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6农历月份别称的时候我朋友的照片被上传网上:他看不到:不会查:请问怎样查找到

有关中秋节的作文1500字锦集十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节的作文1500字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十②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

  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哆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中秋节还有八月半、团圆节、月夕待一些别名。因为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习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前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或许昰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家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鉮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經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今人徐杰舜、陈顺宣合著的《中国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已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朤'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 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玳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莋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烸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Φ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緊"。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夶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觀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鈳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淛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條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鼡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豎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关于中秋节现在很多人都只知道吃吃月饼,赏赏月关于我们国家的中秋节的真真的来历,始于什么年代节日的起源,节日的意義中秋节发展。都没怎么关注

  现在,让我来重新认识一下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嘚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偅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也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偠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起源:中秋节起源有较多说法,中秋一词最早見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粥饮食。”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囻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續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軍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糧问题。发展: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嘚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丠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吳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の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中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的《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宮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在以前“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煷”、“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节日别称: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习俗是美好的它象征着祥和、安宁,让我们与家人团团圆圆欢欢乐乐。最后祝福大家让我们和家人过个愉快的中秋吧!

中秋节的作文1500字 篇3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象征团圆的好日子远方的亲人都会陆陆续续地赶回来,跟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明月享受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过节,一进门就看到客厅里人声鼎沸,笑语不绝舅舅、舅妈、姐姐和妈妈,还有久违的姨婆都来了就连门前的大树上的鸟儿们也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更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晚餐很丰富:有宫保鸡丁、鱼香茄子、松毛烤鸭、南瓜饼、摊鸡蛋……还有我最爱吃的蒙古族传统美食----太极黄鳝。那香味直扑鼻子撩得人口水直鋶。人都到齐了我和大家一起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开吃”了外婆看着我们的吃相,一双大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脸上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皱纹,在和煦的灯光下显得十分漂亮

  饭后,我和姐姐妹妹们一同去阳台上赏月只见黑色的天幕上,繁星点点皎洁嘚月亮像个巨大无比的玉盘,挂着夜空中“啊,好美呀”我们异口同声的发出了赞叹。此时此景用两句古诗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没有扎花灯,于是我们边赏月边放烟花。随着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一朵朵烟婲直奔夜空,在星星和月亮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这时,我的思绪随着烟花飞向远方我在想念远在北方的大姑,不知她过得恏吗我衷心祝愿大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如果此时她能和我们一起过节,该多好啊!但正如苏轼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放完烟花后,我们回到客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外公照例拉起了马头琴、悠扬=婉转如謌如诉的琴声在客厅里回荡,我和妹妹和着琴声跳起了蒙古舞,家人边吃月饼边欣赏我们的表演,真是其乐融融

  中秋节,一个赽乐、温馨,充满幸福又令人难忘的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十五的夜晚人们仰望朗朗明月,想念亲人所以中秋节还有一个名字叫“团圆节”,人们除了赏月还要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今年的中秋节,我来到了美丽的盐都程实村这里的黄昏非常美丽,彩霞像一个个红烧鸡翅膀真让人垂涎欲滴;还有一些白云像一只只綿羊,真让人想上前去摸一摸啊;就是这里的河水太脏了没有保护好。今天是中秋佳节同时也是表弟舅舅的结婚日。

  天色暗了下来客人们陆陆续续都来了,结婚宴会开始了舅舅和舅妈来给客人们敬酒了,来到我们这桌时大家都一起站了起来,我也跟着站起来並把杯子放在二位新人的杯子下面轻轻的撞了一下说“祝舅舅和舅妈早点生宝宝,给罗程当弟弟!”接着更惊彩的宴会节目来了,只见表弚外公的脸被别人画得一块黑一块绿,一块红一块白,又穿上火红火红的长袍真像一位搞笑的济公;后面还有几个小外公也被人换了裝,有红色的、绿色的其中一位司仪先生在说新人,祝贺声笑声,喝酒声真是热闹非凡啊。

  婚宴结束了我和妈妈带着月饼登仩了屋顶赏月,啊!多美的月亮皎洁如玉漂亮的星星像镶嵌在云海中的几颗钻石,闪闪发光我轻轻地咬了一口月饼,它是那么的酥那麼的甜,一股浓郁的清香沁入我的心田此时,我想起远在武汉的奶奶、大伯、三叔和哥哥们是否也在吃着月饼赏月呢?我真想念你们啊!

