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数字邮箱怎么查到?准确查到想要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我最先想到了办法,这种方法就比较简单了,话不多说看代码

当时我犯了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错误,导致结果出错,因为是String型的,首字母也一定是字符型,我忘记了引号,导致代码一直出错,不加引号不会判断出首字母是数字!正确的应该是这个样子!!!

刚刚接触Java,面向对象的思想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我也尽力再用这种思想写。

  • 判断首字母是用正则表达式进行的(小白的我查阅了很多资料)
  • 其他的就很简单啦,都是最简单的方法
附加正则表达式(只是此问题用到的)

写文章是为了使自己更透彻的了解,希望看到的能给我提一些建议,让我能够写得更好

现在不管是 Notion 还是印象笔记最新版,都在追逐 All in one,展示了一个模块化的工作台,希望帮助我们完成各种信息的处理,比如做日程清单、画思维导图、记读书笔记。

但近半年倒腾的 Notion、飞书、OneNote 等笔记软件,它们不仅没有帮助我更有效地处理信息,还需要我额外花很多时间看教程以及操作软件,这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这一现象,我在笔记群发现不少人都存在,而所谓的知识管理达人给出的答案永远是一篇玩转xx软件的教程,以至于还有人总是尝鲜每一款新出的笔记软件。

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则是我们使用软件时本末倒置,本来软件是辅助我们大脑更好地思考,结果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软件直接给出问题与答案的规律,就想着像使用计算器那么轻松,只需要输入数字和符号,计算机完成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

到了这里,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让软件更好地辅助我们输出?或者说除去软件,我们大脑怎么才可以拥有一套信息处理系统,以帮助我们应对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呢?

我的答案是凡是信息都共用一套标签体系。

标签,俗称关键字或短句,这是我们认知万物,简化信息的最常用手段,比如起名字、取外号。

在学习中,标签的应用就是做知识分类,比如对于写作,我们可以分出虚构类写作、非虚构类写作,而虚构类又可以分出诗歌、小说等,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写作知识的标签体系。

但对于知识而言,仅仅分类是不够的。因为知识讲究的是学以致用,最重要就是理解与运用,两者相辅相成,理解越深,运用越好,反过来也成立。

对此,我在文章 分享过一个知识点可以分为 what、why、goal、elements、how、steps 等六小点,前四点偏向理解,也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后两点偏向运用,也就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有效路径。

而信息作为知识的源头,我们简化信息的过程,正是学习某个知识的过程,进而推演出该知识的标签体系。也就是说,简化信息就是在标签化

因此,不管信息多么零散多变,只要找到一套标签体系,就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

对于信息管理,我的思路是将信息类似知识,将信息处理分为两套相互独立的标签:

1、理解:划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知识学科」划分,参考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比如心理学、哲学;另一种是按照「内容性质」划分,分为学习、生活、工作等维度。而为了方便,我采用了后者。

2、运用:学习也是运用,把信息当作不断流动的事件流,是有先来后到的。其中,在 Process 处理环节,定性指的是在处理某条信息之前,我们就会先对该信息进行了理解与分类,也就是这条信息是属于学习还是生活。而实践主要分为直接实践,或关联自己、他人的实践经历。

其中,为了更好地区分,每个父标签的颜色都不一样,比如谈黄色代表学习。

此外,为了更好地做细分类,我给每个父标签跟子标签都配给数字或字母,比如父标签学习的数字为100,子标签阅读的数字为110.

需要注意的是,标签与数字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我给输出的数字为110,那么百度网盘、本地电脑都需要遵循。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实现了标签统一,在每个信息入口看到的信息分类都遵循同一套数字标签体系;二是可以减少文件夹层级,比如归档包含了 Z00-零散归档,Z01-soft、Z02-灵珊导图训练营,由于数字不同,可以直接放在同一层文件夹。

在实际使用中,我大脑一般采用「3+1」的方式

1、三个父标签:100-学习、200-生活、300-工作;

2、一个子标签:最多一个感兴趣的项目或领域标签,比如最近专注的领域 310-ugc社区。

那么对于铺面而来的信息,不管是大脑的奇思妙想还是眼睛看到的有趣现象,凡是能产生我注意的,我都会按照「3+1」快速分类,沉淀到华为备忘录、Flomo 等软件的收集箱中。然后,每周清空一次,用卢曼卡片盒笔记法进行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信息转移到我的知识库中,没用的信息直接删除。

