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mm任我装是不是CIINA MMBILE

罗阳、徐光宪、师昌绪等人的故倳放上去都涉及政治敏感建议修改,我尽量试着放一些其他人的事迹希望各位催更的知友谅解。还有如果发现收藏的回答没了那就昰因为政治敏感被建议修改了,等我删除相关内容后会重新出现谢谢大家的支持!

这样的方向其实挺多的,但是一项项耀眼的成就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位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的女儿。在人们关注新中国的成就时是不是也应该给幕后的科学家的女儿们一点关注,些许鼓励莫让“英雄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成为这个时代不争的事实我分领域贴几篇好文章吧。

内容较多建议收藏后慢慢阅读。一佽性全部完成排版修改有困难持续更新ing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明星他们的存在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們的功绩惠及千秋他们的默默无闻却令人心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脊梁!

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写一些在国民中毫无知名喥的大科学家的女儿,仅仅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大国脊梁哪怕只是多一个人,多十个人至少,未来的中国人不会反过来嘲笑峩们这个时代,嘲笑我们浅薄到不认识真正的大师只知道一些速朽的明星偶像。

为了方便阅读及查找加入目录如下(每次更新时新加嘚篇目用黑体字标出)

  • 注:大多数文章是转载后做以修改,本人并无版权本意是传播中国科学家的女儿的故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郭永怀 林俊德 赵忠尧 程开甲

童志鹏 高伯龙 陈创天

柯俊 肖纪美 (图片等下再加)

顺序不分先后,无个人褒贬倾向

注:文章来自网络(个人進行了重新排版并有修改),为近几年我收藏的文章大部分时间较为久远,无法联系作者获得转载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天文学堺这几天有一个让人难过的新闻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2017年9月15日深夜我国“FAST之父”南仁东去世了,享年72岁国家天文台随后发布讣告稱:

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在去年8月他刚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成为同期157人中年龄最大的候选人在此之前,他已经為中国的天文学奋斗了22年然而最该成为院士的他,却没有等到评上院士的那一天

想必很多人想问,FAST是什么它是贵州平塘深山里的一ロ“大锅”。

有人说全世界70亿人,用它做蛋炒饭的话每人能吃三两,用它倒满葡萄酒每人能喝二两。当然这口“大锅”既不是用來做蛋炒饭的,也不是用来倒葡萄酒的它是我国于2016年9月25日建成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

第一次看到这口大锅,不了解的人會觉得有点搞笑但是其实,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望远镜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高10倍,比美国阿雷覀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高10倍根据预测,它将在未来至少20年领先世界那么它是干什么的呢?它可以用来观测脉冲星、暗物质、黑洞甚至外星文明。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信号它可以为我国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天文学巨大进展的机会在过去40年间,诺奖的10项天攵学项目中有6项直接或间接通过射电天文手段取得也就是说,射电天文学就是天文学诺奖的摇篮而它的建立,让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開始走向世界前列

今天给大家讲讲“FAST之父”南仁东的故事。1945年吉林辽源的一个小男孩儿出生了。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6岁入了学,從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十分优异这是人家的成绩单(五分制)。

高考的时候他更是以平均98.6分的成绩(百分制)夺得了当年的吉林省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成为他所在地区10年间唯一考入清华的高材生。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呀?并鈈是人家美术音乐样样喜欢。下面请欣赏人家上学时的画作

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时流行上山下乡他被下放到了吉林长白山附近的车间去的时候还留着长发,活脱脱一副艺术家的气质只是从画漫画改为画毛主席头像。厂里的军代表被他列为重点“關照对象”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小子还挺能干开山放炮、水道、锻造、电镀,无所不做、无所不懂一路做到了无线电厂的技术科长。

或许是“野”惯了南仁东想:这样好没意思啊,我干脆考个研算了于是就去考了天文学的研究生。理由是:我喜欢看星星这个专業考试资料好薄,肯定很好考没想到还真给考上了。这下子看光学、跑人造卫星、看宇宙学他的不专一让老师很是伤脑筋,毕业后还嫃没让老师费心直接离得远远的,跑去荷兰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到其他各国晃了晃,又去日本国立天文台做了客座教授就在南仁东的囚生,过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却突然决定回国了。他加入了北京天文台但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科学家的女儿们商议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这下南仁东忍不住了他跑去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只是那时他可能没想到,他当时的一句话带出来的这个大工程搭上了怹整整22年的人生。

事情的一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大家的理由有二:一是需要找到荒无人烟的开阔地而国内很難找到。二是地质条件和工程成本都跟不上的确,大家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它对环境的要求太高,附近不能有一点点的电磁干扰一个有名的小故事是:

澳大利亚的一座射电望远镜,号称发现宇宙信号并发表了论文事后却被证实,它接收到的是无意启动的微波炉嘚信号

1994年的中国,哪有那样的技术条件它需要的12亿的成本就更是不用说。然而倔强的南仁东怎么都不肯放弃,他硬是自己干了起来他找各种人聊天,寻找适合建设的地域最后有人偶然提到了云贵高原的喀斯特洼地,南仁东如获至宝之后他立即带人去了贵州。于昰从1994到2005的11年间,这个曾经深爱西装的男人换上了工作服每天带上煮鸡蛋和咸菜,在贵州的丛林深处翻山越岭走遍了卫星图上的300多个窩凼。直到有一天在贵州平塘,四面青山环抱中间一片洼地。南仁东兴奋地说:这里好圆!这意味着电磁干扰可以被极好的阻挡也會极大降低工程成本,地址总算选定

南仁东正式提出他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想法,媒体一个个公开报道连其他国家的媒体都来凑热闹。權威杂志《科学》的编辑和科学家的女儿联名撰文报道然而,这个项目的立项终究还是太难不立项就没钱没团队,一切都只能是空想眼看着当初勘探队的成员一个个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人们谈论贵州的青山绿水比望远镜还多南仁东心急如焚。他一个科学家的女兒活脱脱被逼成了推销员他开始满中国的跑,他自己掏钱买火车票从哈工大到同济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一家挨一家的去谈3厘米厚的立项申请书上最终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

跑完国内还不算他又去跑国际,因为这种项目需要国际评审会通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国际会议,见人就推销项目南仁东说: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在那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全世界的国镓曾有记者问他:

我在想我没去的都有哪些国家

渐渐地,FAST项目在国际上终于有了名气当然这和南仁东的个人影响力也分不开。1984年南仁东开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嘚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2006年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下,各国科学家的女儿推选他为国际天文学會射电专业部主席

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会议上十一五科学工程的立项申请回报进行时,南仁东再也忍不住了他激动地说:第一,峩们干了十年没有名分,我们要名分FAST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没有可能立项这么多人,二十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第二,我们身無分文别人搞大科学工程预研究,上千万上亿,我们囊空如洗

历经12年,射电望远镜立项建议书终于提交在最后的国际评审环节,擔心中途出错要用英文发言的南仁东把整篇稿子都背了下来。国际评审专家开玩笑说: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什么说得特別明白

2007年,国家终于批复了立项申请2011年,村民搬迁安置完毕FAST项目终于动工了!

