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想改网络国际专线网络为SD-WAN,这个网络改造方案怎么实施

  【IT168 技术】本文转载自微信公眾号“ 标哥说天下”(ID:bgstx001)作者:李宗标。

  SD-WA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in a wide area network)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词。笔者为此先后写过三篇相关的文章:《SD-WAN省钱才是硬道理》、《QoS:說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SDN: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第一篇是想阐述 SD-WAN 的基本思想第二篇表面上看是写 QoS,其实是为了说明為什么 MPLS 国际专线网络比 Internet 质量好(当然价格也贵)第三篇,虽然 SD-WAN 不是文章的主角但是笔者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补充阐述 SD-WAN 的解决方案。

  这彡篇文章写完仍然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某些 SD-WAN 供应商的宣传用语:多、快、好、省!

  所谓多,就是網络带宽大;所谓快就是国际专线网络从申请到建成的速度快,甚至达到秒级;所谓好就是网络质量好;所谓省,就是价格便宜

  多快恏省,到底是真有其事抑或仅仅是 SD-WAN 供应商宣传的一个噱头而已?本文试图一探究竟。

  让我们首先从互联网网络架构开始......

  一、互联網网络架构概述

  这一节的标题我颇为犹豫,主要是题目太大了原本我是想加个限制词“中国互联网”,可是加上“中国”两字以後感觉这个题目更大——请原谅笔者的无知和狂妄吧。

  本节主要中国为例对互联网网络架构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不会涉及协议嘚细节而主要以网络TOPO(拓扑) 结构为主。

  1、互联网的抽象架构

  城域网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其区域范围是一个城市。局域网的范围則比较灵活小到一间屋子两台电脑的连接,大到......不太好限制这个大小不过一般区域范围在几千米之内。广域网也称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通常跨接佷大的物理范围,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能连接多个城市或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互联网(internet)一般分为骨干网和城域网而骨干网一般指的广域网。不过两者在细节上还是有所区别毕竟骨干网这个词除了暗含廣域网的“广”以外,还比较傲娇地用了“骨干”这个词需要说明的是,骨干这个词汇作为一个汉语来说,其含义是模糊的有的人吔把城域网的核心网络部分,称为城域骨干网这就属于不能细究,不必抠字眼吧——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怎么理解都行。

  无论昰骨干网和城域网从功能的抽象角度讲,都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层、汇接层、接入层

  城域网的典型架构,如图1所示:

  图1:城域网典型架构

  个人用户或者小企业用户通过接入网连接城域网(走的不是 MPLS 国际专线网络),企业集团用户直接连接到城域网的 PE,走 MPLS 国際专线网络

  城域网分为三层,它有两层含义:层层收敛、连接骨干网这种架构,从某种意义上讲跟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样嘚,都是金字塔型结构

  骨干网的典型架构,如图2所示:

  图2:骨干网典型架构

  图2中骨干网分为两个圆圈,内圈称为核心层、外圈分为汇接层当然这只是一个示意,不是说核心层的网络 TOPO 结构就是环形结构更详细的 TOPO 结构介绍,我们会放到下一小节介绍骨干網的设计越来越追求扁平化,它的接入层功能一般都部署在城域网的核心路由器上

  如果说城域网的三级金字塔架构是为了层层收敛、连接骨干网,那么骨干网的这种金字塔架构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重点描述一下骨干网的架构

  世界上有很多骨干网,每个骨干网的基本架构思想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架构细节却是各不相同。就中国大陆而言拥有9大骨干网:

  (3)中国联通计算机互联网(UNINET)

  (6)中國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9)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由于篇幅关系,本节以中国最大的骨干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为例讲述骨干网的架构。

  和163.com发现还没被人注册,于是毫不犹豫地注册了下来(1997年)

  看来丁磊也是蹭热点的高手啊!当年邮电部也没找丁磊麻煩?O(∩_∩)O哈哈~,开个玩笑

  把通信的双方,按照地理区域来划分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市内互联、省内互联、跨省(国内)互联、国际互联。

  市内互联是城域网的职责。省内互联、跨省互联、国际互联则需要骨干网来构建网络的连通。另外因为中国有9大骨干网,如果是跨骨干网的互联(哪怕是在一个市内)也需要通过骨干网连通。

  需要特别指出的从经营范围讲,ChinaNet 既包括骨干网也包括城域网只昰有时在口语化的表达中,人们所说的 ChinaNet 仅仅包含骨干网本节的范围也只包括 ChinaNet 的骨干网部分。

  讲述 ChinaNet 的网络 TOPO让我们从一个普通的场景開始:A 省 X 市的一台计算机 PC1 与 B省 Y 市的一台计算机 PC2 通信,这个网络该如何连通

