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视频编辑用什么显示器好,求种草一款专 业显示器?

编注: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正在进行中,我们为你准备了超过 50000 元的奖品,还有双倍稿酬福利等你来拿。你可以点击此处了解年度征文的更多信息。

经常逛少数派的朋友一定经常在各种文章里看到作者们晒出自己好看的桌面,不少读者也经常会好奇,少数派作者们的桌面都是怎么布置的,他们都买了哪些桌面好物?于是,我们找到了 5 位活跃于少数派首页的作者,请他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桌搭心得、桌面好物。

自从离职之后,我才有了更多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桌面。但目前来说还不算是特别满意,主要是有很多细节和基础上的东西没有完善,例如桌子不够大、一些产品的外观或使用体验还没达到预期等等。因此,你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我正在升级改造中的版本,等到未来各方面基本达到了我满意的效果之后,再来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桌面必不可少的就是电脑、显示器和键鼠「生产力四大件」了。

由于我日常的工作多偏向于文字类型,同时还有开 Windows 虚拟机玩游戏(上古的 RTS 游戏,对配置要求不高)的需求,因此电脑依然还是旧的 Mac mini 2018 款,并没有升级到 M1。这台 Mac mini 购买时是最低的 8GB 内存,我自己升级到了 32GB,目前使用来说还是十分流畅,没有出现过爆内存的问题。

显示器则是我自己 DIY 的一款显示器,面板是 LG 32UL950 的同款,4K 的分辨率,Nano IPS 技术,色域达到了 98% 的 Display P3。同时,我还选用了一个与 Pro Stand 风格类似的底座,从正面看上去的效果非常棒。不过,显示器的背壳和驱动板我还没有很满意,日后会针对这两个部分进行升级,主要是换成原装显示器的雷电 3 驱动板,再自己去定做一个纯平的阳极氧化铝背板,最终实现全铝合金的外观。

键鼠我选用的是罗技的 MX 套装 —— MX Keys 和 MX Master 3。鼠标这一块不用多说,配合 Logi Options+ 可以实现触控板上的所有操作,而且握持感也非常不错。键盘则是近期更换的,因为之前用的一把上千元的某机械键盘在我更新了 macOS Monterey 之后疯狂断连,所以就换到了支持优联技术的 MX Keys。我自己体验下来是没有网上说的那么惊艳,但确实是用过最好用的薄膜键盘。不知道为啥,好像如今 MX Keys 已经成了不少数码博主的桌面标配,或许用上了它之后,也会显得我更 Pro 一点?

这把 MX Keys 最终肯定也是要换掉的,最终的归宿或许还是少数派定制款键盘。

在这套生产力设备上,我偶尔还需要做一些 4K HDR 的视频剪辑或平面设计项目,因此原机自带的 256G 固态硬盘肯定是不足的。所以我还额外连接了两块固态硬盘和一块机械硬盘,再加上 NAS 的空间,存放这些项目毫无压力。

但是,要把上面这些说到的设备都连起来,也是一个麻烦事,不仅接口要足够多,而且协议也需要足够高。好在 CalDigit 推出了支持最新雷电 4 协议的 Thunderbolt 4 Element Hub 扩展坞,我只要用一根雷电线缆连接到 Mac mini 的雷电接口,就可以转接出 3 个满速的 40Gbps 雷电下行接口和 4 个 10Gbps 的 USB-A 接口,把 3 块硬盘和 1 个 4K HDR 显示器以及键鼠的接收器同时连接到电脑上。

而支持雷电 4 协议,意味着以后我更换 Apple 芯片的电脑后可以直接兼容,获得更快的连接速度和更高的安全性。

除了上面四个生产力设备,桌面上还有着不少外围的产品,以方便平时的使用。显示器左侧下方是两个无线充电底座,一个双位的无线充电板给我的两个 AirPods 充电,另一个则是苹果官方的 Apple Watch 充电底座。在这两个无线充电底座的旁边还有一个按钮和 NFC 标签卡片,联动快捷指令和智能家居,用来快速切换工作 / 娱乐 / 出门的状态。