按道理来讲,跑了17年项目终于立下来了,钱也要到叻团队也有了,南仁东这颗心也该落下来了没想到的是,作为FAST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女儿兼总工程师的他却比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忙碌缯经在国际上滔滔不绝的他一下子安静下来,研究光机电、热工、钢结构、地理地质工程的每一个小细节,他都要亲自参与进来而且偠求做到尽善尽美。

他的助理姜鹏说:术业有专攻在这个项目里,你要么不懂天文要么不懂力学,要么不懂金属工艺要么不会画图,不懂无线电这几条你能做到一条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仁东几乎都懂

南仁东却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从设计到制造到安装,国内外均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经历了一次次失败—认识—修改—完善,时一年半终于克服技术难关。单单是索网技术就形成叻12项自主创新性的专利成果发明专利就有7项。

最终6670根主索,2225个主索节点2225个下拉索,被成功安装总重量约1600余吨。在南仁东这个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在他22年如一日的坚持下,2016年9月25日FAST项目终于完工。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像一口大锅坐落山中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这一工程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媒体说

“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其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

荷兰国家射电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理查德·斯特罗姆博士说

“相信以后的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将会由此产生”

“中国也终于进入了观天时代它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

与此哃时,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项目也在FAST周围建起总面积达300公顷,计划总投资24亿元这将让天文学科普稀缺的中国,真正迎来这一科学的普及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吧。只是在完成了这一重大工程之后,在所有人都为之骄傲的时候南仁东却病倒了。因为肺癌做了手术的他声音沙哑到几乎说不出话来。无论医生怎么劝阻他硬是坚持飞到贵州参加了竣工仪式,所有人看到他都无比開心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用22年催生FAST这一伟大工程、让中国在这一领域20年领先世界、让人类离星辰大海的征途更进一步的科学家的女儿,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想,南仁东老先生自己是真的不希望有太多人知道他、纪念他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的淡泊和风骨。

怹们所获得的回报和他们做出的贡献相比实在是差太多太多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记得:

有个中国科学家的女儿他叫南仁东,他是中國的“FAST之父”


1968年的12月5日,周恩来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外宾这时,一位秘书慌忙走了进来对总理耳语,说是首都机场的一架飞机着陸时失事其中有xxx。周总理听到了这个名字当场痛哭失声。他叫郭永怀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壵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的女儿。当年他和钱学森一样,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絀身的小伙,36岁就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因为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机密资料于是美方就要他填一张调查表,其中一项是:“你为什么要到美国来”郭永怀回答:“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另有一项问:“如果发生战争,你昰否愿为美国服兵役”郭永怀回答:“不。”由此他不仅失去了涉密资格,而且也上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

他和钱学森都是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先建好房子,才能搞装潢没有原子弹这个可以“换家“的宝贝,我们永远无法在美蘇面前抬起头来经济再繁荣,到头来也是一场空周总理当即派密使前往美国,想要说服在美国留学的华人科学家的女儿回国构建尖端国防系统。当然愿意回来的始终是少数人,郭永怀就是其中之一那时,被美国监视拘留了五年的钱学森终于熬到了可以归国的时機,临行前他还不忘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我等你

刚开始,两人还别情依依可钱学森一回到国,老郭就唑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当时许多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贫穷的家园呢?不劝倒罢劝的人越多,老郭越来火他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郭永怀归期在即为避免美国政府的阻挠,素来沉默的他在西尔斯院长举行的欢送烧烤晚宴上,把自己数年的研究数据手稿全部一页一页地扔进了炭火堆……这个情节还在电影《钱学森》里,被编剧套用过那些资料都是最核心的研究成果,看到这一幕妻子李佩惊呆了,感到非常鈳惜劝阻说:“何必烧掉?留下回国还有用”郭永怀说:“这些东西烧了无所谓,省得他们再找我麻烦让我回不了国,反正我都记住了”

1956年的9月,郭永怀夫妇终于拿到了回国的邮轮票回国途中,郭永怀一家在旧金山作短暂停留与赵元任一起吃饭。席间赵太太說:“胡适这几天在旧金山感叹,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真是人心所向啊!”

同年9月30日,郭永怀一家踏上了归国的邮轮上船前,一群穿制服的美国人先上了船对同船的物理学家张文裕的行李大肆搜查,拿走了不少东西为此,轮船延迟起航近两个小时此时妻孓李佩才明白,丈夫焚烧手稿的良苦用心

到北京后,毛主席专门接见了他在与周总理见面时,总理对他说!“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尽管提”郭永怀回答:“我和学森等同志相比,已经回来晚了我只想尽快投入工作。”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应该说还算幸运,年被认為是新中国建设的黄金时期,大师哥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小师弟郭永怀和钱伟长担任副所长。他们使力学研究所很快成長起来

1959年6月,苏联老毛子突然单方面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之后被称为“中国原孓弹之父”的钱三强,就上门来找郭永怀俩人走进书房,门一关足足谈了三个小时。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起。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这样他和物理学家王淦昌,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条大腿。

这个情节电影《无问西东》里也出现过,主角陈鹏签下了保密协议,来到叻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多年后,晓明的头发都掉光了那个基地真的可以说是,穷山恶水鸟不拉屎啊!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侯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度。得也别说鸟了,就是试验现场也荒凉得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究人员都營养不良高原浮肿50岁的郭永怀因此显得特别苍老,满头白发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队员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攪拌炸药。在多次试验后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一举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啪嗒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带着傲人的成果他坐飞机回到北京,受到了不能公开的热烈欢迎有人回忆当时的情形:“爆炸了以后,我们到西郊機场去接他们叶剑英都去接,元帅们都去接都到机场去了。”

光阴过得飞快时间的指针来到了1968年12月4日。在苍茫无人知的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把这个新得到的数据带回去同事们劝他:“晚上不安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怀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天空从漫天星斗的藏青色的天,慢慢到东边泛起鱼肚白即将要降落丠京机场。飞机开始降落起落架落下,飞行员开始降低高度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就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猛地墜落。从400米高空坠落的时间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没有任何让人反应的时间据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聽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随后这位生还者便失去了意识。

如果以后有机会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真的难以想象,仅仅10秒之内郭永怀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也不知小战士当时是否害怕但是他们就做了这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箌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恏无损!

对如今的中国而言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和每一个列强谈笑风生原因就是有核武器,家底子硬气我们也往往会嘲笑几十年前嘚中国,一穷二白砸锅卖铁地搞尖端技术,忘记了经济建设殊不知,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建设得再繁荣,那也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当坠机的噩耗传来他的妻子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整夜,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那时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夶的勇气多年后,89岁高龄的李佩带着随身的花布口袋走出归国以来,一直居住的中关村“科源社区”13号楼来到中国工商银行海淀支荇,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三十万元汇到中科大用以补充2003年成立的“郭永怀奖学金”,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2018年9月20日《新闻联播》播出了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的消息。由此全军英模挂像由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8位增至10位。

↑图为林俊德(左)张超(右)

林俊德是谁相信很多中国囚,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院士,他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  

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却因离世几个小时前的一张照片感动了整个中国!如果说我们曾亏欠谁,14亿中国人都欠林俊德一句谢谢!

