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属于处所词吗?

动词后词性问题探讨的论文

  用变换分析法把“v+在+处所/时间词”分化为两类句式,得出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呈现的处所”的句式中的“在”是介词,而表示“动作的趋向、位移的终点”的句式中的“在”,则由于受前面动词指向义的影响而虚化为助词。

  关于“在”字问题,从1957年王还《说“在”》及1987年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其相关句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在”字的研究层出不穷。对于处在动词之后的“在”字究竟是什么词性,争论不休,主要观点有:

  1.“在”与后面的时间、处所词语,构成介词短语,在动词后一同作动词的补语,大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

  2.“在”字直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作谓语,后面的时间、地点词语作宾语,“在”仍为介词,只是动介结构作谓语(以朱德熙、胡裕树为代表)[1][2]。

  3.“在”与动词是中国论文联盟

  论文联盟 一个词,总体词性是动词,“在”是动词后缀(邢福义为代表)[3]。

  4.“在”依附在动词后,是一个“指向助词”,要分清“在”的词性,最根本的还是要确定“在”字究竟是前附,还是后附,时间、处所词究竟作动词的宾语还是“在”的宾语,即“v+在+np”的结构问题[4]。

  有学者根据语音的停顿及汉语的音律节拍得出有的“在”前附,有的“在”后附,“在”字起了平衡音律节拍的作用,“在”之前的音节数小于或等于“在”之后的音节数则前附,反之则后附。笔者认为语音的自然规律恐怕很难作为判断“在”字词性的标准,正因为“汉语是十分讲究韵律节拍的”[4],我们诵读时,把语音停顿自然地放在了符合我们心理要求的比较平稳、匀称的节拍上,这一点通读成语时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习惯于“2/2”节拍,所以把“3/1”节拍的“一衣带/水”,也读成“一衣/带水”,但是却并不能因此把“一衣带水”的结构划成“2/2”式。同理,“他躲在屋里”和“他晕倒在地,不省人事”的区分,也不能根据语音的停顿划分,只能把它作为判断结构的一个辅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主张对动词后的“在”进行两分处理。“在”在动词后的句式,根据语义特征及变换分析,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v+在+处所”主要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呈现的处所,这类‘在+处所’可以变换到动词前”[5],变换前后意义不发生改变。如:

  a.表示状态呈现、动作持续的处所

  他躺在床上→他在床上躺着

  泪流在脸上→泪在脸上流着

  我呆在家里→我在家里呆着

  b.表示动作进行或发生地处所或时间的

  战士们浴血奋战在战场上→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居住

  出生在一九八一年→(在)一九八一年出生

  a中“→”前面动词的“持续”义在后面句子中体现在动态助词“着”上,a、b两组句子变换前后意义不变。我们不能因诵读时,语音停顿在“在”字之后,或在“在”字后可以加上“了”字,就断定“在”前附于动词。因为在上述句式中“在+处所时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动词前后,所以“在”只能是以介词身份与处所/时间词语组成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来修饰限制动词。如果“在+处所/时间词”在动词前以介词短语的身份出现,同样的短语出现在动词后则要和动词黏附一起作谓语,岂不是很荒谬?

  另一类是“v+在+处所”主要表示“动作的趋向、位移的终点”[5],这类句式有的“在”可以用“到”来替换。如:

  阳光照在湖面上→阳光照到湖面上

  他坐在了地上→他坐到了地上

  即使不能用“到”来替换,也暗含“趋向”或者说是“指向”的'语义特征。如:

  夕阳斜在西边天上→?夕阳斜到西边天上

  摔倒在地→?摔倒到地

  这些“在”字起了引导动词指向处所的作用,这与残存了“存在”义的介词“在”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这类句式中的动词之后的“在+处所”不能移动到动词前,这也表明此类句中的“在”与上一类不是同一类型。所以,这类句式中的“在”和“到”“向”甚至“自”等词相同,是与前面的动词黏附在一起,共同作谓语,而后面的处所/时间词语则是作为宾语而出现的。

