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写拍大明王朝拜师李雪健的娱乐文?

《少帅》李雪健剧照。京华时报制图谢瑶

由张黎执导,文章、李雪健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帅》将于1月11日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开播。1月6日,张黎导演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爆料台前幕后。从《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再到《人间正道是沧桑》,张黎在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上已经摸索出经验。剧中李雪健饰演张作霖,张黎爆料李雪健有军装控,“当兵几十年有军人情结,他场场戏都要求穿军装。”《天下无贼》中有一句台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句话原本形容的是张黎。那么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张黎“本尊”做出了回应。

想拿80分一定要拍到120分

《少帅》讲述了张学良辉煌而坎坷的前半生。张黎介绍,这部剧从张学良16岁讲起,到36岁他与杨虎城策划了“西安事变”结束。张黎说:“选择截止到36岁是因为张学良曾经说过,‘我的生命从21岁开始,到36结束。’”

凡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播出,观众一定会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史料与电视剧进行对比。对此,张黎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一个完整的作品,不是再现历史。我们说的历史真实,是历史精神的真实。”张黎表示,这部剧不是从头到尾照搬历史,他强调说:“这部剧讲的是另类生命的成长史,所谓另类,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特征和历史氛围。不像现在我们的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工作。张学良的际遇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和应对的。”

张黎认为,张学良的故事对当下的年轻人是有教育意义的,“张学良21岁参加直奉大战,36岁策划实施‘西安事变’。现在的男孩子,21岁到36岁,几乎还在‘吃奶’。用这个百年前的生命与现在的生命来对比,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这部剧是重大历史题材。“审查很多道。我们去年6月就拍完了,粗剪之后送审,到最后修改完成用了4个月时间。”从《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再到《人间正道是沧桑》,张黎导演在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上已经摸索出经验,他分享了自己的诀窍,“对于审查,我是有一定经验了。就像考试一样,想拿到80分,一定要拍到120分。咱不说斗智斗勇,但是心里起码要有个预判。”

剧中,张作霖的塑造是个“敏感点”,张黎说:“这次张作霖的人物定位控制得比较严。不过李雪健的表演张力十足,力度极大,他的演技让审查的老先生们折服,他们看戏的时候被征服了,变成观众了,所以审查起来很宽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修改了不少台词,这部剧是同期录音,后来还是麻烦李雪健补录了很多,因为台词上做了很细微的修改。”

李雪健曾是国民好老公“宋大成”,近几年塑造的国民好父亲的形象也深受观众认可。他的形象似乎与张作霖这个大军阀、东北王的形象相去甚远,张黎表示,选择李雪健主要是因为看中他的生命境遇,“演员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有了大量的生命经历,我觉得对于把握角色是管用的,尤其是男演员。我这部戏用的都是脸上充满生命感的男演员,不是说这种脸就符合历史,但他们这种脸本身就符合历史,沧桑,有内容。”

张黎爆料,李雪健是“军装控”,“我们给大帅设计了很多服装,军装、大帅服、常服、礼服、长袍马褂、冬服夏服、裘皮的、呢子的。他却老跟我说,‘这场戏我能不能穿军装?’有的情节,他穿军装来演确实不合适,但他就是纠结这事儿。每场戏张作霖后面都得跟着几十号人,他一穿军装,这场戏的几十个演员的服装都得跟着他变,而且是从头到脚,连袜子都得变,要做特别大的调整,可费劲了。”要是一般人,这么任性的要求,张黎肯定是拒绝的,但是李雪健在他心中是“老戏骨”“老爷子”,“他一句话,所有人就得变。”

李雪健在这部剧中的戏份很重,“一共48集,他的戏到33集左右。”李雪健前不久出席该剧的发布会,身体消瘦,听力非常不好,做采访需要戴上助听器。不过张黎说,李雪健特别爱演戏,“我拍到什么时候他就演到什么时候,从来不休息。别看他身体不太好,但到了片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他已经把表演当做生命的唯一了。他平时没太多社交,就是看剧本、演戏、回家,也没嗜好,不好吃不好喝,不抽烟。”

