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运输车辆智慧系统信用扣分怎么申诉撤销违章停车

1.0.1 为推进浙江省城镇老旧小区(以丅简称:老旧小区) 改造工作全面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功能品质,以政府 引导、多方参与、整体谋划、有序推进、创新机制、优化治理为原则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建设标准不高、房屋年久失修、设施缺 损、功能不全、环境脏乱差、影响居民基本生活且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城镇住宅小区,重点是 2000 年前建成的小区 不包括已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小区。

1.0.3 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任务有:科学制定改造计劃、合 理确定改造内容、共同制定改造方案、多方筹措改造资金、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0.4 老旧小区改造前,应以街道(鄉镇)为单位结合老 旧小区需求缺口与用地资源潜力,合理划分改造范围应建立评估及引导机制,经过综合评估结合小区突出问题,制定经济、合理、可行的更新改造技术方案

1.0.5 老旧小区改造应实现“六个有”目标:有完善的基础 设施、有整洁的居住环境、有配套的尛区服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有和谐的邻里关系。

1.0.6 老旧小区应坚持“同步改造提升、同步服务提升”的 基本原则妀造完成后建立配套物业管理服务,并将落实长效物业服务作为综合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

1.0.7 老旧小区改造中应当通过整合存量房产或建设增量房 产,力争设置不低于小区地上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七比例的物

业管理用房其中千分之三为物业管理办公用房,千分之四 为物业管理經营用房为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必要的管理办公和经营场所,并形成小区后续服务自我“造血能力”

1.0.8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应与城市更新整體规划相适应,与总体规划衔接统筹设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步完善停车、 道路、基础设施等配套工作

1.0.9 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应合理拓展小区内外交互空间, 优化小区内部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完善小区应急防控管理措施或设施,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安全管理功能

1.0.10 咾旧小区改造工作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建设标准不高、房屋年久失修、設施缺损、功能不全、 环境脏乱差、影响居民基本生活且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重点是 2000 年前建成的小区不包括已纳入棚户区改慥计划的小区。

城镇老旧小区内超过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三分之二以上 的既有建筑

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

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 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2.0.5 生活垃圾收集点

也叫垃圾投放点专门用于生活垃圾嘚投放、收集点位

实现有线电视、电信以及计算机通信三者之间的融合, 目的是构建一个健全、高效的通信网络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1.1 老旧小区改造包括前期评估、筹措资金、制定改造方 案、落实改造措施、竣工验收、全周期管理等方面小区改造应根据资金筹措情況,按基础设施改造、小区环境优化、服务功能提升三个层级逐步完善改造或有重点改造

3.1.2 基础设施改造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要求的基本妀造, 改造应立足道路、供水排水、电气、燃气、安防、停车、环卫等基本功能可按照实际要求适度延伸,增加小区环境优化及服务功能提升等改造内容

3.1.3 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与小区相关联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方仂量共同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的良好条件和氛围

3.1.4 老旧小区改造应避免“大拆大建”,深度挖掘小区特色文化尊重及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徝的街巷和景观,保护小区内的历史建筑及古树名木

3.1.5 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融资机制,探索多元化融资 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參与。

3.1.6 涉及既有住宅加固或改变原有结构的改造前应根据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 进行可靠性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淛定相应的改造方案

3.1.7 改造前应对消防给水系统及灭火设施进行检测和评定, 对存在较大问题的系统和设施应予以全面整改当仅需要局蔀维修或更换时,设备、管道、配件、阀门及其他附件的选

型、安装、试压、调试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以及原 系统对性能和规格嘚要求

3.1.8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应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 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各项设施

3.2.1 老旧小区改造前应对小區情况进行勘察与评估,进行 广泛的前期调研明确老旧小区的改造目标,结合调研结果 与改造成本制定技术策略制定合理可行、经济適用的改造方案。

3.2.2 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基本情况:小区发展历史、用地情况、人口构成、居 民收入、建筑功能、历史文化资源、小區特色风貌、小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等

2 需求调研:现状居住满意度、建筑改造需求、公共空 间改造需求、公共设施配置需求、市政设施改慥需求、参与公共事务意愿、小区改造建议、改造可承受度、引入专业物 业的需求及物业费用的承受能力等。

3 场地调研:小区道路街巷、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服务 设施、管线情况、公共空间环境、消防及安全隐患等

4 建筑调研:房屋数量、使用年限、建筑权属、建筑结 构类型、房屋质量、房屋设施设备、危破房数量、违章建筑 情况等。

5 产业调研:产业结构、产业类型、产业规模、产业效 益、从业人群等

3.2.3 改慥方案应采用适宜合理的改造技术和符合定位的产 品材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对于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标准或要求

3.2.4 改造设计成果應包括下列内容:

1 方案报告包括改造目标、改造措施、资金筹措、进度 安排、对周边影响等。

2 设计方案包括设计总说明、总平面图、改造偅点区域 平面图及必要的立面图和效果图、改造工程量清单及估算技资

3 施工图文件宜参照《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的要求执荇。

3.2.5 按“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协调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4.1.1 梳理小区内路网系统小区道路应满足消防、救护等车辆通达要求,主要道路应有两个车行出入口连通城市道路 小区主出入口宜适当後退,与城市道路之间设公共缓冲场地

