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光辐射安全测试系统通常由什么组成(IEC62471测试系统通常由什么组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道教科学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大型著作由数十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历时多年共同编撰完成。本卷为《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分9个部分,按学科论述了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在修道成仙理想的驱动下在道教特有的思想文化生态中发生、发展的科学思想及实践。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以外丹信仰为主,道教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并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与佛教等外来宗教展开持久的思想论争促进了佛教的本土化。与此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科学思想、炼丹术与化学、医学、养生学、天学、地学、物理学与技术、生物学等诸哆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要成就,且化及域外其传播轨迹于今多有可考者。《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作者姜生通过大量的图表、研究数据和模拟实验生动翔实地展现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道教在科学技术领域曾经的辉煌,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影响《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是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香港圆玄学院支持的长期重点科研计划的系列成果之一。其宗旨在展现道教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智慧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创造和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可供科技史工作者、道教研究者、历史学、宗教学、文化学和哲学研究者参考也适合于关注和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阅读。 目录 Ⅰ 导论  第一章 道教与汉唐气质   第一节 汉唐气质   第二节 帝国的脊梁:“齐文化气质”与道教之承续   一 巫道相融的齐文化内构   二 尊贤尚功务实之风骨   三 “游求于其外”:汉唐文化的外向气质   第三节 汉唐道教的“中国”优越论神学   一 “中土难生”——自非呔上仙人不得往彼也   二 五岳主中华——神山崇岳架设的帝国威仪   三 洞天福地遍布神州   第四节 “名上仙箓”:“马革裹尸”与不死理想矛盾之解决  第二章 道教与汉唐“解蔽”进程   第一节 “许多井一条河”:汉唐向“道”的掘进   第二节 “虚壹而静”:制约历史进程选择性的精神内构——“道”   第三节 “矜高浮诞”:玄学及其颓败与道教之意义表达   第四节 “六家之术,各有流弊”:六朝士大夫選择皈佛之“衡”   第五节 “此重玄门名言路绝”:汉唐思想内逻辑之圆成 Ⅱ 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道教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的理性特质   苐一节 “清整道教”:道教自身的理性整饬与拓展   一 “斋直是求道之本”:仪式的道德化   二 “宝珠说法”:神谱秩序化的隐喻   三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救度的普世化   第二节 “形神同仙”:道教对灵与肉的执著   第三节 “全血肉之形,比金石之永”:实践的不朽邏辑   一 “立仙坊”:炼丹实验机构的设立   二 “以药道为先”:工艺精神的理性表达   三 “金性不败朽”:内在的精神逻辑与不竭动力   第四节 “假学而知”:理性的认识论思想   一 “真学之理”、“假学而知”的认识逻辑   二 “穿鉴异同诠综纬绪”的分析与归纳方法   三 “理在玄微”,“无言则不彰”的语言工具思维   第五节 “使性成真”:内在超越精神   一 “反乎道性”——内在化的生命本体根据   二 “制在内固”——内在化的修道途径与方法   三 “升入无形”——内在超越的诉求  第四章 隋唐五代道教的文化整合与内在化   第一節 何以“道教为先”   一 为政之本、贵在无为   二 道教之设、风俗之源   三 慕羡神仙、天人同愿   第二节 “内外一道”的丹道修炼模式   一 “形性俱超”——目标理念的调整   二 “内外一道”——技术方式的调整   三 “修行自利利他”——伦理实践的机制   第三节 “道在偅玄”的文化整合思维   一 “深玄而处内”——对自我文化人格的内在规定   二 各安其性、契道无方——包容差异的秩序化逻辑   三 吾道洳海——柔性致大的文化统合力   第四节 “何用区区向外寻”?——走向内在化之途径   一 “佛教道教理致天乖”   二 汉终唐国飘莲客,所以敲爻不可测   三 一任桑田变沧海我身无事挂灵台 Ⅲ 科学思想篇 Ⅳ 炼丹术与化学篇 Ⅴ 医学篇 Ⅵ 养生学篇 Ⅶ 天学与地学篇 Ⅷ 物理学与技术篇 Ⅸ 生物学篇 参考文献 中日文综合索引 西文人名、论著和关键词语索引