大IP是灵光乍现想拍“文版”金庸剧

从大银幕到小荧屏,近一年来讨论最多的就是大IP剧。但在张黎看来,大IP其实就是“点子”,没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张黎更是断言:“大IP是灵光乍现。我们断章取义的把美国人的经验拿过来用,人家做了几十年,我们今天只是炒这个词而已,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这个词的含义。”谈及IP与编剧孰轻孰重,张黎的看法是:“出点子的和编故事的是不矛盾的,各自挣各自的钱嘛。”

影评人李星文曾说:“今年是IP剧霸屏的一年,现在流行的是仙侠剧、古装剧和小鲜肉。”《少帅》这类历史人物剧在此时出现显得有些另类。张黎认为,良心剧总会有他的位置,“从商业角度讲,古装剧、仙侠剧多无可厚非,有市场是个特别大的好事,但是也一定会有问题。我想总会有一些真诚之作、良心之作。这部剧总会有它的位置。个人认为《少帅》这类题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应该有一个正常的收视水平。”

张黎坦承,以后还做这种类型的剧,但选择会更加谨慎。而时下,他的创作紧跟潮流,瞄准时下大火的网络剧,“网络剧多好啊。美国的季播剧多好看。下面我要拍的是跟名著有关的戏,我一直想拍金庸剧,只不过是金庸的‘文版’,现在拍的都是武版,我拍的绝对不飞来飞去,正经把金庸骨髓里的东西拍出来,通过人物和表演把情节表现出来。”

张黎在圈里的称呼就是“黎叔”。“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句话指的就是张黎,记者求证,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张黎一语道破天机:“打人。”见过张黎导演的人都知道,他面容秀气,谈吐斯文,说话慢声细语的,谁能想象得出,这样一位导演在片场会上演全武行?张黎说:“这次拍戏就把道具给打了。因为他故意的,你可以笨,可以没经验,但不能故意。故意就是对我们所有人不尊重。”

张黎自曝,武打招式主要是踹,“那天所有演员都在,包括李雪健老爷子,片场特别冷,我们那场戏是拍四五十人吃火锅,4个桌子。因为是同期录音,现场不可能生暖气,不然就穿帮了。演员都到了,锅都点上了,该上菜了,道具端着一盘菜放第一个桌子上,然后他出门端着第二盘菜,放第二个桌子上。一桌起码得有七八个菜吧。照他那速度拿下去,得3个小时。我在报话机里催他,能不能快一点?他充耳不闻。那怎么办,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打,从此这孩子老实了,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没犯过这毛病。”不过张黎也说,自己在片场着急生气,渐次少了起来。问他年轻的时候是不是比这还火爆,他哈哈大笑:“当然!”

[摘要]这部戏无论是格局还是画面,相较于张黎以往的作品都是有所欠缺的,也许是考虑到受众的原因,总之未免令人遗憾。

腾讯娱乐专稿 文/孔鲤

在腾讯视频和东方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少帅》前日播出了大结局,有惊喜也有缺憾,但因为它是 的作品,因此开播前我们会对其寄予很大期望,播完后评价时也会更加苛刻。

既然是说电视剧,那就只谈电视剧。张黎是摄影师出身,却在电视剧行业异军突起,手里的《大明王朝1566》和奠定地位,步入顶级导演行列。不少人都感慨说:“幸亏张黎出手太晚。”

如果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极不错的电视剧,那么《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则可以说是历史剧里绕不开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至今为止难以逾越的高峰。

因为它们的立意是“资治”。

由于《走向共和》和《少帅》题材的接近,我们先谈一谈《走向共和》。

一九九六年,历史剧开拍。《雍正王朝》的制片人是刘文武,导演是 ,编剧是 ,原著是 ,而张黎则是其中的艺术总监。这部电视剧定的基调是“当家难”,从这个角度出发,围绕“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拍摄了雍正皇帝的故事。

