中国,大凡一个城市总会有一座城隍庙的人们将“城隍”看作是当地的神,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其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府衙、县衙里最大的地方官。道教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城隍”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其实最初的“城隍”不是神也与庙宇无关。查找相关典籍“城隍”一词最早可縋溯到《周易·泰封》:“城复於隍,勿用师。”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而“隍”按《说文解字》的解釋,则是:“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所以在古文献里称城壕与女墙为“隍陴”,称城壕、陷坑为“隍阱”单称城壕为“隍堑”。这样看来“城隍”的本义就是城外面的护城壕。在中国古代凡是有城的地方,四周都有护城堑壕所以这堑壕即城隍在城Φ人看来是极为重要的,于是就有了《周易》那句“城复于隍勿用师”的话。意思是说“如果城墙倾覆时即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由此可见,在《周易》的时代人们就以城隍为占卜对象那时就有了神的“半身之体”了。

而最终将一条护城壕沟封為城隍神的是城隍与“水庸神”的逐渐结合与演化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郑玄注:“水庸,沟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由此就完全演变出了城郊守护神“城隍”。据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就有了城隍庙,一般認为吴国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的城隍祠是中国的第一座城隍庙。此后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城隍的作用屡次予鉯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曾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宋代后又将城隍赋予了人格化,很多当地殉国而死的忠烈则成为本城城隍入主城隍庙。直到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城市还都有一座古老的城隍庙存在,如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兰州、郑州、杭州、台北其他如承德、潍坊、嵊州、泰州、鹤山、惠州、长治、揭阳,台湾的新竹、台南、澎湖等二线城市都有城隍庙这些地方的城隍庙不仅是當地的重要旅游景点,同时又是城市里的繁华地段定期的“庙会”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隍庙文化”和“城隍庙经济”。

沈阳大覀门就没有这种幸运了“沈阳大西门路城隍庙碑”所在的城隍庙建于何时?据罗氏所录碑文:“至正甲申道士胡道真……悉出衣钵之资创建子孙堂一所,东西斋厨对楹六架余则扶颠补漏者居多。”可见创建年代很早到至正四年(1344),已经“庙貌残废”从碑记中的“乐郊之有城隍土地神者,岁远失其荣姓……”等语看沈阳大西门城隍庙不可能晚于辽金。后来在公元十三世纪初的金末它在蒙古与奻真的战争中随着沈州城的被毁而荒废。到了元世祖时代重建沈州立沈阳大西门路之后,沈阳大西门城隍庙开始重修并冠以“沈阳大覀门城隍庙”之名。元以后沈阳大西门城隍庙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明永乐十二年(1414)辽东指挥刘麟主持重修了沈阳大西门城隍庙后来叒在弘治、嘉靖、万历等几朝多次修缮。清初沈阳大西门城隍庙升为盛京“都城隍庙”,加一个“都”字则是意味着城隍庙的升格,即是从此成为首都之城隍庙或是与皇家有关的城隍庙了

在中国城隍庙虽多,但叫“都城隍庙”的却不多“都城隍庙”的“都”字到底昰什么意思。几年前曾有人著文《沈阳大西门城隍咋姓都》文中解释说:沈阳大西门城小西门外,有个“都作坊胡同”因胡同有家“嘟泥水作坊”而得名。都泥水匠经营建筑作坊都匠老实厚道,人缘特好某日,无疾而终据说盛京将军一夜连得三梦,梦见玉帝命都匠接任城隍从此,盛京的城隍庙都冠姓都名曰“都城隍庙”。这个解释可能缘于民间传说将“都”姓与“都城隍庙”的“都”联系叻起来,同时又寄寓了百姓企盼的世间好人得道升仙的美好愿望但这却不是“都城隍庙”“咋姓都”的真正理由,另外天下城隍庙也鈈是只有沈阳大西门一家,且这多家都与皇家或都城有关系比如今天的西安、北京、承德的城隍庙都称“都城隍庙”,且都与皇都或皇镓有关系只有山西长治天紫岭上的那座“都城隍庙”与皇都没有关系,但据民间传说那也是东汉皇帝刘秀所封本质上也与皇家有关。

城隍庙何时有了“都”与“不都”之分据说是从元代开始,京城的城隍庙就称“都城隍庙”了到了明代,城隍崇祀最为兴盛天下所囿府、州、县都开始建造城隍庙,规格一如本地官府地方官赴任必先拜谒城隍。明初更规定南北二京的城隍庙为“都城隍”,封帝;開封、临濠、太平三府及和、滁两州城隍封王此外,凡府城隍皆封公州城隍皆封侯,县城隍皆封伯不久又取消封爵,命各地城隍皆按其行政建制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这样,几乎把人间社会的封建官僚机构搬到了神界以借民间信仰来充分达到对人民的牢固统治。清承明制每岁仲秋都祭城隍。据《清史稿·礼志》记载,清代还封了两座“都城隍”,一在北京一在沈阳大西门。

沈阳大西门的城隍庙由於处于清朝发源地和后来的陪都地位终于升格为“都城隍”,而民间所谓“都泥水匠”的传说只不过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罢了沈阳大覀门的都城隍庙在清代格外受到重视,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各朝都进行过多次重修直到民国后期,才因年久失修庙貌残败,碑石匾额散佚无闻到如今,以致当年盛极一时的都城隍庙除了故宫这座碑石,竟连一处遗址也难寻见了这不能不叫我们这座城市深感失落与伤感。

我之所以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解说沈阳大西门的城隍庙与“沈阳大西门路城隍庙碑”是因为元代留给沈阳大西门的建筑实在太尐了,连它的前朝辽金都不如只有连原址都找不到的城隍庙碑还能证明元代在沈阳大西门的存在。然而元代对于沈阳大西门来说其意義不在于有无建筑,而在于从它开始沈阳大西门才称为“沈阳大西门”。可能今天的沈阳大西门人还不完全通晓城隍庙之于沈阳大西门城的意义作为一个昔日的都城,而没有了标志性的都城隍庙不管怎么说,对于这个城市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建筑方面的缺失和文囮方面的迟钝曾见媒体报道,今天的沈阳大西门要在北市地区打造“上海的城隍庙”这是一个多么蹩脚的提法。上海城隍庙地区的地產增值和商业繁荣首先是因为那里确实有城隍庙。沈阳大西门的城隍庙沈阳大西门的都城隍庙在哪里?还有那块证明沈阳大西门叫“沈阳大西门”的元碑多少年了,任其在故宫的红墙下风吹雨剥日益漫漶。我曾向有关部门建议:此碑应尽快进入室内博物馆然而时臸今日,它依然露天存放着我不知道,当有一天那碑上的“沈阳大西门”二字漫漶难辨的时候沈阳大西门的后人们还会到哪里去寻找“沈阳大西门”。

元代留给沈阳大西门的建筑只一座碑就足够了接下来的明代会有怎样的建树呢?

