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美英剧名字

作为近期讨论热度最高的剧集之一,说句大实话,这部BBC的新剧,真的好看到让人停不下来。

对于总人口不到7000万的英国来说,从首播集1040万的收视人数,创下了近10年来英国剧情类剧集开播后的最高收视纪录,就可见一般了。

这部英剧不仅热度高,口碑也是节节攀升。

烂番茄上,至今仍保持100%新鲜度(19鲜0烂),均分8.8分,爆米花指数94%。

IMDb上,虽有所滑落,但还是有8.4分。

来到国内,其受追捧的程度也不亚于外国观众,豆瓣从开播时的8分,稳定在如今的8.7分。

要不是对结局有所争议,上9分是妥妥的事。

是的,它就是《贴身保镖》!

这部集政治阴谋、恐袭、反恐、黑白两道交易等元素于一身的英剧,加上剧中疑似对现实人物(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影射,以及自去年起,英国大众频繁遭受恐怖袭击的阴霾笼罩下,占据了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很自然地拥有了成为爆款剧集所需的一切条件。

《贴身保镖》的故事,简单概括就是:一个退伍老兵DavidBudd,在几乎以一己之力化解列车上的恐怖袭击后,被上级提拔,从一个原先只是保护外国政要的贴身保镖,晋升成为保护英国内政大臣JuliaMontague的安保团队队长,不想却卷入一系列权利争夺的阴谋事件中的故事...

要想理清整个故事错综复杂的来龙去脉,首先,你要先理清剧中的几股势力:

1、发动列车“恐袭”的穆斯林女子Nadia;

而我们的男主角DavidBudd,导演只用了第一集开头的20分钟,就完美展现了他强悍的业务能力,还用细节为这个人物的背景做了铺垫。

在一阵由急促枪声过渡到列车行驶声的声效后,画面切到了被惊醒的David身上,恍惚一会他才回过神自己是和一对子女在要回家的列车上。

而当列车重新开启后,乘务员的异常举动,又再次引起了他的怀疑,在找到乘务员后,证实了怀疑有自杀式“人弹”登上了列车,而嫌疑人疑似就是David看到的男子。

这一段不到10分钟,一连串细节上的铺陈,立刻把在阿富汗服过兵役的David具备的警惕性、多疑性和敏锐观察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接下去的10分钟,则是David在发现自杀式“人弹”的穆斯林女子后,冷静与之进行谈判的过程。

尤其是在列车停车、特警队和狙击手到到位后,现场情况变得十分不可控,情绪极度恐慌的穆斯林女子随时有可能引爆炸弹,夹在“人弹”和特警队之间的他,一方面要安抚“人弹”情绪,使其不会被狙杀,另一方面还要与特警队的人周旋,力求以谈判和拆弹专家主导这个事件。最终在没有伤亡的情况下,化解了这次危机,并逮捕了这对穆斯林夫妇。

这短短10分钟内的整个过程拍得非常惊心动魄,而且又把David的专业、果敢、高超谈判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特质完全的展现出来。

如此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立下的功劳,也让他得到晋升,被上司LorraineCraddock指派为内政大臣的保镖,负责其安保工作。

不想这却让他陷入了一系列的阴谋和麻烦之中。

受他保护的JuliaMontague身为英国的内政大臣,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治安、反恐、打击罪行、公民责权和英国身份证、护照等都是她的职责范畴,因此不免会成为恐怖分子暗杀的目标。

《调查权法案》如果通过,势必会让不同部门在权力的分配上此消彼长,当中属对反恐部的影响最大,因此反恐部负责人Anne与Julia也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看似得益的国安部,实则暗地里和Julia也有利益瓜葛,加上Julia想当上首相的野心,两者并不是完全的同一阵线。

如此的“内忧外患”,可想而知David接下的这个安保任务有多重和凶险。

如此高强度压力的工作环境,Julia时刻紧绷的神经终于在一次暗杀行动中崩溃了。

脱险后的她,在和David共处一室的时候,终于把坚强一面的伪装褪下,表现出作为女人脆弱的一面。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在女方最脆弱、最需要被保护的时候,两人滚上床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或许有些人会吐槽这种上司与下属的床戏太俗烂和狗血,但只要你留意了之前两人一些细节上的铺陈,就会觉得这其实是水到渠成的。

作为一个女性,能够坐上内政大臣的位置,肯定是要比常人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成功,因此在工作、生活上必定无法尽善尽美,当一次Julia和前夫碰面后,遭到恶言相向,还是David以安全为由帮他解围。由此可知,工作之外,Julia绝对是很空虚的。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那种环境下,不发生点事情才是不合理的。

