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对象 推荐个app?

  CPDD,有人要找对象吗?有人要玩游戏吗?请联系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又到了每月一度的情人节了。

3月14日,白色情人节,你,脱单了吗?

情人节前夕,为了实现34年情人节零突破,

虽然,还是没把自己「安利」出去。

但身边单身的朋友,倒是对此响应热烈。

毕竟,如果自己不努力,大概率,就得沦为爹妈安排的「相亲大戏」里的男一女一。

91年的叶子,今年春节7天假,就被哐啷排了8场相亲。

结果遇上的,一个比一个更像「奇人异士」。

有人见面10分钟,就说:“爹妈养我长大吃了很多苦,我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你妈说,你家两套房,一套咱俩住,一套给我爹妈住。”

还没交往呢,就开始算计了。

她知道老妈一直觉得她长相太普通,脾气又比较火爆,只能从其他地方突破。

一个没钱没品的奇葩对象,在自家父母眼里,怎么就成了「乘龙快婿」?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父母奇葩的择媳择婿观


挑媳妇,不看钱只看脸,

挑女婿,既不看钱也不看脸

奇葩相亲局,放之四海皆有。

是做父母的眼光太差吗?

《英国心理学杂志》就曾研究过这个事。

考虑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他们还专门在云南昆明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研究人员先找了300个父母,作为「父母组」。

云南师范大学230名大学生,以及公园里40多个「单身狗」作为「子女组」。

父母挑选媳妇时,主要看脸;而挑选女婿时,主要看钱。

子女选伴侣时,大多比较看重颜值,收入排在靠后的位置。


「颜值」和「收入」交叉组合后,研究人员提出了4种取舍选择。

A、不存在取舍 高颜值+高收入VS低颜值+低收入

B、纠结程度低 高颜值+月收入5000元 VS 低颜值+月收入6000元

C、纠结程度中 高颜值+月收入3000元 VS 低颜值+月收入6000元

D、纠结程度高 高颜值+月收入3000元 VS 低颜值+月收入12000元

跟大众和心理学的认知很一致了。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婚姻中,伴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现实价值情绪价值以及生理价值

现实价值包含金钱、权利、地位以及其他实际帮助等;

情绪价值指陪伴、爱情、关心、照顾等等;

生理价值指性、传宗接代。

结婚时,伴侣「现实层面」条件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虚的」。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选择也很正常。

毕竟,从生物性的视角来看,最利于「传宗接代」的选择才是好选择。

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提供养育价值,女性提供生育价值,彼此配合才保证种族繁衍。

直到一百年前,在婚姻里都不配谈爱情。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调查显示,还有16%的父母,在选女婿的时候。

竟然既不看钱也不看脸,怎么磕碜怎么来!

明明有各方面看来都更好的选择,他们还是会选「财貌双低」的那个。

在网上逛了一圈,发现这类「奇葩」还不少。

壹心理后台也有类似的留言。


非要选那些又穷又丑的对象,这些爹妈是不是跟自家儿女有仇?


父母并非是在故意坑女儿

类似的评论下,基本都是满脑袋问号:

真有这么坑女儿的爸妈?

那男人才是你爹娘亲生的吧!

令人不禁怀疑,是不是爹妈中了邪。

表面来看,父母给出的理由,好像也挺「现实」:

“有钱有权的,怕你驾驭不了他。”

“好看有什么用,老实人才能过日子!”

可问题是,从没有数据表明,帅的就比丑的更有花花肠子啊?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根子往往出在「配得感」上。

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是否值得拥有」

无论是挑伴侣,还是做其他选择时,潜意识里,我们都在默默计算自己「配得到什么」。

“您配吗?”不是一句调侃,更是扎心的现实。


在心理学看来,如何定义伴侣的价值,是由我们如何定义自我价值决定的。

同理,父母如何选择媳妇或女婿,是由他们如何定义自我价值、以及自家儿女的价值决定的。

事实证明,一个拥有健康配得感的人,更容易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

而一个拥有健康配得感的父母,择媳择婿的标准往往更客观。

反之,一个人的配得感过高,容易高不成低不就;

配得感越过低,很容易低就,习惯于从垃圾堆里选人。

同理,配得感过低的父母,会给孩子介绍「低配」伴侣。

朋友子墨,不久前相了一个她妈口中的「高质量男性」。

她妈说:“他挺不错的,很孝顺,工作稳定,不抽烟不喝酒,脾气好。”

因为圈子里的男人大多挣得还行,但太飘了,她由衷觉得找个踏实的也不错。

可聊了不到3句话就emo了。

无论她说什么,男人都要扯到「女孩子还是赶紧回家考个公务员吧」。

不想结婚后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没有,子墨当即表示「我们不适合」。

没曾想,一回到家就被老妈炮轰:

“你左挑右挑,以为自己是仙女吗?”