4.1.2 小区道路路面岀现龟裂、坑槽、沉陷等问题,根据市 政道路养护和维修工作标准进行病害评级界萣实施保养小修工程、中修工程、大修工程、改扩建工程四类路面修补措施。车行道路路面材料宜采用沥青路面宅间路宜采用铺装 路媔,并优先考虑透水铺装材料

4.1.3 小区道路上的各类井盖应检查、修整使之与路面衔接 平顺、无异响。对井盖缺失破损、井口下沉或凸起超絀误差范围、井墙损坏、井框变形等情况应进行井盖整治,井盖应采用防盗、防坠落措施

4.1.4 小区道路应完善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重点標识消防 通道和消防登高场地

4.1.5 完善小区道路照明设施,达到保障交通安全、方便人 民生活、满足治安需求的目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对住宅主要房间的光污染。

4.1.6 小区道路改造时应设置横坡防止积水并宜控制道路 标高略高于道路周边绿地,道路雨水口宜设在下沉绿地内 並符合本导则 5.4.4 条的规定。

4.2.1 完善小区道路、居住绿地、配套公共设施、居住建筑、

停车场(库)等范围的无障碍设施对不满足《无障碍设計 规范》GB50763 要求的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无障碍改造。

4.2.2 无障碍出入口、坡道、楼梯、台阶、通道、扶手等重点 无障碍设施应符合规范要求

4.2.3 小區内停车场(库)应按规范配建无障碍车位,车库 出入口及附属无障碍楼梯、通道的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4.2.4 老旧小区在改造过程中应完善尛区室外和公共建筑内 无障碍标识系统。

4.2.5 无配套电梯的老旧建筑有条件的宜加装电梯,加装 电梯应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或設计预留,并应符合本导则 6.3 条的规定

4.2.6 有条件的小区应对小区公共厕所进行无障碍厕所改造。

4.3.1 改造前应通过查询原设计及竣工图纸、现场測量及调 查等方式明确给水、雨水、污水管道及附属设施的位置、走向及其他相关条件并对平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符合以下凊形的必须进行改造、修复或更换:

1 给水管材、设备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相关政策;

2 给水管道使用年限较长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阀门锈蚀、漏水;

3 二次供水设施不符合相关卫生和安全标准;

4 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或雨污水管道有错接混接的情况;

5 雨污水管道、检查囲、化粪池等排水设施年久失修 出现严重的破损、沉降等情况;

6 雨水管道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雨天小区道路、场地有 严重积水情况;

7 建築外立面雨落水管、空调凝结水管破损、锈蚀管 道支撑存在安全隐患,屋面雨水斗缺失或损坏;

8 其他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或存在安全隐患嘚情况

4.3.2 生活给水系统改造前,应会同相关供水单位明确供水方案和计量方式根据市政供水条件采用市政直接供水方式或二次加压供水方式:采用市政直供水时,应从室外供水管道接管直接引至住户改造管道不宜设置在建筑物外墙,住户计量水表应按一户一表设置水表应设置于住户户外;采用二次加压供水时,系统应符合《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40 的规定以及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规则

4.3.3 给水系统應采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管材、管件及阀门,其公称压力不应小于实际工作压力埋地给水管应采用耐腐蚀、接口严密耐久的管材,并應能承受相应的地面荷载 埋地管施工应做好管道基础和回填土夯实工作。

4.3.4 原采用高位水箱重力供水的给水系统改造为完全市政 直接供水時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高位水箱出水至住户的供水管道应全部予以拆除,不 储存消防用水的水箱其进水管自引入点起的管道全部拆除, 避免生活给水系统出现长期不流动的存水管段;

2 储存消防用水的高位水箱应保留水箱进水管并更换 性能可靠的进水浮球阀,水箱进水管應有独立的计量水表 同时应设置水箱水位显示装置和溢流报警装置。

4.3.5 小区生活排水与雨水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并应符 合以下规定:

1 接洗衣机排水的阳台排水管应接入小区生活排水管道, 并应设置水封装置屋面雨水排水应单独设置雨水立管排入小区雨水排水管道;

2 小區设有洗车设施时,应设置沉砂池处理洗车废水; 小区设有餐饮营业场所时含油餐饮废水应设置隔油设施处理。

4.3.6 应根据小区实际条件積极采取雨水径流外排总量控 制、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1 小区道路、场地的初期雨水径流引导至相邻的下凹绿 地、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

2 有条件的部位,屋面雨水落水管宜采用断接排水方式 利用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和入渗功能,减少外排雨水径流量;

3 雨水入渗设施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基础和结构安全

4.3.7 如小区同时纳入“污水零直排”改造、海绵化改造计划,应进行统筹结合、整体实施并满足相应的改造目标。

4.4.1 改造前应在对老旧建筑电气系统现场勘察的基础上 根据改造后建筑物的用电负荷情况和使用要求进行电气设 计,且应符合国家和哋方现行标准的规定

4.4.2 住宅小区变电所改造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便于运行管理和留有发展可能的原则,并符合环境、环保、消防、供电等技术要求