而且面对这样一位气质型的熟女主子,相信任何正常的男性都是很难把持住的。

尤其是男性作为弱势一方,强势一方的女性如果放下那种对外高高在上的姿态,并对你表现出了好感时,那种魅力绝对能把人秒杀。

另外,Julia的主张对外派兵的政见,也是作为退伍老兵,有反战情绪的David所憎恨的,这也使得他在对待Julia上,心理是非常复杂的。

导演也利用了这一点,在第3集Julia没躲过另一次袭击身亡后,反恐部在调查案件时,让David带上了种种嫌疑和不确定性,使得后3集的剧情更具张力。后3集的剧情,集中在David追查、并协助总督察Sharma和Louise找出真凶上,各方势力的阴谋和所作所为也渐趋明朗。

总的来说,这部剧在上面提到的5股势力的互相牵制、算计和博弈的群像刻画上,是非常精彩的。其中稍弱的是犯罪组织这条线,有点“半路出家”,但却能为所欲为的感觉。

即便最后的结局不太令人满意,像是编不下去后的将就之举。但你不能否认,这部剧整体上确实非常出色,短小精悍,节奏紧凑,全程毫无尿点,6集6个小时的体量,一口气刷下来真的很过瘾。

这部观赏性极高的政治惊悚剧,加上剧集本身对现实的映射,不说英国本国的观众了,就是我们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观众看热闹,但疑似被剧集影射的现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就不是这么想了,人家表示:我看电视是为了放松,这部剧我看了20分钟就弃了!

毕竟,成为首相之前,她确实是做了6年的内政大臣,估计是有人跟她剧透了,这种半黑半影射自己的剧,当然得拉黑啊。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一出住所,就能看到Mersey河,整齐的房屋前停放着车辆。房子旁挂着FOR SALE的售卖标牌,已经游历过80多个国家的房东告诉我,自己要卖掉这座房子,跟妻子一起继续旅行。的房价几十年以来一直保持平稳,即使被选举为欧洲文化之都之后依然,跟国内上扬的房价相比,少了不少“活力”。

      驶往汉密尔顿广场站的路上,英国车辆靠左行驶,方向盘在车子右侧。车子是Vauxhall牌,跟欧宝一样隶属于通用汽车。不过现今英国品牌Vauxhall和德国品牌欧宝已经卖给了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通用汽车全面退出了在欧洲的业务。

坐地铁穿越Mersey河,到达市区。

第一次在现实生活里看到在蔡依林《日不落》MV里出现的,复古风格的英国出租车。

到达市区后,购买电话卡好用网络导航是第一步,我得知道自己在哪。我在一个类似于手机商店的店铺里问哪里能买到电话卡,他们告诉我店铺里不卖,不过我可以去Sainsbury超市看看。在超市里面我看到几家电话卡,接受在德国的教训,这次花10欧元选了个名头大的运营商Vodafone,我在F1比赛迈凯伦车队的后尾翼上看到过他们的广告,知道选这家绝对错不了,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不过装上手机卡显示没有信号,得买点寻求帮助。得益于Vodafone的大品牌,我在街头的一家专卖店寻求帮助(图片右侧红白逗点那家)。

店里面的一个有浓重利物浦口音哥们在了解到我的状况后,建议我新办一个Vodafone卡替换掉在Sainsbury超市买的卡。我问能不能用原来的卡,再弄个新卡怪麻烦,他回复可以,然后开始帮我解决问题。过了10多分钟问题还没解决,他跟自己的经理说了两句话后建议我直接从店里免费新办张Vodafone的卡,麻烦点总比没有网络不能导航强,我同意了他的建议,他换了张卡就把信号弄好手机还给我,他的手机壁纸是利物浦球队。可能我在的国内城市不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会,总感觉在英国接受的服务比国内接受的大部分服务要好很多,至少感觉店员会把我当棵葱看,在国内我所在的北方沿海小城感觉更像卖方市场。也可能是为啥欧洲国家服务业发达,较第一、二产业在GDP里占比较大的一个原因吧。

       跟国内一样,Vodafone店里也有迎接客人的接待员,我看到的是个金发女孩。没有客人她会一直很板正地站在店内,很少摆弄手机,这点跟国内的接待员有所不同。

      一家名叫“帝国”外面宣传板上画着足球的酒吧,名字很大气可是我身旁的行人都朝这家酒吧对面的一个地下室走,我回头一看是一家叫O’Neal的酒吧。

        从楼梯口下来,我看到内部是这样的,气氛很热络,不少人在交谈。我暗自想下午开始的比赛,这里是个不错的观看选择。

       利物浦的街头涂鸦比德国少,但是偏僻的街道上有不少垃圾,在德国很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在荷兰就更不用提。总感觉英国比德国更像国内更“接地气”,至少不像德国,这里的超市、商店周天照开。

Chandler的餐厅吃午餐,餐厅里有不少人,可能是因为当天是周六,也可能因为下午有利物浦对阵西布朗的英超比赛。在英国没有语言障碍,是体验酒吧文化的好机会,Paul告诉我在比赛前随便找家能投影的酒吧,点上杯可乐或者啤酒看比赛就行,我不是利物浦球迷,没有买下午比赛的球票决定在酒吧观看,但无论如何想先去看看。跟国人不同,欧洲人很少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上秀美食照片,我在德国的哥们告诉我:他们没有这个概念。的确,除了大本钟这样特别著名的景点,欧洲人很少拿出手机拍照。

