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1990系列什么意思

  • 进货单中暂未添加任何货品

阿里巴巴中国站和淘宝网会员帐号体系、《阿里巴巴服务条款》升级,完成登录后两边同时登录成功。

诞生于19世纪的羽毛球运动,如今不仅成为了正式的奥运会比赛项目,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相当高的普及度。

而在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参与人数更是仅次于跑步,是普通运动爱好者的运动锻炼首选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们对于羽毛球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诞生了相当多的羽毛球品牌。但是大多数球迷只知道尤尼克斯、VICTOR、李宁这三大品牌,其实羽毛球界拥有非常多的品牌,下面就跟爱羽客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李宁公司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体操王子”李宁先生在1990年创立的体育用品公司。2009年,李宁正式和中国羽毛球队签约,推出了以N系列的赞助款球拍,取代之前和中国队合作多年的尤尼克斯,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主赞助商,开启了李宁羽毛球的腾飞之路,产品涵盖羽毛球拍、球鞋、服装以及各类配件。

目前李宁羽毛球拍有风刃、能量、风动三大系列,还赞助了中国公开赛等多项世界顶级羽毛球赛事。今年李宁开始发力国际化,签约了辛德胡、斯里坎特、乔纳坦、陈炳顺/吴柳萤等国际球星,还参加了纽约时装周。

VICTOR(威克多)是一家中国台湾品牌,1968年开始进行羽毛球的生产和销售,1998年,正式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目前,VICTOR赞助了马来西亚、丹麦等国家队,并签约了戴资颖、王子维等球星,同时赞助了不少世界羽联赛事。

以前VICOR以其超高的产品性价比在球友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如今VICTOR已经逐步完善了产品体系,加大了球拍研发投入,并成功发力中高端市场,是球迷购买装备的首选品牌之一。

对于凯胜羽毛球品牌,球迷接触最多的莫过于以汤仙虎命的TSF系列经典球拍,以及傅海峰用过的F9、蔡赟用过的C7球拍了。凯胜创立于1991年,品牌名称源自于为夺取锦标,奋勇拼搏的运动精神,寓意着中国羽毛球健儿,将挥着凯胜的球拍,凯歌高奏,战无不胜。

凯胜羽毛球于2009年被李宁收购,目前为李宁旗下的品牌,并作为国家青年队的器材赞助商。

波力成立于1982年,是一家生产制造碳纤维网球拍、壁球拍(回力球拍)、羽毛球拍等运动器材的台湾企业。公司于1992年进入大陆,工厂位于深圳。波力的经典乌缺系列球拍在业余球友中十分受欢迎,1982系列球拍更是其中出色的代表作。

Kawasaki品牌于1896年始创于日本,1915年开始涉足网羽运动。早在1973年川崎就制造出了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只碳素球拍,这也标志这网羽装备正式步入碳素时代。2008年川崎被中国企业收购,主营网羽系列运动用品。川崎以其较高的性价比著称,李矛签名的矛系列、蜘蛛侠系列等球拍在业余球迷中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艾迪宝源自中国台湾话,意思是“持续的赞美”,这就是艾迪宝的品牌精神。艾迪宝是中国台湾第一批设计生产碳纤维羽毛球拍的工厂,成立初期主要为全球知名羽毛球拍品牌进行代工,积累了深厚的羽毛球拍生产和研发经验。1993年开始登陆中国大陆市场,2007年正式在全球各地注册ADIBO品牌,并推出了"定磅型羽拍"系列羽毛球产品,并赞助了土耳其国家羽毛球队。

关于极限(X-TRM)这个品牌,应该大多数球迷都很陌生。它是由中国台湾乔国集团在2009年创立,旗下的球拍设计都走另类路线,独具一格。

尤尼克斯成立于1946年,是一家日本羽毛球企业。其推出的ARC、NR、DUORA、VT、天斧等系列的球拍几乎都引领了最新材料、球拍结构的变革。

目前尤尼克斯赞助了林丹、李宗伟、安赛龙、马琳等多位世界顶级球星以及羽毛球队,还赞助了日本公开赛、全英赛等多项世界顶级羽球赛事以及各种业余赛事,产品涉及羽毛球拍、球鞋、服装以及各类配件。

但是由于尤尼克斯的高端球拍价格偏贵,适合中低端羽毛球爱好者的球拍性价比又相对不高,因此在中低端市场一直是YONEX的弱项,不过近年来尤尼克斯也开始涉足中低端产品。