  那么此时“在”究竟是介词、助词还是动词后缀呢?动词与介词结合为动补短语共同作谓语似乎不太合理,因为介词主要是起标记、引进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用在动词后作补语不常见甚至说没有,所以“在”不可能是介词。此类句中的“在”原本与第一类的“在”一样,都是由动词“存在”义虚化而成的起标记、引进作用的介词,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在”受到前面的动词“趋向”“位移”意义的同化,使得“在”同“到”一样有了方向感,从而也使“在”字语法化为意义更加虚空带有“趋向”意义的虚词,而能出现在动词后面黏附于动词的除了趋向动词,就是助词。显然,“在”与“来、去、起来、上来、下去”等方向明确的趋向动词不同,它所表达的微弱的指向义是由前面的动词赋予的,它本身不具任何方向感,只有与有方向性的动词结合时,它才表达“方向”这一附加语义,但是它与助词一样都是附着到实词、句子或短语上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因此,笔者同意吴守华等人的观点,把“在”定性为“指向助词”或“趋向助词”[6]。

  综上所述,虽然都是“v+在+处所/时间”句式,但动词后“在”的词性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分化,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呈现的处所”的句式中,“在+处所”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变换到动词前而整个句子意思不发生改变的句式中的“在”字仍然是介词;而表示“动作的趋向、位移的终点”、其中有的“在”可以用“到”来替换,并且动词之后的“在+处所”不能移动到动词前的这类句式中的“在”字,则发生了质的改变,进一步虚化成了带有微弱“趋向”义的助词,我们称之为“指向助词”或“趋向助词”。

  [1]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邢福义:《现代汉语(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4]李美仙,覃丽红:《关于动词后面“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王一平:《介词短语“在+处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条件和限制》,语文建设,1999年第5期。

【动词后词性问题探讨的论文】相关文章:

一、汉语语法概说:汉语语法和句法一般是汉语的特点

(一)什么是语法: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词组: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4)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2. 汉语四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1)语素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组合成合成词,有的可以单独成词。

(2)词是构成词组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差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词组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词组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总之:语素可以 = 词; 词组 > 语素

词可以 = 句子; 词组可以 = 句子

1. 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2. 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5. 有复杂的补语系统

什么是词类——指的是根据词的语法性质分出类别。

词类划分的依据——词的功能(语法功能)、意义和形态。

1、最基本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1)词在语句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A.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实词:可以

虚词:不能(了、的、呀…)

B.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2)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

(1)构形形态:如:研究——研究研究

(2)构词形态:如:凿——凿子

3、按意义划分:语法意义。如:风、马、牛——“事物”

1. 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经常做主语和宾语

(2)大多数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

(3)名词一般不能手副词的修饰

(4)汉语中的名词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是一样的。

(5)少数名词可以重叠,与量词重叠的意义相同。

3.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

(1)时间词经常在句中做状语;

(2)处所名词是表示地名、机构的专有名词或可以当作地方来看待的普通名词。

(3)方位名词主要加在别的词语后边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时间或数量界限,也可以引申表示方面、范围、条件等比较抽象的意义(例如:主观上),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

1. 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动词在句中主要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

(3)多数动词后可以带“着、了、过”等表示时态。

(1)按能不能带受事宾语可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b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不能代名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

2)会:A。掌握了某种本领、技能(即使可与“能”替换,也有侧重点不同)

B.估计会发生。如:我会去的

c  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有单音和双音。

上 去 进 出 回 开 过 起 来 去——简单趋向动词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开来 过来 起来 ——复合趋向动词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开去 过去

(4)根据所接宾语的性质分为: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谓宾动词。

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基本形式是单音节AA,双音节ABAB,不能受“很”修饰。

(3)离合词和短语的区别

1. 形容词的意义和主要语法功能

(1)表示性质、形状和状态

a 一般形容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可做定语、补语,有一部分还可以做状语。非谓形容词则只能做定语修饰名词。

c  性质形容词大多能受程度副词和否定词“不”修饰;状态形容词本身就带有某些程度意义,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直接由“不”修饰;非谓形容词大多不能手程度副词修饰,且只能用“非”否定。

d  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

e  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如红彤彤、灰不溜秋

f  状态形容词,本身已表示特定状态和程度,不用加“很”或重叠,但可以重复使用,如雪白雪白

2. 形容词的基本类别

(1)根据能在句子中充任什么成分,分为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3)正向形容词和负向形容词