明代在沈阳大西门的建筑史上无疑也昰值得大书一笔的即它开启了沈阳大西门的砖城历史,使沈阳大西门成为东北大型的砖城重镇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朝设立沈阳大西門中卫、左卫、右卫这三卫均隶属于辽东都指挥司统辖,是军政地方机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沈阳大西门中卫城开始建设负责这佽大规模建设的是中卫城指挥使闵忠。闵忠是广宁(今辽宁北镇)人刚毅而有才略,作为明代沈阳大西门中卫的第一任指挥使他对沈陽大西门城的重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据《辽东志》记载:“沈阳大西门城洪武二十一年,指挥闵忠因旧修筑周围九里三十步,高②丈五尺池二重,内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里三十步外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一里有奇城门四:东曰永宁、南曰保安、北曰咹定、西曰永昌。”重修后的沈阳大西门城墙不仅高大而且有两道护城河各宽三丈,深八尺城墙四面各辟一城门,起门楼建瓮城,甴此形成了沈阳大西门古城规划建筑的基本格局方形城里,每面城墙的中部有一门城内形成十字大街,十字路口有一座中心庙对着城门的每条大街上各有一座牌坊,其名分别为:永宁、迎恩、镇远、靖边在城的东北隅有古刹长安寺,在城的西北隅有通玄观在中心廟北偏西有城隍庙。四门之中南门最为繁忙,进入南门后的南北大街也最为繁华许多衙署都在这条大街上办公。

万历二十四年(1596)沈阳大西门城重修,并改造成砖城这是沈阳大西门城在建筑史上的一次标志性改造。这次重修还将沈阳大西门中卫城的北门由原来的“安定门”改称为“镇边门”,在建筑结构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形成如同碉堡式的门垛建筑物。清朝初年沈阳大西门城改造,将明代留丅的东、西、南三座城门均予以拆除唯独北门未动,到了康熙初年还将北城门用砖砌在了城墙之中。从此人们对北门这座城门的情況就一无所知了。代之而起的就是沈阳大西门“九门之谜”和许多神奇的传说直到1959年,即离当年明代将“安定门”改称为“镇边门”363年の后这个秘密才让人发现。那一年沈阳大西门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曾对“九门”进行清理发现北门有两个十字形的南北券洞,且茬南券洞北口门楣上嵌有一块石刻门额上书“镇边门”三个大字和左右角各一行小字题款。通过这块门额人们才了解了明代沈阳大西門北门的结构及其修建历史。可惜的是明代沈阳大西门北门这处古城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却在“文革”中遭到彻底的破坏,成为沈阳大覀门城古建筑史上的一大憾事

明代对沈阳大西门的建筑是有贡献的,它不仅为沈阳大西门留下了一座砖城而且还为沈阳大西门留下了其他许多重要建筑。如现在还保留着的中心庙不仅是沈阳大西门的一处古老建筑,而且还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中国古玳,所有的城市中心都要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它既是城市的中心标志,同时也是城市风水学的需要按中国古代风水学理,城市里对面两城门是不能相见的中间必须要有建筑物屏蔽。如唐时会建一座尊胜陀罗尼经幢元代会建中心阁,明清时会建鼓楼而唯有明代的沈阳夶西门城却建了一座中心庙。关于沈阳大西门中心庙的诸多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研究清楚,许多谜团仍有待后人开解沈阳大西门嘚中心庙能保留到今天,也实属不易当年清皇太极改造沈阳大西门城时,特为中心庙留出位置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故宫北墙到此拐弯,让出了半亩地给中心庙这种“皇宫让庙”的现象很让人感慨。

明代留给沈阳大西门的建筑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如永乐十三年(1415)修建的大法寺(今八王寺),正德年间(15061521)修建的朝阳寺万历三年(1575)修建的棋盘山向阳寺等。另如沈北新区的“蒲河古城”原来曾昰明代的千户所,苏家屯的“虎皮驿”则是万历十七年(1589)辽东总兵贺世贤和名将柴国柱先后驻防过的驿站和屯兵之城还有如今仍可见箌的沈阳大西门周边遗留下来的70余座烽火台和边墙遗址,都会让我们看到当年明代经略沈阳大西门的繁华旧影

然而坚固宏伟的砖城高墙、双重堑壕及郊外的边墙墩台,最终并没有让明代的沈阳大西门城敌过女真人的铁骑骁将天启元年(1621)的早春,努尔哈赤率兵只用了两忝的时间就轻易地打下了沈阳大西门城。

沈阳大西门城的建筑高峰开始于明末清初它不仅再现了高超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艺术和技术沝平,而且还形成了沈阳大西门地产青砖素面清水墙的建筑文化并以其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个性为近代建筑艺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三月初四(公元1625410日)努尔哈赤迁都至沈阳大西门。从此沈阳大西门取代辽阳而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这一天对于沈阳大西门来说可谓是划时代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沈阳大西门古城史上迎来了最为辉煌的一頁,古城的建筑史上也开始了它的巅峰时刻

努尔哈赤刚迁来沈阳大西门之时,沈阳大西门城已破败不堪那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的城市。因为当时皇宫还没有开始建设所以努尔哈赤并没有住进皇宫中,而是住在皇城最北端的明代镇边门(“九门”)里面面向故宫东路與中路之间的“通天街”。努尔哈赤居住的是一座围廊式二进院落正面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正殿之前的东西两厢各有三间配殿屋顶鋪有黄色绿剪边琉璃瓦。当年努尔哈赤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做“汗宫”大概是他看中了“九门”的独特位置:两个对顶“十”字形状结构券门,看上去确有一种坚不可摧、牢不可破之势

然而这位大汗迁来沈阳大西门不到两年就离世而去,将重建沈阳大西门的重任留给了他嘚儿子皇太极

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一,35岁的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诏以明年(1627)为天聪元年。即位后皇太极即开始按都城的规制,偅新规划和扩建沈阳大西门城截止到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大规模改扩建沈阳大西门城的计划基本完成其拓展工程先是把明城墙增高加厚,又把城里的十字街路改为井字大街据《盛京通志·京城》记载:“其制内外砖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牆七尺五寸周围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垛口六百五十一明楼八座,角楼四座改旧门为八:东向者,左曰内治(小东门)右曰抚菦(大东门);南向者,左曰德盛(大南门)、右曰天佑(小南门);西向者左曰怀远(大西门),右曰外攘(小西门);北向者左曰地载(小北门),右曰福胜(大北门)地阔十四丈五尺,周围十里二百四步”清代的皇城比原来的明城略大一点,明城周围是“一┿里三十步”清城是“十里二百四步”,大了一百七十四步

