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男孩之前不听周杰伦的歌,看了女孩歌单主页,女孩关注了周杰伦,喜欢周杰伦的歌?

周杰伦发《MOJITO》的当天,叶秋臣就兴冲冲去听了这首歌。

习惯性地点开,播放几遍,然后跟着学唱。整体的旋律挺洗脑,好像至今都萦绕不去,嘴里经常会哼着副歌的调调,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循环。

上次对我有这样效应的歌曲,是周杰伦为昆凌主演的电影《天·火》唱的主题曲《我是如此相信》。思来想去,好像也只有周董的歌才有这种魔力,难怪歌迷们现在都开玩笑地说希望大嫂一年可以接10部电影,这样粉丝们心心念念的专辑就有着落了。

近些年来,周杰伦的重心好像更多地放在了综艺娱乐方面,比如某某选秀的导师,某某节目的嘉宾,演唱会开了不少场,不过印象深刻的新歌是越来越少。比起同期音乐市场上的其他竞品,周杰伦的歌自然是好的,那些花钱去买歌的人除了一次次被提及的情怀之外,主要原因还是相信周董的创作品质。就好像你很喜欢某个品牌的衣服,在换季的时候会首先去看这一家,实在不够满意再转去别处,这是一种习惯。

听周杰伦的歌就是一种习惯,每次在耳朵觉得有点闲的时候,或是车上想放点音乐的时候,总会打开手机里下载好的艺人列表,输入周杰伦三个字,然后在这个范围内随机播放。

这个行为的意义,其实和买固定品牌的衣服差不多,之前自己通过大量的喜好筛选早已排过雷,后续便不想再去过多比较,因为只要固定品牌能够保证及格的品质,就好过于在市场上进行海淘付出的巨大时间成本。

偶尔能接收到几个其他品牌还不错的商品信息,也是旁人一再推荐才去尝试的,和听那些网红新歌的感觉相仿,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年人的共性。而且一些网红歌曲即便是流行度再广,每日都在短视频上刷屏,似乎也禁不起时间的推敲,总是在几个月后就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们始终没在这群网红歌曲里找到“第二个周杰伦”的身影,有些甚至是曲熟人不熟。

听过一遍当下所谓的流行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周杰伦的专区,开始不断循环《夜曲》《发如雪》《夜的第七章》《稻香》和《以父之名》等等等等,过去经典的好听的歌太多了,何必去外面自找虐耳。

如果偏好唱功的人嫌弃周董唱的技巧不够好,那他写给其他歌手的作品也足够听上好久好久,比如蔡依林的《骑士精神》《倒带》《布拉格广场》《说爱你》和《海盗》,S.H.E的《热带雨林》和《候鸟》,张惠妹的《如果你也听说》,张韶涵的《亲爱的那不是爱情》,李玟的《刀马旦》,陈小春的《我爱的人》,容祖儿的《小小》,4 in Love的《命中注定》……

说实话,每一首都大概率比现在那些榜单上的歌要好听几百倍。

还记得有个评论说得颇为有趣,大概意思是“当时的周杰伦真的太牛了,这种歌都敢往外送”。毕竟,这放在哪里都是某些歌手水准A+的代表作啊。

在歌坛上,似乎每个歌手总有一些路人们能够脱口而出的代表作,一两首足矣,舞台上表演一下活动费就到手了。但周杰伦是一个例外,因为若是被问到“你最喜欢周杰伦哪首歌”时,大部分都会有几秒钟的语塞,因为喜欢的作品太多,在脑海的曲库里搜索一番,还是难以排出一二三来。回答时索性来一句“都喜欢”,因为列出那些歌曲的时间,还不如再去听一遍,大饱耳福。

好多人说周杰伦现在出歌只是在卖情怀,但其实粉丝们只是在买习惯。

承认吧,其实听周杰伦的歌,就是我们的一种习惯。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上个月,刘畊宏以火箭升空的速度蹿红,上至官媒下到粉丝,都在为这个正能量“全民私教”打call。有人说,在居家抗疫的特殊日子,刘畊宏掀起的“健身操”热潮恰好给苦闷憋屈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宣泄精力的出口;也有人表示,能免费享受高昂的私教课,谁会不爱呢。