“当家难”的基调相较于很多把不准脉络的电视剧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但刘文武和张黎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当谁的家?”他们因此一拍即合,1999年开始,接连邀请了编剧盛和煜、张建伟,创作电视剧《走向共和》。

由于是打算在“当家难”的基调上继续前行,思考“为何难以走向共和”,因此本剧的立意从一开始就摆到了极高的起点,用张黎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出路。”

因为是走出路,所以必须先让自己回到当年的那个情景下,去身临其境地体验,去思考,究竟什么样才能够走出路。基于这一点,《走向共和》的主创做了很多剧组没有做到的事情——

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人物。

只有当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设身处地一般理解了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抛开历史局限性,才能知道该怎么做,要怎么做,以及为什么有时“宁可做错也不得不做。”

2003年,在筹备、打磨、拍摄、后期了近四年后,《走向共和》作为央视极为重视的一部戏于当年四月登上央视一套,一经播出,赞誉有之,哗然有之。因为很多人认为,这部戏“美化”了李鸿章,“美化”了慈禧,“美化”了 ,“丑化”了 。

因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谁,他首先都是一个人。我们后世在创作时,不应该先将其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而是应当将他先看作一个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那就有待后人评说了。

所以李鸿章先是一个老人,再是一个独撑大厦的老人,再是一个有私心、无力回天的老臣。

所以慈禧先是一个女人,再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再是一个屡屡做了错事的政治家。

所以袁世凯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有欲望的人,再是一个犯下大错的能臣。

所以孙中山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人,再是一个一心坚定的先总理。

以这样的观念来拍历史,很多电视剧都没有做到,但有幸的是,张黎一直在坚持。

从《走向共和》开始,、、《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十九日祭》,张黎手中的电视剧履历越来越多,虽然这些电视剧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或许可以说是“手法极其超前”所以不为人所接受,但张黎一直都坚持着这样的一个态度来创作历史剧。

《少帅》里的坚持与妥协

作为官方语境里的正面形象,张学良曾经被很多人扮演过,金安歌、 、 、 、刘奕君等,在这些演员出演的作品里,张学良一直是作为一个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出现,这一点恰恰是张黎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看到的 版张学良,是一个弱化政治意义的张学良。

张学良不是一个伟光正的历史人物,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老帅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更像是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只是因为官方语境,以及“西安事变”里的作用,后人往往更着眼于他正面的一方。

而电视剧《少帅》没有这么拍,它立足于张学良自述的一句话:“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

为什么张学良这样说?张学良在三十六岁以前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提到张学良,往往想到的就是“九一八不抵抗”与“双十二西安事变”,而对他之前的人生一无所知。可我们也很清楚一件事,只有充分了解了一个人的过去,才能理解他在重要时刻做出的选择。

因为张学良过去的人生里,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为了避尊者讳,以往的影视作品里选择了回避,而张黎和《少帅》的编剧江奇涛没有这么做。

江奇涛,《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由他来创作《少帅》剧本是令人放心的。(虽然这期间出现了疑似抄袭的事件,但在没有确认之前不发表意见。)

所以江奇涛说,《少帅》最终确定的主题是:另类生命的成长史。

电视剧第一集就是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小张学良登场,这个小孩子演得极好,有灵气、有韧劲,压得住场面,令人眼前一亮,因此很多观众从那一刻起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张学良。

按照一般的套路,人物长大后就应当是伟光正的,面对敌人要大义凛然,面对丑陋要极力揭露,可是令观众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二集、第三集,导演和编剧就大胆地让“表嫂”出场,而张学良与表嫂通奸的戏份也成了让不少人大呼意外,但仔细想想,确实在情理之中,张学良亲口承认过的,凭什么不能拍?