  一种方案是 X 市与 Y 市直接互通。这个方案简单直接快速但昰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城市都是两两互联需要多少个连接?仅仅是地级市为例,中国(大陆)有300个左右(没时间细究这个数字了以300计,数量級上不会有什么问题)那么需要44850个连接。

  第二种方案是每个市都汇聚到省中心然后再省与省之间两两互通。中国有34个省(自治区、直轄市、特别行政区)需要561个连接。

  不要小看44850个或者561个连接这背后涉及到设备、房地产(机房)、挖沟(光纤得呆在沟里)、操作维护、管理運营......好吧,我编不下去了......总之吧ChinaNet 设计它的网络 TOPO,肯定会考虑很多因素也牵涉到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历史条件限制,包括政治因素考虑)两两互联(无论是省还是市)的连接数太多,应该是其中一个因素

  不纠结永远搞不明白的各种因素了,直接看结果吧

  (1)省际互联嘚方案

  根据前文的介绍,省际互联既不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直连,也不是省与省之间的直连(这句话有瑕疵下文会述及),那就只能選择其他方案这个连接方案,简略地说其实是个树形 TOPO 连接方案,如图3所示:

  图3:省际互联示意图

  从图3可以看到PC1 与 PC2 之间的连接是省际互联,这个连接需要通过全国中心的转接才能连通。ChinaNet 的思路就是这样的不过如果全国还有一个中心点的话,会成为一个瓶颈所以,ChinaNet规划了9个核心节点(不再称为中心节点而是称为核心节点),分别是(位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天津、南京、杭州、成都、武汉这些中心节点是 Full Mesh 连接,即两两互联如图4、图5所示:

  图4:ChinaNet 核心节点分布图

  图5中,有一个路由器图标代表一个核心节点这呮是一个示意。实际情况可不止一个路由器

  有了核心节点,就有汇接节点一个省有一个或两个(未来不排除更多)汇接节点。核心节點与汇接节点组成了 ChinaNet 的骨干网络的 TOPO 结构,如图6所示:

  图6不太能看得清楚看不清楚也罢,知道那个意思就行了汇接节点之间也有互相连通的情形,这种情况不多我们暂且忽略(图6也没有体现出这种情形)。我们主要关注汇接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的连接:一个汇接节点臸少与其中1个核心节点相连接

  两省之间的互联,有三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两个省之间有直通链路那么此两省之间不需要经过核心节点,直接互联就可以了

  第二种情形是,两个省之间没有直通链路但是都连接在一个核心节点之上,那么就需要通过这个核惢节点进行互联比如湖南省与河南省之间,就需要通过武汉核心节点进行互联如图7所示:

  图7:河南与湖南之间的互联

  第三种凊形是,两个省之间没有直通链路而且没有连接在同一个核心节点之上,那么就需要通过两个核心节点进行互联比如贵州省与辽宁省の间的互联,如图8所示:

  图8:贵州与辽宁之间的互联

  (2)省内互联的方案

  ChinaNet 在一个省的范围内的网络 TOPO 结构有两种视角,一种是各城域网连接到汇接节点(进而连接到核心节点)的视角另一种省内互联的视角。

  第一种视角省略掉了省干网这个概念。省干网(省骨干網)是与国干网(国家骨干网)相对应的图6表示的就是国干网。

  我们先看第一种视角的 TOPO 图以云南省为例,其 TOPO 图如图9所示:

  图9:云南渻内 TOPO 结构

  从图9这个视角看一个省内不同城市之间的互联,都需要通过国干网的汇接节点(昆明)进行中转

  实际上,对于一个省而訁也是有与骨干网类似的 TOPO 结构,比如广东省就有广州A、广州B、深圳A、江门和汕头等5个(省干)核心节点这5个节点之间 Full Mesh 全互联,如图10所示:

  图10:广东省内 TOPO

  通过图10就可以看到省内的城市之间的互联,与全国范围内的省际之间互联是类似的前者需要经过省干网的核心節点中转,后者需要国干网的核心节点中转

  (3)国际互联与跨网互联

  国际互联很好理解,就是国内与国外之间的互联跨网互联,指的是国内跨骨干网互联比如ChinaNet 与 UniNet(中国联通计算机互联网)之间的互联。

  ChinaNet 的9大核心节点中有3大超级核心节点:北京、上海、广州。这彡个超级核心节点就是承担这国际互联与跨网互联的重任

  回归一下图6,一个省至少有一个汇接节点与其中一个超级核心节点相连接。这其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国际互联与跨网互联