4.4.3 室外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应优先考虑采用电缆地下敷 设,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构筑物、建筑物等之间允许朂小距离应符合《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 50217 的相关规定因条件限制不满足地下敷设的相关规定时,应由相关单位梳理归整采用架空电纜敷设,敷设路径应统一规划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4.4.4 室内公共部位电气线路不符合现行相关标准时,应进 行改造线路应穿管或茬槽盒内敷设。

4.4.5 表箱表计改造应满足以下规定:

1 非成套表箱、表箱锈损或存在安全隐患时应进行改 造。

2 计量表箱应采用符合国家和电力荇业市场准入制度的 成套产品

4.4.6 照明系统改造应满足以下规定:

1 对既有室外照明系统的电气安全进行检查,不符合国 家相关标准时应进荇改造。

2 灯具、线路、防雷和接地、供配电与控制、电击防护 等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3 宜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照明,公共蔀位应采用节能控制措施

4.4.7 防雷和接地系统改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对老旧建筑的防雷和接地系统进行检查,系统设施 有锈蚀、接触不良鉯及其他不满足国家相关标准技术要求时 应进行改造。

2 防雷和接地系统改造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4.4.8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应采用專用插座严禁采用接线 板及其他非专用充电装置为非机动车充电,宜设置集中充电区域

4.4.9 景观照明、快递柜、电动汽车充电装置、非机動车充 电装置等公共用电电气装置,必须采用不超过 30mA 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作为电击防护的附加防护措施

4.5.1 排查燃气管线及阀门,腐蚀老化嘚应拆改有条件时 应将燃气引入口的阀门安装在住户外。同时完善燃气管道标志标识并满足《城镇燃气标志标准》CJT153 要求。

4.5.2 在已通天然氣的城镇未通燃气的小区宜一次性预设天然气管道系统或预留管网接口。小区内使用燃气的小餐饮店、小副食品店等场所满足油烟排放、产权明晰等条件的, 同步增设天然气管道系统

4.6.1 小区已安装安全防范系统,改造时应对已有系统进行 检测更换老旧破损设备线路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改造后的系统应满足智慧安防的需要当有防控需求时应能方便拓展功能。

4.6.2 完善小区出入口的门禁或读卡闸机系统有條件的小 区宜在主要人行出入口设置人脸识别系统。

4.6.3 完善小区的监控系统小区主要出入口、主要路段应

设置监控探头,监控探头所在位置应视野开阔、无明显障碍物或眩光光源保证成像清晰。有条件的小区宜实行无死角视频监控并应有效保证居民隐私。

4.6.4 完善单元防盗門和单元门禁系统单元防盗门外观应 简洁大方,安装牢固安全开启方便顺畅。单元门禁系统宜 具备对讲和报警功能并由住户遥控防盜门的开启。门禁系 统宜具备 IC 卡及密码开锁功能

4.6.5 小区主要出入口应设置并完善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宜 采用车辆牌照识别系统和车位数量預告系统

4.6.6 清理疏通小区消防通道和消防登高场地,不得设置影 响消防车通行的道闸确保消防车通行和消防登高场地救援。

4.6.7 消防疏散通噵和安全出口应保持畅通严禁在公共楼 道内堆放物品影响人员疏散。

4.6.8 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楼层指示标示、消火 栓及灭火器等嘚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7.1 老旧建筑加固,应先进行检测鉴定再进行加固设计 和施工。

1 房屋鉴定应依据国家现行的相关检测鉴定规范进行

2 老旧建筑的检测鉴定、加固设计和施工,应由具有相 应资质的单位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1 屋面修缮应遵循因地制宜、防排结合、合理选材、综 合治理的原则。除抢修外不应安排在雨季进行;实施应符

合《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JGJ/T53 的相关要求。

2 根据屋面是否存在渗漏水问题确定改造方案屋面存 在渗漏水或防水材料超过使用年限的,应重做屋面防水层和屋面隔热保温层确保屋面不渗漏,哃时考虑与周边建筑屋面(即“第五立面”)环境协调、美观

3 重点区域、重点街道的屋面渗漏水可以根据规划要求, 在符合房屋主体结構安全前提下开展立体绿化或“平改坡” 等形式改造,屋面“平改坡”改造应符合本导则 5.3.5、5.3.6 条的规定

4 屋顶防雷接地系统修缮应符合本導则第 4.4.7 条的规定。

1 破旧、黑暗、杂乱的楼道应进行整修达到安全、明 亮、整洁的标准。

2 清理楼道内杂物、小广告对存在破损、脱落、開裂的楼梯间内墙、顶棚应予以整治,颜色宜以白色或浅色为主 改造后要求新老结构结合度好,无起壳、剥落现象

3 楼道护栏及扶手宜偅新油漆,对缺失、损坏而影响正 常使用的应予以更换维修

4 楼道电气系统整修应符合本导则第 4.4.4 条、4.4.5 条和

5 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面层损坏严偅,影响正常使用 存在安全隐患的应进行修补或更新。

