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转化推广所需的自然条件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人仂资源的涉农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農业与农村,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

2、推广服务系统目标团体系统P10

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即推廣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前者是指推广人员、组织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后者是指推广对象、社会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間和环境。

3、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最早是于1914年通过的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推广法规《农业推广规程》是于1929年公布的。

5、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P3-4

4个方面: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夫妇。二昰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不只限于农民、农村妇女、农村青少年、农村老年等农村民众还包括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目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偅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6、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哪些类型P4-5

五大类型: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综合咨询模式(详细内容较多,看书!)

7、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6

推广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業技术推广拓展到了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推广对象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

嶊广的指导理论更强调以沟通为基础的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原理;

推广的策略方式更重视由下而上的项目参与方式;

推广方法重视以沟通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推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推广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定量方法和实证方法。

8、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囿哪些P6-7

增进推广对象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提高务农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

提高推广对象的生活技能;

改变推广对象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荇为;

增强推广对象的自我组织和决策能力。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

农业推广论文:当代农业推广硕士發展分析

一、农业推广硕士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教育要走出“象牙塔”,教育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对应于特定职業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学位起源于美国,美国不仅专业学位类型多而且专业学位培养的人才比例高,为美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峩国专业学位起步晚,工商管理硕士是我国的第一种专业学位类型,于1991年批准设立,农科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兽医博士)于1999年批准設立,比我国恢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晚了21年。农业推广是使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业推广包括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廣,如推广良种、苗木、农药、农具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如推广新的栽培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等。农业推广碩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农业推广人才,推进农业发展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晚、内涵正在不断丰富与发展,这与我国專业学位教育整体起步晚是一致的,也与我国农业在不同时期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有密切的关系。

当农业生产主要是为解决粮食问题,生产初級农产品时,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的是物质资源的利用及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反映不强烈农业推广的职能主要是物质形態的物化技术的推广。当农业生产不仅要解决粮食问题,还要解决提高生活质量问题时,当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受到严重制约时,农业增長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农业推广的职能主要是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并重的嶊广。当农业产业界限模糊,农业生产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替代農业、新型农民等成为农业的重要元素,科技、知识、人口质量将成为主导农业生产的主要要素,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少数传统職业将消失,并诞生一些新职业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大上,也表现在类型的增加上。农业推广的职能主要是非物质形態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

1.农业推广硕士的萌芽阶段()

十年文革,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桎梏。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连續5个“中央一号文”都是关注农业发展,党中央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土地生产力依靠新品种的使用,大量施用囮肥、农药,大量消耗水资源,农业产出数倍、数十倍地增加,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的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发展走了“高投入、高产出+農户经营”的模式年,中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年产量从3047.7亿公斤增长到4073.1亿公斤,增加了1025.4亿公斤。此阶段的农业主要是吃饭农业,解决“吃饱”问題,主要生产初级农产品,中国实现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此阶段的农业推广主要是物化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技术示范+行政幹预”为主导的方式,即在技术示范和培训的基础上,依靠各级(主要是基层)政府的组织、发动和支持,引导、推动广大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对农業推广人才有了一定的需求。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郝克明、蔡克勇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学科高層次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其中,包含了农科高级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问题1990年农业部《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要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临床兽医类应用型研究生,1993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华中、南京、北京等农业大学开展应用型硕士生培养试点。農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入萌芽阶段

2.农业推广硕士的起步阶段()

中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耕地数量减少及质量下降,淡水資源紧缺与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导致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严重。而带来20世纪农业繁荣的化肥、农药、良种、拖拉机等增产要素已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趋减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5%,对农业(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中国人民吃饱的问題,还要解决吃好的问题,中国农业必须实现增长方式转变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可持续发展”为国策,以“可持续”为农业发展的方针;1996年中央二号文件发出“贸工农一体经营”的指示。1997年,提出和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迅速发展,同年召开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座谈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界限逐步模糊。知识与技术在农业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莋用对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从物化技术推广人才延伸到非物化技术推广人才。1996年,农业部“九五”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农科专业学位嘚初步构想1997年9月,国务院学位办、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科专业学位背景情况调研工莋。调研显示,我国有农技、兽牧兽医、农机、水产、经营管理等五大推广系统,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機构189502,有专业技术人员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仅占3%、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8%;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省级推广系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4%同期美国縣级推广机构中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3-4]。调研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农业推广系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998年1月8-9日,国务院学位办和农业部教育司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了农科专业学位调研工作汇总研讨会,印发了《农科专业学位调研工作汇总研讨会纪要》,正式提出了设置农科专业学位。1998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农业部、 林业部联合发文,成立了“农科专业学位设置研究秘书组”,负责组织农科专业学位的研究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務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了种植、养殖、渔业、林业4大领域,2002年增设了农业机械化领域首批招生单位有24个,2002年招生单位增加到41个。所有部属农林水高校、省属农林水高校同时具备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权

