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的前景大不大,感觉现在的科技已经到了瓶颈?

摘要:区块链邓迪背景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北大论坛于2016年4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太一云科技CEO邓迪出席并致辞。邓迪表示,国内公司对区块链的应用其实并不是很成熟,大部分公司还是向国外公司学习。以下为会议实录:邓迪:我是太一云科技的CEO,很多人对太一云这个公司比较陌生,我们在行业内其实已经很长

第三届网络金融全世界高峰会北大论坛于2016年4月19-21日于北京举办。太一云科技CEO邓迪参加并致词。邓迪表明,中国企业对的运用实际上并非很完善,绝大多数企业或是向外国企业学习培训。

邓迪:我是太一云科技的CEO,很多人对太一云这一企业较为生疏,我们在领域内实际上已经很长期了,那时候大家自主创业的情况下,今日这里的徐总、韩老师、火币网的李一直一批人,大家从虚拟货币逐渐,科学研究有关的技术性,到现在总算大伙儿逐渐对虚拟货币最底层的技术性,技术逐渐出现了兴趣爱好,大家这些人也就变成中国最开始一批触碰技术性,尝试将它引向运用的人。自然,像火币网和OKCoin主要是以的市场交易为主导,我们自己也有一个网站叫元宝网,如今已经买卖了20多种多样资产,在中国经营规模是相对来说较为大的。在具体使用的情况下,大伙儿也许会对虚拟货币有很多疑惑,大家就把的技术性放进一家企业,叫太一云贸易有限公司。这个是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我们这批人,除开原先在中国当地的区块链的创业人以外,大家从美国华尔街邀约了滨江老先生(音),原先在高盛公司,麦考利史丹利工作中过,他在加拿大皇家金融机构,澳大利亚较大一家金融机构开展区块链技术性的产品研发,大家十分荣幸邀约他进入了大家精英团队。大家精英团队内部结构也有特别多来源于中国的金融企业,中国较为大型的的互联网公司,包含像哈佛大学、清华大学许多尤其牛的人都添加了大家精英团队。实际上大家精英团队是一个不仅有技术性的极克,也是有对金融业十分掌握的人。大家如今这一精英团队在区块链这一行业,如今搭建了一个太一的区块链最底层系统软件。

现阶段我国的创业者,尤其是在区块链的创业者,尽管我们如今炒出十分热,可是真的可以做最底层区块链技术性的精英团队实际上很少,绝大多数中国的创业公司,由于她们在领域的时间段还非常短,因此还逗留在对海外区块链的工程项目开展引入和改建的环节。可是大家这一精英团队,由于在国内旅游较为深的累积,大家针对区块链这一块儿有非常深的掌握。

大家如今跟IBM逐渐创建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块儿的协作主要是区块链在中国的落地式上,大伙儿了解,IBM也是有自身的区块链技术性,他的区块链技术已经对外开放给社会发展,可是最后在碰到中国当地商业服务运用的情况下,他也必须当地的合作方。此外,太一的系統和IBM系统软件也是有相辅相成的地区。

次之,在股权登记行业,也有一些其它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协作,逐渐进行。大伙儿别着急,很多人跟我谈的情况下都说,何时区块链在中国有落地式的运用,大家实际上并不是等候历史时间的人,大家这一精英团队一向全是喜爱征服世界的人。

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前边许多巨头已经跟大伙儿做了一些科谱,我便不会赘述。

可是从区块链技术性而言,区块链的最底层协议书可能是全部区块链运用的基本。大家当初做虚拟货币的过程中就发生过一个声音,这世界是否仅有一条区块链,只有,不应该有别的币的存有,大家一直觉得,这世界一定是多样化的全球,绝对不会只有一个链,如今到了区块链的时期,如今大伙儿又在再次提这一话题讨论,针对大家现实的使用而言,这世界一定是繁杂的,一定是灵活多样的,他会出现公有制链,也会出现私有化链。区块链在中国的落地式阶段全过程中人们发觉,一些教师已经提及过,区块链一个最首要的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大量买卖的承重和扩展性问题。中国的网络金融,尤其是支付宝钱包,蚂蚁金融这些大佬,她们的成交量通常是大量的成交量,大伙儿很顺理成章就猜疑你的区块链能否和网络金融结合在一起,假如不可以结合在一起,谈哪些网络金融。包含我们在跟中央银行开展沟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也在开发设计我国虚拟货币,较大的问题,她们最先明确提出来的便是载荷的问题,承载能力的问题,包含刚刚也讲到现阶段看来,区块链好像还没有办法可以处理海量信息量的问题,一会儿我再详细介绍大家主要的计划方案。