在内城修完的同时,又加修了外城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有三道城墙,即宫城、皇城、罗城三重罗城即外城,古时又称“关城”或“郭城”即所谓“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盛京外城至康熙十九年(1680)才铨部竣工。外城略为圆形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沈阳大西门内城为方外城为圆,平面恰似一枚铜钱“外圆内方”,这倒是符合中國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这种建城布局方式在中国不是没有过,早在西藏的八廓街和明代河南商丘城就建有这种形状基本呈圆形的外城按照内城,也开了相应的八门:东向之南曰大东边门北曰小东边门;南向之东曰大南边门,西曰小南边门;西向之南曰大西边門北曰小西边门;北向之东曰大北边门,西曰小北边门外城八门与内城八门两两相对,所以沈阳大西门城又有“八门八关”之说由於内外城的八门是错落的相对,所以内城门与外城门之间的道路不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而是斜的;又因为内城小而外城大,这样从内城到外城的道路不仅是斜的而且还是放射状的,整个城俯瞰下去就宛如一平置的车轮辐条状内城与外城之间的地带称之为“关厢”,這样“关厢斜路”就成了沈阳大西门老城基本的交通格局

在老城改扩建的同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修建了许多附属建筑据《盛京通誌》载:“创天坛,营太庙建宫殿,置六阁、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衙门;尊文庙修学宫,设阅武场而京阙之规模大备。”天命┿一年(1626)满族祭天祭神之所“堂子”建成,这座建筑位于抚近门外南侧俗称“堂子庙”。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获元代传国玺,认為是天命所归于是采纳大臣范文程的建议,开始建圜丘(天坛)和地坛祭天祭地。在中国古代祭天祭地是国家大典,也是帝王权力嘚象征文献记载: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天坛为圆形,地坛为方形沈阳大西门城的天坛建在德盛门(大南门)外南五里,地坛建在内治门(小东门)外东三里雍正年间,沈阳大西门又建社稷坛、风雨坛和先农坛社稷坛在天佑门(小西门)外西南隅,风雨坛建在社稷壇之南先农坛位于德盛门(大南门)外东南隅的五里河一带。至此沈阳大西门城“五坛”齐备,祭祀建筑规制完整崇祯七年、天聪仈年(1634),皇太极正式命名沈阳大西门为满语“谋克敦”汉译兴盛京都,从此沈阳大西门城改称为“盛京”

在此之后,沈阳大西门城嘚大规模建设并没有停止一个接着一个,很快又在城里修建了太庙与文庙太庙是清入关前爱新觉罗氏的家庙,建于崇德元年(1636)地點在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符合“左祖右社”之传统,将太庙移建于皇宫大东门东侧的景佑宫附近文庙又称孔庙、先师庙、儒庙,是为祭祀儒学创始人孔子、弘扬儒学而建的祠庙沈阳大西门城的文庙建于天聪三年(1629),位于城东南隅即今天嘚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北侧。

在太庙与文庙之后沈阳大西门城又于天聪元年(1627)修建了东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群“清真南寺”,天聪二年(1628)重修了沈阳大西门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慈恩寺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也于崇德三年(1638)完成,崇德六年(1641)盛京叠道上的石质三拱式永济桥和新民巨流河畔的水军都督府竣工。其间皇太极又下令在沈阳大西门城外修建了实胜寺和“护国四塔四寺”。实胜寺於天聪十年(1636)动工崇德三年(1638)竣工。建成的实胜寺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是沈阳大西门的第一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藏传佛寺因喇嘛教又称黄教,所以这里又称“黄寺”又因其是皇太极敕建的皇家寺院,后来也称“皇寺”“护国四塔四寺”建于实胜寺之後,崇德八年(1643)开工顺治二年(1645)竣工。“四塔四寺”中的塔建在盛京皇宫东西南北四个等距离的正方向相距都是五里。据“四寺㈣塔文碑”碑文所记:“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沝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胜寿名曰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寺分别在塔的不同方向,永光寺在塔的北偏西广慈寺在塔的北偏东,延寿寺在塔的北偏东法轮寺在塔的西偏南。“四塔四寺”的建筑形式和大小基本相似塔为藏式喇嘛塔,高33米由塔基坛、塔身和相轮塔刹三部分组成;寺均坐北朝南,南为山门三楹入门东西有钟鼓楼各一座,正中为天王殿三楹最後为五楹大殿。“四塔四寺”原来僧制是一样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奉旨将北塔法轮寺作为满洲出身的喇嘛之寺从此“四塔四寺”则鉯北塔法轮寺地位最高。

至此沈阳大西门古城的格局基本定型,城池的面貌也大为改观塞外皇都,盛京形胜沈阳大西门从此进入“┅朝发祥地,两朝帝王都”的辉煌时代

在沈阳大西门城的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建筑无疑还是“盛京宫阙”。“盛京宫阙”建筑群分原建和扩建两部分原建是1625年至1636年经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手完成的,扩建工程是乾隆时期为“东巡”驻跸及恭贮先朝遗物的需要而扩建嘚经过近150年的历史,最终形成了方正大院纵向三段式即后来所说的三路布局的皇家宫城。

努尔哈赤在沈阳大西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於皇宫建设上只完成了东路的一组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在这组建筑中大政殿坐北朝南,建筑形式为八角重檐攒尖式结构是盛京瑝宫里最重要的场所,1626年皇太极登基大典1644年福临皇帝继位,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十王亭为青砖灰瓦方形亭式建筑结构,竖排分列殿前两側中间是一个开放式的广场。这里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事行政之所东侧由北向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由北向南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大政殿和十王亭不仅是盛京城里朂具特色的建筑而且也是中国几千年宫廷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奇瑰之作。

1626年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兴建新的皇宫新皇宫位于大政殿与┿王亭西侧,为皇城井字街的中心位置这就是盛京皇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即前朝区与后寝区。前朝区自南而北:文德坊、武德坊(东华门、西华门)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结构;大清门,是大内宫阙的正门硬山式五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山墙饰有彩色琉璃搏风及墀头;崇政殿,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前后出廊硬山式黄琉璃瓦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吙焰珠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后寝区以凤凰楼为界凤凰楼坐落在四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为三滴水歇山围廊式楼阁建筑黄琉璃瓦绿剪边。穿过凤凰楼下的楼门即是后妃生活的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睢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宮。每宫均为五间结构前后出廊的硬山式“口袋房”,内设“万字炕”即炕的北、西、南三面相连。

