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有哪些?

平远县教育局教研室编   0一八月十

(县二小语文省级课题实验专辑)

 丰富文学社活动  提升学生素养”教学实践研究

6、写作从培养观察能力开始

丰富文学社活动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文学社团,是学校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开展读书活动  培养阅读能力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人生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自古以来,书籍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以书为友,更是中外名人成功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学校文学社积极创设条件,营造阅读的氛围,开展“捐一本读百本”的活动,在校园中掀起读书热。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等名篇;鼓励学生背诗词,写感悟;举办各种朗诵、演讲比赛,激发学生表现欲和竞争欲,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还利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的阅读指导课,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我们还经常举行好书推荐会、读书交流会、名篇赏析会等,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读书卡,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文学社的读书活动,焕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生活与习作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小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经验,如果教师硬要他们凭空作文,无疑是水中捞月。所以,我们通过文学社校内外的采风活动,来填补他们的生活空白,积累写作素材。

 在校园内,我们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的四季美景,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观察景物的特点时,从外形到枝叶、花朵、香味;观察活动情景时,关注学生的动作、神态,并揣摩他们当时的心情;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体验,习作素材唾手可得。我们还带学生到校外进行采风活动,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提高学生山水审美感出发,我们组织学生到五指石、南台山著名自然景点采风;从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出发,我们带领他们参观客家博物馆、叶帅故居和三河坝战役等;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环保动态,提高实验精神出发,我们率领社团成员参观气象站、环保基地;从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我们到金穗山庄采风,孩子们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瓜果蔬菜的栽培方式,亲自动手体验了打糍粑、磨豆浆的乐趣知道了许多农业知识……每次采风活动后,我们还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并评奖、展示。丰富的采风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拓宽了作文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校文学社为了拓展会员的知识面,并对会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知名专家的专题讲座,如邀请英子作家、乐佳姐姐亲临来校为会员上课,她们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告诉会员怎样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会员知道了作家是如何积累、如何写作、如何表达的,从而对写作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还注重校本培训活动,经常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学习、研讨,大家都为如何开展好社团出谋献策。社团辅导老师利用每周一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习作专题辅导课,认真细致地指导他们如何选材,如何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如何谋篇布局……专题辅导课内容丰富充实,如:“读儿童诗的赏析和创作”“如何做好一名优秀小记者”“我爱童话”等专题。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开阔了学生的文学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新校本课程  发展个性特长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综合素养的提升。如今,学校创新了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注重发挥中华经典对学生的引领作用,语文组编写了《诵读经典  润泽童年》——“书香校园”校本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德育处编写了三种德育教材,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六年级《论语节选》;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编写了《学生校本书法教材》。各项校本教材我们是有指导、有检查、有评比、有表彰。学校还开设有“小钟琴社团”“足球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学校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主选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提供了探索舞台。

五、展示活动成果   体验成功喜悦

开展好文学社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举措,已勿庸置疑。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同时,要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体会成功的喜悦。如: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展示在优秀习作栏;办好社刊《雏鹰展翅》《腾飞》报,展示学生习作成果;定期向各级报刊推荐学生作品并将获奖作品订成一本本成果集;每年举行“校园书香节”活动,如以“诵读经典  弘扬美德”为主题进行了六个一系列活动:读一本有关“诚信”或“感恩”的经典书籍;唱一首有关“感恩”的歌曲;开展一次“争做诚信少年”主题征文比赛;举行一次“争做美德少年”主题演讲比赛;举办一次千人诵读“诚信、感恩”名言活动;推出一期“知恩感恩”手抄报比赛。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都将会得到提高,这将会进一步促进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发。

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学社团,文学启蒙之源;文学社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任重道远!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我们应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文学社团活动,丰富文学社团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文学社团这支校园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姿,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平远县第二小学  丘莉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让学生“提起笔来有话可说”或“心中有话能笔下生辉”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小练笔” 这一形式,坚持引导学生勤写小练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 巧设随文小练笔,让习作轻装上阵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随文小练笔不同单元作文训练,它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的情绪,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又能让学生从练笔中掌握写作的技巧,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造个性多元化。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的最佳练笔点,巧设随文小练笔。

1、描一描图画,在想象中表达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形象,直观有趣,不仅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蕴涵其中,恰当地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是进行练笔的极好途径。在教学中可凭借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写插图上课文中所没有写到的内容。如教学《少年润土》一课时,最后讲到“我”与润土依依惜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时,借助了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有同学这样写:

天下着鹅毛般的大雪,润土穿着单薄的衣服,拿着草帽,正想走,又被我的手紧紧地拽着。我低着头,泪水已模糊了我的眼睛,我难过地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舍不得你走,我还要和你去捕鸟呢!你走了,我们还会再见面吗?求你了,别走,别走啊……”润土用冰凉的小手拉开我的手,对我说:“别伤心了,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才有散。况且我们情同手足,老天会给我们机会的。我走了,我会给你带鸟毛和贝壳的。你就别伤心了。”润土走了,他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望着我。而我只有呆呆地、目送着他越走越远……( 这哪里是小练笔啊,这分明就是一篇离别场景图。)