显示器右侧则是明基 ScreenBar Plus 的控制器和小爱触屏音箱,上方是屏幕挂灯的本体,以及从少数派白嫖的监工水獭 。ScreenBar Plus 不必多说,从小米换到 YeeLight 再换到了明基,不得不说「贵就是好」还是很有道理的。小爱触屏音箱则主要是用来看时间和叫小爱同学,毕竟有时候 Siri 的中文指令简直就是智障……

另外,桌上还会常备一支钢笔,方便需要的时候直接从右侧的书架里抽出笔记本记录或签署一些文件。这支钢笔是英雄 100 金尖,平时书写起来手感很不错,仿佛找到了当年练书法时一盒一盒买的英雄 616 那种爽快的感觉。

为了最大程度利用桌面空间,这些设备和显示器我都用了一个显示器增高支架。这个增高支架是我自己 DIY 的,全都是实木。由于直接买成品的价格有些高,灵机一动想着自己 DIY 来看一套,价格便宜了好几百。在这个支架下面我还围了一圈氛围灯,可以打亮支架后方和两侧。

桌面两侧的音响是漫步者 R1080BT,用来当做电脑的外放音响。我自己来说还是挺喜欢它的,虽然音质纯属听个响的级别,但耐不住它颜值比较高,放在桌子上和其他设备也能融合得比较完美。不过也不必苛求它太多,毕竟房间里有一对双声道的大 HomePod,而且比起之前用的 Bose SoundLink mini II 还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在音箱的右声道上,我还放了一个素乐的风扇,可以在感到热的时候随时打开感受清凉。当然,由于现在是冬天,所以风扇就暂时被收进了柜子里。

桌垫原本用的是少数派送来的,但后面由于加了增高架之后空间不足,所以就自己买了一块稍微小一些的皮质桌垫。颜色我选择了粉色,放在以暖黄色灯光为主的桌面和房间里显得非常有融入感。不过浅色桌垫也有个严重的缺点 —— 不耐脏,因此基本上每隔一个月就要用湿纸巾用力擦一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和数码无关的东西,例如显示器支架的左侧是一个杂物收纳盒,右侧是一个小书架。收纳盒里是一些不便于分类的小物品(指甲刀、镊子和梳子啥的)和每天都要吃的药,书架里则是放了一些用来速记的本子和一面镜子。另外,我还专门买了个大水壶放在桌上,每天早上醒来就往里面装满 2 升的水。由于它的体积实在太大了,因此非常显眼,很好地达到了督促我喝水的目的……

承载这一切的东西是一张升降桌,平时坐累了,就可以让自己站起来一会。同时,理线的重任也交给了桌子,在下方我用了一个机柜插座和理线架,将所有的线缆和外接的固态硬盘都放在了里面。尽管我的理线法则还是比较传统的「能塞进去就行」,但毕竟平时也不会去看这个地方,所以倒也无伤大雅。只是我真的好奇,桌面上的设备看着也不多,怎么就把整个机柜插座都快给插满了呢?

此外,桌面的下方还贴了一圈 YeeLight 灯带,可以用 HomeKit 和米家一起控制,配合整个房间来营造不同的氛围感。

我是挺喜欢折腾桌面的人,但这或许是我最简单的一个桌面,因为我希望在家里有一个能够让我轻松待得下去的区域。

如你所见,显示器底下的木板似乎不太常见,连同两侧的木架本身想做一个置物架的,买回来后发现在使用置物架的基础上如果显示器仍要使用支架的话,就得留足背后空间,桌子只有 60cm 宽度,留给自己使用的区域就所剩无几。

权衡之下还是作为一个装饰品垫在下面,索性胡桃木质感还不错,也算是意外的收获。木垫的宽度加上音箱的宽度刚好和桌子相等,这样桌子就分隔成了置物区和使用区,界限分明的感觉很棒。

