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综艺节目《乘风破浪 3》的第一期节目?

《乘风破浪的姐姐3》开播后,我还以为它会成为最热门的一档综艺呢,毕竟这一季集合了前两季的元老级人物,那英和宁静,看这两个姐姐吵架,也很欢乐!

但观众的欢乐仅限于第一期,到了第二期,宁静剑拔弩张时,那英不接招了,两个队长的带队方式完全不一样,选人选歌也没有特别的冲突,看得感觉少了点什么!

第二期播完后,话题度并不高,王心凌镜头少,一些官方买的热搜一看就没什么意思,相比前两季《浪姐》一播出就有很高的话题度,这一季明显尴尬了!

所以为何请来了宁静和那英,节目组的话题热度还不高呢?我觉得有3个原因!

首先,除了队长们,每个姐姐的镜头都好少!

相比较第一季和第二季,第三季中,除了两大队长的镜头比较多,其余的是小队长中,于文文>刘恋>谭维维=赵梦=阿雅,吴莫愁等其他小队长镜头也没有很多,其余的姐姐,每个人分不到30秒的镜头吧,即使有也是蹭的大队长和小队长的。所以这一季的姐姐很难让观众注意到特点,也很难了解到。

这一季中,我没有一开始特别想看的姐姐,所以看到现在,我唯一喜欢的是恋姐,其他的姐姐很难注意到他们的个人魅力。刀是其它姐姐没有特点,而是真的没几个镜头!

其次,这一季的赛制也有问题!

既然找来了那英和宁静,要搞同盟对抗赛,那就把“对抗”这个主题搞起来,前两季还有公演前的小考,这一次都没有,训练室的镜头好少,那些混剪的镜头,都看不到她们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选个歌就花费了一期的时间,用这2个小时去让姐姐们介绍自己的才艺都好玩一点,姐姐们的特点都没让人记住,就要进行第一次公演了!

说实话,之前黄晓明当主持人的时候,观众至少还能从他身上找梗,比如“端水大师”这类的词语,而且黄晓明懂得控场,知道如何cue话题,谢娜的主持就是照本宣科,没有特点,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在念台词,就连说介绍的那里,用到了第一季中宁静的话,都不太好笑!

第一季让张萌、黄圣依、伊能静、宁静、张雨绮几个喜剧人凑一起太难得了,富婆姐黄圣依,三四线演员但是是耀客老板娘张萌,追她的人追到法国的张雨绮,还有两位出道三十多年的大姐在,她们是真敢说。

在第一季《浪姐》开播前,大家都在玩兴风作浪的姑奶奶这个梗,姐姐们没有参加过这类型的节目,所以有战战兢兢的紧张感,更能出话题!

这季的姐姐们感觉慢热的人比较多吧。个性都挺好,其实就是个性不突出,第一季很多姐姐抓马性格有争议,但是也会有热度。

失去第一季姐姐们的张扬了,就是抱着参加节目参加工作的心态来的,少了第一季的“就是玩儿”的态度。

《乘风破浪的姐姐》本来是个好IP,但到了第三季,明显走下坡路了,公演舞台有点看菜下碟的感觉,基本是姐姐们适合唱什么歌就选什么歌,在第一季中,不管姐姐们唱不唱得来,歌曲没得改,不管姐姐们能不能跳舞,但必须得能跳,这就能制造很多看点!

你如何看待《乘风破浪的姐姐3》第二期呢?欢迎在文末留言评论哦,本文由浑水默娱原创,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收藏加关注哦!

听闻娱乐能还情 发布于:河北省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刚刚播出,在播出之前就已经多次登上各大平台的热搜榜。

纵观前几季的播出情况,“高流量、高热度”始终是这档节目的一个特点。尤其是在节目播出的前期和节目播出期间,对于“浪姐”的关注和讨论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热潮。

现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已经上线,嘉宾阵容仍延续了颇具有话题讨论度和关注度这一特点。那么《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底做了什么内容,让它成为一个如此火热的综艺IP,吸引了无数观众呢?

《乘风破浪的姐姐》每一季上线播出时,姐姐们的话题热度总是居高不下。表现30+姐姐们的魅力和人生态度是节目的最大内容特色,但其实分析它的节目模式可以发现,在节目想要表达的多方面的内容上,热度与流量总比内容的质量更吸引人:

关于这群30+“姐姐”的真实状态。节目组强调,我们关注的是她们的真实状态,那么“真实状态”到底在节目中如何呈现?