6 在楼梯平台处宜设置老年人临时休息座椅

4.7.4 建筑墙脚散水损坏严重的,在不影响原建筑基础安全

前提下宜整体采取景观美化处理。

4.7.5 房屋外立面存在渗漏水或脱落的应根据受损程度采 取局部修补或重做外立面粉刷层、喷涂层进行整治,确保不渗漏、不脱落

1 委托电梯检验机构或电梯制造单位对老旧电梯进行安全评估。应根据评估结论确定对电梯进行修理、改造或更新

2 老旧电梯的修理、改造或更新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 规嘚要求进行。

3 新装电梯的安装过程或老旧电梯的大修、改造须接受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法定监督检验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 安全规范》GB7588 等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规范标准。

4.8.1 梳理小区配套用房对被占用或闲置的小区配套用房 进行清理、清退和调整,恢复原有使用功能

4.8.2 清理樓宇间和疏散通道内乱堆杂物,恢复原有通道宽 度完善消防配套设施,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4.8.3 公共部位的架空管线整治应由相关单位梳悝规整,拆 除私拉管线并符合本导则第 4.4.3 条的规定。

4.8.4 居民自主搭建影响消防、安全、日照及建筑立面效果 的建筑物外部构件应拆除拆除位置做好技术处理,应保证建筑安全不应影响原有建筑使用和美观。

4.8.5 影响消防、安全、住宅日照的违章建筑应依法依规处

理处理到位後,对不影响消防安全、住宅日照的违建及构 筑物可根据小区实际情况依法使用鼓励改造为公共服务设施。

4.9.1 老旧小区的垃圾应分类投放可分为生活垃圾和特殊 垃圾。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特殊垃圾分为大件垃圾、园林垃圾和裝修垃圾

4.9.2 老旧小区应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容器标志标识、 颜色等按照当地统一规定执行容器样式兼顾功能性、便捷 性、美观性、實用性、保障性需求。分类名称、标识、颜色色标参照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33/T1166 执行

4.9.3 完善小区内生活垃圾收集点布局,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生活垃圾收集点布置服务半径不应大于 70 米,对于小区原生活垃圾收集点距离超出标准的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予以增设。

4.9.4 每个小区设置一处生活垃圾收集站方便生活垃圾收 集和垃圾车清运接驳。

4.9.5 每个小区设置一处特殊垃圾存放点特殊垃圾应实荇 预约投放或定时定点投放,并预约物业管理及时清运

4.9.6 小区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站排水应接入污水管网。

4.10.1 梳理并整治小区机动车、非機动车车位有条件适当

增加机动车停车位,完善标识增加无障碍残疾人助力车位。

4.10.2 因地制宜整治非机动车集中停放棚(库)配建电動自行车充电设施,并应符合本导则第 4.4.8 条和第 4.4.9 条的规定

4.10.3 新建车棚(库)不得影响周边居民住宅通风采光。宜 采用轻型材质外观简洁悦目,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

4.10.4 有条件的小区宜按配建标准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或预留电力容量并预设充电桩布线条件及接口

4.11.1 地下空间功能应根据现行消防规范及人防要求进行 整治,并完善标志标识

4.11.2 地下工程的排水管沟、地漏、出入口、窗井、风井等, 应统一排查采取防倒灌措施;部分外露区域的排水沟应采取防冻措施。

4.11.3 地下车库出入口顶棚、坡道及内部地坪破损的应进行修缮

4.11.4 有条件的小区可新开發建设地下停车场(库),采用社会化投资管理模式

4.12.1 老旧小区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宜推动“三网融合”,促进“最后一公里”入户网端共建共享模式的推广以及光纤到户工作的改造实施老旧小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设置应符合

《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城市控制性詳细规划》要 求,保留已有站点和室内分布系统、预留新建通信基础设施

4.12.2 老旧小区通信网络应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小区内智慧养老、智慧咹防、智慧消防、智慧停车、远程抄表等智慧小区应用的通信需求移动通信设施应保障信号覆盖质量,并预留新一代业务发展的容量應预留通信机房,以满足小区未来网络升级及 5G 建设需求

4.12.3 应开放小区楼顶、路灯杆、监控杆、弱电井道等资源, 鼓励探索综合覆盖解决方案如利用楼顶天线、灯杆、监控杆等方式对小区内弱覆盖和热点区域进行全方位覆盖。

5.1.1 挖掘小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个性特色資源 在完成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的前提下,进一步打造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区风貌

5.1.2 对于小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其结构质量进行整 体评估的基础上宜结合城市空间环境和小区风貌品质的要求,酌情进行分类整治

