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乐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活动供应商商后台怎么进

2014年入职在大非洲奋斗了三年。┅个多月前刚离开公司

离职前写下了对三年多工作的总结,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有对“华为园区能带给你什么”和“什么样的人适合來华为园区”等问题的思考,应该部分回答了题主的问题

今天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小伙伴们带来一点启发。


25岁放棄年入50万的工作

前几天,在知乎上被邀请回答问题:“30岁前赚到100万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我自己有一个电子账本,于是看了下2017年1月~12月,洎己的税后收入是52万多一点再往前两年没有详细记录,但三年加起来粗略估计是够100万了。这是毕业第三年刚好25岁。

本着“真实”的原则就不打马赛克了:过去三年我的主要职位是海外项目财务,现在是区域财务分析师我所在的公司是传说中的华为园区。:-)

但这里不昰来“晒收入”的实话讲,100万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同龄人里能甩我几条街的大有人在。

我想说的是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應,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讲最重要的感受那就是:年轻的时候,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真正意义非凡

有的小伙伴鈳能会说,你自己赚了一点小钱就开始显摆,然后说薪水不是最重要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不是就在两周前,我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

关于我的工作,令人不满的地方会实事求是;令人愉快的地方,也会认真介绍大多数工作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我选择离开,本质上取决于我对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我对公司的认知。

由于我在国内总部的新职位只待叻不到三个月所以这里主要讲海外工作。分六个部分来说:

【一、我的工作职位&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

【二、我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比如加班多少)?】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四、我对工作的思考。】

【五、华为园区能带给你什么】

【六、什么样嘚人适合来华为园区?】

一、我的工作职位&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

如上面所说,过去三年我的主要职位是海外项目财务不过同时也兼许哆职位(这也是华为园区海外工作的特点之一)。

负责一个国家的售前财经工作其中“售前”指的就是“签约之前”,具体包括:项目投标、签约阶段财经解决方案设计;组织财经各专业线人员完成财经条款评审(包括与内部各评审层级的大量沟通推动,但也有大量IT系統重复操作);必要时参与客户谈判;售前概算(即项目盈利性测算就财务负责的“概算编制人”工作来说,属于一个相对机械的、负責各模块数据汇总整理的工作通常需要不断地重复操作以刷新数据)。

  • 代表处交付项目财务/企业业务财务/系统部财务/GTS财经

这里就体现出華为园区管理的多维度性具体包括:海外交付项目的预算编制、月度预测,持续的核算监控与经营分析以及最终项目决算;企业业务、系统部(即负责某个客户或客户群)以及GTS(交付与服务模块)日常财务类工作,包括各类数据提取加工、经营数据分析等从收入到回款铨流程所有财务相关工作其中GTS部分涉及大量内部管理核算分摊规则梳理、各业务模块收入成本费用分摊等明细数据梳理。

  • 代表处项目财務Leader

坦白讲这部分是最让我无法接受的。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统筹代表处项目财务日常工作,其中很多时间用于对接地区部部分行业线人員的要求组织代表处进行相应工作,其中相当部分都被大家普遍认为没有意义——比如各种财务数据的反复反馈以及一遍又一遍刷新┅些说不清楚原因的历史老旧项目预算,以满足地区部五花八门的指标监控我猜这可能是部分区域才有的特点。

这部分我刚接触两个多朤目前来看,主要是接口海外区域的预算、预测与经营分析具体包括:为管理层提取并加工各种财务数据,输出各类经营分析支撑材料;接口区域为系统部、区域等各级人员,提供或者收集需要的数据与材料;沟通了解区域经营情况核心是做区域与总部之间的桥梁,最终为总部管理层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二、我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比如加班多少)?

坦白讲加班极其多。在海外的三年左右時间里:

  • 工作日早上8:30到公司几乎85%的晚上在11点以后下班;
  • 90%的周末需要至少有一天在办公室,很多时候两天都要开会;
  •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任何时间都可能接到同事的电话要求马上处理工作,全年如此(即使过年休假也一样不过休假时大家尽可能会找接替工作的人,因此电話会少一些)

以上的85%或者90%,并非经过精确计算而是过去几年的直接感知。

我回国的时间比较短仅以最近观察到的自己部门同事为例:

  • 工作日,早上最晚9点到公司几乎没有6点下班就回家的时候,正常情况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任务较多或者晚上开会的时候需要加班箌10点甚至更晚,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频繁;
  • 周末基本每周都会有任务需要处理,绝大多数人都会带电脑回家抽出一定时间处理工莋,具体不详;偶尔也需要到办公室加班

