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总夸杨紫演技炸裂?

对于演员来说,“演技炸裂”这个词,可能是网友给予他们的最高赞誉了。

但频繁的用在流量明星身上,实在让人感到不适。

大抵是近两年人们对于流量明星掺和影视剧的反感,格外放大了自己的情绪。

这其中也不乏粉丝们对偶像的殷切盼望,类似于老母亲看到自家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忍不住向邻家极致炫耀的劲头。

以杨紫为例,但凡是哭戏场面,网络上总能出现相当规模的“演技炸裂”的吹捧。虽然她的粉丝一直以她为荣,她在同时期的小花中,也确实优秀,但并不代表她能承担得起“炸裂”“教科书式演技”这些最高赞誉。

知乎网友对她的评价是,“流量中的演员”、“演员中的流量”,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在流量明星中,杨紫绝对是认认真真去演戏并且一直在进步的。但在演员中,杨紫又过于消耗自己的资源,偶像剧一部接一部,角色大致雷同。

她想做个真正的演员,却走着杨幂那样的流量之路。

你也许会疑问,演偶像剧有什么不好,至少能收获超高人气。

事实上,很多偶像剧的编剧和导演并不是很明白某些场景应该配合怎样的表现。

这就导致了——演员找不到角色共情点。

所谓共情点,杨紫早就意识到了,但她没有办法啊!(后面会有详细分析)

哭戏——毫无疑问被人们定义为检验一个演员是否有演技的试金石。

杨紫是北影毕业的正规科班生,又是童星开始起步,经过系统训练的演员,通常表演风格更倾向于“表演派”,即是在学校时,老师就会教你“哭的时候应该怎样快速调整情绪,如何能做到在合适的时机刚好落泪”。

聪颖的杨紫在哭戏方面还算比较得人心,至少她可以快速酝酿出情绪,哭出真正的眼泪。但若不偏不倚的评价的话,杨紫在某些场景中的表现确实过于夸张。

这当然和导演、编剧的意向也有很大的关系。

偶像剧里通常都有一个烂俗的情节:生死离别时,角色会绝望哭泣并不停的大喊:不要走,不要走……或类似的台词。

我相当费解,一个人真正哭得不能自己的时候,说得出那么多话吗?而且还是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

这完全突破了人类的生理极限啊。

《天乩之白蛇传说》中,杨紫有一段哭戏是这样的:

声嘶力竭的哭喊,台词一大堆,但是眼泪明显跟不上节奏,这一段完全是在卖力的演出悲怮情绪。

只有瘫坐在地时,杨紫的情绪才真正到了位,因为这个时候她不需要记太多台词,可以让情绪充分宣泄出来。

后来杨紫说(以下为大意),这部剧里有很多哭戏是自己觉得没必要去那样哭的,因为导演要求这个时候必须哭,一边喊着台词一边还得嚎出撕心裂肺的感觉,那么只能硬逼着自己去表演,但实际上很缺乏“共情感”。

她更喜欢让眼泪自然而然的流下来,不刻意煽情。

如果演员自己都无法共情,观众又如何能够共情,仅凭声嘶力竭的干嚎就是“演技炸裂”了吗?这种评价恐怕连杨紫自己都不敢认同。

但在《香蜜沉沉烬如霜》里时,杨紫的哭戏就比较收放自如,笑着落泪、绝望的落泪、纠结的落泪、带着恨意的落泪……各种复杂情绪都试了个遍。

这对于演员来说也是非常过瘾的体验。

偶像剧金牌配音季冠霖曾坦诚的说过,自己在配音时遇到很悲情的台词场景时,也会哽咽、哭泣,然后音调就会不由自主的改变,甚至都说不出话来。

为了更好的配合演员的表现,她必须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遇到孙俪这样的还好,甄嬛的台词可以和哭戏配合得天衣无缝(《甄嬛传》里的哭戏,几乎是没有台词的)。遇到另一种完全没进入情绪的演员,就出现了奇怪的效果:语调足够悲怮,演员的脸却夸张至极(或波澜不惊),甚至还有一丝想笑。