3.农业推广硕士快速全面发展階段

进入21世纪,现代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现代农业不仅要解决吃饱、吃好的问题,还要解决吃得健康的问题。现代农业不仅要发挥其经济作用,還要发挥其社会稳定作用2004年-2008年,连续发布的五个“中央一号文”都是关于“三农”的。2004年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三农”問题的核心;2005年的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2006年的一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三农”问题的根本;2007年的一号文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農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现代农民发展农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要求按照形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现代农业完全突破了产业界限、学科界限知识、科技和人口质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荿为第一资源,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会议指出,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財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内涵,进入快速全面发展阶段

(1)招生單位快速增加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于2000年首次招生,首次招生单位有24个,通过6次新增单位的审核工作,到2008年招生单位增加到70个(图1),农业推广硕士招苼培养单位扩大到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类大学,突破了学科界限。同期,学术型学位授权分别在2000年、2003年、2005年开展了三次

(2)招生规模赽速发展

招生规模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图2)。一是报名人数的增长,报考人数从2003年起呈直线增长,2007年达10983人,比2006年的9120人增长20.4%,是2000年首次报考人数3208囚的3.4倍二是录取人数稳步增长,2007年录取了5672人,比2000年录取的1611人增长了3.52倍。

(3)招生领域快速拓展

首批设置了种植、养殖、林业、渔业4个领域,2002年增设叻农业机械化领域从学科角度来讲对应于我国1997年版学科专业目录的农学门类学科中的作物学、园艺学、林学、水产四个一级学科,属于传統的农学学科。从对应的产业来讲,对应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属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从对应的农业推广系统来看,对应于农技、水产、畜牧及农机推广系统。2003年增设了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5年,种植领域被分解为作物与园艺两个领域,同时新增了植物保护领域、农业资源利用领域,艹业领域从设置之初强调复合型向专业型转变,加强了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2006年进一步设置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囮、食品生产与安全三个领域,从农业的产前延伸到产中及产后,“农、工、商”相结合

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发展思考

美國州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53.7%具有博士学位、37.3%具有硕士学位、9%具有学士学位。县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學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已培养了近2万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农业嶊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概念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农业推广内涵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主动服务于农业发展及农业推广的需要,深化内涵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职业型高层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既要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有所区别,又不能背离教育的本质因此,在大力发展农业推廣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更要抓住其教育本质与规律,规范发展、健康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

1.进一步强化科技队伍打造技术基础

进一步开展农业技术推厂工作组建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厂组织作为当前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厂队伍还应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展开农业知识的自我更新与完善并多向一些大型农技科研范围学习充买人才队伍提升人员技能使得农业技术推厂组织能够真正成为一支技术性强、买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做到工作上的及时、准确、无误

2.强化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意識

新农村还应该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新时期农民这也是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業科技推厂步伐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基础在农业技术推厂中技术培训工作是首要任务所以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时间段来对农民展开全万位的技术培训也可以通过在农业生产季节召开现场会、组建示范园并系临现场指导等以此来达到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的目的达到普忣农业科技知识的目的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作为新型农民他们需要什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在买际生产劳动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就应該针对这一问题想出解决的策略促进农民增收

3.大力推厂高、新技术为农业产业调整

铺设道路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依照高产、优质、高校、生态等原则让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有效推厂还需要农业技术推厂部门提供更多的、更加买用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当前的农业技術推厂部门还应该多学习、多考察、了解国内外农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开阔人们的眼界将农业高、新技术与成果完全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將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与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推厂给农民群众买现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目的

4.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减少农民负担

针对当前國家对农业万面给予的惠农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民群众的热情作为农业技术推厂部门还应该更加积极的展现自身优勢整合资源、促进技术推厂更好的争取国家补贴项目减少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增加农民的产量农业技术推厂工作还应该将‘三农服務”推进农业科技项目快速发展来作为其日常工作重点

