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大师有蒋龙吗?

大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印象,往往浓缩在苏绣、油纸伞这些日常的物品里。潮流迭代中,非遗越来越淡出视线,这些传承上百年的老技艺面临传承的危机。而它们集体出现在「微拍堂」,多了一种可能。

传承与革新从来就不是完全对立的。互联网可以将封闭的小山村和大世界连接在一起,也能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继续得到沿袭。95后小伙陈铭迪原本因为疫情赋闲在家,当受邀把大师亲工的紫砂制品卖到微拍堂上,他不仅做到月销两三百万,还让非遗匠人被更多人知道。这对于老一代的手工艺人来说,互联网可以让他们的手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新技术的光芒并不会遮蔽时间的痕迹。对于传统来说,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挑战。

宜兴人都知道,丁蜀镇有一件了不得的东西——紫砂壶。

自历史上金沙寺僧首开紫砂滥觞,到顾景舟先生与紫砂的故事被人耳熟能详,紫砂壶在实用器基础上,一直承载着人文哲思与文化脉络,与共生的茶文化一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

在陈铭迪看来,用最好、最合适的泥料,最传统的手艺,最虔诚的态度,做出来的壶才会是带着美感与灵魂的。“这些才是紫砂的价值。”

陈铭迪是宜兴本地人,2020年年中加入微拍堂,是「壶掌柜紫砂」店铺的负责人。

此前「壶掌柜紫砂」店铺整体情况并不算特别良好,即使是第一时间参加了直播,营收也只是堪堪持平,“老板都想不做这行了”,但陈铭迪一接手,没多久情况就大为改观。

“之前为什么卖不好?因为我们家的壶贵。”陈铭迪很坦诚地说,作为微拍堂中紫砂类目直播间客单价最高的商家,他的确有底气说这样的话,“我们的壶基本都是大师亲工作品,最便宜也在大几千,五位数的是常态。”

直播间里,陈铭迪经常和观众说的一句话就是“陶瓷不与瓦罐论”。他甚至会在直播间中直接用玻璃器皿茶具。

“你愿意买市面上的机工壶、灌浆壶,那是你的事儿,我这儿不卖。”在陈铭迪看来,凝聚着匠人心血的紫砂作品,在基础的商品价值之外,就是比机器制品蕴含了更多价值。“这其实是收藏界的一句行话:好的东西自己会说话。”

陈铭迪把卖出一把壶,叫做“结缘”。他觉得,一把壶被一位懂它的藏家买走,就是缘分。

这也是他在直播中一直坚持的方法,“别絮絮叨叨地就想着卖,我们泡杯茶,请匠人大师聊聊紫砂文化,谈谈自己的创作理念,对着壶慢慢聊,喜欢紫砂、认同紫砂的人,自然会来的。”

一把紫砂作品,抛去构思的时间,正常手工制作的时长需要2到5天的时间,复杂作品的制作工期可能需要一两个月,“所以好作品是真的没有量产的,你问为什么贵,这就是贵的原因。”

如今,「壶掌柜紫砂」店铺深度合作的宜兴各职称紫砂艺人有两百多位,更有获得过国大师、省大师荣誉的匠人。

“这里有个故事,就是有个别平台卖得不错商家,邀请了某位制壶老师去直播,老师的作品的确卖出去了,价格也不菲,但是这位老师回来就被相熟的同行笑话了:‘你怎么会去那个直播间?’因为这个商家的主营是半手工壶,平时打着纯手工的名气在卖。”这种名不副实的事情,陈铭迪从不会做。

如今,回看许多民间艺术传承人当年的选择,颇有一种宿命的意味。既是他们选择了命运,亦是命运选择了他们。

现在,陆慧军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国际紫砂工艺美术大师......一长串头衔背后,陆慧军还是「壶掌柜紫砂」店铺的签约匠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尚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下。年少的陆慧军顶替父亲工作来到工厂学习紫砂技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陆慧军每天重复着简单却沉重的工作。正是这一段经历,让陆慧军对紫砂有新的认识,慢慢在工作当中发现其中的乐趣。

“做的东西大家比较喜欢,也出口了很多国家,感到有很大的成就感。”说到这里,陆慧军不禁拔高了语调。

从打下手,到独当一面,陆慧军用了三年。“我经过顾绍培,蒋龙等名师指导,他们时常提醒我,手艺人要精益求精。”

陆慧军说,瓦匠有图纸,木匠有尺杆,但紫砂壶全得靠经验。凭着他诚实的人品,靠着一双布满老茧的「匠人手」和精湛的紫砂技艺,陆慧军积累了一批忠实的顾客。

“紫砂是几乎整个丁蜀镇家家户户都从事的行业。一起学艺的有19个人,大部分还在从事这行。紫砂是我们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人去传承。 ”陆慧军说,即使现在年纪大了,每天还是会制壶3-5小时。