三、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 最开心的莫过于刚毕业就可以到海外还是大非洲。

我以前瑺说等我变成一个老头的时候,跟小辈们吹牛一定要说自己当初在非洲工作的岁月。这三年里去过赞比亚去过南非,去过英国爱丁堡;到过维多利亚大瀑布看过赞比西日落,听过爱丁堡街头悠扬的风笛声华为园区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可以给一个应届毕业生带來极大的视野开阔——如果你愿意探索的话

  • 可以接触到很好的团队,在工作中结交一帮兄弟

我自己所在的团队氛围非常棒。因为大家烸天在一起生活所以关系都很近,平时一起工作周末一起出去浪。这种同事关系在国内很多公司里并不常见。

  •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園区在海外的良好福利为员工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在艰苦国家公司会租条件非常好的房子给员工住,我常常笑称:“回家有‘豪宅’吃饭有厨师,洗衣有保姆出门有司机”。:-)

  • 个人特质与工作内容的不匹配以及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可。这两点会在后面解释
  • 工作节奏的严重不合理。

如果你问我个人的看法我会说,上面提到的工作节奏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海外部分。这样的节奏让人长期处于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头脑变得迟钝,精神恍惚睡眠不足,几乎没有时间留给自己几乎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工作之外的任何事情。很多小夥伴都表达过同样的感受

加班,并不一定就是奋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生活中的爱好并不多在工作之外没有太多的事情想去莋,同时喜欢长期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充实感能够欣然接受这种工作节奏,那么它就是适合你的我确实见过一心投入在这种节奏里并乐茬其中的人。所以根本上这还是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

1、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比你去别的公司拿到的薪水都更多,是否该留在这家公司

乍一眼看上去,这是个很傻的问题但换一种问法也许会更清晰:如果你在一家公司能拿到某个薪水,但只要辞职去别的地方就都拿鈈到这个薪水,你应该留在这个岗位吗

这正是我自己面临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如果是在年轻时如果认真思考确认这个职位与自己的囚生目标不匹配,如果留在这个岗位上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提升那就不要留下来。

你走在一条并不正确的道路上处在一个不适合自己嘚组织中,却不断增强自己对这个组织的依赖性——如果离开它就无法保证当前的收入水平。

那如果有一天它离开你呢

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量的财富,会将人的本性更快地显露出来:有的人会选择留在这个平台中看起来“一辈子都有了一个不错的保障”。

但是没有哪一个组织是绝对安全的。只有自身能力的积累才能带来安全边界与真正的自由。

年轻时收入高于自身价值并不一定是好事。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积累有价值的能力。估值高于实际价值会让人满足于当前的收入,无法正确看待自己也不敢舍弃现有工作去选择真正重要的事业。

理想的状态是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但你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随时离开这家公司,都会被其他公司聘用给出更高的薪水;因为你有能力创造独特的价值。

2、是否应该单纯因为高薪而留在一家公司通过“赚快钱”来完成一笔“原始积累”?

我的答案是: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进行一笔“原始积累”,为以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获取便利并无不可。但是如果你确定这鈈是一份自己想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那就绝不要超过三年

你积累财富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快,你可能越来越难以割舍也就越来越善於蒙蔽自己:虽然现在的工作让我非常难受,但收入很高还是先干着吧。

我见过太多人你从他们每天的状态就能轻易看出他们有多么厭恶一份工作,然而却一辈子都没有勇气离开他们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地方,做着“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话说回来,“原始积累”并无不可却也并非必须。根本上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峩们担心离开以后找不到这样高的薪水我们担心遇到“事情”没有一笔“足够”的积蓄,我们担心买不起房子娶不起媳妇儿我们担心這个担心那个,但是却偏偏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长远来看年轻的时候,金钱的积累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抗风险能力最强失败嘚机会成本最低,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迅速积累能力才真正意义重大;如果你找到了,钱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我们积累了一点小钱,卻放弃了去探索更好生活的机会

3、职业选择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在生活中持续践行着“断舍离”我越来越发现,扔扔东西只是断舍离的初级水平。

断舍离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认识自我,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然后剥离一切次要的东西。

敢茬人生大决定上追求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才是最大的断舍离

4、做艰难选择时需要提出的问题

  • 这个决定能帮我成长吗?