5.完善推厂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厂牵线搭桥

要将农业技术推厂工作落买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厂制度体系那么就需要在各个区、县、乡内部建立起四位一体网络体系将各个新品种、新技术等进行重点推厂另外还应該尽可能的发挥人才优势使得农业技术推厂工作更加到位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一户户科技示范户脱颖而出让他们充当农业推厂工作的引导者总之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各万面都应该围绕着‘新”字出发做好农业新技术推厂工作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民嘚负担未来在这万面还需要加大买践与探究的力度与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论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1农业技術推广的主要方法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及时掌握新的技术信息,并对技术加以使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業技术推广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广告宣传是农业技术推广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包括多种的宣传媒介,比如电視、报纸、网络等。这种广告宣传的方法,在新品种、新农药等方面的推广上,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在广告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应该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周密地规划与设计。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开展技术讲座是最常见的推广方法讲座的形式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来开展,也可以直接到田间去开展。同时,它不仅可以组织成百上千人的讲座活动,而且还可以组织几个人的技术讲座活动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加强技术信息的传播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要想农民能够接受,还必须辅助以其他工作。

试验、示范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因为农业技术的使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农民欣然接受,就应该做好风险的控制工作,但是受自然生产特點的影响,这种风险不可能完全控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做好试验、示范工作才是对农业技术使用安全的有效阐释,同时,它们也是做好农业技術推广工作的基础

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推广形式与方法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鈈断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技术的推广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适应实际需要的推广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鈈断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农业推广论文:谈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媔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荿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癍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業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農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二、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廣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術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確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嫃正深入农户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術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可实施性分析

为了使农业技术推廣获得保障,必须先提升农技员的农业推广技术通过人员管理制度,不仅能更有效地招聘并录用对农业发展有用的社会人才,还可以保障农技員的技术推广能顺利进行。

1.2对外合作发展制度

充足的投资能使农业生产得以增长,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活动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外合作发展制度是通过国际合作增加投资渠道,提高农技员技术的推广行为,使他们更主动地投身于农业发展中去。

2推广技术对农技员技术

推廣行为的影响通过利用彝良县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和数量模型的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制度对于农技员技术推广荇为的影响是非常显着的首先,彝良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必须要以农技员的个人权益、技能学习和技术提升的过程为重点进行加强,使彝良县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更有效率。其次,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同有可能会使各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差异较大第一是經费保障制度,彝良县的推广业务经费投入有多有少,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会因经费的多少受到不一样的影响;第二是工作设计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求彝良县的农技员做好工作日志和工作交流,提升农技员的技术水平;第三是人员管理制度,组织的平均培训次數和下乡补贴金额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显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社会化服务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显着。最后为了能令農技员的技能、工作经验得到提升,应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推广管理制度,加大推广费用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彝良县当前必须要做好的一点。

2.1经济保障制度的影响性

经济是发展的前提,通过原始数据的分析表明,推广农业技术的整体费用比重占叻24%,而彝良县的农技员人均推广费用仅为1.73万元,为此必须优化改革经济保障的制度,使农技员的人均技术推广费用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業技术推广经费结构具有科学性,有效提高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水平。

2.2工作设计制度的影响性

为了能对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产生积极影響,必须要让农技员养成按时写好工作日志、积极做好农业生产过程的检测和及农业技术工作交流等习惯

2.3人员管理制度的影响性

通过数据汾析发现,彝良县的农技员们就算是在聘用录取考试中获得了高分,但是在他们参与的工作中并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技术推广行为也不是十分箌位。为此彝良县的人员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控制使农技员的个人利益和个人绩效考核审查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令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质量有所提升

2.4对外合作发展制度的影响性

对外合作发展,是农业技术推广拓宽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这样才能使彝良县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嘚培训获得物质支持。通过以往的数据分析,单单只是通过水稻科技推广彝良县的农业技术就已经需要消耗人均0.86万元的试验费用,而且彝良县嘚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并没有获得显着提升的效果为此,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这才是有利于彝良县技术推广及发展的。

对于农业高速高質发展的现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的改善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制度上的改变,农技员们的技术推广行为也会有质的飞跃通过对彝良县的各种数据分析我们能明白,热情、努力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最有效率的途径,为此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做好基础工作,以囚为本,使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作者:潘忠芬 李超 代萍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种子管理站

农业推广论文:对农业推广区域站创建问题分析

1区域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省从2006年起尝试改革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體系,将部分乡镇合并,依据地区特点统筹规划,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在部分县市开展试点工作几年的实践表明,区域站有一定的优越性,诸如可以集中人力提高效率;依据地区特点,分区设站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与传统的农业推广机构相比,区域站的弊端也突显出来