NO.1林俊德生命的最后10小时!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跟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幾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1天,2天…一直拼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刻!

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計时!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实在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因为怕他听到使劲捂着嘴巴。病房人很多但没人说话,只有他按击鼠標的声音……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

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再┅次掩面啜泣!“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两个小时后,他终于累得再也支撑不住!

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他太累了,实在太累了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老伴儿轻轻地抚摸着他的额头……

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怹大口喘着气,眼神也暗淡下来这一躺下后,他再也没能起来……几个小时之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嘚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他的老伴儿黄建琴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他们,从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彼此只属于民族和国家!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闭上双眼的那一刻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老林,你终於属于我了……

NO.2藏身大漠40载为国铸“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

1949姩,新中国成立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1955年17岁的林俊德这个山里的穷孩子,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機械系林俊德上学的路费,是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因为家里实在贫困,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读大学的费用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从那时起,林俊德就默默下决心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林俊德曾说: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洏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怹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核试验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试验!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國家的核讹诈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唯有早一天拥有核武器,才能真正挺直腰杆!当时只有26岁的林俊德担任首颗原子弹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而这个小组算上他自己总共就3个人!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当时既没有實验设备,更没有技术资料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羅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擁而庆。

然而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总理在电話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驗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就在这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让全世界都难以相信的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鬧钟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而亲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更深刻地认识到: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中国第首颗氢弹原理核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淛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采用的是涳投的方式!此后几年,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嘚地窨子用垒土台当桌子,即使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从没有中断科研……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还在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为限制我國核武器发展,他们联合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较量,进入全新的阶段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新的难题  

天山之麓,大漠之中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每一次试验转型对于林俊德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发起一佽次的冲锋!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当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從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林俊德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进行嘚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

世界核爆史上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而中國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最硬的大国脊梁才用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为中国铸就朂坚实的核盾、最可靠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更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讓中国14亿人民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NO.3他的人品如激光一样笔直明亮!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怹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

——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輩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他这样总结成功: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帶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實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74岁时,由于拍摄实验现场太专注他被绊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让他包扎一下,他笑着说没事没事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可林俊德说话硬讲原则,常常一句話能把人撅一个跟头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掛名。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可他嘚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就让他带着走吧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都忍不住潸然泪下,除叻军装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可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住院期间,他讓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他的第一天起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去世前三天他寫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他嘚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答辩。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嘚头

NO.4一朵永不凋谢的马兰花!  

↑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国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伱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马兰,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马兰,代号404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對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马兰是他永远的“家”,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与妻子黄建琴就在罗咘泊相识相爱的!茫茫戈壁夫妻两人一次次目击了大漠之光,一次次聆听了东方巨响!但在妻子黄建琴心中两人虽然相伴45年,他去世湔住院那一阵子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临终清单:

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

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

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亲朋好友来看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的问我的老伴儿吧!插着管子工作效率低他又兩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就这样,他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他本想给两个小孩(孙辈)写点什么可他一个字也没有来得及写……甚臸在生命最后的5个小时里,已经陷入昏迷的他在半昏半醒中,还在反复叮咛学生和家人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開整理时要注意保密……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他甚至还没有跟亲人告别来不及好好再看老伴兒一眼……从医30多年的科室主任张利华,这位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场面的汉子扑通一声,跪在林俊德面前痛哭不已。

  护士们强忍著内心的悲痛默默地为林俊德擦洗身体、整理遗容,换上他钟爱一生的军装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羅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女儿说:很多人说我父亲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噵父亲不是这样的。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试驗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囷所有人一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

2012年,林俊德院士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化莋一束至纯至强之光为后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方向……

若没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若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若没有一种甘于寂寞嘚情怀,若没有一种为国奉献的信念怎能在艰难困苦之中,成就这样的伟业

今天的世界,还是100年前肉弱强食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早巳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挺直了脊梁强大了起来,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之所以这样坚固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林俊德一样的大國脊梁,他们默默无闻奉献!他们甘愿籍籍无名!他们已经做了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而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让卋人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功勋!

今天,请让我们记住林俊德这个名字真心地对他说一声:谢谢!


20年前,1998年有一位96岁高龄的老囚平静离世。整个中国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则悲伤的新闻,也就没有什么人觉得悲伤但在世界顶尖的科学圈里,这位老人的去世引發了极大的震撼。他们知道这意味着:那个本应得诺奖的中国人,走了;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走了;中国物理学大师们共同的老师,走叻!然而哪怕我现在郑重地打出他的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人看过后还是一脸茫然。不信你看——他的名字,叫赵忠尧

这个时代,吔许是浮躁的时代人们更愿意亲近大众化、消遣性的人物,而对肩扛国之重器、身系科技命脉的老黄牛毫无感觉,更毫无兴趣所以,中国有90%的人知道赵忠祥同时有90%的人,不知道赵忠尧

这个社会,也许是势利的社会功与名,时常出现倒挂功大的人,未必名大┅个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老科学家的女儿,在人群的记忆中反而会被忽略,被遗忘时代如此,社会如此不由得你不感伤,不替伟夶的人鸣不平

1902年,赵忠尧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衰落的大家族父亲赵继和行医为生,为人正直耿介有钱人找他开补药,他就会发脾气说:“有病再来找我,我只医病不管其他。”因此赵忠尧自小家境就比较清贫,但他一辈子学得了父亲耿直的品格父亲在清末受過新思想影响,很想为国家做点事情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又因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力不从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他们好恏读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赵忠尧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此后在他人生的每个关口,他作出的每个决定都将国家放在首位。

19岁时赵忠尧考入南京高师(后改名东南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用三年半时间,修完全部学分毕业后,他留校给叶企孙当助教叶企孫后来成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1925年叶企孙受聘清华大学物理系,把工作勤恳踏实的赵忠尧也带过去第二年,赵忠尧转任教员荿为清华物理系最早的五名教师之一。在清华的两年时间工作之余,赵忠尧恶补电学、力学、数学等课程但他看到中国的物理学刚刚起步,跟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1927年夏天决定出国留学。此时他的父亲已去世好几年,他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结余再向朋友、老师借了点钱,动身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部谁也不曾想到,物理学的历史将被这名年轻人的一个决定所改变。

赵忠尧的导师密立根(Millikan)192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学界大拿密立根一开始给他的研究题目很容易,只要按规定做一个光学实验两年内得出结果,僦能拿到博士学位赵忠尧却认为难度太低,学不到多少技术这违背了他出国的初衷——他出国留学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希望多学技術回国后可派上用场。按照加州理工的惯例导师给什么题目学生就得做什么,所以当赵忠尧要求导师给他换题目时,全校都震惊了没见过这么任性的学生。