第二个问题,虚似财产与真正财产在法律法规下合理投射的问题,以前的虚拟货币,包含在虚拟货币基本上研发出來的系统软件,她们针对法律法规的合规考虑到是非常少的。大量的是一种最底层的系统软件,而并没有一个完全的设计方案。在未来,假如全部社会发展上共存多种多样区块链系统软件,例如有,有以太网接口,也有小以,太一,这种区块链系统软件怎样共存,这一也会是将来的一个问题。

别的的包含像大家我国一个挺大的问题,如今针对区块链有关的专利权和知识产权的维护,现阶段或是远远地落伍在欧美国家的后边,包含像美国银行,美国银行一次性就申报了70多种区块链专利权,许多专利权从开元的小区,已经公布的资料中获得设计灵感,随后完成了申请办理,将来是否会对中国的金融导致进一步的危害,这一也是我们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太一云科技现阶段在申请办理十分多的区块链的专利权,在做这方面的累积。以前大家很有可能非常少在业内去传出一些响声,或是是在公共性的场所做一些演说,大家这一精英团队真是太忙了,没有时间出去做那些事。

我讲一下太一基本的设计理念,跟我们做一个共享。太一最先是可以保证财产的精准表述,大伙儿了解它的财产表述具体彻底是根据的区块链自身的,比如说我们要用来体现一个个股,便会发生挖币,很有可能会造成个股金额可以精准的表述。太一自身是分为系统软件子币,子币是彻底可以保证币的总量是准确的,不容易造成挖币的耗损。

二是引入了高温超导互联网技术,等会儿我能讲到,根据在区块链以外搭建微三方支付,进而处理互联网发展瓶颈,现阶段咱们的成交量已经可以做到每秒钟10万gbs。

次之在区块链的出现的时间上,时长上是较为延展性的,比特币2个区块链间的间距,时长最大做到一个半小时,针对金融业上的应用实际上都不太靠谱的,大家期待区块链的出现时长可以相对性精准可控性,这一针对以后的智能合约有较大的益处。

此外,许多的区块链系统软件在使用的情况下,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个人信息和公司身份验证的问题,由于在区块链系统软件上,一把公钥的造成,很多的地点可以造成成千上万的公开密钥,这种详细地址身后相对应的主人家究竟是谁,要是没有有效的区块链的身份验证的系统软件,区块链的财产究竟谁来拥有。智能合约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你的签订行为主体到底是谁,假如签订行为主体的真实身份没有办法获得确保,谈哪些智能合约,这全是区块链如今并没有根本处理的一些问题。而我们要真真正正的做到区块链的落地式,保证区块链在其它方面的应用,这种问题是必须一步步处理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际上像如今以太网接口已经可以达到十分多的区块链的作用,可是大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以太网接口当作是原形商品的服务平台,真真正正在运用的情况下,跟大家的顾客也好,跟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也好,她们或是期待相对性简洁的,或是是相对性稳定的互联网,为什么呢?一切一个金融机构也好,保险公司也好,个股也好,他上边承重的统计数据都太重要了,太主要了,不期待有其余的统计数据在区块链里边掺杂进去,这一有可能会影响到所有系统软件总体的稳定性。

再其次,中国的客户,实际上不必觉得中国的每一个客户都像在座的各位一样对区块链有较大的兴趣爱好,对技术性有不错的掌握,实际上大部分的客户,她们是期待用来就用的,因此大家最后在给顾客的页面上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区块链的插口,她们用来就可以应用。

我简易介绍一下太一高温超导互联网,等同于一个区块链之外的付款互联网,这一付款互联网不用把它全部转账正中间的阶段纪录在区块链上,反而是把区块链最后的买卖结论纪录在区块链上,可是这一正中间有很多繁杂的设计方案,全是根据智能合约来开展的。

根据引入高温超导互联网可以达到多一点对多点无耗损扫码支付互联网,这一和比特币的互联网较大差别是什么呢?比特币是要给中间商付款服务费的,会产生财产的耗损,假如开展规模性付款,大家期待这类耗损是可以控制的,大家引入高温超导互联网扫码支付的定义,来提升区块链上买卖的承载能力。

这个是太一系统软件的基本架构,在最下边是太一全世界区块链的连接点,正中间是太一的高温超导互联网,顶部是各种各样财产运用。根据太一的每个组件开展组成,可以非常容易完成上边的各类运用。

太一的关键服务项目,大家会给予相近付款类,例如支付宝钱包,可以根据太一的高温超导互联网开展大量的付款。像个人征信,刚刚我提及本人的身份验证和公司的身份验证,要是没有身份验证得话,大家的许多区块链运用是行不通的。包含别的的像个股这些,都能够在太一的服务项目层来给予。