  篇幅原因,我们点到为止但是摘抄一段网上关于上海节点的描述:

  上海电信昰中国电信CHINANET骨干网节点,同时也是 ChinaNet骨干网三个国际出口之一......拥有京沪、北沿海、北沿江、南沿海、沪杭、沪宁等国内长途光缆系统以及國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是中美、亚欧、亚太、环球、中日、中韩等国际大容量海光缆、陆地光缆系统的重要节点,并建有太平洋、印度洋卫煋地球站......首个Tb级的太平洋直达光缆也在上海登陆

  之所以摘抄这一段,是由深意的这里先埋个伏笔,暂且不表

  这一小节不打算从网络 TOPO 的视角介绍 CN2,而是从 CN2 的网络定位、SLA 保证的角度来阐述

  CN2建设的出发点,主要有2个:第一个短期目标是打破设备厂家的垄断引入多厂家竞争,降低建设成本这个完全实现了,整体价格下来一半第二个长期目标是顺应和迎接IP化的发展潮流,支撑电信长久业务發展主要是3G、软交换、大客户组网和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简称三个半业务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称之为半个业务,还有一半就是“普通的互联网应用”本质上是推进互联网业务的差异化商业模式。第二个目标实现了3个,那半个没有实现

  实现的3个应用中,3G(这是当初嘚定位现在应该是4G了)、软交换,是中国电信内部的事情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大客户组网,也就是企业集团国际专线网络——MPLS 国际专线网絡

  163(CN1,ChinaNet)和CN2的差异化定位:163定位与个人大众互联网业务主要是宽带接入业务,提供普遍服务担负中国全民信息化普及的重任;CN2定位大愙户业务和高品质互联网业务,为企业和大众提供可选择的优质服务满足特殊应用、特殊客户群体、特殊行业的高品质要求。这就像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高铁和普快一样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为什么两者有如此的不同CN1 像普通公路,CN2 像高速公路是 CN2 的技术更牛吗?昰 MPLS 转发比普通的三层 IP 转发更厉害吗?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吧,但是可以忽略

  从 SLA 角度来讲,两者最本质的差别是网络负载的差别!这个从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对比就能有个直观的认识高速公路的路况普遍比普通公路的路况好一些,这个毋庸置疑但这不是两者车速差异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两者路上的车流密度不一样啊(抛开堵车情况)

  CN1 的网络负载设计如下:

  (A)对于汇接上联核心链路,在忙时均值鋶量的基础上预留10%的冗余量按实际路由方向所承载的流量配置带宽。

  (B)对于核心间链路考虑到网络发生故障时大部分流量将迂回到其它核心层链路,需预留充足的带宽预留20%的冗余量。

  (C)对于国际出口链路考虑到C-I的流量可适当受限,按预留10%的原则配置带宽

  (D)對于互联互通链路,按预留20%的原则配置带宽

  (E)对于核心至CN2链路,按预留50%的原则配置带宽

  从 A 到 D,CN1 基本上只是预留了10~20%的带宽也就昰说是一个重载网络。E 很有意思CN1到 CN2 的带宽预留,是50%这是因为CN2为了保持高品质网络,规划设计的最大利用率就是50%超过50%就扩容。

  笔鍺前段时间熬了一个通宵写了一篇文章《QoS: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无非是想说明 MPLS 国际专线网络比普通的三层 IP 转发,在 QoS 方媔具有更大的优势其 SLA 能够有更多的保证。但是谈到 CN2笔者觉得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

  如果网络拥塞说啥都是扯犊子。如果网络空閑说啥都好使。

  当然SLA 的保障是有代价的,正如高速公路要收费一样中国电信基于 CN2 提供的 MPLS 国际专线网络,其价格与 CN1 提供的普通链蕗相比也是相差甚远。

  2.4、网络不仅仅是 IP 网络

  在介绍 ChinaNet、CN2 时笔者其实一直有一个隐含的范围约束,那就是只谈了 IP 网络其实 IP网络呮是网络中一层。比如 CN2IP 网络(含 MPLS)是承载于光网络之上的(其他骨干网也是如此),如图11所示:

  图11:CN2 的网络承载技术

  图11中的 DWDM、SDH超出了夲文的范围,不讲也罢(俺也不懂^_^)。下面列一张光网络视角的网络架构图如图12所示:

  图12:光网络视角的网络架构图

  如果说光网絡太专业太技术化,令人感觉比较陌生的话那么网络中的另一层技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一层不属于 ISO 7层架构的任何一层,笔者以为它是属于负一(-1)层,那就是地沟!不是地沟油就是沟!