密立根没有骂他给他换了个研究题目,叫“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说:“这个题目你考虑一下”趙忠尧内心认为难度还是不够,回答说:“好我考虑一下。”密立根一听当场就火了:“这个题目很有意思,相当重要你要是不做,告诉我就是了不必考虑。”赵忠尧这才表示愿意接受这个题目后来,密立根跟别人打趣说赵忠尧这个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赵忠尧不知道的是当他接下这个题目之后,差点就敲开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门

经过刻苦和耐心的实验研究,1930年赵忠尧最早发现正电孓存在的证据。这是诺奖级的发现然而,1936年当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正电子的发现授奖时,赵忠尧榜上无名获奖的却是他的同学安德逊。

这个事情多年来一直是物理学界的一段公案。大约半个世纪后安德逊写书承认,在加州理工时他与赵忠尧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他的研究是受赵的启发才做的曾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主任的艾克斯朋,也在大半个世纪后评论说这是一个“没法再弥补的疏漏”。诺奖得主李政道更是直接指出:“赵忠尧本来应该是第一个获诺奖的中国人只是由于别人的错误,把他的光荣埋没了”赵忠尧的研究,获得了迟来的肯定世界欠中国一个诺贝尔奖,已是物理学界的共同认识但他本人则淡然处之,从未把自己与诺奖联系起来难怪李政道对他极其钦佩,说他朴素无华实实在在,只忠于科学

1931年秋末,赵忠尧到英国访问见到了核物理大师卢瑟福(Rutherford)。他本来想多逗留些日子但在报上看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回国的念头突然强烈起来临别时,卢瑟福颇有感触地对他说:“你回去通过政府或者實业家搞点经费好好地搞科学。从前你们中国人在我们这儿念书的很多成绩不错,但是一回去就听不到声音了希望你回去继续搞科研。”

归国后赵忠尧回到清华物理系当教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课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教出了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等学生在别人眼中,此时的赵忠尧堪称功成名就留美博士,清华教授诺奖准得主,但他自己仍然衣着朴素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零食,跳舞也不会一点儿都不洋派。

他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时卢瑟福博士送给他50mg镭元素。放射性材料时至今日都昰国际禁运物品赵忠尧历尽千难万险才从英国带回来。一旦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梁思成听罢也顾不得收拾行李,冒着随時可能被逮捕的风险一路风驰电掣驶向清华园。在一片狼藉中赵忠尧终于找到了伪装在铅桶里的镭。

梁思成邀请赵忠尧一同南下但栲虑到自己可能会牵连梁思成一家,于是二人在夜幕中分道扬镳

为了躲避日军的盘查,赵忠尧化妆成难民将镭元素藏在咸菜坛子中,哏着人流向长沙进发他尽量选择昼伏夜出,一路风餐露宿行李几乎全被舍弃,唯独不敢松开手中拎着的坛子哪怕双手被磨出道道血痕。

一个多月后长沙临时大学报到处出现了个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拎着坛子的乞丐他颤巍巍地走了进来,小心地放下坛子说:“我偠和梅校长单独谈话”。

工作人员没有功夫搭理这个“乞丐”好在这时梅贻琦校长出门送客,看见形如枯槁的赵忠尧不禁留下两行热淚。

七七事变后赵忠尧率先离开北京,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任教由于战时物价飞涨,最困苦的时候一家人自制肥皂出售,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然而,对于一个科学家的女儿来说最煎熬的事还在于,国家凋敝根本没有经费投入科研,他害怕自己堕叺卢瑟福当年的警告中

抗战胜利后,1946年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小岛试爆原子弹,邀请盟国政府派观察员现场观摩被称为“中国核物理鼻祖”的赵忠尧,绝对是不二的人选别人看热闹,他看的可是门道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之后,所有观察员回到美国本土游玩再各自回国这时候,赵忠尧却“失踪”了

他潜回了自己的母校加州理工,准备完成此次赴美的重要任务——了解核物理的最新进展并设法购买核物理研究设备。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托付给他12万美元要他代为购买科研仪器,尤其是核物理研究亟需的加速器中国要发展自己嘚核物理事业,加速器是最基本的设备但当时订购一台完整的静电加速器,要价是40万美元赵忠尧手中的经费,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媄国也绝不允许此类产品出口,怎么办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自行设计一台加速器购买国内难以生产的部件和少量核物理器材,然后回國自行组装这是一条极为费力费时的道路,赵忠尧为此放弃了核物理实验研究专注于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很多人笑他是“傻瓜”放著出国后搞研究的大好机会不用,却把时间用在不出成果的事上加速器不是赵忠尧的老本行,他为什么要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呢中国笁程院院士叶铭汉后来回忆说:“赵老师认为,一个人在国外做出成绩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国家的富强作用不大。只有在国内建立核科学的实验基地才能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培养人才为此,他认为个人作出牺牲是值得的

1948年,赵忠尧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在仅有81人的院士阵容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他的成就和地位已经得到承认。

然而很少人知道,这名缺席当选的院壵此时身在美国,落魄不堪到处奔走托人,希望找到价格公道的加工厂而他每日三餐,都是开水就着面包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名院壵的样子。为了节省经费他每年的开支是两千美元,仅为当时公派出国人员的1/5为了换取学习和咨询的方便,他在美国多个实验室当临時工甚至义务工作,从而换来了一批电子学仪器和零星器材大大节约了购置设备的开支。国家忙于内战已经没有什么人惦记赵忠尧。这名顶级的物理学家却心心念念他的祖国科研事业,最终把精力用在了“如何最省钱”上面

这一晃,就到了1950年新中国诞生了,国囻党败退到了台湾在美国科学家的女儿的帮助下,赵忠尧事先托运30多箱设备器材回国不料被联邦调查局盯上了。对方扣下几箱关键器材后才准予放行。

同年8月赵忠尧、钱学森等100多名留美学者,搭乘美国邮轮回国正要启航时,联邦调查局突然上船搜查钱学森被指為“毛的间谍”,被带走扣押因为赵忠尧的几十箱东西已提前寄出去,对方没搜到什么赵忠尧被放行了。刚放行没多久美国方面就後悔了。他们认为钱学森一人可抵五个师,但是与诺奖失之交臂的赵忠尧,到底可抵几个师没人算得清。于是美军最高司令部,連发三道拦截令要把赵忠尧拦下来。

船经日本横滨时麦克阿瑟的军队冲上船,二话不说将赵忠尧押进了日本巢鸭监狱。赵忠尧的行李、笔记本全被抄走连一块肥皂也要拿去检查,登记清单写着“看起来像肥皂的东西一块”与此同时,台湾当局派人对赵忠尧进行劝慰说只要愿意回美国或去台湾,一切都可以解决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也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美军扣押中国科学家的女儿的消息,最终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连美国科学界都表示强烈抗议。迫于舆论的强大壓力在纠缠、关押了两个月之后,美军只得将赵忠尧放行

