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大兴区外卖员通行证美团办理成饿了么怎么办?

同一份饭,外卖和堂食不同价

  双十一将近,外卖平台的优惠力度也大了起来……

  家住上海徐汇区的朱小姐通过饿了么平台点了一份外卖,在使用了各类优惠券之后,原价元的脆皮鸡腿饭,竟然优惠到了20多元。

  一般人发现外卖有优惠,肯定喜滋滋地下单给好评了。

  朱小姐却敏锐地发现,这样一份脆皮鸡腿饭,在门店只卖27块钱。虽然门店价与最后的优惠价格并没有差多少,但假如客户手中没有优惠券,岂不是要按元的原价购买?

  出于对价格的质疑,朱小姐致电该商家进行了询问。商家回应,套餐价格归平台管,但是门店的的确确是卖27块钱。

  朱小姐带着满头的疑问,又致电“饿了么”平台,平台却说,商品定价不由他们负责。

  饿了么客服称:“我们平台不会帮商家设置这个价格,这价格是商家设置的,或者是商家上级、经理进行的设置。”

  看到这里,大部分吃瓜群众也都明白了,饿了么平台虽然不对商品进行定价,但市场经理可以对定价进行管理和干涉!这不还是等于变相控制了商品定价?

  外卖点得多了,也就不难发现,其实大部分外卖的原始价格都比门店贵。

  一份酸菜鱼,商家标的原始价格是元,在叠加了重重补贴、优惠、满减之后,立马打了个5折,只要元。即使在门店,这样一份酸菜鱼的价格,顶多不过20元。

  外卖上一大堆的满减、优惠、折扣,不禁让人联想到每年双十一的重重套路,先提价,后优惠,让消费者以为自己占到了天大的便宜。

  按照这样的定价套路,销量和收入就能蹭蹭蹭往上涨吗?不一定。

  那么,商家为什么不标原价呢?

  原因只有一个,按原价卖就要亏钱。

  假如商家把一份门店卖20元的酸菜鱼,在外卖平台上同样标价20元,再叠加这些优惠,最后,这份酸菜鱼可能只卖几毛钱。照这样卖下去,商家亏得连底裤都不剩了!

  要知道,平台在双十一等活动期间发放的优惠券、满减券,有一部分成本也压到了商家头上。

当着餐饮店的老板,却在为外卖平台打工

  让商家日子不好过的,除了时不时的优惠活动之外,还有平台的高佣金政策。

  在美团外卖发展之初,以4%的提点吸引商家入驻,在逐渐掌握了流量,垄断了市场之后,佣金也水涨船高。毕竟,平台就是靠这个吃饭的。

  根据外卖第一课数据,商家在平台上每进行一笔交易,根据不同的服务,平台将采用不同的提点方式。例如,独家专送,平台的提点为10-18%,双平台专送,平台的提点则会提至15-23%。

  这就等于变相要求,商家只能入驻一个平台。

  而且,平台对允许配送范围也有要求,例如美团允许配送范围只有2-3公里,超出这个范围,就需要开通各种各样的附加服务。

  另外,商家入驻平台如果想排名靠前,就需要参与竞价排名。

  比如商家入驻美团后,如果不参加推广活动、满减、会员红包、新客推广以及下单返券活动,排名就很难靠前,更别说获取庞大的流量。

  这也就意味着,商家入驻饿了么、美团后,本意是想要生意变得更好,结果却是不断的花钱。对一些不走运的商家而言,就算花了钱,也只是赚了个寂寞的吆喝。

  高比例的抽成,再加上配送费、买流量、竞价排名等成本,商家卖出一单外卖,一半以上的油水都被平台分走了。

  而另一半油水,还要填餐饮店铺日常运营所必须的房租水电、人工薪资、食材费用、店内耗材等成本。

  即使商家知道以上政策是“不平等条约”,还是会老老实实签署。

  根据Trustdata 2019年11月公开的外卖行业报告显示,美团去年三季度在全国外卖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这也意味着,美团在外卖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紧随其后的便是饿了么。

  消费者都集中在这两个大平台,它们的引流能力摆在那,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其实,在疫情期间,餐饮商家与外卖平台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引发了广东、四川、河北等多个省市餐饮协会的注意,协会纷纷围攻美团外卖,要求其降低佣金,停止不正当竞争。