在桌面核心两大件:显示器和音箱的选择上,除了把预算花在性能上,我还特别在乎他们在外观装饰性上的表现,因为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你桌面是否足够好看。

显示器是一块面板为 LM315WR2 SSA1 的 DIY 屏幕,这是 LG UL950 的原装屏幕,32 寸 4K Nano IPS HDR600,除了没有分区背光,也没有过多可以挑剔的地方。除了参数,四边窄边框是它深得我心的原因,正面也没有多余的品牌 LOGO,远看颇有 ProDisplay XDR 的感觉。接口方面也十分齐全,DIY 的驱动板上也带有 C 口 60W 的反向无线充电,Mac 系列的良好伴侣。

我对桌面音箱的诉求是尽可能的小,这样搭配起其他设备不会那么违和。声擎 A2 + 正好就是小巧音箱的代表,非常均衡的声音表现,有不错的人声和不过分的低音,整体性价比挺高的。尤其在设计方面也很低调,白色的小方盒子,没有过多抢眼的色彩和元素,是一个合格的桌面摆件。

显然桌面的照度是不够支撑长期办公的,所以在显示器挂灯的选择上,我用的是 BenQ ScreenBar Plus,在显色性能上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下方的控制器足够简单,点击旋转就可以实现调节,比有些牌子戳灯上的虚拟按钮要可靠很多。

我也在木板的背部安装了 LED 灯带,请别误会,我并不是一个年轻的 RGB 战士,我对灯带的需求仅仅停留在平时开个暖光作为背景,起到一点点装饰氛围点缀的作用。

我在桌子上只留了必须存在的外设,满足基本需求。

我把 Mac mini M1 放在了桌子背面,因此正面为了保证实用的可连接性,摆放了 Dell 的 Type-C 拓展坞,需要读硬盘的时候可以直接插拔使用。平时罗技的键鼠优联接收器也插在上面,缓解一下蓝牙冲突导致的连接不稳定问题。个头上确实有点大,但好在整体的稳定性还不错。

键盘和鼠标是罗技的 MX Master 3 和 MX Key,这款薄膜键盘的打字体验真的很舒服,适合经常码字办公的人。MX Master 也是我的老搭档了,也是唯一一款几乎可以完美替代触控板的鼠标,横向滚轮搭配可自定义的缩放操控性很棒。

充电器的部分是一个第三方的三合一充电器和普通的立式无线充电器,平时主要用于充手表和耳机。不过我没有太多的续航焦虑,也很少会在这个区域里正经充电,更多时候还是在床头充电。

定位: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空间

这是我的第五个桌面,也是相对来说最简单的一个桌面,相比起年轻的时候,现在的我不太喜欢在桌子上摆过多装饰性的物件,经常性擦灰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情,最容易打理的方式还是尽量少摆物品。

我对这个桌面的定位,主要还是偏向于工作和学习,除了在非工作时间内处理一些紧急的事情外,我也会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候,泡上一壶好茶在电脑前整理一周收获的知识,或者折腾一些软件和新功能。娱乐性的事情还是交给客厅,毕竟这套配置也不太能支持良好的娱乐体验。

我想这是我心目中比较满意的桌面,清爽无负担,即用即走。

 在书桌上「驻扎起来」

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前段时间从学校寝室搬回了家里,并且打算在家住上一段时间。按照我的个人习惯,在一个地方待上超过两周的时间就不可以使用我的应急包了(这个应急包里提供了一些可供我随时开展学习工作的基本用品),而是需要搭建起一个基于书桌的收纳体系,我称之为「驻扎起来」。

好在我当初设计学校寝室的桌面布置、选择设备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移动、搬运的需求(即「模块化」,以显示器为中心搭建的桌面,周边设备可以随意增减以适应不同大小的桌面,此外设备的大小可以适应标准规格的顺丰纸箱),所以这次新的桌面布置中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从学校寝室搬回来的,只不过进行了位置的调整。关于如何快速、安全的打包运输这些设备,我会在几个月后返回学校时写一篇文章向大家详细介绍。