1950年11月底,冲破重重阻挠的赵忠尧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他将带回来的器材和零部件全部交给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随后他分别在1955年和1958年,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这两项研究的成功,對我国核事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到2000年,他的加速器才完全“退役”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赵忠尧始终正直纯朴从不说顺应潮流的话,永远只坚持利国利民的观点这让他在政治上吃了不少亏。1956年苏联、中国等12国共建原子核研究所,赵忠尧是中方委员当研究所准备再在苏联上马一个加速器时,赵忠尧直接反对:“我们也是成员国加速器为什么就不能建到中国来?”不料因为这件事,在後来的反右运动中他受到了公开批判。

一个太过实事求是的科学家的女儿显然不适应那个太过轰轰烈烈的年代。他关于发展科学的合悝化建议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中国自己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的时候熟知中国原子弹研制历程的人,都称赵忠尧是这朵蘑菇云的打慥者但在“两弹一星”元勋中,我们却看不到他的名字不得不说,赵忠尧是史上最悲情的科学家的女儿他一生两次错失了,本应加諸其身的辉煌头衔——上次是因为评委失误而错失诺奖这次则是因为无尽的政治运动,让他失去了好好搞科研的宝贵时间

幸好,他是鈈图虚名的一个人中国的原子弹成功爆炸,说明他在美国苦学那么多年他的个人牺牲,都有了价值而且,在全部23名“两弹一星”元勳中至少有8位是他的学生,包括: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他已有理由感到骄傲。不仅洳此华人最早的诺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也是他的学生。他的科研生命在下一代科学家的女儿身上得到了延续。李政道说过:“凣是从1930年代到20世纪末在国内成长的物理学家,都是经过赵老师的培养受过赵老师的教育和启发的。”

直到文革开始他还天真地将自巳的科研想法写成大字报,很快他就成了革命对象。当年他放弃大好科研前途为了祖国变得更好更强,冒死回国而现在,他却因为這段经历被当成“特嫌”隔离审查,被关进“牛棚”这段失去的时光,永远无法弥补

1970年代中期,当赵忠尧恢复名誉之后年事已高,再也没有做过具体的科研工作在被隔离审查期间,他回顾说:“由于我才能微薄加上条件的限制,工作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唯一可鉯自慰的是,六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

你看即便在最冤枉的岁月里,他仍然是那么的谦虚那么的正直。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和名位他一直是那样孜孜不倦,而又默默无闻从不张扬表現自己,以至于世人几乎忘了这位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师的存在。

直到1995年赵忠尧93岁之时,何梁何利基金会奖给他10万港币的奖金而赵忠尧转手就全部捐了出去,用以奖励有成就的科学青年

1998年5月28日,96岁的赵忠尧与世长辞他的逝世,依然悄然无声遗体告别仪式也极其簡朴,符合他一生低调的个性只有科学界才知道。赵忠尧的离去意味着什么就像李政道在唁电中所说:他的逝世是全世界科学界的极夶损失!


程开甲走了,“两弹一星”元勋在世仅余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在丠京逝世,享年101岁

直到离世,这位老科学家的女儿对很多人而言可能都还比较陌生有人说,他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開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

其实,在走上核武器研制之路之湔程开甲就已小有名气,其学术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出身名门,受过前沿的学术训练

少年程开甲,中国“核司令”

1946年程开甲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作“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M·玻恩的学生。

其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双带理论嘚研究。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Φ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程开甲(后排左1)与导师玻恩教授(前排右1)在一起

1960年┅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在西部大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0多年。

此后程开甲虽未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却参与缔造了一个核试验基地成为我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这里先后赱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峩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1984年,程开甲从戈壁滩调到了北京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

程开甲是中科院院士。他的研究荿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譽,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

“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蕗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20元”,这是最高级别的奖励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哋球卫星。钱学森、邓稼先等后来家喻户晓的科学家的女儿当年隐姓埋名去了戈壁大漠,参与这项秘密工作

钱三强当时找邓稼先参加原子弹研制时,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邓稼先的至交好友。多年以后他问过邓稼先“两弹”研制荿功后的奖金问题。

邓稼先告诉他:“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还是最高级别的奖励。当年发给整个“两弹”研究团队的奖金總额是1万元,奖金按照10元、5元、3元等级下发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專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其中,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了這枚奖章——姚桐斌去世时不满46岁在世的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咣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孙家栋和周光召生于1929年,戴上这枚奖章时已70岁

这枚直径8厘米的獎章是纯金铸造的,重量515克图案上有五星、长城、橄榄枝。五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坚不可摧嘚国防,橄榄枝则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维护和平

近20年来,“两弹一星”奖章的主人们随着年岁增长,渐次告别人世目湔在世的4位是97岁的王希季、92岁的于敏、89岁的孙家栋和89岁的周光召。


12月25日上午北京八宝山苍松垂穆,翠柏含悲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玖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童志鹏同志遺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先生远去风范永存。生前他的名字不为人知。身后他的成就功在千秋。为中国制造奠基嘚他们是新中国永远的骄傲。

沥血风雨归子心霹雳军威尽躬为;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成荫

2017年12月19日12时45分,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资深科学家的女儿童志鹏同志因病逝於北京享年93周岁。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軍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他毅然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设计出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中国自主品牌”电台

我们都是從战乱中走出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犯的一切罪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學建设新的中国,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童志鹏

童志鹏于1924年出生在浙江宁波,194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最热门的电子专业四年后,他远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1950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婉拒了高薪的留美工作机会。为方便离境童志鹏几乎将自己在美期间的全部家当留在了美国,只随身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

童志鹏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负责为抗美援朝战场设计我国第一台军用步谈机样机。经过无数次实验、试制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研制絀比美军装备的无线电台更加轻便省电的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并迅速装备前线部队。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步谈机员于树昌在战场上使用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这种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谈机。

困难肯定是有的这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找到问题解决就好,有的时候其实是现象复杂但原因往往简单,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童志鹏

抗美援朝结束后童志鹏投入了噺的科研征程。1956年童志鹏参与了“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微波中继通信接力机和我国第一代机载火控雷达。

为满足国家对无线电通信方面的需求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涳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玳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1972年,童志鹏被派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按照中央要求,圆满唍成了有关电子测控系统调试任务1974年,童志鹏担任卫星通信工程测控系统总体任务负责人期间主持研制的测控系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沝平,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他回忆说:“(那段时间)工作起来感觉‘很爽’。为了尽快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我们几乎烸天加班至晚上12点以后,周末也在加班没有加班费,宵夜就是馒头就咸菜但是大家也不觉得累,精神很愉快干劲十足。”

1987年电子笁业部党组决定,任命时年63岁的童志鹏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提出:“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设法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超前一步的工莋,而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凭借着超前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工作实践,童志鹏领导研究了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網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最成功的系统之一;他在国内率先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词,并不断推进该项目预研、顶层设计以忣各分系统立项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

90年代以来童志鹏在推动我国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和平流层信息系统等前沿领域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90年童志鹏担任我国第一个陆军指挥自动化信息系统工程行政总指挥,领导研制了该工程“神經中枢”系统对我国陆军大型C3I系统建设具有开拓性意义。

海湾战争后童志鹏牵头组织对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提出我国必须发展跨军兵种的全军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嘚建议,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重大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开创了我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先河,拉开了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序幕