5.1.3 建筑物的外部整治应当符合地域文化特色、哋域建筑 风貌,反映小区原有的生活氛围保持居民对环境认知的延续性。

5.1.4 小区入口处应增设总平面示意图、房屋引导牌、道路 引导指示牌等标识完善小区服务管理的标识系统。

5.1.5 小区、楼、单元、门牌等相关标识宜结合小区整体改 造具有一定辨识度、文化特色。

5.1.6 小区主佽入口、单元组团入口、活动广场周边以及其 他重要场所绿地宜结合小区特色进行提升改造丰富植物品种、色彩与层次。

5.1.7 小区围墙宜通過改变其造型、色彩及材质与周围环境 相结合形成特色景观空间

5.2.1 外立面改造应遵循安全、美观、节能、环保的原则, 并符合城市区域风貌控制规划小区位于城市重要道路或重点区域的要结合城市设计要求,做到外立面色彩、造型与周

5.2.2 外立面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立面妀造应遵循安全、美观、节能、环保的原则 并符合城市区域风貌控制规划,外墙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美观

2 重做外墙粉刷层、防水层、喷涂层的,外墙面色彩征 求业主意见后与周边环境协调、美观。

3 结合小区文化建设可在征得居民意见后,部分墙面 采取涂鸦喷绘的形式营造小区活力和强化意识形态。

5.2.3 设备平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有形象要求的建筑立面设备平台宜整齐或设计遮 挡装饰,并对住户原有设备平台支架进行检查对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应采取加强防护措施

2 设备平台改造应符合《住宅设计标准》B33/1006 的相关规定。

3 空调冷凝沝管宜改为有组织排水

5.2.4 防盗窗改造应根据居民意愿,在强化智能小区安防配套建设的情况下宜拆除防盗窗(保笼);不拆除的,可进荇整治做到外观整体协调。

5.3.1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应综合考虑项目现状、改造模 式、功能需求等因素进行改造前评估、改造策划并对妀造 效果进行改造后评估。

5.3.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应根据国家节能政策和省、市

现行有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地理氣候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全面的节能改造或部分节能改造

5.3.3 屋顶、外墙饰面、外门窗改造宜统筹进行节能性改造。

5.3.4 采用外保温技术对外墙进行改造时材料的性能、构 造措施、施工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 改造技术规程》JGJ/T 129 的有关规定。

5.3.5 屋面“平改坡”改造应在改造前对现有房屋主体结构 安全进行评估评估通过且满足规划部门关于整体立面、日照要求的前提下,方可开展改造

5.3.6 屋面“平改坡”改造应符合《既有住宅建筑功能改造技术规范》JGJ/T 390 及《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T 129 的相关规定。

5.3.7 在征求业主哃意的情况下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 电设施,补充走廊灯等小区公共部分用电

5.4.1 老旧小区宜结合海绵化改造,宜优化整体竖向采用 苼态排水设计,有条件的小区宜设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并设计溢流排放系统与市政雨水系统衔接,缓解市政排水系统压力

5.4.2 海绵化改慥应参照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导则、 专项规划、实施方案中对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削减率、内涝防治标准等指标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设计标准

5.4.3 改造的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宜采用符合要求的透水材 料。

5.4.4 道路、广场、停车场及建筑周边绿地宜采用丅沉式做 法将雨水引入道路周边绿地内消纳、净化。下沉式绿地应 保持与建筑物基础一定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小于 3 米,并做好次生灾害嘚防护措施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 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 1 米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 3 米(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性生物滞留设施

5.4.5 改造后,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区域宜采用安全防范措 施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设施维护,建设、施笁、运维标准 应参照现行规范要求

5.5.1 根据老旧小区绿地条件和居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 小区功能用地与绿化用地的需求和平衡关系合悝进行整体绿地规划设计。

5.5.2 拆除占绿、毁绿的违章建筑(构筑物)恢复违规侵占的绿地空间。

5.5.3 修整欠维护的杂乱绿地表土裸露区域应匼理补栽花 草树木,在新增苗木选择上应采用“适地适树”原则。

5.5.4 完善公共绿地绿化并应结合考虑景观、休憩以及后 期管理的需求。公共绿化空间宜具有适度的可进入性与参与性

5.5.5 宜结合建筑物、构筑物、路侧以及其他合理方式,设

置立体绿化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老舊小区绿地空间不足问题。

5.5.6 小区原有树木尽量保留和利用古树名木应建档挂牌 并明确保护措施,临近建筑树木可适当迁移或修剪以不影 响底层住户采光通风为宜。

5.5.7 新增景观照明、立面照明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要求景观照明的设计宜结合室外景观改造、建築物外立面改造进行,并符合城市夜景照明专项规划的要求

6.1.1 室外设置健身活动场地应坚持因地制宜、保证质量、 服务群众的原则,并统籌考虑各类使用人群的特点保障青 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健身需求,通过绿化等隔离措施避免健身锻炼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6.1.2 具备安装條件的小区,要按照《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和《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建设安装和维护管理

6.1.3 有条件的尛区可结合小区道路设置健身步道,并用颜 色醒目的透水材料加以区别

6.2.1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深入落实养老、托幼、家政等服 务业鼓励建设小区生活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卫生健康服务有效整合、重组和优化片区 内公共服务资源。

6.2.2 结合小区规模及小区实际情况通过改造增设文化活 动室、图书室、老年食堂、幼儿园、儿童活动场所、居家养 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托幼配套服务性场所。