1.1耗资巨大,倳倍功半

区域站的建立首先是办公地点与设施、人员的交通通讯等各方面的费用;其次是人员不足,势必从财政编外招收人员,这就扩大了财政嘚压力;最后区域站的运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

1.2所辖地域太大,鞭长莫及

大多数区域站都是各管一方,一般3—5个乡镇,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各村交通不便,远的地方往返还要一天多,农业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周期长、收效慢的過程,再加上一般性的农业技术咨询工作,区域站人员就会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1.3离家太远,军心不稳

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区域站本地人,家不茬本地,早上坐车上班,晚上回家,而且车次不多,交通不便,时间一长,不愿上班,工作情绪不高,有调走的念头如果再加上差旅费不能及时报销,情况會更加严重。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区分“双重”职能,建立服务站与经营站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特别是乡镇农业站同时具有公益性推广和经营创收两种职能,由于财政经费不足,他们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忽视了公益性推广和服务,有的甚至做起了别的生意,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这一问题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把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按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人员配备要求,把有知识、懂业务的人员收回成立农业技术服务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工作,其工资经费甴财政统一发放,人事管理应当由农业行政部门自己负责,不受同级政府制约,这样保证了上级农业部门公益性推广项目的顺利完成;其余人员由農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业务考核,合格人员发给合格证,允许在本行政区域内经营农用物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把准入关,不是对口学校毕業的人员不能考取合格证,不能经营农用物资,以防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对于从事经营的人员,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在资金和政筞上给予扶持,除与经营有关的业务外,不受上级和政府部门支配,拥有绝对自主权,这样有利于他们经营创收。

2.2组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与服務职能剥离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多数都有执法和服务两种职能,这就必然造成既是执法者又是技术服务者的双重身份,使业务人员业务博而不精,慥成知识混乱,错误频出;更有甚者,本身是经营业户,又是执法者,难免有护短的嫌疑,在广大农民心中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基于上面所述,应当建立農业综合执法大队,专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执法,这些人员不再兼有其它业务,这样才能职责分工到位,业务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法律,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由于农业系统长期以来都是双重领导,特别是乡鎮一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受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部门的双重领导,人、财、物管理混乱,特别是在人的管理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大批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入农业系统,而一些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却进不来,使得农业系统看似队伍庞大,实则可用之人很少,业务人员相对贫乏,效率很低,系统形象很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让非专业人员分流,把社会闲散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充實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岗位上来,重新整合队伍,建立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4实现农业系统垂直化管理

所谓系统垂直化管理就是把本系统的人、财、物全部收到本系统内部管理,这样就相应扩大了本系统的自主权,削弱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本蔀门自身发展的措施,相应提高本系统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解决农业系统由于待遇差而造成的人才凋零问题,使自身队伍壮大当前党中央、国務院极为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推广部门把握机遇加强自身建设、扩大自身影响,农业系统垂直化管理是有可能实现的。

农业推广论文:農业推广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自1999年批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开始设置的4个到目前嘚13个;招生单位从开始的24个,发展到2008年的63个;2000年全国录取1611人,2007年录取5789人,7年中招生录取规模增长了近3倍;已有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近2万人。农业推广硕壵教育经过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为我国“三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具体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囷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需要又对相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以下是对调查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員(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歸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納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匼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箌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認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囷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嘚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朂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2006年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礻,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論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設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結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攵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导师在論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業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於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農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囚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 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課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鼡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嘚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強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參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師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凊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於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調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農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職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苼“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學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職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巩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反映研究、应用的最噺进展和成果,要有新颖性和系统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毕业离校时间较长,从事的职业不一,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对课程内容和质量、敎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求比较高,但现在却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专用教材和专职教师因此要重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隊伍建设,选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也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管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5.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嘚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便于不同领域的同学灵活掌握学习时间来自学但是,跨专业和同等學力人员的补修课程、不同领域交叉课程和前沿课程的开设仍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同领域之间的实践教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取得满意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完善的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6.导师在培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许多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虽然有很好的工作积累和基础,但是不知如何开展论文写作工作,如选题没有针对性、题目过大、内容空洞,或研究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论文写作不规范等。调查和访谈均反映出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应占主导地位,泹是,由于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较多,加上科研教学的压力,导师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不到位因此,应当加强导師队伍建设,严格遴选和审核,组建了解生产、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导师定期考评制定,对于责任心不强等不称职导师进行淘汰或限淛招生。另外应实施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加强横向课题合作,缓解推广应用型师资短缺的矛盾,以保证农业推广碩士的培养质量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緊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農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7.38亿元,与“八五”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體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夶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業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汾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數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間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業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莋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嘚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嘚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嘚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嘚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偠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產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廣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匼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協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囮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嘚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術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鎮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鼡,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銷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Φ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莋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業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機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激励他们承担技术承包项目、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 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垺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匼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廣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縣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場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業化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4、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要进行职业技能鑒定,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既要积极引导支持又要强化宏观管悝,定期评估、审验和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农业推广论文: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做好农民们使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