如果不这么拍,他就不是张黎了。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首先是一个人,这个人永远是有血有肉的。

因此我们看到,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

不带着道德的天平去拍,因此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看到一个真实人物,真实人物自然会令人欣赏,也会令人愤怒。

但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件事是,张学良这个人物的非议非常大,主要集中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上。

九一八事变,究竟是谁下令的不抵抗?蒋介石?张学良?这个问题的话语权一直在官方语境中,在官方口吻里,一直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并有电文为证,而近年来史料逐步发掘,却发现蒋介石很有可能没有发过电文,那么是谁下的令?

放弃东北不抵抗是张学良下的令,可是张学良为什么下令?这和张学良把东北军调入关内、和蒋介石最一开始的告示有没有关系?和张学良自己为了保存实力的私心有没有关系?和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战死亡三十万、日军趁虚而入有没有关系?

很多事情不是电视剧能说得清的,更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清的。

所以我看到的是,电视剧《少帅》在一开始就埋下伏笔,文章登场,说:“日本人这是挑衅,不要理睬。”让观众耳目一新后,故事带入到张学良小时候。我想这样剪辑是有用意的,正是这句话,暗含了导演的态度——

历史的评说由后人看,历史剧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引起大家讨论。而在《少帅》里,张黎选择的态度是各打五十大板,蒋介石有责任,张学良也有责任。

虽然有人会认为这么做是贬低了张学良,另一边也有人认为这么做是在替张学良说好话,但实际上《少帅》这么做是两边不讨好。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它的局限性,抛开审查的问题,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缺憾就在于视角过于单一,格局太小。

格局小带来的坏处就是难以窥探历史的本质,难以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因此九一八究竟真相如何,前因后果如何,在电视剧《少帅》里是难以看到的。

上一段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因此我们看到,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是,本剧是以张学良为视角看待东北乃至全国数十年风云变幻的,是单一的成长史。

让我们回想一下张黎过去的作品,振聋发聩一般的《走向共和》,全剧数百号人物,数百双眼睛,至少也有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在其中,因此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以致于我们能清楚知道他们的立场、形象,也更能对一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走向共和》前半段确实是这样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种种限制(包括张建伟的剧本问题),格局变小了,仅从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角度来看民国初期血雨腥风,自然电视剧的 不如之前。

后来到了《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打磨的剧本,紧紧围绕着嘉靖和海瑞来扣题,无论是多角度看问题,还是立足于还原人,都达到了“资治戏”的巅峰,至今难以超越。

再说到《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故事变到了杨立仁和杨立青兄弟两个的视角来回切换,却是以小人物见大历史,观众能从这两个人物的背后牢牢看到国共两党二十年的交互关系,煞是好看。

还有同样是传记片的《孔子春秋》(虽然没上星播出,但是有些渠道可以观看),虽然是以“孔丘”的一生为立足点,却屡屡出现少正卯、阳虎、晏婴乃至孔门弟子的视角来看孔丘,与其说是孔丘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从别人视角来看孔丘是怎样一个人。

可惜到了《少帅》,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

《少帅》就是单一的视角,好像当初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以主角的视角去看很多事情, 历史事件本该有着许多前因后果、蛛丝马迹的,却在张学良的视角中被消解了,也因此我们很难从《少帅》中看出九一八谁是谁非、西安事变如何评价。

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本剧虽然质量尚佳,但这是张黎的剧,因此或者说张黎的创作力有所下降,或者说张黎妥协于观众(多视角、大格局的剧对于现在的很多观众来说是看不惯的)。

要讨论《少帅》的画面,还是得拿张黎过去的作品来作比较。

张黎的镜头一直被称之为“的语言”,摄影师出身的他,曾经在摄影上面拿过许多奖项,、、、、等电影均由他掌镜。

八年前,在接受采访时,张黎面对主持人谈及吕乐(张黎的同学,《赤壁》的另一位摄影师)时,说到自己和吕乐对于镜头语言的不同看法,在那个访谈里,张黎说他心中的镜头语言是灵动的,机位不是死的,而是应当来回切换,这样才能表现出画面里人物的内心,或焦灼、或坚定、或淡然等。