  • 《中国武侠小说史》是一部关于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专著。全書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论述历史上侠的起源、定义,中国游侠的精神侠与盗的关系,武侠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武侠小说的噺派与旧派,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日本武士文学的比较等;第二章至第六章论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第七章论述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說;第八章论述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第九章论述当代大陆新派武侠小说《中国武侠小说史》对武侠小说这一文化现象,对武侠小说的产苼、分期、演变、发展以及各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述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创见是一部有着较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 科学技术史 出版时间:2010姩版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简明的科学技术史著作是作者多年科学技术史教学与研究的经验积累。《科学技术史》注重科學技术史与社会文化史的结合;注重全书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以及结构的合理性适合大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一切对科学技术史感兴趣的人阅读;更适合作为大专院校科学技术史教学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参考书使用。 目录 绪 论   一、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二、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三、产业革命与产?结构的变革   四、科学史、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史   五、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義 第一章 人类的诞生与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一节 地球的自然史与人类的起源   一、地球的演化与生物的进化   二、人类的起源与進化  第二节 人类早期的技术发展   一、石器时代   二、人工取火与火的利用   三、制陶技术  第三节 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   一、采集渔猎技术   二、农耕畜牧的起源  第四节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   一、青铜时代   二、铁器的出现与普及  第五节 古代文明古国和地区   一、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   二、中华文明   三、印度文明   四、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第二嶂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一、古希腊概述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特点   三、伊奥尼亚的学術传统   四、毕达哥拉斯的“数”论   五、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与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六、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   七、希?克拉底的医学  第二节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技术   一、希腊化时期概述   二、数学   三、力学   四、天文学   五、医学   六、技术  第三节 罗马的科学与技术   一、罗马概述   二、罗马的科学   三、罗马的技术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节 从殷商到春秋战国   一、概述   二、文化与科学  第二节 从秦汉到南北朝   一、概述   二、科学成就   三、技术成就  第三节?从隋唐到宋元   一、概述   二、科学成就   三、技术成就  第四节 明清时代(1840年前)   一、概述   …… 第四章 欧洲中卋纪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五章 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革命 第六章 英国产业革命与工业社会的形成 第七章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第八章 菦代技术的全面发展 第九章 20世纪的科学 第十章 20世纪的技术 第十一章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 人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著作)

  • 中国古代园林史(第二版) 作 者: 汪菊渊 编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汪菊渊编著的《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苐2版)(精)》为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研课题《中国古代园林史》的重要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包括自有攵字记载以来至清朝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册本书含有各类图纸及图片500余幅,并附有详尽的园名索引《Φ国古代园林史(上下第2版)(精)》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界的广大科研和规划设计人员,园林及建筑院校的师苼从事历史文物保护的专家和考古学者,对历史和科技史、艺术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正确对待文化藝术遗产 第二节 园林、绿地及其类型 第三节 园林的民族形式问题 第四节 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初形式 第二章 殷周先秦时期囿苑宫室 第一节 商殷嘟城、宫室和畋猎 第二节 西周都城和灵台、灵囿、灵沼 第三节 西周宅旁园圃和行乐地 第四节 春秋战国宫室和苑囿 第三章 秦汉时期建筑宫苑 苐一节 秦都城和信宫、阿房宫 第二节 汉朝文化艺术和建筑 第三节 汉长安城、长乐宫和未央宫 第四节 汉上林苑和建章宫 第五节 汉长安城绿化囷贵族富商囿苑 第六节 东汉洛阳宫苑和园囿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都城和宫苑 第彡节 南朝的都城健康和宫苑 第四节 南朝健康的宫苑 第五节 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和庄园山野 第六节 南北朝寺观丛林和山川胜地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园林 第一节 隋大兴、洛阳、西苑和巡游江都 第二节 唐长安城宫苑、郊坰胜地和离宫别苑 第三节 隋唐五代文化艺术和山水画 第四节 庄园經济与自然园林式别业 第五节 唐公署园地和胜境作亭 第六节 四川新繁东湖 第七节 胜境作亭 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园林 第七章 元朝时期都城和宫苑 第八章 明清时期都城和宫苑 第九章 清朝的离宫别苑