上周末,周杰伦两场演唱会重映,勾起了亿万杰迷的情怀,一时间,周杰伦的歌相继屠榜社交平台热搜,这波短促却凶猛的“情怀杀”就像一阵飓风,所到之处皆是流量,如果这个量级的流量发生在新人身上,其效应足以诞生一位顶流。

这两天的社交平台则是“甜心教主”的天下,“浪姐3”里镜头并不多的王心凌,只凭一首老歌《爱你》就在短视频平台掀起风暴,一时间“王心凌男孩”诞生,王心凌出演的偶像剧、演唱的老歌,在各大平台“病毒式”传播。

而不久前,“07快男”也因一档节目翻红,他们在节目中自黑互嘲的言论,莫名点燃网友的笑点和嗨点,芒果TV甚至为这几位初代偶像们量身定制了只有顶级偶像团体才有的专属“团综”,让他们继续圈粉。

曾几何时,“老艺人”重出江湖只能在综艺节目里“快闪”,偶有媒体翻出他们的高光时刻,也只是让昔日的粉丝们感叹一句:时不我待。现如今,翻红老艺人已经不再是孤例,只要找准契口,分分钟成为流量密码。

捧新人还是推旧人?在两年之前,行业的首选肯定是前者,但在选秀受限后的当下,流量的的天平正在向右倾斜。什么样的老牌艺人最具翻红特质?在情怀杀变现的背后,行业是否已经找到了批量化操作的方法论?

不是所有的老艺人,都能成为流量密码

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每每有动向必能炸出无数粉丝的周杰伦,甚至是以“再就业男团”自居的07快男,他们能在以年轻人为主流的互联网受众里强势圈新粉的原因,是能打的业务能力或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作品。

刘畊宏的“能打”是肉眼可见的业务水准:作为健身博主,他的身材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在健身教练的水平,超高的情商又让他轻松胜任主播一角。再加上极具亲和力的老婆和自带观众缘的女儿,他们一家人堪称最适合出镜的明星样本家庭,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是刘畊宏能受到官媒喜爱的原因。

很多明星刚爆红就翻车,往往倒在“黑历史”上,而刘畊宏的自我管理不仅在于身材,而是几乎没有留下过可能被大做文章的出格举止和言论。相反,他在周杰伦成名之前的帮衬,以及此后多年俩人亲密无间的友谊,一直是段佳话。即便他在影视和音乐等方面没有留下经典作品,但作为艺人本身,他也没有让人黑的把柄。

而王心凌的能打在于唱跳水平。在华语乐坛的巅峰时刻,与蔡依林、孙燕姿、张韶涵等极具个性魅力的歌手相比,“甜妹”王心凌并不出挑。然而,在当下的语境下,这位39.5岁中年女歌手的初舞台,却展现出吊打大多数现役偶像的“唱跳”功底,对比之下,观众才后知后觉意识到,原来这位女歌手的实力被低估了。再加上她的风格和韩式培养体系下诞生的女偶像不同,没有太多华丽和炫酷的元素,反而用浓浓的本土甜宠氛围,打出了辨识度。

与刘畊宏堪称“清白”的过往相比,这位昔日的“甜心教主”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太多负面新闻,年近四十依然走甜美路线也一度被诟病。当她在“浪姐3”里并坦然说出想做“甜心奶奶”时,对自己清醒的认知和豁达,反而让观众改观。

除了业务能力,具有高国民度的作品也是昔日艺人凭借“情怀杀”翻红的不二利器。王心凌火之后,她的偶像剧《微笑PASTA》、《天国的嫁衣》《爱上查美乐》《桃花小妹》等也被网友翻上热搜,就连曾合作过的男主张栋梁,也在这波偶像剧考古下被拱上热搜。

