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目前可以参加的综评赛事?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2022年中考方案。爱培优联合创始人、多知网特邀作者李立勋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新变化和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认为,北京2022年的中考方案,整体而言仍然是在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系列政策的框架里——大方向既定,留下许多供各省去差异化执行的空间。北京中考方案在操作层面的一些动作,对于其他省份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全国教育看北京。笔者认为,北京2022年的中考方案,整体而言仍然是在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系列政策的框架里——大方向既定,留下许多供各省去差异化执行的空间。北京中考方案在操作层面的一些动作,对于其他省份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就北京2022年中考方案的关键点做一些延伸解读,供各位参考。

最近两年以来,流行一种“一半人上不了高中”的论调——即高中阶段普高、职高5-5分流,该论调不时地刺激着家长的焦虑情绪。从北京2022年中考方案来看,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2022年,北京市普高招生规模约7.4万人左右,相比于去年的6.18万人,增长约20%;

2022年,北京市中职教育招生规模约3.3万人,相比去年的2.77万人,增长约17%。

做一个简单的计算,2022年普、职比例为7.4-3.3。

实际上,从近几年北京中考招生的情况来看,普、职招生比例,一直是大于2-1。严格意义上讲,普职比5-5分流,在北京并不存在。

“理想很美好”的5-5分流

事实上,不仅在北京,全国范围内的普、职5-5分流,也是不存在的。

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普通高中共招生876.44万,中等职业教育共招生644.66万人。据此计算,普、职比例为1.36-1。

如果把数据维度进一步向前延伸,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数据。

从上述图标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普、职比例维持在约1.4-1。近十年,只有2011年,普、职比1.05-1,接近5-5分流。

在此,援引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老师的评价:

“严格的5-5分流,十余年来根本就没有实现过,无论在哪个省。”

回到普、职5-5分流这个话题。教育部早在十几年前,就一再强调,“保持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何为大体相当?这并不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精确描述,纵然职业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普、职5-5分流,也只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而已。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教育政策的从业者,当笔者听到“一半人上不了高中”的论调、并且看到有许多家长因此而引发焦虑时,是有一些惊讶的。如果家长稍微理性一些、多关注一下国家政策,或许不会被带入无端的恐慌中。

登记入学,本质上是综评招生

北京2022年中考方案中,提到了另一大亮点,即首次试点“登记入学”。

据了解,东西城两区共有5所学校参与试点,招生计划为420人。其中,西城区的试点学校为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学校,北京市西城职业学校,共计登记入学名额为260人,前两所学校登记入学计划各为80人,西城职业学校附设普通高中班计划100人。东城区试点学校为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和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登记入学计划分别为80人。

具体招生方式上,当报名人数不超过计划数时,全部录取;当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时,仍然按照计划数录取。

当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时,如何录取?有一种传闻是摇号入学,不过据“京城教育圈”报道,并非“摇号”;虽然各学校的录取细则并未公布,不过从东、西城区的方案中,可以明显判断出,本质上是为综合评价招生。从两区的报名条件来看,考生除了需要提交高中入学报名表外,还需要提交《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另外,在北京实行“两考合一”之后,这部分学生并不需要中考成绩,但需要综合素质评价达到B级以上。

在笔者看来,北京市此次推行中考综评招生,并非突然,其实早在意料之中。根据2018年8月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便明确提出:

“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录取计分科目构成,适当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机会。”

而在去年10月份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亦再次强调:

“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根据北京市中考改革时间表,2018年为北京市新中考启动之年,2021年为落地之年,然而综评招生并没有在当年实施,而是推迟到今年;并没有全市推行,而是选择了东、西城两区试点;并没有选择两区的头部中学,而是选择两区排名相对靠后的学校……想必,北京市教委在推行此政策时,采取了非常谨慎、保守的态度。

北京高考综评招生,或箭在弦上

事实上,实行综评招生,并不是北京中考的独有政策,而是中考-高考招生一盘棋。如今,北京市中考综评招生已经启动,高考层面上的综评招生,或已箭在弦上。

根据2016年5月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从2020年起,在市属高校探索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在市属高校中设立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一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多维度综合评价招生方式。”

然而高考层面的综评招生,在推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2019年,北京市发布关于2020年在部分市属高校试行综评招生试点的方案,方案指出: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消息一经发出,便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甚至有激进的声音认为:高考成绩占60%,剩下的40%靠拼爹?