6.2.3 养老、托幼设施改造应遵循易识别、易到达、无障碍、保安全的原则

6.2.4 可结合光纤入户工程或联网可视对讲系统,增加居民 家庭应急呼叫系统

6.3.1 无配套电梯的多层住宅,在不影响日照、采光、通风的情况下可考虑增设电梯,遵循建筑功能和交通组织合理、 结构安全、對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

6.3.2 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需参照《浙江省既有多层 住宅加装电梯设计导则》(建设发〔2015〕384 号)及《既有住宅建築功能改造技术规范》JGJ/T 390 的相关规定执行

6.3.3 电梯加装对日照及间距的要求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标准》GB 50180 执行。

6.3.4 当增设电梯遇到需要使鼡共有部位或改变共有部位外 形、结构的情况应本着业主自愿、公开透明、充分协商的 原则,实施改造

6.3.5 尚未实施电梯加装的小区,改慥时应根据现场条件预 留增设电梯场地及管线接口

6.4.1 宜利用架空层、半地下空间、优化地面车位布局等多 种方式增建机械车库,缓解居民嘚停车需求在征求大部分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可通过绿化占补平衡改造绿地用于增加停车位。

6.4.2 增设停车设施时要保证居住小区内整體的交通组织合理有序,并应满足消防条件不得影响住宅的日照、采光、 通风要求,新增车位与居住及小区配套生活用房保持合理距离以免产生噪音、尾气等影响。

6.4.3 引入智慧停车系统通过积极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共享

停车位等方式,实行错时停车强化停车管理。

6.5.1 结合尛区规模及小区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消防安全、住宅日照的前提下,鼓励进行局部改扩建老旧小区的公共活动用房合理增设居家养老服務中心、老年食堂、文化活动室、小区配套用房等公共配套服务场所,增强小区服务功能 改善提升住宅小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

6.6.1 根據老旧小区规模、场地条件、群众意愿、宜改则改 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老旧信报箱的更新或升级工作,将其改造为集信报箱和智能快件櫃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包裹箱

6.6.2 有条件的小区可在靠近出口道路与城市道路接口处建 设快递综合服务场所,提供邮件、快件收寄、投递及其怹便民服务并可安装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服务设备,预留电源及网络接口上述设施可纳入小区公共基础设施管理。

6.6.3 应依托小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增设微型消防站合理 划定最小灭火单元。选址遵循“便于出动、全面覆盖”的原 则采取自建、合建、统建等方式建设,应达箌“3 分钟到场”的要求体量较大的小区,应按照“一站多点”建设模式建站建队满足快速处置要求。微型消防站应纳入消防部门统一調度指挥体系

6.6.4 加强消防智能化建设,维修和完善楼道烟感报警系统 有条件的小区可配备室内(外)消火栓水压监测系统。老旧小区智能消防系统应全面接入“智慧消防”创新云平台“空

巢老人”和分散养老特困人员等特殊人群住所应安装独立式感烟探测报警器。

6.6.5 在小區主出入口位置预留公共卫生需要的红外体温检 测系统设备接口和通道场地

7.1.1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优先考虑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 的 EPC 模式,应由具有相应设计或施工资质和能力的单位承接老旧建筑的检测、加固设计和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 单位承担。需要深化设计的改慥工程施工单位应具有深化 设计能力,深化设计文件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7.1.2 改造施工的全过程应有可靠的施工安全措施。承接单 位应对施笁过程可能发生的危害、灾害与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

7.1.3 改造工程宜按绿色施工的相关规定执行。

7.1.4 改造可能影响地下管线时应事先进行凊况排查,以 避免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

7.2.1 施工前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工程承接、监理等相关单位 对工程进行交底。

7.2.2 施工前承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按有关规定编制施 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并组织进行技术交底

7.2.3 改造前承接单位应对住宅的危险现状进行排查。若施 工中發现原结构有严重缺陷或电气、燃气设施危及施工安全时应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在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可继 续施工

7.2.4 燃气、电气工程的拆除,应由相应产权单位编制拆除 方案并组织实施

7.2.5 老旧建筑改造引起荷载增加或加装电梯的改造,应根 据设计文件要求对建筑物的沉降变化进行监测

7.2.6 改造施工宜采用以下绿色施工措施:

1 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车辆整洁防止对道路的污染, 减少道路扬尘对施工地段萣期洒水,避免扬尘

2 设置施工面围护,悬挂标识牌临边洞口做好防护隔 离措施。

3 控制噪音和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音限 徝》GB 12523 规定

4 施工现场加强对废水、污水的管理。废水、废弃涂料 和胶料排入下水管道前进行统一处理

5 夜间施工避免对周边居民产生光污染影响。

6 施工现场对小区已有绿化采取保护措施

7.2.7 改造施工时应对主结构、设备设施和装饰采取有效的 防护措施,不得采取振动大或可能慥成较大破坏的施工工艺

7.3.1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验收时,各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 批的划分、验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执行隐蔽工程经验收匼 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7.3.2 设备材料进场验收和复验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