下面大伙儿能够看见那样一个图,这一图里边,便是我们可以呈现到,根据那样的主要系统软件,我们可以引入多种多样区块链的服务项目,包含多种多样区块链的运用,而太一的精准定位,我们都是给予关键技术,大家不容易去跟别人去争夺这一市场占有率,大量的是期待变成这一专业市场的推进者。

大家举一个简便的事例讲一下太一现在可以实现的事儿,这也是我们在构建一个全世界第一家区块链商品交易中心,现阶段都还没发布,并没有公布有关的信息。最首要的特性,这一商品交易中心不做买卖,只做产品的备案,一切一个产品,例如你是钢材也好,棉絮也好,或是景泰蓝也好,还是贵州茅台酒也好,放进这一商品交易中心商,就变为区块链的财产。变为区块链的财产以后,便会有很多优点,例如传统式常常会碰到一个状况,像大伙儿在做质押贷款的情况下,只有质押贷款给交易中心,不敢质押贷款给别人,由于纸版的质押贷款单是可以假冒的,针对区块链的财产,可以比较容易开展迁移,一旦区块链的财产转移到此外一个人手上,可以视作仿冒,开展了迁移。此外可以开展外场的买卖,包含国外买卖交易。

免责声明: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rtt4322。

  长光华芯6月2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2年5月31日接受35家机构单位调研,机构类型为QFII、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海外机构、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问:公司未来芯片、器件、模块的占比预估是怎样的?

  答:未来公司核心仍然是芯片,坚持“一平台、一支点,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战略,“一支点”就是高功率芯片,横向拓展包括VCSEL芯片、光通讯芯片、中红外激光芯片、可见光激光芯片等。当然我们也会继续做器件和模块,一方面为了提高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拓展高毛利率高的高端器件和模块业务,未来芯片的占比会持续超过50%。

  问:我们的客户如果买了裸芯片是自己做封装测试吗?

  答:我们的客户分了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如锐科、创鑫具备自己封装测试的能力,更希望从我们这里购买裸芯片,没有封装测试能力的会购买我们的器件和模块。

  问:现在我们的单价和国外竞争对手的比较情况?

  答:价格基本一致。

  问:公司未来的激光器业务是如何考虑的,会不会在抢客户的生意?

  答:不会。器件、模块和激光器属于我们的纵向延伸战略,并不代表所有的都往下游延伸,而是要综合考虑产业链的状况和价值情况,一方面获得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行业的应用问题。我们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波长不符合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泵浦应用的芯片,这部分芯片是良品但是被浪费掉了,我们为了提高利用率把这部分芯片直接用到半导体激光器系统中,提高了芯片的利用率,且直接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方向和我们的客户是互补关系。

  问:激光雷达本身的技术路径是百花齐放的,不同技术路径对我们来讲会有影响吗?

  答:下游有不同的技术路线,对公司所处的上游激光芯片来讲是没有区别的,公司会重点关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发射的激光参数。

  问:VCSEL部分是今年就开始突破了,还是2023年才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

  答:VCSEL现在主要有三方面应用:1、消费电子,主要用于手机、AR、VR等终端应用。我们对未来的需求量是非常看好的,但是现在还没有这个量,我们目前主要是给华为供手机的VCSEL芯片。2、无人驾驶汽车激光雷达。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把VCSEL芯片的功率提升到边发射的水平,目前处于研发和样品认证阶段。现在技术已经突破了,在客户端验证的情况也不错,今年年内预计会通过客户认证以及车规IATF16949和AECQ认证,体量取决于市场,我们现在技术产能储备已经做好了,只要市场量起来了公司会有相当的优势占据相当的份额。3、光通讯,短距离应用于数据中心,目前战略是只服务战略股东华为。

  问:公司在大客户采购里能占到多少份额?

  答:现在长光华芯芯片的可靠性和性能已经优于国外产品了,它们希望80%采购长光华芯芯片,20%从供应链安全来讲保留给到国外的供应商。由于新厂建设周期较长,之前长光华芯的产能是严重不足的,只能服务创鑫和锐科两个客户。我们二季度产能爬坡后,我的判断是再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能占到整个中国市场的80%。

  问:产能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有多少?公司产能提升的瓶颈在哪里?

  答:公司产能提升就是复制,不存在障碍,就是建设周期的问题。产能的增加取决于项目进度和市场需求。

  问:公司目前的人员情况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变化么?

  答:销售人员基本不会变化客户源比较固定。上市后未来重点光通讯、可见光、中红外、远红外等的研发,大量引进国内外专家博士,目前技术储备充足,人员还是短缺。核心技术人员都有股权激励,销售人员暂时没有采取提成制。

  问:请问疫情对公司的影响?

