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藏语电视台节目生产有何特征

  编者按:在西藏,西藏卫视藏语频道是最受藏族观众喜爱的频道,所播出的藏语配音电视剧更是受到观众追捧。一直很好奇,这些剧目是通过怎样的工作,走进千家万户的。近日,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西藏文化网的记者走进西藏电视台译制部,了解了藏语电视剧译制工作的台前幕后。

  选择适合观众的片子

  演员正在配音。摄影:吕洋

  西藏电视台译制部有四个录音棚,我们去的时候,有两个棚在工作。一个正在录制20集国产片《真情岁月》,另一个,则在录制动画片《大嘴巴嘟嘟》。

  译制部主任、导演伦珠介绍说,一部20集的电视剧,一般要配1个到1个半月左右。电视剧片源全部由中央和其他省市的电视台免费提供,每年时长1000小时。

  2008年,译制部录制了600小时的节目,而今年的任务是700小时,片源的选择余地并不大。再加上藏语频道主要面向农牧区、城镇,像炒股等比较前卫的一些题材,或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的电视剧,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太远,不适合翻译。所以目前,主要选择神话、历史题材、或反映改革开放、勤劳致富等农村题材的剧目。

  翻译贴近生活,符合原作

  选好片子之后就是翻译。译制部只有2名专职翻译,翻译工作有九成要靠社会力量。

  伦珠说,剧本翻译不同于新闻翻译,要有灵性,有激情。对于有意愿从事剧本翻译的人,译制部会提供旧的剧本,请对方翻译试试,再由审片员或老专家,根据翻译的情况,决定是否适用。

  多年来,译制部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翻译队伍,翻译之前,双方会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关系等方面进行沟通,便于翻译塑造语言。有剧本的可以按剧本翻译,但大多数是直接看片、根据情节发展翻译,既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片中的逻辑关系,也更富有感情。

  伦珠举例说,动画片《猫和老鼠》,原片没有对白,可以按照剧中场景二次创作,发挥余地大,当年全国各地都在配方言版。藏语版在配音时,灵活运用了拉萨、康巴、那曲、日喀则等地的藏话,并借用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比如拉萨的地名、街道名,听上去很亲切。节目播出后效果非常好,不光本地观众喜欢,还有很多国外藏胞购买了碟片。

  录音棚的工作忙碌而有序。摄影:吕洋

  看片、导演分角色、熟悉台词、配音……西藏电视台的电视剧配音,像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一样,遵循着专业的流程。

  配音过程主要是由导演监督,审片时,如果发现问题,比如名字、字幕错了,或者翻译没错,演员配音时太投入以致不够准确了,等等,还要一一补录。

  配音环节一共有22名工作人员,分三组展开工作。另外还有一个配音组,由西藏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构成。

  伦珠说,译制部的配音以拉萨语为主,要求演员必须能说好拉萨语。配音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台词、情绪都要到位。

  现在的配音队伍中,50岁以上的有5、6位,30多岁的占多数。20多岁的少,而且都是聘用制。工作时间长,待遇偏低,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才流失。这是译制部面临的一个问题。

  后期制作网络化管理,分工细致

  译制部的网络系统于2006年建成,其监控机房看起来并不起眼,却是译制工作网络化的核心。准备配音的节目首先要上传到这里,然后传送到配音、后期、审片等等各个工作流程站点,所有的工序完成后,再转为成品磁带,供电视台播出。如果某个环节有问题,也可以直接在这里调取节目查看。

      配音,审片,校对,音乐,音效,字幕……通过这台服务器,各个环节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摄影:吕洋

  工作人员为电视剧重新配上藏文字幕。摄影:吕洋

  后期制作的分工很细致。因为不是直接引进的节目,很多片子的背景音,不是以单独的音轨表现出来的,需要剥离,或者自己重新做。片头会翻译成藏文后重新配,保证播出时全部是藏文字幕。有时,主题歌被会翻译成藏语,配合音乐的节奏填词,再请专业歌手重新演唱,整个节目就非常完整了。伦珠说,有四位资深的专业人员在做这方面工作,节目播出时,几乎看不到后期制作的痕迹。

  各个工序走一圈下来,我们大致了解了译制部工作的流程与环境。伦珠说,译制部工区的面积,大约有2000平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藏电视台译制部刚成立时,可是另一番景象:一个无线电厂的车间,被分成三部分,除了演播室、新闻播音室外,一个小间才是录音棚,大约6平米。调音、导演、配音,都在一起。录音棚下雨漏雨,而且不隔音,连空旷的声音都拟不出来。配音演员10人,专业翻译1人,外加2名技术人员。

  当时译制量上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专门的藏语频道,汉藏语混播,藏语节目每天播出2小时左右。电视剧很受欢迎,但每天只能放1、2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

  1999年10月1日,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开播,2002年9月在尼泊尔落地。2003年,从年初每天播出13小时,到10月每天播出18小时。2007年9月,藏语频道实现了24小时全天播出。

  译制部的工作量也水涨船高。2004年,译制影视剧201小时,2005年300多小时,2006年到2009年,从400小时,增加到了700小时,每年增加100小时。

  工作量的增大,一方面是缘于国家重视,投入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观众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在西藏,配音演员们就是明星,到基层演出时,常常被观众围住,要求签名。

  同样,藏语翻译或字幕错了,也会有观众指正。译制部非常重视这些意见,确认错误就重新录音或配字幕,既尊重观众,也提升了节目质量。

  藏语配音的电视剧不仅仅在西藏区内有影响,国外藏胞的来信、传真也非常多。在尼泊尔、印度,有的观众形成了收视习惯,一些经营小生意的商贩到点就收摊,回家看电视剧。《西游记》、《济公》这类片子更是被藏胞们频繁点播。

  面对观众的支持与期盼,伦珠希望,译制部在软件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为广大观众提供更精彩、丰富的电视剧节目。(吕洋 杨月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安多藏语电视台生产有何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