他曾透露,《赤壁》里斗琴的一场戏就因此拍High了,整个场次到处跑,自己全身细胞都被激活了。

而在张黎的电视剧里,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走向共和》里,当袁世凯最终劝说清帝逊位后,我们看到的画面中,是飘忽不定的脚步,活灵活现的袁世凯身影,此刻袁世凯的内心也许是最轻松的,而我们能从那组画面中清晰看到。

《大明王朝1566》里,时不时闪现的黑白闪回,凌厉、冷峻,这手法延续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乃至《孔子春秋》,一直是张黎电视剧的独特风景线。

但是,当我们看到《少帅》时,虽然打光、摄影等依旧是电影的语言,可却少了许多张黎作品以往的鲜明特色,为数不多的闪回只是海边的老人,其它画面剪辑都有板有眼地按照时间线顺序推进,再也看不到那些令人赏心悦目具有美感的画面。

早在二零零九年,张黎野心勃勃拍出的一部《孔子春秋》,全方位地再现了孔丘自己、时人、后人对孔子的看法,时不时的黑白闪回、时空转换,手法十分超前,在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圈播出后,大受好评。但由于题材的受众问题和画面的超前大胆,自开拍至今,一直没有内地电视台买下播放,也因此绝大多数观众无缘得见。

这对张黎一定是有打击的,自那以后,《四十九日祭》就能清楚看到张黎的镜头和剪辑虽然依旧具有强大的自信,却失去了以往的特色,《少帅》亦如是。

比如切换时间的变幻,《孔子春秋》里是少年孔丘喊了一声抱着婴儿孔丘的颜徵在(孔丘母亲),一瞬间三百六十度时空转换,镜头、剪辑都非常让人惊叹,堪称极棒。

而到了《少帅》里,我们看到的就只是普通电视剧里,少年走过,青年张学良迎面而来,虽然无可指摘,可是对于张黎来说,视觉效果弱化了太多。

这或许也是张黎对于观众的一种妥协。

从文章到 :要走的路非常远

《少帅》这部戏是有很大争议的,这一点我们要客观承认。但争议的不在电视剧本身,而在张学良和文章。

张学良的问题上面已经叙述过,现在说一说文章。

文章,二零一四年曝出出轨门,而后息影,偶尔在《一步之遥》和里客串,这次担纲主演张学良,从开播前至今,一直承担着非议。

一个人的私德和作品还是应该割裂开来看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谈文章的表演。

谈表演,不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演得让观众喜爱。有的角色本身讨喜,所以让很多人喜爱;有的演员本身的气质散发出来,就会让很多人喜爱,但这些都不是这些演员演得好的表现,演员演得好,主要还是看对于这个人物是不是把得准。

所以在这部戏里,显而易见演得最好的是“妈了个巴子”的张作霖,这一点不用怀疑,我想也没人质疑,李雪健老师的演技之高大概是国内最顶级的一批,也就 、 等老戏骨能与其并驾齐驱,去年的《嘿,老头》,在剧本较弱的情况下尚且演得令人折服,更何况是这部班底极强的《少帅》。

比如第一集末,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张作霖要打小张学良,可是小张学良的姐姐张首芳冲过来高呼“张雨亭!”,“雨亭”是张作霖的字,自己的女儿喊自己名字,张作霖内心之震惊不可谓不大,而我们看到,李雪健老师那张瘦削有棱角的脸上微表情一动再动,一瞬间传达出吃惊、愤怒乃至沮丧,精彩至极。

而更能让人信服的是,面对着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审查,李雪健硬是靠着自己精湛的表演,在审查时让专家拍手叫好,最终使得张作霖这个人物的戏份一刀未剪,这种“折服”,我们只能表示赞叹。

相比之下,文章的表演就弱了许多。面对着李雪健、黄品沅(《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范希亮、《孔子春秋》里的晏婴)、杨新鸣(《战长沙》里的胡长宁、里的宋若虚)等演员时,文章很明显底气不足,有时会拿捏不住角色情绪,有时会不知肢体如何摆放。