在音乐作品方面,她的《爱你》《第一次爱的人》《睫毛弯弯》《Honey》《彩虹的微笑》等曾经风靡年轻人的歌曲,重新被网友捡回歌单,成为各大音乐平台的霸榜作品。

周杰伦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一次次出圈,也是因为极具国民度和个人风格标签的音乐作品。有了作品这个实实在在的纽带,无数网友能从中找到曾伴随这些作品成长的青春记忆,这些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在近年来惨淡的华语乐坛依然有着强大的圈粉力。

从这些艺人的共性来看,一直在线的业务能力和具有高辨识度的个人标签,能弥补这些中年艺人在颜值上的弱势。在此基础上,高国民度的作品,是触发观众“怀旧情怀”的重要载体。没有作品延续流量长尾效应,短暂的人气犹如空中楼阁,话题热度散了,观众会在短暂围观之后一哄而散,转头奔向下一个热点。

造新星渠道被堵,捧旧艺人成新风口

当然,这些老艺人的翻红案例,绝不仅仅是一场又一场网友自发的“忆青春”,背后的营销助力也是形成爆款级流向效应的重要助推力。在制造新偶像的选秀节目被叫停之后,翻红旧艺人正在成为新的“财富密码”。

刘畊宏在成为“全民教练”之前,也曾试过各种直播,但效果一直不佳。直播火出圈之后,刘畊宏的变现方式也较为谨慎,尽管代言的产品涵盖护肤品、运动品牌、饰品等等,但带货方式相对温和,网友接受度较高。如今,据媒体披露,刘畊宏目前单场直播音浪收入达到20万+,冠名费在300万到500万,软植入也在100万到200万之间,短视频合作更是80万起步。

从找准风格定位,到保护粉丝情感的变现方式,刘畊宏的背后是专业的MCN机构无忧传媒。据悉,在刘畊宏还未走红的去年,九阳豆浆品牌方高层就和刘畊宏方有合作意图,可见,刘畊宏的爆红,绝不仅仅是一场意外,而是MCN机构基于当下主播培育流程运营成功的代表作。

无独有偶,王心凌在今年5月,也宣布和MCN机构星筑未来合作。联想到此次王心凌初舞台受到关注后,社交平台快速出现的大量“王心凌男孩”,以及将王心凌男粉定义为出手阔绰用买股票为偶像撑腰的“中年霸总”,不难看出,在这起翻红事件里,营销无疑起到异常重要的作用。

很难说吸引大量粉丝与之共舞的王心凌背后,是节目方为吸引流量的话题引导,还是背后的MCN机构为翻红艺人而定制的一场盛大营销。但节目方和艺人方均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流量,都是这场翻红背后的既得利益方。

在挖掘旧艺人身上流量价值方面,各大平台都有过成功尝试。比如湖南卫视的《歌手》,《偶像来了》,以及“浪姐”和“披哥”,都旨在用老牌艺人勾起观众的怀旧情怀。还有浙江卫视的《王牌对王牌》,早期曾让很多经典剧组如《武林外传》等主演重聚,用经典老角色吸引流量的尝试,也让这档节目从原创演变为自IP品牌。

在偶像养成节目每年大批量制造新偶像、耽改剧一再捧出“顶流”的语境下,翻红旧艺人的价值并不被主流市场青睐,但在制造新星渠道被堵的当下,捧红老艺人就是一桩值得投入的好生意。

可以预料到的是,在专业营销公司的神助攻下,一大批业务能力在线的老艺人将不断逐梦“流量圈”,让无数中年粉丝在“爷青回”中甘愿贡献流量。

寻艺「艺家人」社区已开通!

欢迎添加企业微信和我们成为艺家人!