在教学中经常这样巧借课文插图进行小练笔,把“画”变成“话”,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便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2、仿一仿写法,在模仿中习得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要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

如《秋天》一文,选取了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我在教完这首诗后,让学生做回小诗人,写自己熟悉的另外一个季节。我提醒学生要选取这个季节里最具典型的事物,模仿诗的写法写一两段话。有个学生模仿第二小节这样写道:春风在田野里奔跑,春风在小路上漫步;春风抓一把野花的香气,把冬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本资源,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训练学生练笔,这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习作水平的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补一补空白,在填补中提高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

如《穷人》一课,课文在“桑娜拉开帐子”中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他们以后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想象的翅膀张开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重,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然后再让学生续写《穷人》。

引导学生通过填补这样的“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4、改一改诗词,在训练中提升

每册小学语文课本中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古诗中有学生喜闻乐见的趣事,有诗情画意的景色,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了活生生的生活。走进古诗,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在教学这些古诗时,我总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将这些古诗词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样的古诗每个学期都有,如果老师能抓住机会进行训练,学生不仅能对古诗理解得更加深入,写作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二、善引生活小练笔,让习作快乐出发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生活小练笔是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最好的舞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及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以小练笔的形式写下来

1、学会观察,在观察中丰富话语

许多学生怕作文,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曾仔细观察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恰当地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观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让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在想象中描述,一篇篇优美的片段、短文就出现了。如学生作品: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来到了,我很高兴,因为可以看烟花了。     早早吃过晚饭后,我和姐姐来到广场。广场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我差点都和姐姐走散了。八点一到,顿时炮声隆隆,天空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火箭、紫金花、牡丹花、火龙……说也说不上名字的“图画”在空中飞舞着、闪烁着、欢乐着、歌唱着……夜空成了 “花”的海洋……   (师评:描写生动形象,尤其三个省略号运用得非常好,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2、学写体验,在体验中表现自我      只有体验,才会真实。小学生的童年是缤纷的七色花,校里校外,节前节后,总有许多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孩子们抓住活动的感受、生活的体验及时地记录下来。如“六一”游园活动、春游活动、主题班队活动……这些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活动,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来源。学生从游园活动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从假日旅游中感受到家乡山水的秀美,建设的步伐之快;从露一手的班队活动中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值日生工作感受到同学合作的重要……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成功后的自豪,体验失败后的自强……体验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启发了习作的灵感,学生便能在体验中畅怀抒写个性之作。

三、多元评价小练笔,让学生享受成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评改实为习作教授之要着”。学生习作水平要得到提高,必须学会评改习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自改、互改、众改等方式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习作。

1、自念自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习作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想,进行增、删、换、改,从词到句再到段,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修改完毕后,引导他们与原文比较一下,看看自己进步在哪儿,激发学生自己修改练笔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

2、生生互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采取同桌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练笔读给别人听,敢于把练笔展示给同学看。生生互改这种评价活动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3、教师评改。学生交上习作后,教师要快速批阅,及时反馈,让学生尽快品味到习作成功后的喜悦。为了鼓励学生坚持长期乐于表达,学生每次练笔后我都及时评价反馈,抽取一定的课堂时间进行“练笔分享”,挑选出一些较优秀的、有真情实感的小练笔,让孩子们走上讲台朗读习作,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特别好的文章还把它张贴在《学习园地》中。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和交流平台,效果相当不错,每次练笔后孩子们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中练,练中学,学生就一定会不断认识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的各种事物,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一定能造就出一篇篇充满童真、感人肺腑的大习作。

依托文本  主动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当通过创设情境,尊重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主动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依托教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主动想象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印痕。有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致勃勃;有些课堂,学生沉默、无动于衷。两两比较,就会发现,原因在于在教学中有没有创设情境。缺乏情境,学生就完全成了旁观者,成了老师引领下的分析者,学生没能进入情境何来对话?学生还没有被文本所感动,何来品味?学生与作者冷静的对视怎能激动?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一)媒体创设情境。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S版语文三年级教材《海底世界》时,教师在课前可以从网上收集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图片、海底动物活动、声音等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导入新课时,播放图片课件再结合教师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优美的视听媒体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更好地走进课文所描述的世界,体会、感受文本的真情实感与无限美景,这种做法既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音乐创设情境。如教学S版语文五年级教材《我家门前的海》时,在展示精美丰富的海底动、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学文后,播放音乐《大海啊,故乡》,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味精美丰富的海底动、植物的美景,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阅读主题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事实证明,优美的视听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让他们全情投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趣创设情境。如教学S版语文四年级教材《桂林山水》时,课前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写好《桂林山水》导游词,课上由同学们推荐几名小导游,带领全班同学结合精美的课件畅游桂林山水,最后从中评选最佳导游给予表彰。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在小导游的介绍下,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理清了文章脉络,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秀丽,使他们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文本阅读。通过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大大调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文本阅读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巧用语言,尊重个性

