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是把手机号码给定位了,还知道行程?

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父母如何知道管教方式是否正确?

“监督者——栽培者——引导者”

没有真正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没有提出明确的界限,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没有安全感;父母因此感到挫折,孩子察觉父母的不安,更容易迷失方向。



(一)是不听话还是迷失自我

    孩子调皮捣蛋或不尊重他人并不是“不听话”,而是想恢复舒适、明确方向的平衡。

1)孩子的行为遇上成人的反应,就是他们的导航系统。

2)“孩子用偏差行为发出呼救,以便从父母身上寻求回应,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寻找自我定位、了解父母想要他们做什么。”

3.孩子的“呼救”行为取决于“性格”

4.父母必须用冷静、令人安心的方式引导孩子重新找到定位。

1)什么事情让孩子迷失自我?

2)怎样才能恢复常态?

5.管教的目的是建立家庭价值,拿掉“不属于我们家的部分”。

6.反抗的原因:孩子内在和外在世界不平衡。

1)外在——跟社会、外在世界有关的一般家庭生活。

2)内在——孩子的希望和梦想、即将形成的独特性格。

3)内外不平衡会导致不自信,出现“反抗”和退缩”。

4)恢复内外平衡的三大原则:

1)孩子遇到太多事情,可能会产生反应。于是他们被情绪淹没,无法自我调节。

2)复原力强的孩子能接受引导,被训诫也不会大肆吵闹;

3)被情绪淹没的孩子很可能把管教和引导看成威胁,对一般要求呈现夸张反应。


1.界限定得好,家人处得好

界定规范能帮助孩子产生安全感,表面上孩子可能不太喜欢,但内心会觉得安全,因为他知道立足点在哪里。

1)围墙是固定、持久的。

2)界限是随孩子成长改变的。

3)设立界限,而非建造分隔亲子间的墙。

3.界限随内在语言发展而扩大

1)内在语言帮助调节情绪和冲动行为。

2)孩子会慢慢发展内在语言来引导自己。

3)家长应首先着眼在想引导出理性行为;其次,给孩子时间发展内在自我。

4.监督者-栽培者-引导者

1)不同的阶段适用不同的管教方式。

2)家长需要不断进行角色转换。

3)家长的不作为或错误引导,都会导致孩子的成长迷失方向。

4)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影响下个阶段。


(一)监督者:良好界限的五大原则

1.良好的界限有助于建立自我意志

“独裁者”强迫人民遵从他们的意愿;

“监督者”则是创造安全平和的家园。

2.意志坚强不同于任性固执

3.让孩子服从父母定下的界限:接受父母温柔而坚定的指引,并发展内在灵活度

1)是什么阻碍孩子服从?

2)如何跨越这些障碍?

4.给孩子指示的五大要点

  暂停,给孩子时间找到自我,让自己安定;

  想象孩子遵照指示后的情景。

  考虑可行性,给孩子能力范围所及的要求;

  将指令分解成一步步具体的要求;

  区分哪些父母可以掌控?(总是会听、有时会听、很少会听)

  提出指示后,陪伴在孩子身边;

  保持冷静、沉着和安定;

  若无法冷静,退回:“暂停与想象”。

4)坚守原则,不讨价还价

    给幼儿期孩子讨论的权利,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和不安感;

    用平稳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不需要特别愉悦,也不要太冰冷;

    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得不到孩子回应时,应该运用“从小事做起、陪伴原则”;

      当孩子卡在反抗的情绪中就要运用“暂停与想象原则”,当我们冷静下来再回到当初的要求,但要降低标准。

    提出要求后,请保持专注、贯彻执行;

    站稳立场,帮孩子学习规范和弹性,让孩子对我们有信任感;

    如果要正面处理棘手的教养问题,在孩子听话前不要做其他事情。

5.有效的情境转换方式

    困难:大人没有事先通知孩子,就把孩子的活动中断了。预先通知常会遭到孩子反弹,提前通知与下个事件的连结力不大,孩子并没有时间的抽象概念,所以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方法:与其挥舞着行程表,打破孩子的世界,不如温和地把他们带回来。从“你的世界”到“我的世界”,最后才到“我们的世界”。