高神是来自日本的品牌,成立于1951年,最初是生产和销售合成纤维钓鱼线、缆绳、鱼网线等,后拓展业务,开始生产羽毛球拍,业内以球线著称。高神是一家曾经在羽毛球拍上非常爱玩黑科技的公司。雅文中杆,(内)锥形中杆,八角形中杆,椭圆形拍框,这些赋予了Gosen独特的手感,也造成了众人对高神的评价褒贬不一。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高神球拍主要有以下几个系列:

美津浓成立于1906年,是日本最大的体育用品及运动服装制造商。目前美津浓赞助了阿山/亨德拉、奥原希望等羽毛球选手。

薰风品牌于2001年在日本创立,2007年广州市速波体育公司作为中国区总代理,正式进入国内市场。2010年品牌为广州市速波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所有。为业内唯一一家有自主羽鞋工厂的品牌。多项羽拍黑科技走在业内前列——双硬度中管球拍,9U超轻球拍。致力于生产性价比高的羽球系列产品,目前为日本市场第二大品牌。

亚瑟士是日本鬼冢八喜郎创立的世界知名跑鞋运动品牌,亚瑟士一直都比较低调,却同时拥有着众多的忠实拥护者。他推出的顶级慢跑鞋价格一般都超过千元。亚瑟士在室内运动鞋上一支有这不错的口碑,近年来亚瑟士开始进入羽毛球市场,并推出了多个系列的专业羽毛球鞋,刀锋系列就是其推出的主打产品。

1米80的身高,长着一张清秀的娃娃脸,顶着媲美韩国偶像剧男主的外形。在世界羽坛,韩国选手李龙大被认为是兼具颜值与实力的人气明星之一。2015年李龙大就推出了自己的品牌“YD Sports”。YD牌并不是某个羽毛球装备品牌的子品牌,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羽毛球品牌,从设计上看也带有比较浓厚的韩派风格,主要产品有羽毛球服装、球包、球拍等,不过价格不便宜。

马来西亚羽毛球品牌,Protech(坡得)品牌起源于马来西亚,是一家专业设计、生产羽毛球器材的制造商,产品系列包括:羽毛球拍、羽毛球、球线、球鞋、球衣、护具、运动包等,主要服务于专业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张崴烽在退役后代言的就是 Protech(坡得)。

雅拍是马来西亚国内著名羽毛球品牌,目前韩国老将李炫一代言的就是雅拍Apacs。雅拍曾在2014年专门为李炫一量身打造了apacs LHI系列球拍。

ASTEC王莲香自创品牌

王莲香是印尼最著名的女子羽毛球选手,她曾在1992年奥运会上为印尼夺得首枚金牌,老公魏仁芳也在1992年奥运上夺得男单冠军,之后两人结婚成为一段佳话。

2002年两人合作创办了自己的品牌ASTEK,主要生产与羽毛球有关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等系列产品。

卡尔盾成立于1946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世界羽坛资格最深的羽毛球品牌之一。卡尔盾从事羽毛球拍的制造已近70年的历史,塑料羽毛球位居全球销量之首。不过产品主打中低端,丹麦男单选手维汀哈斯曾代言过卡尔盾。

亚狮龙成立于1928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世界羽坛资格最深的羽毛球品牌之一。早于80年代初期,RSL羽毛球生产于著名的英国肯特,偶然机会下发现中国存在丰富的优质鹅毛和大量劳动力,所以来到广州,与广州大桐利羽毛球制造公司进行合作,结合国内丰富优质的羽毛球原材料和RSL的高超生产技术及先进设备,开始了亚狮龙的新篇章。如今亚狮龙生产的3号、4号、5号、6号、7号羽毛球已经成为球迷打球首选之一。

英国佛雷斯集团创建于1982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的集团公司。佛雷斯致力于研发与生产各种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网拍、羽毛球拍及网球、羽毛球等。

邓禄普(DUNLOP)是英国著名品牌,网球、壁球和高尔夫球用品非常有名,凭借其在球拍的先进技术和雄厚实力,后来开始涉足羽毛球用品,其产品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外观,性价比高。

FZ FORZA是丹麦最大的羽毛球品牌。1990年全英赛和世锦赛铜牌获得者马克.克里斯汀森创建了FZ FORZA,并将总部设在丹麦北部的布伦纳斯莱乌。1996 年 FZ FORZA 被授予丹麦第一品牌称号。FZ在顶级球员中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丹麦男单选手安东森目前代言的就是FZ品牌。