  对外卖平台来说,提高1%的佣金,是财报收入的提升、股价的上涨。对于商家来说,哪怕1%,就可能是决定做不做得下去的生死线。

  员工遇到黑心上司,可以潇洒地递上辞职信,商家遇到提高佣金的外卖平台,却潇洒不起来,因为外卖是大部分商家无法割舍的业务。

  首先,做外卖可以补充实体店流量。

  无论是线上还是实体店,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流量就没有销量,没有销量就是死路一条,尤其是现在,实体店日益衰退,要想获取有效的流量更是难上加难。并不是所有餐饮店都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又能够凭借巨大的品牌效应获客。

  餐饮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你不做外卖,自然有千千万万商家上赶着要做。做外卖,不仅仅是要把原先的流量抢回来,如果做得好,还能够把口碑打出去,吸引更多消费者到实体店消费。

  其次,做外卖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如果说一年前,外卖还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经历了年初的疫情之后,外卖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在疫情期间,餐馆停业,无客到店的情况下,商家只能靠线上外卖来“救命”。如今,疫情虽然已经成功被控制,但其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却是长久性的。

  另外,即使没有疫情,随着数字化社会的推进,生活设施与娱乐服务愈加完善,“懒经济”与“宅文化”的兴起,也会催生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到时候,越来越多人通过外卖来解决一日三餐,这是时代的趋势,没有人能够逆转,商家必须跟上。

  前段时间,《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掀起了巨浪滔天,外卖平台的商家们,又何尝不是被困在系统里呢?

  平台里的各种指标,都精准地操纵了商家的行为。

  销量越高,好评越多,排名就越靠前,流量就越多,生意就越好,一环套着一环,像一双无处不在的巨手,推着商家做出妥协,参与竞价排名,购买流量,参加各种优惠活动。

  可悲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商家们却不得不踏进去。

连续两个交易日,美团股价跌去了超过1/4,市值蒸发了3000亿元人民币。

抛开港股科技股大跌的整体行情,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的一系列保障零工人员的文件所带来的影响也同样值得关注。

近日,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市监局等多个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对维护外卖骑手为代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这意味着,社会在保障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等零工人员权益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曹书珍对搜狐科技表示,尽管指导意见属于行政指导行为,没有法律强制执行效力。但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也将在未来逐步完善。

上社保、放宽送餐时限,骑手的“春天”来了?

两份指导意见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零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劳动强度和收入等问题,包括给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上社保,保障骑手收入在最低工资保障之上,以及降低工作强度,放宽送餐时限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平台与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之间的劳动关系的认定。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新业态用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中,有58.74%的案件(84件)因从业人员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引发,占比近六成。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被法院认定为劳动关系的仍是少数。

在《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中,将平台与骑手、司机等零工人员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了三个层次,也基本覆盖了目前新型劳动关系的所有形态:

1、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2、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以下简称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等,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

其中,“确定劳动关系”和“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这两种情形已经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分别适用于《劳动法》《民法》等相关条例。

在后续发布的《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三种情形中,最具争议的是“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与平台的关系。指导意见指出,将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不过,截至目前,该书面协议的相关指导意见并未最终确定。

对此,北京华佳律师事务所李伯文律师对搜狐科技表示,虽然叫“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情形,但是“劳动者”这个用词意味着企业有可能要承担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义务,比如社保等。

以美团为例。美团曾在包括公开座谈会、企业年报等多个场合多次澄清,美团平台与外卖骑手之间并不存在劳动关系,这一言论也引发了舆论争议。

据美团的表述,所有配送骑手均是配送合作商的全职员工(外包)或合同工。在保障骑手权益方面,美团根据骑手类型的不同,要求合作商为骑手购买雇主责任险,或联合合作方为骑手推出人身意外险等。也就是说,目前美团及其配送合作商平台从未给骑手缴纳任何社会保险。

而这,已经是对骑手的保险进行升级后的结果。在此之前的2018年、2019年,美团仅要求配送合作方为骑手安排人身意外保险、第三方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保险,并没有雇主责任险。