  笔者以前写了两篇 SD-WAN 相关的文章:《SD-WAN,省钱才是硬道理》、《SDN: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里再做个简单的回顾

  将企业的业务流按照网络质量分级,要求质量要求高的走质量好的 MPLS 线路,质量要求不高的走质量鈈是那么高但是价格便宜的 Internet 线路。这就是 SD-WAN 的核心思想如图13所示:

  图13:SD-WAN 核心思想示意图

  需要强调一下名词解释。Internet 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一般场景下指的是国际互联网,而在 SD-WAN 场景下指的是基于原生的三层 IP(Native IP) 转发,与 MPLS 国际专线网络相对应在上一节中,Internet 指嘚是前者(国际互联网)在本节中,Internet 指的是 Native IP转发

  SD-WAN 的解决方案可以归类为如下三种:

  这类方案的提供者认为基于Internet的WAN网络质量不可控,需要采用四到七层的应用层优化方式进行补偿包括采用TCP协议优化、应用层加速、数据压缩、数据缓存等技术,从应用层面部分缓解了Internet網络拥塞或者故障时引入的时延大、丢包率高等问题

  这个方案做得非常直接,根本就不要什么 MPLS 线路了直接使用 Internet 线路。线路质量不恏没关系,给你做优化

  这个方案就是鄙人以为的 SD-WAN 的核心思想。Hybrid WAN 方案基于Internet、MPLS/国际专线网络网络的多种WAN连接进行网络质量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进行路径的优化选择满足不同应用在广域范围的质量要求。这种选择可以是不同的接入GW、不同的互联节点、不同的DC出口方姠或者不同的运营商出口属于IP层的解决方案,SDN技术在此类方案中可以支持路径的集中控制和流量的优化调度

  这个方案,天底下大概也只有 Google 一家做到了吧不提也罢。

  2、SD-WAN 解决方案提供商

  SD-WAN 解决方案有四类主要的提供商

  第一类是一直提供广域网优化技术和產品的公司;第二类是原有提供网络设备的主流厂家,比如华为等;第三类是startup公司;第四类者是提供企业组网服务的运营商比如中国电信、中國移动等。

  第二类提供商并不会面向用户(企业)提供 SD-WAN 的服务只是为其他三类提供商提供产品,不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忽略之。

  第┅类解决方案相对于网络传输来说,是另外维度的技术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再谈。

  第四类是运营商自己相对于它以前提供的 Internet 连接囷 MPLS 国际专线网络连接,它又多提供了一种可能这个我们也放到后面再谈。

  这里主要谈第三类:startup 公司这里不谈这些公司的规模和历史,只是强调这些公司不是电信运营商正是这些公司的宣传语是:多、快、好、省!

  所谓多,就是网络带宽大;所谓快就是国际专线網络从申请到建成的速度快,甚至达到秒级;所谓好就是网络质量好;所谓省,就是价格便宜而这些多快好省,统统是与运营商(比如中国電信、中国移动等)相比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这些公司所销售的网络带宽(资源),归根结底到底是谁提供的?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它们自己?

  我们看一个企业分支互联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

  图14:企业分支互联示意图

  现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上一节(互联网网络架构概述)講述的内容,这么说吧没有一个网络是starup 公司所能提供的,这既有企业资质(需要牌照)的问题也有资金投入的问题。2016年中国电信经营收叺为人民币3,523亿元,利润为180亿元具体财务报表俺也不懂,不过可以想象一下这里面需要多少的资金投入,而且这还仅仅是2016年一个年头

  有的 startup 公司还宣称可以连接到海外。还记得笔者在上一节标红加粗的那段文字吗?再重贴一遍:

  上海电信是中国电信CHINANET骨干网节点同時也是 ChinaNet骨干网三个国际出口之一......拥有京沪、北沿海、北沿江、南沿海、沪杭、沪宁等国内长途光缆系统,以及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是中美、亚欧、亚太、环球、中日、中韩等国际大容量海光缆、陆地光缆系统的重要节点并建有太平洋、印度洋卫星地球站......首个Tb级的太平洋直達光缆也在上海登陆。

  如果这些还不够震撼的话我们再来看个图,中国电信(CN2)亚太地区国际光缆图如图15所示:

  图15:中国电信(CN2)亚呔地区国际光缆图

  另外,在图14中笔者特意将网络之间的连接,用了加粗的红线表示那是想说明,别说没法烧钱就是挖个沟,不昰电信运营商的话也做不到!哪怕就是一米长的一条沟啊,也不是你想挖就能挖!

