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的时候除了听歌 还能干嘛?


国内近期的一项报告显示,超过61.1%受访者会在睡前“听音”——以声音驱散睡前emo,消解孤独。

你有“睡前孤独症”吗?

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结束一天的工作躺到床上,即便已疲惫不堪,还是舍不得放下手机,总想再来一波睡前狂欢。刷短视频、打字聊天、逛购物网站……在每个红着眼眶熬着的夜,人们对手机充满依恋。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将这种“手机依赖症”归因为“群体性孤独”。人们发信息、上社交网站,从形式上来说,人与人的联系似乎更轻松、紧密,但事实上却更焦灼、更孤独。


在某网络论坛的相关话题下,有人留言说:“睡觉前会看朋友圈,看社交网站,刷短视频,想看别人的生活,仿佛这样他们就能陪着我,让我蹭一点‘人气儿’”……

这样的睡前狂欢,让人们开始剥削自己的睡眠时间。最新数据报告表明,过去十年,国人的入睡时间晚了2个多小时,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到2021年的7.06小时,睡眠时长减少了1.5小时。“看手机”是影响睡眠时长的重要因素。

就在近几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年轻人中兴起。国内的一项报告显示,超过61.1%受访者有夜听习惯——让眼睛休息,张开耳朵,以声音驱散孤独,伴随入眠。也许是一支古典乐、一首歌,也许是某个电台的清谈夜话,还有可能是雨声噪音、几段相声。

本月世界睡眠日,我们跟喜马拉雅上喜爱“夜听”的年轻人聊了聊,想看看这届年轻人为何养成了这样的睡前仪式感。

26岁的朱玥,初中开始就有了睡前听歌的习惯。“有一年暑假,姨父送了我一个小音箱,还带收音机功能,我高兴坏了。”那正是她追星最着迷的阶段,冬天的晚上,把MP3连上音箱,钻进被窝,脚放在热乎乎的暖水袋上,小音箱抱在怀里,“整个身体缩进棉被,耳朵里满是那个让我着迷的声音,真是快乐得要起飞了。”


备战中考的时候,朱玥在音箱上贴满了偶像的贴纸,晚上复习累了,就听一会儿他的歌。“中考那一年,爸妈都在外面打工,我一个人跟着姥姥,挺孤独的。但只要回到我的小房间,打开小音箱,闭上眼睛感受他的声线,那种温暖就能把我从沮丧、孤单里拉出来。”

这些年,朱玥手机换了好几部,音乐播放器里“睡前专辑”的歌单却一直未变。它们多是中学时期的偏好,只要熟悉的前奏响起,朱玥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搂着小音箱,心怀不为人知甜蜜的少女时代。在许多个被汇报和文档淹没的午夜,她枕着这些音符沉沉入梦。

“我家里的淋浴房,可以听中国之声广播哦”,小宇对我说。99年出生,市场营销专业在读的他,对声音的热爱溢于言表。

“大学室友晚上有的看游戏直播,有的在听《鬼谷子》之类的,我一般听郭德纲的相声,”小宇说,“但相声里不能有唱段,那一嗓子下来可就不困了。”


大四实习,小宇去了上海,从热热闹闹的集体宿舍到一个人住,“睡前有时也会感到孤独。”离开校园,难免开始思考一些更接地气的现实问题。深夜电台节目有时聊到一些毕业生关注的事儿,比如“毕业了第一辆车应该买什么”,包括一些对恋爱、职场的看法,小宇都听得很认真。偌大的上海,这些遥远又切近的声音,抚慰着他初入社会的不安。而模糊的困意也会随着大脑的放松、思绪的翩飞,适时到来。

采访的最后,小宇向我透露,“我现在实习的公司就是做声音方面的产品的”,他说了一个行业TOP的名字。热爱的牵引,帮他拿到了这个offer。“一直喜欢声音这个领域,能做相关的事儿,感觉圆满了。”

拥有7000多小时收听时长的Iris也是夜听大军中的一员。“我们一家三口,各听各的。”

晚上8点半,Iris会先放一段睡前故事,把女儿哄睡着。然后泡泡脚,放松一下,11点多上床睡觉。和先生一人一副耳机,Iris听小说,先生听相声。


很多时候我睡着了,小说还在播,先生夜里会帮我关掉,”Iris说,“以前看小说,容易无法自控地熬夜,但听就不会,因为很快睡着了。”

近年的一项研究显示,34.9%的人习惯播放音乐助眠,26.2%的人睡前则爱听音频节目或音频直播。人们对声音旺盛的需求,也催促着声音“生产者”的步伐。

85后的声谷是一位大自然录音师,曾在某著名互联网大厂担任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他,一度被失眠困扰。“之前工作节奏很快,我的睡眠很浅,还经常失眠,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睡觉,我会在网上找一些大自然的声音,也就是大家说的白噪音,辅助睡眠。六七年前,高质量的声音素材并不多,我有过想法,自己去录一些声音。”