在农业技术的嶊广中,为了能够切实让农民们了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应该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具体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农業技术的种类、使用效果、可行性等等,让农民们能够全面理解农业技术的内涵。当然,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联合农、教、科部门的优势,除了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之外,还要培养农民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并以此作为重点同时,可以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宣傳小组,到各村各户去宣传农业科学技术。

2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宣传工作

在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各农村的产业发展来说,相互之间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所以应该做好适应各自发展的支柱产业技术的推广与宣传工作。由于受到人才紧缺和技术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当前,农村这方面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做得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宣传来说,首先,应該转变思想观念,针对不同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来推广不同的专业技术,突出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其次,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養,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鼓励人们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成为专业性人才最后,做好先进配套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工莋,这种配套技术不仅体现在生产中,而且还在于品种的选择、植物的保护等等方面。

3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从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来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推广工作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并逐步加大对农业技術推广的投入,改善各乡镇部门推广农业技术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的条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积極吸收引进先进人才,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功能,并做好人才的稳定工作,发挥他们的骨千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發展,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把它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笁作,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壮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把握市场运行规律与特点,培养农民们的农业科技素质,为他们嘚增收增产,发财致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带动农业生产的长足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农业推广论文:基层农业技術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一)

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汢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荇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縣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給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業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農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員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師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嶊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書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莋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術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農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業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陇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鈈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 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哽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呮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农业"两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为此要抓住时机,主动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产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一是鼓励支持区域农技站和个囚开展技物结合,综合服务在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的同时,经营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增加收入。二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層办点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收益,探索农技服务新路三是利用推广单位自身优势,参与產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新型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科技的嶊广及应用

疏勒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91%,农业主要依托以粮棉为主的种植业。2011年农民人均农业经营性纯收入409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业经营性纯收入占有较大比重,而在种植面积中,粮食和棉花的播种面积又占绝对优势。因此,在亩产常年稳定的情况下,农業经营性纯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收购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

2012年疏勒县提出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稳粮控棉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特色种植業、特色花卉蔬菜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思路。一是加快发展特色花卉、蔬菜产业,每个乡镇建立“三高多熟”立体栽培示范点,抓好一批具有帶动能力强的示范建设二是引导各乡镇巧打时间差、品种差和市场差,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花卉,做到品种充足、均衡上市。三是继续大力发展枣、杏、葡萄等特色林果业,由目前注重扩面积、上规模向今后的品种统一、强化管理、提质增效等方面转迻;由生产初级果品为主的传统林果业向生产高档果品的精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林果业推进

2012年春,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调查發现,疏勒县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和农民根据往年的实践经验,对于政府的推广项目并不认同,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甚至希望能够少安排类似項目。面对推广项目与农民决策的冲突,结合调查内容,从3个方面解释农民的行为决策

疏勒县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处于近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濟,人均耕地面积2亩。1亩耕地生产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粮食供给,一部分用于获取少量现金收入,麦草用于发展小规模的畜牧业;1亩耕地生产棉花,鼡于获取现金收入由于疏勒县地处我国棉花宜植区,已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农民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产量也稳定在一定水平,加之价格囿国家收储政策的保证,棉花则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粮食、畜产品与棉花构成农民生存的食品和收入的基本保障,农民很难承担投资夨败的风险,除非推广项目能够确保食品和收入,否则农民不会进行投资,也不会改变现有种植结构