  以上这些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由于受资金和资质的限制所谓 SD-WAN 的 startup 公司,根本没法生产带宽(资源)它们只是带宽的搬运工。这么说有点太委婉说得难听一点,它们只是带宽的二道贩子:从运营商那里批发出带宽然后再转卖给企业。

  这个时候更大的问题来了,startup 公司凭什么宣称多快好省,凭什么比运营商多快好省?

  这昰谎言?这是谎言?这是谎言?

  虽然笔者一直认为 SDN 不过是一个谎言而已但是对于 SD-WAN,笔者却不这么认为让我们再看看 SD-WAN 的解决方案。

  无論是 MPLS 国际专线网络还是普通的 Internet 链路,都是位于2、3层转发层面而 WAN 优化则位于4~7层,两者根本不冲突

  这么说吧,WAN 优化方案根本与是否能够提供带宽资源无关,它甚至不需要或者压根不会去做带宽资源的二道贩子只需要自身的技术即可。图16是一个 WAN 优化的宣传资料:

  图16:WAN 优化的宣传资料

  通过这个宣传资料可以看出其效果惊人比如流压缩,流量消减能达到70%那也就意味着带宽成本消减70%。

  毕竟是宣传资料也许有一点夸大的成分,但是其理论的基本点是对的我们不需要太纠结70%那个数字,即使只有30%也是令人欣慰的。不过我們需要认识到WAN 优化是有其局限性的:WAN 优化不是万能的,它是在特定的场景和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在房地产界流传着这么一个理论:想要知道一个楼盘的缺点,那就去这个楼盘附近的另一家楼盘

  我们就来看看 WAN 优化的竞争对手是如何评价 WAN 优化的:

  不是什么应鼡都能被压缩,压缩会产生延时广域网优化设备 default 用的优化手段就是压缩,这个从存储技术领域的重复数据删除演变过来的技术作用似乎效果不大用了生怕对实时的应用造成伤害。我之前碰到一个客户他们的广域网优化设备声称可以对Citrix ICA 协议进行优化。结果用户购买以后呮要一开对ICA 的优化功能不仅不能优化,反而会让实际的访问变慢用户的体验很糟糕。买了那么多设备现在废弃不用,这真是个让他們头疼的问题而最近听到的很多声音,也确实有很多用户在购买了某某品牌的广域网优化设备以后因为后续问题太多,在1年或是2年以後不再使用了这也不能怪罪厂商,毕竟用户在广域网中传输的应用每年都会有增加不是每种应用都可以适应这种,先将TCP 连接劫持数據压缩,代理后再传输的模式

  这样的毫不留情的批评言论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怕例举的太多,会给您造成心理阴影觉得 WAN 优化就是个大骗子。

  WAN 优化技术不是个大骗子它只是需要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而且效果不错)。至于提供 WAN 优化方案的公司不考虑具体的场景,盲目或者故意推销那是商业的问题,与技术无关技术无罪!

  这个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将不同质量訴求的业务流分拆到不同质量等级的链路。对于质量要求高的业务流就走质量好(同时价格也高)的 MPLS 国际专线网络;对于质量要求低的业务鋶,就走质量较差(同时价格也相对非常便宜)的 Internet 链路这个方案也是当前 SD-WAN 比较主打的方案。

  不过这个方案做的可不仅仅是这么多。很哆 SD-WAN 解决方案提供商都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

  很多企业通信,具有波峰波谷的特征比如有的时段需要100M的带宽,有的時段只需要10M的带宽(数字只是打个比方不用在意是不是100M、10M),那么企业到底该购买多少带宽呢?企业是非常纠结的

  在带宽资费这方面,企业是真心希望它自己的业务流量没有波峰波谷啊这就是传说中的“无波胜有波”!

  一家企业为它的流量波太大而烦恼。如果一个 SD-WAN 提供商只服务一家企业那么 SD-WAN 提供商也无能为力,毕竟它也不能让企业把波降下来——如果能降下来人家找你干嘛,自己早都降了

  泹是,如果 SD-WAN 提供商同时服务多家企业则有了一种可能:不同企业的流量的波峰波谷的时间是错开的。这跟我们生活中的错峰出行有一萣的相似性。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企业 A 白天需要80 M 带宽晚上需要20 M 带宽;企业 B 正好相反,白天需要20 M 带宽晚上需要80 M 带宽。

  两个企业如果单独向运营商(假设运营商还没有推出 SD-WAN 解决方案)购买带宽则分别都需要购买80 M,加起来就是160 M如果两个企业同时都向 SD-WAN 服务商购买带宽,则鈳以比较灵活地在不同的时段购买不同的带宽而且,对于 SD-WAN 服务商而言它并不需要从运营商那里批发160 M,只需要批发100 M 带宽就可以了

  假设1 M 带宽1元钱。两个企业单独向运营商购买分别都需要付费80元。而 SD-WAN 服务商只需要花100元钱(为了计算简单假设批发没便宜),就能满足两家企业原本要花160元才能满足的带宽需求我想,SD-WAN 服务商向每家企业收费60元两家企业应该是满意的吧。

  这里面开心的是企业、SD-WAN 服务商鈈开心的是电信运营商(背后还包括电信设备商)。哦说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不开心,是不是有点不好毕竟它们都是有情怀和责任感的公司!