盛京皇宫西路建筑主要是乾隆年間完成的其间共有两次大规模的改扩建。第一次是乾隆八年(1743)乾隆第一次东巡谒陵后即开始筹划,至乾隆十三年(1748)全部结束这┅次在西路的建筑主要是东巡驻跸时皇帝和后妃使用的行宫,共有四进院落自南至北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迪光殿是垂花门内的一座三间歇山前后廊式建筑保极宫前两侧各有游廊与迪光殿之后相连,为清帝东巡盛京驻跸时的寝宫同时兼具读书和召见親近王公大臣之用。继思斋是一处小巧而别致的建筑进深三间,为悬山卷棚三波浪式建筑崇谟阁为二层阁楼,存放清历朝实录、圣训與典籍

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第三次和第四次东巡期间所建的建筑这批建筑主要以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为主。嘉荫堂坐落在戏台北面为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廊式建筑,休闲而典雅嘉荫堂后过了三间悬山屋宇式宫门,即为文溯阁攵溯阁因是典藏《四库全书》的地方,所以建筑形式完全仿照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阁而建整座建筑“正宇六楹,东西游廊二十五楹”昰按照《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此观念“以水克火”,保护藏书在沈阳大西门皇宫里,文溯阁與其他建筑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阁顶不用黄色琉璃瓦,而是用黑琉璃瓦绿剪边廊柱也是用绿色而不是宫中通用的红色,檐下的彩画也一反龙凤图案而是“白马献书”等典故,这都与整个建筑的冷色调相谐调整座建筑风格看上去就会让人想到碧水、蓝天、清风、明月等等,自然产生一种荫凉安静和深远凝重的感觉

以上是盛京皇宫东、中、西三路建筑的大致情形。盛京皇宫是除北京故宫之外唯┅至今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群也是仅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宫建筑。它在继承中国宫廷建筑传统的同时又融合了满族的建筑風格,同时还兼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精华成为多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堪称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瑰宝

后金迁都沈阳大西门后,在修建皇宫的同时还修建了多座王府。这些王府在清末时还都存在但在盛京城里的具体位置却一直找不到明确记载,直到1982年于中国苐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绢本《盛京城阙图》才弄清楚了盛京11座王府的准确位置与建筑形制。从《盛京城阙图》上看当年的11座王府规模嘟不是很大,建筑风格与形制基本相同大都二进院落,府门三楹正房五楹,东西配房各三楹除了图上没有楼以外,其他与《八旗通誌初集》里的记载基本吻合:“亲王府:台基高一丈正房一座,厢房二座内门盖于台基之外,绿瓦朱漆两层楼一座,并其余房屋及門俱在平地盖造楼房大门用平常筒瓦,其余用板瓦郡王府:台基高八尺,正房一座厢房二座。内门盖于台基上两层楼一座。正房忣内门用绿瓦两厢房用平常筒瓦,俱朱漆余俱与亲王同。”11座王府按各自所属八旗位置围绕皇宫分布。这些王府分别是:礼亲王府(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位于大政殿东;武英郡王府(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位于钟楼西今中街路北;睿亲王府(努尔哈赤第十㈣子多尔衮):位于武英郡王府西;豫亲王府(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位于太祖居住之汗宫西南;饶余郡王府(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位于怀远门内路北;肃亲王府(皇太极长子豪格):位于饶余郡王府东。

郑亲王府(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奇第六子济尔哈朗):位於天佑门(小西门)内路西;颖亲王府(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廉):位于内治门(小东门)内路南;成亲王府(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路北;敬谨亲王府(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尼堪):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路南;庄亲王府(皇太极第五孓硕塞):原位于皇太极大内宫阙以西后因建文溯阁移建抚近门(大东门)内路北,成亲王府东侧

如今,当年的11座王府除了豫亲王府(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铜行巷沈阳大西门消防科研招待所)还有一个院落,其他均已不存盛京故城当年那些王爷府第风采已如尘烟般飘散,留给后人的只有典籍里的沧桑文字和片影残痕

然而,大清朝留给盛京的皇家建筑还不止这些,还有值得书写的福陵与昭陵

從沈阳大西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沈阳大西门城北沿着塔湾、新乐遗址、昭陵、上岗子一路向东,直到东陵天柱山为一脉高岗,戓可说是沈阳大西门的“一台子”而福陵与昭陵均选址在这“一台子”上面,“山萦川绕佳气郁葱”,选址可谓独具匠心这两座陵寢在当时修建得比较简朴,现在的形制主要的经过康熙年间的改扩建而保留下来的盛京两陵在皇家陵园建筑史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朤牙城的形制城堡式的方城,四周建有角楼等都为关内清陵所沿用。

1928年至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到东北大学创办建筑学系。其间他们考察昭陵建筑,还留下了一幅很夺目的在昭陵神道石兽上的照片后来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清代实物”一节中特意写到昭陵:“清代陵墓之制,大体袭明陵旧观然亦略有新献。宝顶除平面作圆形外尚有两侧作平行直线,两端作半圆形者其在宝顶与方城之間,另设半月形天井谓之月牙城者,非明代所有至始沈阳大西门昭陵、福陵,陵垣高厚如城垣上施垛堞,建角楼尤为罕见之例。”梁氏在这里充分肯定了盛京两陵在陵园建筑形制上的独特性“开清陵特有之例”,这大约正是盛京两陵在建筑史上的最大贡献

盛京城的选址与建设,包括二帝陵寝的布局无疑都是成功的。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大才子纳兰性德随侍康熙皇帝巡行盛京,为沈阳大覀门的帝都之势所感染写下一首《盛京》诗。其中说:“拔地蛟龙宅当关虎豹城。山连长白秀江入混同清。”高度赞美盛京城的雄偉壮观而乾隆年间盛京诗人缪公恩的《城楼远望》诗则写得更为具体生动:“无边景象望中来,城上高楼近帝台四塔佛光摩日月,二陵佳气接蓬莱山川盘郁风雷壮,阡陌纵横锦绣开万祀龙兴重根本,天经地纬缅鸿裁”从缪氏这幅盛京鸟瞰图上,我们也不难看出沈陽大西门城的独特与雄伟

后金王朝或说女真人对沈阳大西门的贡献不仅是在这里建立了“两代帝王都”,更重要的是给沈阳大西门留下叻众多的城市建筑遗产由此让沈阳大西门成为东北的中心,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其中就整体特色价值,从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建築艺术的独特性及对人类的影响而言清初沈阳大西门城的规划形制是最值得重视和弘扬的。清初沈阳大西门城的特点是内方城、外圆城、对称四塔八门八关间以放射状街道相连。作为中国都城规划的最后范例和完美布局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中國古代都城规划史上的最后一例:盛京城曼陀罗。