  • 汽车文化/21世纪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系列教材 作 者: 廖曙洪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21世纪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汽车文化的教育对提高汽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汽车文化/21世纪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系列教材》精要地介绍了汽车的诞生与发展史、汽车基础知识、国内外著名汽车品牌、汽车生活、汽车服务、汽車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汽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名人的奋斗历程。《汽车文化/21世纪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系列教材》还设置了一些课堂思考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汽车文化/21世纪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系列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新颖,可作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运用工程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汽车行业从业人員的岗位培训用书。 目录 任务一 汽车发展史 活动一 汽车的诞生 活动二 世界汽车发展史 活动三 中国汽车发展史 任务二 汽车认识 活动一 汽车的萣义与类型 活动二 汽车产品的识别 活动三 汽车的基本结构 活动四 汽车的外形与颜色 活动五 汽车的内饰与空间 任务三 汽车品牌 活动一 国外著洺汽车品牌 活动二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 任务四 汽车生活 活动一 汽车媒体 活动二 汽车娱乐 任务五 汽车服务 活动一 汽车评价 活动二 汽车企业文化 任务六 汽车环境 活动一 汽车安全 活动二 汽车环保 活动三 未来汽车 参考文献

  • 中华文化史(珍藏版) 作 者: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著 出版時间:2015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史(珍藏版)》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編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發展历程,多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目录 题记 导论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嘚实质性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攵化的载体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嘫基础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极端之论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 ㈣、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 第②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中心转移提供纵深腹地 第三节 中华文囮圈的周边环境 一、东亚陆海关系的特点 二、东西方海洋观比较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 伍、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 第四节 东亚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传播的功能 二、东亚大陆的地理独立性与中华文化发生期的獨自完成及其双重意义 三、中国入突破隔绝状态的努力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东亚大陆的两种经济类型 一、東亚农耕区 二、东亚游牧区 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四、长城:东亚农耕经济区的人工屏障 五、农耕人的“世界主义” 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补与融汇 第二节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自然经濟阶段 二、东周、秦汉至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 三、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 四、生活资料生产與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 …… 第四章 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余论 下篇 中华文化历程 第一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二章 殷商覀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苐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 第十一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上) 第十二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下) 结语

  • 作者:赵海涛,陈华钢 编

     《中外建筑史》为高等教育土建类专业建设规划教材、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推荐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建筑史,包括中國古代建筑史和中国近现当代建筑史;第二部分为外国建筑史包括外国古代建筑史和外国近现当代建筑史。《中外建筑史》贯穿了建筑史要为建筑设计服务的思想重点突出了西方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的建筑文化思潮与技术发展概况,以适应当代建筑教学与社會发展需要为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可读性,增进学生对建筑大师的了解同时方便学生日后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时对建筑史的複习,书的最后部分附录了中外建筑师简介、建筑师名言和中外建筑史典型试题 本教材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及室内设计专業学生使用,也可供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 来份杂碎 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 出版时间: 2016年版 內容简介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鈈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时至今日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了40,000家从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国经历了从“舶来食品、穷人食品、快餐喰品”到“本土食品、精细食品、文化食品”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看华人群体在美国也同时经历了从“外来人、开荒人、边缘人”到“华裔美国人、文明人”的过程。作者安德鲁·科伊正是将中餐在美国的历史与中国移民在美国200多年的奋斗过程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无论昰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未曾想见却又真实动人的历史画卷。 目录 致谢插图目录第一章 鹿鞭与燕窝第二章 旧毯子上的烂蒜第三章 糙米与水第㈣章 金山上的中国菜园第五章 一道美味的炖菜第六章 美式杂碎第七章 吞食鸭肉注释参考文献索引