1)你的世界:先冷静的靠近孩子、默默的坐在他的身旁,跟孩子取得连结。(通常只需15-30秒)

2)我的世界:亲子间取得连结后,孩子也了解父母自己的世界。

3)我们的世界:建立连结并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世界后,父母需要帮孩子为下一件事做好准备。(只要一两句话、几秒钟、就事论事即可。)

2)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

3)哼一首歌,提升大脑中心的合作意愿。


(二)让孩子听话的实用技巧

“要孩子听话”,关键在于“温和堅定”的态度。 “要孩子听话”必须帮助孩子,学会“自制力”和“等待”。

1.让“立刻”变成“不行”

1)避免“即刻回应”:如果孩子想马上知道答案、想得到某样东西,让他知道“立刻”就会变成“不行”。

2)当孩子向立刻得到答案时,趁机练习“等待的力量”。

2.大人对话时,不准孩子插嘴

1)在孩子面前,尊重朋友。

2)向孩子示范与别人谈话必须专注。

3)让孩子明白:等待时,不会失去父母的注意力。

4)趁机(在别人面前)肯定孩子的耐心。

1)手机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2)以家人优先可以加强孩子的安全感。

3)沉迷电子产品的父母有放弃主权和教养地位的风险:

[]第一阶段:“看我”:孩子会行为试探大人的回应。

[]第二阶段:“随便了”:孩子会模仿父母,把注意力放在电子产品而不是亲子关系上。

[]第三阶段:“听我说”:父母会以为情况改善了,因为孩子不再胡闹,家庭生活突然变得容易了。

[]第四阶段:“我才对”:父母的心思被电子产品佔领,形成领导权真空。这时孩子潜意识接管领导权。情势反转,父母出局了!

4)处理电子商品与孩子的关系

5)建立并坚持高品质的亲子时光,即使只是固定的一小段时间。

1)帮助孩子建立三种特质:

[]控制冲动:尊重他人有不同的行为。

[]同理心:尊重他人有不同的感觉。

[]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有不同想法和观点。

2)幼儿就能学习自我控制。而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要道前青春期和青春期才得以发展。

3)“从小处着手”,在不当言行出现时立刻纠正。

1)规律生活可以预期,可以预测的人生就是安全的人生。

2)规律生活帮助孩子面对家事、转换情境、听话和控制冲动。

1)等待好事发生,孩子就会产生信任感。

2)避免为了配合孩子而放下自己的计划。

有时间的话,偶尔答应孩子的要求没关系。随性没什么不好,但若只是为了配合孩子,放下自己的计划,就会让孩子获得错误讯息。再者,含糊的承诺,对建立孩子的期待感并无益处。


(三)发号施令与过度尊重

1.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集中-连结-指示的循环:先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取得连结,最后发出简单指令。

2)幼儿期的孩子负责判断和决策的大脑区块未发育完全,清楚的指示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2.良好的养育,离不开父母有效的接近方式

1)在孩子身旁坐下,面向同一个方向。

2)身体语言是沟通的主要部分。在眼神接触前,先了解身体语言。

3)避免突如其来的建议与请求。

4)2*2的指令,发号施令时,站在不超过孩子身边两英尺的地方。如果孩子的身体语言是正面的,提出要求时可与他保持眼神接触。

3.让孩子自我定位的关键是用指令替代建议

1)温柔而坚定:以关爱的口气发出明确的指令

2)指示帮助孩子将复杂动作分解成更容易执行的步骤,指导孩子“用什么方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3)先给指示再给要求,不要提高音量一再重复。