在家中我并没有属于我自己的房间,所以我便找了两张闲置的桌子(一大一小,并且抽屉也不归我)开始了我的桌面布置。

为了达成相对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我所有个人物品的选择原则是「非黑即白」(无彩色),虽然看起来单调乏味,但是不会出现色彩搭配的恼人问题。但是这与现有的装修风格极度不搭(大量的深色实木家具和暖色灯具),所以我重新定制了一张黑色的皮质桌垫将整张实木桌面盖住,并且将显示器挂灯和台灯的颜色尽可能调冷。

在完成了视觉上的初步统一之后,下一步就是划分桌面区域,介于我没有抽屉来存储一些不常用的东西,我将小桌子放在大桌子左侧作为杂物区,考虑到这些不常用的物品需要做到:在平时不会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但当我需要时又可以不站起来随手拿到,我将我的主要工作区域划分在大桌子的左侧八分之五的区域。

此外由于显示器挂灯放置的位置偏左且不足以提供整张桌子的照明,我在右侧放置了一个可以折叠的台灯,在平时不用时也可以折叠起来提供背景光。这样在晚上关闭墙灯的环境下,可以照亮整个桌面,这对于我有时候要在纸上写写画画或者看实体书十分有帮助。

杂物桌面上最大的设备就是家里的一台上古打印机,为全家人提供一些应急的打印服务,所幸它支持 Apple 的 AirPrint,所以我用一根网线将其连接至上方的路由器以确保更加稳定的连接。

说起路由器,我这次回家也将家里的网络环境进行了升级,除了更新了早就流行已久的 Wi-Fi 6 路由器,我也在杂物桌上放置了一个路由器,将部分需要稳定网络连接或是强制需要网线连接的设备接上,以减小哪天突然「罢工」的概率。但是这台路由器是作为副路由器与另一台遥远的主路由器无线组网,所以网速实际使用只可以最高跑到 10MB/s,在日常观看 4K 在线视频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下载大文件来说还是有些紧张,于是我还在墙里面(感觉有点奇怪,但确实是这个意思)放置了另一台直接连接外部网线的路由器,在晚上利用设备空闲时间下载的时候我就会连接到它,实际使用速度最高可至 30MB/s。

其他就没有什么了,装着日常文具的 incase 收纳包(这个包本来是设计来装 GoPro 的),两本凯撒的 A4 拍纸本(横线和网格)和神奇的抛光布。

Mac 是整个桌面功能的核心,我几乎一整天都在用他学习、工作、娱乐。我的 Mac 可以说是 49 年入国军了,发热掉电一条龙全给我安排上了,好在我平时都是连接显示器反向供电使用,并且通过 iStat Menus 设置了风扇始终保持 20% 转速以预防突然性的发热,所以也就不再纠结 Mac 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

因为平时都是连接显示器使用,所以我选择了合盖并且把他立起来。虽说合盖使用会一定程度影响 Mac 通过键盘散热,但是少支撑一个内建的显示器也可以减轻一些负担,一番纠结之后我还是放弃了开盖连接显示器的使用方案。立式支架选择了 Twelve South 的 BookArc 深空灰,藏在显示器的后面可以有效的节省下空间,并且把最好看的 A 面展现在我面前。

Mac 平时除了连接显示器之外,还会连接一个 5T 的移动硬盘,这个移动硬盘作为影视数据库,存储一些我收藏的电影和电视剧,考虑到未来的流行趋势,这些影视作品多是 4K BluRay HDR 的版本,遗憾的是当前的显示器并不可以很好的支持。

显示器是我已经使用了一年多的 Dell U2720QM,因为当初采购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研究显示技术,所以总体的使用感受并不是很令我满意(哪里能想到后面我的需求变的越来越多)。

在连接 Mac 的时候,默认的显示设置效果十分糟糕,我曾经一度以为我买到次品了,可惜的是这款显示器在网上的口碑竟然出奇的好,以至于我根本找不到调试设置的参考文章,无奈之下我只好一个一个的试显示器设置和 Mac 中的色彩文件,经过一番折腾,才达到理想的显示效果。如果你也有一样的困扰,不妨试试我的设置:亮度 100%,对比度 60%,预设模式 颜色空间,输入颜色格式 RGB,清晰度

