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卡已经实名了但是官网显示实名异常?

为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广东自2016年起启动“电信诈骗防火墙”工程,并先后成立了省市两级反诈骗中心,联合多部门合力反诈。两年过去了,反诈工作步入“深水区”,在成效彰显的同时,也有一些新出现的、难“啃”的深层次难题逐渐浮出。本报继此前推出“八问电信诈骗”、“聚焦非法校园贷”等系列调查报道之后,今天起“再问电信诈骗”,连推三篇深度调查报道,针对电信诈骗综合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痛点问题继续追问,助力“电信诈骗防火墙”工程往纵深推进并取得最终实效。敬请垂注。


为了破解电信诈骗难题,工信部要求从2016年12月1日起,所有未进行实名登记的手机号被双向停机,不能呼入也不能呼出,不能接发短信也不能上网。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实名制”的举措推行近两年来,在防堵电信诈骗漏洞中是否取得了实效?

接连几个月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在实体营业厅未出示本人身份证、未进行实名登记的,是不可能再购到电话卡了。而调查中也发现,在互联网上,电话黑卡交易明目张胆地存在着。为了辨别真伪,记者尝试在网上做了一次买卖,无须本人身份证,竟真的买到了电话卡!

暗语网售“不记名电话卡”

记者在二手交易软件“X鱼”中以“电话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结果为“无法搜索违规信息”。根据行家的提醒,记者换成“嘿卡”“电话盒”等关键词搜索,果真显示出不少卖卡商家。行内人告诉记者,这些商家为了规避关键词搜索被屏蔽,转而使用了“嘿卡”“电话盒”等暗语。

记者在电商网站X宝上直接搜索“电话黑卡”,弹出的搜索结果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售卖实名电话卡的店家,店铺简介显示为“吥(音同“不”)记名 即插即用 免激活”,不过该商品显示0人付款,且前方标示了广告字样。

有X宝卖家告诉记者,标示“广告”字样,表明这件商品是淘宝店铺通过直通车投放的广告,是商家付钱做的推广,并不是平台自动排名的结果。在电商平台上,“直通车”是一款为卖家量身定制、按点击量付费的营销工具。

还有其他店家也显示销售电话卡,所销售的卡多数是境外,如美洲、韩国、泰国等地。尽管每次搜索出来的排序不尽相同,但排在首位的都是电话黑卡商品,使用的都是同一张简介图片,且均标示了广告字样,显示0人付款,唯一不同的是所属地区显示为不同地方。

记者打开其中一家商户,系统自动跳转到了X猪旅行集市,其原是X宝电商平台的一项旅游类业务。在X猪旅行集市上,这款商品的详情页第一张图为“手机嘿卡 不记名 免注册 插卡即用 短信 注册 通话”。在商品详情部分,以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一微信号引导买家加为好友。不记名?免注册?那手机卡还能用吗?根据工信部的规定,不实名的电话卡将被停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呢?

三大运营商实名卡网上均有售

根据页面指示,记者添加了其中一位电话卡售卖者的微信号,还没主动说话,对方就发来了两种实名电话卡套餐:一种为170号段的联通手机号码,已实名注册,买家到手即可使用,特价46元包邮;另一种为专用注册卡,为170和171号段,不能拨打和接电话,但可以使用流量和短信功能,专门提供给有需要的买家用来注册支付宝、微信、微博等网络账号,到卡即用,长期稳定,价格为30元。

记者翻看该卖家的朋友圈发现,其内容均为贩卖各类实名电话卡的信息,称“可提供江苏移动13/18号段、浙江电信13/15/18/19号段、北京移动13/18号段、江苏联通130/131/155号段的已实名注册电话卡售卖”,不过没有标注价格。

记者添加联系的另一卖家,所售卖的电话卡品种相对少,仅提供北京移动13/18号段的已注册电话卡,售价168元。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其他运营商的电话卡提供时,卖家表示“只有移动的,因为移动卡最稳”(信号稳定还是货源稳定?对此卖家并无明说)。对其他卡商售卖170虚拟号段,该卖家则露出不屑:“虚拟卡跟我这没什么可比的。”

电话卡一张260元  卖家谨慎交流

为了验证该卖家手中是否真有实名电话卡售卖,记者联系了第一位卖家表达了购买意向并通过微信询价。对方表示,江苏联通、移动的13/18号段,价格都是260元。记者询问是否还有更便宜的电话卡,对方表示“黑龙江电信的便宜,200元一张”。

经过比较,记者最终以26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张江苏联通的电话卡。卖家要求记者先微信转账260元,再发货过来。

“万一你收了钱后不发货,那我怎么办?”记者问。

“如果我收到的电话卡与你描述的不符,怎么办?”记者又问。

对方仍旧回答:“放心。”

“你这卡不是一次性的吧,丢了就完了?”