(1)单音节是AA(或AA儿)

(3)性质形容词是ABAB

4. 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区别(动词和形容词合成为谓词)

(1)看能不能受“不”的修饰——名词不能;谓词可以

(2)再看能不能带宾语——动词能(也有不及物动词)

(3)再看能不能受“很”的修饰(不能同时带宾语)——形容词能

如:很喜欢他:受很修饰同时带宾语。所以,喜欢是“动词”

(4)能否经常做主语、宾语——名词能;谓词不能

(5)能否经常做谓语——名词不能,谓词能

(6)能否重叠——名词不能;谓词部分能

(7)能否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V不V)提问——名词不能;谓词能

(8)概括意义——名词:人或事物;谓词:动作、性状

D  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的作用。

1. 区别词的语法功能

(1)能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

(2)不能做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做主语、宾语

(3)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

2.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

(1)形容词能充当定语,还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和状语,能前加副词“不”

2)区别词只能充当定语,不能充当谓语、补语等,又不能前加“不”

E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1)数词通常要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充任句法成分。

(2)数量短语经常用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1)基数词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倍数,还包括概数

(2)序数词一般是在整数前加上“第”,表示次序,有时也可用基数词来表示序数。

(1)二、两的用法:当单独用在度量衡量词前时,除“二两”不能说“两两”外,用“二”用“两”都可以。但单独用在其它量词前就只能用“两”不能用“二”。

(2)汉语中概数的表达:

2)一两个,七八天——两个相临数字一起用

3)五十来岁、四十来年——多

(3)“半”的使用。例:三天半,三个半天

F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计量单位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做定语、状语或补语。

(2)单音节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充当定语、状语、主语等。

(3)量词一般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

(1)名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数量单位的词,与数次合成数量短语后,常做定语。

A个体量词:表示个体事物的名词一般都有一个特定的量词与其配合。(汉语独有)

B集合量词:用于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事物。

C度量衡量词:是专用来计量长度、容量、重量、面积、体积等的量词

D不定量词:“点”、“些”

2借用名量词:两类(借自名词、借自动词)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与数词合成数量短语后,常做补语。

1. 量词和名词的搭配:

2. 量词的重叠,如条条大路通罗马

单音节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单独充当定语、状语、主语、谓语,不能做补语。

(1)数量词的语法功能:数量短语可以做定语、状语或补语等。

“一A一A”式或“一AA”式,做定语时表示数量多;作状语则表示按次序地进行;做主语表示“每一”。

量词用在指示代词后面,构成指量短语,如“这本”;

数词、量词与名词语法功能比较接近,三者合起来称为“体词”,书中的“体词语”,包括数词、量词(名量词)、代词和名词及名词性短语。

G  代词——具有指示和称代作用的词。

1. 代词的分类(按照意义和功能划分)

      按语法功能,可以分为4类:代名词、代动词、代数词、代副词。

      按意义分3类:人称代词(单数、复数)、疑问代词、指示代词(近指、远指)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包括第一、二、三人称代词(都有单复数之分)和反身代词。

(2)指示代词:这、那。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3)疑问代词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问或无疑而问(分为任职和虚指)。

2. 代词的语法功能:与他所代替的词语一致。

(1)主要语法功能是充当状语。

(2)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

(3)有的副词还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

(4)有的副词可在句中起关联作用,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连接两个短语或分句。

(5)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当然、马上、何必、刚刚、的确”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2. 副词的分类(按表示的意义划分)

(1)时间副词:已经,刚刚,曾经,马上,常常,渐渐,早晚,又

(2)程度副词:很,极,非常,格外,越发,有点儿,稍微

(3)范围副词:都,总,统统,仅仅,单,一齐,一律

(4)否定副词/肯定副词:必,必须,的确,没有,莫,是否

(5)方式、情态副词:亲自,亲手,赶紧,肆意,悄悄,公然

(6)语气副词:究竟,简直

(7)频率副词:还,再,又,也,再三

1意义不同:我已经看了这本书了。——强调完成,和现在关系密切

我曾经看过这本书了。——强调发生,和现在关系不密切

2用法不同:搭配:“已经…了”“曾经…过”

还:表持续。“他还没来”

再:表重复。“请再说一遍”

又:表添加。“又说了一遍”

也:表类同。“我也去了”

不:+ 动词,否定动作:“不去!” + 形容词,否定性质:“不红!”