这确实是文章的问题,只是当我们回想一下,要塑造这样的一个少帅,太刚硬的形象不可以,太软弱的形象也不可以,文章的这种韧性本身来说恰恰好,只是因为演得还不够好,在一堆戏骨面前很轻易地被比下去,所以被观众非议演技欠佳也是正常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当听闻张作霖死讯时,文章先是不动声色,再是自己一个人跑到屋子里嚎啕大哭,这一路情节拍得好、演得棒,尤其是张学良那种强制压抑自己内心难受却又不能透露丝毫消息时的表情、四肢,文章演得很是到位。

所以我说,要是搁其它剧,文章的表演也许就能压得下不少明星了,但当他身处这个剧组时,要走的路还非常远。

年度大戏终于播完,是该阐述一下对《少帅》的最终评价了。

我们要肯定它的主创们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严谨态度,要肯定张黎作品里依旧存在的“还原人物、不作人物评价”的坚持,要肯定这部戏里面不少演员的精湛表演。

但也要看到,这部戏无论是格局还是画面,相较于张黎以往的作品都是有所欠缺的,也许是考虑到受众的原因,总之未免令人遗憾。

失去了“资治”作用的《少帅》,虽然能明显看到底子极厚,相较于很多历史剧来说,我依旧会打四星,但考虑到这是张黎的作品,我给出的是三星的评价。

据透露,张黎有一个打磨了整整八年的剧本,和 合作的 题材电视剧,正准备投入拍摄,同时还对殷商题材的故事感兴趣。

正如他所说的:“电视剧不应当承载评价历史人物的意义,但电视剧可以引起大家广泛讨论,成为观点剧,这就是很大的意义了。”

所以最后祝愿张黎导演能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顿丰盛的视觉盛宴。


网络评分4.7分,满分10分——由杨洋、张天爱等主演的大IP改编剧《武动乾坤》像一小块突兀的黑,点在导演张黎光鲜的履历上。

在此之前,他的名字都与“历史正剧”“品质剧”相连:《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雍正王朝》《大清盐商》《少帅》……无论导演或监制,都是把他捧上口碑榜的佳作。


如今一部低分作品经受观众严苛考验,张黎错了吗?

也许从拍摄初衷来看,张黎并没错。在他接戏之前,玄幻大IP面对的已是一片负评连连的舆论泥沼,顶着“流量小生”称号的杨洋也始终处于演技堪忧的阵营里。依旧一个猛子扎入,他是这样解释的:“选择尝试不同的类型,其实是与过去的自己对抗。”他澄清过,拍玄幻无关乎“妥协”“背叛”,而是主动选择,当创作方法、镜头语言上面临逼近“天花板”的阵痛,他亟需新变化来浇灌接下去的创作。

但事实给了诚实却也沉重的一击。张黎仍是那个“能用电影语言拍电视剧”的导演,但他用自己的作品口碑验证——影视圈曾吹捧的“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真的错了。

大导演也救不了故事的空洞,文学性才是影视圈最亟需的“清流”

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吸引了张黎?剧本概述:一个出身草莽、身无长技的平凡少年林动的流浪冒险之旅。张黎将之归纳为“英雄少年成长记”,“虽是玄幻背景,但核心依旧是讲人。只是这次年龄下沉到青年,讲他们面临困境,如何突破”。


导演的背书,让许多向来对玄幻题材避之不及的人,为《武动乾坤》贡献了些许收视和点击。但几集看罢,一个事实被认定:即便大导演也挽救不了该剧的平庸。剧评人孔鲤直陈:“张黎没错,杨洋也没错,是剧本错了。”在他看来,杨洋演得卖力,导演则呈现了个人一以贯之的电视美学表达,如黑白定格与闪回、人物局部大特写、不规则运动镜头、打破“三一律”的隔空对话、大量唯美空镜头等。可剧本内涵空泛、结构涣散的硬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剧集如无根浮萍。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杨洪涛教授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文学性的缺失。他说:“文学对于影视的创作至关重要,影视作品里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影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常常源于文学的根系是否深厚。”放眼海内外影视圈,大凡经典之作都有浓郁的文学气质。从《红高粱》到《肖申克的救赎》《钢琴家》,这些作品里对于人类命运的认知和对生存的思考,能让故事拥有长久的余韵;而电视剧由于篇幅长、视效受限,更依赖剧本,近年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鸡毛飞上天》《风筝》等佳作,概莫如外。