        从市区到没有地铁,只能做公交车,这让我感觉没有多特蒙德直达威斯特法伦球场的轨道交通方便。

       用早上花5英镑在街角商店买的利物浦一日公共交通通卡,我登上了驶往方向的双层大巴,公交站点有不少穿着利物浦球衣的球迷。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南非裔的白人男孩,几年前他和父亲一起搬到了英国,他解释说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安菲尔德球场。一起下车后步行不远就来到了安菲尔德球场,球场对面有乐队在临时舞台上表演。

我在住所还遇到了一对来自澳大利亚,在伦敦拿了两年工作签的年轻情侣,他们也要来现场观看利物浦的比赛,他们有票。男球迷表示自己平时会看很多富勒姆或者QPR的比赛,因为那里离自己的工作点最近。我听了之后有点羡慕,他说的两支球队在全伦敦最好的西部,那个区域以富人聚居闻名,而且他有大多数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羡慕的2年工作签,后来我了解到即使在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母校)这样的好学校,10个国内学生有8人拿不到工作签,被迫回国。当我问他会不会经常看西伦敦的切尔西时,他表示不经常,蓝军的球票太贵了。下午5点比赛开始时,他们俩应该就在这座球场里了。

主看台的背面停了不少豪车,应该是俱乐部高层的座驾。

       一些球迷在研究这些豪车,从外表上分不清他们是英国球迷还是来自海外的球迷。我在德国WHU商学院的哥们告诉我海外买保时捷的价钱能在国内买兰博基尼,即便如此还是阻止不了国内富人购置豪车的壕气冲天,他自己身为德国人被北京见到的众多的豪车所深深震惊,2017年2月份推掉去美国华盛顿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依然选择了上海交大。

利物浦死忠球迷聚集的KOP南看台。

        球迷渐多的主看台前广场。另一支英超球队埃弗顿和利物浦同城,从谷歌地图上导航,两座球队的主场只需要步行11分钟,我决定在比赛前去埃弗顿的古迪逊公园球场看看。

连接两座球场的是一座公园,从湖水的这一侧可以依稀看到树木后面埃弗顿主场的影子。

湖水和龙卷风一样的祥云。

当天古迪逊公园球场没有开放,正门前的铁门紧锁。

球队的LOGO。虽然球会很知名,但球场跟印象里的朴素了很多,对欧洲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很有名可是看起来很朴实,也很干净,或许欧洲经济胜在服务这样的软实力和装修运营细节,而不在于国内的规模和砸钱。

紧邻球场一处很有英国特色的建筑,猜想应该是比赛日埃弗顿球迷聚集的大本营。

古迪逊晚餐酒吧,下面写着供应英国和中国美食。

返回安菲尔德的路上,看到两座球场中间的这座公园叫斯坦利公园。

从安菲尔德返回市中心,寻找一家酒吧观看比赛,不用买球票体验当地球迷文化,也顺便体验体验在德国未能体验的酒吧文化。

利物浦这座城市很小,一天时间足以逛完整个市中心。下公交车后不久我就走到了人丁兴旺的教堂街附近。两个带着利物浦围巾的球迷在向前走,我问他们应该去哪个酒吧看比赛比较好,他告诉我让我跟着他。听他的口音不像英国口音,我问他是不是外国人。他回答不是,他来自曼恩岛,英国大陆以外,和爱尔兰之间的一个小岛上。这解释了他为何没有英国口音。不多久他俩在一个路口停下,指着不远的一个酒吧说那里的足球氛围很好。我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正是上午去过的O’Neal酒吧,本以为他们也会跟我一起进去,想不到他们在那里停了下来——他们要等其他伙伴一起看球。

我进去的时候离比赛开始有一个多小时,酒吧里面已经人声鼎沸。我不喝酒,点了一杯可乐,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茶。Paul告诉我酒吧其实不喜欢客人点茶或者咖啡,他们一般很忙,弄茶和咖啡得花时间,而可乐直接倒出来就行,我依计而行。酒吧里很多屏幕都开始放映着关于比赛的报道,几个好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女服务员是个高个子,金发扎成向后的马尾,不管谁点单她都是一副面无表情,或许是因为她太忙了——不断有客人排着队点酒或者续杯,在国内我从没见过生意这么热络的酒吧。观看比赛较好的座位已经被提前占满,我只能在走廊上找了一个位置站着看。

       下半场正对比赛屏幕的几个客人提前走了,我确认位子上没人后坐下来看比赛,英国人很奇怪,即使有空座也没有人去抢。解说嘉宾中有一个是前利物浦、皇马球员麦克马纳曼(最左),他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看上去满满的考究的英伦范。比赛结束后已经接近晚上7点,我在车站买了三明治和其他食物坐上了回住所的地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里好听的英文名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