阅读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经常运用充满人文性的课堂用语,一定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如教学S版语文二年级教材《日月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然后说“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有的学生喜欢光华岛之美;有的喜欢日月潭的奇特之美;有的喜欢雨天的日月潭;有的喜欢晴天的日月潭……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学得饶有兴趣。像上述充满人文性的课堂用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它们都各有妙处。如“请说出你自己的……”它体现了对学生独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它体现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解,在此过程中,师生得以共同发展。“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它充盈着老师的信任,这种信任通过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行动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学生产生上进的意识。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情感在阅读文本里得到了充分的感悟,并抓住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人文性的课堂用语体现了一种爱意和关怀,一种平等和尊重,一种期待和激励。

三、把握契机,主动交流

因为很多具有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一闪念间迸发的。对学生的独到的见解,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学生的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通过知识的积累、探究、应用以及内在的转化而逐渐培养出来的。“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时下,我们发现有部分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内容都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这种合作就是一种无效的劳动,毫无意义,会使学生厌倦,降低教学效率。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或者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学生感兴趣,合作学习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才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为学生提供主动合作、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S版语文四年级教材《鸟的天堂》一文时,一名学生提出:“为什么鸟是的天堂而又不叫鸟的乐园呢?”我认为这一问题很有探讨价值,学生感兴趣,当即确定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我先让学生读书、理解、领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这样的合作下,我充分把握好合作契机,即使中下层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不正确,我也不责怪他们,更多地给予鼓励和激励。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有趣,发言自然踊跃,学习更加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学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的确,S版语文教材选材范围广泛,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多花心思,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多一些灵动,定能发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收到丰厚的回报。

四、鼓励质疑,主动参与

学贵有疑,学源于思。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依赖的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必须讲求策略。首先要鼓励学生“放胆”,大胆提问。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所提的问题即使是芝麻西瓜一大堆,甚至提得不恰当,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筋的一面。同时,教师可以表扬提问提得好的同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质疑问难就更大胆了。如教学S版语文五年级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五壮士跳下悬崖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我就抓住“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从这两个词体会出五壮士此时心里怎样想?表现出他们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的毫不犹豫、英勇、不畏惧。这两个词对学生理解五壮士的毫不犹豫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冲锋”、“纵身”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是本文的关键,并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平时的媒体、书籍等理解这两词的意思和感受。因此,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自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五、活用教材,激发想象

小学生均爱好幻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S版语文教材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留给师生极大的想象、创造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教材的意图,活用教材中的空白,为学生创造巨大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S版五年级教材《小麻雀》一课,课文最后写到小麻雀通过吸取教训而慢慢长大,就结束了。我把握课文这一空白,结合五年级的小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的特点,以《小麻雀长大了》为题,让学生想象编故事。学生有的结合课文内容,有的参考童话故事情节,有的自由发挥想象:小麻雀看见妈妈已经老了,……想象丰富又有趣。可见,活用教材的空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观察想象,联系生活想象,创造性拓展想象。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阅读中不能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依托教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因此,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在阅读实践中进行思绪的飞扬、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

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自我县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以来,我校语文组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要让学生明白作文能力简言之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在这几种能力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观察生活、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语言表达等都由思维支配和决定,学生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就必须学会运用创新思维。为此,教师要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或材料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并找到新答案的思维活动。课堂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或同中求异,或由小角度反映大问题,发人之未发,见人所未见,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

例如,以“爱”为题作文,学生常常不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就是写老师对自己的爱,结果不是雷同,就是缺少新意。还有一些老师说:“三年级的学生还小,缺少课外读物,不善于发现,所以作文学生觉得可写的东西不多。”其实不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课堂优势,挖掘作文源泉。在课堂训练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所看、所见、所做、所感,如四季的景色、饲养的宠物、街心的公园、使用的电器、参与的家务活、自然中的鸟兽鱼虫、来往的亲戚朋友……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有,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分析。

二、突出个性,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去认识问题,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逆向思维是沿着与原有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立意,以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逆向思维通常是对现成的结论提出疑问,即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所以不仅不落俗套,反而能激活学生的思路,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已有定论的老话题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以“知足长乐”为话题写作,从正面立意可以写人知道满足就会永远快乐,教育那些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从反面立意,则可以通过写知足会使人目光短浅,固步自封,会使人知识浅薄,斗志丧失,如一个民族知足就会落后,一个国家知足就不会发展,一个人知足就不会进步,进而深刻分析知足未必能长乐。虽然反向思维往往能使学生的作文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但运用反向思维写作时一定要注意立意正确、恰当,千万不能偏执一端或不着边际。