迫于舆论压力,北京市高考综评招生摁下了暂停键。

在这里,不得不为北京市教委叫屈。且不论综评招生在部分省份、部分高校已经实施得非常完善、非常成熟,单从人才选拔层面来讲,综评招生便体现出巨大的改革优势。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目前北外综评类别共有23个小语种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生。北外一位曾参与综评招生的教授告诉笔者:“各学院的老师,显然更加偏爱通过综评招收来的学生,因为综评是优中选优,可以真正选出那些对本专业感兴趣、有天赋的学生。相反,通过高考统招来的学生,有着很大的随机性,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被调剂,不明不白地来到这个专业。”

据悉,目前北外上述小语种专业,绝大多数都纳入综评招生类别,留给高考普通批次的名额非常少。

笔者预测,北京市高考层面的综评招生,最快有望1-2年内启动。受中考综评试点的启发,北京高考综评招生在试点过程中,有可能会选择市属高校中的非头部高校、非热门专业。

全国范围内的中考综评招生,大势所趋

除了北京市的综评招生,全国范围内,中考层面的综评招生,已是大势所趋。根据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

“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各省(区、市)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市学习借鉴一些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改革目标)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从中考综评招生的具体实施策略上看,在部分省份,具体的名称可能有所差异,有的地方统一将其归类到“自主招生”范畴,并且在操作层面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以刚刚发布2022年中考招生工作实施细则的上海为例,上海推行一种“名额分配综合评价”的录取方式,简而言之,由市考试院统筹,将高中录取名额分配到具体的区(校),按照1:2的比例确定入围名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考核+现场考察+学业考试总成绩相结合,按照综合成绩依次择优录取。

在深圳市的中考招生方案中,亦明确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用于划定招生学校录取标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等级高者优先录取;自主招生学校应当将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

很“骨感”的现实是,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破除“唯分数论”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很多地方还停留在“试点”阶段,仍停留在“只参考、不评价”阶段。由此可见,任何一项改革,势必充满艰难与阻力。

复杂的北京高中多元升学

算上今年新推出的“登记入学”(综合评价招生),当前北京市高中入学,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入学路径。据笔者初步统计,北京市主流的高中升学路径(不含中职),便达十余种,主要类别如下:

(该分类类别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官方表述)

其中,有几种很具有特色性,或者具有普及性的招生方式如下。

校额到校。这是一种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推出的行政调控手段。比方说,××附中,为区内牛校(高中校),Z校(初中校),为区内弱校,若凭中考成绩,Z校不可能有学生考入××附中。在校额到校的政策下,××附中把10个名额固定分配给Z校,Z校前1名同学,即使未达到××附中中考统招线,同样可以被录取。此举目的,在于均衡教育资源、降低择校焦虑。

“2+4”直升。正常情况下,中学阶段是“3年初中+3年高中”,2+4即两年内完成初中学业后,提前进行高中课程学习,免去中考压力,该种模式常见于各类竞赛班、特长班、实验班等。特别是在国家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日益重视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亦有着明确的政策支持。例如,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便指出:

“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全面优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生态,探索大中小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

北京此举,对于其他地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倒不失为一种借鉴。

区内统招/区外统招。当前全国范围内中考招生,大多采取辖区内招生的原则,对于极少数市重点高校,会采取跨区招生的方式。由于北京市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跨区招生某种意义上,又会带来弱区生源流失、教育塌陷的现象,因此,这几年,北京对于跨区招生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此举同样意在促进教育均衡、降低择校焦虑。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本轮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亦是为兼顾“教育均衡”(公平)与“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效率)”而不断平衡。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二者之间的平衡,或许要建立在一定的牺牲代价之上。

“我已经很久没喝酒了,但今晚一定会把酒倒满,太开心!”7月6日,得知上师大附中足球队的19岁主力前锋李天诚以高考582分被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试验班录取后,在浦东担任近20年基层教练的陈强竖起大拇指,“我带了小家伙三年,他真是踢球读书两不误!”

图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足球队。

作为上海校园足球的代表,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边踢球、边读书的李天诚,依靠优异成绩成为一名交大学子。从昔日的申花梯队小将,到选择校园足球不弃学业,再到未来四年有望代表上海交大足球队征战上海乃至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上海小囡李天诚的足球和读书轨迹,能带来些许启示。


当李天诚独自走进高考考场时,有些许孤军深入的“寂寞”。昔日并肩作战的申花2001年龄段梯队队友,如今全都走上职业足球道路,后卫朱越更已进入申花一线队阵容。只有他,选择了高考这条路。


就读初中时,李天诚曾连续两年跟随上海申花2001梯队训练,但在初三时放弃职业道路,切换到校园足球“赛道”。母亲蔡女士介绍:“这是孩子自己选的,他觉得不能在这年龄把其他东西全都放弃,还是想继续读书。但他对足球也热爱,更不想放弃踢球。”

初中毕业时,李天诚以596分的中考成绩,选择进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只因这是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布点学校。这里,教育和足球的师资力量都不错,孩子读书、踢球可以齐头并进。