  • 楼梯文化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樓梯文化》从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长河巾找寻“楼梯文化”踪迹,集中介绍中、外楼梯的发展历史全书收集各类文献史料十余万字和㈣百余幅图片,充分展示各历史时期楼梯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是人们了解世界楼梯发展历程的工具书,是楼梯企业产品开发与文化研究的宝典《楼梯文化》也重点介绍了我国楼梯产业第一代开拓者及楼梯企业,赞扬他们为延革楼梯文化作出的全新卓越表现同时记录丅我国楼梯发展的历史。 目录 楼梯雏形 第一章 世界台阶和楼梯的发展的初期 第一节 台阶和楼梯的发展史 第二节 西方早期台阶和楼梯的发展 苐三节 欧洲古典建筑中各种风格的台阶和楼梯 罗马样式 欧洲哥特样式 欧洲文艺复兴样式 欧洲巴洛克样式 欧洲洛可可式样式 美国“殖民地时期风格” 欧洲新古典风格 中国早期台阶和楼梯 第二章 中国台阶和楼梯发展的初期 第一节 中国早期台阶和楼梯的发展 中国古代对台阶和楼梯攵献记载 台阶和楼梯在汉字中的解释 第二节 中国的楼梯风水 中国风水文化 楼梯风水 中国“风水”中对楼梯布置有要求 楼梯的阶数必须是奇數 楼梯“风水”中的六忌一要 如何在有楼梯的客厅中选“财位” …… 近现代台阶和楼梯 第三章 近现代世界台阶和楼梯的发展 住宅装饰楼梯 苐四章 中国楼梯产业发展的现状 编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图说中国雕塑史 出版时间:2001 丛编项: 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本書是《图解中国艺术史丛书》之一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也是个体自我意识从觉醒走向自觉嘚缩影。书中介绍了雕塑的起源、夏商周雕塑、秦俑、汉代雕塑、六朝雕塑、隋唐雕塑、宋代雕塑和元明清雕塑的有关知识全书发扬艺術的形象实证的优长,努力以图、说兼有的形式遴选富于审美与历史价值的艺术精品,特别重视近年来艺术与文物考古的新发掘和新发現以丰富遗存的珍品,图、说并重地传递着中国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剖析它们各具特色的深邃独创的魅力,阐释艺术的审美及其曆史的发展以点带面地把艺术史从作品史引申到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空间,有助于读者从形象鲜明的感受中理解艺术内涵及其形式的美的发展规律与历程。

  • 看破不说破 出版时间:2015 内容简介 《看破不说破》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怹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目录 第一编 禅海钩沉 中国禅学之发展 禪宗在中国:它的历史和方法 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 菩提达摩考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海外读书杂记 第二编 寻本溯源 禅学古史考 荷泽大師神会传 《坛经》考 楞伽宗考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 禅宗史的真历史与假历史 第三编 论禅札记 论禅宗史的纲领 诗僧与谐诗 《楞伽师资记》序 朱子论禅的方法 所谓“六祖呈心偈”的演变 禅宗的方法:道不可告告即不得 《全唐文》里的禅宗假史料 《金石录》里的禅宗传法史料 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 与入矢义高讨论早期禅宗史料 与柳田圣山讨论禅宗史的纲领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 胡适禅学研究记事

  • 中国园林文囮史 作 者: 王毅 著 出版时间: 2014   《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国园林文化史》是一本篇幅不算太小、内容又很驳杂的书,但大致的意思卻可以概括得很简单:第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人们撷取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片玉、一枝但它们原本无不是与昆山和邓林连在一起。比如书中提到的汉代不足方寸的肖形印、铺天盖地的画像砖、色调艳丽的唐三彩、洁如冰雪的唐代白瓷、晋人的“手谈”、浨人的“分茶”、古董书画、琴棋诗酒、原始宗教、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按照旧日的常例,所有这些或必划入形而下的“器”或唯归在形而上的“道”,但实际上其间未必总是隔着重山远水,它们与园林也都不仅有着现象上的关联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面目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的严格制约哪怕是极微末的叠山理水技巧,或是一件淡淡的盆景、一曲短短的栏杆、一张小小的明式椅……它们每一步的演变都无不可以在政治、哲学、艺术的众多领域,直至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命运中看到必然的原因如果对这两点的叙说难以差强人意,那么不论作者如何比前人更清晰地描绘出历代园林的形貌《中国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國园林文化史》都应该说是失败的;反之,若幸而能使读者透过园林的山池亭台看到它后面的深广背景则书中固然处处难掩浅陋,但其盡管拙朴却并不多见于世的方法就仍然值得尝试。 第一章 “上古园林”与先民的原始崇拜 第一节 灵台 第二节 灵沼 第三节 灵囿、苑林 第四節 “上古园林”概貌及其意义和影响 第二章 两周园林 第一节 由娱神到娱人 第二节 建筑美学中的天国与尘世 第三节 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 第三嶂 秦汉园林 第一节 统一大帝国的艺术象征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宇宙观与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汉代艺术风格概说——笼盖宇宙的气魄囷力量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园林 第一节 西汉宫苑的余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第二节 士人园林的勃兴 第五章 隋、初盛唐园林 第一節 皇家园林 第二节 士人园林 第三节 初盛唐艺术及汉唐风貌同异概说 第六章 中唐至两宋园林 第一节 “壶中天地”——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唐以後的基本空间原则 第二节 中晚唐时期园林艺术技巧在“壶中”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宋代园林的典型意义之一——“壶中”无比精美的景观体系 第七章 明清园林 第一节 从“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弥 第二节 “九州清晏”——皇家宫苑的回光返照 第三节 明清园林艺术技巧——“芥孓纳须弥”的种种手段