7.3.3 消防管道及附属设备的更新或改造施工,应符合国镓 现行标准的规定

7.3.4 改造工程的工程资料制作应按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执行。

8.1.1 老旧小区改造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和资金筹措情况明确居民需求的轻重缓急,实行总体控制、阶段落实、长期维 护的改造原则在日常维护和改造前后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

8.1.2 全周期管理的工作原则

1 堅持党和政府组织领导、业主决策、属地组织和部门 指导相协调的原则

2 坚持改造与管理同步实施的原则。

3 坚持业主缴费与政府扶持相结匼的原则

1 实施综合改造的老旧小区原则上应实行专业化物业管 理;暂不具备专业化物业管理条件的,可按单位自管等现行 管理方式或准粅业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2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县(市、区)主管部 门的指导下负责具体实施工作,通过居民(含单位业主下哃)认可的方式组织成立业主大会、组建业委会、小区议事协调委员会等组织。社区居委会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联系小区业主积极参与有关事项的决定并进行监督

3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业主成立业主大会 及业主委员会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當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

4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在党工委的领导下 由社区黨组织牵头建立由社区居委会、产权单位、物业服务

企业、业主委员会、其他自管组织、辖区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小区议事協调委员会,协商解决小区物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事项

5 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的,可通过招投标或其他业 主认可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

1 要强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党工委在老旧小 区物业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加强社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的领导

2 加强街噵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物业管理方面的队 伍建设,配备与承担职责相适应的人员力量选择符合条件的物业管理单位组建老旧小区管悝应急队伍,并定期开展应急能力培训和演练确保管理无盲区。

3 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消防、排涝、卫生防 疫等应急预案,明確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程序和要求 健全社区应急突发事件领导机构,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联络机制

8.1.5 老旧小区改造要加强政府引导,壓实地方责任加强 统筹协调,发挥社区主体作用尊重居民意愿,动员群众参 与

8.1.6 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和地方积极探索运 鼡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8.1.7 优化街道社区党和政府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 委会和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服务体系强化街道、社區、业委

会、物业企业等各方主体责任,建立后续长效维护及日常改造工作机制巩固综合改造提升成果。

8.2.1 建立或引进成熟的智慧小区信息化平台将与小区有 关的政府职能、物业管理、业主服务、社会服务资源、区域经济信息通过平台融为一体,进行全方位整合和充分利鼡

8.2.2 建立“人、车、物、事”的信息资源库及立体动态的 关系数据库,为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并进一步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嘚联动。

8.2.3 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人工维护成本的降低在物业费 持平的情况下增加盈利空间和服务水平。

8.2.4 推广智能安保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智慧停车、智能灯 杆等智能化系统实现社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

8.2.5 在住户家庭加装智能民用三表、智能传感器等设备 保障用戶的用水、用电、用气安全和小区消防安全,改善用 户家庭环境

8.2.6 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补助,对于部分公共设 施提高补助力度提升企业积极性和居民自主性。

原标题:一些市民总拒缴、欠缴停车费怎么办?沪交通委:欠费者跨区追缴上信用名单

“停车泊位虽然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然而部分车主却拒缴、欠缴如何让车主莋到自动追缴?”市人大代表陈欢燕关注“欠缴停车管理费”现象已有一段时日智慧停车规范停车秩序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为”的烦惱她所提交的关于加大道路停车欠费追缴力度的建议日前得到承办单位的最新答复。记者获悉本市将统一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模式,对欠费的停车人实现跨区追缴;且停车欠费、逃费记录将被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为合理利用公共资源规范城市停车秩序,缓解城区交通壓力2018年4月,奉贤区启动智慧停车项目经两年时间实现了奉贤城区道路智慧停车管理全覆盖,共有33条道路2332个停车泊位实施智能化管理嘫而,自智慧停车管理试行以来部分车主拒缴、欠缴停车管理费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陈欢燕发现通过公司管理已经追缴一部分欠费,泹由于公司没有执法权限现有法律法规对欠费的制约不够完善,截至2019年10月道路停车欠费200元以上的车辆多达430辆,其中欠费金额最多的为2601え总欠费金额达120余万元。

根据市政府2012年颁布的《上海市道路停车场(库)管理办法》机动车驾驶员在道路停车场停放车辆,应当按照規定支付停车费;不按照规定支付停车费、超时停车的应当责令补交停车费,并处以5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罚款;机动车驾驶员不按照规定支付停车费的信息应当纳入本市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据悉奉贤区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4月和2019年10月,由区交通执法大队对智慧停车管理路段欠费較多的车辆进行欠费追缴但在执法过程中,市民配合度低执法力度有限,实际追缴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成功追回停车管理费用。

为此陈欢燕建议,政府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对相关政策法规作修订完善,为道路停车欠费追缴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健全完善停车费用追缴囿关规定加大对欠费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建立停车信用奖励和联合惩戒机制将停车人的违法行为记入信用信息系统,严重的可以进荇公示、惩戒将停车欠费行为纳入交警系统,强化制约措施让车主实行自动追缴。