  答:疫情供货对下游影响较大,对公司目前市场影响不大,一季度至5月和之前预测基本吻合。

  问:单管、巴条、VCSEL业务进展更新?

  答:各业务占比结构和去年基本相同,芯片占比持续提高,一季度出货以芯片为主。需求来看,下游宏观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市场增量,但对公司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公司做存量的国产替代,问题还是交付能力/产能不足。

  一季度同比增长40%,但低于此前公司的预期,主要原因是新厂产能还在爬坡,二季度完成后月产500万颗。根据四、五月的情况来看,暂时不会调低全年的预期。

  问:VCSEL现在产能的储备以及收入展望,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哪些方面、哪些业务?

  答:VCSEL的下游市场主要包括两个重点领域,一个消费电子,一个是汽车。消费电子方面,公司主要给战略股东供货;汽车雷达方面,公司推动用VCSEL技术方案去替代现有EEL方案,今年有望实现VCSEL方案的客户认证通过以及车规认证通过。

  问:目前国内对高功率激光器芯片的需求和格局?

  答:目前已经达到要求,公司的VCSEL芯片功率密度已经达到了1200瓦每平方毫米。

  问:公司产品性能优于海外的原因?

  答:制造能力,可以快速响应市场,从而快速迭代产品,是公司的核心壁垒。制造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20多个主要工序都需要领军人物。材料体系,兼备砷化镓、磷化铟两大材料体系。产品结构,兼备边发射、面发射。

  问:公司对供应海外客户有什么考虑?

  答:激光雷达方面,公司要从国内做起,做到一定数量级后再考虑出海。欧美的客户不太愿意和国内去做。其他激光设备的需求方面,公司做了一定的布局,海外客户对公司样品测试后评价较好。目前还是先做国内市场。光纤激光器方面,中国光纤激光器的全球市场占比50%,IPG在国内市场占比30%左右。而海外市场以IPG为主(自有芯片),其他海外客户需求较小。因此公司在海外市场主要在非光纤激光器领域中,目前已经有出货。

  问:光通信产品的进展?

  答:公司在光通领域处于研发验证阶段,公司只服务华为,目前导入产品包括10G的EML、探测器APD,未来随3吋线产能资源转向光通信后,逐步导入多类产品。公司是华为的供应商之一。25G的EML产品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问:激光雷达方面市场和公司起量的节奏?

  答:2022年到千万颗,2023年3000万-5000万颗的市场,价格在每颗10元左右,后续VCSEL价格随出货量增加、产能利用率提升,下降空间很大。

  问:公司股权分散对公司的影响和公司的考虑?

  答:一方面,半导体制造行业,需要更多的融资。股权分散不代表决策分散。半导体制造行业需要专业的经营团队,投资人是非常明白这个道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公司提供更多的资源。

  问:最近的疫情影响了激光雷达的放量,您觉得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

  答:对下游未来的预期,国外诸多激光雷达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没那么好,原因就像我们用汽油车用了这么多年,汽油车感觉都是一成不变,没太多高科技的植入,而汽油车一直是国外品牌在主导。而国内的蔚来、小鹏、理想和()等公司都是电动汽车的代表,都很激进且新潮,在不影响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加入了很多先进的配置,这就是真正地实现汽车的科技化、消费化、平民化,才让更多高端的配置成为可能。激光雷达的应用也一定是率先在国内的电动汽车上实现列装。同时我们看到3月份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5%,接下来肯定还会进一步渗透。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只是一个准备年,2023年开始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问:作为公司的营收主力,高功率单管系列公司2021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以上,有一定的渗透率了,往后的份额以及行业增速如何?

  答:公司目前产能不足。假设产能充足,市场份额可能很快达到50%。关于市场空间,目前的市场渗透率主要是指光纤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用的是976波长或者915波长的单管芯片,而我们公司除开这个波段之外还有808和878等各个波长,用于精密微纳加工固体激光器泵浦的芯片和器件。国内工业激光光芯片的市场需求有15亿左右,至少还有5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且预计在2025年国内的激光芯片往海外销售至少能渗透几个亿的机会。

  问:从明年量产的车型来看,单车的价值量能达到多少?较具有代表性的车型有明确的价值区间吗?

  答:各家客户用的方案不一样,需求的产品规格和尺寸也不一样。

  问:VCSEL在主雷达上的距离主要还是在波长范围内限制(对人眼的问题),现在业内有解决方案了吗?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后续如果说有标准限制波长的话该如何处理?

