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Book16的主板支持pcle固态硬盘吗?

选笔记本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经历数十年的激烈竞争后,市场环境已经变的非常透明,主流价位的笔电特性都高度趋同,几乎没有不可替代的卖点。这种市场环境提供了一个相对普适的标准,通过这个标准,笔电玩家们建立起了一个得到认可的推荐表体系。

大部分时候根据推荐表选购是没有问题的,大佬们的推荐表写都很清晰,只要顺着往下选一般不会有错。不过,对于用户来说,想要买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只是看推荐表的话,其实还是有些不够的,且不说在不做功课的前提下能不能看懂推荐表背后的含义,光是理解名字,对小白来说就已经非常费劲了。买笔电毕竟不是一笔小钱,多做一点功课,总是好的。

这篇文章也正是希望写一个做这方面的功课的方法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

这里会把一次选购的过程分为四步:

需求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并没那么简单弄清楚的事情。哪怕是在高度分化的笔电领域,小白搞错自己需求导致产品购买失误的也比比皆是。

理解需求的前提是分解需求,没有被分解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我经常遇见有朋友给需求时列了一长串:做视频、修图、上课记笔记、长续航、偶尔要打一把吃鸡,最后告诉我预算5000。

这就是很典型的没有搞懂自己的需求。

这里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过分追求全能。笔电作为生产力工具发展了几十年,产品组合是高度成熟的,厂商不会也生产不出真正的全能产品,而大浪淘沙后的顶端全能本,不仅价格上天,而且为了全能处处都达不到极致。

这个时候就显示分解需求的重要性:通过分解需求,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只是方法论,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网上搜一些科普。但这里还是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

“女生,买来记笔记看电影,偶尔做视频”

这个需求的冲突之处在于“做视频”,很多人不理解做视频的性能需求,看身边人用17款MacBook Air剪视频,便以为这种轻薄本剪视频也没性能压力,这是大错特错。这种笔记本用个爱剪辑还行,你放一个分辨率稍微高一点的素材到PR里拖动时间线都卡。

作为消费者,在分解需求时就尤其要注意这种“刺头”需求。偶尔是一周?还是一个月?还是半年都没有一次?要不要用AE?这背后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是一周剪一次,这几乎意味着你几乎一定要放弃便携,选择更重的游戏本。一个轻微的定义差别就意味着增加了几斤重量。如果你不去细分,你很难买到符合自己心意的笔记本,甚至被伪需求所惑。

分解需求的办法,最好的就是重要性排序。你可以在选购笔记本的时候,列一个表,专门写你的需求,把你认为最重要的排在最上面,依次类推,这样可以帮助你理解自己的需求,并在后续过程中剔除一些冲突需求。


如果说明需求是看懂自己,那么学常识为了看懂产品。如果你不懂参数背后代表着什么,选购也就成了一种无稽之谈。

哪怕你不想挑产品,让别人帮忙挑,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因为你不这样做的话大概率会把自己的需求夸大化或者缩小化,从而造成对方的误判,最后影响的还是你自己,

常识嘛……这玩意真的没什么捷径,不过好在笔记本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个领域,多翻几个科普,一般也就懂了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CPU,其他领域的如显卡、储存、屏幕,其实都有对应的科普文章,去翻就是了。

CPU的含义什么的我就不解释了,没吃过猪肉起码见过猪跑吧?真正需要介绍的,是如何区分那一堆复杂的数字。这在10代酷睿上尤其是这样。

目前低压的10代酷睿处理器已经大规模上市,市面上的轻薄本也基本得到了一轮更新。

不过10代酷睿比较特殊,在推出时即有14nm的CometLake与10nm的IceLake,命名规则也有变化。

CometLake仍然沿用原先的命名规则。

以i7-10710U为例,i7代表着产品等级,10是产品迭代数,后面的数字一般是越大越好。比如同样是10代,i7-10510U是4核8线程,i7-10710U却是6核12线程。U则是代表低压,简单解释的话就是功耗低,适合续航较长的笔记本。

目前主流价位移动端常见的还有一个H,那个是代表标压,适合有一定性能需求的,所以常在游戏本上出现。因为10代酷睿还没有推出标压处理器,所以“H”这个后缀只会在搭载9代处理器的笔记本上出现。

IceLake的话,可以参照这张广泛流传的介绍页:

上图“1065”中的前两位“10”代表这款产品是英特尔酷睿的第十代产品,而后两位“65”代表的是产品型号,最后两位中的最后一位数字代表的是该款产品的功耗,比如“5”代表TDP为15W或者25W,“8”代表TDP为28W,而“0”代表TDP为9W或12W。然后我们来看位于最后的“G7”,这里也很有特色,它特指的是该款处理器配备的核心显卡级别,除了“G7”还有“G4”、“G1”

通俗一点说,按照上面这张图,10和之前是不变的,依旧是产品迭代数,而65则是这次的产品型号,其中5是功耗。G后面的则是核心显卡级别。

这个倒也不用刻意去记,目前的IceLake主流轻薄本比较少,看到这种 前面四位数字且后面带G 的一长串,会认i5和i7就行了。(如果2020第二季度之后你再看到这个答案,请忽略这句话)

IceLake的新特性是很值得期待的,除了10nm带来的更好的能耗比,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核显性能的大幅提升。这点从这次的命名也可以看出:intel为表示核显的性能档次,专门在命名里为核显独立了一位数字。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则是这次的IceLake处理器集成了Thunderbolt 3控制器。之前的笔记本都是通过PCH(集成南桥)上搭载一颗控制器来实现Thunderbolt 3的功能,这次IceLake直接封装在了处理器中。

Thunderbolt 3是一个玩家叫的比较凶,但大部分用户其实不是特别了解的东西。我在向一些刚接触笔记本朋友介绍Thunderbolt 3时,大部分没什么反应,但说到这个“在苹果电脑上常见”时,便有一些人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了。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并不明白普通Type-C和可使用Thunderbolt 3的Type-C区别……

普通用户很难感受到,但为什么玩家支持呢?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理想情况下(在对应设备或者转接器支持的情况下),一个Thunderbolt 3可以替代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所有的接口。

依靠40Gbps带宽和USB 3.1 Gen2与生俱来的大功率供电能力,Thunderbolt 3可以作为快速文件传输、高分辨率视频输出、笔记本供电乃至外接高性能显卡的统一接口。

之前的笔记本都是在主板上放一颗单独的Thunderbolt 3控制器,这次的10代IceLake直接将控制器集成在了CPU内,以推动未来的接口大统一。

同样集成的还有WiFi 6,这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技术,它也叫 802.11ax,带宽、同时连接设备数量以及能耗上都有很大优势。而intel的WiFi 6则要更好一些,官方称之为Gig+,它首次使用了160MHz通道,理论速度可达2402Mbps,是标准Wi-Fi 6解决方案速度的2倍。缺点嘛,就是现在WiFi 6的路由器太贵了,一时也没有使用场景。不过intel发布10代IceLake就是为业界指出发展方向。趋势是一定的,有了准备总比没有好。

总结一下, IceLake好处很多,就是基于IceLake处理器的本子普遍比较贵,便宜的又往往因为其他原因不太值得推荐,这样要根据你的预算去调整了。

CometLake虽然仍然是14nm制程,但经过intel在14nm制程上的不断打磨,从目前的测试结果看,能耗比好了不少,这也是目前主流价位的正常选择。

电子产品毕竟买新不买旧,在10代酷睿已经大范围铺开的轻薄本市场,没有什么理由去选择老一代的产品。


了解一定的常识之后,我们就需要去选产品了。但是,市场上浩如烟海的笔电产品若是一个个去挑未免也太费时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踏着前人的肩膀。笔电领域有很多时常更新笔记本推荐表的大佬,其推荐的笔记本也是经过玩家们讨论并且认可的产品。

我的建议是看至少2篇这样的推荐文章,然后拿出前面所写的需求单,通过其中的名词,找到符合你需求重要性排序的产品。

在看的同时,把这些符合你需求的产品再次列出来。没有在推荐表中的产品就尽量不要加入进去了。如果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出现在推荐表里,八成是因为它存在着一些问题。

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前面说了,笔记本行业在竞争中的定价早就变得高度透明,如果一个产品定的贵了,核心玩家们几乎不会给它缓冲时间,一些不在推荐表里的产品就是这样的情况。

选购是一个高度主观的事情,虽然主流价位笔记本同质化很严重,难免也会有几个微小的点触动到你,哪怕是执意要购买这种产品,我也觉得这种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需要去选购它,就必须意识到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未来会影响你什么,去更加多的去学习相关知识,去更加谨慎的权衡利弊,不能因为一时的喜好去妨碍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笔记本终究是一个生产力工具,如果连工具属性都执行不好,那买它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步就很简单了,把刚刚列出的所有产品以及它们的特性都写出来,重新对位自己需求,选出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了。