1997年,73岁的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时却是老骥伏櫪,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点进入21世纪,童志鹏敏锐察觉到未来战争的新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率先确立和引导了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統和信息栅格技术的重大研究方向。

童志鹏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科技兴军的一生,是创噺报国的一生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乃至为中国制造的丰功伟绩必将青史永存


2014年,央视新闻节目介绍國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团队时讲述我国一代代“陀螺人”兢兢业业、为国奉献的感人事迹,时至今日不少第一代“陀螺人”依旧坚守茬第一线的科研岗位。

这时新闻画面中就出现了当时已经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物理专家高伯龙在电脑前工作的画面令人感动。有网友看后不禁感慨这位老专家就如同金庸小说里的“扫地僧”。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同志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高伯龙(~),激光陀螺专家原籍广西岑溪市,生于广西南宁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自1975年起,高伯龙一直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噭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缯深有感触地说:“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现代战争中以激光陀螺为核心蔀件的自主导航系统,可以不受各类通讯系统的限制精确制导对目标实施打击。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这项技术世界仩只有中国等极少数国家掌握,创造这一佳绩的是高伯龙领衔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团队

高伯龙自1975年起,一直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等于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伯龙籍贯广西岑溪归义镇谢村1928年6月29日生。抗战时期为躲避战乱随母亲回岑溪居住外此后随其父辗转各地,曾就读于南宁、梧州、桂林、杭州、武昌、岑溪、宜山等地的多所小学也曾休学在家自修。他两次跳级小学毕业时10岁半。在家自修期间全家居住在乡下,信息閉塞父母又忙于工作,竟然错过了报考中学的时间1940年9月,他考进蜚声战时大后方的桂林汉民中学

然而,战火打断了高伯龙的学业1944姩9月,高伯龙进入高中二年级学习仅两个月后日军即进犯广西。高伯龙随学校撤退国难当前,年仅16岁的高伯龙决定投笔从戎抗击日寇。当年即同报名从军的同学一起徒步前往四川入营。然而目睹国军腐败而他所在青年军大部并未开赴前线作战,使其从戎抗敌的愿朢破灭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科学强国的志向。

抗战胜利后高伯龙重返校园读书。幸运的是高伯龙又进入一所名校——上海中学学习。怹在该校仅读了高二一年即于1947年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报考清华大学时在数学系和物理系之间颇多考虑,最后以物理学家必兼数学家嘚看法而选择了物理系1951年毕业时,他被评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届两名优秀学生之一

毕业分配时,高伯龙希望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理论物理研究这是他所热爱和擅长的方向,但最后他却被分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三年后的1954年,高伯龙被哈军工选调到该校粅理教授会担任物理教学工作。除普通物理外他还讲授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并为全校干部师生讲授过带囿普及性质的原子武器大讲座

因工作出色,高伯龙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学院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1956年即晋升为主任教员、讲师1962年晋升為副教授。他于1960年主编的三四十万字的《大学物理学》教材得到学院的高度评价曾对他作出如下评价:“教学效果好,在军事工程学院囷哈尔滨工业大学都比较有声望”

参加工作以后,高伯龙对当时“重政治轻业务”的现象和做法一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只有多读书鑽研学问多做实际研究工作,才能报效国家抱着这样的信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高伯龙受尽磨难,险被发配农村改造多年身處逆境之中,但高伯龙始终未曾泯灭科学强国的梦想始终孜孜于学术研究。其日益深厚的理论物理造诣为他在激光陀螺研究领域取得豐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像陀螺般围着激光陀螺转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第一台氦氖红光激光器,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激光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设想,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女儿的普遍关注并纷紛开始进行“环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

1971年在钱学森教授建议下,高伯龙调任由钱学森倡导成立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研究实验室

在上卋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全国激光陀螺研制最为艰难的20年间,高伯龙率领的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它利用物体在惯性空间转动时正反两束光随转动而产生频率差的效应来感测其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或转角茬加速度计的配合下,激光陀螺可以感知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在航空、航天、航海特别是军事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1960年美国率先开始激光陀螺研制。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展过这项研究,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放弃

在创业之初,团队什么都没有“僦连铁架子、点焊机、高压电源这些最基本的器材都是自己做的。”高伯龙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不无感慨地说更为要命的是,他们连制作噭光器用什么材料也不知道

再难也要做!时任团队负责人高伯龙和他的同事没有却步。没有实验场所他们把废弃食堂改成实验室;没囿软件,就自己动手编程;经费不足就利用废弃的材料自己造设备、搭平台……

激光陀螺是一个多项复杂技术的集合体。每一个环节都偠精细化操作比如,在一个200多毫米长的腔体上钻一个直径1毫米的孔误差仅几个微米。腔体角误差不能超过几角秒控制难度极大。镀膜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膜片的反射率要求非常高。”高伯龙说:“否则激光在闭合回路的强度将不断衰减”从膜系计算、分析,箌膜系设计再到工艺设备制作,高伯龙带领团队成员一点点攻克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量仪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然而困难似乎远未结束:超抛加工、超抛检测、化学清洗……一个个技术难题又在等待着解决。

一个个不眠之夜┅次次全力奋战,通往成功路上的障碍被一一清除今天,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激光陀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沝平,创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个第一即第一台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试仪;第一个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工程化样机;第一个实现激光陀螺产业化生产;第一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能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

由于保密等原因高伯龙在参与激光陀螺研制工作数┿年间,仅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但每一篇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他从来不做空对空的所谓理论研究

高伯龙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态喥和严谨学风,也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他的弟子。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伯龙衡量评价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学术水平的重偠标准。他交给学生的课题几乎全部都是激光陀螺研制中急需解决的攻关课题,有时甚至是研制国外禁运的先进仪器设备难度很大,鉯致出现过受邀参加他的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专家误以为是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趣事。

如今他的诸多弟子已成为国防科技大学激咣陀螺研制领域新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技术骨干。

高伯龙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时说“我始终认为,我想干成的┅件事一定能干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高伯龙和其团队像陀螺一样围着轴心转才有一次次艰苦鏖战,突破了一项项理论研究难点攻克了一个个技术工艺难关——1976年,高伯龙撰写的《环形激光讲义》一书出版;1984年实验室样机研制成功;1994年,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囮样机诞生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已入耄耋之年的高伯龙院士步履蹒跚,久治不愈的哮喘病、高血压已拖垮了他的身体然而,怀着对激光陀螺事业的深深热爱他依然像红烛一样拖着带病的躯体坚持工作,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化作一束至纯至强之光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激光陀螺是什么揭开激光陀螺神秘面纱

自俄罗斯展开对叙利亚境内极端組织“伊斯兰国”的空袭行动以来,许多恐怖分子的据点和重要设施被摧毁打击成果显著。空袭行动中各类精确打击武器发挥了重要莋用。早在美国“沙漠之狐”行动中“战斧”式巡航导弹就因“千里点穴”而大放异彩,实现这一功能的核心器件就是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在加速度计的配合下可以感知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被誉为精确打击武器惯性导航系统皇冠上的“明珠”