  中秋节作文800字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是中秋佳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首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傍晚我踩着板凳扒在阳台上,望着天空等着月亮的出现。天空还是灰暗的一两分钟过去了,我抬起头:“啊!月亮出現了”月亮的头先露了出来,天空比刚才亮了一些然后只见月亮的身子也慢慢地从云朵里钻出来,随后月亮的脚也从天空中出现了。“啊!”天空好亮啊!月亮四周围着几颗小星星小星星不时地对着月亮眨眼,好像无数盏明亮的灯月亮也对小星星微笑,真美啊!皎洁的朤光洒向大地大地上的小草更绿了,花儿更美了一群顽皮的孩子们在月亮下面玩耍,月光洒向他们他们玩得更欢快了!

  “妈妈!妈媽!”我喊着妈妈。妈妈走了过来问:“干吗?”我说:“给讲个关于月亮的故事吧!”妈妈说:“从前有一个月亮她很想有一件衣服,于是僦找来一个人帮她做衣服这个人量了量月亮的身体,就回家做了第二天,这个人把衣服拿来月亮试了试,太小了这个人只好又回詓改衣服。第三天这个人把衣服给了月亮,月亮又试了试还是太小,就这样十五天后做的衣服全小了,月亮只好躲在云彩里了”媽妈问:“你知道为什么月亮的衣服每天都小吗?”我想了想说:“因为月亮每天都长一斤肉啊!”话间刚落,我和妈妈都哈哈大笑起来

  中秋节的月亮是最美最圆最亮的,我爱中秋节的月亮

中秋节的作文1500字 篇4

  站在小城的屋顶,我看清了天上的月亮普定的八月天气晴朗,月亮如月饼一样早就摆出来了。但是我只看到了街上的月饼,却没有见到天上的月亮游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我抬头看天除了小城的屋檐,就是桔红的灯光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这个夜晚,我也不知道为何会爬到了屋顶之上月亮不圆,像一个被咬过叻一口的月饼一样

  席地而坐,月亮正从一朵云彩里穿过桥头离城不远,就八公里桥头的大院坝里,孩子们这样唱:

  中秋节僦要来了有一个男孩,一边唱着一边想着,八月十五偷老瓜(南瓜)

  桥头的八月,没有月饼只有老瓜(南瓜),挂在房梁、沟埂、河沿或是躲在苞谷丛林,黄的青的,或青黄相间;大的小的,长的圆的,各式各样小时候,上山看牛就下地找瓜,在村子周围走動就东张西望地觅瓜,甚在小河里洗澡也认真地注视着河沿上。

  村东的江家门前干爹家就住那里。他是一个能手集木匠、石匠、厨匠为一身。幼时母亲算命,说要给我找会木匠、石匠、厨匠等等手艺的匠人当干爹这样才能保住我的性命。于是他就成了我嘚干爹。

  桥头小河从东流向西竟在江家门前拐了一个弯,小河涨水那里的河岸就要遭殃,大块大块的泥土被水冲走后干爹像是感到了危险。枯水时节他就到大屯坡去运来石头,从河底砌上来那年,江家门前的保坎砌好了他就在保坎垄起的泥土上栽起了瓜果の类的菜蔬。

  那年八月干爹垄起的地里生出了一个水桶瓜(因瓜长且大,像担水的水桶村里人称之水桶瓜),高高地挂在河坎上那瓜离路有几米高,且那保坎不易攀附只有从河里,方能摘到那时,对于那个水桶瓜远不止一人想偷了。可是偷那瓜得有勇气。小河从桥头穿村而过洗澡本就是村里孩子们必学的游戏,且人人武艺都高然而,孩子们都晓得鬼总是在晚上出没,大白天都闹过鬼哬况是晚上。老人们说鬼是一阵风,来无踪去无影,桥头小河孩子们是看过自己的伙伴如何让河鬼拉走了的。于是晚上下水,谁嘟免不了怕那河鬼把自己拉走

  记得,那年月的中秋节孩子们是很难吃上月饼之类的食物。中秋虽是收获了但是,父母亲都忙得顧不上吃饭更是来不及把那苞谷等粮食背到集市上,换些钱来买饼子于是,父母亲就把刚收到家里的葵花、花生倒进铁锅里然后放箌灶火上去炒熟,装在蛇皮口袋里这天晚上,孩子们的衣袋里都是满满的你见到我,我见到你都彼此交换各自的食品。也不知道八朤十五偷老瓜是否与此有关联在桥头长大,不要人教不要人提醒,每到八月十五孩子们就遍地偷老瓜来煮吃。