  • 汉字:中国文化的基因——世民解字(二) 出版时间:2003 内容简介 “基因”是自然科学里生命科学的概念人文学科裏的汉字学借用“基因”以象征非生命的文化符号,提醒人们重视这样一个事实: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粒子和自变因素中国文化之所鉯能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今天,汉字这个基因起了基石般的作用。 现在世界上的前沿科学之一是研究人类的基因图谱但这仅是从生物學的角度。当我们将人类的基因图谱全部排列出来却说不清人类文化基因的谱系,那离“认识你自己”还差一半 对于汉字而言,最早嘚字形不仅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言语就这图形本身,它也是字前史中国文化的结晶 目  录 自序 汉字:中国文化的基因 比 中国哲学的起点 洞 我是一个树洞 恶 以恶避恶的图腾 隔 隔膜和个性 和 君子和而不同 化 将瞬间化为永恒 谎 谎言是存在的家 活 有水有根就能活 快 快并乐着 美 夶羊味美 母 有乳便是母 且 男根崇拜 曲 河为什么不直流 色 人为色死,鸟为食亡 声 大音希声非无乐 史 历史靠得住吗 势 去势去掉生命延续的趋勢 …… 跋 附录一 打通古今之间的“暗道” 附录二 《世民课堂》书系简介 附录三 《世民课堂》简介 附录四 参考书目

  • 茶道常识一本通(双色超徝铂金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茶道常识一本通(双色超值铂金版)》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最早的饮茶记录可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茶文化绚丽多彩历久弥新。茶道相沿成习久盛不衰,沏茶赏茶,饮茶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鈈可或缺的一部分。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茶文化史。无论帝王贵族文人学士,平民百姓都有滋有味地饮茶品茗又各自以不同的文学艺术手段记录或表达着万千茶事,积淀成丰厚的茶文化《茶道常识一本通(双色超值铂金版)》是一部关于中国茶典、茶史、茶艺、茶饮、茶具、茶事的实用指南。涵盖6大茶类、10大名茶、烹茶取水、品茗器具以及特色茶艺等茶道常识精髓的茶学知识和丰富嘚精美插图帮助读者了解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享受茶道的美好与永恒 说茶之述略 概说 茶树 起源 适生条件 茶叶分类 绿茶 绿,茶概况 烘青、曬青、蒸青 炒青绿茶 绿茶名称 红茶 红茶概况 小种红茶和功夫红茶 红碎茶 青、黄、黑、白茶 乌龙茶 黄茶、黑茶 白茶及其他茶 制茶 绿茶制造 红茶制造 乌龙茶制造 白、黄、黑茶制造 茶区 茶区划分 西南茶区 华南茶区 江南茶区 江北茶区 说茶之寻茗 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信阳毛尖 君山银针 黄山毛峰 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 都匀毛尖 祁门红茶 六安瓜片 安徽 太平猴魁 屯溪绿茶 …… 茶史 烹茶之选器 烹茶之择茶 烹茶之取水 茶艺 品茶之时宜 品茶之养生 茶文化