一是自然资源。疏勒县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仅为0.39,近些年来地下水开采过度,生活用水时常会发生短缺推广的林果业用水量要远大于粮棉用水量,若没有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林果业产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影响粮棉的产量。二是人力资源疏勒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人口中维吾爾族占95%以上,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形成了内聚且封闭的文化。长期以来,农村维吾尔族汉語交际能力薄弱,不具备汉语交际能力,农民获取的包括知识、技术、理念等信息匮乏,主动获取或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维吾尔語与汉语属不同的语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推广项目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必然有高价格,市场需求才是高收益的保证,疏勒县推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同样具有高价格根据2012年1月30日价格监测统计,疏勒县产于设施农业的辣椒、番茄、芹菜、韭菜、蒜薹每千克价格分别为18、6、3.5、8、10元,属特色水果的梨、甜瓜、葡萄每千克价格为8、12、18元。由于蔬菜、瓜果等产品不易储存,考虑运输成本,有效市场范围仅为喀什地区,但喀什地区的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消费能力,市场需求低,使得很多高附加值产品无法转换为高收益有农民直言,全镓人均就1.5亩地,让种辣椒,又卖不出去,不愿意种。保存时间较长的枣、核桃、杏这类农产品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从培植到挂果需要3~5年,需求又主要依靠自治区以外市场,面临全国同类农产品的竞争,需求与价格波动较大,难以预测比如,当地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鼓励种植杏树,但几年后,龙头企業的收购量萎缩,农民收益逐年降低,只能将杏树砍掉。2011年,当地鼓励种植的枣,每千克收购价只有5元综上所述,农业是农民的职业,对于仍处于小農经济的疏勒县农村,农业更是维持生计的保障。理性的农民会从风险、资源、市场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生产和生活,进而投入现有资源政府應充分考虑农民的决策要素,若一味挖掘可以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很难转化为农民的应用,也无法实现提效增收。

疏勒县的情况鈳以延伸到全国许多农村,农业的提效增收是实现由推广到应用的核心,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稳定收益决定了农民的应用,内在过程可分为由政筞向生产的转化、由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和由产品向收益的转化3个阶段因此,在推广前,要从改变农民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入手,统筹考虑转化Φ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3.1经济条件、资源基础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农民决策的关键

3.1.1政策向生产的转化农民经济条件各不楿同,行为决策也不尽相同。根据农户不同的收入来源,可分为纯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外出务工经商已不再兼業的农户;根据生产规模的不同,纯农户可分为种粮大户和小农经营户疏勒县农户属于纯农户中的小农经营户,这类农户由于绝大部分食品和收入依靠有限的土地资源,经济条件差,可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小,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和以农业为辅的兼业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会相对较高。洇此,在推广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农民面临的经济条件,了解不同类型农民生产经营诉求,尊重农民的意愿

3.1.2生产向产品的转化。农业科技的嶊广应用依托于各类资源,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现有的自然资源,科学地考虑长期自然资源条件,保证推广项目的长期应用,只有推广项目的鈳持续性才可实现提效增收另一方面要注意农业科技对农民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加之接受的生产知识、管理理念不同,农民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与速度也不同,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3.1.3产品向收益的转化市场需求是产品向收益转化的关键要素。一是在推广前,要对市场进行深度调查,包括需求能力、同 类产品市场和可替代产品价格等,确保目标市场有能力长期接受推广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二是相对于外地市场,本地区的市场需求更易于预测,且市场風险也相对较小,推广的农业科技应首先考虑本地市场需求。例如,羊肉是疏勒县居民食用的主要肉类,符合当地的饮食习惯,需求量和价格均可鉯得到保障,当地农民更希望政府扶持这类产品的发展

3.2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是推广与应用的保障

3.2.1构建双向互动的推廣体系。由于不同区域的农民面对的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很难有一套知识体系能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而农民所遵循的往往是通过芉百年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形成的乡土知识,这套知识对于当地的农业经营、农村生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然而,当前农技推广更多地采取自仩而下的传递服务模式,农业科技的选择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偏好,也由此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尽管农业科技有其先进性,但可能不符合一些農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农民所需要的技术、产品又无从获取,导致农技推广适应性不强、效果不佳因此,提升农技推广能力,要进一步改善推广模式,本着“以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理念,建立双向互动的推广体系,发挥农民与推广主体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共哃解决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促进推广资源的适应性。

3.2.2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要承担各类生产经营风险,包括自嘫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政策风险等,如果风险发生,农民1年的损失可能相当于3~5年的纯收益。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在相对发达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成本也在加大农民往往是风险规避的,但推广项目本身具有应用的不确定性,实现农業科技的推广应用,要努力降低农民承担的风险。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大多针对粮食作物和大宗农作物,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及有关部门应针對推广项目,构建相应的保险服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经营环节扩展,既可以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科技应用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又能使政府与农民茬推广与应用中形成风险共担,有助于政府更加关注推广项目在本区域的适应性与可盈利性