4)多说无益,重点在于说话的意义,口才好不等于聪明。

5)先行动,再说话,开口前要先跟孩子产生连结。

1)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责备、羞辱和孤立孩子,他们才会看到行为带来的后果。

2)与孩子共同行动。得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连结,然后让他们面对问题。

3)使用转换法帮孩子跳脱后,在恰当的时机,冷静跟孩子讨论当时发生的事。

4)与孩子取得情感连结,将他带回问题点,用简单步骤纠正他。

5.处理争论、回嘴和不当行为的简单方法:“不赞成-肯定-发现-重做”。

1)不赞成:一开始就要用平静、直述的口吻,清楚表达我们的不赞同。

2)肯定:将孩子的行为与个人分开,知易行难。不赞同之后,要给予孩子肯定才能做到。

3)发现:大人需要去发掘细微的问题。

4)重做:问题理清后,可以帮助孩子重来一次。



(一)前青春期与栽培者

1)前青春期孩子喜欢有人听他们说话,栽培者的关键是培养和配合这种需要。

2)前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得像青少年,但思考逻辑上仍是儿童,叛逆并不持久。

3)转换到新阶段后,孩子不会忘记家庭的价值观,家庭规律仍然影响他们的生活节奏。

4)父母应该让家庭生活仍是青少年的根基,引导他们探索新世界的各种可行性。

2.男女性别差异与管教方式

      孩子正处于脆弱的发育阶段,对性别认同很敏感,教养和沟通时父母必须觉察到孩子的性别。

1)前青春期的男孩:男孩比女孩更实际,刚萌芽的性别认同也更贴近他们的行为。他们想要功成名就或精通某事,这源于追求权力、良善、征服邪恶和英勇的心理需求。

2)前青春期的女孩:女孩比男孩重视感觉,刚萌芽的性别认同逐渐贴近觉醒的微妙情绪和人际关系。用服装和配件突显自己的能力,帮助她们扮演某个角色。然后在成为少女时慢慢成为那个角色。

配合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选择谨慎恰当的时机,委婉提醒。

1)聆听:听孩子说话,并安抚他。

2)观察:观察孩子提出要求时的生活状况。

3)观察角度:在做决定之前考虑不同的方面。

4)驯服野性:提供健全的规范,教导孩子礼貌。

5)拔除杂草:用父母的价值观排除不良影响。

孩子需要忠于刚萌芽的自我,也要了解“忠诚”对家庭、家人、朋友、学校和社区的重要性,学会视场合进退。

4.增进沟通、应对进退——三明治计划

3)懂得在正确的时间退让或争取

4)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5)自己的观点只是众多观点之一

6)计划临时改变,也能很快适应

7)有能力跟团队协力计划

8)能广纳建言、接受建议

5.监督者在前,引导者在后

1)教养方式必须在监督者阶段架构好,并在冲动控制,接受权威、健全的规范三者基础上成型。

2)调整教养方式,顺利教导孩子应对进退。平衡青少年专注自我探索,预防刚愎自用和自私自利。


1.引导者:帮助孩子导正偏离的方向

1)自主意识使青少年常出现无法调节的强烈情绪。“火力全开”是青春期的常态。

2)父母坚定的教养立场使孩子发展的根基。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父母的指引。

3)当孩子偏离方向时,通过谈话重新对焦、回到正轨。

4)带领青少年经历强烈的人生经验时,父母要保持安定和冷静。

5)父母应该接受青少年看似自我中心的态度,这表示他们需要专注自身的重大变化。

1)帮助孩子找到人生志向

a)做青少年的向导,倾听、观察并帮助孩子找到最好的路径。

b)不会只提供一条很多人走的路,只因为这是最安全、受欢迎的路。

c)用深刻、认真的态度陪伴孩子,通过一连串谈话和过程才能达到。

2)多项选择评估和了解行为后果

a)遇到问题时,让孩子评估出两到三个选项。必要时,也可以以诱导方式帮孩子做选择。

b)参与孩子的决定,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c)增加孩子做选择的信心。肯定孩子成熟的选择,但不要逼孩子贯彻始终。