此时就要开始注意价格动向,笔电倒是经常搞活动,可以的话去找一个比价网站,看看这个产品的历史低价是多少,不要选了好产品最后还是多花了钱。尤其不要去实体店,实体店的套路可太多了,坑你可没商量。


最后呢,再给一点小建议吧:

我一直觉得买东西是图自己开心。无论求多少推荐,最终付款的都是你自己,如果你花了钱还不能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那这钱还不如不花。买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值与不值也并不是只有一套统一的标准。

我们做功课呢是为了自己的钱可以花的更加实在,而不是为了学了之后因为一丢丢区别在键盘上指点江山。不要做被参数束缚的灵魂嘛,毕竟你喜欢什么东西,只有你自己知道。

15可以说补全了RedmiBook一直以来欠缺重磅级轻薄性能笔记本的遗憾。问题来了,作为汇聚了一万名米粉意见,Redmi花一年时间打磨出来的RedmiBook Pro 15实际体验怎样?

屏幕方面,RedmiBook Pro 15采用了15.6英寸分辨率16:10防眩光硬屏,89.1%屏占比,178度广视角,300尼特亮度,1500:1对比度,90Hz刷新率,100% sRGB色域,支持DC调光,德国莱茵TuV硬件级低蓝光认证。

屏幕的纸面参数相当强,相似屏幕规格的笔记本均价基本过万,感兴趣的可以去东哥看看!实际显示非常细腻,毕竟3.2K分辨率(242PPI),色彩饱和度较高,对比RedmiBook 16锐龙版亮度和对比度都更好,确实是RedmiBook有史以来最好的屏幕,难怪之前扬言要干翻行业老大哥。

90Hz高刷新对于手机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笔记本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不过6000元以内的90Hz高刷轻薄本还真没几个,也就YOGA 14s能打,其它基本都贵得一逼。还有DC调光和德国莱茵TüV硬件级低蓝光认证,护眼是足够了,但最健康的用眼习惯应该是避免长时间面对屏幕,和玩手机同理!

A面的宣传文案由以前的Design by Xiaomi变成Power Your Creativity,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我就不多说了。整机外观实际延续了家族式的设计,6系航空铝合金的机身,搭配星空灰配色,低调沉稳有内涵。

1、机身四个圆角的角度更大更圆滑,视觉上我更喜欢这样的优化;尤其A面前沿部分还做了一定角度倾斜,真的感觉Redmi设计师话语权加重了。

2、与RedmiBook 16 2020锐龙版左右两侧的接口基本一致,区别仅仅只有左侧的C口改为雷电4口;

3、相同的全尺寸键盘,但电源键更改为小爱同学唤醒键。没错,就是我们熟悉的小爱同学,以后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使用了,亲测感觉比微软小娜好用很多。

4、二合为一的电源键指纹键则单独位于键盘右上角。当然了,我个人更想要侧面电源键,毕竟电脑开机是需要时间的,如果电源键位于侧面,那么先按电源键,然后再打开A面,基本不用等就能进桌面了,节省不少的等待时间。侧面的空间足够容纳侧面指纹电源键了,毕竟手机早就实现了。

5、激光镭雕键帽,更加耐磨不掉漆。0.3mm的双曲面凹槽设计,非常贴合手指肚,输入手感不错。还有白色三级调节的键盘背光,简直就戳中了我的内心,希望RedmiBook新品都标配吧!

6、整体做工更加精致严丝合缝,前沿的边缘也不再那么割手。这就是CNC一体化精雕工艺所带来的好处。

7、加入720P高清摄像头,虽然我对这个需求不大,但作为中高端笔记本还是标配的好,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PCIe固态硬盘真的秀到我了,不再是SATA,关键没有中杯大杯,直接都是超大杯!由于这几天收到了几台骁龙888旗舰新机,刚好赶在3月初发布,所以RedmiBook Pro 15的相关性能跑分测试就暂时不做了。

电池方面,RedmiBook Pro 15终于一步到位把电池容量堆到70Whr,续航表现还可以,毕竟90Hz和3.2K分辨率也是耗电大户。100W USB-C快充头比原先65W USB-C略大一点,但对比友商还算小巧便携,如果插脚采用可折叠设计就更完美了。