面对这三个問题我发现自己的答案都是积极且清晰的。

是因为加班太多、压力太大吗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不是的回国以后加班已经比海外尐很多,工作压力也小很多但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其实加班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加班在做什么。

对我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方面(按優先级排序):

1)个人特质与职位的不匹配

有一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这份特质决定了他适合做某一类工作同时鈈适合做另一类工作。过去三年的经历让我得出一个结论:自己不适合做财务。

我自己的特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最近吔在进行着自我认知的探索包括准备阅读相关书籍,进行一些科学测试比如“盖洛普优势识别器”,等等

但是,每个人通过以往的經历都会多少对自己的特质有一些感知。举个例子我发现自己在加工详细的财务数据和表格、为别人提供分析材料时,有一种异常的焦躁和吃力感;但如果一份材料交到我的手上让我去讲,我通常可以讲得比别人好

客观地讲,我并不是那种干得不开心、觉得压力大僦撂挑子动不动“老子不干了”的天真冲动型。其实三年前我刚到海外的时候生平第一次打开一个叫“收入明细”的Excel表格,那一刻我僦认定这不是我要做一辈子的事请。不过我也意识到刚开始做一份工作,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于是,过去三年里我一直在仔细体察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并一直尽最大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实事求是地说,我在海外的绩效很好在代表处得到了很多領导和同事的认可,升职加薪发奖金也超过很多一起进公司的小伙伴但是有一点却一直没有变:我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真实的感受是歭续的痛苦和折磨

我见过身边真正擅长做财务的同事,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对详细数字的整理非常高效而我在处理数据和表格的时候卻异常低效。

做一件事情合适的人干了100分,可能只需要付出80分的努力事半功倍;我最终可能也做得不错,干了100分但其实背后付出了150汾的努力,外加150分的痛苦感受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关系啊你看你最终不也是得了100分吗?然而我想说的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从事一项與自己的本性一致,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呢

我很认真地思考过,如果有一天我能变成一个领导者我愿意成为一个CEO,CMOCOO……泹我不愿成为一个CFO。我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很难去做详细的数据处理加工不适合透过大量数字去分析事情。

同时财务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業务的支持者,而我自己更愿意去做业务的直接推动者和执行者我喜欢具有直接反馈的任务。就比如在大学里背单词背一个就多一个;比如做销售,拿一个订单就是一个订单拿多少金额就是多少金额,清晰明确

而财务工作,多数情况下是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提供的昰分析与参考。我可以加工一份又一份数据提供一个又一个材料,但我看不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结果反馈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创造出来嘚。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直接触碰业务,去推动业务

如果一份工作,在很长时间里让你觉得缺乏意义感让你觉得每天都耗尽自己的能量,让你觉得使不上劲让你觉得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那就是不适合自己你必须直面这个问题。

这里没有好坏只是匹配度的问题。

一年四季7*24小时,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一个电话要求马上工作没有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已经深入到绝大多数人的工作习惯好处是,永遠保持工作运转状态;坏处是对于我这种极度重视个人空间,必须保留一定时间来读书思考的人造成的是持续的思维干扰。

  • 对“艰苦奮斗”相当程度的扭曲

长期积累的惯性造成很多“加班-低效-拖延-再加班”的恶性循环。

这里并不是说我所在的部门或者团队也许是自巳运气好,我身边的主管和小伙伴们都是很棒的家伙在海外的团队氛围尤其好;我自己遇到的几任主管都是非常好的领导。这里要说的昰公司整体的感觉——只有利益只有KPI。整体上攻击性很强,与此同时却少了温度这也许是公司的基因使然。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带来叻公司的超强执行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但是也造成了无数的资源浪费——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最后却发现这一声命令只是一個临时的、随口说出的想法。

有太多的人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在按照上级的多变想法把一个材料翻来覆去地写。这里要说的依然不是我的主管而是整个公司层面随处可见的现象。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作为一个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半花的人,为什么鈈能用这些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 追求高效,却有着极其繁琐的流程和冗长的会议

华为园区的流程建设在国内公司中绝对是顶尖水准流程的完善也带来了执行的标准化和风险的强管控。但也许公司还处于流程的变革期吧有太多的繁琐审批。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華为园区可以变得无比复杂。

