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电影说的是什么故事

  本报讯 (记者李俊)

  一部倍受争议的《紫蝴蝶》,差点让娄烨在去年争论的漩涡中折了腰。新的一年刚刚开始,娄烨就已经准备好行装,继续上路,他的下部新片《颐和园》,将在1月25-29日鹿特丹电影节的电影交易会寻找投资商。记者昨天了解到,娄烨本人这次不会亲临鹿特丹电影节,制片人耐安将全权负责和片商联络。

  娄烨早早做好准备,把自己在《紫蝴蝶》之前就想筹拍的《颐和园》送到电影节。记者昨天致电娄烨,他正在开会,助手徐小姐告诉记者:“目前送到电影节的只是一个故事大纲,因为鹿特丹电影节也是一个电影交易市场,很多没拍的影片或者正在拍摄的影片都可以立项,寻找合适的投资商,我们这次去就是找投资的。”鹿特丹电影节是本年度最早开幕的A类电影节,特设为期5天的电影交易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导演、制片人、出品人、电视台甚至银行都会参与这场影片洽谈会。

  记者获悉,娄烨本人现在正忙着为《颐和园》做案头工作,为这部影片参加电影节提供各种文本、计划,但娄烨本人这次并不会在荷兰露面。助手解释说:“他是导演,只是负责电影的艺术部分,至于这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由制片人耐安出面,这次就是他去鹿特丹电影节。”

  娄烨在接受采访时,也曾透露过这部新片的一些情况:《颐和园》是个很纯粹的爱情故事,主角是几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一部横跨三年的影片。连续拍过有明显海派风格的《苏州河》、《紫蝴蝶》等影片后,这次娄烨把镜头对准了北京,解构京派文化。由于该片还处在找投资的阶段,娄烨实在不愿公开更多的剧情。“可以说这是个北京人的爱情故事。看过《紫蝴蝶》以前的剧本就知道,它和宣传过程中、最终看到的影片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娄烨的风格。”徐小姐说。

  据悉,除了准备《颐和园》之外,娄烨目前正在看其他一些剧本。如果此次出征鹿特丹电影节相中合意的买家,《颐和园》今年就能顺利开机。除娄烨外,参与本次交易会的还有中国女导演唐小白的影片《中国情结》。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昨日有媒体报道说,由于《颐和园》的题材过于敏感,未能最终通过电影局的审查,而导演娄烨不愿意接受电影局提出的修改意见,这部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惟一角逐金棕榈大奖的华语片将无缘戛纳。

该报道还说,这个消息的来源是某知情人士,当写该报道的记者想求证的时候,制片人方励手机关机,导演娄烨挂掉了电话。当本报记者拨通该片制片人方励的手机时,他笑着说了一连串的“假新闻”:“哈哈,我今天已经接到无数个记者的电话了,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个假新闻。”尽管心情未受影响,方励还是列举了三条理由来反驳这个消息:“我五一回成都休假了,昨天在飞机上,关了两个小时的手机,除此之外手机24小时是开着的;第二,我问过娄烨,他根本没有挂过谁的电话;最后,大家都知道,黄金周电影局也放假,没人来审查,哪来的审查不通过呢?”

  关于《颐和园》进军戛纳的命运,方励笑称确实“没有通过审查“,不过原因则是“还没有送审”。他透露,娄烨还在拼命赶活,片子4月29日才完成混音,字幕、特技、片头片尾等都还没有完成,乐观估计也要到本月14、15号才能最终完工,留给电影局的审查时间还不到一周,真的是时间不饶人。不过方励透露,自己在4月30日曾经亲自到电影局和有关人士协商,讨论审查事宜,他希望电影局能够破例为《颐和园》的参赛改变审查手续,为了节省时间,一切从简。而他最后得到的也是一个好消息,电影局已经答应为《颐和园》大开绿灯,只要片子一送到就立刻以最快速度审查。

  虽然现在《颐和园》进军戛纳的命运还未卜,不过剧组还是保持着信心和乐观。娄烨正在尽力完成后期制作,为审查腾出更多的时间,主演也都做好了赶赴戛纳的准备工作。对于审查结果,方励坦言自己也无法判断:“是否通过审查,主要要看电影局,现在我们是无法判断的。”不过他表示,剧组不会像传言的那样不愿意接受电影局的修改意见:“关于片子是否敏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最后也只有电影局才能定性!”娄烨也表示,自己愿意尽量配合审查工作,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可能存在的分歧,以商讨的态度来达成协议。不过因为时间紧迫,剧组还是准备了备选方案,如果初次审查不能通过,改动的地方不大的话,一天估计就能修改完成,方励称:“我们一定争取到最后一分钟!”


《颐和园》男主角郭晓冬

环球在线消息:香港导演王家卫接受法国邀请,担任第5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戛纳史上第一位中国主席。对于这一点,法国媒体和观众并无异议。王家卫是法国观众的老熟人,1989年他凭《阿飞正传》第一次在戛纳亮相,1997年因《春光乍泄》成为“最佳导演”,当然,最出名的还是《花样年华》和《2046》,“挨骂”最多的也是这两部。2000年《花样年华》上映时,不少观众对王式感情戏表示不适应,“不是不美,而是不解”。此次邀请王家卫做评委会主席,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吉勒·雅各布认为,戛纳电影节是由当代电影界天才构思而成,“我们欣赏王家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他对文化传统的阐释”。
据记者观察,近几年在法国获得“好评”的中国电影基本都是动作片,算起来应该以《英雄》为首,首映时当地各大媒体对它的报道非常热烈。随后《十面埋伏》借《英雄》的光扩大了票房,再后来周星驰的《功夫》也让人感觉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味道。上个月,中国电影人在法国组织了一个小型的中国电影节,主推《无极》和《艺伎回忆录》,前者受到冷遇,而观众对后者的评论多集中在对巩俐和章子怡演技的认可。

许多法国人对中国电影的认识是从1993年《霸王别姬》首夺金棕榈大奖开始的。张艺谋的《英雄》虽然在戛纳空手而归,但法国观众认为它既起到了“娱乐”作用,影片的视觉效果及艺术效果也超越了传统功夫片。张艺谋叙事清晰,用通俗的手法“解析”了中国文化内涵,这一点也是法国观众接受他的原因。

对法国观众来讲,他们既能接受,又认为是“艺术片”的中国电影,是一些既有故事又有思想的影片。比如1993年第一个获得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1994年获得戛纳评委会特别大奖的《活着》。王家卫虽然以一部《阿飞正传》亮相戛纳,但他1997年获得最佳导演奖,却是因为拍摄《春光乍泄》,显然后者的故事性更强。《霸王别姬》和《活着》更合乎法国人的审美习惯——从一个故事入手,逐渐展开矛盾冲突,最后达到冲突高潮,表现一种深刻思想。而此后的《荆轲刺秦王》、《十面埋伏》和《无极》在戛纳收获甚微,也是因为有些背离了法国人的审美习惯。此次惟一参加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是娄烨执导的《颐和园》,讲述了两个大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故事,不知道这个故事能否打动法国观众。(唐惠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颐和园深度解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