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1、童年主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2、《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主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记述了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随外婆回到娘家,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断了他的发财梦,最后破产潦倒,母亲改嫁后也贫困而死,11岁被外公赶出家门,到人间去自谋生路。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现象,还描写了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小说描写生动,对话语言生活化,符合人物的年龄和心理,读起来既酣畅又具回味。 

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外公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打人骂人,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因此, 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

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此后不久回到苏联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荐毛毛这本书的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