2013年,声谷去福建湄洲岛旅行,“那次到海边是清晨,4点多我从房间到沙滩,就背了一个包,边上也没什么人。我就慢慢走在沙滩上,风吹在身上软软的,特别是海浪的声音,一层一层‘刷’过来,非常有层次,非常立体,太好听了,我都觉得有催眠的功能了,我觉得这种声音,能‘治愈人’,我要把它们录下来。”他把自己的录音作品传到网上,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声谷,意思是“峡谷里的声音”。

近八年来,声谷足迹遍布中国7个省份,制作了超过7000条野外声音素材。杭州的千岛湖、安吉、临安,舟山,江苏、安徽、湖南、安徽、江西、广东、广西,都留下了声谷扛着收音设备的身影。“接下去比较想去西藏、新疆、甘肃和东北录音。”声谷说,“我一直在寻找大自然声音的路上,为更多人提供与自己对话的栖身之所。”


声谷在野外放置的收音设备

《远山狗吠》《棕叶下的雨》《干净清透的江水》《火堆渐渐熄灭》……在听者心里,声谷为他们在深夜里点起了一盏小灯。有听者给他留言:“治愈了我十年的睡前孤独症”“以前家里的卧室后面是一片玉米地,梅雨季节的夜晚雨打在叶子上,就是这样的声音。古人认为很多东西,如果是听,用耳朵,是用了心。用心的东西,就婀婀娜娜,就枝枝蔓蔓了。”

深夜emo,何以被声音抚慰?

为何声音会带给人们如此美妙的体验?听觉生态学先驱沙夫(R.M.Schafer)有个动人的说法:“听是一种远距离的触觉。”想必你也有过因为某一首曲子、某支歌,或电台主播深夜里的声线而浑身起鸡皮疙瘩的经历。当耳朵(鼓膜)接收到声音的那一刻,其实你的身体已经浸润在声场中,鼓膜不过是对声音最为敏感的那部分罢了。

针对这种体验,哲学家杜威也有精到的阐释:“声音来自身体之外,但声音本身却在近旁,与人亲密接触;我们感到一种贯穿全身的振动的冲击。”人们常用“如电流穿过身体一般”来形容自己听到好音乐的感受,也是这个道理。


声音易触发人感性的一面。《声音》一书的作者米歇尔·希翁对此的解释是,“声音是一个感觉,是感觉器官的经验。”它常与想象力紧密相连。可以说,当人们听到时,世界触动了他们。就像莫言在题为《用耳朵阅读》的演讲中表达的那样:“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他认为听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他关于文学、艺术的想象,令他的感受更多元。

王朔曾回忆他初听邓丽君时的感受:“听到邓丽君的歌,毫不夸张地说,感到人性的一面在苏醒,一种结了壳的东西被软化和融解。” 余华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也谈过他聆听《图伦加利拉交响曲》时的心理活动:“这部将破坏和创造,死亡和生命,还有爱情熔于一炉的作品让我浑身发抖,直到现在我只要想起来这部作品,仍然会有激动的感觉。”


《卫报》的一次调查中显示,越来越多用听获取信息的人表示,他们在那些以前不会注意到的、所谓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听到了真正发人深省、具有深刻见解的句子。

身处高效的现代社会,当视觉的规训让人习惯于迅速搜集画面信息,做出有效判断,听的非功利意味则凸显了它的脉脉温情。德国美学家韦尔施说:“核查、控制和把握属于视觉,听觉则要求专心致志,意识到对象转瞬即逝,并且向事件的进程开放。”视觉亲近认知与科学,听觉则亲近信仰和宗教。


听觉文化研究学者王敦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看”需要你进入它的世界,“听”则是主动进入你的世界。

喜爱睡前看剧、看小说的人常说,“越看越精神了。”这是因为在视域下,观看者需要调动注意力,尽可能地去接收、思考外部信息,让大脑中枢处理它们,一刻不停;

而习惯睡前听书、听电台的人,很多都有“秒睡”体验。一位有七年夜听史的程序员跟我描述她的感受:“(夜听)是一种类似BGM(背景音乐)的存在,听主播交谈的同时,还不妨碍简单思考点自己的事。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意识就开始模糊了。”这时听已不再是纯粹的工具,它甚至提示了今天人类生存的要义:当整日劳作结束,在每天最后的时分,不妨将注意力从外界重新投回自身。


在理性当道、鼓吹效率的年代,选择用耳朵感性思考,唤回来自母体的本能,是一种文化复归式的浪漫。信声音者,得声音慰藉。

茨威格说:“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如果说孤独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病,已成为个体的宿命,那么,借助科技手段遣散睡前的“孤独感”,或可视作现代文明对个体的补偿。

