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工地记录相机有推荐的吗?

《领工号子》——用相机定格筑路人的奋斗足迹

  1990年,李作描在中铁建第十一工程局开始从事专职新闻摄影报道工作。他背着相机长年奔走在全国各地,穿行在火热的铁路建筑工地,为工人们拍照片、写文章,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戈壁沙漠、世界屋脊。

  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创作,李作描用相机记录改革大潮中的时代脉动,用影像定格中国人的奋斗足迹。

  这是李作描最初拍摄的一幅优秀作品:两根铮亮的钢轨上,一队弓起脊梁低着头颅、双手紧握钢轨的劳动者排闼而行,在钢轨边奋力下蹲,双手努力下压、配合劳动号子的领工者,竭尽全力的呼喊!那尽可能张开的嘴唇、喉咙,让人感到生命的力量正喷涌而出,直让人感到那从心脏、肺腑里冲决而来的气流,是一种涵盖生命的震动和震撼——我们被那力量的壮美紧紧抓住了。

  1991年初春,李作描踏着绵绵春雨到焦枝铁路复线改造工地采访。他思考着、寻找着如何以更好的角度、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筑路人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四天,三夜,他和工人们一起吃睡,一起劳作。拍了不少筑路工的照片,但他总感到不理想。第四天,工班全部人马一起换钢轨,整体行动、协力而作,工班班长一边喊起号子,“一二、一二!”在那一瞬间,李作描灵感的闸门被劳动号子喊醒,他举起相机,打开镜头,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最经典的一刻!一幅成功之作诞生了!

  从工人们弯腰劳动的姿态中,我们隐约可以听见“哼哟、嗨哟……”的劳动号子,感受到劳动者有节奏迸出胸腔的旋律;同时,劳动者本身的姿态也构成了美的线条与节奏,使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充分享受到视觉美。

  在这里,筑路工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劳动的神圣和崇高在这里集合,场面的动与静,色调的冷与暖在这里协调统一!不久,《领工号子》被《中国青年报》一版刊用,并评为1992年年赛二等奖。同时被新华社《中国图片报》以半版篇幅隆重推出,并入选1992年度全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展。1993年被评为全国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图片展览金牌奖,还入选了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

  随后,李作描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数万张在改革大潮中奋勇拼搏的的筑路人足迹。

  1993年初夏,李作描徒步从昆明到南宁,采访了建设中的南昆铁路,一路日升月落,一路峰回路转,能走不能走的路都走了,能吃不能吃的苦都吃了。

  艰辛劳累得到的回报是,这条我国当时科技含量最高、最能代表我国铁路建设水平的山区长大干线,通过他的摄影作品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数十家新闻报刊发表了他拍摄的南昆铁路的组照。1993年第31期《瞭望》海外版以《建设中的南昆铁路》推出6幅彩片,这组图片同时被评为中美杯全国新闻摄影大赛铜奖。

  在大京九建设的攻坚阶段,李作描数次深入江西境内沿线采访,其作品被中央各大媒体采用,把建设者的风采和大京九的进展以及老区人民盼望铁路、支援铁路建设的情形用画面告诉读者,并有5幅图片被《中国摄影家》杂志刊用。

《领工号子》 1993年全国工程建设图片展金奖

  瞭望人生——用镜头聚焦时代脉动

  1992年农历正月十五夜,当李作描得知春节过后,有大量民工外出打工,人流如潮水般涌汇在重庆、武昌、郑州站等客运枢纽时,职业敏感告诉他,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题材。当夜,他辞别元宵团聚的一家人,匆忙从襄阳火车站赶往重庆、武昌、广州站采访,跟踪拍摄民工大潮。

  正月十六早晨,李作描爬上武昌火车站对面的屋顶,《南下打工人流如潮,铁路员工奋力疏流》的新闻摄影,在他搬梯子上房之后诞生了。

  图片没有任何一块空白,全部是人头、人头、人头,拥挤感、窒息感紧抓住读者的神经,它再好不过地告诉读者,什么是人多路少?什么是中国铁路“瓶颈”的症结所在!此片在新华社的《中国图片报》整版刊出,新华社还编发了编者按和评论,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见微知著——用执着践行时代责任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李作描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热情从未减退,李作描冷静观察事物的细节,从而发现其本质。以敏锐的新闻视觉,通过独特的构图和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语言,定格瞬间,让富有冲击力的画面震撼人心、感染读者,传递信息。