记者 | 实习记者 左懋林
编辑 | 潘文捷 黄月

近日,30+女性音乐竞演节目《乘风破浪》第三季开播。在初次舞台表演中,王心凌绑着高马尾,梳着少女感斜刘海,以一首《爱你》带动观众热情。 “爷青回,DNA属实动了!”、“你一票我一票,心凌80还能跳!”、“为什么王心凌又火了”等话题迅速攀上各网络平台的榜单前列。中年男性观看王心凌表演而展露心动的视频也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出现,其中不乏大量男粉丝跟随王心凌唱跳的视频,他们也被网友们称为

“王心凌男孩”回忆青春,吐露当时的自己羞于表达对偶像的情感。当我们谈到追星的时候,总是一下子联想到“饭圈女孩”,为何男粉丝往往不被提及?“王心凌男孩”们又是如何 “追星”的,在这一过程中是否隐藏着不同年代粉丝实践的差异?

“王心凌男孩”与内娱粉丝文化40

《极目新闻》报道称,江苏南京一家诉讼保全公司的“85后”董事长是王心凌粉丝,在内部发文《关于为艺人王心凌女士投票的通知》号召员工投票;5月24日,广州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也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力争把王心凌投到榜一”。这种“打投”逻辑或许体现出,当下王心凌的中年粉丝群体叠加着“传统歌迷”和“饭圈粉丝”的双重身份。从“歌迷”到“粉丝”“饭圈”,在过去这些年里,人们追星的方式和逻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粉丝”其实古来有之,在最广泛的定义上指的是“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或赞赏的人”,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和大众文化兴起,当下所谈论的“粉丝们”才逐渐出现。长期关注、研究“饭圈”的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胡岑岑指出,从“追星族”到“饭圈”,粉丝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港台地区大众文化作品大量输入中国内地,掀起了一股“追星”狂潮,以学生为主力军的“追星族”群体开始被大众看见。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35周年台庆晚会的舞台上,郭达、赵丽蓉、蔡明主演的小品《追星族》就展现了“追星”现象和“追星族”群体。2003年,王心凌发行首张个人专辑《Cyndi Begin》正式出道,许多今天的中年“王心凌男孩”当初或许也是她的“歌迷会”的一员。近日,一位在视频中跟着哼唱甚至眼角湿润的“80后”男性粉丝在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谈到:“(王心凌)是自己追过的偶像,看着电视仿佛回到了当时的年纪。”

第二阶段以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起点,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追星族”的传统印象。胡岑岑指出,他们不仅到节目现场举灯牌、喊口号为选手加油助威,还通过手机短信投票、制作宣传材料向他人推荐自己的偶像。2005年8月,《新京报》报道了在北京街头拿着曲目和传单、四处奔走为《超级女声》决赛选手拉票的“歌迷团”,其中不乏专门请假而来的“粉丝”。报道称,从当日12点到17点,仅西单一处的“歌迷团”就拉到了至少2000张短信投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郑欣认为,《超级女声》开启了中国选秀节目的先河,粉丝实践从单纯的“追星”演化成交互性更高的“捧星”。此后,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而作为“fans”的音译,“粉丝”一词也开始为人熟知并逐渐替代“追星族”。粉丝的规模不断增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饭圈”是第三阶段的代名词,胡岑岑认为,2014年前后,伴随着以解约归国发展的大量“小鲜肉”、“流量明星”的走红,粉丝经济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带有日韩“偶像工业”色彩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将“饭圈女孩”进一步推向大众的视野。饭圈文化也逐渐为大家所了解,成为一个显著的青年文化现象,甚至多次获得主流话语的认可和鼓励。2019年,一些粉丝群体使用独特的粉丝实践为支持香港警察的艺人发声,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肯定。

但在“饭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批评之声一直不少。2021年5月,新华社就发表评论《把牛奶倒沟里?别把青年人带沟里!》,指出了“打投”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同年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要求取消所有涉明星艺人个人或组合排行榜单等。2022年4月,据《北京商报》报道,自2010年建组,组员超过60万的豆瓣“鹅组”关停。该组是豆瓣内部最大的娱乐新闻发酵地,在整个互联网“饭圈”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其关停的结局或许也成为“饭圈治理”下粉丝现状的侧面写照。

历经数十年,粉丝组织不断变化,“饭圈”与“追星族”的差异在于何处?2019年7月为偶像争取新浪明星超话头把交椅的“坤伦”粉丝“大战”引发了多方讨论,两位艺人粉丝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追星族”与“饭圈”的差异。“坤伦大战”的导火索是豆瓣网贴《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帖子指出“总有人说周杰伦演唱会的票难买,可他微博超话都上不了排名,官宣代言微博的转评赞都没破万,他真有那么多粉丝吗?”

