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是觉醒年代的后续吗

作为现象级剧作,《觉醒年代》用一个个考究的细节,串联起我们在课堂上听过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当年课本上平面的人物,在电视剧里活了过来。

有网友表示:“这剧看得我热血澎湃,感觉政治历史分分钟能拿个满分……”也有人说,“历史课本要是这样讲,我就不会觉得枯燥了。”

历史学习,并非考验一个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但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脑海中不清楚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分别对应的年份时间,也是学不好历史的。

记录历史的影视作品,拍摄手法、艺术水平先不论,只谈课程学习的话,对于选择了历史科目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梳理时间线,加深记忆的工具。

那么除了《觉醒年代》,我们还可以看哪些影视作品梳理历史时间线,做近代史作文素材积累?

历史时段:清末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到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

历史课本中,慈禧是阻挠立宪派革命派的封建保守势力,李鸿章是签订《马关条约》的卖国贼,袁世凯是那个在人民唾骂声中忧惧而死的八十三天皇帝。

而在这部剧中,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孙中山等角色,都立体丰满了起来,整部剧力图从大历史、人物命运、人性之间的激荡入手,对晚清这段历史做出最认真和勇敢的展示。

豆瓣用户@乾隆裸衣斗貂蝉

李中堂,这么多年误会您了。

非常值得一看,有点理想主义情结的历史片,不同于一般历史片仅仅是权谋或者苍凉。

记录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

虽说整部电影缺少讲故事时起承转合详略得当的艺术,只是按照时间线将1911年到1921年间“反帝反封建”主线上的大事件演绎记录了一番,但全明星阵容:刘烨的毛泽东、周润发的袁世凯、刘德华的蔡锷将军、吴彦祖的胡适先生、李沁的杨开慧、angelababy的小凤仙……至少记忆点强,观众印象深刻。

《建党伟业》这个名字一听似乎就有着政治宣传的色彩,但其实整部影片也并非一味的歌功颂德,反而有一些鲜活的历史小细节。

比如五四运动并非被完全渲染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反而聚焦了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比如匡互生点火的那一瞬间是在犹豫的,突然听到远处同学大喊:警察来了!才一时冲动“豁出去了”扔出火苗火烧赵家楼。

比如五四运动后学生质问辜鸿铭为何在报纸上大骂学生是暴徒,影片中辜鸿铭并未解释一二,但是否完全正面评价这场学生运动也就留下了讨论空间。

比如辜鸿铭出场时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的辫子是无形的”,短短两句台词,辜鸿铭的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胡适在北大辩论时,台下女生的窃窃私语互相打趣,也为看似严肃的历史人物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多看几遍电影后,对护法运动、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中共一大等事件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时间线基本也就清楚了。

整部影片记录了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7月南昌起义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

与《建党伟业》相似,《建军大业》同样选择了各个流量明星演绎革命先烈:刘烨的毛泽东、朱亚文的周恩来、欧豪的叶挺将军、刘昊然的粟裕将军、李易峰的何长工……让观众对这段历史中的人物有了更鲜明的印象。

相比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字眼,影视演绎有了更多感性表达。比如毛泽东辞别妻、子时,幼子对着他的背影不舍地喊着“爸爸……”,让革命伟人也更多了一重烟火气息;比如白宇饰演的蔡晴川战死沙场后,与之敌对的钱大钧望着他烧焦的尸体,却说了一句“黄埔的都厚葬”,让人不禁唏嘘这段师出同门却因理想信念不同而互相残杀的历史。

历史时段:1937年末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军部队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故事。

《八佰》这部电影评价比较两极分化,有的人认为过度煽情,有的人认为不尊重史实,但至少,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论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八百壮士”,了解了国军的抗战史,了解了在那个年代,即使生计艰难,山河疆土民族存亡命悬一线,但心中始终有着民族大义,有着信仰信念的中国人。