三、开发思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达芬奇的老师佛基奥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也会有差异。”作文也是这样,一个题目,一则材料,学生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分析它,理解它,并对每一个角度都讲出一番道理。学生对材料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后,要从分析出的多个观点中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去组织材料展开论述,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案例,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技巧以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阅读s版第十册《少年闰土》学习作者通过想象,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习作者在文中展开丰富的想象,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等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阅读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广开渠道,扩大阅读的范围,增加阅读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丰富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像开设班级图书角,开放学校图书室,走进社区图书馆,运用各种媒体进行电视阅读和网络阅读等等。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练说练写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狭窄的写作圈子,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生活、自然、社会,写自己对他人的爱,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情。

四、拓展角度,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盖德纳说:判断孩子的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他编故事……一旦他故事编得完整,就能从中判断这个孩子是否充满想象力。目前一些小学生编的故事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缺乏令他们正常发挥想象力的合理途径,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想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新的组合,并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情境想象作文进行。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形、事实、实景、影视片断、漫画、新闻资料等,指导学生根据情境发挥想象自由写作,让学生的想象力尽情驰骋,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环境。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中心,写文章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学生力图通过文字符号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学生应丢弃华丽语言的面具,淋漓尽致地挥洒才情,富有活力地使用新思维和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追求多角度的质疑求异的发散性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切忌养成抄袭和简单模仿的不良风气,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观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思考问题,努力从心灵的体验出发,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底蕴,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这样才会有表达美的欲望。

传授创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科学训练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其它的技能培养训练一样,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学生就可以在作文教学中产生散射性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思维作文教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较快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依托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构建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应转换阅读空间,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同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该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分散、比较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更加喜欢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看图法”、“悬念法”、“比赛法”、“ 故事法”等。在学习《哪吒闹海》时,学生都特别喜欢这个精彩的故事,我就告诉他们,《西游记》里还有很多惊险、有趣的故事,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等。鼓励他们课外去阅读《西游记》,走进书中那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再利用《我说西游记》讲故事比赛,让学生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在比赛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学生在交流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更加喜欢课外阅读了。

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能驱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进行课外阅读的极大热情,自觉主动地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让课外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识别,而成为汲取知识的最佳渠道。

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教师要带头读书,为学生做榜样,并在教学中利用适当的机会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卢沟桥》时,我发现学生对卢沟桥很感兴趣,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卢沟桥的文章。这样有目的的阅读,不但能增强学生对读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外阅读的质量。

注重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在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利用图书角,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在黑板报上增加阅读专栏,张贴一些学生自己制作的读书卡、优秀的读后感等。此外,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与同学分享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和快乐,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可以定期举行以推介好书为主题的班会,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交流会等。在交流中,学生既感受到了书籍和知识的魅力,又提高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莫言也曾提到:“我想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经常提醒孩子们读书,帮助孩子买书,一起逛书店,或者和孩子共同读书,这很重要。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共同读一本书,然后交流读书体会,我想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亲子共读,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实现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走向家庭。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其重要的任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仍会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性格的孩子可能会喜欢不同内容的读物,同时不同语文基础的孩子可能也会得到不同的阅读质量。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读物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应当符合学生的学习阶段。

读物的推荐可以根据以下四个原则进行: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2、富有趣味性;3、开拓思维,扩充语文知识;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图文并茂的书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推荐一些绘本,《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为中年级的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皮皮鲁传》、《爱的教育》等,为高年级的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小王子》、《三国演义》、《蓝鲸的眼睛》等。

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时,只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就能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张之洞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阅读好像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要想安全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课外阅读不是孤立的,它与课堂教学是互补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时,结合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六步”读书法:1、圈出不认识的字,再查字典,并在书上注上拼音,扫清阅读障碍。2、标出难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3、划出优美、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摘抄好词佳句,丰富积累。5、写心得体会。6、背诵经典文段。

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又能在感受故事情节时,丰富词汇,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应重视为学生搭建有效的阅读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尽情品尝课外阅读的甘甜。可以利用每周一节的读书课,开展“能说会道”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校本教材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定期举办“能书会写”的活动,如“读后感评比”、“读书卡展示”、“阅读手抄报评比”等。在阅读手抄报评比中,要求学生的作品要图文并茂,以“好词佳句”、“名人名言”、“作家简介”、“主人公画像”、“好书推介”、“日记一则”、“我的收获”等栏目,向大家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中的心得体会。

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能有效地“催化”学生的阅读热情,为开展课外阅读推波助澜。学生在各类展示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让他们的阅读激情得到鼓舞,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内在”语言积累的“外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学生培养成博学多才的人是我们的梦想。只要我们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为学生未来的阅读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课外阅读是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攒人生智慧,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依托课外阅读,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从培养观察能力开始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可是事实上,作文却是老大难,学生见之头昏、谈之色变,远而避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然,小学生作文就是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与注意,又极少参与实践活动作起文章来无料可取,即使是写成的文章也往往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内容没有新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的话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为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他们喜欢的、容易接近的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挥才能,激发灵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求实创新。