  李作描从内地调到广东后,虽然他摄影创作的地域缩小了,但题材范围却扩大了。

  粤北是广东省最贫脊的欠发达地区。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北江两岸秀丽的自然风光,连阳地区瑶族、壮族、汉族等少数民族构成了岭南独具特色的摄影题材,用相机记录这里的人和事就成了他认定的历史责任。

  2008年春夏,李作描发现北江严重干旱、河床裸露,没有了往年船来船往的景象,他把拍摄的照片发往新华社,当天即被采用,并很快被全国各地网站和国外报刊转载,第二天还被人民日报刊用。引起了广东海事部门的高度重视,促进海事部门加强了对清远北江的管理和投入,为推动清远水利枢纽的加速建设、推动清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看起来是负面问题的报道,却从侧面助推了问题的根本解决。

  李作描,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影像专业毕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家协会理事。资深媒体人,著名记者。摄影作品以纪实抓拍见长,注重深入社会底层真实反映百姓生活,勤奋创作,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李作描曾在铁道兵一师二团服役。1984年1月转业到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工作。任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96年8月任《中国铁道建筑报》驻中铁建十一局集团公司记者站记者。先后在中央、省部和地市级报刊台发表新闻摄影、消息、通讯20000多篇(幅),其中600多篇(幅)获中央、省部和地市级奖,多次被中铁建系统评为对外宣传优秀干部,2000年被《中国铁道建筑报》评为优秀记者。2010年被新华社授予金牌摄影师。其事迹被载入《中国摄影家辞典》和《世界华人艺术家大辞典》。2012年9月,个人摄影作品专著:《作描影像》——李作描摄影作品选集,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萧鹏

“工地夫妻”张志兴和张利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建筑工地里应该多是“理工男”当家。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地的办公区内,偏偏有一对儿用电脑、相机、纸笔来办公的“文科生”夫妇,他们用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张张报纸、一本本宣传册来记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点点滴滴,向外界充分展示了副中心建设者的风采和感人故事。

  他们就是中建一局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的张志兴和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的张利歌。“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恰巧的是,张志兴的“中建蓝”工服和张利歌的“城建绿”工服与之“不谋而合”。 

  见证者、记录者和建设者 

  今年35岁的张志兴现为中建一局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的宣传部长。还记得20161020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办组织了首次媒体集中采访活动,张志兴以媒体人的身份前来施工建设现场采访报道,亲眼目睹了在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广泛应用的世界先进技术,诸如BIM技术、“互联网+”技术、二维码技术…… 

  在施工现场采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施工现场的火热场景,车来车往,机器轰鸣,数万名建设者们正在紧张而忙碌地施工作业。经过一天时间的紧张采访拍摄,张志兴当天晚上便用真情实感写就了一篇新闻大稿《[深读新北京]一大波世界先进技术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稿件刊发后,得到了工程办协调联络部领导和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次采访,算是张志兴首次邂逅副中心,也正是因为这次采访,张志兴与副中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工程,副中心不是几栋楼,而是一座城,一座未来之城,一座发展之城,一座和谐之城,一座千年之城,能来采访报道,记录下建设的工程,十分荣幸!” 

   通过采访副中心,进而被副中心所深深吸引。一个月后,张志兴便投身到副中心建设的大军中,来到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项目部担任宣传部长的那一刻起,他便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个学新闻干记者出身的人,一个文科生来到建筑工地,整天与理工男,与钢筋水泥打交道,难免有些“水土不服”,工程、技术、商务、质量、物资、BIM、安全、资料等专业术语和知识对于他来说,可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个不懂建筑工程的人来干品牌宣传工作,着实困难重重!”张志兴说,但是,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唐僧取经还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呢!张志兴来到项目部后,首先就是组建宣传队伍,搭建宣传体系。 