对于观众来说,综艺是大家茶余饭后的娱乐来源。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她们的娱乐八卦比自然状态更吸引人关注。这档节目构建成了一个吸引观众关注和讨论的信息网,由“姐姐”们的舞台表现、私下间的情感关系和背后的资本利益关系等组成。

第一季里,宁静的“还要介绍我是谁?那我几十年白干了。”丁当的“唱得太好所以打低分”

第二季里,那英的“你俩谁啊?”张柏芝的“根本不可能唱着跳”……

不难发现,比起姐姐们在各自领域的作品和实力,观众更愿意去看到这些姐姐作为明星背后的“八卦”真实状态。包括我们常常喜闻乐见的女明星之间的“勾心斗角”,背后的“风流往事”,以及我们最喜欢看到的综艺“反转”——节目组与嘉宾之间的“控制力”的反转,嘉宾业务能力的“观众期待”反转等。

这些“八卦”的真实状态,构成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的话题讨论的核心。在无数吃瓜群众的围观下,姐姐们的“真实状态”被姐姐们的“八卦”真实状态掩盖。

此外,在节目商业运营模式体系之下,姐姐们用心包装的“真实状态”也成为了流量带货的核心。流量变现的巨大诱惑,吸引着姐姐们把自己越来越多的“真实状态”曝光在大众的注意力之下,以一种可控的节目呈现形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价值形象。

这是姐姐们的真实状态吗?还是说是在镜头和注意力市场的关注下刻意营造的商业真实状态?

展现真实的状态却仍然陷入了与固有的商业资本模式之间的矛盾,而这又导致节目内容不得不选择更加注重与商业资本模式下的商业人设和热点话题的打造,“真实状态”变成了商业模式的外衣,这也成为我们所诟病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高开低走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同样的问题也延续到了第二季。虽然第二季在播出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话题浪潮,但相比于第一季因为模式运营不熟悉而产生的出乎意料的反转来说,姐姐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商业形象的打造,在节目中的商业模式下变得更加妥协,冲突反转逐渐变少,内容形式和重点逐渐单一。除了大众谈论的关于姐姐们之前的“黑历史”“情史”等八卦,第二季的观众的关注点和可看点便少了很多。

真实的八卦远比真实的状态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刻意营造的商业人设形象则比真实的状态更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姐姐、资方和节目组的互相配合,但具体能不能改善,还有待观望。

从这群30+“姐姐”的状态看中年女性的人生成长。在观看节目时,观众往往会因为“姐姐”们的自信大方的态度等对“姐姐”们产生好感,从而参与节目的话题讨论增加节目热度。这是节目制作方乐意看到的,也是其刻意去打造的一个方面。

从节目的主张,“不管处在任何人生阶段,都可以像姐姐一样勇敢出发,以自信、向上、拼搏的姿态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看出,节目中存在一种情感导向——中年女性的人生态度可以是什么样的?

这群30+的“姐姐”,都已经在自己的行业和领域内有了一定的作品和成就。但在演艺行业,我们俗称的“中年危机”仿佛来得更早一点。这是一个成名越来越快,遗忘也越来越快的时代。姐姐们如何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面对事业上的“中年危机”?她们有的并非专业唱跳出身,参加节目时受到了许多来自外界的质疑,她们要如何去打破这样的质疑?在这个小鲜肉唱跳流行的时代,“姐姐”们的魅力要如何得到更多的关注,让自己能够被更多地“看见”?这是节目给我们呈现的在这一问题下的重要看点。

在以往的认知观念下,我们常常认为,中年女性的生活无疑是结婚生子,或者就是在自己规划的职业道路上继续奔跑。对于已经走过几十年人生的女性来说,仿佛生活的浪漫早已消失,只留下骨感的现实等着你。我们拥有许多身份,是员工、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在这些身份的包裹下,“中年女性”这个词语仿佛成为了一把锋利的刀,切断了我们对自己本身的联系和感知,让我们逐渐忽视我们也只是我们自己。

中年女性的价值远比这些身份标签所代表的更多。“中年”不只是年龄,更是阅历;看过了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与真真假假,才会学着去如何更好地选择。“中年”不只是年龄,更是资本;时光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慢慢变大的年龄数字,更给予了我们进行更好人生选择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

所以,姐姐们来了。带着时光给予她们的宝贵的财富,去打破中年人生选择的“单选题”,让更多女性看到中年更广阔的未来。

毫无疑问,节目的初心是这样设想的。可是当炸裂的舞台表现和年龄状态保持的话题热度远远高于她们的选择的讨论时,当个性被嘲弄,主流审美被舆论不断推崇,姐姐们有更多选择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了吗?还是以一种更加苛刻的要求,让姐姐们的选择只能向年轻化审美靠拢呢?

从节目中“姐姐”们的现状映射出整个社会中女性的现状。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下,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和家庭模式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女性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近几年来,女性声音、女性力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她”意识逐渐让我们每一个女孩开始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从幕后到台前,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女性的力量都已经变得不可忽视。

女性不再仅仅是作为被“物化”的对象或者家庭的“附属品”,她们开始用双手创造奇迹。数据显示,中国拥有近4亿年龄在20岁-60岁的女性消费者,其每年掌控着高达10万亿人民币的消费支出。而越来越多的女性企业家,在商业世界展露拳脚,在一个个的行业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被“定义”,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乐于去挑战来实现自我价值、乐于去奋斗来实现自我理想。抛开那些标签和身份,我们仍旧是一个追求自我的女性,自我解放、自我拼搏、自我感知、自我救赎。我们不必成为谁,我们只需要成为自己。

