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音乐《心灵的田野》作曲是谁?

  •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田野的召唤》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一、 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田野的召唤》第一课时,《田野的召唤》说课稿。1.教材分析:歌曲《田野的召唤》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4/4拍,降E调,歌曲旋律轻快爽朗而富有生气,形象地表达了歌曲主人公热爱自...

  • 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歌曲采用大调式、44拍,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歌曲在2小节的伴唱下弱拍进入第一乐句,上下两乐句节奏紧凑,旋律...

  • 教学目标: 1、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唤》,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通过学唱歌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田园歌曲的另一种风格—欢快、活泼。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难点:二声部...

  • 《田野在召唤》教学反思歌曲《田野在召唤》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节奏鲜明,旋律动听,给人以春的遐想,教学难度较大,特别是低声部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歌曲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合唱教学部分,也是这一课时的难点部分。二声部的旋律单一,变化较少,但节奏特点分明,每一拍的后半拍都是八分休止,唱起来短促...

  • 硚口区易家墩小学 张雅静 (2010年武汉市环保渗透教案一等奖) 课题 田野在召唤 课型 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十册第五课 授课人 张雅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

  •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旋律流畅、一段体四个乐句构成。歌曲中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弱起小节、附点音符较多,学生不易掌握;音准也有点不易掌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音乐《田野在召唤》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音乐《田野在召唤》教学反思(1)《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意大利民歌...

  • 导语:召唤是指:叫人来(多用于抽象方面):新的生活在~着我们。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召唤的近义词,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召唤的近义词_召唤意思_召唤造句基本解释◎ 召唤 zhàohuàn[summon] 把人们唤来祖国在召唤近义词呼唤、号令、号召、呼吁、呼喊英文翻译1.call; s...

  • 爱,是教育的灵魂。 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题记 今天的事真是让人窝火。 早晨第二节语文课的时候,我夹进课本里的一百元钱竟然不见了!我赶紧围着教室四处寻找,可连垃圾桶都找遍了,也没见着钱的影子。自己的教室,自己的学生,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丢了钱,你说这事能不让...

  •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都非常清楚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科都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关键词】新课程;班主任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都非常清楚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不同的年龄段、不...

  • 1.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唤》,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2.通过合唱歌曲,初步培养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使学生能够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田园歌曲的另一种风格——欢快、活泼。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准备唱好这首歌曲的弱起小节、附点音符、休止...

  • 体育教案-时代在召唤1-10 教 学 内 容 第二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 教 学 任 务 学习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预备节和第1节动作。 部分 教 学 内 容 、组 织 、方 法 、要 求 次数 时间 开 绐 部 分 ■ 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 师生问好!■ 宣...

  • 田野正文:今年暑假,我来到了外婆家。外婆家的后面就是一片田野……外婆家的田野是最美的,几多淡淡的白云在天空中徘徊,蓝天下就是绿色的田野,一眼望去,田野是那样的辽阔,一条羊肠小道穿过田野通向那清澈的小溪。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时,我就经常到那儿去逛逛,每次都要待到天空已布满晚霞时,才手捧着一束野花回家。...

  • 这是一个日渐荒芜的词汇. 荒芜,不仅是因为疏于使用. 赵同学在聚会上讲述过一段校园轶事:一位出身农家的学生在填写履历表时,在父亲的"工作单位"一栏填上了"田野"两字,从此沦为笑柄,并因此被封以"田野"的绰号.作 者:向红星 作者单位:刊 名:作品英文刊名:LITERATURE WORKS年,...

  • 大千世界,千山万水,虽然我没有亲身实践过,但我却在书上看过无数遍,我也没什么稀罕了,只有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使我回味无穷。 今年回老家,乐亭县的一个小村庄,虽然没有县城那么热闹,但还有着自己的风格。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呈现在我的眼前,是那么美,那么舒心,那么宽阔,虽然没有高楼大厦宏伟,但却有一排...

  • 关于春的召唤作文700字若不是那淅淅沥沥的春雨,若不是那稀稀疏疏吐绿的枝条,我或许会一直蒙在冬季那荒芜的梦境里,也不会知道——春天已经到了——就在我还沉迷于冬天正在消融的白雪时候,她已经静静的,悄悄的到来了。——题记往年的春天,都是伴着一声春雷,和着一阵春雨来的。而今年,春天——这位美丽的姑娘竟温婉...

  •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语片言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朋友,别把心灰,别把气丧,请听取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 是的,听从心之召唤。 既别深陷于刚愎自用的泥潭,也别迷失在...