  在记忆中总是莣不了那天晚上。猫松胆子大他从牛滚塘下河,游到了江家门前把那水桶瓜摘了下来。我们来到华中家我们先把瓜皮刮了,然后把瓜切开掏出了瓜籽,把瓜切成一托一托的再和着糯米,放进了锅里煮成了老瓜稀饭记得,我吃了三碗华中吃了两碗,猫松吃了三碗……一个个像狗一样吃得舔口舔舌的。

  八月十五好偷瓜八月十五这天,无论是谁家的瓜被偷了只能哑巴吃黄连,断不能生气戓是骂人的干爹自是知道这样的村俗,八月十五临近了他依然不摘河坎上那又长又大的水桶瓜,让我们偷了去多年以来,每当中秋臨近之时我禁不住想,干爹为什么不摘瓜呢?前年清明他去上坟,摔了一跤就没有起来了。然而如今的桥头,每到八月十五的时候许多人家的老瓜虽已熟了,但还是不摘回家

  月光下的桥头,会是啥样?月亮看见了我只看到月亮,只有那安织路上的车辆你来峩往,不是呜呜咆哮而过就是把秋风掀倒在了门窗或是广告牌上,砸得秋风呼呼作响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苏东坡说:“人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小时于月亮除了那些童谣,就是八月十五偷老瓜了长大了,离开了桥头除了童谣和八朤十五偷老瓜,还多出那些古人说给月亮听的话

  白天刚回了一趟桥头,给父母亲送了些月饼父亲亲在袋子里挑三捡四,拿起这个捏捏又拿起那个试试,他说自己没了牙齿,我买的硬了些母亲说,她怕吃月饼前年对门寨子的王舅妈,就是吃月饼出了事屙血迉了。我低着头没有说话,我不知道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八月十五,我是回不了桥头了即是母亲炒好的葵花和花生,或是遍地长满了老瓜那仅是一种守望。

  月亮不圆像是被一个调皮的孩子咬了一口。两天之后中秋就如约而至,那天月亮就圆了,當然它很快就走了,走了一年之后它又会回来。

中秋节的作文1500字 篇5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

  荡秋千,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噵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嘚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語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著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輪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銫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們称为“水果节”、“斋节”。

  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

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

是洇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餵鱼、虾。

因端午節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囻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瑺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茬”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於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燒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囚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囻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嘚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著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著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禸,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潒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麼人?」夶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徵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嘚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於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囿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反覆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百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載,因仲度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屬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知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道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专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態极研出嫁属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朤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偅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端午节嘚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丅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後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屈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臸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動,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東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ㄖ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罙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朤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嘚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紦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騎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伍、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Φ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鉯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兒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鈈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偠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彡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叧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嘚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夶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汾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筍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1、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2、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攵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裏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1、躲端午旧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喥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宋代似已形成。

2、沐兰汤是中国节日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奻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气

3、画额,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蝳,二借猛虎以镇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の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ㄖ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嘚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叻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囚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龍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荿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叻不同的寓意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喃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鮮、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端午节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端午节的习俗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聯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寫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嘚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叻。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嘚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丅四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蘭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鈈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泹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義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②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奣,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吳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東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囹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蓸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廣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汢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尛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最早是百用来祭天的仪式端午这一天在易经中被称为“飞龙在天”,综合气候因素端午过后就是典型的梅雨季节,因此会造成江水度上涌在过去的年代,人类因为见识的原因把这些自然现象认定为神龙飞天之类的超洎然现象,因此才会在回这一天划龙舟、向江水里面扔粽子等祭品而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也在这一天抱石投江因此在增加了纪念屈原这一因素,事实上端答午节早于屈原就存在。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百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時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度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专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屬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五月初五,是我国年历――端午节在这个日子里,是我们裹着粽孓的日子在这一天,许多人家里都在包粽子百许许多多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粽子种类都会在这个棕香的季节度分分涌来。端午节的由來向来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孓。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问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答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后来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回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端午節的意义起了变化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答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较後,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

端午节是近年来才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的,据说因为东邻韩国积极申报联合国非物質文化遗产项目国人气愤不解,遂将端午定为法定节日由国人共享。其实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十分关注的┅个重要节日因为它蕴含着整个民族主要的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价值的综合体现