对于卢曼卡片盒感兴趣的戳:

那么对于信息处理的软件,我也会分为三类:笔记工具、本地文件以及网络硬盘。

之前我只用印象笔记作为唯一的笔记工具,但在扩充标签会遇到两个问题,要么是过于严控标签,造成标签外的不少信息白白从大脑流失,事后只能懊悔不已;要么是疏于管理标签,导致标签越积越多,到最后发现自己仅仅是分类了信息,甚至查看时都忘了自己什么时候记下的。

再加上印象笔记过于臃肿且广告多,所以我使用了 Flomo + 印象笔记,前者做收集和轻整理,标签可以随意加,类似卢曼卡片盒的文献卡片盒;后者做知识存储和重整理,标签是严格控制的,类似卢曼卡片盒的永久卡片盒,这就使得我的标签体系在严控与泛滥之间得到了平衡。

Flomo 是一款类似发微博动态的笔记工具,每当我有想法,都会快速记下,然后打上标签。

最有趣的是,它的双链很简单,只会简单显示「谁引用了我,我引用了谁」,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了联系。这得自己手动设置,设置也很简单,那就是只需要在某个动态添加另外一个动态的链接。

当我们点击引用时,它就会在屏幕右边形成一个瀑布流,将引用与被引用的动态展示出来,类似上下文,在信息整理时非常有帮助。

印象笔记是一款老牌的笔记工具,虽然变得很臃肿或跨平台同步会出现兼容问题,但它的「笔记本+标签+普通笔记编辑器的表格」,使得我可以利用「见感思行」框架,将信息进行对比与简化,这一点还是没有找到可替代产品。

对于印象笔记的使用,感兴趣戳:

在本地电脑的文件中,一般以文件夹的形式出现,主要的作用是存储图片或 doc、excel 等文件。

在我个人体验中,如果不做归档,随着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增多,就会使得桌面或磁盘变得很乱,即使利用 Everything 或 AnyTXT Searcher 进行搜索,都很难找到所需的信息。

因此,最重要就是做归档,每做完一个项目,都需要将该项目相关的文件进行归类处理。

对于本地文件的整理,感兴趣的戳:

由于本地电脑没有自带云端存储的功能,有时候在公司电脑保存了一份文件,要带回家,就需要发到微信文件助手或复制到U盘,非常繁琐。

这里我建议使用坚果云的文件夹同步功能,让我感受最好的就是,对同步文件夹的文件进行操作时,坚果云会实时同步操作结果,这可以在公司编辑到一半的文件,下班到家后可以继续编辑了。

按照文件类型,Office 文件存储在 WPS 网络硬盘中,比如 Excel 文件;而非 Office 文件,基本存储在百度网盘。

对于 Office 文件,一般是职场方面的学习以及工作,等到课程或项目完结后,对于可复用的文档,整理到分类;而对于不可复用的文档,基本移到零散归档或回收站。

由于坚果云每月免费流量为 1G,所以对于超过 30M 的文件,我都会选择存储到百度网盘,生成分享链接,将链接整理到印象笔记,方便以后查找。

比如有些软件升级版本后会变得臃肿,我就会保存该软件的旧版本到百度网盘,之后把分享链接整理到印象笔记中。

03 用标签有什么心得

在信息处理中,我认为最大的误区是松鼠病,一旦看到文件或课程资料,都想着以后可能会用到,就会收藏到微信,或转存到百度网盘。

而且最近在 WPS 网盘回顾自己半年前的项目文件,不管怎么想,还是想不起这些文件对当时项目的作用,似乎它们早已跟我失去了联系。。。

要知道,「知晓某事」并不等于「知道某事」,不要让「收藏」给你一种学到了的错觉。

所以,拒绝收藏,对于信息要及时做到「随时记,及时理,适时用」。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过去总认为别人的总结会比自己的好,这就让我很喜欢生搬硬套别人的体系,比如团队管理,我就完全照搬了欢喜老师的知识体系。

这让我处理类似信息时总会显得很被动,最后的结果多半是夭折,极大地打击了我处理其他信息的自信心。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把最近两个月使用频率很低的标签,及其信息全部删除,使得自己更为专注。

最后做个小结,对于信息的处理,从来都不是依赖某个软件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我们自己静下心去琢磨,迭代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

我的最新优质回答可戳这里直达:

猫晓豆豆,社区运营,会一点知识管理,希望与你分享我的所见所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确的邮箱密码格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