以杨洪涛的观点来复盘张黎的电视剧创作史,真相呼之欲出。以往,他之所以凭电影摄影师身份在电视剧界跻身顶级导演行列,天生鬼才固然是其一,而他经手剧本的文学性亦不可割裂。《大明王朝1566》的背后站着著名编剧刘和平;《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是知名军旅作家,其笔下还有电影《红樱桃》《红色恋人》、电视剧《亮剑》《汉武大帝》等口碑之作。在这点上,张黎的遭际与他的北影摄影系同学张艺谋何其相似。想张艺谋的高分电影背后,余华、苏童、莫言、陈源斌等,也都是中国文学界闪闪发光者。


反观《武动乾坤》,它在网文界的“同类项”太多,与《九州·海上牧云记》《斗破苍穹》《将夜》等属异曲同工,但文本质量又不高人一筹。当各个玄幻IP都在动“电影化镜头语言”的脑筋,任何重拍摄而轻剧本的创作,实际都已走上舍本逐末的歧途。

“爆款公式”失灵是件好事,毕竟从一开始鼓吹“唯流量”就动机不纯

如果说剧作的玄幻背景和部分武侠情节的设置,还能满足张黎在技术上的探索心。那么与杨洋等“流量小生”合作呢?这个张黎解释过无数遍的问题,同样成了他重要的失分项。



作为电视剧导演,张黎曾经的合作对象是李雪健、陈宝国、黄志忠、孙红雷……再不济,也是文章或者胡歌这些演技能有可说道之处的人。


而《武动乾坤》启用杨洋、张天爱、吴尊等年轻演员,外界普遍认为,剧作方舍不得放弃“流量”。


然而,企图目前只是企图,对“流量明星”的迷信已被反复打破。


今年夏天,鹿晗、关晓彤的《甜蜜暴击》创下口碑和收视双低;开年时,杨幂与黄子韬的《谈判官》也始终谈不上“人气”二字;而《烈火如歌》《凤囚凰》等剧都只能在视频网站上各自认领一块吐槽重灾区。曾经畅行影视圈的“大IP+流量明星=爆款”的粗暴模式,似乎正在走向终结。


但在业内看来,欢呼此种模式垮掉的同时,更应反思“唯流量”论为何一度取代了内涵至上、演技至上。毕竟,“大IP+流量明星”盛行之初,鼓吹这一论调就显得动机不纯。

当年,编剧宋方金就把“IP”描述为“换两个英文字母乔装上阵,其本质,是资本思维下的高音喇叭,也是商业逻辑里的绣花枕头”。

“高音喇叭”掩盖的,是IP源头的一片嘈杂。后宫勾心斗角、神仙修炼渡劫,到处是互相模仿、套路拼贴的胡说八道。以刚大结局的《延禧攻略》为例,该剧被曝出,编剧是当年被频频指控抄袭的于正弟子秦简,一时网络哗然。


“绣花枕头”芯子里,则是“流量明星”这只纸老虎,他们颜值有、演技缺。不妨看看张黎对《武动乾坤》里几名年轻人的定位——“他们有着强烈的、想成为一名好演员的意愿”——想成为,但还未修行到家。


如今,宋方金的态度更明确:迷信IP和流量明星的几年时间,足够毁掉一代演员,也足够赶走大量观众。即便如今仍留在现场的,也都以两倍速甚至更快速度看剧,“这是非常严重的审美事故,这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类似回到明朝当王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