在没有确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骑手在送餐过程中出现意外后也难以获得赔偿。如骑手韩某在送餐途中猝死,饿了么只愿意“出于人道主义赔偿2000元”,后在舆论声讨下才不得已把赔偿金额提到了60万元。

另外,在自身对骑手的保险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外卖平台还曾拒绝开具收入证明,导致骑手无法获得相应的误工费赔偿。

据侠客岛报道,此前曾有骑手申某在配送途中出了车祸,肇事车辆的保险公司愿意赔偿,让申某提供收入证明,用以计算误工费。不料,外卖平台一再拒开证明,说这事与平台无关。最后,申某在医院躺了3个月,保险公司只得按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作出赔偿。

除了社会保障等问题外,指导意见也对骑手的劳动强度和收入有所涉及。

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同时,要求完善平台订单分派机制,优化配送路线,合理确定订单饱和度,降低劳动强度。

不过,在这些问题上,骑手们的意见不一。

搜狐科技询问的多个骑手均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外卖平台正在推动骑手权益保护问题,也没有感觉到平台规定的的送餐时间宽松了,以及自己拿到的薪水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当被问到是否希望平台给自己缴纳社保时,一位美团众包骑手表示自己“只是临时做这个工作,没想过这个问题”。另一位美团专送骑手则表示:“愿意给交社保,这样更有保障,以后也能当个正经工作干。”

即使希望平台给自己缴纳社保,但他们担心最终还是会演变成“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上述提到的骑手韩某,其妻子在理赔时发现,平台给他上的3元的人身意外伤害险都是从韩某的佣金里扣除,而非平台缴纳。并且,平台未足额投保:最终投保的金额只有1.06元/天,且保额只有3万。而社会保险相较于人身意外险显然需要更高的成本。

在面对“降低劳动强度”这一条时,骑手们的纠结心理更为明显。一位饿了么骑手表示:“这样的话虽然可能不那么累了,但收入就会减少了。”

美团、饿了么骑手的注册页面里都显示,这份工作“工作稳定”、“轻轻松松月入过万”。但在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中,近五成骑手月收入不足4000元。

外卖平台用工成本或将大增

国家对于新劳动关系的规范,尤其是为确立劳动关系的骑手提供社保、补充灵活就业保险等建议,无疑会造成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而这,也直接反映在了美团和阿里巴巴的股价之上。

周二(7月28日)港股收盘,美团跌幅达到17.66%,连续两日累计跌幅超过25%。作为饿了么的母公司,阿里巴巴两个交易日的跌幅也超过10%。

由于目前指导意见尚未有细则颁布,因此对于美团、饿了么、滴滴等互联网平台所造成的影响暂时无法量化。

不过,由于在疫情期间吸纳了众多的骑手和网约车司机,平台们所需要付出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成本将大规模增加。如美团,从该平台上获得收入的骑手从2019年的398.7万人增长至2020年年末的950万人,增幅达到138%。

对于政策对互联网平台的影响,中信证券在研究报告中表示,骑手社保、权益保障等监管存在必要性但对业务生态影响有限。

首先,从逻辑上判断监管部门并未有意推翻和颠覆外卖现有商业模式,也没有对其商业化变现能力进行明确约束,而是将平台焦点由单纯的效率提升转向对收入的合理化分配、以及对整个平台背后生态的稳定性和人性化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报告称,从美团上市之初所提的外卖日均1亿单、每单1元钱的目标中,我们已经读出公司自身对外卖业务并未进行充分盈利性追求,通过外卖业务的UE模型测算,可知该业务的实际盈利能力具备弹性。经测算,美团每单盈利2-3元钱并非难事,但公司提出的1元钱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维持生态平衡的战略思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搜狐科技分析称,在对员工缴纳社保或提供相应福利后,尽管企业的用人成本有所增加,但同时也会对作为“员工”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拥有更强的约束力,如限定其只能在该平台工作。

在零工经济下,不少网约车司机可以选择注册多个平台,减少空驶、等待时间,如果因社保问题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平台,则可能会使头部企业的运力供给增加,形成更强的优势。

同时,企业为了盈利,可能最终会将成本转嫁到广大的消费者手中,拿到你手中的外卖、出门打车的费用,可能更贵了。

(搜狐科技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案底不能跑外卖怎么解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