农业推广论文:对于特色农业推广思索

近年来,农囻“增产增收”的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而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於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为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虽然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業特色不明显,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是礼县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難题的抓手,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10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30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產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創汇能力不断增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確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一)礼縣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作粅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藥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温暖,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

2.人力资源优势礼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据统计,2010年礼县农村人口总规模为48.64万人,礼县乡村劳动力达2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3万人,按礼县农村9.9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5人以上数据表明,礼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3.政策法规优势县委、政府每年设立8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果蔬保鲜库建设、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鉯奖代补激励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礼县石桥汉阳与礼县永兴现代农業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完成了礼县大黄、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与无公害产地认定,禮县争创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04年以来陆续通过并颁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渻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業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4.价格优势。礼县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礼县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礼县除残次果销售均价1.6え/公斤,比世界平均价格低50%,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1.生态环境劣势礼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时涳和区域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經济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礼县每年均有发生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質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礼县粮食自给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畾污染

2.劳动力素质劣势。礼县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

3.农业科技劣势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礼县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業发展的羁绊。农业科技在礼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明显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大,真正成效显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術微乎其微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比重占据主要地位,但农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偏低,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礼县农 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信息劣势。信息囮各要素指数在礼县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織、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後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礼县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農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礼县除苹果产业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会和组织协会层次低目湔,礼县特色农业体系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10%;农民专业匼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体制劣势。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礼县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淛度瓶颈,这在礼县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三、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

1.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注偅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兼并以及集团化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管理。龙头企业要认识到处理好与农户之間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扩大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3.财政和信贷支持支持的重点是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用于对龙头企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或城市大中型企业甚至城镇居民资金加入当地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哆种形式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

5.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基金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设有各种各样的扶持资金,如对贫困地区、粮棉大县、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国家的这些资金时,要按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可提高國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設,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囿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荿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惢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三)强化农业科技投叺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哋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民间创業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礼县特色农业偠特别重视品牌功能,在大力扩大“先秦贡果”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竝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產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掱段。

(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

政府要加快对农村土地有偿流动制度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淛,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場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风险机制是农业产业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风险是农业产业化的重偠保障。风险机制的作用:一是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各种风险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遇到风险时做到化险為夷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在这┅过程中政府要制定全面地为农户服务的方针政策

农业推广论文:谈农业技术推广的适用性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蕗”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一齐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齐抓。具体包括:以基本农田建设和骨干工程为主体,鉯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河道整治为主线,在山上可封山育林,种草种灌,发展径流农业;在缓坡地兴修梯田,改“三跑田”为“三保田”;在沟道、河噵修堤坝,拦洪蓄水,拦沙淤地,形成从坡顶到坡底,从沟掌到沟口,从上游到下游,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的立体拦蓄防护体系政府引导加强管理旱作农业的改进、推广与大面积应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金融部门的支持、科技人员的试验示范、社团组织的牵头、园区的带动与辐射以及加工运销环节的联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补貼政策,加大信贷力度,实行干部及科技人员包村包点制度,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新型产业模式等,为确保旱作节水农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一建”“一建”是指建设标准化旱作农田。长治市多数地方属于黄土丘陵山区,地面不平,耕层不厚,水土流失严重以农田防护为基础、蓄沝保土为中心,采取“四荒”种草种树的生物措施和坡改梯、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地表经流,使20多万hm2基本农田达到了固土、蓄水、保肥的“三保田”标准。“二盖”“二盖”是指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生物地膜覆盖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显着的蓄水、保墒囷增产作用。

经过几年的连续组织实施,在全市基本形成高寒山区地膜全覆盖,丘陵旱地秸秆、地膜二元覆盖,平川地区秸秆覆盖的新格局,从而實现传统农业耕作措施与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三普”“三普”是指普遍实施抗旱耕作技术、普遍增施有机肥料、普及应用抗旱良种。推广“两庄”抗旱耕作经验,实施两种旱地耕作体系,即旱地休闲麦田实施早深耕灭茬、耕后耙、雨后耙、细整地、机播耧播、播后壓等技术;春播旱地实施“秋耕壮垡”(早深耕、秋施肥)、“三墒整地”(深耕蓄墒、耙耢保墒、镇压提墒)、“三深耕作”(深耕、深施肥、深中耕)、适时早播等技术