浦东新区十分重视校园足球,还向专业青训机构购买高水平服务。由申花名将孙吉创立的冠博青训,恰好和上师大附中合作,俱乐部青训总监、第一位效力中超的中国香港球员吴伟超,被派驻到学校担任主教练。

高水平的教练和队员,在相对轻松的校园足球氛围中,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李天诚和队友们的主要精力放在读书上,每周只有3堂训练课,每次2个小时,但球队进步飞快。2018年,上师大附中足球队代表浦东新区校园足球联盟,在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夺得U17组别冠军,打进11球的李天诚竟力压每天都进行专项训练的同龄人,当选最佳射手。

图说:李天诚曾参与评选上海校园足球形象大使。

原本寂寂无名的上师大附中足球队,也连续两年夺得上海校园足球联盟耐克杯季军、亚军,成为沪上校园足球新锐力量。作为队内头号球星的李天诚,更先后获得上海校园足球联盟最佳运动员、最佳射手等奖项。


吴伟超如今已离开上海,前往中甲俱乐部南通支云担任助理教练。他在得知李天诚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大读书后,特别给予祝贺。他说:“小李踢球很动脑子,技术甚至要比中甲梯队的同龄球员还出色,如果走职业道路肯定踢得出来。他踢球和读书都不错,能做到这点就不容易。”

图说:第一个效力中超的中国香港球员吴伟超,退役后供职于冠博青训,并带教上师大附中足球队。

因为球技出色,走校园足球道路的李天诚,获得很多代表上海征战全国赛事的机会,学业和足球难免产生冲突。“可能真的习惯这样的节奏了,高一、高二的每个周末,都有至少一场比赛,写作业就靠自觉,周末也没办法补课。为了能追上学校的同学,我真是花了不少精力。”他说。

“高二,孩子代表上海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有一个月没读书;高三参加在青岛举办的全国足球夏令营,回来后隔离14天,差不多又一个月。落下的课,都要自己想办法补回来。”蔡女士介绍,足球蕴含的教育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可能从小踢球的关系,李天诚性格比较独立,时间安排管理是他的优势。关键他一直知道,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把踢比赛的时间挤出来。”

如果学生的读书成绩、体育专项能力都不错,就能参与各所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路线。蔡女士介绍,李天诚本已通过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足球项目的初审,“但他不想离开上海校园足球的体系,最终上海交通大学就成了孩子的高考志愿首选。”

“为了成为交大学子,高三这一年他也拼了,踢球时间大大减少。其实,踢球和读书兼顾,是他自己内心的源动力,不是我们家长强行灌输的。”蔡女士表示,孩子的爸爸是铁杆球迷,在孩子6岁时就送去足球兴趣班,包括不走职业路、走校园足球,也是孩子和爸爸的共同想法,“我们平时比较尊重孩子自己的内心选择”。


7月6日,市教育考试院通过“上海招考热线”网站公布了经审核的2021综评批次录取考生名单,李天诚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如愿进入象牙塔后,这位前申花小将不愿过早放弃足球梦想:“进了大学还是要边读书边踢球,说不定大学毕业后,还有机会登上职业联赛赛场呢?”

图说:李天诚初中时曾在申花梯队参与训练,但最终选择了校园足球体系。

在蔡女士看来,恰恰是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给了孩子更多的可能。“我很感激上海校园足球体系,如果没有足球,这孩子的生活就平淡了很多,也少了很多乐趣。这次去参加全国专项统考,几乎所有人他都熟悉,不是国家队一个宿舍的队友,就是全国联赛的对手。足球也让孩子的见识和阅历更丰富,这是其他学生没有的。”

随着校园足球体系的逐步完善,高水平赛事不断增多,优秀学生得到的机会也更多。由于李天诚表现突出,上海市校园足球体系曾两次送他去意大利进行培训提高,孩子和家长一分钱不用花,“除了和当地同龄人训练和比赛,还去了里皮国际足球学校,开阔眼界。”

图说:浦东校园足球开展不错,校园足球小队员能得到吴伟超、孙吉和西班牙外籍教练的专业指导。

校园足球的公益性,也让有天赋的球员不用太多考虑费用问题。李天诚母亲告诉记者,“网上说有钱人才能踢球,我觉得里面是有误解的。我们的费用确实花得不多,一路走来最大的一笔开销是球鞋。耐克冠名校园联赛以后,球鞋都是免费发的。另外,学校训练不收费,出去比赛学校也都安排大巴。我也希望,天诚的例子可以鼓励更多踢球的孩子,上海校园足球同样是一条很好的道路。”

陪伴孩子一路踢球走来,蔡女士在儿子高考成绩发榜后,更为感慨。“我们孩子也不是天才,很普通,但他是真的热爱足球,然后一路都碰到了好教练、好老师。作为家长,我感觉大多数热爱踢球的孩子,可能更适合校园足球这条路。孩子也说了,进大学后更不会放弃踢球。他都和申花同龄队友们约好了:等大学毕业,争取一起代表申花踢中超!”

