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诗经中的比喻句有哪些?

一、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政治方面: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经济方面: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科技方面: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出现的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文化方面: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学术方面:各学术团体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他们并非政治附庸,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2.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丘首创。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崇尚礼乐,政治上主张仁政、德治、教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3.《论语》中的名言: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哲学思想:性善论思想、尽心知性思想。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王道思想。

教育思想:道德论、教育论、认识论。

《先秦文学·《诗经》·何草不黄(小雅)》原文、赏析、鉴赏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2〕?何人不将〔3〕,经营四方〔4〕!

何草不玄〔5〕?何人不矜〔6〕?哀我征夫〔7〕,独我匪民〔8〕!

匪兕匪虎〔9〕,率彼旷野〔10〕。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11〕,率彼幽草〔12〕。有栈之车〔13〕,行彼周道〔14〕

〔1〕这是征夫愁怨征役不息的诗,为《小雅》的最后一篇。

〔3〕将:行。朱《集传》:“将,亦行也。”这句是说,什么人不去行役。这里有无人能免于行役的意思。

〔4〕经营四方:经营,规划治理。这里指为王事而劳碌于四方。

〔5〕玄:赤黑色,这里形容草枯烂的颜色。

〔6〕矜:鳏古字通,鳏释为无妻之人,此处,据王引之《经义述闻》,当训为病。

〔7〕哀我征夫:可怜我这个征夫。

〔8〕独:唯独。匪民:非人,被不当人看。这句是反诘语,难道唯独我们征夫不是人吗?

〔9〕匪:非。兕(si):犀牛。

〔10〕率:行。旷野:空旷的原野

〔11〕有芃(peng):即芃芃,蓬松的样子。这里形容狐狸的尾毛。

〔12〕幽草:深草,密草丛。

〔13〕有栈(zhan):即栈栈,高高的样子。车:指役车。

这首诗以征夫的口吻叙说自己的不幸和内心的激愤。诗以野草的枯黄、枯烂,比喻征夫无尽无休的劳碌、憔悴;叙说征夫像野兽一样被驱来赶去,终年日夜在野外奔走。诗人表露内心的怨忿:我们不是草,为什么让我们这样憔悴、死亡?我们不是野兽,为什么不把我们当人看?为什么任凭我们像草一样枯萎,像野兽一样日夜在外奔窜?揭露了统治者视民命如草芥,视人民如禽兽。全诗用赋体,情词激愤。诗中以景寄情,其所写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盖怨之至也!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奠《小雅》之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是先秦文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