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虾有的透明像玻璃似的用修辞相同手法写一句话,告诉我吧!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①近年来,神舟五号和神州六号相继升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但是你知道吗,除了航天员外,航天器还搭载了多种植物的种子呢。也许你会对此产生疑问,其实,这时科学家在进行太空育种实验。

    ②太空育种,就是利用返回式卫星或其他可回收型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万米—40万米的太空中,通过宇宙辐射、微重力、重粒子和弱地磁场等太空独有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种子的基因产生地面上难以实现的有益竞异,生产出地面育种所达不到的新品种。

    ③但并不是所有的种子经过太空搭载后,返回地面进行种植就是太空作物。种子经过太空搭载并返回到地面后,必须由专业的育种人员,经历至少3-3年的选育过程,进行筛选淘汰稳定化试验,从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或者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品系,进一步稳定化以后,在经过至少2—3年的品种多点试验后,经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后才可能进行推广应用。

    ④那么,为什么科研人员要千里迢迢把植物种子送到太空去育种呢?原来,和其他常规的育种相比,由于太空的特殊环境能诱发作物种子产生遗传变异。而且变异幅度大,多数变异性状稳定较快,有利于加速育种过程。航天培育的新品种能够提高产量。有实验表明,太空水稻比原品种增产20%左右;小麦比原品种增产9%左右;太空番茄、太空黄瓜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提高20%以上;太空青椒单果都在250克以上,品均亩产万斤以上。太空育种还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品质。种植实验表明,太空水稻蛋白质含量可提高8.7%—12%;青椒果实大、品质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提高10%—25%。太空育种还可能使种子显示出抗病性交变。比如,江西衣科院对13个小麦品系的航天育种实验发现,经卫星搭载过的种子出现高抗不发病的突变株,赤霉病病情品均降低38.6%。此外,它还可以缩短作物的生育期,促使株高变异等许多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

    ⑤研究表明,空间条件能引发许多植物性状发生遗传变异,空间的诸多因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如高真空、微重力、辐射强、超净工作环境、高能粒子辐射、宇宙射线、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变磁场等都能引起染色体的损伤和对损伤染色体的修复。虽然目前尚未搞清楚引起这些变异的确切原因,但一般认为空间环境引起的变异有可能是多因素的综合诱变,其中辐射和微重力可能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⑥自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以来,太空育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经过太空育种育成的黄瓜、番茄、青椒、玉米等已经在北京、上海、兰州、石家庄、郑州等地上市,水稻、小麦更是普遍。对此,也许有人要问太空食品是否存在着安全性的问题?其实,太空食品的安全性是不容置疑的。.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已联合认定,航天种子的安全达到规定指标的要求,是安全的种子。因为太空育种与转基因食品不同,转基因作物是用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的新品种。而太空育种是让作物种子自身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只是一类基因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等位基因。从本质上看,它产生的染色体突变本质与杂交育种产生的遗传、分离和重组一样。

    1.从选文中扑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太空育种的完整过程。

    2.太空育种与常规育种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3.选文第③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至少”能否删去?说出你的理由。

    4.太空育种与转基冈作物培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

    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但如今毛笔文化,似乎已经无可挽回的在消逝了。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

    在这么一种整体气氛下,人们也就习惯于从书法来透视各种文化人格。苏东坡和董其昌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在董其昌看来,浓冽、放达、执著的苏东坡连用墨都太浓丽了,竟讥之为“墨猪”。他自己则喜欢找一些难贮墨色的纸张,滑笔写去,淡远而又浮飘;有些书法家的人格更趋近自然,因此他们的笔墨也开启出另一番局面。汉代书法家蔡邕则一心想把大自然的物象纳入笔端,他说:“凡欲结构字体i皆须像其一物,若乌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这些书法家在讲写字,更在吐露自己的人生观念、哲学观念、宗教观念。只有把书法与生命合而为一的人,才会把生命对自然的渴求转化成笔底风光。

    终于,有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终于,有了胡适之和白话文。

    终于,有了留学生和“烟土披里纯”。(英文“灵感”一词的音译,五四前后常见诸报刊,有人还把这5个字写入白话诗中。)

    终于,有了化学分子式和数学定理。

    毛笔文化的一统世界开始动摇了。新文化队伍中的人士,写毛笔字在总体上不如前代。对他们来说,“文房四宝”,已完全维系不住他们的人格构架:毛笔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在总体上,他应该淡隐了。

    这并不妨碍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光耀百世。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

    我知道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关,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只好请当代书法家们好生努力了,使我们在祭奠之后还能留下较多的安慰。

    1.请结合全文大意给文章命一标题。

    2.请根据下文,揣摩作家内心。你认为在余秋雨看来,“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什么呢?请补充括号内所缺内容。

    3.文章连用了四个“终于,有了……”,而且单独成段,作用何在?蕴含了作家怎样的情感?