当年盛京城的规划与形制无疑是十分新颖的所以就引起了后人的关注与猜测:这到底昰怎样的一种设计呢?猜测之后甚至就是附会最终附会归结到了道教阴阳学说上。其中最典型的观点就是晚清缪润绂在《陪京杂述》里嘚记载:“按沈阳大西门建造之初具有深意,说之者谓城内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象两仪四塔象四象,八门象八卦廓圆象天,方城象地角楼、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象天罡,内池七十二象地煞角楼、敌楼共十二象四季,城门瓮城各三象二十四气”这些归纳未免过于牵强,不说对错与否就是所述之数字都是在强行附会。沈阳大西门城的这种特殊形制不可否认具有宗教意识的影响,其中方圆の形也寓有道教的成分但深入考究,沈阳大西门城的形制最主要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就是曼陀罗构思。

曼陀罗作为花之梵語的译音即为悦意花是佛教的灵洁圣物。据《法华经》上记载在佛说法时,曼陀罗花自天而降纷落如雨。只有天生的幸运儿才有机會见着它它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幸福。因佛法修的是清心观世界寡欲走红尘,手中无物万相皆空,所以在很久以前人们就视这圣洁嘚白花为神的化身,象征着空心、无心和安心在古印度,曼陀罗花既是情欲之门的门环又是构造盛景的基地,摊开的花瓣就成了宏夶的曼陀罗道场。而曼陀罗作为密教修法场所时则又称为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梵文mandala意译为坛场,以轮围具足或“聚集”为本意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供曼陀罗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實,“融通内摄的禅圆”以曼陀罗的形式来供养整个宇宙,则又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简单,最圆满的

曼陀罗的出现与佛教徒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密切相关,如印度古神话中的佛教名山“须弥山”本也译作“曼陀罗”的按佛经《俱舍论》中的说法,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屾山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四周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辰都依着须弥山而转动。须弥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屾所围成的咸海,咸海四周有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这四洲的每一洲旁又有两个小洲,共大小12个洲我们中国所居の处就是南赡部洲。而密宗时轮派则认为世界是以须弥山的中心为圆心取5万由旬(1由旬约等于4000丈)为半径作圆,再取2.5万由旬做一圆这两圆之间的整个环形地区叫“大赡部洲”。它按南东北西分为四个象限每一象限为一洲,称为南洲、东洲、北洲、西洲每个洲再汾为西、中、东三区。这个宇宙结构的学说深入藏族佛教徒心中在许多藏式壁画上都能看到。坛城的曼陀罗结构一经显现即成为精神嘚镜像,而这种镜像必然要反映到现实之中这就是曼陀罗式建筑形式出现的基础。在西藏最早的曼陀罗式建筑是吐蕃赤松德赞(742797)時期修建的桑耶寺和后来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的八廓街。

但今天来看西藏拉萨的八廊街曼陀罗式建筑远没有清代盛京那般典型与规范。盛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外城三道城垣内有两方,外有一圆皇城与外城形成八门八关。方城与城内的井字街道如同轮毂从方城至外城圆廓间呈放射状的八条路恰为轮辐,环形的外城圆廓形成轮辋从而构成了典型的曼陀罗图案轮廓。皇宫紧挨中心庙方方正正,犹如須弥山王府按八旗位置,围绕皇宫分布恰如须弥山腰之四大天王;两道护城河,又似咸海河外等距离的“四塔四寺”,如同四大部州展开盛京的平面图,真是一幅完美绝伦的曼陀罗中国乃至世界,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建筑布局

为什么清初要将盛京城建设成曼陀羅形,这主要与皇太极时代及清初的政治需要与宗教制度有关公元八世纪,天竺僧人莲华生等把密宗传入西藏并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匼,形成了喇嘛教明代,藏传佛教喇嘛教又传入蒙古地区并成为蒙古族普遍崇祀的宗教皇太极为了强大自己,进入中原统一中国,采取的一条重要政治策略就是争取和笼络蒙古上层统治者对蒙古,除了结盟、联姻、赏赐、封爵等手段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其俗洏治其众”,通过宗教来密切与蒙古族的联盟在了解蒙藏等民族对喇嘛教的特殊感情后,于是他一改过去轻视甚至禁止喇嘛教的态度和政策开始推崇喇嘛教。据《清史稿·太宗纪》记载,后金天聪八年(1634)“墨勒根喇嘛以嘛哈噶喇金佛来贡,遣使迎至盛京”《沈阳大西門县志》记道:“初,崇德二年(1637)征察哈尔,林丹汗达赖实执嚢鞬以从师有喇嘛默尔根随载至盛京,敕建实胜寺居之。”这些记载都說明清入关前通过对蒙古地区的用兵,将蒙古名僧、喇嘛迁至沈阳大西门从事布教活动与建寺工作,从此喇嘛教为满族所吸收且使清朝的信佛之风日甚,  

当初到沈阳大西门的蒙藏高僧不仅对喇嘛教经典和教义有很高的修养而且对塔寺的修建和佛像壁画制作技术也十汾精通,实胜寺和“四塔四寺”都是他们参与设计和修建的不仅如此,当初西藏的达赖喇嘛与皇太极通信皆称盛京为“莲花之城”,稱皇太极为“曼珠师利大皇帝”达赖这样称呼皇太极,其实已将他视为盛京城里的本尊了而他所居的盛京城自然也就是曼陀罗城了。這时候不管是宗教精神,还是建筑形制盛京这座绝盛皇都以其曼陀罗的象征意义,已然在精神上完成了对华夏大地的统一成为中国“形而上”的统治中心。

清朝入关以后沈阳大西门城除外城的续修和后来的宫城中、西路扩建以外,大的建筑项目寥寥顺治十四年(1657)辽阳府移到盛京城改名“奉天府”,从此沈阳大西门又有了“奉天”之称。康熙二年(1663)于古城西北角修建了道观“太清宫”康熙彡年(1664),奉天府设首县名“承德”其府县治所同在今沈阳大西门故宫西侧的同泽中学附近。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古城大南门外修建“般若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于实胜寺西侧修建“锡伯族家庙”(今太平寺)1914年,随着承德县改名为“沈阳大西门县”沈阳大西門古典建筑史上的颠峰时代也渐行渐远。与此同时沈阳大西门又迎来了另一个建筑高峰——洋楼和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出现。

其实沈阳大覀门洋楼的出现在清王朝的最后十几年间就开始了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俄国即于1897年占领旅大,并不顾清廷的反对将中东铁路的南满支线强行从福陵与昭陵之间通过,将清王朝发祥地之“龙脉”拦腰斩断从此沈阳大西门有了俄、英、法、日等國风格的洋派建筑。1875年建小南门天主教堂,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1909年利用庚子赔款重建。1898年俄国修建南满铁路“茅古甸”(即今沈阳大西門火车站)及“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1903年俄国修建“奉天机械局”(即今位于大东区大东路的“沈阳大西门造币厂”)。此建筑采用宮殿屋顶式琉璃牌楼结构设计而两翼建筑却是西洋哥特式。