即使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在历史课本中已经不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但作为历史学习,这部分史实还是要做基本的了解。毕竟无论属于哪一个党派,牺牲的,都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战长沙》以长沙一户人家为缩影,记录了从1938年文夕大火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故事。

弹幕总说这部剧导演发盒饭决不手软,胡家满门忠烈,最终没有几个人活到最后。其实哪里是导演发盒饭,是那场战争,夺去了太多太多人的性命。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热烈地生长。”

“战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叫他念亲。我想让他记住,这场战争中,所有逝去的亲人。”

记录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历史。

作为《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的同系列电影,《建国大业》采用的是相似的方法,全明星阵容,通过影片情节为历史躯干填补血肉灵魂。

沪上反腐的情节很精彩:

面对蒋经国,杜月笙不卑不亢:老虎能打,冰山动不得。

蒋经国斥责不听国家调配的孔令侃是国家的敌人,宋美龄只能和稀泥打圆场:这里没有敌人,只有家人。

蒋介石无可奈何地告诉蒋经国,国民党反腐,要亡党,不反,要亡国。

通俗明朗地交代了国民党失败亡国的原因。

这是一部中国台湾拍摄的电视剧,改编自白先勇先生的小说《一把青》,虽说主线是郭轸和朱青两人的爱情故事,但更深层意义来说,这是一部反战片。以几名国民党飞行员与眷属的故事为切入,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时期的故事。

“國共內戰的背景是時代的悲劇,兩岸人民各有各的悲哀,忠誠與背叛有時只是立場不同。歷史殘酷,幸而還有刻骨銘心的愛。”

从台湾的视角切入,并非要讨论国共内战谁错了谁对了,并非要宣传哪一种主义更能救中国,整部剧聚焦的只是普通的个体,只是被战争改变了的,普通人的生活。

“我说的,是多打下几架日本鬼子的飞机,而不是多炸几个自己的村子。自己的村子炸多了,就离家越来越远了。”

他们做了什么错事吗?他们只是生错了时代。

用历史教材看近代,近代历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人民不断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

那么如果用一个人看近代呢?当近代历史投影在一个人,一个末代皇帝身上,又会是什么样子?

不过是稀里糊涂3岁被拉进宫里做了皇上,比起文武百官的朝拜他对大臣手中的蛐蛐更感兴趣,不过是6岁稀里糊涂被拉下了皇位,从此却要在清朝皇帝这个名称的阴影下活过余生,不过是从小没人约束在紫禁城中肆无忌惮却又孤独地长大,不过是莫名其妙被冯玉祥赶出了北京城又赶鸭子上架被尊迎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回家也需要买门票的普通中国公民,接受来自人民政府的审判。

那段风云激荡年代中的每个人,都对历史有着不一样的体会,而末代皇帝的这个视角,尤其能让我们以一种别样的姿态,看待中国近代史。

1925年到1949年是中国风云变幻的一个大时代,每一个个体以及整个中国的命运,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这部电视剧以杨家的家庭作为中国命运抉择的缩影。杨家长子杨立仁是国民党高官,幼子杨立青是共产党将领,兄弟二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父亲杨廷鹤代表着相对中立的地位,死也不去台湾,坚守着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

影片中人物的经历,基本都是历史课本中学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书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影片中则多了几个记录历史的视角,让观众能够以更加丰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猎毒人》中的功勋卧底吕云鹏、《军师联盟》中的曹操、《巡回检察组》中刚正不阿的监察组组长、《刺杀小说家》中荒诞邪恶的小老板……细数演员于和伟往日的作品,似乎每一个角色都能让人记得、回味。继央视一套首播之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北京卫视开启了二轮热播,其中于和伟的表演,再次引得无数观众品鉴、咂摸。

图说:于和伟在《觉醒年代》中 官方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探索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在《觉醒年代》中,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非凡的魅力,增添了《觉醒年代》独特的人物力量和历史美感,令人印象深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句词恰如陈独秀的人物写照,也是《觉醒年代》在前行中觉醒,在觉醒中前行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征程的注解。