    4.文中说“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对此,你怎么看?你有其他“抚慰”的方式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例具体来说。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 A 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它一边只有三个小抽屉,抽屉把儿早不是原套的。一个是从破箱子上移来的铜把手,另两个是后钉上去的硬木条。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2)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3)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4)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5)使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6)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7)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8)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9)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10)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11)“真该死,这破桌子!”
      (12)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13)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会无声地提醒我。
      (14)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15)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B)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16)我终于失去了它。
      (17)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18)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19)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20)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19.文章为什么以“失去了的书桌”为题?(4分)

    20.从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1.文中第(8)段中,“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一句与前几段中哪句话相照应,把该句抄写下来,并请指出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2.圈点评注:⑴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3分)

    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

    (2)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3分)

    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14.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15.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16.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 科目: 来源:2013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 科目: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③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思想原则上做和事佬。凡是读过他的《围墙》乃至《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笔尖里的针芒。只不过他常常是绵里藏针。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高晓声和汪曾棋都是这样。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④一次我到无锡开会,就近去苏州拜访他。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一边在园中游赏,一边听他讲苏州的园林。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推开望去,又一番风景。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我接着说:“还像吃桃子,吃去桃肉,里边有个核儿,敲开核儿,又一个又白又亮又香的桃仁。”老陆听了很高兴,禁不住说:“大冯,你算懂小说的。

    ⑤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饭菜用罢,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夹又鲜美,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悦,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大家连连呼好。老陆微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然后目光又是一闪,好似来了灵感,他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我笑道:“老陆,你的一切全和小说有关。”

    ⑥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他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⑦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苏州地方政府分一座两层小楼给他,还配给他一辆小车。老陆第一次在新居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⑧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软闻的真伪。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不知这摆手,是否定这个瞎诌的玩笑,还是羞于再提那次的傻样?

    ⑨说起这摆手,我永远会记着另一件事。那是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美术馆开画展。租了一辆卡车,装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车子走了一天,凌晨四时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一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当时我不知道这件事,身在苏州的陆文夫却听到消息。据说在他的关照下,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出沟,并拉到苏州一家车厂修理,还把镜框的玻璃全部配齐。这便使我三天后在上海的画展得以顺利开幕,否则便误了大事。事后我打电话给老陆,几次都没找到他。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⑩作家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比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巴尔扎克和巴黎。他们的心时时感受着那块土地的欢乐与痛苦。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的生命渐渐地融为一体—从精神到形象。这便使我一想起老陆,总会在眼前晃过苏州独有的景象。于是,老陆去世那些天,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我听了一征,再一想,我明白了,我怀念老陆了。

    1.第②段中写从维熙和张贤亮两位作家有什么作用?(2分)

    2.第4-5节中老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小说创作的看法,仔细揣摩用白己的话归纳老陆的小说创作观。(4分)

    3.仔细阅读第7-9节,各用一句话概括所叙的两件事,并回答这两件事各白表现老陆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记叙文中常常穿插议论文字,比如本文的第⑥段就是如此。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2分)

    5.揣摩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我作水墨江南水乡画和妻子对我画作的评价?(5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2.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3.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4.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③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思想原则上做和事佬。凡是读过他的《围墙》乃至《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笔尖里的针芒。只不过他常常是绵里藏针。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高晓声和汪曾棋都是这样。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④一次我到无锡开会,就近去苏州拜访他。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一边在园中游赏,一边听他讲苏州的园林。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推开望去,又一番风景。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我接着说:“还像吃桃子,吃去桃肉,里边有个核儿,敲开核儿,又一个又白又亮又香的桃仁。”老陆听了很高兴,禁不住说:“大冯,你算懂小说的。
    ⑤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饭菜用罢,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夹又鲜美,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悦,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大家连连呼好。老陆微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然后目光又是一闪,好似来了灵感,他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我笑道:“老陆,你的一切全和小说有关。”
    ⑥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他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⑦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苏州地方政府分一座两层小楼给他,还配给他一辆小车。老陆第一次在新居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⑧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软闻的真伪。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不知这摆手,是否定这个瞎诌的玩笑,还是羞于再提那次的傻样?
    ⑨说起这摆手,我永远会记着另一件事。那是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美术馆开画展。租了一辆卡车,装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车子走了一天,凌晨四时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一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当时我不知道这件事,身在苏州的陆文夫却听到消息。据说在他的关照下,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出沟,并拉到苏州一家车厂修理,还把镜框的玻璃全部配齐。这便使我三天后在上海的画展得以顺利开幕,否则便误了大事。事后我打电话给老陆,几次都没找到他。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⑩作家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比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巴尔扎克和巴黎。他们的心时时感受着那块土地的欢乐与痛苦。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的生命渐渐地融为一体—从精神到形象。这便使我一想起老陆,总会在眼前晃过苏州独有的景象。于是,老陆去世那些天,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我听了一征,再一想,我明白了,我怀念老陆了。
    小题1:第②段中写从维熙和张贤亮两位作家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第4-5节中老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小说创作的看法,仔细揣摩用白己的话归纳老陆的小说创作观。(4分)

    小题3:仔细阅读第7-9节,各用一句话概括所叙的两件事,并回答这两件事各白表现老陆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记叙文中常常穿插议论文字,比如本文的第⑥段就是如此。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5:揣摩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我作水墨江南水乡画和妻子对我画作的评价?(5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8)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9)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0)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1)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2)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4)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29)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事情。(3分)

    小题2:梳理出文中第(14)到(20)段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2分)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5分)
    (1)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2分)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3分)

    小题4:请分析本文最后两段的含义(3分)

    A.第(12)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要取回那只碗的坚决态度。
    B.第(15)段中写同船的人各自找乐子,既暗示等待时间之久,也表现了同船人的冷漠。
    C.第(18)段中的破折号解释说明“我”不祥感觉的具体内容,感叹号表达了预感碗丢失的忧惧心情。
    D.第(24)段中的“醒”字富有表现力,表现“我”沉浸在深深的不舍与失望中,难以自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仿写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