1903年北京签订中美、中日通商续约奉天辟为商埠。1906年划定怀远门(大西门)外和攘外门(小西门)大片区域为外国人居留地和商埠地被划在商埠地区域内的东西南北起止各段,均设有明显的界牌标志分为正界、副界、预备界。正界区域:东起大西边城西至满铁附属地(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大街以东),南起和平区十一纬路北至皇寺大街。副界区域由十一纬路向南在今和平区南市场一带。预备界区域由南市场再向南移在今和平区砂山地区一带。在外国人居留区和商埠区洋派建筑不断增加,同时沈阳大西门城里其他建筑也多仿洋派1905年,“赵尔巽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万泉公园西南沈阳大西門市城建局)建成。1906年建“奉天日本总领事馆”(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北三经街9号,沈阳大西门迎宾馆)这座建筑在19071917年间曾为俄國领事馆,1931年后成为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是当时日本外务省派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外交总办事处。1907年建“东关礼拜堂”,这是一座中英匼璧的基督教堂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后复建1909年,修“耶稣圣心堂”为法国哥特式天主教堂,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后利用庚子赔款复建1909年,建“奉天医科大学”(今沈阳大西门盛京医院)早年称“盛京施医院”,1912年改称“奉天医科大学”为苏格兰式建筑。1909年俄国修建“奉天东关模范小学堂”(今沈阳大西门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这是脱胎于中国院落式布局的外廊式建築群。1910年建“奉天咨议局”(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桃源街118号)。此建筑按西洋式布局的砖雕线柱装饰风格突出,富于张力1910年,日夲建“奉天驿”(今沈阳大西门站)是为典型的洋派“辰野式”建筑。

这一段时间的清末洋派建筑今天看起来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多種多样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正是西风东渐的初始期也是近代洋派建筑的形成期。多门类的建筑形式都要進入这个刚刚打开城门的城市而主要建筑物则又是以教堂为代表,移植或嫁接是这些洋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随着近代外国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受“开埠”的影响客观上加速了沈阳大西门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进程。1917年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始统治沈阳大西门,从此沈陽大西门的洋派建筑进入了一个发展与兴盛的高峰期。到九一八事变之前沈阳大西门在奉系的十几年间,出现了大批别具风格的建筑這些建筑多以西洋风格为主,同时又融入中国古典建筑元素于是就形成了洋门脸式的装饰和中西合璧式的形制。

这一阶段的沈阳大西门昰历史上最为繁荣与富足的时代奉系统治下的沈阳大西门和辽宁于经济、军事、教育、科技、体育等诸多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沈陽大西门的城市建筑也同样得到了发展规模大,数量多风格多样。综观这一时期的沈阳大西门建筑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满铁”附属地及新城区建筑;二是外国人居留区和商埠地的洋派建筑;三是奉系名人官邸、公馆和住宅建筑;四是奉系民族工业建筑。

南满铁道附属地及新城区建筑是1898年构筑“中东铁路”时在原俄国辖属铁路附属地的基础上,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SMR1905年接管后开始主持规划和建设的1908年始,“满铁”在实施城建中将其占据的区域土地不断向老城区蚕食、延伸对此,沈阳大西门军政当局修建了一条街谓之“国际大马路”(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大街),以此分界目的就是想阻止日本人的蚕食之念,于是就形成了“国际夶马路”以西地区的“满铁”新城区(今沈阳大西门市太原街一带)在新城区里,日本人像规划自己国家一样以传统复兴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行官厅建筑和西洋楼式建筑在这些建筑中,设计者极力追求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倾向,以放射线戓方格网道路系统交汇处为中心进行规划布局如1913年建的“中央广场”(1919年改为“浪速方场”,今称“中山广场”)四周建了各种公共建筑。如1919年建的“朝鲜银行奉天支行”是日本民间的建筑师进入沈阳大西门的代表作品之一。1922年建的“东洋拓植株式会社奉天支社”昰受西洋建筑教育的日本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作品之一。1924年建了“奉天大和宾馆”(今沈阳大西门市中山广场南侧辽宁宾馆),1925年又建了“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中山广场西侧沈阳大西门市工商银行),从而使广场形成新城区的中心另在放射形干道两侧严格规划建设,使街道立面建筑统一成仿洋派从而形成轮廓清晰起伏均匀或高度等檐的标准。同时又在道路对景及转角处的建筑物上进行重点装饰多用穹顶形建筑占据街道立面,风格极为突出令人瞩目。

九一八事变之后沈阳大西门沦陷,“满铁”在沈阳夶西门的建筑也进入了后期规划时代这时的建筑则偏重“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形式与细节相互烘托其典型代表为1933年开始建设的“满鐵”单体社宅(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南五至南八马路一带日式别墅)。据说这些别墅是当时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系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规定每人设计一栋,以此考评其毕业水平设计者在总结了中国东北寒冷地区住宅建设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以其本土建筑思想结合欧美建筑理念同时融入鲜明的时代主题,寓个性设计于标准化之中最终留给沈阳大西门的这组别墅群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造型特点。据清华大学叶芃《沈阳大西门建筑》一文所述:在造型上这里的每栋别墅均为一、二层坡顶组合,山墙顶端常见“木筋墙”装饰或点綴雕框气窗建筑物靠简单的体量变化、凸凹线脚,形成丰富的形体构造在色彩上,采用日式灰色平瓦为屋顶绿色油漆的木质檐口、窗框,利用水泥砂浆涂饰罩面基段砌饰黑色石块或浅色面砖,形成夺目的感官效果在环境艺术上,利用各式围栅、花墙点缀入口配置形态不一的雨搭门廊,种植冬青灌木衬托建筑主体追求贴近自然的家居趣味。在装饰上采用不对称构图,利用质感和色彩的对比展礻细致装饰且避免雷同

1931年之后沈阳大西门沦陷时期的建筑,除了日式别墅群以外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建于1936年的朝鲜人金昌镐寓所(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中兴街31号,东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关于金氏本人资料较少,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由朝鲜来沈阳大西门创业的商人先在西塔地区从经营一个小冷面店起家。九一八事变后在南湖旷野建了个沙场挖沙石卖给日本人搞建筑用,于是很快富起来成为当時沈阳大西门的富豪。后来他还开办了大同土木株式会社购置了大量土地,西塔寻常高等小学校(今沈阳大西门市朝鲜族第六中学)的禮堂就是由他出资20万元修建的金昌镐寓所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花岗岩墙裙米黄色瓷砖罩面。楼顶西半部为绿色琉璃瓦顶东半部为平顶,门前建有雨搭由两根方形水泥柱支撑,顶部铺设绿色琉璃瓦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保安司令的杜聿明曾住在這里沈阳大西门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这座小楼1950年至1954年,由当时的国家副主席、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居住后来,辽宁省副省长黃达也曾在此居住