  经过与项目部领导的沟通后,决定成立项目部宣传部,每个业务部门出人担任兼职宣传员,由张志兴统一领导,此举是为了便于了解各部门的动态。其次便配备了相机设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了宣传团队和硬件设备后,宣传体系正式建立。但是,问题又来了。干工程的各业务部门的兼职宣传员普遍不懂新闻,不懂宣传。张志兴便结合自己从业十年的经历,在日常工作中,给各部门宣传员开展培训,因为一个选题,一篇稿子,一次活动,手把手地传授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技能。 

   张志兴在党支部各位领导的引领下,带领B1B2C1C7三个项目部的宣传员协同作战,副中心的精彩故事在施工现场被挖掘,在机器的飞转中被定格,在大脑的创意中生成,在广大建设者的生动实践中延续。张志兴携宣传团队经常走到施工现场去体验调查、挖掘素材,与人物、实景面对面,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真实记录,用真实具体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用鲜活的语言来讲好副中心建设者的故事。 

  大家齐心协力,精心策划每一个新闻事件,通过微信、报纸、网站等多媒体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强有力地传播了中建一局品牌形象,向行业内外乃至国内外展示城市副中心建设者风采,为项目部发展大客户、开拓大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据张志兴介绍,项目部作为中建系统最基层的组织,自身便搭建了线上与线下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两翼齐飞融媒体矩阵。 

  截至目前,项目部自办报纸(月刊)出版发行23期,每期报纸的编辑出版过程,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要把一个月的事情,分门别类,按照事件大小,分别设置到不同的版面和版位,每个版面都要精心策划和排版,目的就是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每期报纸都追求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逐步形成“大格局”+“大视野”+“大创意”的态势。 

  报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品位象征,赢得了中建系统各级领导、副中心工程办领导及各界读者的高度评价。前不久,张志兴一连忙碌7天,精心制作了一本宣传册《红色基因蓝色力量绿色发展金色梦想》,全方位展示项目部的形象和建设者的风采。 

   项目部共承办诸如“北京榜样落地活动”在内的北京市级大型活动几十次,迎接各类观摩二百多次。全方位多角度强有力地传播了中建一局品牌形象,向行业内外乃至国内外展示城市副中心建设者风采,为集团公司发展大客户、开拓大市场提供了展示平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325日,从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传来喜讯,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项目荣获全国建筑业文化建设示范项目部称号,是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推荐并获评的唯一一个项目部。 

  另外,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和工程办的部署指导下,各参建单位围绕工程建设工作大局,高度重视副中心宣传工作,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在为副中心工程建设留存大量宝贵史料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181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办表彰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中建一局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荣获突出贡献奖,张志兴荣获优秀个人奖。 

  记录历史 见证副中心巨变 

  而张志兴的妻子张利歌今年33岁,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前,张利歌一直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因为爱人是副中心的建设者,我从他身上切实感受到副中心建设者的责任和担当,对副中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利歌笑着说。 

  “如果我也能参与其中该有多好啊!”也许是老天听到了她虔诚的祈祷,2017年年初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她真的成为了一名副中心建设者,成为了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A1项目的一员,为副中心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自从2017年年初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后,便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履行宣传职责,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顺利、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着一名副中心记录者的光荣使命。 

  褪去记者的光环,穿上城建绿工服,带上红色的安全帽,走在副中心的建设工地,她的内心涌起一股异样的激情,如熊熊燃烧的大火让人澎湃激昂。 

  副中心工程工期紧、任务重,这不仅仅体现在施工生产上,也深深的体现在了文字材料上。数不尽的汇报材料、演讲稿、消息稿、先进人物事迹材料、报告和总结等,如雪花一样,一片、一片、又一片,纷至沓来。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报告书。”由于有写不完的材料,张利歌几乎天天都是高负荷运转。经常是从早上开始,在电脑前面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就一直是在不断的码字中。每当下午的时候,她的肩膀就开始疼痛,颈椎病无情的折磨着她,但是她还要强忍疼痛继续工作。 

  记得有一天,张利歌完成了三篇稿件的采写和一个ppt的制作。上午写了一份纪检工作汇报,中午利用午休时间采访了一个财务人员,下午三点人物稿件出炉后就又继续赶紧写一个党建工作汇报材料,晚上根据党建材料又制作了一个ppt 