除了显示效果以外,丰富的接口还是很令人满意的。Type-C 的全功能接口最高支持 90 W 的反向充电,这样 Mac 连接显示器只需要一根线就可以轻松完成。空余出来的 HDMI / 小风扇.我爱你。

另外现在有各种紧凑配列、各种个性轴体的客制化键盘,这些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但在此之外我还是觉得至少需要常备一把标准104配列、经典 cherry 轴体、三模连接的量产货,比如我选择的这把阿米洛「谎言」。这把键盘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键帽字符设计,是非常神秘的科幻主题。

当然假如一件外设各方面都十分令你满意,但无奈它又实在没有无线版本(比如「谎言」我在购买时就很想尝试静电容轴版本,可惜只有单模可选),该怎么办?

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选择一根颜值高一些的线材,让线材也成为桌搭的一部分。比如对于必须插线的无线充电桌垫,可以用闪极这根短线来进行支援:

比如一些只有单模的客制化键盘套件,可以选择手搓螺旋航插线来代替普通的数据线:

而对于无线充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充电位一定要足够多,才能成功养成所有设备都进行无线充电的习惯,彻底抛弃有线充电。比如小米79元的立式无线充我一共买了三个、奥睿科的五线圈充电板也有两个,等等。

当然这么多无线充电设备会使桌面有点不太规整,所以后来我转变了思路,开始思考如何让无线充电和桌面更好的融合。

第一个想法是更换一些更加集成且优雅的无线充电设备,尤其是iPhone 支持 Magsafe 之后,比如可以一次性解决 Apple 三件套充电问题的贝尔金三合一:

第二个途径是将无线充电与桌面上原有的一些设备来进行融合。比如 PITAKA 的 iPad 支架,底部留有一个磁吸位,我一般拿来给耳机(贝尔金三合一底下的充电位太难用了)或备用机充电:

又比如将四个无线充电位与桌垫结合的 Cybermat,算是变相取代了在桌子底下挖洞塞无线充电线圈这个粗暴的解决方案。

当然市面上大部分的键盘和鼠标并不支持无线充电,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改造。鼠标的话可以选择罗技特定的几款型号并配合支持无线充电的模块,这类模块目前有成品直接售卖:

键盘因为不像鼠标一样需要随时移动,所以并不需要专门的模块,将普通的无线充电线圈接入即可。当然最优雅的办法还是把键盘拆开来把线圈藏进内部,下图只是我用阿米洛「谎言」做的功能示意: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无线键盘才可以这样操作,因为有线键盘没有内置电池并且需要通过数据线和电脑连接。铝壳体键盘则需要注意不能把线圈藏进内部因为金属外壳会影响无线充电。

即便看不见也会堵在心里乱成一坨的线材

虽然上一部分刚刚聊过在追求无线上的探索,但是以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有些线材仍然是我们无法免除掉的,所以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理线心得的分享。

这部分自然是一些好用的小东西推荐,你可以去电商平台搜索以下关键词:包线管,理线魔术贴,桌下理线收纳篮等,这些都是过往比较常见的理线装备。

虽然看起来还是有些不太整齐,但下图已经是我目前比较满意的结果了。这里一共有 12 个插头给桌面的各类设备供电,以及来回穿插的音频线、视频线,在现有 3 个插线板和 1 个收纳篮的条件下,我只能尽可能把伸出的线用包线管统一收纳,而插头端看起来确实还没那么整齐。另外因为向左向右都有线材穿出,即便用了包线管视觉上也还是稍显凌乱。

所以双十二我又购买了新的理线装备:一根 16 位的 PDU 插排,可以让堆在一起的插头看起来更清晰规整;黏在桌子下面的包线管,用以替代之前使用的传统包线管;以及新的半封闭式的收纳篮,用来收纳太长的线团和像块砖头一样的显示器变压器等碍眼的东西。