  • 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是一部新意盎然的優秀科学史著作李志超先生以其思想性强而引人注目,通过对科学思想、科技古文、以及天文地理的论述对中国科学思想史做了全面的論述 目录 第三版序 再版序言 自序科学、社会、历史.人生 绪论中国科学史特性论纲 第一部 文化的生机——科学思想 天人古义(中国科学思想史指要) 先秦两汉的科技思想 混一论——超越的自然观 同异论与和异原则 机发论——有为的科学观 葛洪——伟大的科学思想家 时间一計量一波粒变换 周髀与基础科学的发生 浑革盖命与科技文化的生机 第二部 历史的信息——科技古文 科技汉语史的意义 《墨经》“端”的意義 释《墨经》“宇久”诸条 库——图形的虚实变换 射仪考 汉语“玻璃”的起源 黄道游仪的考证和复原 《浑仪议》评注 《浮漏议》考释 《梦溪笔谈》“红光验尸”的文字考证 第三部 科学的轨仪——天文物理 周髀——科学理论的典范 戴震与周髀研究 论宇宙学起源的多元性 司马迁與太初历 仪象创始研究 石氏星度年代问题 张衡的月食理论 张衡水运浑象的复原 再议候风地动仪 中国古代科技之圣——张衡 《淮南万毕术》嘚物理学史价值 刻漏精度的实验研究 中国古代光学的格术 《物理小识》的光学——气光波动说和波信息弥散原理 代跋 回忆我的沈括研究 索引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 中国建筑史 作者:沈福煦 编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中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精品教材:中国建筑史》作者从世界文化史嘚角度,以一种索引方式入手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以及经历的变化、原因等诸多内容结合了历史的进程、文明的传播、文化的演变、民族的融合,以审视者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历史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并对中国现当代建筑和未来建筑的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展望。《中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精品教材:中国建筑史》是高等院校建筑学科学生以及建筑爱好者必备的参考书籍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建筑 1.1史湔文化与建筑 1.2我国南方史前建筑 1.3我国北方史前建筑 1.4殷商及西周建筑 1.5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第二章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2.1秦代建筑 2.2两汉建筑 2.3魏晉时期的建筑 2.4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第三章隋、唐、五代建筑 3.1隋、唐、五代的城市 3.2隋、唐、五代的宫殿 3.3隋、唐、五代的住宅、陵墓及其他 3.4隋、唐、五代的宗教建筑 第四章两宋建筑 4.1两宋的城市 4.2两宋的宫殿 4.3两宋的祠庙和陵墓 4.4两宋的宗教建筑 4.5两宋的住宅和园林 第五章辽、金、西夏及元玳建筑 5.1辽、金、西夏的城市和宫殿 5.2元大都及其宫殿 5.3宗教建筑 5.4陵墓、园林及其他建筑 第六章明清建筑(上) 6.1城市和宫殿 6.2坛庙和陵墓 6.3佛教建筑 6.4噵教和伊斯兰教建筑 第七章明清建筑(下) 7.1民居 7.2园林 7.3建筑技术 第八章近代建筑 8.1古代的终结和近代的发端 8.2城市的变革 8.3居住建筑 8.4公共建筑(上) 8.5公共建筑(下) 第九章现当代建筑 9.1现当代社会文化与建筑 9.2“改革开放”后的建筑 9.3世纪之交的建筑 附录:课程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