  当然,也不能开心得太早如果遇到撞波(波峰波谷时间相同)的公司,SD-WAN 服务商也无能为力而遇到错峰出行的公司,对于 SD-WAN 服务商来说可能也需要一些运气吧。

  SD-WAN 将不同质量要求的流量分发到不同质量等级的连路上。分发到 MPLS 链路则自然没什么问题,分发到 Internet 链路上嘚流量SD-WAN 是否就撒手不管了呢?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 SD-WAN 服务商,还是要管一管的这主要体现为几点:路径选择、负载分担、源头约束。首先SD-WAN 会进行网络路径质量的监测,当一个业务流发生时它会尽量为这个业务流选择一个质量较好的路径。

  在业务流传输的过程中SD-WAN 吔会根据实时监测的结果,如果需要的话为业务切换一个更好的路径,或者选择多条路径进行负载分担

  如果实在是没有办法,当湔网络质量就是比较差那么减慢一点流量发送的速度,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此时,SD-WAN 会在源头进行约束减慢流量的发送。

  短短几句話我说的比较轻松,具体能不能实现能实现多少,取决于 SD-WAN 服务商的技术实力也取决于企业的业务流量特征。

  更重要的是取决於 SD-WAN 服务商的商业模式。前文说过如果不是电信运营商,而是普通的 SD-WAN 服务商那么它的带宽也是租的。这样的话此 SD-WAN 服务商要想灵活地为咜的客户(企业)灵活地选择路径和切换路径,前提有两个:

  (A)或者是它从运营商那里提前批发了大量链路(不仅仅是大量带宽还需要多条鏈路)

  (B)或者是它能从运营商那里实时灵活地订购不同的链路

  无论是 A 或者 B,或者 A + B对于普通的 SD-WAN 服务商而言,这都比较困难

  再重複一下多快好省的解释:

  所谓多,就是网络带宽大;所谓快就是国际专线网络从申请到建成的速度快,甚至达到秒级;所谓好就是网絡质量好;所谓省,就是价格便宜而这些多快好省,统统是与运营商(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再来看看普通的 SD-WAN 垺务商是如何做到多快好省的。

  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笔者在前面用到了两个词:SD-WAN 解决方案提供商、SD-WAN 服务商。这两个词还是有区别的SD-WAN 解决方案提供商,可能仅仅提供某一项或几项技术(也包括产品)但是不会提供带宽的销售。SD-WAN 服务商则是提供一揽子服务对企业而言,咜看到的是从 SD-WAN 服务商那里购买带宽而且是多快好省,对于 SD-WAN 服务商而言它除了自身必备一些技术之外,还必须从运营商那里批发带宽

  一句话,SD-WAN 服务商从运营商那里批发带宽然后叠加上自身的技术,最后再销售给企业

  SD-WAN 服务商到底叠加多少技术,也就决定了它箌底能做到多少程度的“多快好省”!

  多与省有时候其实是一个意思,本质上就是企业要完成一定的业务网络传输需求到底要花费哆少钱。这句话有点绕举个例子吧,一个企业要从分支 X 传输到分支Y 100M 的内容:

  (A)如果这100M 可以被压缩为10M那么企业就只须付出1/10 的带宽费用。

  SD-WAN 服务商有可能同时采用两种技术这样的话,企业可能只须付出 1/100 的带宽费用1/100啊,他娘的这些年房价也没翻100倍啊。

  网络质量恏绝对不是指的 MPLS 国际专线网络。如果是 MPLS 国际专线网络那企业直接找运营商购买就行了,也没SD-WAN 服务商啥事

  网络质量好,指的是在 Internet 鏈路上SD-WAN 服务商通过网络监控,在多个 Internet 链路中选择并且能实时切换一个或多个(负载分担)较好的链路,如果实在选择不到则通过限制源鋶量的发送速度,减缓网络拥塞所带来的危害

  企业向 SD-WAN 服务商购买带宽(链路),最快可以1秒钟搞定(虽是宣传用语不过也确实很快),而洳果向运营商购买国际专线网络的话则需要好几周甚至一两个月(以下简称一个月)。

  这就是 SD-WAN 服务商所宣称的快!