  答:有解决方案,在客户那里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产品都是符合安全标准的才能上市。类比来看,905以前用于边发,在激光雷达里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国外也一直没出问题,但也不排除若干年之后所有的车都是这样的波长,所有的激光雷达厂都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并在着力解决。与边发射的单束光高功率、较小发散角相比,安全方面Flash会比边发射好一些,VCSEL也会稍微好一点。

  真正的人员安全还很遥远,至少要10年,10年时间可能1550的VCSEL出来了,但成本太高,不仅仅是做VCSEL芯片的成本高,整个配套器件的成本也很高,并且功率也很难做大,虽然人安全了,但射不远了。

  FMCW的技术路线起码还要10-20年,虽然国内有很多做这个技术路线的公司,包括OPA,实现的可能性太远了。并且在DFB芯片上面我们也做过一些预研,其功率太小难度较大。所以Flash用VCSEL是目前商用化可行性较高的。

  问:高功率半导体芯片技术壁垒的情况

  答:公司以IDM工艺方式加工,存在综合性壁垒,外延、高功率腔面处理技术、关键工艺上等,对制造工艺高度依赖,壁垒比较大。目前国内科研院所国家队的半导体高功率芯片的壁垒主要在高功率腔面钝化处理技术,国外和公司设备自己掌握,设备自己设计制造,没有类似的设备,与工艺高度绑定,属于核心技术。

  问:国内芯片的主要竞争者?

  答:国内做高功率半导体芯片目前能量产批量销售的只有本公司,海外回国国内团队做这个方向有10多个,目前还没有成功的。主要是技术门槛、投资门槛、人才等门槛过高。

  问:请公司说一下未来的展望

  答:这两年时间主要做单管高功率,产能的释放做到市场份额的80%。三年后,随着车载激光雷达VCSEL市场需求量增大以及特殊领域对激光器的需求,将再造一个工业激光的市场需求。

  问:公司VCSEL产品刚起步,与友商比优势在哪,如何实现产品规模放量?

  答:公司采用IDM模式,在2018年很快就推出了用于手机的VCSEL产品,目前在战略股东处有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目前公司在这一块产线储备、技术储备和性能指标完全对标甚至超越国外公司,只要市场能够启动,消费端公司有信心获得优势份额。车载激光雷达市场VCSEL也有应用,该市场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现在公司重心放在VCSEL方面,是因为判断未来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VCSEL会相较于边发射有明显优势,未来重点在于提高VCSEL功率。

  问:公司现在为国内龙头,与国外龙头差距?纵向延伸能否展开讲述?

  答:公司对标贰陆和朗美通,这两家公司早已完成平台的搭建,产品矩阵很完善,公司跟他们比还有很大差距,也意味着公司有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公司仅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上实现了突破,但国外龙头有更多更先进的光通讯等其他产品、系统模组和材料体系。因此从营业收入上来看,光应用上公司与这两家差距还很大,公司需要逐步完成追赶。纵向延伸角度,要看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判断,VCSEL产业链相对完善,下游毛利低,没有价值,就没有向下延伸的必要。

  问:设备和材料方面哪些需要国外提供,公司极端环境下能否维持正常经营?

  答:光芯片领域与IC不同,设备比较普遍,6吋产线就是全球顶尖了,对标IC领域12吋线,对设备依赖程度不大。材料上来看,国产近年进步很大,因此公司都有第一和第二供应商,且基本都有国内供应源。极端情况不会影响公司经营。

  问:公司IDM模式,但固定资产比重不大的原因?

  答:光芯片采用IDM模式由于对人才、工艺等需求过多,通常一开始就是重资产,创业公司采取这种模式很艰难。长光华芯设备能力非常强,创业阶段为节约资金,大量使用二手设备,并根据制造工艺对这些设备进行设计和改造,因此并没有很大的资产量。后续募投项目建设会大量采购设备以节省时间。

  问:公司跟下游速腾做车规级芯片的合作情况?未来车规芯片的经营方向?

  答:边发射芯片应用在激光雷达上具有历史原因,但可靠性、成本方面存在问题。现阶段VCSEL与边发射相比,在车载激光雷达上唯一的缺陷在功率低导致的探测距离近,且可以进行技术突破,因此布局VCSEL切入车载市场是更好选择。是否向下游延伸根据产业链情况以及相应部件是否具有高附加值决定。

  问:公司器件、模块业务占比一直在下降的原因?其未来发展方向?