通过规规矩矩排成一排的插头,再用收纳篮对一些多余的线材进行收纳遮挡,以及将同走向的线材集成一束平行于 PDU 黏在桌子下面,浮在我脑子里的效果图应该会比现在的解决方案好上不少。

作为一个打工人,我的桌面利用程度最高的时段是晚上以及周末,毕竟白天还是要上班。对于它的定位主要是日常阅读、使用电脑处理文稿与图片。

我并不是一个太喜欢折腾桌面的人。桌面上的东西一旦固定之后,通常我不会去频繁更换它的位置。长期之后,这种布局会形成肌肉记忆,提升自己查找相关物品的效率。几乎闭眼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桌面默认配置,旁边黑色的物体为一排钢制书架

在显示器上,目前我在使用的是 AOC 的 luvia(卢瓦尔)。这款购置于去年双十一时的显示器,目前已经使用了一年多点。整体上来讲,我对这款显示器比较满意。除了充当一款 4k 显示器外,卢瓦尔提供了 65W 反充功能和比较丰富的外接接口。在 Apple 还没有将 bug sir 进行升级时,它的反充功能可以省出一个 MacBook Pro 接口。

卢瓦尔一共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外接接口:2 个 HDMI 2.0 接口、一个 DP1.4 接口、一个 Type-C 接口、两个 USB 3.2 接口、一个 USB 上行接口、一个音频输出接口。我在日常使用中,把它当成一个小型的拓展坞来用。Mac 蓝牙鼠标经常断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鼠标的优联插在了显示器上;同时另一个 USB 口我插了一个 microSD 卡上去以扩充容量。同时从显示器那里「抽」出来两根线,以便于连接笔记本。只是有一点不太好的是,如果使用了卢瓦尔输出音频的时候,电脑是没有办法调整音量大小的。

显示器接口插线并不是太方便,后续版本有所调整。借助于小镜子,插线更从容

与卢瓦尔相连的是一台 MacBook Pro 和一台 ThinkPad T14,二者没有什么值得太多的说道。因为 MacBook Pro (Intel 版)温暖宜人,所以我给他配备了一台小风扇。ThinkPad 底下我用乐高积木稍微垫起来了,它和 MacBook Pro 之间组成了一个夹角,使用小风扇的时候可以给两台机器同时散热。

用积木垫高,促进空气流通

显示器的支架我选用了铝厂的 spider。其实显示器本身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但是用了 spider 显示器下面又可以腾出一个小空间,我用来收纳键盘和便签纸,这样在不用的时候就可以清理出桌面空间用来写字或者阅读。

撤走一台电脑之后,可以实现桌面最大化

键鼠我使用了罗技的 k380 与 m590。二者都可以连接多台设备。使用它们,我就可以在两台电脑之间自由切换。其实多说一句,罗技 m590 鼠标,在这两台都安装了 Logitech Options 且处于一个局域网的电脑上,鼠标可以跨屏操作并且可以进行复制粘贴等。

对于经常在夜间使用电脑的人来讲,屏幕挂灯似乎成为了一个刚需。我选了平易近人的米家的挂灯。它使用无线开关灯、调整亮度的方式这一点非常好,再结合上一个智能插座,就可以实现定时开启、定时关闭了。还有一点就是,我把这个智能插座命名为「屏幕挂灯」,想开灯的时候,直接跟小爱同学说「开灯」,然后就搞定了。屏幕挂灯开关上面是一个牛年版的 Android 机器人。同样采用了智能插座进行控制的还有上面提到的那个降温小风扇。

我还是比较满意屏幕挂灯的无线开关,比某牌拖一根长尾巴更有利于桌面整洁

看完作者们的分享,你被种草了哪些桌面好物?又或者,你有什么想分享的吗?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一同讨论。

本文由多位作者联合撰写

日常办公需要处理项目快一点,我的两个关键点是:打字快一点、切换页面快一点,最后发现多屏幕协作会更快一些!