选择了传统手艺这条路,注定过得与他人不同。一般人的工作是与人较量,而手艺是与时间较量。

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早年间紫砂制品只是一件冲茶器皿,对艺术性要求不高,但时代变迁,如今人们常把紫砂制品作为一种雅玩,被收藏爱好者所珍视。

老手艺,加入了现代的元素,从而具有了对抗时间的力量。陆慧军说:“现在我们会去寻找好的题材,好的泥料等等,跟着时代去创作,满足收藏需求。”

我跟陆慧军谈起互联网对靠手艺吃饭的人的影响,他说:“互联网的意义在于将散落的个体有序的整合,宛若串起珍珠的丝线,互联网时代的手艺人就是用个人的喜好来聚集散落在各处的同好一起向目标奔赴,微拍堂正是如此。”

对非遗传承人来说,往往对遗失的技法充满偏执。陆慧军创作了一把「吉字壶」,因为传统技法失传,这把壶从筹划到制作成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清末年间有一位大师做过的活,当时是贡品,它叫龟背底,古代说长寿底,就像一个龟一样,但是后续再未出现,所以我把它复原出来,重新现世,让我们下一代人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知道,紫砂壶有那种技法,这就是传承。”

有时候觉得,紫砂壶,真是好白茶和好岩茶的命定克星。

你明明是一款又香又淳的新茶白牡丹,结果给紫砂壶一泡,不但香气变淡了三分之二,连汤水里的清鲜灵动之感也没了。

泡出来一股沉闷的味道,不懂白茶的人,还以为是“汤水淳和”,是“至高境界”。

估计还要感谢紫砂壶,把白茶泡得这么好喝!

诸葛孔明要在这里,估计又得被这些不明真相的无知群众,怄得吐血三升而亡。

到了秋白茶,紫砂壶一样“毁茶不倦”。

秋白茶原本是甜花香十足,汤水淳和绵软, 盖碗冲泡时稍微坐杯一下都不会苦涩的耐泡型白茶。

但一入了紫砂壶的肚子,便从此豪门深似海——甜香变得又淡又浅,汤水里的淳和感、果浆感也没了。

只有乏味苍白的茶汤,伴着残留的甜花香,仿佛没有个性的灵魂。

喝着这茶汤,像是隔着一层烟雾在看对岸的彼岸花,总是朦胧朦胧,恍恍忽忽,不那么真切。

平白浪费了秋白茶那爽利的性子,鲜艳的风姿。

有人来抬杠,说,茶汤泡出来苦涩,不是紫砂壶的问题,是茶叶的问题。用跟紫砂壶同样体积的盖碗,投同样重量的茶叶,坐杯同样的时间,倒出来的茶汤也照样苦涩。

并偷换概念地举了个栗子:比如武夷岩茶审评的时候,一闷就是两三五分钟,倒出来的都是苦涩味的茶汤。

于是自顾自地得出了结论:既然盖碗泡茶也可以泡得苦涩,那么,紫砂壶把茶泡得苦涩,就不是罪大恶极,是可以饶恕的。

这逻辑,简直太强盗了。

因为所有容器闷泡都会泡出苦涩的茶汤,于是紫砂壶泡出苦涩的茶汤就是正常的?

照这么理解,那么,因为大家出门都没戴口罩,于是不戴口罩就是正确的行为?因为所有人隔离在家里都觉得闷,于是就应该大家都解除隔离?

这是用强盗逻辑在证明强盗逻辑。

不能因为“法不责众”,就用“众”来逼迫“法”,从而让罪恶逍遥于法外。

也不能因为很多茶具闷泡后都会苦涩,来抵消紫砂壶的苦涩。

苦涩就是苦涩,不合适就是不合适。

如果紫砂壶泡茶真的好,那为什么武夷山的茶叶店里,掌柜基本都用盖碗泡茶给客人喝呢?那为什么去福鼎买茶,去云南买茶,都没见过店家用紫砂壶泡茶给客人呢?

这几大茶区的掌柜,难道,都是傻子么?

大家都不选择的东西,必然有它不被选择的理由。

并不是某些人用几个强盗逻辑,就可以混淆视听的。

既然盖碗泡茶,坐杯后也会苦涩,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紫砂壶可以长期用于日常泡白茶和岩茶了呢?