一、把握契机,培养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是学生向未来探索的起点,因此抓好兴趣与好奇心这两把钥匙,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兴趣入手,激发观察热情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在发生变化,从日月星辰到山川田野,从花草树木到虫鱼鸟兽,就连我们自己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把握契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自愿的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会取得良好观察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培养与提高。比如:学生们喜欢做游戏,不妨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精彩的游戏,学生们兴致勃勃做游戏,在玩中观察、玩中求乐,同时观察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喜欢户外运动,那么不妨试试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的万千气象,发现季节的不同变化,景物的变化。孩子们喜欢玩具,况且玩具的种类颇多,各具特点,那么在写这类作文时,让学生把玩具都拿来,开个玩具展示会,各自观察自己的玩具并向别人做精彩介绍。在此次训练中,我大胆进行了尝试,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观察,另一方面,我从同学们带来的玩具中找出一个独具风格的精品美少女,这样,作文时学生可在两个内容中加以选择,减少了难度。我先让学生一组一组的观察,指导学生仔细的观察她的身高、肤色、头发、眼睛……。然后请学生找出她独特的地方,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亲自动手扭动美少女的胳膊、腿,想象着摆成各种姿势。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同学们展开联想的翅膀,讲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她像飞跑的运动员;她像舞蹈明星;她正向我招手致意呢!”“老师,我在她手上放一本书,她正在那儿看书呢!”待同学们讲完心中的想法后,我又将美少女平放在课桌上,同学们大声说:“她睡着了,像个睡美人”。从同学们那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可以肯定,观察是本次作文取得成功的重要阶梯。

2、课内课外,引导观察事物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必要时可以把这些东西引入课堂。比如写水果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这样的观察所得一定是深刻的,写出的文章一定是真实的。教学《猫》一课时,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动物,写作前我让大家先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在课上先让大家说一说,然后再写一写。有的同学说“小猫有一对透亮灵活的大眼睛,黑黑的瞳仁还会变:早晨,像枣核;中午,就成了细线;夜里,却变成了梁植绿灯泡,圆溜溜的,闪山发光。”有的同学说:“那小狗不吼不叫,像一个很有身份的武士,威严,一动不动蹲在那里,雄赳赳张开胸脯上绒样的长毛。”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正是因为同学们有了深入的观察,才有着这么深刻的语言描绘。观察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内,应随时随地的去观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亲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更加具体,感受更深。

 二、方法引路,提高观察能力

 1、精心准备,明确观察目标

 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观察动物,就要明确观察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观察植物就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观察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个方面特点;观察活动,就要观察整个活动的过程:开头、经过、结果;观察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总之,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如讲课文《将相和》一课时,在三件事中,注意观察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有何变化,从而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例如写作《××秋色》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物时,能找出秋天与夏天的不同之处,找一找秋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秋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观察感受到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风韵。

2、抓住特点,进行有序观察

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占主导地位,观察时容易犯顺序混淆的毛病,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其次,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重点,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培养观察的习惯。

三、注重积累,养成观察习惯

小学生日常接触到家庭、学校、社会中许多有情趣的事情,但大都缺乏有意观察的习惯而未能积累下来,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从周围生活中积累素材,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1、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并把有新意的题材给学生讲评,从而启发学生要善于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作文材料。

2、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博览群书,在书中善于观察,发现名词佳句,可以写一写、说一说、背一背,摘抄与积累,便于为我所用。收看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电影、电视节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及时写好收看心得。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充分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乐学乐写,常写常新。

五轮驱动  能说会道

 平远县第二小学 陈小青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不仅能提高他们日常交际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阅读理解与书面写作,而忽略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造成很多学生说话条理不清,有时甚至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吗,让学生能说会道。

一、课前演讲,树立说话自信

课前演讲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活动,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它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树立说话自信心。

小学生在低年级段时天真无邪,不知害羞,对老师的课堂提问总能踊跃举手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但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变得害羞、胆怯起来,老师课堂上往往都是在唱“独角戏”,没有一点气氛,对老师的提问,学生总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讥笑而不敢举手,哪怕自己知道答案也是羞于发言。为了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树立说话自信,我组织学生每节课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讲故事、说笑话;可以是谈理想、评时政;还可以是朗读课内外的精彩文段。演讲时可带稿也可脱稿。在演讲前,我先对学生上台演讲的姿势、表情和态度、演讲技巧等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并对每天要演讲的同学在前一天安排好,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当学生演讲时,我始终面带笑容,耐心倾听,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对于讲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于演讲过程中学生因胆怯而说话唐突或出现口吃的现象时,适时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不要急,慢慢来”、“继续说,你一定行的”、“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等来鼓励学生。其他同学对于演讲者的演讲内容有问题或不同意见和看法时,要举手提问。