在这篇帖子中,我们不难看到,蔡徐坤的部分粉丝实践紧紧围绕着微博“转评赞”生成的内容与数据,而周杰伦粉丝在他们眼中则与演唱会紧密相连。这种差异在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崔迪看来,与粉丝互动文本的变迁有关。具体而言,早期“追星族”的粉丝实践是和某个特定的文本建立联系进行互动,将自我与情感投射在音乐、专辑、电视剧、演唱会等流行文化文本中。比如,早期“追星族”热衷于参与偶像的演唱会、音乐会,收集歌手的音乐磁带,这些流行文化文本大多是官方发起或发布的完整影像物料。而“饭圈粉丝”进行互动的文本实际上与以往不同,逐渐转向碎片化的文本,如粉丝自制的明星、偶像影视“二创”“混剪”,粉丝书写的“同人文”“追星心得”等等,这些粉丝自制内容成为了追星过程中意义互动的重要对象。

近日王心凌粉丝的“追星”实践,与“坤伦大战”中的中年“杰迷”有着相似之处。他们早年经历了“追星族”式的对偶像具体文本的互动,习惯于购买专辑、磁带、参加演唱会,在当下转而学习、运用“做数据”的逻辑,进行点赞、投票、“控评”等等“饭圈”实践。《南方都市报》曾发表评论指出,中年“杰迷”走向“刷榜大战”时,追星的价值差异表现为“数据之争”,折射出流量逻辑的影响。全媒派评论称,“表面上看,中老年粉丝们用流量战胜流量,实现了对流量的解构。然而,对于流量明星的粉丝来说,打榜控评这样的战斗状态才是他们的日常。中老年粉丝涌入‘打榜’场域狂欢,或许只是一场荒诞和自我满足。”


2012年,王心凌在苏州的一场演唱会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某种意义上,“老一辈”粉丝们还是跟随“惯性”进入了“打投”逻辑。虽然企业号召员工为王心凌投票,但实际上《乘风破浪》节目仅在微博开设了为女艺人“点赞”的界面,并未设置所谓的“投票”渠道。此外,据《北京商报》报道,“王心凌男孩”们在网络上号召大家买“芒果超媒”股票支持王心凌。5月23日晚,“王心凌粉丝购入芒果股票为其加油”、“你一票我一票原来是股票”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购买股票并不能直接支持偶像在节目中最终赢得竞演,但这或许构成了中年“王心凌男孩”们一种独特的粉丝数据实践。

被男性气质压抑的追星与唱跳

王心凌在节目中以一首《爱你》唤起了许多粉丝的回忆,也让大众看见了常常被遮蔽的男性粉丝群体。有中年男性粉丝在百度贴吧发文说,“可是在当年喜欢她的年纪却不敢跟身边人说喜欢她,只敢说喜欢听她的歌。毕竟男的比较内敛、矜持、羞涩,跟女的不同。女的可以畅快的(地)说自己喜欢哪个艺人。现在不同了,咋(咱)们都渐渐变成老腊肉了,脸皮厚了,可以把当年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借用网络这个平台说出来!”

为何男性粉丝往往羞于表达对偶像的崇拜呢?当下“王心凌男孩们”坦然表示对偶像的喜爱又是出于何种原因?

“霸权性男性气质”概念由社会学家康奈尔(/c/8GIhOgwJbL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喜欢听周杰伦歌说明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