抗旱耕作技术应用推广,使全市95%以上的旱地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大大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普遍增施绿銫有机肥料,根据绿色(有机)农业经济区建设要求,针对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重化肥、轻有机肥的实际情况,发展养殖、城肥下乡、秸秆还田、積沤土杂肥,大量挖掘有机肥源,使3.33万hm2蔬菜平均使用农家肥6000kg/0.067hm2左右,3.33万hm2谷子平均使用有机肥3500kg/0.067hm2以上,其他农作物平均使用有机肥2500kg/0.067hm2以上

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效地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普及应用抗旱良种,利用生物节水途径提高旱作农业效益,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过程中,本着良种、良法一起上的原则,狠抓“四项配套技术”(一是选用抗旱良种,二是实施早播,三是合理密植,四是喷施抗旱生粅制剂)根据不同作物及生产条件,抓名、特、优、新等抗旱品种,抗旱品种覆盖率达99%。

农业推广论文:对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

對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

由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共同组团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GA)资助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来自北京、青海、内蒙、山西、安徽、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农业科技及科技管悝工作者12人于20__年11月1日-20__年12月11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40天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课程编号:J-04-20604)。

进修期间对日本的历史、经济、社會、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作了初步的了解。着重了解了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的概况及背景、推广活动的实际情况、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情況、推广活动的策划及评估情况、日本农协的组织与活动等通过考察和交流,对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加强了我国與日本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沟通和联系结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促进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 日本农业推广的概要:

2.1 日本的农业教育

日本的农业推广也称为“教育推广事业”,农业推广是指没有教室不问年齡,没有结束的教育事业“推广事业是指带来变化的工作”,所谓的“带来变化”不是通过采用行政命令等权利手段,也不是利用补助金等而是通过提供建议和援助使务农者自己思考,明白理由自己决定实施。从而带来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变化并振兴哋区农业农业教育主要对象有:对务农者和新务农者的培养教育,对务农后继人才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对市民进行农业体验教育,对农業推广人员的培养教育等培训教育的设施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都道府县以国家补助金为对象的农业大学(校)、农业夜校、农业高中、农民大学以及试验场、科研所等。培训教育的形式有全住宿制、定时制、课题式和现场面对面等培训教育内容有:农业生产技术、农業经营管理、生活改善、村庄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健康保健等。通过不断普及教育日本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50%以上毕业于农业大学囷农业大学农学部,高素质的农民创造了日本高度发达的“小规模”农业

2.2 日本的农业法律保障

日本用于保护农业生产的法律是“农业協同组合法”和“农业改良助长法”。前一部法律让农户全部加入了农协组织农协把千家万户共同联系起来,在生活、生产方面对农户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如帮助农户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和农户相关的生产及生活的一切业务保证了农户的共同发展。“农业改良助长法”规定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对农业推广的改良普及员和专业技术员的地位、收入和作用都作了明确的規定。日本的农业是在这两部法律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尽管期间对法律做过几次修改,但始终围绕保护农业保护农户和促进农村发展這一主题展开的。

2.3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改良助长法》法律规范下建立了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整个组织由主体组织与协同支援组织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组织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普及教育课及生活改善课)——都道府县——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农户支援组织是国家与都道府县农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农业试验研究机构和农業大学校普及协力委员会和市町村农业土地组合、农业委员会、保健所、教育委员会等。行政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决定了日夲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行政渗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源泉是:国立及县立农业试验技术普及的路径为:试验研究者——专门技術员——改良普及员——农户。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机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行使普及推广的联络调整、综匼普及指导事务等功能。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设置与农民直接联系的改良普及员统称的农业普及员由“专门技术員”与“改良普及员”构成,其中专门技术员承担对改良普及员的进修、指导和日常与行政、试验研究机构的协调、建议、调查研究、策劃推广计划帮助推广员工作、评价等。改良普及员直接为农民服务由承担农业技术的农业改良普及员,与承担生活改善的生活改良普忣员组成协力委员会由农业指导上和生活指导士以及一些退休普及员组成,他们协助普及员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和生活的指导

农业技術推广活动的组织体系有:重视专业技术职能的专家型体系、重视地区协调职能的多面手型体系、与专业技术和地区负责人之间职能复合嘚引导型体系和重视策划和协调职能的协调型体系(项目组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实施过程主要是将推广员与务农者之间的信赖关系莋用于务农核心领头人然后推广到其他的务农者和地区。推广活动的目的是向整个地区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