阿迪达斯创办于1949年,是全球范围内非常著名的运动品牌,几乎每位年轻人都穿过阿迪的衣服或者鞋子。以前阿迪主要涉足篮球、足球等运动。近两年以来阿迪开始涉足羽毛球行业,不过主打的却是中低端用户。

OLIVER(奥立弗)品牌成立于1936年,最早因壁球装备而闻名。在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以低廉的价格和种类繁多的入门级羽毛球拍而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其出产的系列球拍也都处处体现出德国人严谨的性格作风。

可是随着日本品牌和国内品牌的迅速崛起,外加羽毛球爱好者对于装备的要求日益增高,OLIVER渐渐的在球友心目中“失宠”。目前在国内可能只有小部分球友在使用这个品牌的装备,不过在很多羽毛球运动不是很普及的欧洲国家还是有不少的羽毛球爱好者在使用这一品牌。

SOTX源自德国,是集运动装、羽网器材等系列产品于一体的专业运动领域的世界知名品牌。从2002年3月开始,SOTX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及香港开拓羽毛球市场,并成功在中国建立了包括功能研发、市场管理、产品销售在内的业务中心-深圳索德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印象最深的是索牌推出的宙斯盾系列羽毛球拍,凭借着出色的进攻性能和炫酷的全电镀外表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Wilson(威尔胜)是美国品牌,成立于1913年,是目前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网球拍品牌,是世界球运动器材的领先制造商,全球网球拍销量最大、最受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欢迎的品牌之一。

百保力是著名的网球品牌,于1875年创立于法国,后来开始涉足羽毛球,前混双世界前十、丹麦选手尼尔森就是使用的百保力球拍,日本混双选手数野健太也使用过百保力。

由于篇幅较长,本文并未罗列出所有羽毛球品牌,若有遗漏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补充。

李宁,一个国民体育精神符号,和商业的完美结合。

编者按:本文转自零售老板内参,作者孙园,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李宁正迎来“第二春”。

8月14日,李宁发布2019年中报。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营收62.55亿元,同比增长32.72%;实现净利润7.9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6%。同时,公司毛利率增长了1个百分点至49.7%,净利率从5.7%提12.7%。

受此影响,李宁股价持续大涨。截至8月29日,李宁股价报收23.4港元,创近九年新高,市值更是突破500亿大关,达540.25亿港元。

以加速的姿态,李宁大有超越巅峰之势。

- 1 -年:从黄金时代,到生死攸关

尽管目前李宁前景看好,但在中国运动鞋服行业排名内资第二、市占率5.3%的成绩,依然算不得优秀。

这并非苛求,在市场惊叹于李宁一路飘红的增长数字背后,是曾经的国内运动品牌老大跌路神坛,而逆袭上位的安踏,目前市值是前者的三倍有余。

至于今天的局面,决不在李宁的预料之中。自1990年成立,到2004年登陆资本市场,再到2010年攀至顶峰,李宁的黄金时代里,非阿迪、耐克不能与之争锋。

运动品牌李宁的诞生,是一个国民体育精神符号和商业的完美结合。

作为家喻户晓的奥运冠军、“体操王子”李宁,在经历1988汉城奥运会的失利后选择退役。而退役后的他,并没打算就此远离体育和奥运。

在时任健力宝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好友李经纬的协助下,1990年,由中新(新加坡)合资,三方出资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李宁公司前身)成立,其经营的“李宁牌”运动服在同年被选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传递指定服装,以及中国国家代表队参加亚运会领奖服及中外记者的指定服装。

此后,随着李宁连续4次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口号深入千万家。2004年6月,李宁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主板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体育用品公司。

到了2008年,尽管错失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但李宁公司获得了另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机会——由李宁本人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至此,公司“李宁”与个人李宁、李宁与奥运已经深深的绑定在一起。

这是李宁特有,也是独有的品牌调性。即便后来“晋江系”的国内运动品牌相继上市,加速扩张,而李宁的眼中,阿迪达斯和耐克才是真正的对手。

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李宁开始了加速扩张。截至2009年年底,李宁在中国一共有超过8000家零售门市店,仅2009年就增加了1200多家。

此外,在收购、营销、研发、供应链整合方面,李宁更是频频出手。这样的运作使得李宁在2010年达到了顶峰——以9.7%的市占率超过阿迪达斯居第二,比首位的耐克低4.1%。