“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了,差不多就行了。”

在她看来,有个性别为男的人搭伙过日子就该心满意足了。再多的要求,都是矫情。

“我跟你爸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可她过得并不幸福,经常跟子墨抱怨。即便如此,依然不自觉地将女儿推向同样的男人。

多年来,妈妈潜意识里的不配得感,让她觉得低就是唯一的选择。同时,也将这样的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

精神分析称之为「投射」

她无法看到女儿真正的价值和真实的需求,脑子里满是对自己和孩子的差评,和扭曲的认知形象。

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导致挑选结婚对象时,特别草率。

仿佛有什么难言之隐,只盼着有人接盘似的。

而那个「占了大便宜」的结婚对象,往往也不会感激你的「低就」「扶贫」,软饭硬吃才是理所当然。



家里有皇位等着继承的,

还有一类父母则相反,他们的配得感过高,尤其是挑媳妇的时候。

朋友小艺,最近跟男友回家见了家长。

她在某国企做总助,收入体面;

父母早早给配了房、车;

小艺本人更是漂亮乖巧,气质出众。

按世俗的标准,无论是长相、能力、性格、家世,配小县城工人家庭的男友,都绰绰有余。

他也很清楚,当初在校园里,是他苦苦追的小艺。

然而,见了男友父母后,却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拿了什么隐形大鳄的剧本。

他们历数着追他儿子的人多么优秀,但都被拒了。

字字句句,都是「能跟他们儿子在一起是莫大的恩宠」


配得感过高的父母,特别自恋,都是透过光圈看自家孩子,却用哈哈镜看别人。

在他们潜意识里,往往觉得任何人都配不上自家孩子。

因此,哪怕又美又能干、开药店养活老公、为男人偷仙草漫金山的白素贞。

她都会挑剔:你是个妖怪,我家纳你进门,是抬举你!

这类人有一个统称,叫「全能自恋者」。

指的是:自认为我是无所不能的,整个世界都应该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PUA大师一般就是他们。

看起来,配得感过高和配得感过低是截然不同的人。

其实,他们内在,都有两个割裂的我。

一个「我」,丑陋,平庸,弱小,无能,愚蠢……配不上世间一切美好的存在,是阴影里见不得光的鬼;

另一个「我」,完美,独特,强大,全能,聪慧……不可能有人不喜欢和崇拜我,是全知全能的神。

唯独没有一个真实的、普通的、有好也有坏、有能也有不能的「人」

于是,配得感过低的人,把「全不能」的我,留给了自己;

而配得感过高的人,把「全不能」投射给了别人。

事实上,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

于是,只能活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世界。


回到最初的问题,父母的择偶标准怎么如此奇葩?

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父母之所以会有如此怪异的脑回路。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不够爱你,或者刻意作践你。

更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对伴侣的定义过于狭隘,或者「配得感」失衡。

当然,这口锅,也不能完完全全扣在父母头上。

他们的态度,多多少少与儿女不经意的表态有关,更与儿女自己展现出来的价值感有关。

比如,同处小镇,同为「剩女」。

爸妈从来不给我介绍对象,因为他们知道我很「挑」。

但是,我妹却被安排了不下50次相亲。方圆百里各路奇葩,全被搜罗了来。

所以,若真的受不了父母的安排,一定要沟通、沟通、再沟通。

毕竟,自己婚姻都没整明白的父母,其实也搞不清楚你适合什么样的人。

为了「人类和平」,最好不要说「你怎么老给我介绍这样的人?」

试着换成:“我觉得找对象也要有目标才行,不能这么继续瞎碰运气,太浪费时间,你孩子也老大不小了。”

第一步表达认同、统一立场,表明自己也在为「终身大事」上心。

然后,把父母的标准梳理出来。

“你们给我介绍的这几个对象,好像……”

最后,说清楚自己的标准和态度。

“我想要共度一生的人,一定要123,绝对不能456……”

如果父母就是固执己见,打心眼里觉得“你懂什么,我们又不可能害你”呢?

最有力的回应不是说「别管我」,而是让他们看到:不需要父母介绍,我也能凭实力脱单。

就更要让他们看到即便是独自一人,我依然可以过得很滋润。

不管结婚与否,都要坚定地给自己很多很多爱,做自己的「理想伴侣」。

毕竟,人生在世,倏尔百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要找对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