  • 春天的召唤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悄悄的来到人间赶走了调皮的冬娃娃,使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春天的召唤。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试一试,呀,好暖和,伸了伸懒腰,从地下钻了出来;柳树抽出了新枝芽,在春风的吹动下,它那浓密的、细细的、淡绿的枝条摇摇摆摆,婀娜多姿,。正如贺知章写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 无法穿越的亘古,何不驻足于此抚慰风干的骸骨,听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无法握紧的的风沙,何不潇潇洒洒随风扬了它,看看来自远方太阳的曙光——那便是灵魂的召唤。草木有灵则荣。套用儿时背的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颗草,没有参天的脊梁,它在风雨里摇摆,在泥土里奋发向上。始终如一的坚守着自己的根基,洪...

  • 《召唤兽》是陈乃荣演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由陈乐融作词、陈乃荣作曲、吴庆隆编曲,收录在《paradise》专辑中。歌曲歌词你 流泪流了好久白昼哭成黑夜失去能量的你还是那么甜美为我照亮这世界我就算没资格爱谁还是无法退却温柔的双眼沉默守护一切一颗心为你纯粹我愿做你的召唤兽陪你闯危险的宇宙期待你有一天回头看...

  • 田野大千世界,千山万水,虽然我没有亲身实践过,但我却在书上看过无数遍,我也没什么稀罕了,只有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使我回味无穷。今年回老家,乐亭县的一个小村庄,虽然没有县城那么热闹,但还有着自己的风格。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呈现在我的眼前,是那么美,那么舒心,那么宽阔,虽然没有高楼大厦宏伟,但却有一...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与它的姐妹篇《公民的诞生》及 《给儿子的信》被辑成“三部曲”(中译本名为《育人三部曲》),综合地阐述了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年轻一代共产主义 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该书由“快乐学校”和“儿童时代”两大部分组 成,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学前预备班和小学生的教育和教学的思想和实践。在这部著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 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考虑2个方面:一 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 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

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受教 育者是过着朝气蓬勃、有趣生活的、积极的、独立的个人。“童年是 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无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 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这本书的书名恰如其 分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而无私奉献的一 生。正如他自己所言,这部著作是他“多年学校工作经验的总结, 是沉思、焦虑、担忧不安心情的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明确并完善了自己的教育信念,这些信念也是他长期进行教育实验和理论探 索的主要思想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与马卡连柯的教育 信念是一脉相承的。首先相信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相信每个孩 子的可教育性。这一教育信念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既肯定每个人 都有一定的才能和禀赋使自己获得发展,但又充分肯定人的先天 禀赋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要求在尊重个人差异的基础上使各种才 能和禀赋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孩子,关心 孩子,是树立相信孩子、相信教育的力量这一教育信念的前提。而 要爱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熟悉孩子的精神世界,成为“孩子们 的同志和朋友”。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人,了解人,从各 个方面去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他在本书中是这样袒露自己的心 迹的:“更使我忐忑不安的,是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摆在我面前 的是一些敏感、细腻、易受感染的心灵。……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 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 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要 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日后的教育就是不断深 入地了解每个孩子。”

第二个重要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 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他的教育理论体系。他 不仅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且明确 提出了各方面发展所要达到的程度,即体现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他还把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全面 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用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思想丰富了 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三个重要的教育信念就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的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核心是要充实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实现全面和谐 发展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成长中教育固然起着比环境更重要的作用,但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人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和倾向的形成和发展固然离 不开个人的禀赋,但更离不开教育的培养,尤其是自我教育。

二、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的培养

1 .教学是教育的一朵花瓣。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学是智育的重要手段,但他把教学仅仅 看做广义的教育“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明确提出:“智力教育 与获取知识远不是一回事。尽管不进行教学就不可能有智力教 育,如同没有太阳就没有绿叶一样,同样也不能把智力教育与教学 混为一谈,如同不能把绿叶等同于太阳一样。”

2.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思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 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因此,应根据儿童、少年 的年龄心理特征,培养其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的品质。苏霍姆林 斯基让孩子们进的第一所学校是“蓝天下的学校”,让孩子们读的 第一本书是“大自然”。蓝天下的学校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向周围世 界的窗口。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必须在思维的源头,即在直观形象 中,首先在大自然中进行。如果孩子脱离了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 起就只感知词语,他们的脑细胞就会在最需要发展、增强和积蓄力 量的时候却很快地疲惫。苏霍姆林斯基“把在大自然中发展儿童 的思维、增强孩子的智能”看是“儿童机体自然发展规律的要 求”。大自然是苏霍姆林斯基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孩子们去大自然的每一次游览就是一堂思维课,一堂发展智力的 课,孩子们在生动、形象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思维。他们看到了生动的形象后就会进行想象,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塑造这个形象。