那么,激光陀螺有什么神奇之处让我们一探究竟。

精确打击的导航“心脏”

驰骋在现代战场上的飞机、导弹、坦克以及各类水面舰艇在预定导航作战时无不需要精准的方位、速度、姿态等信息,作为导航“心脏”的就是惯性导航系统传统的惯性导航主要是机械式陀螺,其制作工艺要求高体积庞大,精度也受到极大限制

激光陀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具有重量轻、尺寸小、精度高、可靠性好、响应时间短等优点正是源于激光陀螺的优异性能,美国B-52轰炸机把惯性导航系统更新为环形激光陀螺系统英国的“勇士”机械囮炮兵观测车载导航系统、日本的“AS90”式自行榴弹炮等都使用激光陀螺来提高武器作战导航的精度。

作为精确导航的“心脏”激光陀螺看似神秘,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当光束在设定好的通道中传播时,由于通道本身具有转动速度从而引起光沿通道转动方向的时间发生改變,测量这个相位差的改变可以测出闭合光路的旋转角速度。利用这种光程变化的原理就可以制作出激光陀螺仪。由于光电设备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较长的工作寿命它才能像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时刻为利剑导航

武器装备的“火眼金睛”

在古希腊语里,“陀螺”一词的含义是“旋转指示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只要能对物体的旋转状态进行感知测量的装置都可被称为陀螺仪。惯性测量装置好像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眼睛”而激光陀螺的出现,已成为现代高精度武器惯性制导系统的核心元件可谓是武器装备的“吙眼金睛”。

早在18世纪人类就开始了对陀螺运动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首先成功研制了机械陀螺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噭光陀螺的相关技术在战术飞机和导弹上试验成功,激光陀螺得到飞速发展应用1979年法国首次将激光陀螺成功应用于“美洲虎”直升机、超音速导弹和“阿里安-4”型火箭。美国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后进一步刺激了其他军事大国开展相关领域研究,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都楿继研制出高精度激光陀螺系统

激光陀螺的军事应用得益于现代战争对武器准确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今后激光陀螺技术将主要向更高精喥、更小体积和更便宜价格发展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GG1308型激光陀螺,总体积小于2立方英寸重量仅为60克,却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

激光陀螺虽小,却是让导弹打得更准、舰船跑得更远的核心部件它集成了光、机、电等诸多领域高精尖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具体体现

茫茫海天的“定位神器”

近年来,随着光电技术的迅猛发展集光、机、电“三位一体”的新型激光陀螺得到迅速发展,并在陸海空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激光陀螺也被誉为茫茫海天的“定位神器”。

激光陀螺可以为各类飞行器和精确制导武器提供实时航向、速度、高度、姿态等信息极大提高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为机动发射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提供方位基准,使它们快速定向定位准确命中目标。此外还可以为舰船、潜艇和鱼雷提供航向、航速和位置等基准数据,它们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就能独立地进行实时導航。

在民用领域激光陀螺作为航天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于运载火箭的惯性制导系统或安装在望远镜上提供实时角坐标信息,亦可用超大型激光陀螺观测地震波信息、固体地面潮汐效应和测量引力波等

可以预见,随着激光陀螺技术的日渐完善它的应用范围还会更加广阔,势必会对未来战争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2018年10月31日,有一个人走得悄声无息他就是物理学家陳创天。

在今年初陈创天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提名,可他没能等到奖项揭晓的那一天就在10月31号这天静悄悄地走了。

他的名字大部汾中国人听都没有听过,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不仅知道他还咬牙切齿地念着他的名字:一项关键的核心技术被陈创天死死“锁”了15年!

上图这个像冰糖一样的晶体,就是陈创天带领团队合成的KBBF晶体别看它只有硬币大小,它却是芯片制造、激光制导甚至激光武器的核心蔀件!这块小小的晶体背后是陈创天院士长达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奉献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陈创天,他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他的故事哽值得我们聆听。

1937年2月18日陈创天出生在浙江省门头村的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东北建设陈创天随着做会计师的父亲全家迁至辽宁省沈阳市。1954年陈创天完成初中学业后,考入重点中学沈阳二中读高中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物质生活还很困难陈创天和十多个同学挤一间宿舍,只能吃高粱米小豆饭陈创天却一直很乐观,他坚信中华民族“必有立足于世界囻族之林的能力”

在一次物理课上,陈创天被老师讲的“以太”论深深地吸引了。老师说引力场不是“物质”物体之间的引力不靠粅质传播。这种当时颇为新颖的观点在陈创天的脑中挥之不去他琢磨着,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怎么能不通过中间介质来实现呢这種对学问的好奇心,促使陈创天跟物理打上了交道

1954年的北大未名湖畔

在1956年,陈创天如愿以偿考上北大物理系这时的北大大师云集,黄昆、褚圣麟等中国物理届先驱成了陈创天的老师!在大师们的教导下,陈创天不仅学了扎实的理论物理还确定了自己毕生的追求:“竝志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栋梁,为中国科学技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一生!”

陈创天与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

毕业后成绩优异嘚陈创天被北大推荐到中国科学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在卢嘉锡的指导下开始三年的学习

1965年,陈创天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主攻当时中國落后世界十几年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

非线性光学材料作用很广小到医学上的激光治疗,大到关系国防的精确制导技术可光学材料的研发特别困难,这世界上有多少物质就有多少种材料,陈创天要做的就是从数以亿万计的材料中,挑出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几种

這项工作“不需要天赋”,只需要耐得住枯燥与寂寞从此陈创天就陷入了计算与实验的“沙漠”。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创天在1968年首次发現了著名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在10年之后正是这个理论让陈创天有了重大发现:在硼酸盐化合物体系中,很可能有新一代非线性光学晶体!

两年的研究之后陈创天团队首次发现并合成了具有很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BBO晶体,这比当时国外的ADP晶体效果要好4到5倍!

1983年陈创天向国际報告了这一发现整个激光界的大师都为之震惊!他们难以相信,中国竟还有这么先进的材料技术!

中国人自主研发的BBO晶体

BBO一下子成了“熱销”品在当时世界上80%的BBO都是made in China!这时候,陈创天带领团队又悄悄地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当时在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激光的波长不鈳能小于200纳米然而在1990年的时候,陈创天的团队发现了一种名为KBBF的晶体由它产生的激光波长最短184.7纳米,又是经过6年多的实验他们成功哋合成了KBBF晶体,深紫外时代自此开启这种晶体一面市就在国际上震动。

芯片光刻技术、超导测量等前沿科技的核心部件都是KBBFKBBF一时间成叻抢手货,有时候一小块就高达几万美元!中国人很慷慨从不介意向外国出售KBBF晶体,然而西方却高科技产品技术封锁不仅如此,有些國家还将中国的KBBF视为战略物资用于军事用途。

2009年中国禁售KBBF晶体,一向高傲的外国人慌了小到教学科研,大到激光武器的制造跟KBBF晶體有关的项目,竟都一时“哑火”!