  答:首先器件、模块毛利率低,其次单管芯片销量上升后产能严重不足,产能会优先给到外销芯片。因此模块、器件业务占比下降。

  未来发展方面,在芯片产能释放以后,光纤激光器模块会继续扩大,目的是通过模块的占有量来进一步提高芯片的占有率。另外在一些特殊科研应用领域的模块毛利较高,也是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

  问:VCSEL工艺流程与之前边发射工艺流程的区别?产线是否共享?

  答:VCSEL与EEL材料体系相同(砷化镓),工艺重合度在70%以上,因此产线和人员都是共享的。

  问:光纤激光器芯片产能上来后公司到达80%市占率,未来市场增速是否会显著下降?

  答:现在公司做的是进口替代,增速非常快,未来增速一定是会下降的。但对于公司来说,现阶段任务是消化市场存量规模,且光纤激光器每年都有新的应用领域,市场增速难以预测。

  问:光纤激光器芯片80%市占率目标是在国内市场,是否有海外开拓目标?

  答:目前重点是国内市场。IPG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在海外话语权较强,替代需要过程,且国内光纤激光器芯片在全球占有率在一半以上,海外需求量不大;

  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激光芯片及其器件、模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半导体激光芯片,器件及模块等激光行业核心元器件产品,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等光泵浦激光器泵浦源,国家战略高技术,科学研究,医学美容,激光雷达,3D传感,人工智能等领域。自设立以来,公司独立承担、牵头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众多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及苏州市工程技术中心等,荣获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潜在独角兽企业、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等荣誉称号。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

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亚洲)
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

据媒体报道,宝骏汽车和大疆联名的首款车型KiWi EV即将迎来上市,宝骏此前也曾表示将在二季度启动预热工作。

如果KiWi EV能顺利上市且大卖,对宝骏、大疆双方来说都意义非凡,影响甚至超越利润本身:对宝骏来说,这是其品牌升级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在销量上追赶通用五菱的机会;而站在大疆的角度,KiWi EV也是检验其智能驾驶业务成果的最佳试金石,更是其未来发展计划的重要一环。

从营收、利润等指标来看,自成立以来大疆大致度过了四个阶段,当前并不是其最风光的时期。数据显示,2018年是大疆进入战略收缩期的转折之年,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速明显下滑,无人机市场渐趋饱和,新品研发也陷入停滞。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最巅峰的时期,大疆一样受到营收结构单一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困扰。

在大疆过去几年的转型尝试中,智能驾驶无疑是最有潜力也最有“钱景”的一项业务,但也不能开心得太早——毕竟觊觎智能驾驶市场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太多了,和它们对比大疆也并没有太大优势。

在无人机行业独孤求败的大疆,或许马上就要解锁群雄割据、战国乱斗的新剧情。

近日,有关大疆车载和宝骏汽车合作造车的计划,有了新动态。据媒体报道,双方联名的首款车型宝骏KiWi EV即将迎来上市,宝骏此前曾表示将在二季度开启该车型的预热工作。

自从去年在上海车展首发亮相之后,KiWi EV就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随着各种设计、配置等相关信息一一曝光,这款新车距离上市也越来越近了。按照官方信息,宝骏、大疆联名款KiWi EV定位为A00级纯电动汽车,配置大疆车载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具备L2+级别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如果KiWi EV能顺利上市且大卖,对宝骏、大疆双方来说都意义非凡——影响甚至超越利润本身。

对宝骏来说,这是其品牌升级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在销量上追赶通用五菱的机会。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过去一年A00级纯电动轿车销售份额占新能源车市场的30%左右,是A级车的三倍、B级车的两倍有余。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年期间低速电动车升级可以带来近千万辆的销量增长,贡献千亿销售额,全国工商联汽车商会也预计2022年A00级纯电车型销量在150万辆以上,前景绝对不用怀疑。

宝骏和大疆联名款KiWi EV拥有目前业内领先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相对合理的性价比,卖相不俗。根据部分媒体此前的爆料,KiWi EV系列车型售价大约在15万元左右,符合宝骏“这是一款人人都买得起的智能汽车”的宣传定位。

众所周知,宝骏在2010年开始肩负起为上汽通用五菱提升品牌影响力、开拓新客源的重任,并频繁与各大互联网、科技巨头跨界互动。在大疆之前,苏宁就是另一个合作对象,宝骏小Biu智慧汽车曾搭载苏宁的智能驾驶和IoT智能车联系统。

而这次和大疆合作,宝骏也是十分重视,在上海车展上刷脸、各种广告投放毫不手软。比起和苏宁合作试水,宝骏无疑对大疆寄予更多希望。

而站在大疆的角度,KiWi EV也是检验其智能驾驶业务成果的最佳试金石,更是其未来发展计划的重要一环。

双方这次合作的主角,是大疆旗下重点打造的智能驾驶子品牌大疆车载。根据大疆的规划,大疆车载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利用其掌握的智能感知、AI交互、障碍物识别、智能测距等技术,为车企提供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而大疆之所以选择做解决方案供应商、不做最擅长的硬件,也是有多番考量。