早期的琼女郎刘雪华,算是深刻领悟了流泪时准确卡点的精髓。并且可以把大哭和声嘶力竭同时进行。

导演让她在哪句台词的时候掉泪,她就会精准的在那一两秒掉下泪来,泪珠比别人更大颗,落地有声——砸地板上有啪啪的响声。

这是她的天赋,平日里就总是一副泪汪汪的模样,据她说,自己的眼睛本身也有些问题,眼泪天生比别人多。

除了天赋之外,像她这样能够将眼泪酝酿在眼眶中,在合适的时候掉落,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表演派”——她不一定是进入了这个角色。而是通过借鉴情绪的方式在5秒钟内落下泪来。

这种演技非炉火纯青的功力而不可得,更是导演最稀罕的演员。

由于早期台湾偶像剧的格局和时代背景,导演对情绪表现得格外夸大,当时观众也很吃这一套。

所以很多琼瑶苦情戏里,一些不需要掉泪的场合也被要求掉泪,哭起来撕心裂肺、嚎起来歇斯底里。但像刘雪华这样,哭再厉害也不流鼻涕,更不糊妆面的,几乎没有。

刘雪华哭戏绝美不花妆的绝招是:流泪时先聚集足够的量,然后微微低头,让泪水不经由脸颊,而从下眼眶直接掉落下来。

但绝大部分演员,无法在(好不容易)酝酿出情绪的时候,还记得怎么保持最美的姿态。

观众还是很理解的,杨紫哭花了妆,我们称之为“没有包袱”的飙戏,朱一龙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哭得掉鼻涕,被网友称赞。

其实都没错,从生理角度来讲,泪腺与鼻腔相同,泪水量大的时候,会流入鼻腔混合一部分黏液经由鼻子流出来,这种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反而能直观的证明演员是真流泪而不是点了眼药水。

被演员赋予了灵魂的哭戏,能瞬间将角色情绪戳进你的心坎,也就是共情。

《白鹿原》里张嘉译扮演的白嘉轩,在得知仙草染上疫病(当时无法医治)时,他悲呛、彷徨、六神无主,拼命地忍住眼泪,几个“不行啊”,让观众的泪水瞬间决堤。

有层次感的哭戏,只需要简单的台词,甚至没有台词,就足以让人共情。

对比整个行业演员的表现,墨君以自己的方式将演技由高到低区分为四档:

体验派其实也分了两种,广泛来说就是演员全身心体验角色,做到了戏里戏外难以区分的状态,堪称神级演技!这对观众来说是真正的享受,看他们的表演时绝对不会出戏,但对演员来说却不尽然。

史上最拼的小丑扮演者希斯莱杰,就是因为无法抽离角色,患上了抑郁症,最终过量服药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体验派虽然能让自己最大程度贴合角色的情感状态,看起来更自然、生动,但是也会让他们过度沉浸在角色当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摆脱掉角色生活。

如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她本没有太多表演经验却天生具有忧郁的气质,在剧组几年的集训当中如鱼得水,直到和林黛玉合二为一。

她说:“我能从上万竞争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也是因果缘分。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本上。如果追溯到前世,也许会更奇妙,说不定我们就是一个人呢”。

离开剧组之后,陈晓旭在另一部电视剧里也扮演了一个相同气质的角色。

有人说她拒绝治疗癌症继而出家,都是因为受到了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影响。实际情况无法考证,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个书中人物自她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影响到她,以致于定格了她整个人呈现出来的恬静气质,一辈子都没有改变。

拍完戏之后能够及时抽离的人,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演戏归演戏,尽量不要影响自己后续的生活为好。