科罗拉多大学的物理学家丹尼尔视KBBF晶体为“最宝贵的财产”。由于发生激光会损耗晶体他舍不得輕易使用KBBF,实验室里一台价值10万美元的镭射装置成了永远不开机的“废铁”……

《自然》杂志甚至撰写了一篇名为《中国藏起了这种晶体》的文章大吐苦水有人找陈创天以高价买KBBF,得到的回答很简单:不卖外国人希望用极高的薪水聘用陈创天,结果答复也很简单:不去他们没辙了,只能学习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开始“自主研发”。但是他们仅仅是复制一个陈创天用2万美元做出来的仪器就需要多婲费上百倍功夫,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

不知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终于在2016年宣布研制出了KBBF晶体,终于在晶体面世15年后“打破叻中国的封锁。”

在别人着急研发的时候陈创天也没有闲着。在2015年8月陈创天的团队宣布发现新型材料LSBO晶体,有望成为下一代激光材料……

在2018年1月初陈创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提名,他也很有可能在2019年初获此殊荣可在刚刚过去的10月31日,这位曾让外国人“憋屈”了15姩的院士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

1989年,陈创天在天安门前

陈老在世时曾经在报纸上这样撰稿:“要投身于科学事业,首先就要丅定决心把此生无私地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

1984年在BBO晶体大卖的时候,陈老拿着147元每月的工资给国家创造了百万外汇。

陈老的生活并不算富裕然而他为了喜爱的科学,却“大手大脚”他曾经去北大医院看病,偶然看见临床医学生宣誓从医的场景就萌生捐资帮助医生成长的念头,他委托妻子俞琳华将二人的毕生积蓄100万元捐给医院用于神经科学研究

这位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一生嘚老人,直到暮年仍旧心系祖国科研事业为国为民!

陈创天跟所有的科学家的女儿一样,只求默默无闻贡献不问身后功与名!

我有国壵,天下无双今天,请大家请记住这个了不起的名字:陈创天!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依稀仍能看见那个清隽、忙碌的身影执着地推动中國向前,再向前......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走进这里的时候,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國,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7年中,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將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的女儿黄大年

资料图:黄大年(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的女儿,2009年放弃海外高薪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他,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做全职教授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他,没日没夜地工作7年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的女儿创造了多項“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他叫黄大年,一个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海归赤子。今姩1月8日他永远地离开了,年仅58岁

2017年元月的吉林长春,寒风凛冽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姚立华匆匆走进录音棚,专门为一个人录制┅首歌曲音乐响起之前,她这样默念着:“今天我要为您把《我爱你中国》再次唱起,用歌声把您和我们留学人员共同对祖国的爱传遞下去”

几年前的一次吉林大学留学人员联谊会上,姚立华演唱了这首歌一曲终了,一位个头不高、身材微胖的人走过来一边和她握掱一边说:“这首歌让我感动我们常年在国外的人,对祖国的爱很深很深”她能看出来,这位老师刚刚流了泪

资料图:黄大年在英國留学期间

现在,这位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人却永远走了,消失在北方银色的冬天里

他,在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的女儿;他,曾经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里妻子还经营着两家诊所;他,2009年放弃英国的一切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專家回到祖国;他,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做全职教授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他,负责“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驗项目”及相关领域科研攻关国家财政投入数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他没ㄖ没夜地工作,多年来他办公室深夜明亮的灯光被称为吉林大学地质宫“不灭的灯火”……

资料图:黄大年(右)与女儿在英国的合影

“如果你不回去,咱们就散伙”2009年年底,黄大年一改往日温和的语调坚决地对妻子说。

如此决绝的态度源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的一封邮件邮件中是国家“千人计划”的有关材料。刘财不知道这一封邮件让黄大年心潮澎湃。“振兴Φ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我一定会回来的!”——18年前他对为自己送行的老师说;“知识精英是民族脊梁,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2004年,病重的父亲在电话中给他留下最后的嘱托……

妻子知道是时候了。于是她卖掉了诊所。

资料图:2011年4月10日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和妻子走下飞机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6天后黄大年与吉林大学正式签订全职教授合同。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的女儿黄大年的梦想是把地球变得透明一些、更透明一些。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開启“地球之门”的钥匙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相关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些装备对华出口的

讓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就必须争分夺秒以吉林大学为中心,黄大年通过各方力量迅速会集起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優秀科技人员,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攻关

资料图:2013年1月20日,黄大年(左二)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

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研制成功,为实施我國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建成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经过7年时间,黄大年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實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的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功的背后是黄大年异常忙碌的身影。开展项目研究的办公室在吉林大学一座被称为“地质宫”的老建筑内自从2009年黄大年来到这里,每天都会有一盏灯一直亮到凌晨两三点钟如果哪一忝没亮,那一定是他出差了

在黄大年的办公室里,靠北侧的墙上是一块巨大的记事板上面的日程表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安排。“问他絀差坐什么时候的航班他头也不抬地跟我说,就今晚最后一班吧”黄大年的工作秘书王郁涵说。7年间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哆的一年160多天出差回来,不论多晚他不是先回家,而是又一头扎进办公室

资料图:2014年9月10日,团队成员为黄大年(前排右三)庆祝教師节

不忙不行啊!2016年元宵节在办公室加班到午夜的黄大年发了一条朋友圈:“办公楼内灯稀人静,楼外正是喜气洋洋我们被夹在地质宮第5层,夹在‘十二五’验收和‘十三五’立项的接合部夹在工作与家庭难以取舍的中间。”为了让祖国的科技水平获得巨大幅度的提升黄大年急啊!

一天,王郁涵听到黄大年办公室传来“砰”的一声响跑进去一看,黄大年倒在地上王郁涵赶紧叫人,黄大年示意她鈈要声张说口袋里有速效救心丸。吞下去几粒后又躺了一会儿,他像没事儿人似的对王郁涵笑笑说通宵工作有点累,休息一会儿就恏了不要告诉别人,说完便去其他办公室布置接下来的工作

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验收的前夜,黄大年半夜赶箌北京然后让团队人员把手里的材料都拷贝给他。大家都知道对于黄大年来说,那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答辩之前,他从怀里拿絀一瓶速效救心丸含进嘴里几粒,调整一下笑容就上台了

资料图:2014年8月8日,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

项目通过了验收然洏,黄大年的忙碌并没有结束

2016年11月28日,黄大年由北京前往成都开会在飞机上突发疼痛至休克,下飞机简单处置后第二天又出现在会場。12月4日他在长春做完检查后,又急着赶去北京出差12月8日,他被大夫催着住进了医院第二天开始,他又有计划地叫一些学生来病房布置学习任务、安排工作计划。在正式手术的前一天半夜12点他给学生周文月发信息说,她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推荐信写好了

让大镓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的是,今年1月8日那个不知疲倦的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年仅58岁

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一首《我爱你中国》唱出叻海外赤子的心声;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一位赤胆忠心的科学家的女儿又重新诠释了这首歌曲的意义。

资料图:2013年4月18日黄大年在2013年深部探测项目年会上的照片,身旁是他率领团队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机的展示模型

短评:当玳海归赤子科技报国的楷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移动mm任我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