    适时是指在“避免问题发生”与“让孩子自食其果”间取舍。

    青少年有能力应付生活小事,但遇到危险的事,父母也要迅速、沉稳的介入。


1.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

1)孩子现在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

2)需要建立哪些规范帮助孩子找到自我。

2.重点不在于要不要设定规范,而是要在何时、何地和如何设定。

3.出状况时的简易指南

1)指导者变成栽培者:青少年但情绪上仍处于前青春期。

[]降低沟通期望,少多多做,帮孩子寻找自我。

[]少谈论未来,多谈谈当下。

[]告诉我你的计划:确定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需要,让孩子了解他们的言行会影响其他人。

2)栽培者变成监督者: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转换角色的原因,父母需要重新扮演监督者,恢复我们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和地位。

3)家里有不同年纪的孩子时,不用担心区别对待:专心面对一个孩子时,所有的孩子的状况都会得到改善,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很安全。

[]有时要管严一点,父母的亲近让孩子感到安心;

[]有时孩子需要空间成长和探索,父母则要放松掌握的力道。

5)结论:根据孩子的身心调整父母的角色。



(一)避免流行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时代背景(书中不要讲的是美国的情况)催生不同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本质上是在两个极端间摇摆:一边是严格掌控,另一边是开明自由。

1.盲目服从(1940年以前)

1)教育不是真正的问题,更迫切的是求生存。

2)教育是很实际、明确的事,几乎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空间。

3)父母不会回应孩子众多的需求,教育融入到家庭生活流程之中。

1)从严谨和严格变成宽容、自由放任和放松的方式。

2)每10-12年就会从一个极端摇摆到另一个极端。

3.自由放任(1970年代)

1)孩子允许参与讨论、讨价还价、甚至跟父母辩论。

2)太过自由和宽松导致失控

4.胡萝卜加大棒(1980年代)

1)通过奖罚的方式将孩子拉回正轨。

2)服从只因得到某种利益交换,维持时间不长。

5.经理人父母(1990年代)

1)让孩子自由选择,然后从行为的后果中学习。

2)给孩子选择权必须建立在孩子脑力发展完全,有衡量后果能力的基础之上。

3)与其给孩子开放式选择,不如给他们有限选择。

6.赞美法(90年代末开始)

1)肯定孩子所做的每件事就行奖罚,是抓住孩子想获得注意力的心理操纵他们。

2)父母希望孩子有自信、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却显得不够真诚。

3)安静、关爱的陪伴是对孩子的深度肯定

4)有限的肯定能帮孩子建立更坚强的家庭关系


(二)简单教养四大支柱

孩子的反常行为源于外界给其过多压力,没有足够的休息或安静时间让他们发展复原力。《简单父母经》中提供的四个方法是有效的工具,但运用的时机非常重要。

1.平衡、简化孩子物品数量

1)东西变少时,会觉得拥有的物品更宝贵

2)跟别的孩子一起时,也会学着分享仅有的物品

2.强化生活的节奏和规律

1)建立节奏感,在固定时间做同一件事

2)规律性不等于公式化,需要温暖和感情链接

3)帮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有概念

3.平衡、简化行程数量

1)过多的行程会减少孩子在家的玩乐时间

2)孩子透过玩乐消化外界给予的忙碌压力

适当地隔离成人世界很有必要,在孩子面前说任何事之前,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这样做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吗?


(三)3C时代的管教方式

1.3C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1)3C产品的使用时间(即使是用来学习)与学习成绩成反比。