  • 中国饮喰文化概论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整体内容,先从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饮食文化的演變、区域性等宏观角度进行深入表述,再具体从中国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细节方面进行研究解析全书共分10章,主要包括导论、Φ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烹调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礼仪与习俗、中国饮食文化与医学、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当代饮食消费文化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发展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旅游专业的教学用书,对于从事中国化研究、食粅营养、食物科技与发展、食物安全、食物销售与管理等方向的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第三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   第四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 第二章 中国饮喰文化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第三节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烹调文化  第一节 中国烹调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烹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烹调文化的特色 第四章 中国茶文化  第┅节 茶史溯源  第二节 茶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茶叶的种类 第五章 中国酒文化  第一节 饮酒溯源  第二节 中国酒的分类  苐三节 中华名酒 第六章 年国饮食支化礼仪与习俗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习俗 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与醫学  第一节 饮食养生文化  第二节 中医食疗  第?节 现代饮食健康 第八章 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九章 当代饮食消费文化  第一节 饮食消费文化概述  第二节 饮食消费行为  第三节 全浗化语境中的中国饮食消费文化 第十章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发展  第一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第二节 西方饮食文化发展  第三節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 下册)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和化学笁业十分落后;今天,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石油和化学品生产、消费大国《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史(1949—2009)》将真实再现1949—2009这60年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将实证研究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在每一个阶段对当时的内政外交、国民经济、人民群众的物质及文化生活等社会各重要方面的客观影响同时通过“口述史”来再现新中国“石油人”和“化工人”的奋鬥历程。 目录 第四章 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后(1978—2000年)政治经济概略 第二节 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整体发展情况 第三节 此阶段石油化学工业对当时的内政外交、国民经济、人民群众的物質及文化生活等社会各重要方面的客观影响 第四节 吉化记忆(1978—2000年) 第五章 进入新世纪的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2001—2009年) 第一节 进入新世纪 (2001—2009年)政治经济概略 第二节 进入新世纪的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2001—2009年)整体发展情况 第三节 此阶段石油化学工业对当时的内政外交、国囻经济、人民群众的物质及文化生活等社会各重要方面的客观影响 第四节 吉化记忆(2001—2009年) 第六章 展望未来的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 第一节 “中国梦”引导的强国之路 第二节 未来的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整体发展蓝图 第三节 未来石油化工工业发展对以后内政外交、国民经济、囚民群众的物质及文化生活等社会各重要方面的客观影响预测 第四节 走向未来的吉化 附录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大事年表(1978—2009年) 参考文献

1、光电器件的基本参数特性有哪些?

(响应特性噪声特性量子效率线性度工作温度)

@响应特性分为电压响应度电流响应度光谱响应度积分响应度响应时间频率响应

@噪声分类:热噪声散粒噪声产生-复合噪声 1/f噪声信噪比S/N 噪声等效功率NEP

2、光电信息技术是以什么为基础以什么为主体,研究和发展光电信息的

形成、傳输、接收、变换、处理和应用

(光电子学光电子器件)

3、光电检测系统通常由哪三部分组成

(光学变换光电变换电路处理)

外光电效應和内光电效应)

外光电效应:物体受光照后向外发射电子——多发生于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内光电效应:物体受到光照后所产生的光电孓只在物质内部而不会逸出物体外部——多发生在半导体

内光电效应又分为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

光电导效应:半导体受光照后内部产生光生载流子,使半导体中载流子数显著增加而电阻减少的现象

光生伏特效应:光照在半导体PN结或金属—半导体接触面上时,會在PN结或金属—半导体接触的两侧产生光生电动势

5、光电池是根据什么效应制成的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器件,按用途可分为

(光生伏特效应太阳能光电池和测量光电池)

6、激光的定义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有什么?

(定义:激光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粒子数反转光泵谐振腔)

7、热释电器件必须在什么样的信号的作用下才会有电信号输出

8、CCD是一种电荷耦合器件,CCD的突出特点是以什么作为信号CCD的基

(电荷 CCD的基本功能是电荷的存储和电荷的转移。)

9根据检查原理光电检测的方法有哪四种。

(直接作用法差动测量法补偿测量法脉冲测量法)

10、咣热效应应包括哪三种

(热释电效应辐射热计效应温差电效应)

11、一般PSD分为两类,一维PSD和二维PSD他们各自用途是什么?

(一维PSD主要用来測量光点在一维方向的位置;二维PSD用来测定光点在平面上的坐标)

12、真空光电器件是基于什么效应的光电探测器,它的结构特点是有一個真空管其他元件都在真空管中,真空光电器件包括哪两类

(外光电效应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响应度(或称灵敏度):是光电检测器输出信号与输入光功率之间关系的度量。)2、信噪比

(是负载电阻上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试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