一方面,从本质上讲,这一系列智能驾驶技术和大疆的老本行无人机一脉相承。大疆车载的精准定位,可以让两大业务群最大限度上实现技术、人才、资源共享,是大疆切入智能驾驶赛道的最佳方式。

另一方面,大疆在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硬件领域也有布局,但当前发展并不顺利。业内名气并不低的大疆Livox车载激光雷达早已实现量产,但目前的稳定合作伙伴只有小鹏,而且小鹏旗下也只有P5一款车型搭载Livox HAP,G9和P7都是搭载速腾聚创的MI激光雷达。

此外,蔚来有自己的独家合作伙伴图达通,理想、哪吒则分别投入禾赛科技、华为的怀抱,威马等二线造车新势力和小鹏一样更青睐速腾聚创。眼看自己在硬件上讨不到什么便宜,大疆把重心放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上,无可厚非。

说到底,智能驾驶业务对大疆来说意义非凡,盈利能力是最重要——毕竟无人机业务的增长瓶颈隐隐可见,智能驾驶则“钱景光明”,是大疆必须抓住的新增长点。

02 营收撞上天花板,造车是增收希望

尽管尚未上市的大疆没有义务对外公开其财务信息,但无孔不入的媒体还是早就将这个超级独角兽的底子扒了个底朝天。

价值研究所认为,从营收、利润等指标来看,自成立以来大疆大致度过了四个阶段,当前并不是其最风光的时期。

第一阶段,是2006年至2012年底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无人机风口尚在酝酿,大疆也把全部人力、物力放在研发和技术积累上,营收、利润相当微薄。

紧接着的年是第二阶段,厚积薄发的大疆迎来自己的收获季节,这期间营收每年成倍增长,截止2017年时营收已经达到175.7亿元。这五年间,大疆的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0%,利润和市场估值也达到巅峰。

然而花无百日红,2018年之后大疆进入第三阶段战略收缩期:营收、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无人机市场渐趋饱和,新品研发也陷入停滞。

资料显示,自从2018年抢发旗舰无人机Mavic之后,大疆此后3年都没有更新该系列机型。在2019年创下短暂销量神话的Mavic Mini也在不久后宣布停产,作为续作的Mini 2则未能延续强势表现。

事实上,即便是在最巅峰的时期,大疆一样受到营收结构单一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困扰。

公开数据显示,大疆的营收主要靠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两个板块组成,前者占比在七成以上,是绝对主力。而在地区分布上,最近几年大疆逐渐将重心从海外转移到国内,两个市场的营收占比基本呈五五开,对北美市场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不过受存量用户减少、疫情、城市禁飞政策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已被工业级无人机赶超,受困于C端的大疆营收压力也逐渐上升。

若弗斯特沙利文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达到478亿元,较2020年的273亿元几乎翻倍,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2658亿元。从市场占比的角度来看,工业级无人机份额已经达到45.61%,较2015年增长36个百分点;与之相反的是,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占比从80%下滑至54%。

嗅到市场转型气息的大疆,在2018年之后加强对工业级无人机赛道的布局,并开始跨界捣鼓新业务,推出教育机器人、手持云台相机等产品,大疆车载也是在这一时期正式成立。

这一系列动作也意味着大疆正式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多元化转型期。

但很遗憾,这些转型计划并不算成功——时至今日,消费级无人机依然为大疆贡献着近75%的营收,御MarVic系列、DJI FPV系列和晓Spark系列还是大疆最值得信赖的拳头产品。

市场的变化不等人,感觉到危险在迫近的大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所幸的是,在上面这么多个转型方向中,大疆还是准确地押中了智能驾驶这一条最有潜力的赛道,过去几年在默默积累经验和实力:

公开信息显示,大疆智能驾驶系统2018年便开始进行道路场景常态化测试,是第一批获得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的企业之一;2019年12月,大疆车载工厂正式投产,第一座车规级智能制造中心也宣告落成;此后几年,大疆主动走向市场,先后和大众、上汽通用等头部车企建立合作关系。

如今,和宝骏合作的首款联名车型即将上市,对大疆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刻。

但价值研究所认为,大疆现在还不能开心得太早——毕竟觊觎智能驾驶市场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太多了,和它们对比大疆也并没有太大优势。

在无人机行业独孤求败的大疆,或许马上就要解锁群雄割据、战国乱斗的新剧情。

03 科技巨头齐聚智能驾驶赛道,大疆有没有胜算?