刚开始演讲时,有部分学生声音过小,只有前面两排的同学能听到,甚至有些同学在演讲时颠三倒四、出现口吃的现象,我就不断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带着耳麦演讲,用手机拍照,并把他们的演讲过程录制下来,课后选取一些照片或精彩的演讲视频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精彩表现,在家多鼓励、激励自己的孩子。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发现孩子们有了明显的变化,能大声、自信地说话了,课堂上也能踊跃发言了。

总之,短短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不但树立了学生说话的自信心,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感受能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语感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朗读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语言的构成和规律,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对说的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

朗读训练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示范朗读,指名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渗透到教学中。在课文教学中,精彩生动的片断、内涵深远的文段、历代传颂的古诗名篇等,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并把这些语言材料印在喉舌上,烙在心坎里,说起来琅琅上口,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S版第十一册《怒吼吧,黄河》时,我选取了一处精彩生动的片断描写:“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壮,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他的声音”由激昂、哀伤到欢快、雄壮的变化,通过反复指导训练,学生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很快就仿说出一些精彩的语句:“那歌声时而气势磅礴,如同万马奔腾;时而低回婉转,如同小桥流水;时而音韵铿锵,如同大海奔流;时而欢快流淌,如同百鸟欢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正是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并在朗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交流探讨,训练表达能力

交流探讨是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探讨问题,发表意见,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

课堂交流探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分组交流,概括发言。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讨论题,以四到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由组长组织交流,组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看法,然后派代表在课堂上作概括性的发言。这种形式比较常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二是组合探讨,代表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由座位邻近的几个看法一致的同学自由组合,一起探讨,然后推选一个或几个代表在课堂上与其他组同学展开辩论。如S版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认为哪一种爱更重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有的认为母亲慈祥的爱更重要,有的认为父亲严厉的爱更重要,有的则认为这两种爱都重要,缺一不可。根据不同的观点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三是独立思考,进行抢答。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害羞,要消除一些学生胆怯心理,就得时常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的畅所欲言的说话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发言踊跃的氛围中,让即使胆小害羞的学生,也会不知不觉放胆开口说话。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抢答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抢答比赛,看谁回答得既快又对,并采取积分制,抢答正确一次加一分,得分最高者给予奖励。这样学生的表现欲被激发了,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大大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交流探讨往往贯穿于整节课,探讨是否成功,除了教师的积极鼓励外,关键要设计好问题。面对有话可说的问题,学生的“口”也会自觉张开,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组织辩论,提升说话技巧

辩论是指对某问题或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双方所进行的一种口头争辩。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它既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辩论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辩论者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发散思维。同时能让比较胆小的辩论者在辩论中锻炼自己的胆量,在众目睽睽之时可以娓娓而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说话的技巧。如教学S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时,我让学生对“老渔夫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展开辩论,这样的辩论在课堂中的花时不多,却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老渔夫是个失败者,因为他虽然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但他最后拖回来的只是死鱼的骨骼。”“或许他是物质上的失败者,但他是精神的强者,他永不言败、毫不气馁的精神将不断激励更多的生活强者。所以我认为老渔夫是个成功者。”“我也认为老渔夫是个成功者,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崇高精神。” ……在这个辩论中学生听得仔细,说得真切,说话的技巧得到了提高。

五、剧本表演,强化语言运用

    将情节生动,人物鲜明的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使课本内容情境化,让学生在自导自演中,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再现在同学面前,这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好途径。学生编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写作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需要借助表情、动作、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又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学语言,用语言”的最好体现。如教学S版第十一册《将相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小组合作,自由编导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对话,并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学生们兴趣被激发了,个个畅所欲言,设计台词,然后分角色进行表演。我通过巡视,选取表演最精彩的一组上台代表表演,表演后,我还让小观众们对台词的设计,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和说话语气等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总之,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才能掌握。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要端正教学观念,做教学有心人,不断改革创新,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依靠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所谓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实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

那么,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自主阅读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老师授新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指导学生的预习:

一篇课文,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读两遍,第一遍是略读,初步感知课文。第二遍是精读,从不同文体的要求深入阅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词句旁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如在词语或者句子的旁边注上自己的读后感受,以及疑问等等。对文中涉及到的词语及一些文史知识要让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并养成习惯注到书上。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圈画,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语深刻性,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学生自读完一篇文章,一定要能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既可以用找出课文中心句,也可以抓住每段的意思,还可以从课文的题目中去理解。如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狄仁杰公正护法》,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理解课文大意:课文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大意。当学生对课文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在对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主要从语言、文章主题、课后思考的问题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出来。如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文中还有什么你不懂? ……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入思考,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兴趣就越浓厚,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在课前做好了自主学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语说“授之予鱼,弗若授之予渔”。但是本人认为,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既要“授之予鱼”,也要“授之予渔”。语文课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听写说合的原则。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教学:

词语是一篇文章中最基本的要素,只有让学生学会词语的把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优美的文章能把词用得恰到好处 ,并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写作的意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词的品读与运用。如教学S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揠苗助长》一文时,当教到“精疲力竭”这个成语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精疲力竭”:竭,尽。形容非常疲劳。在理解意思之后,我让孩子们仿照文中的句子造句。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造了不少生动的句子。例如:a、星期天爸爸带我去爬山,当我爬到山顶时,我已累得精疲力竭 。b、小弟弟真是太淘气了,折腾得妈妈精疲力竭 ……为了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教育,我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你们有没有发现过爸爸妈妈精疲力竭的时候?”立刻有许多学生举手发言了,有的说:“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累得精疲力竭。”还有的说:“妈妈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每天累的精疲力竭……”我趁热打铁:“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所以我们要怎么做呀?”“我们爱爸爸妈妈,要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爸爸妈妈回到家,我要给爸爸妈妈送上一杯热茶。”……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这样由一个词语引发的教学环节,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促进学生思考和思想素质的养成,还训练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优美句子的构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面对优美的句子,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例如S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怒吼吧,黄河》一文中描写诗人光未然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句子中,“时而……如同……”这对关联词语作者重复用了四次,用排比的句式,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句子写出了诗人抑扬顿挫地朗诵诗歌的精彩情景。在学生学习完句子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我提示学生,这种句式可选变化比较多的情景来写,如大海、云彩、声音、下雨时等。但是这样的造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外面忽然下起了大雨,时而淅沥,如同         ;时而轻快,如同          ;时而          ,如同          ;时而         ,如同          。经过这样由扶到放的训练,学生基本都能完成这个练习。如一位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外面忽然下起了大雨,时而淅沥,如同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孩;时而轻快,如同群鸟欢歌;时而凶猛,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时而震撼,如同摇滚乐曲让人眩晕。

这样,通过读中仿写,仿中有创,深化了学生对句子描写特点的认识。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多进行这样讲练结合的练习,学生一定能掌握不少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在注重词语和句子品读的同时,段落的写法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学会了段落的描写,才能写好一篇文章。例如教学如S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鸟的天堂》时,讲到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场面,作者描写了鸟儿活动的热闹场面,有详有略,并对一只画眉鸟进行了重点素描。这样,使一个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作为教师,不应仅仅教学生认识这篇课文的写法,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出描写一个场面的方法:第一、要有大场面的概括描写,还要有一个点的描写也就是具体事物的详细描写,概括起来就是“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第二、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要可以抓住事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进行描写。然后让学生学会描写一个课间的活动场面,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这个练习。

学会了段落的描写,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是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写好作文最重要的一环。这就好像我们要建一座非常豪华漂亮的宫殿,需要很多质量好的材料,精美的装饰品,很多的能工巧匠。但是如果没有设计师出色的设计,再能干的工匠,再好的材料,也体现不出宫殿的美丽。所以在教会学生写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每一篇文章写作之前,教会对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巧妙的谋篇布局。这可以带着学生在总结课文时去寻找方法。如笔者在教学生如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在总结课文时,我问学生:“这是一篇写什么为主的文章?”学生回答:“写人为主的文章。”我又问:“这篇文章选了几件事来写鲁迅先生这个人?”学生答:“选了四件事来写。”我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写人的文章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才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我再问:“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有的学生回答发现四件事中笑谈“碰壁”和救助车夫的内容比较多一些,而谈读《水浒传》和关心女佣的事情内容少一些。我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我们作文中得详略要得当。此外,学生还谈到发现文章用了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结尾用了中心句总结全文等等。就这样,我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学习写一篇写人的文章,学生兴趣盎然,都想赶快把自己刚刚学到的方法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出来。后来,学生们交上来的作文很让我欣慰,学生们都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并且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很多同学还学会在课文最后用上中心句总结全文。学生们懂得了怎样去写好写人的文章,这让我明白,学生又在课文的学习中找到一枚金钥匙,这能不让人高兴吗?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痴人说梦。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这个“少’字的含义我觉得有以下两种理解:一是读的文章少,二是记住的知识少。如果让学生多读点文章,多积累些知识,日积月累,待到自己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的提高,知识的不断积累就是它的“源头活水”。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课外阅读中的知识比起教材中的知识更为丰富多彩。让学生每天坚持读一篇文章,并做好知识的积累,每天要求学生至少积累10个好词,2个有特点的句子,做到每日一得。在每周的星期一交流检查一次,同桌互相检查,至少能说出摘抄本上的10个新词,5个好句即为过关。每次过关奖励一颗红星,10颗红心换一个太阳。期末评出积累最丰富的同学为“语文小博士”进行奖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渐渐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个人的阅读范围是比较狭窄的,所以我充分利用“读书交流课”组织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流,时间固定在每周五最后一节课。“读书交流课”要求每位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读书交流内容,可以推荐好书,可以朗读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可以交流自己积累到的好词,也可以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等等,内容不限。交流先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发言,然后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上讲台发言,发言时间为三分钟。“今天我给大家朗读段美妙的文字……”“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精彩的故事书……”“我们给同学们朗诵一首诗……”……短短的三分钟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拓宽了学生积累知识的途径,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它需要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恒心。让学生在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的过程中,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仅有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把它活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依托文本 让学生会说