  当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这一天,她至今记忆犹新。工作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她还是坚守工作岗位,因为她真的非常热爱身上这抹城建绿,更加热爱副中心这片神奇的土地。 

  数千名建设者在施工前线昼夜奋战时,张利歌默默无闻的做着幕后英雄,把他们的奋勇拼搏转化为一篇篇详实的文字、一帧帧鲜活的视频、一幅幅生动的照片。 

  记录下副中心建设者们的美好时刻,将点滴的瞬间凝结成永恒,是张利歌工作的最大快乐,也带给她最大的满足。 

   两年来,张利歌共撰写稿件400余篇,其中多篇稿件被《副中心建设报》、《首都建设报》等媒体采用。《副中心牵手新机场演绎唯美爱情故事》这篇稿件还荣获北京市国资委“2017年度优秀稿件”、北京城建集团2017年度“优秀稿件”和“优秀新闻标题”奖。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她荣获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2017年度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81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办表彰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北京城建集团副中心A1项目部荣获突出贡献奖,张利歌荣获优秀个人奖。 

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见过变电站,但提起调相机站,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在河南就有一座调相机站——漯河邵陵调相机站,它不但是河南首套调相机站,也是国内单台容量最大的调相机站,还是世界上第一座加装500千伏变电站的调相机站。

作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去年4月,漯河邵陵调相机站投入使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它迎来了首次体检。数百名电力医生要对它进行历时82天的“望闻问切”,确保它以强健的体魄投入运行,有效解决特高压跨区直流输电和风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带来的无功电压稳定问题,进一步提升河南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助力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保今冬明春河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邵陵调相机站2021年度检修启动仪式)

【一】全省唯一,它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1126日,500千伏邵陵调相机站内,数名电力医生在不同的作业区内,忙碌不已。像这样的场景,自918日以来,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

对于电力医生们来说,能够参加邵陵调相机站的体检,感到十分自豪。

这是因为,邵陵调相机站它不但是河南首套调相机站,也是国内单台容量最大的调相机站,还是世界上第一座加装500千伏变电站的调相机站。它采用能源互联网最新技术,实现了设备监测数字化、机组运维自动化、调度控制远程化。

很多人都知道变电站,但说起调相机站,不少人发懵。

原来,在电网中,由电源供给负载的电功率有两种: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对于电力系统里面的有功和无功,就像海中轮船的动力和浮力。有了动力轮船才能抵达目的地,所以动力是“有用”的;而浮力在运输过程中没有起到啥作用,但没有浮力,轮船也无法无法行驶。

作为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调相机是向电力系统提供或者吸收无功功率的同步电机。具体来说,当电网电压下降时,调相机可以增加无功功率输出;而在电网电压上升时,调相机则可以吸收无功功率。

无论是增加无功功率输出,还是吸收无功功率,都是为了维持电网的正常电压水平,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改善系统供电质量。因此,调相机又被称之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漯河邵陵调相机站位于青豫直流特高压豫南换流站、天中直流特高压中州换流站两大直流落点的近区电网核心位置,覆盖整个省网豫东南通道,可为青豫直流、天中直流提供有力的动态无功支撑,保障天中直流、青豫直流和河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年检现场安全作业提示板)

【二】年度检修面临六个“最”,他们创造了六个“首次”

500千伏邵陵调相机站共安装2300兆乏同步调相机组,于20204月投入运行。截至111212时,邵陵调相机站累计为特高压电网输送无功功率9137.46万千乏时,为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确保邵陵调相机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河南更大规模吸纳外电和更大范围消纳清洁能源、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运行了一年多,邵陵调相机站于今年918日迎来了首次体检,工期82天。而对于国网河南检修公司来说,这是他们首次承担邵陵调相机站年度检修工作。

检修期间,停电方式复杂:单机检修期间,调相机采用轮停方式;公用系统检修期间,采用全停方式。

工作人员查看设备状态)

“任务量最重、技术要求最高、施工周期最长、安全措施最复杂、参检单位、人员、车辆、机具数量多,作业面交叉多,安全压力最大。”国网河南检修公司驻马店运维分部主任、党支部书记李璐用六个“最”来形容此次检修带给他们的挑战。