Pro,为了外出携带方便,选择了屏幕尺寸小一些的13寸!但是日常办公就比较“抠眼睛”了,通常我需要打开3个表格/2个PPT/1个word/多个网页切换浏览/微信/钉钉,同时进行不是电脑运行不给力,而是自己切换和浏览的速度影响了效率。这就是为什么精英团队的办公桌都有一台大屏显示器的原因,我觉得必须要给自己的工位也安排一个显示器。最终选择了这款不到3000块的明基PD2705Q 27英寸2K可旋转显示器,主要还是看重2K高清显示,同时又有护眼模式,对于近视党而言简直是福音。

也许有朋友会好奇,为什么选2K不选4K?其实也有进行对比,4K的PD2700U没有Type-c接口,使用起来多少会有一些不方便,所以结合实际使用场景以及显示器参数等进行了综合考量,最终选择了这款分辨率虽然是2K但带有Type-c接口的PD2705Q。

之前有个朋友在大企的做网络工程师,多次给我种草说明基的显示器十分专业,为不同工作性质的用户设计了多种分辨率的显示器,日常办公如果只是ppt和表格使用较多的人,选择明基2k分辨率的显示器会非常爽。明基也做投影仪,我们公司会议室配置的就是它家的了,所以在浏览各款显示器之后,我更笃定买明基了!

下单当天就用上了, 相比之前家里用的1080p显示器,颗粒感少了很多,屏幕变得更细腻了,对着显示屏屏幕加班1小时眼睛也没有之前那么费力了。

对于有“强迫症”的我而言,桌面整洁是对办公桌最起码的尊重。在入手这台显示器之前 ,桌子上除了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还有连接显示器与电脑的HDMI线,显得非常杂乱,又无可奈何。

现在,只需要一根Type-C线就可以将显示器与电脑连接起来,在传输高清画质与音频的同时,显示器还能反向给笔记本电脑供电,供电功率高达65W,市面上大多数笔记本电脑都可以直接用它供电了,也省去了到处找充电器的麻烦。整洁的桌面使人快乐,工作效率瞬间提升!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草稿纸越大思维越容易发散“,大屏更利于迸发出灵感发挥创造力!27英寸足够同时打开两个网页浏览,并打开聊天页面!真的有感觉自己格局更大了一些。

上周又有一位同事带上了眼镜,不是因为近视,而是散光!都是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导致的!蓝光对眼睛伤害太大了,而且我们无从察觉!一台好的显示器减少蓝光很有必要!明基的这款目前用下来,一天工作10小时,没觉得眼睛酸痛,这就是防蓝光最大的好处。

这款高度调节/横竖屏调节/左右旋转都很方便,这也极大的减少颈椎病害!相比1080的那款,功能更多适合我这种工作内容涉及到多类型文件的社畜!

听朋友说各种显示器的好坏之后,我也搜索了明基的色彩专业度,发现是通过PANTONE色彩系统评估过的,所以色彩确实抗打!很多人不知道PANTONE色彩系统是什么,我通俗的介绍下:

你一定看过电影《神偷奶爸》里的小黄人,《冰雪奇缘》里女主的裙子,电影里的黄色和蓝色都是PANTONE机构合作设计的,高成本设计的色彩,造就了家喻户晓的形象!还有很多知名品牌也与PANTONE合作,比如Tiffany的蓝色,已经成为精致优雅高端色的代表!兰博基尼的也为设计机身颜色与他们合作过!

而且我平时正好需要用显示器剪辑一些产品视频,对视频进行调色等操作,所以对色彩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台显示器正好可以满足我对色彩的要求。

总结:选一款显示器优先考虑分辨率、屏幕大小、色彩专业度、护眼程度,这些明基都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而且还考虑到了MacBook 连接方便和反向充电;高度角度左右调整等!专业级显示器,预算3000左右,不用再花时间对比其他产品了!明基PD2705Q 27英寸2K购物车直接结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频剪辑显示屏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