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用字母和希腊字母表示的区别?

而2500余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则更加宏伟辉煌。曾侯乙编钟在每个八度已经有了完整的十二音,可以旋宫转调(由于宫音在十二律上的位置移动而造成的调式转换)。

编钟是用青铜铸造出来的,铸造出来后,需要经过铲锉调音,才能获得需要的音高。根据曾侯乙编钟的铭文,考古学家们确认,调音是 “以弦定律”。也就是说,古代工匠们是利用琴弦的长度来确定两个音符的频率比例的。

因此,古人应该是先通过人声、管乐器与弦乐器等,师法自然,逐步认识了音律以及音符之间的和谐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制作出编钟,而不会反着来。

版画中还出现了水杯,水杯中水的质量确实会影响振动的频率,但这个影响同样不是简单的正比或者反比关系。如果将水杯简化为简谐振子(物理学中特定的重复运动质点,例如悬挂在弹簧上的质块的振动),则振动的频率与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样一个平方根关系会破坏简单整数比,从而无法产生和谐的频率比。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毕达哥拉斯这个传说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故事和版画出现于毕达哥拉斯死后至少几百年,虽然写这个故事的人努力让故事符合当时人们的常识,可是如果常识不会出错,我们就不需要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和杨振宁了。

历史上的传说有很多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对于非史实传说,并不需要一概排斥,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些传说虽然没有史实根据,但本身并没有科学性错误,这种传说是可以作为教学故事的。比如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向下抛球,牛顿被苹果砸头等。

另有一些本身是以宗教神话等面目、而不是以科学故事的面目出现的,这些也不会给受众带来误导。比如女娲补天、亚当肋骨塑造夏娃、芝麻开门等等。

而一些传说明明有科学错误,却以科学故事的面目进行传播,这是最成问题的。这类传说包括爱迪生救妈妈之类,还有本文所述毕达哥拉斯在铁匠铺称锤子的故事。希望大家今后在介绍这个故事时,至少应该说明这个故事是有科学错误的,以避免进一步传播误导性信息。

此外,笔者还看到这个传说的若干修改版本,大概修改者也意识到无法从铁锤重量得出声音和谐,于是修改成毕达哥拉斯从打铁节奏获得和谐的灵感,然后再回家发现音高上的和谐等等。笔者没有在其他出处看到过这个观察打铁节奏的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近些年来的一些附会。

还有一个版本说:毕达哥拉斯听到不同重量的铁块发出不同声调的音,受到启发,回家还继续在琴弦上做实验,发现相同的弦在不同的负重(即不同的张力)下,会发出不同的音高;而且他发现,如果两者负重之比是2:1时,音高则相差正好八度,两者负重之比是3:2时,音高则相差五度,负重之比是4:3时,音高相差四度。这个版本用了另一个科学错误来代替原来版本的科学错误: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琴弦的张力和频率之间存在一个平方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正反比关系。比如当张力之比为2:1时,频率之比为(根号2):1,即1.414 : 1,这种情况下音高相差不是八度。

故事的其他版本:黄金分割比

毕达哥拉斯在铁匠铺的传说还有一个版本,说他听到打铁声音和谐(或者节奏好听)后经过称重研究,发现了黄金分割比。这种说法同样没有可信出处,至少很多研究者复述的传说中没有提及黄金分割比的事情。

音乐中不同音符的和谐,源于它们频率之间的比值为简单整数比,和黄金分割并没有关系。如果我们故意用黄金分割比(1.618 = 1/0.618)生成两个频率的声音,合在一起并不好听。比如把第一个音的频率设定为 440 赫兹,即 A 大调的 “哆”,则第二个音的频率为 440 x 1.618 = 712 赫兹。这个音在钢琴键盘上不存在,处在两个琴键的 “缝” 里,听上去有点像 “啦”,但又比 “啦” 低。我们用手机生成这两个频率的正弦波,大家可以在下面的视频中听一听,比较一下。

怎样尽量避免科普内容出现科学性错误?

科学内容的准确是科学传播文章的生命,现在的科普文章经常会在互联网上来回转载,有时还会被其他作者参考改写,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因此一篇文章不慎出错,往往会造成 “流毒甚广” 的尴尬局面。毕达哥拉斯这个传说的传播者,很多都是热心的科普作者,可是出了错,还要其他热心作者花力气写文章指出错误,澄清相关科学概念。

笔者自己的文章也出过错,而更多的是所谓 “near miss”,也就是说几乎出错,但幸运地在发表前被改正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写文章出错很难绝对避免,关键是怎样尽量减少出错。对此,笔者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对网上搜到的东西一定要自己理解消化,去伪存真。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潜意识,以为网上搜到的东西就是对的。这就需要我们用一种显意识来克服这种潜意识,时时对科学问题的正确性保持警觉,对自己文章讲的东西要自己真的理解明白,有一说一。

另外,在写作心态上,应尽量减少非科学的成分。科普工作是件好事,其中利他成分远大于利己成分,值得而且应该做好。但如果把科学传播工作过分神圣化,把自己想象成盗火者启蒙者,把受众想象成矇昧之众,这是不行的。在这种虚假优越感的非科学心态干扰下,写作者容易误以为自己写的都对,写错了读者也不懂,因而不肯花功夫确保其内容的严谨性。

所以,对科学保持敬畏,对读者保持敬畏,这是减少科学传播内容出错的必要条件。以上所思,谨与大家共勉。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2. 隶书的之字怎么写

“之”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

5. 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

7. 往,到 :“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之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总之,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浙江及今钱塘江下游闻家堰 至 闸口一段即有此称。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天气闷热,加之窗外车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字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