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简介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小餐馆里,即将打烊的时候,两名侍者谈论着一个夜夜在小餐馆酗酒、生活富裕无忧的老人却想要自杀的事,以及他们对深夜不归的老人的态度。小说反映出海明威对人性的洞察:人是需要一种明亮来驱除身体里的黑暗的,人也需要一种踏实来抵抗掉内心的虚妄。

专题五: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选》:冰山一角,意味深长
1.海明威《老人与海》节选:优雅的“硬汉”
2.海明威《在异乡》:现代战争环境造成的精神虚无

标题所说的“地方”对于全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故事开始之前, 作家便在标题上埋下了伏笔,并在叙述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1)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 地点是在咖啡馆, 人物则是两个侍者和一个老人, 并简单交代了故事发生时人物的基本状况。老头是个聋子,是店里唯一的客人,微醺。

(2)“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7)“你怎么知道没来由?”

(8)“他有很多钱。”

几乎所有的问与答都是省略句的形式。两位侍者用一种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只需简单的几个词就可以了解对方的意思。

(9)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有个少女和一个大兵走过大街。街灯照在他领章的铜号码上。那少女没戴帽子,在他身旁匆匆走着。

(10)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敲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

“树叶的阴影”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可见它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阴影就代表有灯光,没有灯光便无所谓阴影;另一方面,阴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它不仅保护人们使他们暂离孤寂,在这里他们感到舒服,因为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而且在现代充满虚伪做作的世界上,阴影给人们提供了一份田园般的淡泊与宁静。

(11)“你要什么?”

(12)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

(13)“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

(14)“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

(15)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16)“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

年轻的侍者并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与其心灵的需求,因此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粗暴无礼地回应了老人。

(17)“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

(18)“他每天晚上都喝醉。”

(19)“他干吗要自杀呀?”

(20)“我怎么知道。”

(21)“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

(22)“他用绳子上吊。”

(23)“谁把他放下来的?”

(25)“干吗要把他放下来?”

(26)“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

(27)“他有多少钱?”

(28)“他有很多钱。”

(29)“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无须正面介绍,只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老人的状况交代得一清二楚:尽管很有钱,但由于精神空虚、孤独、无助、绝望而企图自杀的形象跃然纸上。

(30)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

(31)“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

(32)“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今晚上没啦。打烊啦。”

(33)“再来一杯,”老人说。

(34)“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

(35)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

(36)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

小说中关于老人的结局只在36、37两段有表述。主要是交待老人付账然后离开咖啡馆,而且老人虽然脚步不稳,却很有神气,“神气”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钦佩之情。他正是海明威所要表现的现代社会的英雄人物,压力重重却还是风度翩翩。作为主角的老人离开了咖啡馆,后文也没有关于他的描写。一般的故事在主要人物退场之后就结束或者接近尾声了, 然而,这却只是全文的中间部分,后面还有大段的对话和少量的动作描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主要人物退场时还没有完全表述清楚,故事在没有主人翁的情况下继续发展下去,小说也在此被分为老人离开前后两个部分。

(37)“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

(38)“我要回家上床了。”

(39)“晚一个钟头算啥?”

(40)“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41)“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42“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

(43)“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

(44)“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

(45)“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

在这一段对话中,两个人之间的意见冲突开始变得明显。年长侍者的语言都很简练,用了很多省略句式,但两人说话的量的比例出现了很大差别,给读者的感觉自然发生了变化。在这部分的对话中,那位年长侍者的回答是很冷淡而不自然的, 甚至是不正常的。这暗示年长的侍者内心不愿意同年轻的侍者讨论此问题, 也就不想多费唇舌。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和年轻的侍者对这位老人的看法不会一致,多说无益。

(46)“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

(47)“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小说仅此一处出现第二人称,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尽管这只是个虚拟的读者,但形成了一种叙述者参与到故事内容中的反常阅读经验。这是作者刻意制造的一种特殊效果,使读者切身感受到这份尊严的重要性。)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着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原文为nada,是西班牙语中nothing的对应词),因而是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我们在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愿人都尊你的名为虚无缥缈,愿你的国虚无缥缈,愿你的旨意虚无缥缈,在虚无缥缈如同行在虚无缥缈。赐给我们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如同我们虚无缥缈,人的虚无缥缈不虚无缥缈,我们遇见虚无缥缈,拯救我们脱离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

文中多为对话,只在这一段,海明威描绘了其中一个侍者的心理状态:虚无缥缈。海明威在这里不断重复和强调“虚无缥缈”这个词,正是他“冰山理论”里的一角冰山:他用这个词,概括了人生的状态——孤独老人的孤独来自虚无缥缈,年轻侍者的现实焦急其实也是一种虚无缥缈,所有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种虚无缥缈的情境中,也就是说,活着的人都有一种不踏实。虚无和缥缈常常让一个人在现实里消沉而痛苦,一方面压制了人内心的明亮,另一方面也驱使人不断在生活里寻找明亮。

(48)“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

(49)“虚无缥缈。”

(50)“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

(51)“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

(52)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

(53)“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

(54)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

(55)“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

(56)“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段中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与小说的标题首尾呼应, 显示出这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重要作用和象征意义。对于作家所处的那个美国社会,这样一个明亮而干净的地方是美国迷失的一代躲避精神上的空虚的庇护所。)