同价位对手真的没有一个能打!RedmiBook Pro 15可以说目前5000元价位最香的15.6英寸3.2K高分90hz高刷轻薄性能笔记本,没有之一。

至于选购建议?喜欢大屏娱乐就选15英寸的,喜欢小屏便携就选14英寸的,有游戏需求的选i5独显版,商务办公选i5集显版,不差钱选i7独显版。

近日红米除了红米k40手机有消息传出下个月发布,还有一款笔记本也将在下个月发布,如果没什么差错的话,应该就是一切发布在红米的新品发布会上,关于redmibook pro参数以及redmibook pro配置,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俩看看。

预热图做的有点意思,貌似是汇总用户呼声,实际上展示出来的,肯定就是RedmiBook Pro能够实现的“卖点”,比如其中的关键词高分屏、指纹、背光、SATA固态、摄像头、拉皮模具,其实都是目前RedmiBook的短板所在,这叫:缺啥补啥。

小米品牌笔记本被做废了之后,另起炉灶的RedmiBook采取的是低价丐版的策略。外观不差、核心配置过关,价格也确实不算贵,但是在一些细节配置上则是能省则省,除了上面说的几条,部分型号/配置无高色域屏、电池容量小,性能表现也只能算勉强合格,散热并不突出。这跟市面上主流轻薄本主打全面、全能的潮流是不相符的,由于新晋厂商供应链的劣势,RedmiBook系列的价格相比主流品牌更全面的机型相比,也并未让消费者觉得“真便宜”。

在手机市场靠性价比取胜的Redmi在轻薄本市场既没有做到足够的性价比,也没有亮点和差异化,结果只能是被小新摁在地上暴打。

现款RedmiBook系列,其实比较值得买的也就是RedmiBook 16锐龙版,因为3799起价格足够低,标配高色域屏,但由于CPU、硬盘、指纹、背光、续航等方面的差距,很难挑战小新Air系列在4k价位的竞争力。而价格更高的酷睿版本,即便未来升级配置,也会淹没在战66四代、小新Air、MateBook D/MagicBook、ThinkBook等主流产品的机海里面。

所以RedmiBook Pro的突破口,就在弥补之前的短板,把该有的东西补齐,再在性能、屏幕方面突出优势,打造一款配置更理想、各方面更全能的轻薄本产品,重塑RedmiBook品牌形象。

预计会采用2.5K或3K屏,结合供应链消息,很可能会赶15/16寸16:10屏的热点。

预计会提升散热规格、突出性能表现,看齐小新Pro和MagicBook Pro。

十一代酷睿、MX450

教训惨痛,这次肯定会加上。

PCIe固态、背光键盘、指纹识别

这几条升级是基本操作了,现在5k价位的韭菜本都不敢省这些配置。

此外更大电池、WiFi6应该也是可以期待的,否则对不起Pro的名号。

所以,RedmiBook Pro应该会是一款主流价位(预计5K左右起)、主打高分屏和全能的一款高性价比的轻薄本,大概率是面对小新Pro 14/16这类主打高分屏、强性能释放的产品。

能不能成,还要看给的价格够不够有竞争力。小新Pro成功之后,2021年16:10 2K+屏幕将会更加普及,未来还会有CPU更有优势的锐龙+MX450的产品,以及定位高性能轻薄的RTX显卡的产品组合。

不知道RedmiBook Pro有没有锐龙+独显的规划呢?

从海报中的 “网友期待”推测,该机将提供较大的升级更新。

结合此前爆料内容,RedmiBook Pro 将搭载英特尔第 11 代酷睿处理器高性能移动版 H35 处理器,采用 2K 屏、前置摄像头,辅以 MX450 独立显卡,配备 NVMe 固态硬盘,提供 Type-C 接口,支持 PD 协议充电、指纹解锁、键盘背光、全新模具金属机身等。

英特尔 11 代酷睿 H35 系列处理器,基于自家 10nm 工艺而来,4 核 8 线程设计,睿频最高可达 5GHz,目前机械革命等多家厂商已经上架了搭载该处理器的笔记本新品。

以上就是关于RedmiBook Pro的最新消息了,具体RedmiBook Pro如何,还是要等到官方正式发布才能知晓,敬请期待吧!想了解最新消息,大家也可以关注随时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edmibook14硬盘更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