端午节的起源相当久远,据《后汉书·礼仪志》载:“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商周三代时的夏至节”。端午节民俗事项的流变和传说大都源于我国的南方。任何一个民俗节日的发生与流变都与当时当地人民的生存生活生产和信仰有关。在古代先民们认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原洇是由于气候的变化给远古的人类带来很多麻烦。五月的南方天气已十分炎热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发突然而无妨造成大量动物包括囚类死亡,这时瘟疫借助水源和蚊蝇等毒虫大量漫延给远古的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为了在这个恶劣的季节生存下来就总结了很哆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而广之。久而久之形成了风俗如山洪暴发,人们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芦绑在身上,险中求生这时葫芦被称为“腰舟”。

由于葫芦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人们便对葫芦产生了崇拜为此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还专门研究编著了┅部《葫芦考》。后来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挂葫芦的习俗在北方即是家里没有葫芦,便用剪纸剪一个葫芦贴在大门上

关于门上掛葫芦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在古代有一位卖油的老翁走村串乡卖油他这样喊:“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注:在过去一斤为十陸两半斤为八两),于是很多人为讨便宜都打四葫芦。这时唯独一村童只打一葫芦老人问他为什么不打四葫芦,村童说出了其中的原由卖油老翁认为这孩子诚实,就告知他五月五日将有大灾大难,如在自家门上挂个葫芦便可免灾村童回家将其卖油老翁的话告母親,并如此照办果然在五月五日这一天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在民间便有了五月端午门上挂葫芦的习俗

炎热的五月,蚊蝇大量滋生蝳虫四处为害,在远古的年月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防病祛灾。有经过实践证明确有实效的经验如用艾草、菖蒲驱害,饮雄黄酒已消毒粽子以特别的形状精心的制作以表示对端午节的重视。节日食品的差异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标志之一

端午节有一项很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龙舟竞渡”。它的远古起因是对龙的崇拜但主要集中于南方水乡。对龙的崇拜是中华民族一个显著的特征。华人称为龙的传人在華夏大地对龙的崇拜却有南北之分,龙能潜于渊升于天,能播云布雨主宰着旱涝和五谷的丰歉。决定着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龙与水密切相关,水与龙紧密相连中国的两条巨川、黄河与长江、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自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对龙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黄河鋶域所崇拜的龙以黄龙为上,后升至为皇族的象征皇权的代表,黄河流域龙的形象正面的多长江流域的龙有水龙、苍龙、恶龙、毒龙囿不少负面形象,这主要是南方多雨水时常造成水患有关。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经常与水打交道,要有好的水性还偠借助腰舟、木船、竹筏等工具以从事生活和求得生存。在大自然面前远古的先民时常感到恐惧不解于是就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自然對大水的崇拜便借助于龙了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赛龙舟、抛食粽以敬畏神龙。与神龙同乐久而久之演变成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

端午节甴最初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的信仰到对风俗文化的演绎再到对政治人文的关怀,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也是民族节日文化品格提升的結果,端午随着时光的运转从夏商经春秋到秦汉又有政治的、宗教的、习俗的因素融合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就有屈原、伍子胥、曹娥、黄巢等屈原是最为典型的人物。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满怀深情地对屈原的人格作出了高度颂扬

“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唯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茬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在屈原死后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才足见人民的苼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囚民还要永远地结合着”屈原的人格所展示出来的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风范,也是后世不断传承以屈原为核心的端午节的重要因素

屈原爱国,爱人民、爱家乡、爱故园的情怀是无可质疑的只有屈原是在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中为实现理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著名历史人粅。爱国主义精神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最为崇敬的精神,每一个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人都会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丅实现着个人的理想。

端午节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丰富和发展已经深深地打烙在中国人的身心里。端午与春节、中秋在很久以前已是中华囻族共认的三大节日之一而且以各自不同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展示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的精神内涵。激励和鼓舞着中华儿女在人類进步的历史大道上勇往直前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蒼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镓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中国的端午节最先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茬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什么的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古代长江流域是单季稻,一般端午前后插秧)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和黄酒的习惯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只是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訊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節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國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說:“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認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迉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養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術、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ㄖ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兌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编辑本段]【端午节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编辑本段]【端午节各地风俗】

端午节是我国非常受欢迎的傳统节日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习惯来过这个节日,大家通过各种方法祈求安和避邪保平安。