“那我要是丢了,或者换套餐怎么办?”

“你确定没问题?这些卡你已经找人实名注册过了?”

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卖家始终保持着简约的回答风格,都是短短两三个字回应了事。

最后,记者先行支付了260元,第二天早上卖家发来一张翻拍的快递单照片,记者这才发现,对方在没有征求买家意见的情况下就自行选择了快递到付。

当天中午,记者支付了24元快递费后,拿到了这张已实名的电话卡,算上邮费,一共花费了284元。

卡已激活 实名机主为安徽阜阳籍

第二天,记者收到了快递。查询快递单发现,这张电话卡是从江苏常州寄出。电话卡的具体套餐信息为:月租16元,含100M国内流量,限时赠送50分钟全国语言,200M省内流量。制卡时间显示为2017年12月12日。

记者将这张手机卡装入手机后,各类服务均可使用,号码归属地显示为江苏常州,与快递寄出地点一致。

记者使用该卡登录了联通手机营业厅APP,查询发现,该卡激活于2018年6月25日,卡内话费余额35元,卡主名为韦某某,身份证号前四位为3412,所属地为安徽阜阳。

记者咨询联通客服得知,通常联通的号卡费为45元/张,但大部分地区都是采用存费送费的活动,即在开卡时预存一定话费,就不需另外缴纳工本费。以记者买到的这张卡内余额35元的电话卡计算,在这一笔交易中,其间环节获利超过200元。

实名非实人 违法钻了空

在上述记者暗访的案例中,实名登记的机主韦某某是谁?他(她)是否知道其身份证被拿去办理了电话卡?办卡过程中是否需要其本人进行认证?这些都成为未解之谜。

如果这些电话卡非实名登记本人使用,那又会被什么人、拿来作什么用?从当前显现出来的问题来,电信诈骗最为突出。在广东警方破获的好几起电信诈骗案件中,在窝点现场缴获了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电话卡,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有些号段还是连着的。这些大批量的电话卡从哪儿来?尤其是在推行实名制之后,这些背后的实名机主,其身份证究竟是哪里来的?

根据2016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工信部、央行、银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同一用户在同一家基础电信企业或同一移动转售企业可以办理5张电话卡。也就是说,从三大运营商手中,一张身份证能开出15张电话卡,如果算上虚拟运营商可以售卖的卡,一张身份证能开通办理的电话卡数量更多。

广东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电信诈骗链条中,各环节分工很细,除了打电话实施诈骗的,还有专门贩卖电话卡、银行卡。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身份证,有时以支付很低成本的方式大批量获得,随后实名开通多张电话卡。而记者在上述网购电话卡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卖家给记者翻拍过来的快递单照片中,背景显示为某通信运营商营业厅内,其间是否还有其他猫腻,不得而知。

尽管商家也在其他网店上作出“手机卡严禁用于诈骗、违法等,一切后果自行承担”的提醒,也不排除购买这些非本人实名卡的买家是为了获取“首单优惠”、“一元秒杀”、“注册送礼”等优惠而用于注册外卖订餐、购物、金融等各类平台账号。但不管怎样,实名制沦为“伪实名”,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变了样,就已经为违法犯罪开了一道口子。

【记者】洪奕宜 汪棹桴

【统筹】戎明昌 洪奕宜

原标题:跟手机卡一样能上网还不用实名认证……警惕新兴的物联卡成诈骗分子新工具!