这一点可以参考舒淇,她进入角色快,抽离得也快。导演不喊卡,她可以一直不出来,但拍完戏之后该干嘛就干嘛。

表演派多常见于表演系科班出身的人,在学校里,他们就已经知道要如何有效的酝酿出情绪,以最快捷的方式入戏。

他们基本都能稳定的发挥,导演和观众都很满意,但他们偶尔会显得如同话剧表演一般夸张。

愈发拘泥于表演模式的周一围

情绪不再是遵循于自然的表达,而是有一些固定的条条框框,但凡是学有所成的人,出道后都能做到中规中矩,偶尔出彩。

尝试钻研过多种类型角色的人,最终能成长为炉火纯青的状态,完美抹掉表演痕迹。这个时候,他们就成为了“老戏骨”,几乎能和体验派不分高下了。

这也是年轻演员最常出现“演技炸裂”的一派。因为很多年轻观众并不能区分声嘶力竭的哭喊与润物细无声的悲怮,哪一种更打动人心。

或许这些感受也和人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年轻的时候容易受到琼瑶剧式哭喊的感染,阅历多了之后,才能明白那种哭不出声的痛楚,更能戳进心扉。

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杨紫的表演风格属于表演派,但只要脱离了导演的桎梏,她可能会给人惊喜。

比如《亲爱的热爱的》其中有一个片段,杨紫饰演的佟年在得知韩商言(李现 饰)要与她分手时,她很委屈的哭了,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情,这种难过的情绪自然而然,很容易就把观众的情绪带入到戏里去——就如同我们自己在亲身经历一样。

我想,杨紫已经能够知道自己该选哪一种路数最适合自己。只是身在演艺圈,半点不由人。

遇到开明的导演会有充分的发挥空间,遇到“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情况,只能配合起来干嚎到底了。

这种时候还尬吹“演技炸裂”就非常的不合时宜。

没有系统训练过的演员,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娱乐圈,并且天赋极高的,起初大多是依赖派,找到正确的路子之后,他们可能会成长为更高级的“体验派”。

依赖派可以参考早期的倪妮。《金陵十三钗》中倪妮的表现是她从影历史中的高光时刻,但她这次的成功多数依赖于导演的悉心指导。

倪妮当时在南外读书,表演经验一片空白。被张艺谋选中之后便利用寒暑假进行了三年的秘密培训,大四的时候才开始正式拍戏。

一个没有演戏经验的大学生如何演出风情女子的神韵来?

张艺谋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毕竟他是第五代导演中最善于拍女性的人。倪妮就是这样被挖掘出了另一面,变成了摇曳生姿的南京女子玉墨:一抬眼、一回眸,都是万种风情。

脱离了张艺谋之后,倪妮竟然不再有拿得出手的高分电影。日常花路也是越走越偏,最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变成了“网红”一样的存在。

直到《宸汐缘》播出,倪妮才真正掰回了大家对她的偏见。从心碎绝望到接受现实,这一系列的眼神变化仅在十几秒之间,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陷入了共情。

以前在拍摄哭戏之前,倪妮需要看一整夜的悲情电影催生情绪,自己在家哭了很久,到了第二天因为情绪过度释放导致几个小时都无法进入角色,耽误剧组拍摄而内疚得大哭。

这真的是一种很傻很天真的入戏方法。

如今的倪妮只需要自身融入所扮演的角色便可收放自如。她找到了合适自己的体验方式。

从依赖于导演才能超水平发挥,成长到靠自己的演技拯救一部作品,倪妮和张震的精彩表现让前奏拖沓的《宸汐缘》成为了“真香”现场。

正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科班训练,倪妮反而隐隐有了“体验派”的势头。与同时期的“中花”比较,她还有更多的潜力等待发掘。

保守派以郑爽为代表,她是真正的科班出身(与杨紫同一所学校),在学校还获得过优秀学生三等奖奖学金,可以说最初的郑爽是获得过肯定的。

大二时,郑爽参加了杉菜一角的海选,并正式开始入圈的第一部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的拍摄。

《流星雨》的爆红奠定了芒果台自制雷剧的鼻祖地位。尽管在狂轰滥炸的营销策略下,它成为了年度现象级爆火剧,剧中一众角色都红(又黑又红)得一塌糊涂,但依然掩盖不了整部剧的沙雕气息。