因为被打动,接演陈独秀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于和伟接演《觉醒年代》,再一次出演陈独秀,又有什么不同感受?这两个问题,于和伟最近大约回答了不少次,但他还是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张永新导演找到自己时候,内心的忐忑,“虽然我也演过几次陈独秀,但刚开始还是觉得有一点拿不准。”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像”陈独秀;另一方面,拿到剧本后,他读到了这部剧所怀抱的客观的历史观,“这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从‘人’的角度去剖析、去讲述。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打动人,所以我就接演了这个陈独秀。”于和伟进一步说,“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创作原则和方向,就是抓其神,抓住神就等于抓住了灵魂。神似要远大于形似,我们所有演员都是尽最大限度去抓角色的内在精气神,倾尽所能鲜活地塑造人物。”

图说:于和伟(右)在《觉醒年代》中 官方图

剧中陈独秀说:“这最后的觉悟说到底是人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就是要换脑子,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新一代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于和伟说《觉醒年代》就是写这一群人,一个大时代,这一点让他特别感动。“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陈独秀很有代表性。他知道他的眼睛是看得远、看得清的。他需要给中国找出路,他希望中国是什么样,他要为之努力和奋斗,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陈独秀身上的大人格、大品格。”

再演陈独秀,感受很不同


2010年和2017年,于和伟曾分别在电视剧《中国1921》和电影《建军大业》中两度扮演陈独秀。关于陈独秀,历史上可参考的形象资料并不多,在前两次扮演中,陈独秀的戏份也大多融入历史长河的叙事之中,他只需从史料记载、史学文献,挖掘陈独秀的精气神,以支撑起与他的亲密连结。但《觉醒年代》以《新青年》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新青年》的创刊人之一陈独秀是这幅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与老朋友重新认识,我的功课是再次从零开始的。”于是,拍摄前于和伟重新翻阅陈独秀的史料记载、陈独秀传记,还拜读了诸多民国书籍、中国共产党党史。“功课是做在戏外的,不是说我要演一部剧,把剧本看完就完了。它有大的历史背景,它有人物,你多了解一分,就会对表演有帮助,对塑造有帮助。”

图说:于和伟(右)在《觉醒年代》中 官方图

“《觉醒年代》是一部大气磅礴、具有史诗性的作品。我希望年轻的观众能够看到其中的光辉人格。”从刚开始拒绝《觉醒年代》剧组的邀约,到看到剧本的时候觉得自己定要去尝试,再到演完后内心深深的自豪,于和伟说,“你需要铭记的历史有很多,你需要知道这些人为国家做了什么。这也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需要去考虑的。你不能只顾自己,你要考虑到大家。”他动情地再次向年轻人“安利”《觉醒年代》:“这部戏会告诉你,你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你强大,中国就会强大。我们要用最清醒的智慧和斗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这是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我希望我们的创作,能够让‘觉醒年代’这四个字深入人心。”(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联系电话:021-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觉醒年代》开播,于和伟发文: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我演的戏

  新京报讯 2月1日,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央视开播。在剧中饰演陈独秀的于和伟在社交平台发布拍戏感言,称“剧#觉醒年代# 这是一台好戏!我轻易不这么说,也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我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见天地!见苍生!见国魂!”

  《觉醒年代》播出当晚,于和伟再发感慨:“#觉醒年代# 来了……这两年拍的剧集一下三部连播全给整出去了…没啥存货了…今晚也来点仪式感,搬个小板凳坐等开播!”

  原来,于和伟主演的三部剧《觉醒年代》(饰演陈独秀)、《上阳赋》(饰演王儇的父亲王蔺)、《巡回检察组》(饰演巡回检察组组长冯森)近期相继开播,他所饰演的不同时代的角色各有千秋。

  而《觉醒年代》也是于和伟第三次饰演陈独秀。此前,他在《建军大业》、电视剧《中国1921》中都出演过陈独秀。(来源:新京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觉醒年代倒袁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