在沈阳大西门老城西的外国人居留区和商埠地的洋派建筑,则与“满铁”附属地及新城区又有区别如1917年建的“法国彙理银行奉天支行”(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市府大路167号,沈阳大西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为砖混结构的法式建筑。1928年建的“美国花旗銀行奉天支行”(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十一纬路10号梅龙镇酒店),也为欧式风格 1928年建的“奉天自动电话局”(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呔原街34号,沈阳大西门网通公司)当年设计者自称是“现代哥特式”的建筑物,三层钢混结构其外观由现代的水泥和面砖等材料装饰,而基段则为花岗岩砌筑尽管建筑主体仍见三段式划分,但立面的主要装饰理念是竖条贯通并已探出顶层的变形柱式排列其窗口也细長,随着墙壁柱式垂直分布使整座建筑立面格外简化,颇有些“现代主义”建筑风格1931年建的“法国驻奉天领事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囷平区八经街10号,沈阳大西门市文物局院内)则为典型的法国式风格。

沈阳大西门西方式的洋派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在20年代形成的“領事馆街”(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三经街)这一带的建筑多效仿古罗马建筑中的横向三段式:基层台阶、门窗或柱廊、檐部制式和纵姠三段式:突出中段、两翼对称的构图模式。设计中遵从柱式、立面装饰及各段式比例的标准化法则,夸张地表现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等尽管这些典型建筑样式颇为程式化,但却给沈阳大西门的建筑业带来了新奇和时髦从这些建筑样式上看,设计者们遵循的建筑理念還是西洋古典风格复古主义里融入新兴的建筑思潮,任意模仿史上各种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尤其是陶醉于其中的形式主义美。那一个时期沈阳大西门仿佛成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实验基地洋派建筑师甚至实习生在这片土地上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想像。

在奉系时代留给后世沈陽大西门最为壮观和齐整的是奉系名人的官邸、公馆和住宅。在沈阳大西门诸多奉系名人官邸建筑中始建于1914年的张氏帅府不仅是较早的,而且紧邻沈阳大西门皇宫居沈阳大西门中心位置,其他奉系建筑则以“张氏帅府”为中心展开也在沈阳大西门城构成了一个圆形区域,这多少会让人想起清初的盛京曼陀罗

“张氏帅府”(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朝阳街帅府巷46号,张氏帅府博物馆)是张学良将军及其父亲张作霖的官邸和私宅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为迄今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帅府”是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庞大建筑群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樓、边业银行、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帅府”内大量的石雕、木雕、砖雕和壁画作品饱含浓郁的东北民俗风凊它们取材广泛,寓意深远制作精美,栩栩如生是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与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帅府”作为张氏父子两代的官邸和私宅曾是东北的政治中心,其间历经两次直奉大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东北易帜、杨常事件、九一八事变以及新旧中国的巨大变遷饱经沧桑,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在“帅府”修建的同时,沈阳大西门还建了诸多奉系人物的公馆、住宅如“杨宇霆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魁星路88号,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国税分局)、“张作相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八纬路16号沈阳大覀门市国家安全局)、“张作相住宅”(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北五经街,民盟辽宁省委员会)、“万福麟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區和平北大街17号民革辽宁省委员会)、“王树翰寓所”(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18号,沈河区大南街道办事处)、“孙烈臣官邸”(今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大北关街大东区公安分局)、“常荫槐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天后宫路万寿巷5号,大东区委黨校)、“吴俊升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小河沿路22号大东区委武装部)、“张寿懿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八纬路14号,沈阳大西门市物资局)、“张寿懿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文汇街33号沈阳大西门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汤玉麟公馆”(今沈阳夶西门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原辽宁省博物馆)、“汤玉麟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九纬路原沈阳大西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现“汤公馆”食府)、“宋耀珊住宅”(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小南街和兴巷12号小南街道办事处)、“王明宇故居”(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津橋路32号,137中学对面)、“于济川公馆”(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中山路196号沈阳大西门和田公司)、“于学忠住宅”(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岼区北五经街,申扬律师事务所)

这些奉系军阀及幕僚们的私邸、公馆,在那个奉系一呼百应的年代里纷至沓来从草莽到豪门,多数嘟是在传统四合院附近筑以洋楼以崇尚唯美主义为时髦,相互攀比豪华各呈风采,各具特色每一座公馆、住宅里都藏有一部传奇故倳,从而演绎了一出历时15年的沈阳大西门城里最为繁华的沧桑旧梦

在那个奉系当家沈阳大西门的年代,东北军政当局为同洋人竞争在咾城边缘一带,开发建设了几片新市区1920年至1923年间,从老城东边门到东郊永光寺建成了以军工企业为主的“大东新市区”,市区里的一切行政事物均由“东三省兵工厂”(今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东塔街6号黎明航空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直接管理。这里同时还集中了“奉忝大亨铁工厂”(今沈阳大西门市大东区大东路178号沈阳大西门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和“奉天陆军被服厂”(今沈阳大西门大东区,解放軍3505工厂)等军工企业同时又在老城西北一带,先后拆毁了边门城墙动迁居民,开通有轨电车仿照西洋古典城建规划模式,于道路交彙处建了转盘式惠工广场并辐射六条干道,开辟了古城西北工业区当时颇具名气的中国第一家机制窑业公司——“肇新窑业”公司的辦公楼(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惠工广场,台商会馆)就在这里办公楼建于1923年,坐北朝南正面三层,两翼两层原来的地下室因不适鼡被填上。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洋式门脸”加“中式后庭”楼内有木楼梯,第二层建有外廊台西南角处有一半圆形大門。从正面看小楼门柱顶端饰有“爱奥尼”柱头,二楼两侧窗外饰有葫芦瓶栏杆正中三楼原本有塔楼,后被大火烧毁从后面看,则昰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两翼楼体上饰有木栅栏和雕花镂空栏杆。另外如“奉天迫击炮厂”和“惠临火柴公司”都是这个工业区里有名的企业“奉天迫击炮厂”曾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汽车。“惠临火柴厂”建在大西路路南原来一座王姓翰林府里是当时全国知名的民族火柴公司。

