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时是漫画书看多一点还是其他书多一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个有着非常中国化名字的漫画系列―――《丁丁历险记》,在网上、在书店留住了更多成年人的目光,它就像一个书箱,打开它们,触及那些陈旧的书页和记忆中一幅幅画面,仿佛打开了我们对童年的隐约回忆、年轻时代的疯狂痴迷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幻想,一切都历历在目,让我们感慨不已。

  昨天,记者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看到一幕有趣的情景:在卖漫画书的专柜前围着不

少人,5月底上市的《丁丁历险记》看来颇有吸引力,正在津津有味地翻看的顾客中有孩子、家长,也有相当数量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不乏超过30岁的成年人。漫画书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令这么多大人着迷!

  这种情况在其他书店也是屡见不鲜。记者在三联生活书店看到,漫画专柜前围的几乎全是大人,除了《丁丁历险记》,热卖的还有朱德庸的都市系列漫画《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以及经典的《加菲猫》、《史努比》等。再看网上的当当书店和卓越书店,总排在最畅销书行列的仍然是这几本漫画书。看来成年人着迷漫画书如今已然成了时尚潮流。

  在王府井书店,记者遇到一位30多岁的“丁丁迷”。这位王先生道出了大人爱看漫画书的个中心态。他说,中国80年代第一次出版《丁丁历险记》的时候,他正在上小学,那时候看腻了国产小人书,初次领略外国漫画,真是如获至宝,每天心里惦记的就是那个梳着奇怪发式,带着一条小狗,游历于世界各地的男孩丁丁,当时他费尽力气也没有收集全。前几天,听说新版《丁丁历险记》在京上市,心里忽然感到一种很久没有的冲动,所以一有空就来到书店,虽然500多元一套价格不菲,但是他还是决定买一套,希望重温儿时那种无忧的心情。

  另外,一些成人漫画迷表现出更为实用的心态。在三联生活书店,记者遇到一位25岁的女孩,在一家著名的网站做管理人员。她说自己平时只看两种书:时尚杂志和漫画,因为时尚杂志让你紧跟潮流不落伍,漫画让你放松让你快乐,累了一天回到家,她实在没有精力看那些非得说点什么道理的书。张鹏


  当《机器猫》已经改名《哆啦A梦》

  当有的小男生为《龙珠》《圣斗士星矢》的各种招式谁厉害争论不休时,我只想拥有一个机器猫。

  当00后的表妹说,她喜欢看《哆啦A梦》,我很激动地觉得作为80后,终于和年轻人有了共同语言,然而一秒钟后我伤感地反应过来,原来“机器猫”已经“改名”好多年了。

  当她去电影院看哆啦A梦的大电影作为娱乐时,我是作为怀旧,毕竟,我童年记忆中的机器猫,只有一册册漫画和一集集动画片。后者在没有视频网站的年代往往无法尽兴,所以,《机器猫》漫画成了我童年的最佳记忆之一。

  看漫画,在当时大部分家长看来,都不是一件正经事,所以主要在学校里完成。每次有了新书,我往往用一天的课余时间就能看完。那时候在班级里,同学们的娱乐媒介不多,没有社交媒体,没有视频网站,只有书;传播渠道也很原始,口口相传、物物交换。

  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我们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系统,书非借不可读,这在我们看《机器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原因很简单,漫画太多,而小学生的零花钱有限,不可能买全,“共享漫画”就在班上流传开来,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几册,但每个人都会看过几十册。能第一个借到最新一册的《机器猫》,那说明你在班中有着相当稳固的群众基础。

  平面黑白画风的《机器猫》漫画,看画面其实一点儿也不酷炫,纯粹靠情节取胜。以至于后来看到彩色立体的大电影,我还有点不习惯,有一种我只想玩旋转木马你却让我坐过山飞车的惶恐。

  《机器猫》最吸引人的点,无疑是掏出一个来自未来的新发明,就能瞬间解决当下任何不愉快的境遇。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一部“爽剧”,堪称“穿越”戏的鼻祖。

  当有的小男生为《龙珠》《圣斗士星矢》的各种招式谁厉害争论不休时,我只想拥有一个机器猫;当有的小女生为《美少女战士》的发型和变装着迷时,我只垂涎机器猫的那个口袋。在还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纪,我觉得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是渐渐地,80后对《机器猫》的讨论,开始走向现实主义:大雄那么没用,为什么能娶到静香?小夫家到底有多少钱?哆啦A梦里为什么家家住别墅……《机器猫》的漫画作者之一藤子·F·不二雄已经于1996年去世,恐怕他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不过,后来我又发现,梦想还是要有的:“万能制造机”,不就是3D打印;“显示行踪的徽章”,不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都用到的GPS定位;还有那个自动打扫卫生的机器人,如今的扫地机器人早已成了常用电器……

  每当哆啦A梦的大电影上映时,电影院就会迎来一群不那么年轻的观众。大银幕上的主人公仍然是那几个,故事也仍然是“套路”,或者说“经典叙事”。但看到开头就能猜中结尾的故事,所拥有的魅力在于,让我相信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爱,比如,陪伴——无论它叫机器猫还是哆啦A梦。(白简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做漫画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