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依然处于一个“被凝视”的状态。能做到不被定义,成为自己的女性,在这个社会仍然是少数。女性在职场上、在生活中,仍然被一些刻板印象所烙印。就业市场上,因为生育问题而错失掉机会的女性每年都有;日常生活中,因为子女教育而被迫选择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女性仍然存在。各种场景里,对女性的偏见导致许多女性不敢想象其他的选择的情况。

女性的美丽,不应该被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女性的力量,也不止在于贡献出的销售额的数字;女性的价值,更不能被定义和标签所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人生选择上。

尽管《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想要表现女性力量或者女性的发展的多种可能,但从其内容模式和运营来看,姐姐们的价值仍然是在大众审美的凝视下、在资方所设定的商业价值的标准要求下来体现的。到底是更强调姐姐们的选择和人生态度,还是更强调流量效益下的人设,是第三季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近日,伴随着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2》上线,“那英跳舞” “杜华说容祖儿长得像吴宣仪所以给高分” “杨钰莹好温柔”等词条霸屏热搜。尽管节目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可是作为一部现象级综艺的续集,目前第二季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5.8分,远低于第一季8.6分的开局。

曾经的出圈爆款,如何延续此前的光环?热度和翻红以外,什么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从目前播出的三期来看,《乘风破浪的姐姐2》并没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阵容搭配对标第一季,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看不出多少新意!”这是不少人对《乘风破浪的姐姐2》的评价。该节目被人诟病的一个焦点是在阵容搭配上,复制粘贴了第一季的套路和模式。

《乘风破浪的姐姐2》第一期里,歌坛天后那英的组队标准 “能唱、能跳、颜值高”与第一季宁静的标准高度重合,有网友戏称“那姐是不是拿了静姐的剧本”。前辈组的另一位——温婉女神杨钰莹的定位是成语爱好者,神似上一季的小作文写手伊能静。作为颜值担当的张柏芝对标张雨绮,两人都走坦率耿直路线;“博纳老板娘”金巧巧对标制作人老板娘张萌;网传“豪门阔太”胡静对标网传“带资进组”的黄圣依;王丽坤的中国舞“衣钵”由董洁、吕一等继承;刘烨则接手吴昕和沈梦辰的“主持棒”……两季拷贝不走样的人设,消磨了很多观众的新鲜感。

第二季在议题设置上也并未做出颠覆性的改变,例如那英出场时被众星捧月、尴尬打招呼的画面,与第一季宁静的出场如出一辙。节目组希望通过剪辑塑造王鸥的犀利人设,但很快被熟悉套路的网友识破。业内人士直言,那英不是宁静,王鸥也不是万茜,一旦人设被安上,但后续“剧本”对不上,将为节目和艺人带来负面评价。

把成团当作标准答案,遮蔽了每位姐姐独特的个性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播出之所以能获得不俗口碑,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30+女性的刻板印象,每位姐姐都能各美其美。尽管在后期,女团式的歌舞全方位比拼、对于舞台上少女感的过分追求最终令这档综艺未能如期待中真正负载其社会性命题,但至少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对事业的拼劲儿和经过岁月洗礼的女性特有魅力。

第二季不少姐姐们敷衍了事的初舞台,则令人大失所望。杨钰莹的《我不想说》,张柏芝的《星语心愿》,不过是把自己的昔日成名曲拿来中规中矩地重唱,那英被导师吐槽像雕塑般僵硬的舞蹈,更让人哭笑不得。而安又琪、袁姗姗等年轻一辈的舞台失误,让人怀疑她们没做好准备就着急开场。用节目中黄晓明批评安又琪的话说,这是“艺人的心态没有与能力匹配”。“相隔半年就着急推出第二季,是太多姐姐想上船了么?”网友表示,希望借助节目翻红本无大错,但不认真准备,而是想吃一把流量的红利,或许只能反噬其身。

“三十而奕”,这是《乘风破浪的姐姐2》亮出的口号,但从已经播出的前两期来看,节目像跑题了的命题作文。姐姐们进行分组、排练,等来的却是那英感叹“自己不会唱歌了”,张柏芝说 “根本不可能唱着跳”,以及阿兰、贾青在镜头面前痛哭流涕。有网友直言:没品出励志的点在哪里。

综艺评论人认为,与其削尖脑袋炮制话题,不如把焦点对准每一位姐姐各自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和内心感受上,这才应该是节目破题的“题眼”。其实,答案就藏在董璇双眼的泪光中,有“不后悔帮高云翔”的情谊,也有从失败婚姻中走出来的勇气;也藏在张柏芝沙哑的嗓音中,有对事业黄金阶段的追忆,也有从悠悠众口中活得越发美丽的自信;还藏在董洁的提线木偶舞蹈中,有舞蹈演员出身的汗水,也有作为女性在大众审视下的挣扎。

在姐姐们各自绚烂丰盛的人生故事面前,以整齐划一为最终标准的成团出道,又怎能算得上“乘风破浪”!假如第二季节目不再回归最初的核心立意,那这艘满负荷的船也是无法开起来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冲浪的综艺节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