2)3C产品使用时间过长,孩子入睡更加困难。

3)3C产品的使用减少孩子与家人的互动时间,引起社交和情绪不稳。

4)3C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孩子面对困难的能力下降,专注力减弱。

2.3C产品不是交友的必备条件

1)限制使用3C产品的孩子可能错过“网络语言”和“火星文”,对孩子的受欢迎度短期内有影响。

3)牺牲不大:不必为迎合流行牺牲宝贵的自我,应该自己发掘和培养内在创意的源泉。

4)远离3C产品,就不容易把独处时间误认为是“寂寞”,许多人生转变、突破的时刻都发生在跟自己思想和感觉独处的时候。

3.3C产品对教养的影响

1)为孩子提供无界限的世界

[]将父母的权威视为阻碍

[]转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冲击父母所灌输的价值观

3)减少与父母情感联结的时间,不利于父母教养的实施。

4)干扰孩子三个阶段的正常发展,跳过极为重要的家庭和学校影响力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和讯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拔掉SIM卡,关机,使用非智能手机,行程码就不知道你的行踪了?

由于疫情的关系,大家出行也都需要尽量避开这些疫情的地方,不然就会出现行程码被标记或者变色的情况手机卡拔了行程码还会显示吗相信很多人对行程码的一些规则还不是很清楚,行程码变化与手机卡是否有关拔了手机卡还会变化吗下面来看下相关介绍。

无论你是拔掉SIM卡还是关机,或者使用的非智能手机,只要你手机随身携带,运营商就能利用神通广大的大数据,在短时间内将你的行动轨迹找出来。由此看来,运营商如影如随,你的所有行程,它都一目了然。

你可能也有过疑惑,当你使用手机看过某样东西,转手再打开购物类APP时,这些APP都会优先推荐你刚才看过的东西。

再比如,你在一个美食视频上有过停留,那么接下来将会持续推荐相关视频给你。

这就是大数据的运用,这基于APP对你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测并分析,以便更好的迎合你。

其实,运营商大数据的“精准定位”更高级。

它可以实现用户区分,抓取我们浏览过的网站或APP信息,连消耗的多少流量也一清二楚。

同时,我们的日常通话,信息交流,所表现的通话时长,终端偏好和消费数据等信息,运营商都能获取。

而运营商在抓取这些数据后,就可以分析出你的年龄,性别,婚否,所在位置,手机品牌等信息,可见人在大数据之下“无隐私”。

行程码靠什么知道你的行踪?

基站,简称BS,特指公用移动通信基站,顾名思义,基站是给手机提供信号的,只要我们手机有信号,基站就像空气一样,永远充满在我们四周。

我们也能看到,在不同的场合,手机的信号强弱不一样,这是源于基站辐射距离固定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手机信号都是接入周围信号最优的基站。

目前,三大运营商修建的基站,基本覆盖了全国,当我们带着手机移动时,接入的基站也会不断变化,就好比信号超强的B基站,抢了信号较弱的A基站生意一般。

不管怎样,A和B两个基站,都会将接收到的手机信号参数,再通过一系列专业代码分析后,就能确定该部手机所在位置。

基站是手机定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行程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知道你去过哪里,主要是它的功劳。

我们常用的无线路由器,就相当于基站的缩小版,且每一个路由器都有一个独特的MAC地址,当手机成功连接时,手机的位置信息就会反馈给路由器终端系统。

比如,你始终感觉自家无线网速度慢,你可以请专业人士帮你数据分析一下,就能找到谁在偷用你家Wi-Fi,并可以从终端把他拉进黑名单,在之后,他再也连不上你家Wi-Fi了。

手机一般都有位置信息服务功能,例如地图、位置信息、导航功能等。这些都是接入天上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只要天上的卫星还在,必然会留下位置信息。

基站和无线定位是找出你所在的范围,存在一定位置偏差,而GPS定位非常精准,误差不会超过15米。小时候用卫星锅搜信号看电视,就属于GPS定位。

一人买了同型号的两部手机,以为是一模一样的,其实不一样,就好比双胞胎,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而每一部手机在出厂时,也被赐予了“身份证”。

什么情况下行程码不会产生记录?