思维活动的这两个步骤是不存在矛盾的,孩子们把幻想的形象作 为鲜明的现实来感知和思考并进行创造。“创造幻想形象——这 是使思想幼芽迅速发育的最好土壤。”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孩子们欣 赏大自然的美景,引导他们在幻想、童话和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创 作进入周围世界,使孩子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 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把童话看做点燃孩子们思想和言语火花的 清新微风。孩子们用形象去思维,他们想象的景象越鲜明,对自然 规律的理解就越深刻。苏霍姆林斯基所关注的是要让每个孩子都 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歩都使孩 子们的心灵变得更高尚,把他们的意志锻炼得更坚强。但是,他并 不把生动的直觉当作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把它仅仅看做手段,看做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源泉。自然界是思维的最丰富的源泉,是创 造性的、探索性的智能最丰富的源泉,但大自然不可能自发地发展 儿童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智、丰富他们的思维。不经过积极的劳 动就不可能发现和认识自然的奥秘。孩子们劳动得越多,大自然 的奥秘在儿童的意识面前暴露得也越多;他们碰到的新东西、不懂 的东西越多,其思维就越活跃,在大自然中产生的“怎么样”、“为什 么”,最能启发思维和促进思考。

3.学习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习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认为无论是 教还是学,都应在集体和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丰 富的精神生活环境,能使学生的精神志向变得纯洁、高尚,使他们 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人际关系变得更真诚、 更有人情味。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生动的人际关系实质上就是 知识和技能的交流,也是智力情感和道德情感的交织。儿童在小 学学习的那几年是道德、智力、情感、体力和美感等方面的一个发 展时期,只有让儿童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些方面的发展才 能成为现实,才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才智和增强创造力。因此,苏霍 姆林斯基提出,学习并非是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力,也不是 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孩子们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 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 发现者和观察者。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孩子们“观察、思 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 美和欢乐,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 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 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

孩子的精神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不要让孩子只是为了 明天掌握知识作准备,而是今天就要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第二,千万不要让过量的知识潮水般地涌向孩子,因为潮涌般的知 识可能淹没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第三,逐步培养孩子进 行紧张的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要让孩子在脑力劳动中感 受到什么叫困难,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获得创造的快乐。 第四,要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欢乐、取得 好成绩的欢乐,从而在他们心中激发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五,只有 符合学生的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水平并且又能促使其进一步发 展的东西,才能进人学生的精神世界。第六,虽然强烈的求知欲是 儿童的特点,但也有必要合理地限制他们的智力兴趣的范围,这样 做非但不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反而能导致和谐的全面发展。第七, 创造性是精神生活的强大动力。儿童向往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创 造者。创造某种精神价值的劳动所激发的创造灵感,是使他们的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的最重要的条件。当过去获得的智力财富和审 美财富,正在变成认识、改造世界的手段,同时人的个性似乎与自 己的精神财富融合在一起时,创造也就开始了。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智力、情感是知识的种子成长为智慧的肥沃的土壤。他从3个方面说明了精神生活的含义。第一,从全面 发展的角度看,人的精神生活是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 满足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兴趣。第二,从发掘人的天赋才 能的角度看,学校的精神生活应该创造充分的条件去激发每个学 生的个人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其力量和创 造才能的场所。第三,从智育的角度看,学校的精神生活表现为与 必修课程无直接关系的各种智力兴趣的激发、发展和满足,表现为 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智力财富在集体中的交流。