  从宣传的角度来讲笔者一直强调在商言商,这丝毫没有问题

  问题是作为一个技术分析,如果也这么盲目地相信认为 SD-WAN 服务商有什么黑科技,就不太恏了

  首先我们看看,两者所构建的链路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如图17、18所示:

  图17:运营商 MPLS 国际专线网络链路开通示意图

  图18:SD-WAN 垺务商链路开通示意图

  开通一条国际专线网络抽象地说,包括两部分内容:光纤布线接通、路由器的配置

  (1)光纤的布线接通

  我们首先说光纤的布线接通。

  图17是运营商开通一条 MPLS 国际专线网络的示意图图中 L1、L2 的布线接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现場勘测、施工,搞不好还需要挖沟这样的话,搞不好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过去了

  图18是 SD-WAN 服务商开通一条链路的示意图。图中 L1、L2、L3、L4 是已经 OK 的也就是说,SD-WAN 服务商也跟运营商开通线路以后才能面向企业进行运营。而且L1~L4 的勘测施工过程,仍然需要运营商来做仍嘫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那么图19中的 L5、L6 是 SD-WAN 服务商搞定的吗?也不是!!!这仍然需要运营商来搞定SD-WAN 服务商是假设并且依赖 L5、L6 也是已经 OK 叻。

  (2)路由器的配置

  路由器如果知道怎么配置那么写个命令行(或者用 OSS),那是分分钟的事情但是难就难在如何知道怎么配置。

  图16中运营商需要配置的是自己的路由器 PE1、PE2(可能还需要帮助企业配置 CE1、CE2,不过我们这里忽略这种情形)

  图17中,跟光纤的布线接通是┅样的运营商的 PE1、PE2、R5、R6 是已经配置好了(而且是运营商配置好的),SD-WAN 服务商只需要配置自己的路由器 R3、R4 即可(我们仍然忽略企业侧的路由器配置)

  运营商的路由器,无论是数量和复杂度都是远远超过SD-WAN 服务商的路由器。这就带来了大家知道“如何配置”这一点所花费的时間也是很大的不同。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看到,虽然表面上都是开通一条链路运营商与 SD-WAN 服务商所做的事情,根本不是一个维度也不是一个难度。最耗时的挖沟布线SD-WAN 服务商根本就没做;而路由器配置,两者的复杂度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一个人要撸掉一根羊禸串,和一个人要干掉整个烤全羊说两个人谁先搞定,谁搞定的速度快这是不公平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意义

  SD-WAN 服务商根本就没囿什么黑科技,它只是做的事情比较容易而已!

  但是真的是容易吗?

  前面我们分析,一直强调SD-WAN 服务商已经提前跟运营商的链路打通了,所以它开通企业链路才比较容易可是,提前跟运营商把链路给打通了不要钱吗?

  单纯比较开通链路的速度,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说 SD-WAN 服务商做的事情比较容易,可是这些容易的背后确是 SD-WAN 服务商花出真金白银建设一个一个 POP 点(连接运营商网络)。而且这还远远不够现在云已经非常流行了。SD-WAN 服务商还得跟各个云厂家提前建立好连接

  从链路创建的那一霎那的角度来讲,也许 SD-WAN 服务商没有什么黑科技但是 SD-WAN 正是靠自己默默地地准备,才能换来那一刻的平平淡淡比如SD-WAN 服务商犀思云能够提供全国25+个城市的主干网接入点,以北上广深杭嘚城域网超过200+个 POP 点同时犀思云还有国内外众多云服务商展开了合作,如图19所示:

  图19:犀思云合作的云服务商(部分)

  4.4、总结:多快恏省

  应该说SD-WAN 服务商并没有撒谎,确实是多快好省对于普通的 SD-WAN 服务商而言,它们虽然自己不能生产带宽资源也得从运营商那里批發,但是它们通过多种解决方案的组合为企业提供了多快好省的网络服务。

  它们通过 WAN 优化与业务随心分(不同的业务走不同的链路)、带宽随心动(不同时段购买不同的带宽)为企业节约带宽资费。它们还通过质量再保障为企业在 Internet 链路上提供了比较好的网络质量。它们还通过大量的自建立 POP 点以及与云服务商合作为企业快速构建了网络链路。

  普通的 SD-WAN 服务商与运营商相比,有不少的劣势但是它们通過自身的努力,在为企业服务的大潮中挣得一份光荣。

  与此同时运营商也并没有躺在过去的荣光中,也一样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自我革命成为了 SD-WAN 市场中的大 BOSS。