1、新开户的用户未超过14天

结合疫情特性,行程码采集的数据是过去14天的数据,因此,新开户未满14天的手机用户,因采集不到完整的14天数据,行程码上就不会产生任何记录。当然,再等一天就有了。

2、在一个地区未停留超过4小时

比如,我明明从南京坐大巴车去了马鞍山,可是没有记录,这源于行程码记录行踪时,需要触发停留4个小时的条件。

再比如,一次早上8点我坐飞机来到成都,到9点又坐高铁去了重庆,之后在重庆待了一天,此时,行程码上不会记录只待了1个小时的成都,只会记录重庆。

如果我只是到重庆边缘,基站又是用的成都的话,那么行程码上只会记录成都,而不会记录重庆。

3、理论上来说用户拔掉电池,同时卸掉SIM卡才能避免被追踪,对于一些无法拆卸电池的一体机,即便关机也是有被追踪的可能性的,单纯拔掉SIM卡也只是会提高被追踪的难度而已。

把手机卡插在手机上的那一刻起,手机默认去连接基站信号获取网络,这样基站就获得了手机的ID信息,这样就算把卡拔了,但是开机,基站就会判断是否有SIM卡。

对于说用户在关机之后,是否还能够看到确切的位置,其实这个在理论上面确实还能够实现,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无法容易做到,在用户关机之后,手机连接的基站信号,其实是能够查看到手机当时所处的位置的。

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抠掉手机电池,在手机没有电源供应的情况下,等同于和外界切断了联系,可鉴于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手机电池都是不可拆卸的,因此,操作起来颇为不便。

什么情况下,行程码会有记录偏差?

行程码主要依赖手机,如果信号基站覆盖不到、机主自身缺陷等原因,也有可能造成行程码产生偏差。

1、未停留超过4小时却被记录了

就好比上边提高的重庆边缘,记录的却是成都一样,谁叫成都的基站信号比重庆的强呢!在基站交叉覆盖的情况下,手机会接收信号较强的基站。

2、人在国内,却记录着自己去过国外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更何况是面对十几亿客户的运营商了。

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高达16多亿户,且每户都可能接入了行程码,在如此庞大的数据分析下,运营商的服务器也会出现零星故障。

当基站数据紊乱时,就可以传输错误的行程码,比如人在云南,行程码上却出现了越南字样。这种现象,多数为基站信号、运营商系统出现临时故障导致的。

3、人没去过中高风险区,行程码上却带星号了

毕竟,行程码只能定位到市级城市,比如我14天内只去过乐山市,没去过峨眉山市(峨眉山市属于县级市,隶属于乐山市管辖),倘若峨眉山市属于中高风险区,那么行程码上的乐山市后边就会出现“*”标志。

乐山离峨眉山约36.8公里,疫情不可能传播这么远,我也不可能被隔离,只要如实报备,等峨眉山市降为低风险区后,星号会自行消失。

或者我离开乐山去成都,在14天后,行程码上的星号也会消失。

如果14天后,行程码上的“星号”依然存在,我还可以致电我手机对应的通讯服务商进行调整。

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如何知晓行程码?

如果不是智能手机,可发送短信“CXMYD#本人身份证后4位”到所属运营商进行查询(发送对象:电信10001,移动10086,联通10010)。

如果本机不是个人身份证办理的(一主卡多副卡),但是自己在使用,可以发送“CXMYD#本机对应有效登记证件后4位”进行查询。

由此看来,就算你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只要你手机随身携带,运营商就能利用神通广大的大数据,在短时间内将你的行动轨迹找出来。

当然了,现在老人机也十分高级,一种是老人智能机,使用的是GPS定位和网络定位。另一种是老人按键机,一般使用的是基站定位,如果遇到程序高手,也能轻易调出行动轨迹。

其实,随着防疫工作的深入,目前已支持代申领和查询健康码。

如60岁以上的老人或16岁以下儿童单独出行,可请路人帮忙查询,路人只需在支付宝上“防疫健康信息码”相关页面输入老人或儿童的身份证号,就可展示健康码10秒。

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和地区还支持在部分读取设备上刷身份证(如浙江)、市民卡(如杭州)来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过手机号定位找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