只是当年郑爽的这个角色比起其他人幸运太多,喷H4的、喷剧情的,铺天盖地,唯独很少人去喷楚雨荨这个角色。但凡提到她,都会形容为“灵动、可爱”。

比起其他同期出道的演员,她幸运到几乎找不着北。不知道是因何原因,郑爽竟然还在《青春斗》里采用了原声出演!我为何用“竟然”这个词,这是因为平日里听郑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话就吐词不清晰,更何况去演绎一个荧幕上的角色。

糟糕的台词功底让观众怨声载道,不看字幕基本无法听清郑爽在说什么。好歹也是在学校演过话剧的,怎么就越学越退步呢?

出道就拥有超高话题度,资源好到同行羡慕,却数十年如一日的在扮演楚雨荨。但又由于同类型角色演绎过多,近几年不仅失去了楚雨荨的天真灵动,还多了些矫揉造作之感。

藉由《流星雨》出道的演员各有发展,没想到当年比较没有存在感的俞灏明,被大火毁容后还沉淀了下来,走上演技派的路子。

男主张翰一直在霸道总裁的美梦里不愿醒来,与郑爽的路子是同一挂:固守成规。所有的剧都在演慕容云海。直到《战狼2》中才让观众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

几乎所有人都在寻求突破。

十年了,郑爽却还丢不掉“灵动、可爱”的标签。嘟嘴、咬唇、瞪眼三大法宝走遍天下,无论在哪部剧里都脱不开这个套路。最后因为演技受到质疑,还发出了“挣完钱就走人”的言论,让一众网友目瞪口呆。

保守派在演艺圈存在很多,只不过有些人起点比较高,之后还能保持较高的水准,因此所遭受到的非议也不多。

保守可能是遭遇了瓶颈,也可能是沉迷于让自己爆红的那部作品角色当中,沾沾自喜。

胡歌当初差一点就成了保守派,《仙剑》系列爆红之后,接连拍了几部类似角色的电视剧,演什么都脱不开李逍遥的影子。在观众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自己先反应过来了。

于是他推开邀约专心去演了一年的话剧,瓶颈期一突破,便为观众奉献出了《伪装者》、《琅琊榜》这样的转型之作来。

演员的功底再好,也要依托于作品和角色的魅力。同类型剧很难激发出演员更多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就“油”了,你再难以从TA身上看到真诚的演技。

所以说一直演同类型剧,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废功的行为,例如杨幂演了那么多偶像剧大女主,为何人们津津乐道的仍然是当初那个跳脱的雪见,或是隐忍的雪鸢?

无论白浅、扶摇,还是乔菲、童薇、傅函君……这些角色都有着相同的影子,职场剧更是披着商战的皮,从头到尾的谈恋爱。

唯独雪见和雪鸢以及郭襄这几个角色比较返璞归真,让杨幂有了些层次感。

对了,近几年演技炸裂这个词也经常会出现在杨幂身上。但事实上,靠画个狰狞的妆容,展现出扭曲的面孔,就算得上是演技炸裂了吗?太脸谱化了!

大多数演了多年偶像剧的明星都愿意转型,有一部好的代表作才能真正从流量明星中脱离出来。

但她终究还是没有转型成功,《逆时营救》、《宝贝儿》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许杨幂错认了一个事实:扮丑、扮邋遢、凹敬业人设并不是证明演技的途径。

引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文艺片不是镀金片。

由于过多的演同类型剧,她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演技套路,被偶像剧磨灭了挑战更多可能的心境。

像李易峰那样尽早跳出舒适圈,才能顺利转型啊!

现在的杨紫,正在持续输出偶像剧角色,也不断的听到“演技炸裂”的赞美之声。听得多了,难免沾沾自喜而失去初衷。

她现在还算清醒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以后呢?若被资本捆绑不能及时实现想法,最终也会如杨幂一般,困在演技套路里成为习惯,再想要转型而无能为力。

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演技炸裂”这种夸张的形容词,拜托不要随便套用到还在成长的年轻演员身上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紫演技不如赵丽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