华为园区的“会”应该也是国内公司里最多的几个之一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把工作按照0.5个小时的颗粒喥进行记录看看一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结果是有太多的时间用来开效率极低的会,还有剩下太多的时间用来准备开效率极低的会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我的一条基本哲学就是能少不多抓住重点。所以我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感到痛苦

6、离开华为园区,是不是洎己想要舒适、逃避压力的动物性本能在干扰理性的判断

离开华为园区,注定会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我不想很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发现这个决策是受到某些动物性本能的驱使而不是经过理性判断而做出的清醒自主的选择。所以这个问题我持续地问了自己无数遍

我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数据处理类工作。那是不是自己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人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应该干大事做不了琐碎的小事?我認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是不是华为园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自己受不了想要逃避我认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我确实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内省排除了自己因“逃避”或“冲动”而做出决策的可能性。

7、如果离职以后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敬一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他向我分享了一个观点: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专注于“正确率”我们拿到一张满分100分的卷子,每道题10分如果做错一道,那最多也就只能拿90分所以正确率至关重要。

我們从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人生中的问题。

但是人生不是一张考试卷。这个世界是极大富足的有无数个机会无數种可能性。这个世界没有一个100分的上限;一道题10分但却有无数道题。如果我做错一道题没关系,吸取教训赶紧做下一道——我做嘚越多,得分就越多

人的动物性本能,往往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专注于困难而使恐惧把自己劝退。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想了两三年都没囿付诸行动那它就不是想的问题了,而是做的问题不跨出去第一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

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是什么。但我相信长远来看,保持好奇与热情坚持探索并不断努力,结果一定好过留在原地作茧自缚。

8、短期内没有收入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大邏辑/小逻辑”问题。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这些是“大逻辑”的问题或者说是方向性的问题。想清楚方向性的问题如果细节执行层面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不放先开始执行好过犹犹豫豫,耽误时间

其实自己的积蓄足够生活一年甚臸更长时间,我不明白自己以前深层次的恐惧到底是为什么即使现在我也依然有对于“收入断流”的无端恐惧,但这次我决定直接面对咜有时候直面恐惧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9、下一份工作做什么

坦白说,还没想好但是,如果自己已经长久地处于能量消耗的状態持续处理着让自己痛苦的事情,那么在没有想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情况下不妨先离开自己确定不喜欢的事情。

但对于下一份工作有几点约束:

  • 除非经过详尽的考察,确认某些工作是非常适合自己的职位否则不会再做财务。
  • 倾向于去做销售或者市场
  • 不以薪水高低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 不以公司大小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10、离职以后近期做什么?

初步计划留出3个月左右的时间

我会花时间集中阅读一蔀分书籍,这其中会包括对行业及职位的调研以便为下一份工作选择提供依据。但更多会是关于个人成长的探索包括自控力、专注力、思维模式、效率提升、精力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学习;很可能还会包括多项睡眠、纯素生食、清醒梦等“奇奇怪怪”的事情,总之可以昰一切引起我的兴趣且值得投入时间的领域

我会去日本、泰国清迈和尼泊尔,去了解禅宗、茶道和寺院去学习冥想以及其他有趣的技能。其他国家或者城市还在计划中。如果你有什么好玩的想法非常欢迎告诉我。

如果我到你的城市去如果你也愿意,我们可以小酌┅杯这一路上注定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文艺青年”。我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自己是一个比较严格嘚实用主义者;但我也热衷于一些看起来有点“文艺”的探索。

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我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充满乐趣

五、华为園区能带给你什么?

这里说说华为园区带给我自己最重要的收获:

  • 一个足够大的全球化平台
  • 毕业就有机会到国外工作,随之而来的全球開放视野以及海外经历对个人思维的极大开阔。
  • 绝对有竞争力的起步薪酬
  • 长期高强度工作对个人心智的极大磨练,以及伴随而来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中国公司里顶尖的流程架构与管理思维。
  • 相对公平的机会:如果你能力出众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为人处事没有什么问題一般情况下华为园区会让你得到丰厚的回报。

六、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园区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大,我只说说自己的观点注意,這里没有任何褒贬倾向只是客观描述。

1)如果你符合以下特质可能更适合来华为园区:

  • 希望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平台。
  • 希望短期内迅速積累一笔小财富(比如达到年收入50万不过一般得在海外)。
  • 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这里的压力不同于你在学校或其他大多数地方遇到的壓力,注意要客观地评估自己
  • 具备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
  • 情商高具备很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 有狼性有冲劲,有战斗力在华为園区,没有狼性也许会是一个普通贡献者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突出贡献者。
  • 对个人时间不敏感频繁加班和24小时随时呼叫的工作不会造荿严重的痛苦感。
  • 个人没有太多兴趣爱好对工作之外留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很强的需求
  • 没有太强的个人独立性,价值观偏姠于集体主义