4.发展情感一审美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体系中的美育实际上 是一种“情感教育”。“依我看,从孩子迈进学校大门直到成为一个 成熟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多年的教育过程,首先培养的是人的情 感。……我竭力要做到的是,要我培养的这些孩子的好行为在童 年就能首先建立在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的教育过程,首先培养的是人的情感。孩子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 的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去看到更多 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充分调动了大自然、语言、文学、音乐、绘 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一审美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的美在培养高尚的精神方面起的 作用很大,能在儿童的心灵中培养感觉、感知事物、现象和人的心 灵活动的各种细腻的表现和差异的,能力;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萌 发的创造性,夜儿童的精神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儿童在与大自然 的交往中发展自己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选择可以揭示知觉财富 的时间和地点带领学生去自然界旅行,他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 察和感受,看做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的美的最主要的 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 的一种手段。大自然的美能培养儿童细腻的知觉,而知觉的细腻 又孕育了情感的细賦,帮助孩子感受到人的美。大自然的美又是使思想变得崇高的源泉之一,因为思想、认识和发现真理的源泉也 是大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培养对语言及其色彩的敏感性,把这种敏 感性看做人的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丰富的、真正的智力生 活的开始。他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帕夫雷什中学的“童话室”“故事 室”“美丽角”“幻想角”和其他美丽的地方,在那里讲述文学作品。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力量和语言的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比任何 时候都大。此情此境使师生之间产生亲近感,使对文学作品的讲 述和孩子们的创作打上诗情画意的印迹。

苏霍姆林斯基把音乐看作用情感的语言去阅读的课本,它能 表达语言所表达不了的人的感受的最细腻的色彩,是强大的思想 源泉,儿童是沿着音乐——想象一想——童话一 作这样 一条路线发展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倾听大自然的音乐”、认识周 围的“各种声音的美”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编制的初级课 本。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童年时代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 和养麦花盛开的田野演奏的音乐,听春天的草地和秋天的细雨的 音乐”。

苏霍姆林斯基把绘画和雕塑作品看做一个完整的情感一审美 教育体系,是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一种特 别有力的手段,它也有助于确立对人的伟大和美的认识,提高人在 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他把直接观察大自然作为让孩子理解绘画作 品的最初训练。学生们正是在与大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 财富的基础上,反复观赏从童年起就熟悉的画。他们从三四年级 起就为自己建立了小小的画廊,保存自己喜欢的绘画复制品。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的几个原则:(1) 情感与思维相伴而行,情感推动思维,思维推动情感;(2)情感与意 志相互作用、相互促进;(3)自信心与道德尊严感相互作用,学校 “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 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4)利用情感的迁移规律。从这一基 本思想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中的“分数”问题提出了自己独 到的见解。他精辟地指出:“对小学里的评分的最主要的要求,就 是它的乐观主义和富有乐趣的原则。分数应当是奖励勤奋的,而 不是惩罚懒情和懈怠的。如果教师把2分和1分当作可用来警戒 懒马的皮鞭,而把4分和5分当作糕点,那么孩子很快就会既痛恨 皮鞭也痛恨糕点。”

5.能力和才干来自指尖,是补充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劳动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 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造性 劳动态度。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是 道德修养的源泉,精神文明的基础。劳动能增强孩子们的求知欲, 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技巧与智能的发展相得益 彰。苏霍姆林斯基确信:“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 来自手指的那些细小的溪流在补充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孩子 的手越巧,就越聪明。”运用自如的手是意识的伟大的培养者和理 智的创造者。劳动中激发出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 习的强大的情感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劳动 者、思考者和探索者。在对真理的认识和发现中融合进了学生个 人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了他们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教育。学生感觉 到了由于自己有了思想和求知欲,大自然就向他们袒露了自己的 秘密。他们越深入到知识和劳动的世界中,就越感觉到自己是个 有创造性的人,把知识的获得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结合起来。因 为学校生活的智力财富绝大部分取决于智力生活与体力劳动密切 结合的程度。

孩子们通过亲身参加劳动还能养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 的态度。“劳动教育的最高要求,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 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如果孩子们体验不到劳动的美,要培养他热爱劳动,那是不可能的。”

6健康,健康,再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育首先就是关注健康,其次是保证人的 身体发育、精神生活以及多方面的活动能铉标调一致。但对儿童 和少年实施体育,应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儿童的体育主要是促 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和增强健康,而在少年阶段还必须增加充实智 慧才能、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发展审美修养、培养对体力活 动的热爱等多方面的内容。健康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体育思想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健康,健康,再健康。”“对健康的关 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 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 愉快、朝气蓬勃。”他对学生学习差的原因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 发现:一方面,85%的学生学习成绩不良是健康状不佳引起的; 另一方面,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生活,尤其是脑力劳动的 修养。高水平的脑力劳动修养来自于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智力的 和审美的多方面的培养。他坚决反对死记硬背式的脑力劳动,极 力主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适当结合,以保证脑力和体力的协 调发展。为了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苏霍姆林斯基采取了许多措 施,例如,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绿色环境,增加学生户外活动 的时间,把大自然看做健康的源泉;制定有利于健康的饮食、劳动 和休息制度;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灵法医背景音乐纯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