没:否定发生。“没去”

不:主观不想。表将来或现在

没:客观条件不允许。表过去

例:我不老,走得动。——强调性质

我没老,走得动。——强调完成

衣服不干,不能穿。——强调性质

衣服没干,不能穿。——强调完成

(1)介词是虚词,因此不能单说,不能单独充当主语、谓语等成分。

(2)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等

(3)介词的后面必须跟实词或短语(大部分为名词性词语)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4)介词短语的主要语法功能就是在句中做状语,有时也做补语,能充任补语的介词只有“于、向、到、自、在、给、往”等少数几个;有的介词短语可做定语,但一定要加“的”。

(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2)表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

1凡是能用“对于”的地方都能用“对”,但意义比“对于”大

2 “对”、“对于”都表示对待关系

3但“对”还有别的意思。

例:他对我很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对待关系。不能用“对于”

对我点了点头。——表示方向

2意义不同 对于:介绍出对待关系的对象

例:关于西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对于这个班的同学,我不太了解。

主 + 对于… + 动词 “我对于这个班的同学不太了解”

主 + 动词 + 关于… 的名词 “我正在写一本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书”

A处置:A把B怎么样。 如:我把门关上。

B致使: 如:把嗓子喊哑了。

C指出范围: 如:我把北京跑遍了。

我把这本书读完了。 把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简单的。 把字句中的名词应是有定语的。

E能愿动词和否定词放在把的前面。

F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都是带宾语的。

例:我们把这些种子都种在山上。 我们要让这些花儿都长好

2 “被”和“把”基本一样

A把:强调“把”的宾语。 如:我把纸撕了。

B被:强调“被”的宾语。 如:纸被我撕了。

J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甚至段落、篇章的虚词。

1. 连词的语法功能:连词可用来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多种关系。

2. 连词的分类(根据连接成分的不同)

(1)主要连接词、短语

(2)主要连接复句中的分句

(3)既连接词语,又连接分句

3. 连词与关联副词的区别

① 一个主语时,连词要放在主语的后面。

如:我不但去过颐和园,而且去过三次。——递进

② 两个主语时,连词放在主语前面。

如:不但我去过颐和园,他也去过。

(2)就、还、却、也、都、才、又——副词只能出现在第二个分句中主语的后面

4.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1. 助词的语法功能:助词是附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凡是后附的助词都读轻声)

(1)结构助词:的、地、得

(2)动态助词:主要附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了、着、过

(3)比况助词:附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边,表示比喻。

(4)语气助词:常位于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 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宾语前,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② 语气助词:放在句尾

A.表变化:如,花红了。

B.表确定的语气:如,吃饭了。

② 表确认:我们看电视吧?

③ 表不满意:我们看电视啊!

④ 表进行:我们看电视呢!

⑤ 表确认:我们看电视了。

① 是非疑问句:是,不是——吗?

② 特指疑问句:有疑问代词——呢?

③ 选择疑问句:…还是… ——呢?

④ 正反疑问句: 去不去 ——呢?

(1)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句子或别的词语后面,起一定的语法作用。

(2)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1)表示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啊等。

(2)表示疑问语气:吗(么)、呢、吧、啊

(3)表示感叹语气:啊

(4)表示祈使语气:吧、了、啊

3. 常用语气词的辨析

(1)语气词“的”跟助词“的”区分

1看“的”后面你能不能添上相应的名词。能添——结构助词;

2看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了没有。改变了——结构助词

(2)语气词“了”跟助词“了“的区分

1语气词“了”只能附着于句尾,动态助词“了”可以处于句中

2有些句末的“了”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

1. 含义:是用来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2. 结构上常位于句首,只能充当独立成分。

3. 既不是实词,也不是虚词。

1. 含义:是指用语音来模拟事物和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处可以组什么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