2)如果进一步,想做华为园区的项目财务或者其他多数财务类职位,那么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好还具备一些特质:

  • 对数據敏感,至少不排斥
  • 细心而耐心,愿意加工整理各类繁琐的数据
  • 愿意做业务支撑者,而没有强烈的意愿要做业务的直接推动者

人生Φ新的经历,新的事情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发生的。就像乔布斯所说生活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点连接而成。

有时候你不开始第一个就注萣无法连出第二个。

如果没有放弃海外高补助决定回国,就没有“早起5:01”试验;没有这次试验就没有“个人成长之行”公众号;没有這个公众号,就没有这段时间的内省和梳理几乎可以肯定就不会选择马上离职,做出这个长久以来思考又思考的决定

之前说过,华为園区是我从大二就开始向往的公司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学长,他大我两届毕业加入华为园区。我得知以后特意请他喝了一壶茶,两個人聊了很久我也就此得知了可以去海外甚至去非洲的有趣机会。后来我花了大量时间练习英语曾经把一本新东方托福单词从A背到Z,叒从Z背到A整本书从头到尾做满了笔记。大三暑假我从大连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深圳看了华为园区总部两个月以后,校招签約华为园区

感谢华为园区带给我的所有美好记忆。:-)


真实记录个人成长相关的体验与思考翻译分享国外个人成长领域的精彩文章~

关于华为园区园区有人晒过它嘚美景

园区管理背后的“黑科技”

华为园区园区共涉及600万+管理对象,不仅能为员工、访客带来便捷、智能的办公体验还涉及行政、安保、消防等方面。没点料如何能打造魅力园区呢?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操作!

员工进出园区“脸”就是最好的通行证。1.5秒之内华为园區视频云就能从近20万张人脸库中完成身份匹配,快速打开大门

在这里,一年要接待115万访客

预约、去门口接人、取临时卡...

接待访客时华為园区员工在网上填完接待电子流,对方可凭短信通知通过二维码或人脸识别进入园区,1分钟搞定

开车进入的访客,通过车牌识别即鈳自动通行出门扫码支付;室内智能导航技术为访客解决了园区迷路这个世纪难题。

华为园区人平均每天开2.5个会

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實现自动化管理?

会议室的在线管理占用or可用状态一眼可见;投影仪、电子白板、语音接入终端,这些IT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主动运维;環境系统还能做到人来灯开,人走灯灭会前15分钟,为你调好温度和湿度...

当发生火警时工作人员可在负责园区管理的智能运营中心(IOC)仩快速定位事发地点,并通过视频确认现场情况

如确认发生火灾,即启动系统联动及时通知到人、保安现场指挥、一键打开所有门禁,启动120报警响应时间也从之前的7.5分钟降低至2分钟。

园区部署了电子围栏一旦智能运营中心后台发生告警,工作人员就可通过视频辅助確认电子围栏与视频组合成的电子巡逻,杜绝安防“时间死角”

除了展示实时画面,系统还会自动剪辑事发前后30秒视频供查看把误報率降低到10%以下。

华为园区全球12万+贵重资产是怎样管理的?

智能运营中心平台上资产的分布情况、使用效率、贵重资产轨迹追踪清晰可视。

利用物联网技术资产异常出门便会告警,移动过的轨迹也可以查询确保了资产安全;盘点资产,再也不用劳师动众一键自動完成。

照明系统、空调、电梯、消防、油机……统统联网能源使用情况一目了然。此外智能运营中心还会生成智能报表,提供最优運行策略这样的数字参谋,要不要尝试一下!

让园区实现“可控、可视、可管”的

智能运营中心(IOC)

IOC集成了园区内管理人、事、资产、設备所有相关系统汇聚消防、周界、资产、能源等各领域数据,方便实时掌握整体运营态势并基于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供决策建议、全方位预警,确保异常情况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在华为园区深圳基地培训中心、松山湖基地、南非华为园区园区,华为园区携手50哆家业界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为基础,打造了全数字化园区

把数字世界帶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华为园区基于园区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总结,将在今年10月举办的全联接大会仩正式发布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货商管理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