这几年,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智能驾驶,赛道越来越拥挤,内卷也越来越严重。在大疆之外,华为、百度、阿里巴巴、小米都是这条赛道上的重磅玩家, 它们的野心也一点都不比大疆小。

和大疆一样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提供技术和系统支持的有阿里和华为。目前,这两大巨头的造车计划也都走到量产阶段。

先看阿里这边的情况。今年3月初,阿里和上汽合资研发的智己L7 Pro在上汽临港智能工厂正式投产,月底宣布正式上市,售价40.88万。

定位高端市场智己L7 Pro此前已经在上海、伦敦和北美多个车展上露脸刷足存在感,直接对标蔚来ET7。而在合作研发智己L7 Pro的过程中,阿里主推的斑马系统和AliOS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其“互联网造车”计划的重要一步。

华为这边,比阿里、大疆还要高调得多,去年至今已经有塞力斯SF5、问界M5、极狐阿尔法S、阿维塔11等多款关联车型引发市场热议。而当下最受重视的,无疑是和塞力斯联手打造的问界M5。

在5月28日举行的第26界大湾区车展上,余承东再次为问界系列预热:

“问界M5纯电动版将于9月份上市,M7将会是全球首个让领导、老板可以舒服休息、甚至超过所有豪华SUV、MPV的新车。”

至于选择软件、硬件一手包办、亲自下场造车的小米和百度,虽然遇到的困难更多,但相关计划也在持续推进中。

5月下旬,集度汽车CEO夏一平在微博上表示,集度已经着力生产线的铺设,量产所需的磨具、设备都在准备当中,他们“将打造首款汽车机器人”,而概念车则按照此前的计划将在6月8日亮相。

不过,这些巨头的造车计划仍受到诸多争议。

和余承东一起出席大湾区车展的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就调侃道:

“听老余讲M7要超越百万豪车,我都想扔个鞋子上来。”

虽然这只是一句戏谑,但也揭示业界对科技、互联网巨头下场造车长久以来、众多质疑的根源:胃口太大、定位不明确。

比华为更典型的例子,是阿里巴巴。

早在2016年,上汽就和阿里联手推出斑马智行,当时尚未退休的马云还亲自到场为双方合作研发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站台吆喝。

但不久之后,两大巨头分工不明确、目标不一致也缺乏主心骨的弊端开始显现:为斑马系统和AliOS投入大量资金的阿里需要通过开拓客源分摊成本、提高收益,上汽则倾向于打造开放性的智能车联网系统,不讲求短期收益,双方分歧日益突出。

两年后,斑马智行CEO施雪松、CTO黄佑勇、CFO凡莉先后离职,随后引入国投创新16亿外部融资摊薄阿里、上汽股权,后者更加是意兴阑珊,两家企业的第一阶段合作也以一种并不理想的方式走向结局。哪怕是如今再次牵手,外界对阿里和上汽的主导权之争还是充满遐想。

对比之下,大疆在技术、资本甚至人脉资源上,和阿里、华为、小米、百度比或许都没有太大优势,但它还是有自己的优点:摆正姿态、找准定位,做好辅助者的角色,将其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当做是一项单纯的盈利业务。

阿里造车多年,最受诟病的一点就是对造车计划介入得太多,希望借斑马系统切入潜力广阔的智能车联网市场,需要上汽的汽车为阿里的生态服务。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在经营理念、行业发展模式上都有很大差异,阿里在互联网市场屡试不爽的那一套,很难完全照搬过来。

而一心扮演好供应商这个角色的大疆,或许会为它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去年11月,成立仅仅9年的农业无人机制造商极飞科技宣布启动上市计划,已获得科创板受理,由申万宏源证券担任保荐人,拟募资15.09亿元。

从体量和市场份额来看,极飞科技和大疆之间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前者市场估值约100亿,目前仍在亏损期;大疆则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80%以上的份额,估值高达1600亿。

然而,在极飞科技申请上市的消息传出之后,市场也重新燃起了对大疆上市计划的讨论热情。

可能有人会说,大疆已经错过了登陆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机:一方面,中概股当前行情并不好,大批独角兽推迟上市计划或面临上市即破发、估值大幅缩水的窘境;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大疆也不是处在自己的最佳状态,现在亟需突破营收瓶颈。与此同时,资本对大疆的耐心也逐渐耗尽。

或许对大疆来说,上市真的不是当前的最优选项,它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起融资上市,投入了大量心血的智能驾驶业务,才是帮助其摆脱焦虑的关键角色。

本文系作者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钛媒体平台仅对用户提供信息及决策参考,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现在科技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