十余年来,喜马拉雅一直是人们夜听的好拍档。喜马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收听用户由Z世代、90后和80后组成,其中18-35岁年轻人占比41%。广播剧、人文经典、悬疑科幻是年轻人最爱追听的内容。

每晚,近五千张适合睡前聆听的优质节目/专辑,陪伴兴趣各异的用户,惬意地滑入各自的梦乡。睡前听一会儿喜马拉雅,驱散孤独感放松入眠,已成为亿万用户睡前的仪式感。本月世界睡眠日,喜马发起“夜猫不emo——睡前听喜马拉雅,每只夜猫都好眠”活动,将适宜晚间食用的精神食粮,悉数奉上。


两百张收藏级睡前专辑,承包你全年365天的好睡眠。步入“404情绪博物馆”,听知识偶像河森堡探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打开三联官方播客“霞光里FM”,听到最先锋的文化视角;


雨声催眠、正念冥想、极简清音,助你轻松入睡;《人世间》等大热影视原著有声剧,亦是你睡前的飨宴。


屠格涅夫曾说:“睡眠像是清凉的浪花,会将你头脑中的一切污浊荡涤干净。”每一晚的睡眠,都值得珍重;每一次的睡前时光,也都值得被视作精神宵夜,用心品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女生回复听歌听emo该回复什么

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而难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笔者最近关注最多的是音乐方面的软硬件,化繁为简是一种趋势。如果你想要更快捷地获取符合自己心情状态的音乐,那么猎云网推荐你试试emo这款音乐App,它可以识别你的情绪,更精准地推送合适的歌曲。

【猎云网北京站】4月1日报道(文/卫清)

笔者最近关注最多的是音乐方面的软硬件,化繁为简是一种趋势。如果你想要更快捷地获取符合自己心情状态的音乐,那么猎云网推荐你试试emo这款音乐App,它可以识别你的情绪,更精准地推送合适的歌曲。

简单来说:用户打开emo,扫描表情,然后听歌。。。这就是全部。相对应的,emo的交互也很简单:左滑暂停,右滑下一首,下滑收藏和分享,上滑或者点击左下角的表情符号,可以切换心情,红心电台里是通过上滑收藏来的歌曲。

具体说来:emo会通过你的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来扫描你的脸部,然后与云端的大数据进行匹配,推算出你当下的心情。经猎云网试用,情绪的准确度也是比较高的,除了愉快和悲伤,还能够识别平静、困惑、惊讶、愤怒、恐惧等等。顺便说一下,emo的脸部识别技术由一登团队提供。所以,软件也可以通过一登来刷脸登录。

emo得出你当前的心情之后,后台曲库会通过算法与你的心情进行匹配,从而向你推送符合你当前心情的音乐。emo的曲库里,,每一首歌曲都由用户人工打上了心情标签。这些标签数据来源于emo团队旗下的另外一款产品“落网”,落网目前已经有上百万的用户,这些用户不仅验证了歌曲的内容质量,还保证了歌曲数据的契合度。

需要简单介绍一下的是,落网是一个具有十余年历史的个性化音乐推荐平台,致力于发掘这个时代里朴素、有质感的声音,让更多的独立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落网”App上线半年后,已有超过上百万的用户量,在业界内有相当好的口碑。创始人胡建国曾在08年oppo和某知名唱片公司负责过多款音乐产品,具有丰富的音乐行业从业经验。据介绍,在接下来的的版本迭代中,还会加入更多富有创意的新功能!

其实,emo也是一款诚意之作,emo 不仅具备中英双语,还同时上线了 ios 和 Android 版本。而且,当你通过emo分享音乐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时,你的朋友还能够看到你当时的心情。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你的情绪,emo会在你分享出去的页面里会用一段文字来诠释你当下的心情。不同的人打开看到的文字都是不一样的,它可能是一句歌词或是一首诗。

猎云网也了解到, emo的名字来源于英文单词emotion的简写,胡建国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emo中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并获得最好的音乐体验。而且做出emo这个产品也是希望与落网形成一个互补,希望通过emo来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用户。

这里也不难看出落网的尴尬:由于落网做的是较为小众的独立音乐内容,它从来没有过爆发性增长,用户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所以,即便已经渐渐增长到 200 多万的用户量,并没有获得外界(投资者、乐迷、媒体)的足够关注。

据胡建国介绍,落网 App 即将迎来比较大的一次更新,这次的迭代后落网的整体定位和模式都会更加清晰。团队希望在迭代后能够以落网和 emo 两个产品去尝试新的一轮融资。

猎云网:关注创业公司,原创科技博客!【我们帮助任何有梦想的创业团队!。承诺:完全免费,谨防假冒。】

想了解更多创业创新知识,快添加猎云网微信公众账号: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可以听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