语文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如S版教材中的课文有些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且在每个百花园都设有语文大课堂、口语交际等,内容丰富多样,如辩论会、小产品、大推介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每一次的活动,并让学生训练说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为孩子们展示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如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三个精彩的小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优秀品质,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小剧组任选一个故事进行表演。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灵活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枯燥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我先指导学生首先要熟悉课文,要定好演员,写好剧本。演员们要记下自己所扮演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小剧组里边先预演。表演时,在每个小剧组演完之后,大家进行评价,谁演得好,还有什么建议并要在全部小剧组演完后评出最佳剧组,最佳演员、最佳编剧。一开始学生们演得并不生动,有些只是照着念课文中的台词,但是,经过评价,学生们演的越来越好。这一次的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从对课文语言生搬硬套到后来的不断创新,把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虽然这次演出还有很多瑕疵,但参与这次活动的每一个学生比平时任何时候看到的都更活跃.这一课,全班同学都学得不错,就连平时只语文基础非常差的小明同学也能熟练地说上几句台词.总之,改编和演出课本剧,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工与合作,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如《鸟的天堂》《故宫》等写景的课文,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设计一次当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五指石、南台山,石龙寨等风景区。先让每个学生先选定自己要介绍的风景区,仿照课文写好导游词,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推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这样,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并能领略到学生们最精彩的语言。

2、参加活动 让学生会写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全县运动会,参加学校开展的“校园体艺节”,“千人书法大赛”,重阳节到敬老院去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三八”妇女节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等等。每次活动前强调学生要积累好素材,参加活动回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把过程和体会写下来。

例如去年冬季我县举行的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我校学生参加了开幕式,并参加了全县校园舞的展示活动,还观看了运动员们的各项比赛。活动结束之后,我让孩子们先在班上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并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这次活动,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所以写出了许多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短文,有写活动类的《一次难忘的活动》,有写人的《我最敬佩的一位运动员》,有写感想的《参加运动会之后》还有诗歌《运动会之歌》等等。因为学生们有了切身体会,所以在作文时大部分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通过对比,我发现每次活动之后,学生的都比活动前开心、自信,说起话来更流畅了。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写起作文来也不怕了。可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很好途径。

提高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课内课外的积淀。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用足够的耐心和灵动的教育智慧,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学会语言,会用语言,真正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写作思路的意思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根本性的技能,把它视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审题就是分析文章的题目,弄清题目的意思。审题包括三方面内容(1)找出重点词,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也叫“题眼”,题眼就是写作的重点。如《一件难忘的事》中的“难忘”之类。(2)搞清写作的范围和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称、数量、内容等限制范围。(3)弄明白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状物、写景的。

记叙文总要表达一个思想,说明一个道理或表现某一方面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要正确,对社会上正确的现象加以歌颂,错误的现象给予批评。中心正确,健康是文章的根本,对此必须首先要注意。中心还要求集中,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各方面内容都要紧紧围绕中心写。

作文的内容就是材料。写作文要紧扣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要少选或不选。所选的材料还要真实、具体,真实就是不凭空编造,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典型,不落俗套,要能够清楚地反映人或事的特点。

所谓安排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安排。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以及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等。文章的材料,常用以下这些方法安排:(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空间的顺序;(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

提纲,是结文章的总体设计,具体包括:(1)文章的题目;(2)中心思想;(3)写作的顺序;(4)详写,略写的提示。提纲不能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

《论文写作基本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写作基本思路(3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公司绝密论文写作基本思路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第一步,概括。即对所选文献的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及研究结论先进行概括。第三步,整合回顾,提出改进的方向与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总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一般200-300字为宜。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应是文中引用过的,应该也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且能反映主题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文献综述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

2、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3.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4.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5.文献综述的结语部分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6.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如何写好文献综述选定题目后,着手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搜集的文献越全越好。接着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

3、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利用其他网络资源。技巧二:随时整理做好文献阅读卡片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很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技巧三: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就像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道路的方向就是指向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切忌“竹筒倒豆子”,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记住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说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如何拟定论文研究思路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等。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构建研究思路时应注意的因素紧扣论题的研究重点进行展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作思路怎么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