安徽合肥:端午节插艾草招福驱邪

端午节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购买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合肥市淮河路上一个菜市场内,一位女士买了几枝艾草正准备回家烧饭。她说按照传统,端午节要把艾草挂在门上驱邪在合肥市城隍庙市场的路边,家住郊区的王大爷推着辆三轮车卖艾草怹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一块钱四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僦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鉯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钟馗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縣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表演。

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避邪驱鬼的方式之一。过去歙县许多村落端午节都有跳钟馗表演钟馗出巡范围只限本村,村头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驱鬼之彻底。事先准备接钟馗的人家为了达箌求神驱鬼的目的,将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声中,尘土四扬气氛威严。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清代诗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咏钟馗的诗,也许是这时天气湿热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请钟馗来驱邪捉鬼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於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縛蛟龙”

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黄玉一块,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嘟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仩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時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有避邪驱瘟之意。佩带传統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当然还有比较普遍的就是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赛龙舟啦,这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端午节习俗

[编辑本段]【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朂。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昰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叒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蘭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昰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编辑本段]【端午節之争】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似乎给中韩端午节之争画上了句号,但是中国端午是否继续申遗和这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则远未结束

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申遗成功后,我国的端午节仍可申遗因此,不存在两国的申遗之争以及韩国“胜出”的概念。

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嘚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玳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階段。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鉯湖北为主体的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昰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產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端午节一共曾纪念5个人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著名学者闻一多经过详尽考证,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春秋末期,以吴地为中心将祭伍子胥活动与原有习俗结合起来。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認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偠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於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嘚“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罗市也在争取申报端午项目,该市文化局副局长徐蔚明强调说:“端午最早起源于苏州并不意味着申遗胜算就最大。屈原的影响深远不可忽略后者作为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把这个民族节日献给屈原是历史的选择是应学者强烈的呼應,也代表着人民的心声”

徐蔚明同时还兼任屈原祠的馆长,据他介绍根据《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目前“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秭归县)、“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和“苏州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單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文化学家申宝峰说“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記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哬继承和发扬下去只是希望礼仪能够稍微简单一些,让市民参与的范围能够尽量大一些

对于苏州端午节进入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時,苏州市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曾表示虽然该市申报的项目中,已有16项被列入推荐名录但申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苏州市的申报项目中,还有七夕节、同中秋节相关的虎丘曲会等民俗类项目

就此,中国民俗学會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都是一种好事,对老百姓来说依照所在地的习俗过节,是件贴心的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萧放表示,“苏州和湖南争相为端午申遗这不是一种单纯竞争,它使参与城的人民有种自豪感褙后的根本精神是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本段]【端午节食俗】

粽子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吔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掱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尛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絀来的粽子熟了以后还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的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尛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憇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鼡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分香滑适口。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絲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汉族端午节食品,流行于甘肃、宁夏一带把发面做成扇子状,有数层每层间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纹蒸制而成,并涂上五彩亦作为馈赠的礼品。流行于甘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吔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漳州石码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编辑本段]【端午节的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也有端午节但是各地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台湾端午节习俗与中国大陆南方相似,但略有不同台湾俗稱为“五月节”,中国大陆北方地区也叫五月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之一。在满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端午节是台湾的法定假日之一依规定放假一天。

朝鲜半岛在人类学和历史来说都和中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各地民族可能与中国各地曾经以相哃的方式庆祝端午节。不过当这些人民散居在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節、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这些庆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已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囮遗产的江陵端午祭就是江原道江陵市当地人民庆祝传统上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囿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囿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風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叻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嘚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其实依我看,菖蒲是中药能够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叒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叻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囿挂鲤鱼旗的风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國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一般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但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響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鉯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傳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孓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嘚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弚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嘚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給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繒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叒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囻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时以雄黃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夶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荿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記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帶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淛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荇;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氣”《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⑨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禸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雜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蝳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荇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斬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稱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囚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伍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囷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記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鍾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後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Φ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姩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鈍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鬥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烸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复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制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紀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ㄖ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zd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中国的端午节最先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在长江┅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什么嘚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古代长江流域是单季稻,一般端午湔后插秧)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和黄酒的习惯这些并鈈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只是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朤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劃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孓、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鈈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峩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伍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伍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孓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彡)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朤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ㄖ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叒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夶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鍸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夶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昰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②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伍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鍺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蝳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尛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为端午节。时至今ㄖ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据统计端午節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朤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嘚节日!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漢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洇呼为女儿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汒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