新华社福州11月15日电(记者郑良)随着手机卡实名制监管日益严格,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又找到了新的诈骗工具——物联卡。近期,多地警方捣毁多个电信网络诈骗窝点,查获大量物联卡。

物联卡由联通、电信、移动三大通信运营商发行,和普通手机卡一样具有上网、发送短信功能。“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原本只是面向企业发行的物联卡,在网上可以轻易买到。物联卡开卡可以绕开手机实名制,一些商家甚至将“不需要实名认证”作为卖点,给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投资理财诈骗、兼职刷单、洗钱转账等犯罪大量使用物联卡

今年7月底,泉州市民刘女士上班时收到一封以“省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名义发送的邮件,邮件称公司建了一个财务工作QQ群,要求其加入该群。

刘女士加入后发现群内人员显示的名字是公司高管人员实名。随后,公司“总经理”在群内发信息让刘女士联系客户“严总”。“严总”以合同有问题不能签订为由,要求退还之前的预付款。公司另一名“高管”提供了“严总”的预付款截图并让刘女士退还预付款,刘女士按“指示”从公司账户转款48.8万元至“严总”指定账户。

之后,发现被骗的刘女士报了案。泉州市公安局办案人员告诉记者,调查发现,诈骗分子使用物联卡上网作案,无法查询到归属通信运营商及用卡人信息。

泉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陈宗庆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加强对手机卡实名制管控,并针对网上出售手机卡进行专项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诈骗分子找到了新的作案工具——物联卡。

记者在多地公安机关采访了解到,在当前多起投资理财诈骗、网络贷款、兼职刷单、洗钱转账等涉网络犯罪中,犯罪团伙大量使用了物联卡。

“物联卡成了一些诈骗团伙的‘标配’。”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苏福川告诉记者,公安机关今年以来捣毁的多个电信网络诈骗窝点,均查获大量物联卡。

记者暗访:网上可随意购买,规避实名制难追踪

据业内人士介绍,物联卡主要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连接管理等,多用在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智能家居、物流等行业。从三大通信运营商的销售渠道看,物联卡只针对企业进行批量销售,并不面向个人用户销售。

正常情况下,物联卡的使用首先要加装芯片模块或设备并拥有开发操作平台,有了物联网运用的需求,才能批量开通物联卡。但记者调查发现,个人通过微信、淘宝、QQ等渠道就能购买到物联卡,在线支付后商家快递送货。

记者通过QQ和微信公众号搜索“物联卡”,发现至少上百个商家在兜售物联卡,不少商家甚至将“不需要实名认证”作为“卖点”公开宣传售卖,对象基本上是个人用户。记者联系一些商家“洽谈”购买事宜,对方表示,出售的物联卡已经登记了实名,无需再认证买家身份,每月充值30元就可享受40G全国流量。

记者和一名卖家私聊时,其还向记者推荐了三大运营商多款物联网流量套餐,如全国流量卡10元包每月10G流量,49元包每月150G流量,并对记者说:“你既可以自己用,还可以代理销售这些卡,提取抽成。”

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告诉记者,企业在运营商那里登记名称后就能批量购卡,一些智能设备、物流业企业一年需要的物联卡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计。实际上,其中有些卡并没有都由登记企业使用,有的通过层层转卖流入了“灰色市场”,导致网上贩卡泛滥,实名制形同虚设。

物联卡市场快速发展管控明显滞后

多地公安民警提出,目前,物联卡市场快速发展,但管控明显滞后,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也给网络安全带来较大风险隐患。

“查获诈骗团伙的物联卡却无法调取相关流量信息,包括物联卡号码的归属地、发卡公司、卡主信息、实名登记信息等。”苏福川告诉记者,由于物联卡在运营商登记的通常是一家公司名称,经过层层倒卖,根本无法查询到实际使用人的信息。

此外,物联卡还无法封停和限速。记者在福建多地采访了解到,当地公安和运营商建立协作机制,对于本辖区内的诈骗手机号码设置筛选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出通话量较大的诈骗电话,并对涉嫌诈骗的手机号码采取封停措施,但是对于物联卡,无法判定其归属地和流量情况,实施封停、限速存在较大难度。

业内人士认为,物联卡运用前景广泛,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管理要同步跟上。在当前物联卡已经拥有大量个人用户的情况下,要像落实手机卡实名制一样落实物联卡实名制。此外,物联卡实际上更多成为个人上网卡,运营商要强化技术管控,建立与公安机关快速协作机制,形成管控合力。

我在网上买了张流量卡,充值了也实名了,但是就是使用不了,联系客服商家都不回,打电话也不接,该怎么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免实名流量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