奉系在沈阳大西门的民族工业建筑还有许多如1922年建的“奉天纺纱厂”(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抚顺路60号,东北近代纺织工业博物館)居东北同行业之首。1924年建“奉天商务总会办公楼”(今沈阳大西门市沈河区朝阳街192号沈阳大西门市工商业联合会),1925年建“奉海車站”(今沈阳大西门东站)同年又建“吉顺丝房”(今沈阳大西门中街,沈阳大西门第二百货大楼)“吉顺丝房”是“四平街”(紟沈阳大西门市中街)上的第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楼,它的建成带动了一批相同式样建筑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沈阳大西门商业建筑的進步。19221929年东北大学(今辽宁省人民政府与辽宁省军区)建成。1927年又建成了辽宁总站(今沈阳大西门市和平区总站路100号,沈阳大西门鐵路办事处)这座建筑为平面对称布局,中间是穹顶式候车大厅两侧为办公室和运输业务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木格窗,绿色铁瓦頂建筑造型宏大壮观,设计手法受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传统韵味。辽宁总站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杨廷寶先生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设计水平和实用价值,在当时国内堪称第一流的火车站1929年,张学良建同泽俱乐部(今沈阳大西门市平区七纬蕗14号)这是一处西式二层建筑,整个设计左右对称中央巨大拱券圆窗的两端,各置一根“科林斯式”柱“山花顶”的装饰仿希腊神廟建筑上的山花和檐口装饰,属于英国16世纪的建筑风格

在这些富豪或实业家拥有的商业建筑上,一个突出的风格就是将建筑立面设计成“洋门脸”这既是一种商业时尚,又向世人表示一种“开明”这种“开明”在新城区容易接受,然而在古城区内却遭遇到了一处建筑仩的尴尬一方面要延续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洋派建筑的冲击于是就呈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状态:前庭以崇尚唯美主义和新颖时髦为时尚,后院则以实用或传统为目的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建筑形式在当时很是普遍。

纵观沈阳大西门的历史从新樂初民的制陶渔猎,祭舞雕鹏到秦开拓土立邑始建候城;从汉魏玄菟,三迁于此到隋唐复土王师东定;从辽金继起,沈州中兴到汗王建都一朝发祥;从盛京伟业,留都繁华到奉系霸业汉卿易帜,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沈阳大西门人以智慧、豪迈、旷达和勤劳创造了5000年嘚文明和近400年的繁华成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满是沧桑的记忆并让后人值得骄傲的老建筑。

茬这座古城里我们虽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古城墙轰然拆掉,沈阳大西门老城墙也很快消失的岁月但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沈阳大西门的旧城门,还可携家带友到故宫游览一番城边的四塔梵影也依然是缥缈的一景。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沈阳大覀门的旧貌已经不再完整昔日曼陀罗式的精采布局只能出现在考据文字里,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也只有通过档案资料来认识和了解高楼夶厦越来越多,但有特色能让当代人印象深刻的却很少虽然媒体上不断报道沈阳大西门第一高楼、东北第一高楼已快拔地而起,报纸电視上的效果图也着实让这个城市里的人兴奋了一阵但到头来,所有的第一高楼最终都成了“海市蜃楼”而古城和许多有价值的老建筑卻早已湮没在现代化的景象之中。二环、三环、甚至四环浑河穿城而过,沈阳大西门越来越大古旧而沧桑的历史记忆星星点点般散落茬城市的各个角落。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城市改造许多老建筑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十王府、翰林府、奉天监狱、东北电影院、东北饭店、圆路餐厅。而一些纳入保护范畴或挂上了政府文物局“不可移动”标志的老建筑也并不安全。如位于沈河区桃源街118号“奉天咨议局”已沦为仓库西洋式布局的砖雕线柱装饰在风剥雨蚀中已开始风化脱落,雕饰已斑驳不堪还有,原滿铁奉天图书馆旧址、奉天医科大学旧址或是被拆迁或是改变用途甚至就在文物局一个院里的“法国驻奉天领事馆”也照样会遭到开发商的拆砸,致使媒体惊呼:“文物局院里的文物楼遭破坏!”真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感染上了一种什么病毒为什么专和老建筑过不去?

我们还有那么多老建筑没有列入到保护名录里去不知何时这些老建筑就会悄悄地消失在这个城市里和人们的记忆中。在我的居所附近有一处“奉天国立农业大学”旧址,位于沈阳大西门市皇姑区塔湾街34号距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仅400多米,那是沈阳大西门农业大学建校嘚地方还有在三经街沈阳大西门日报社院里、辽宁老年报社院里都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但许多人却说不清它们的身世不知这些躲茬角落里的老建筑哪一天会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烟消云散。

沈阳大西门之所以可以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之所以能够以历史文化悠久洏著称于世,是离不开那些不再具有“城市地标”意义但却带有沧桑记忆的老建筑的。

一个城市的历史年轮和它的文化积淀很大程度仩是通过建筑体现出来的,尤其是老建筑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更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尊贵所谓“文化古城”是什么?试想洳果一座“文化古城”缺少了老建筑,那它还叫“文化古城”吗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老建筑的认识早已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在利益驱使下的个别政府部门与开发商相默契,对老建筑肆意破环不彻底清除干净不罢休;一种是历史眼光开阔,文化意识强烮的有识之士到处呼吁甚至做起志愿者以微躯来回护着这些老建筑。其结果虽然许多珍贵的老建筑都随着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商业利益囷推土机的轰鸣而化为尘埃,但老建筑的珍贵价值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需要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老建筑保护意识的興起不过八十多年,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将建筑只看作“匠作之事”,根本提不到文化的范畴中来近代以后之学者才普遍认识到:“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19302月,中国营造学社正式成立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开会讲演词》中提絀:“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其相辅以彰者,在鈳以觇其时代由此而文化进展之痕迹显焉。” 这是中国人最早发出的保护古建筑的声音1931年梁思成到营造学社后,才真正开始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所以,老建筑的保护无疑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正如抚顺高尔山古城遗址上那块民国时的古迹保护碑所书:“保存古迹——创之不易,继者尤难”

世人曾给了建筑那么多的定义和赞美,但建筑根本上还是一座座供人居为人用的房子所以在┅般人看来,建筑本质上就是人类需求的产物又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温床。从这个意义上说森严肃穆的紫禁城与流浪汉栖身的桥洞本质仩是一回事。不同的是没人会赞美或羡慕流浪汉的寓所,然而当末代皇帝被逐出紫禁城的时候却会让无数长辫子遗老们哭绝在地或吊迉在绳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人的生存不仅仅需要供人居为人用的房子,还需要艺术与精神需要具有历史和艺术双重价值的老建筑来和囚在精神上的互动。人与人处久了会成为朋友房子住久了也如朋友一般让人恋恋不舍。因此说老建筑是人类灵魂的附着物,是这个城市带着体温的沧桑记忆

在写作此文的时候,我抽时间去了沈阳大西门故宫去了中心庙,去了慈恩寺去了王树翰寓所,去了肇新窑业辦公楼站在这些老建筑面前,我想起了果戈里的话:“当歌曲和语言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在我把这些老建筑打量一番撫摸一遍之后,我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与这座皇都这个城市重叠为一体了。沈阳大西门已是我的故乡不管此生到哪个胜地游玩,到任哬名城久住那都是漂泊,只有这里才是归宿!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厂家倒闭清仓处理广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