尽管两位侍者的对话在文章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老人才是海明威想要描述和赞扬的人物,是值得关注的人物,是真正的海明威式的英雄。老人与年轻的侍者代表着两个极端,而年长的侍者似乎中和了两个人的看法,对现实的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态度。对话中年轻人与老人的明显对立是作家别有用意的安排。作家通过年长的侍者将两者联系起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的一生价值观不断改变的过程。三个人物不仅代表了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同时也代表同一时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小说也反映出海明威对人性的洞察:人是需要一种明亮来驱除身体里的黑暗的,人也需要一种踏实来抵抗掉内心的虚妄。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稳定社会靠的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旧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本文节选自《乡土中国》第七章。

2.下列关于原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年轻侍者为了早点回家,而且也怕老人喝醉不付账,所以拒绝给老人再加酒。
B.老人是咖啡馆的常客,经常不分时段来咖啡馆,因此侍者都对他很熟悉。
C.年长的侍者下班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酒吧喝酒了,因为他喜欢酒吧的感觉。
D.虽然老人很富裕,但是他没有爱人和儿女,他很孤独。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通过第三人称外聚焦视角讲述故事,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加以评价,有利于塑造人物。
B.第9段中,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冷清的环境,表现出老人的孤独与寂寞。
C.年轻侍者急着回家、年长侍者下班后还去酒吧,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点明小说主题。
D.小说中描写老人的段落多从两名侍者的角度来写,通过侍者的谈话和观察对老人作出基本介绍。

4.小说中有大量的对话,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的语言艺术。

5.港湾一般的家、充满书香的校园……每个人都会去很多地方,哪个地方是你喜爱和留恋的?请记录下来。200字左右。

6.小说写的是一个干净的咖啡馆,却用了“地方”(Place)这样一个笼统的名称,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想要获取详细解析和参考答案的同学,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名著细读”能力提升学习交流群,获取答案,我们等你哦。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艺术特色

海明威写景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起到烘托与象征的作用。海明威以他独特的选词炼句(夜、灯光、阴影)的方式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气氛。此外,海明威在对话中大量使用简单句、省略句甚至不完整的句子,极少使用连接词。这篇小说虽然语言极其含蓄,但揭示了海明威讥讽的语气,尤其在描写年轻侍者的自私冷漠和年长侍者的关心同情时,读者更能感受到他那含而不露的讽刺。

在作品中,海明威使用传统的对比的写作方法。例如,咖啡馆的干净、安宁与酒吧的嘈杂形成对比,树叶的阴影与咖啡馆的明亮形成对比。再如,街道上嬉笑行走的大兵和少女与咖啡馆低头喝酒的老人的对比。此外,还有黑夜与明亮的对比;阴影与亮光的对比;老人的孤独、迷惘与年轻侍者的忙碌、满足及年老侍者的空虚、无奈的对比;年轻的侍者性急与年老的侍者没有稳定感的对比。故事发生的时间是黑夜,而人物本身追寻的却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一切的对比无不显示着小说主题的表达:人们渴望关心和被理解,却依然生活在空虚的阴影之下。 

文学中的象征手法通常是由某些具体事物、动作、语言等联系起来在人们心中产生联想,作家便利用这些联想来以具体事物为象征代表相关的概念或其他事物。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西班牙露天咖啡馆里:有灯光且清洁,是保持尊严的地方。但在作者的心里,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场所“干净”,象征人的平静状态,以及对自我的坚定把握“光亮”则象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年老侍者在他的内心独自中,多次重复“空虚”;在两段祈祷文所有的主要名词和动词亦都用“空虚”一词代替,“空虚”重复20多次的那段文字,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表达海明威思想的部分。海明威生活在理想、幻想破灭的时代,他一生都像一个勇士去战斗,对抗孤独、黑暗与死亡。但另一方面,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没有信心和稳定感的人们,这位作家开始思考人的心灵深处的东西:孤独、麻木、没有信仰,没有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没有具体方法摆脱现实处境的孤独与无奈。

对话的大量使用是这篇小说最为重要的叙述方法,也是其最特别的地方,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聚集于文中两位侍者的谈话和心理活动描写,作者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完全置身于故事之外。大量省略了对话者身份的对话的内聚焦形式,使得故事简单生动,而且更加客观可信,并且故事的角色及人物心理状态在对话中得以发展,并向读者们一一展现。 

有兴趣投稿的老师,请添加下方南星老师微信,获取投稿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名著细读“能力提升学习群,获取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联系邮箱:

编者按:本文由华语网编辑 程泳淋 根据资料整理,仅为学习参考资料之用。

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简介与生平

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

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洗练含蓄的新散文风格,这种风格对欧、美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成名作《太阳照样生起》,代表作《永别了,武器》,影响最大的作品《》

海明威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好运动,爱研究自然;母亲宗教观念强,很有艺术修养。父母虽时有争执但彼此很关心,他有过快乐的童年、奔放的青春;在一战中参加志愿救护队,担任红十字会汽车司机,为救战友受重伤;后来任《星报》驻欧记者,因发表《太阳照样生起》声明远播,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太阳照样生起》是一部出色的反战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在艺术上的成熟;晚年的力作,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一部极具寓言色彩的小说;晚年身患重病,创作才能衰竭,精神抑郁,于1961年7月2日

海明威也是一位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有中译本出版。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1899年7月21日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父亲是一位医生,一家六个孩子,他是第二个。

童年生活美好,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

中学是1917届,同学们认为孤独与多才多艺是他最突出之点。这时的海明威热情、好竞争;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参加辩论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收集和整理,有任何问题请在对应网页下方投诉通道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海明威个人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