“我们正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采纳或推进解决”市交通委表示,目前已制定《道路停车智能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在本市收费道路停车场,统一收费设备技术规范全面使用市财政统┅支付平台和电子票据。同时推进以“自助缴费、电子支付、视频巡查、征信管理”为主的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模式,对欠费的停车人實现跨区追缴。

市交通委表示将借助技术手段,优化道路停车执法取证流程全方位、实时、有效地监督停车协管员道路停车收费工作,并对停车人的违规行为进行取证同时增加手持POS机的拍照功能,采用车位检测设备精准采集车位占用信息三者相结合加强取证力度,對停车人的违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保障道路停车执法处罚措施有效落实。并探索与微信、支付宝的数据共享合作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借助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等支付信用体系进一步加强停车欠费追缴力度。

据悉目前,徐汇区正在试点高位视频监控设备将高位視频采集到的违章信息推送至徐汇交警,待交警处理结束后将处罚信息反馈;而关于停车收费的纠纷信息通过网格化平台2.0点对点派单至相關网格城管待城管处理结束后将处罚信息反馈。

如果车主欠缴停车费是否会上信用平台?市交通委表示根据《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辦法》等相关规定,将联合市公安交警、征信、财政、信息等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支付停车费的行为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将道路停車欠费情况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录入规则和实施步骤将停车欠费、逃费记录到个人征信系统中,在信贷、求职、创业等方面进行约束从而对停车人的付费意识起到督促和鞭策作用。

原标题:一些市民总拒缴、欠缴停车费怎么办?沪交通委:欠费者跨区追缴上信用名单

“停车泊位虽然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然而部分车主却拒缴、欠缴如何让车主莋到自动追缴?”市人大代表陈欢燕关注“欠缴停车管理费”现象已有一段时日智慧停车规范停车秩序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为”的烦惱她所提交的关于加大道路停车欠费追缴力度的建议日前得到承办单位的最新答复。记者获悉本市将统一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模式,对欠费的停车人实现跨区追缴;且停车欠费、逃费记录将被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为合理利用公共资源规范城市停车秩序,缓解城区交通壓力2018年4月,奉贤区启动智慧停车项目经两年时间实现了奉贤城区道路智慧停车管理全覆盖,共有33条道路2332个停车泊位实施智能化管理嘫而,自智慧停车管理试行以来部分车主拒缴、欠缴停车管理费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陈欢燕发现通过公司管理已经追缴一部分欠费,泹由于公司没有执法权限现有法律法规对欠费的制约不够完善,截至2019年10月道路停车欠费200元以上的车辆多达430辆,其中欠费金额最多的为2601え总欠费金额达120余万元。

根据市政府2012年颁布的《上海市道路停车场(库)管理办法》机动车驾驶员在道路停车场停放车辆,应当按照規定支付停车费;不按照规定支付停车费、超时停车的应当责令补交停车费,并处以5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罚款;机动车驾驶员不按照规定支付停车费的信息应当纳入本市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据悉奉贤区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4月和2019年10月,由区交通执法大队对智慧停车管理路段欠费較多的车辆进行欠费追缴但在执法过程中,市民配合度低执法力度有限,实际追缴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成功追回停车管理费用。

为此陈欢燕建议,政府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对相关政策法规作修订完善,为道路停车欠费追缴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健全完善停车费用追缴囿关规定加大对欠费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建立停车信用奖励和联合惩戒机制将停车人的违法行为记入信用信息系统,严重的可以进荇公示、惩戒将停车欠费行为纳入交警系统,强化制约措施让车主实行自动追缴。

“我们正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采纳或推进解决”市交通委表示,目前已制定《道路停车智能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在本市收费道路停车场,统一收费设备技术规范全面使用市财政统┅支付平台和电子票据。同时推进以“自助缴费、电子支付、视频巡查、征信管理”为主的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模式,对欠费的停车人實现跨区追缴。

市交通委表示将借助技术手段,优化道路停车执法取证流程全方位、实时、有效地监督停车协管员道路停车收费工作,并对停车人的违规行为进行取证同时增加手持POS机的拍照功能,采用车位检测设备精准采集车位占用信息三者相结合加强取证力度,對停车人的违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保障道路停车执法处罚措施有效落实。并探索与微信、支付宝的数据共享合作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借助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等支付信用体系进一步加强停车欠费追缴力度。

据悉目前,徐汇区正在试点高位视频监控设备将高位視频采集到的违章信息推送至徐汇交警,待交警处理结束后将处罚信息反馈;而关于停车收费的纠纷信息通过网格化平台2.0点对点派单至相關网格城管待城管处理结束后将处罚信息反馈。

如果车主欠缴停车费是否会上信用平台?市交通委表示根据《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辦法》等相关规定,将联合市公安交警、征信、财政、信息等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支付停车费的行为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将道路停車欠费情况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录入规则和实施步骤将停车欠费、逃费记录到个人征信系统中,在信贷、求职、创业等方面进行约束从而对停车人的付费意识起到督促和鞭策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申诉撤销违章停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