图说:李天诚等一批校园足球小将发展轨迹证明,读书和踢球也能齐头并进,这也是校园足球鼓励的育人方向。

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教授、中国足协技术委员会委员吴金贵认为,中国足球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韩国很多大学生球员毕业后再成为职业球员,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职业足球淘汰率较高,校园足球这种兼顾读书和踢球的模式,可能更适合更多爱踢球的孩子和家庭。”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门槛

今年随着“新中考”政策的推出

大家对中考的重视程度愈加提升

比如招生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话题

在新招生制度中大家都在讨论一个热词

大家对这个词是不是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那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是什么?

学生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今天,小钛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以及在新中考中获得综评高分的秘籍

近期,在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最新消息中

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

稳妥推进中考改革,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巩固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探索开放教育注册入学和完全学分制改革。

可见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录取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打破唯分数论的一把利器。

综合素质评价,简称综评。是新中高考改革下,学校招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考试学科成绩和综合测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形成考生综合总分,最后按照综合总分择优录取

依据国家目前中高考改革路径,综评在全新的招生录取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价值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

上海已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除上海之外,已有不少城市实行了相关政策,并以不同形式与中考录取挂钩。以下是部分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的关系:

东莞:普通高中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中获得A、B、C等级的学生。

佛山:须达到C等级以上才允许毕业;在中考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将优先录取初中阶段综合表现评定等级高的学生等。

中山: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在B等级以上方可填报指标生志愿等。

广州:建议作为学校自主招生和名额分配招生的重要参考等。

北京:与指标生资格挂钩等。

而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春考、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以及秋考的校测/专业录取等环节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以上海市中考改革为例。2022年开始,上海将正式全面实施中考新政,即总分750分+综合素质评价50分。意味着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只看成绩,还要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

目前上海中考的录取分为3种路径:自主招生、名额分配、裸考。其中,名额分配综评录取成为了市重点招生的主要途径。中考分数达到“名额分配”相应最低控分线的考生,市重点会按招生计划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投档。学校再对入围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即中考分数+综合评定(50分),总分从高到低依次投档,根据招生计划录取学生。*综合评价的50分成为了博弈名校录取通知书的重要砝码。

我们可以看到,新中考综合评价的记录和内容

几乎与高考阶段的综评一模一样

主要考察4个方面19项内容

1、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2、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3、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4、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包括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参加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德育活动、国防民防教育活动等情况;基础型课程成绩、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参加体育运动、健康教育、艺术活动经历及表现水平等情况;参加探究学习、科技活动等方面的过程和成果等。

其中,真正需要学生自己填写的只有3项

2、参加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德育活动;

3、探究学习(科学实验或社会考察)报告或创新作品说明(四年选择一项录入)

这三项中,前两项填写的区别度不大, “探究学习或创新作品”将是拉开差距的地方。考查学生 探究学习、科学实验、社会考察以及创新作品的过程和体验。这一项很明显向参加过各类科创竞赛并得奖的学生们倾斜,需要重视。

评价分为现场考察+综合素质信息评分2个部分

以信息公开、双盲匹配、全程录像的形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借鉴高考综评的面试考察可以总结出:考察思维分析能力、知识储备量、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学术探究能力(课题经验)实践活动经验、个人规划方向、其他重要奖项等。

2. 综合素质信息评分

从以下四个维度打分,信息材料的录入是初中学校完成的,但最终这份材料的评分是由高中完成。

1)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等综合实践活动,视情况予以评价。该板块只要学生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2)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重点记录基础型课程成绩、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

3)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

重点记录体测结果,参加体育运动、健康教育、艺术活动经历及表现水平等情况

4)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重点记录学生参加探究学习、科技活动等方面的过程和成果。

“创新”、“探索”、“实践”将成为高中关注的重点

市重点高中考察学生时,重点都放在“创新作品”,所以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特别受亲睐。

附上: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名单

2022年作为新招生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目前尚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参考,但相信大家都已感受到,具有较强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将特别受到青睐。即将进入初中的同学们就要开始做好对未来的规划准备了,为自己的综评经历和成绩做好积累~

目前在教育部发布的36个白名单赛事名单中,科创类竞赛占了很大比重,家长和同学们可以多多关注这类比赛,挖掘和培养孩子的创新潜力,激发科学兴趣。实现升学梦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中考综合测试指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