紫砂壶泡茶苦涩,是常态。

而盖碗泡茶苦涩,不是常态。只有坐杯闷泡后才会出现。是偶然为之。一旦快出汤,便不会出现苦涩味,除非茶叶品质实在是差。

其实这就是个概率问题。大概率和小概率的问题。

在茶叶品质没有问题的大前提下,在正常不坐杯的情况下,用白瓷盖碗和其它的茶具泡茶,出现苦涩味的概率,大概是20%。

而用紫砂壶泡茶,出现苦涩味的概率,大约是50%-70%。

也就是说,如果你一整年都在用紫砂壶泡茶喝,那你喝到苦涩味茶汤的天数,大约有182.5天--255.5天。

而如果用白瓷盖碗泡茶喝,一整年下来,喝到苦涩味茶汤的天数,大约是73天。

当然这还是由于发挥失常,不小心坐杯所致。

大多数时候,如果用白瓷盖碗泡茶,只会泡出又香又滑的茶汤,跟苦涩味那可是隔着一条银河系那么远的距离。

这是这些年,我在每天的泡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数据。是村姑陈的泣血经验。

是无数次的对比,同样的茶,同样的容量,同样的时间,以及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容量,反复对比的结果。

偏执的人仍然可以不相信村姑陈的研究数据,那你就继续用紫砂壶泡茶好了,泡出苦涩味的茶汤,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

那么,盖碗审评时亦泡出苦涩茶汤,这是否能成为紫砂壶脱罪的依据呢?

能不能说审评时茶汤也很苦涩,所以紫砂壶泡得苦涩,可以被原谅?

审评是一种特殊的喝茶方式。它只在特殊的时间,在特殊的场合,为特殊的目的而存在。

往简单了说,审评,是为了挑选出好茶,而进行的一种对茶的考试。

就像铁人三项赛,让选手们经历了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最后选拔出优秀者,表彰颁奖。

就像一个综艺节目,让所有女明星卸了妆,穿上睡衣,比拼谁素颜最美。

因为一次审评,参评的茶叶数量是很多的,如果像在家里品茶那样,一款一款地泡,一冲一冲地喝,喝到最后再验看叶底,那这几百上千种参赛的茶叶,专家们审评一年,也审评不完。

所以,必须得快,抢时间,讲效率。

审评时,用大量的时间,让茶叶坐杯,闷泡,只为了尽快让它所有的物质释放出来。

在这仿佛卸妆般的闷泡中,让茶叶的“妆”,都褪下来,呈现出最真实,最本真的一面。

看叶底的颜色,看叶底的软亮程度,闻叶底的气味,这些都是在正常冲泡时,需要费一两个小时才可以获得观察条件的。但审评只需要泡三泡,十来分钟就实现了。

可见,审评的标准,目的,要求,条件,都跟平时喝茶,大相径庭。

审评,只是专家的工作。

喝茶,才是凡夫俗子的雅兴。

我们不会平时呆在家里就来个审评,那太矫情。

故而,也不可以用审评这种特殊时期泡出来的茶汤,来推论白瓷盖碗泡茶容易苦涩,比而给紫砂壶甩锅。

有人说,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是个谬论。

双气孔结构,它是极容易影响茶汤的滋味的。

紫砂壶,“紫”,是说颜色;“砂”,是说性质。

由于有了砂这种属性,紫砂壶,便与普通的陶壶泥壶,多了一个孔状结构。

紫砂器的气孔有两种: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四周的石英,粘土等单一矿物与团粒之间构成的链状气孔群。另一种气孔是团聚体内部构成的微细气孔,是团粒内部各矿物之间在烧结过程中,因收缩不同等而构成很多的渺小气孔。

所以,紫砂壶才有了泡养后会润度高的这种特点。

就像红木家具的包浆,不也是由于表层的毛细孔会吸附油脂的缘故么?若是拿块玻璃,磨擦三五年,照样表现平静光滑,包不起浆来。

那么,紫砂有了双重气孔,在泡茶时,便容易让茶叶的香气和汤水,吸入泥料的毛孔中。

茶叶内的香气等多种物质,会在紫砂壶内部保留下来。

于是,天长日久下来,一把经年累月使用过的紫砂壶,就算冲入开水,倒出来的,也会是带着淡淡茶香的“茶水”。

那么,若是开水冲入时,壶不是空的,而是里面有茶叶呢?

那壶内早先吸入的茶味,仍然会释放出来,与壶叶茶叶浸水后释放出来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让我们喝下去。

此时,我们喝到的,便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茶汤了。

而是从前的所有茶汤留下来的味道,与这一泡茶汤的混合滋味。

这么些年,也败了不少。有民国绿泥,有紫泥,有降坡,有段泥。

最喜欢的是一只美人耸肩。最常用倒是西施。

当年有人送过一只蒋龙的壶,后来送人了。缘来缘散,去留随心。

但我并不赞同用紫砂壶泡茶。

喝茶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混杂的茶汤,不是我所欲也。

混了,便喝不准这茶的好坏,也无法得知这茶的真颜。

喝茶,还是喝个清楚明白,喝个通透的好。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