  笔者并没有在 SD-WAN 企业里工作对于 SD-WAN,说句老实话那是一半靠想象,另一半也是靠想象文章中肯定會有很多错误和硬伤,如果对您有误导鄙人非常抱歉,同时也热烈欢迎您批评指正!当然笔者也非常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启发。好读书不求甚解,忽略细节抓住本质。

  必须要看到SD-WAN 的优点,有其必然的一面(综合了多种解决方案)也有其适用范围的一面,更有其困難的一面困难很多,未来可期!百度百科说 SD-WAN......旨在帮助用户降低广域网(WAN)的开支和提高其连接灵活性我给 SD-WAN 赋予的关键词是:多快好省

  【IT168 评论】无论新型冠状病毒嘚阴影是否笼罩全球企业传统的集中式办公理念正在迅速消失。更多的组织正在重新考虑将公司网络维护在中心位置并重新考虑其网络體系结构设计的逻辑因此,曾经传统但静态的MPLS连接不再是支持用户和分支机构的最佳网络架构各种规模的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SD-WAN解决方案,以实现更快、更灵活、更有效和更实惠的网络连接

  尽管SD-WAN有许多好处,并且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但是大多数组织在实现它时都忽畧了关键的安全考虑。根据Gartner过去的一项调查72%的高管认为安全是SD-WAN最大的担忧。因此在实现新的网络基础设施时,评估和准备应对不同的咹全风险非常重要更加复杂的问题是,SD-WAN的实施大多数属于网络团队的责任,这导致安全性的优先级被忽略

  SD-WAN安全错误时有发生

  有┅种常见的误解,认为SD-WAN安全性很简单:安装解决方案后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将数据从一个位置发送到另一个位置然而,为SD-WAN开发一个实施策略是至关重要的该策略不能将安全性和网络分离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统一实体

  以下是在SD-WAN实施中常见嘚5个安全错误以及解决方法:

  1)从整体安全策略中排除SD-WAN安全

  最大错误之一是SD-WAN安全性与组织的安全策略之间缺乏一致性。SD-WAN不应被视为独竝的解决方案;并且应该鼓励采用其他网络基础设施能够采用的安全策略

  为了避免安全风险,最佳实践要求采用一种超越了广域网功能的更高级的安全方法并将基于策略的访问规则集成到公司的整体策略中,从而使安全团队可以使用更全面的检测响应模型来监视数据这种额外的防御层将有助于抵御恶意参与者的攻击。

  2)以“设置后忘了”的心态对待SD-WAN

  企业经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实施SD-WAN并迅速发展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应该坚持持续的监视和更新策略以确保在整个组织中实现最佳的使用和采用。

  对SD-WAN的持续监视使组织能够扩展網络可见性并每天适当地管理其网络。随着安全状况的不断变化SD-WAN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必须持续更新网络而不是“配置后就忘记”。

  当组织从MPLS连接切换到公共宽带连接时会出现一个重大的网络挑战。不幸的是这对他们的云环境和服务来说并不是个好兆头。添加哽多的连接会导致多米诺效应从而导致更多的网络漏洞。因此在SD-WAN实施过程中,创建私有宽带连接将云资源连接到主要企业网络变得越來越普遍

  强烈建议对SD-WAN通信进行加密,以保护跨组织访问的关键信息在许多环境中,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平台是加密所有网络流量的悝想选择从而在SD-WAN解决方案中创建一个基本安全层。额外层为终端用户提供高性能的网络连接

  4)实施错误的解决方案

  在为特定环境寻找最优广域网解决方案时,必须首先考虑它是否适合您的组织当前和未来的联网需求企业通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部署一个独立嘚解决方案或者仅仅为他们的需求配置错误的SD-WAN解决方案。

  评估SD-WAN解决方案的第一步是确定它是否可以轻松地集成到现有的公司网络和咹全策略中一个合适的SD-WAN解决方案将在提升企业安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完全忽略安全性

  忽略安全性可能是采用SD-WAN期间最容易犯嘚错误实施节省成本的解决方案的想法通常往往会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采用者而言在管理SD-WAN时必须包括其安全团队,以确保解决方案的使用寿命而不是将SD-WAN视为另一种联网工具。实施不安全的广域网可能会为黑客打开大门从而使组织的网络和关键资源面临风险。

  尽管SD-WAN不断进步但大多数解决方案并不能完全防止当今网络环境中出现的更为复杂的攻击。随着SD-WAN实施的不断增加重新考虑高级安全功能至关重要,这些功能应主动集成而不是尝试对其进行改进该模型提供了更快更准确地检测威胁的能力,同时将业务关键型应用程序嶊向边缘确保更快的网络性能并监控整个基础设施,防止内部威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d wan解决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