改变也是从这时开始。2010年,李宁开始进行品牌重塑,换掉logo、打出“90后李宁”的口号,旨在塑造一个更年轻、更时尚化的品牌形象。6月底,李宁品牌的宣传口号从“一切皆有可能”改为“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

同时,从运动到休闲的品类扩充和国际化的定位转变,导致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7.9%,性价比优势的丧失叠加此前的高速扩张,造成滞销和随之而来的库存问题。

2010年,李宁业绩发生断崖式下跌,净利润暴跌至11.08亿,股价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被腰斩。

光环退去,李宁陷入生死攸关的境地。

- 2 -年:从库存危机,到复兴变革

比战略失误更要命的是什么?是失误的当口,撞上市场环境变冷,容错率变得极低,可以说是“错不逢时”。

随着奥运热潮的退去,国内运动鞋服行业开始迎来增速放缓。2011年开始,除阿迪、耐克营收保持增长,国内运动品牌营收及利润皆出现下滑,运动产业陷入低迷。

同样是2011年,安踏市占率首度超过李宁,并一直持续至今。

此外,席卷服饰行业整体的库存危机也开始显露,年,服装鞋帽、针织、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速整体放缓。年,服装行业全面爆发库存危机。

据报道,2012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

对于李宁而言,长久以加盟为主、粗放式经营的经销渠道,与对市场过于乐观的预判造成了库存压力极度增加,年,由库存危机引发的关店潮开始蔓延,仅2011年,李宁关店多达1821家。

深陷泥潭,李宁的自救不可谓不积极。2012年,李宁引入了来自私募集团TPG的合伙人及大中华区负责人金珍君出任CEO,后者曾成功帮助达芙妮走出困境。

新任CEO马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引入职业经理人、增加直营渠道、卡位中端消费市场等。

其中,直营业务的扩大化是重中之重。从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李宁公司的直营销售比例从20.8%扩大至38.3%。为了更积极的触达消费者,李宁公司建立了大数据中心,通过对80%门店的数据收集,加快商品试销售反馈。

为解决库存积压问题,2012年,李宁公司耗资18亿元回购库存,以促进新品在渠道的流转。然而在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仅有12.49亿元的情况下,此举直接导致了公司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新的改革措施并没为财报带来太多好看的数字,在零售渠道改革之外,摇摆不定的定位让李宁在丧失旧消费者群体的同时,却没有得到新目标人群的认可。

同时,公司内部对于“空降”领导层也产生了诸多质疑。2014年底,经历了两年“补窟窿”的金珍君黯然离场,李宁本人重掌公司大权。

对于过去两年的工作,李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公司已经走过了变革计划的第一阶段,为达成行业领先的直营零售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3 -年:从聚焦核心,到重回巅峰

李宁回归后的第一件事,是将公司口号改回“一切皆有可能”。

此时对于李宁公司而言,没有什么比明确定位更加重要。在吃下了“李宁回归”这颗定心丸之后,李宁公司确立了以产品、渠道和运营能力为核心的三大支柱,以“提供李宁品牌体验价值”为目标,公司由体育装备提供商转型为“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提供商”。

至此,聚焦核心品牌、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战略基本成型,一系列战略举措得以落地。

首先是“渠道复兴计划”,继续扩张直营渠道,对线下门店进行优化和再评估,同时发力电商业务。

此外,签约NBA球星、买断CBA联赛5年赞助权,在代言和产品能力双驱动下,截至2019年上半年,篮球版块为李宁贡献了28%的收入,正成为李宁收入增长最快的部分。

另一值得关注的,是李宁借助这几年兴起的“国潮”运动,所收割的市场份额。

目前,李宁收入分为五大版块,分别是跑步、篮球、训练、运动时尚以及非核心。其中,运动时尚版块对收入的贡献已经达到29%,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自去年2月,李宁首次登上纽约时装周,引起“中国李宁”热潮,去年6月的巴黎男装周,今年2月的纽约时装周也都出现了李宁的身影。

参与全球各大时装周和塑造“中国李宁”品牌形象,已经被定义为集团核心战略目标。

凭借时尚和篮球业务,李宁再次进入发展快车道。从“李宁”变为“中国李宁”,在运动专业和潮牌之间,李宁或许还面临选择。

但毋庸置疑的是,李宁,正在重回巅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晋江体育品牌系,除了安踏还能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其他晋江品牌,由于定位差异,新品研发乏力,渠道收缩,市场份额流失,多少都在经历着发展低谷,转型困难。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宁1990标志LOGO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