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隐入尘烟》?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脱离现实?

我有个习惯,在家待的时候总要去山上转一圈,随便拍拍。有很多东西在变,也有很多东西不会变。

这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土砖屋仅留的一间小房子,有地窖,爷爷奶奶在这里存放红薯。我98年的,大概08年左右从山里搬出来,父母新建了楼房,但现在村里仍然存在这种土砖屋,并且有人就在里面每天生活着。

感觉很迷幻,不敢相信这是2022年应该有的样子,诚然最近几年乡村变化很大,但受益的仍然只是运气好的那一批人,哪些人,靠近大马路,有大规模的良田,靠近村委会。

在农村生活过的应该知道现在种田成本其实很高了,种子和农药的成本在粮食卖出后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还不算其中投入的劳动力和时间。但朴实的农民觉得这是他们劳动的结晶,不偷不抢,哪怕少一点,总比没有强。诚然,农民会有各种补贴,前几天也看到了村里发放的“明白卡”,写明了一些补助的政策和金额,比较大的金额应该就是“水库移民款600/年/人”,还有养老金1500多/年/人,其他的比如农田补贴,10几块/亩/年,10几块,可能也就够两个人吃早餐,还是在农村的物价情况下。

政策真是个很突然的东西,今年为了美丽乡村,要求拆除所有国道边的房子的棚子,一般是用来遮风挡雨放粮食,停车子。村干部带头拆,你能不拆,现在是免费拆,以及适当的补助,以后强制拆,搞不好还罚你的款。现在还只是拆国道附近,相信会深入大山深处的。

电影情节其实挺简单的,想要展现的东西似乎也很容易理解,也确实跟hello 树先生有的比。说它脱离现实我觉得不对,应该是远不及现实。

我一共写过的长篇影评不超过10篇,大部分喜剧,战争剧,悬疑剧都是看过即忘。我印象最深的两部剧,一部是徐峥拍的《我不是药神》,还有一部是刘若英拍的《后来的我们》。这觉得这部剧值得我写一部长篇评论,跟我写的好坏无关,因为他在我心里,是值得佩服的导演,演员,还有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隐喻,这些社会现状带给我们普通人的思考。

废话太多,这是我长篇影评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进入主题,先回答第二个问题。

脱离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的故事或者经历,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甚至有理由怀疑这是导演的臆想。

那么这中间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现在质疑者“我”的角度,是因为他们没见过,没听过,没有经历过,并且从他们已有的社会经验来看,这是不现实,不存在,臆想出来的。

所以,他们说这话有毛病吗?有些人可能会说,没毛病!

因为质疑的人不知道,原来中国有这么多的农村,中国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月收入一千以下的人,有些人这辈子吃的最多是米饭配咸菜,小米粥配馒头,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拥有过智能手机。他们是与现代社会是脱节的,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他们是被时代和社会所遗忘的一群人。

但是这个社会的很多事实在于,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判断一些事情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这既是一种傲慢,也是一种无知。傲慢在于,这些质疑的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着那些卑微到尘土的人,认为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应该是什么样的。无知在于,读书再多,也不能掩盖住他们仅仅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就能用于对社会的认知做出一个未经调查的结论。这更像盲目的信徒,不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

二,浅谈一下这部电影中的隐喻。

马有铁代表的就是农村的无产阶级

从旧社会的长工变成了新世界的农民。

驴在剧里出场次数太高,贯穿全剧,马有了蹄铁,就是驴。人就像马,绑上了“户”,也就同样成为了驴。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暗喻,我们像驴一样,被驱使着拉磨。中间女主给有铁编了一个草驴,有铁说,还是草驴好,只有不吃草料的驴,才不会被人驱使。现实是,我们离不开草料,更离不开窝棚。

地主老爷,就是有铁他哥有铜。隐: 出场就骂我们不努力干活,还想吃草住窝棚,浪费粮食。

后面接房的时候,有铁问,我有了房子,我家的驴住哪,猪住哪,鸡娃子住在哪?这里采访的女记者几乎笑出声。隐: 驴和猪配有房?

春天的时候,驴饿了,偷吃了玉米地的一根苗子。有铁说,现在他吃了一根苗子,冬天他就少吃一根玉米棒子,女主从驴可恨突然开始觉得驴很可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隐: 因为认知变了,很多人突然认识到,原来有些人犯错,不是可恨,而是一群可怜人。

有铁放驴走的时候说,你给人当了一辈子的畜生,叫你走,你还不走?你是不是贱。驴做了一辈子的驴,它能走到哪里去呢?他哪里也去不了,有铁家推的时候,它还是跑回来了。

关于有铁的隐喻就更多了。

为什么只有有铁有熊猫血,别人是怎么知道他是熊猫血的?这是全剧都没接待的一个问题。

有铁是给城市输血的那群农村人。“他们现在越来越少了,他们成为了熊猫人。”

之前的承包,并不是现在的承包,是缴纳粮食税。后来取消了承包,意味着后来粮食税的取消。并且说,这一年就抵一年的地租了。

原来这个地就是分给农民的,那些年为什么要交粮食税呢?这个问题,永远不会再有人会回答你,因为这些已经成为历史。没有人会在意,他们交过的税,纳过的粮。

100块钱的衣服,80块钱的衣服对应是什么呢?是“有铁们”对城市输血的回报,不难发现,现在农村60岁的老人,70岁的老人,每个月能领到的钱刚好对应这个数。别质疑我这个数,那个地方相差无几,跟我们这里几乎完全对上。

因为凌晨4点了,实在扛不住了,只能明天再更了,这部电影只看一遍,就像刀子印在我脑海里。

我是农村长大的,北漂多年,刚开始看《隐入尘烟》也觉得不现实,就好像突然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是慢慢的它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我们村里也有一个马老四的一样的人,很像很像他的人,一样的家庭,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他兄弟家侧的一个猪圈旁边,他和马有铁基本一样,不善言辞,说的话让人听不清,小时候都很害怕他,不敢靠近他。我只记得他干活是把好手,农忙的时候总是会请他来帮忙,矮小的身材,一顿饭一包烟几十块钱他就很满足了。然后慢慢的看下去,看他们种小麦,我没有感觉,我们那边不怎么种这个,但是苞谷、洋芋这些作物很让人贴切,他的农活干起来让人觉得很有力,很有生活感。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农忙的时候掰玉米,挖土豆的时候了。

慢慢的回忆起来,我知道《隐入尘烟》的案例其实并不是一个最边缘最贫穷的人群,比他们更苦更难的人有很多,我们之所以觉得不现实,是因为我们在象牙塔活得太久了,即使听过马有铁这样的事情,也从来没有从头到尾的关注过,抖音里都是国家大事美女豪车都是各种玩乐,贫苦大众的东西早就不在我的推荐里了,大数据的信息茧房让我们只关注自己开心感兴趣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都藏的死死的。还有就是现实的马有铁们都不玩手机,他们也从不多说话,如果没人关注,他们的死活好像没有一点波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