首次检修,面对六个“最”,他们创造了六个“首次”:首次在国网系统实施调相机年检全过程技术监督;首次在国网系统实施调相机年检全寿命周期管理;首次在国网系统开展调相机励磁系统整改后评估;首次在国网系统采用内外防水和注浆封堵的方法治理阀门井渗水隐患;首次在国网系统调相机年检中采用五要素管控中心实现作业现场安全、质量、技术、进度、效益全方位管控;首次在国网系统调相机年检现场采用基于超宽带技术的检修现场人员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区域内人员位置实时定位。

这么多“首次”,其意义自然十分重大。待检修工作全部完成后,相关经验和做法可以作为我国乃至国际标准进行推广。

【三】“五图三表”发力,打造由明白人实施、管理的放心工地

以往,在每一个变电站的年检现场,都涉及多个作业项目、多个单位的参战人员,对安全管控的要求极高。而在邵陵调相机站的年检现场,也不例外。

据了解,邵陵调相机站年检计划安排检修设备1886台(套),检修项目44项。其中,设备隐患治理14项,消缺项目1项,例行检修17大项(含1002小项),技术监督检测项目12项,共划分33个工作面,参检人员达212人,大型机具车辆13辆(台)。

年检现场施工单位多、交叉作业面多、作业人员多,现场管控难度大。如何能够整合力量,下好“一盘棋”,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采访现场,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看到了“五图三表”,大有深意。

“五图”即组织机构图、检修导览图、工作面管控示意图、安措布置图、进度管控图;“三表”即作业面一览表、参检单位及工作任务表、危险点分析及安全预控措施表。

国网河南检修公司运维检修部主任王世旭说,他们按照“谁来做、做什么、什么时间做、怎么做”的思路,编制了“五图三表”,对工作任务、作业负责人、安全监管人、质量监管人、验收负责人等逐一明确,形成无缝责任执行链接,并严格落实根据停电计划和检修内容制定以天为单位的检修进度计划,严控时间进度节点,从安全、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把控。

“‘五图三表’是继承特高压变电站集中检修的典型经验,通过充分考虑邵陵调相机站的特点和布局,科学编制的作战图,他们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年检模式,打造由明白人实施、管理的放心工地,有效推动检修质量提升,优化工期进程。”李璐补充说道,正是有了“五图三表”,此次检修开展两个多月来,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检修进度有条不紊,检修质量得以保证。

【四】128日检修结束,为千家万户的光明“保驾护航”

年检现场,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看到一座集装箱式建筑。

“它叫安全管控指挥方舱,也是我们这次检修的信息大脑,指挥中枢,通过它可以同时管理多个作业面,指挥作业面上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对作业区内人员的定位和安全监管。”国网河南检修公司驻马店运维分部现场安全管控人员王童童说,这是他们首次在大型检修作业现场设置安全管控指挥方舱。

国网河南检修公司邵陵调相机站站长兰琦说,他们以大型检修作业现场安全管控指挥方舱为依托,以超宽带位置信息为基础,在检修现场安装定位基站。方舱可实现人员定位、上线离线记录、跨区域报警、一键紧急报警等功能,还融合了图像分析、视频监控、应急声光报警等模块。

“有了方舱,不仅现场安全监督更省心,违章也查得更彻底。”王童童说,它不完全依赖于现场主体工程装备,可独立工作,摆脱对供电、传输网络等现场条件的依赖,实现对作业现场全过程管控、指挥及数据自动采集、传输。

“此次检修,我们还有一个好帮手——电气试验移动应用。”国网河南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副主任王敏说,该应用与PMS(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数字互通,他们在现场使用移动应用严格按照电气作业指导卡逐项开展试验,并电子化记录,现场工作完成后,实时实现移动端作业指导卡的归档、试验报告的自动生成、试验周期的自动更新,且试验报告和周期同步到PMS端,避免了传统模式下,试验报告和周期管理二次人工录入,彻底将试验人员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这是公司全面推进数字化班组建设实施的举措,它标志着我省电气试验专业数字化移动应用的首次实现。”王敏说。

如今,邵陵调相机站的年度检修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按照计划,128日此次检修全部结束。届时,它将以更加强健的体魄全面投入运行,确保今冬明春河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千家万户的光明保驾护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工照片记录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