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的兴盛,客观说明了什么?

本文为活动投稿,作者 boy_神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系列成功塑造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奇幻世界

在今年5月24日,以打造了超人气战略游戏“全面战争”(Total War)系列而知名的加拿大游戏公司Creative Assembly将会为大家强势带来一款重磅大作,它就是《全面战争:战锤》(Total War: Warhammer)。

那么问题来了,“全面战争”系列作品向来取材自真实历史,而《全面战争:战锤》却偏偏打破了这个惯例,它直接改编自Games Workshop的桌游品牌“战锤”(Warhammer Fantasy Battle,简称Warhammer或WFB,内地也译作“中古战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Creative Assembly如此为之呢?

这就得从“中古战锤”的非凡魅力说开了。


在这几年,游戏玩家大概已经对这个Logo不陌生了

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市的Games Workshop是一家老牌的桌游公司,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975年,于这漫长的时光里,Games Workshop先后推出了大量畅销的桌游产品,而要说Games Workshop麾下最知名的桌游品牌共有三个,分别是“”(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战锤40K”系列(Warhammer 40000),以及“战锤”系列。“指环王”系列大家都熟,乃脱胎自奇幻作家托尔金的史诗级原著,而“战锤40K”系列和“战锤”则是地道的Games Workshop原创品牌。

“战锤40K”系列和“战锤”系列的核心产品均为沙盘战棋桌游,并且是那种基于需要玩家自行给棋子手工上色的微缩模型(Miniature)式沙盘战棋桌游,这也导致了它们高昂的售价,当然这世上的土豪族比你我想象得要多,所以Games Workshop的连锁店还是开到了全球各地,其的爱好者协会与俱乐部也遍布世界。


雕工精美兼售价不菲的微缩模型棋子是“战锤”系列桌游的标志性特色

至于“战锤40K”系列和“战锤”的区别从这两者的命名上就能看得出来。“战锤40K”系列在设定上融合了太空歌剧与黑暗哥特幻想,它的宇宙里既充斥着太空战舰、基因改造战士、动力盔甲等科幻风十足的未来科技产物,也不乏诸如魔法、异次元邪神、魔法等奇幻元素,并且这看似不搭调的两者偏偏就给英国佬的疯狂想象力给融合得完美无缺,绝对是一锅让人尝了就舍不得放下筷子的鲜味大杂烩。

相较之下“战锤”的世界就单纯多了,大致就是我们常见的中世纪欧美奇幻风,但对比同类作品,其基调要更为阴暗肃杀,战争以及鲜血是其永恒的主题。

于具体玩法上,“战锤40K”系列和“战锤”系列各自的桌游产品也有着些许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战锤”系列主打方阵和大兵团作战,而“战锤40K”系列则以更细分的战斗小队为基础。在2015年,Games Workshop推出了“战锤:西格玛”(Warhammer Age of Sigmar),后者是“战锤”的正统续作,玩法上它开始向“战锤40K”系列的小队作战靠拢,并对“战锤”原有的世界观与势力阵营进行了重置。

但由于“战锤”系列桌游的高昂定价,大多数玩家特别是国人第一次接触“战锤”系列都是通过各种主题改编电子游戏,这也使得他们对“战锤”系列的文化认同更多地出自后者那瑰丽多彩的世界观设定。


战争是“战锤”系列的永恒主题

深入“战锤”系列的奇幻世界

依照Games Workshop的设定,“战锤”的世界最早由一群来自外太空、被称为古圣(The Old Ones)的神秘种族统治,古圣以超乎想象的力量改造了自己的新家园,随即还陆续创造了包括蜥蜴人、精灵、矮人、人类等在内的智慧种族作为自己的仆从,不过这一切都随着异空间混沌恶魔势力的入侵而改变。

古圣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而迎来了毁灭性打击,只能选择仓皇出逃,却也让那些它所创造的族群意外获得了真正崛起的机会。于接下来的数千年里,有无数文明相继诞生、兴盛然后又毁灭,为了生存和利益,大陆上不同的种族与势力以世界新主人的身份永无止休地发动征战,用生命与鲜血谱就了“战锤”时空那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


“战锤”世界的版图,在设定上它参照了现实中的世界地图


同兽人大军展开生死交锋的帝国军


手握战锤者即为帝国传奇人皇西格玛

帝国由人皇西格玛(Sigmar)在大约2500年前创建,其灵感源自现实中的古罗马帝国。西格玛后来升天为神,而他的帝国则交由其子民世代守护。

帝国的最高领袖是皇帝,人选从诸多掌握重权的选帝侯中投票诞生。彪悍的步兵、骑兵以及火枪手兵团在骑乘着狮鹫的将军带领下捍卫着帝国的疆域,此外帝国还内设了8座精灵族赞助的魔法学院,后者源源不断为帝国输送强大的法师,而矮人移民则为帝国锻造了包括火炮、蒸汽坦克在内的战争机器。

骑士国一样的存在,原型是古拜占庭帝国以及亚瑟王的圆桌骑士团。巴特尼亚是一个封建等级森严的国家,骑士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与精英,从出生起就经受了最好的训练,而底层的贱民则扮演了给骑士老爷们输血的农奴性质角色。

巴特尼亚的骑士共同信奉湖之女神(Lady of the Lake),而成为后者最青睐的圣杯骑士是所有巴特尼亚骑士毕生的奋斗目标。虽然巴特尼亚的铁骑大军之勇猛威震天下,最精英的骑士往往骑乘飞马出征,但它的普通部队都是由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与严酷剥削的贱民组成,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开路炮灰而存在。


美丽高贵又骁勇善战的精灵族


精灵族以守护世界为己任

古圣最得意的造物,不过现在也面临着不可逆转的缓慢衰亡。精灵在追求优雅高贵同时还相当崇尚勇武,他们以阻挡混沌势力的入侵为己任,与此同时绿皮兽人等其他种族也是其的外部威胁。精灵曾与矮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但随着各种变故现在两者只有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才会勉强结盟。

作为古老王国的后裔,精灵至今仍有掌握着强大的武力,比如精灵族拥有凌驾其他种族之上的海军,其在魔法上的高超造诣也能提供很大的战争助力。

精灵的最高领袖是凤凰王以及永恒皇后。第一任凤凰王曾经为了拯救世界被混沌吞噬而大无畏地牺牲了自己,但接下来围绕着王位的继承却爆发了一场悲剧性的内战,最终导致黑暗精灵族的诞生,另外还有一系移民海外的族群分化成了崇尚自然的木精灵。


勇猛是矮人战士的最显著特征

古圣继精灵之后的又一得意造物。矮人曾经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但由于长期面临其他邪恶势力的入侵,帝国无可避免地分崩离析,不少矮人索性迁居到了人类的地盘,但更多的氏族选择继续据守那些设在群山之中的要塞,以期有朝一日能重现过往的辉煌。

矮人是天生的战士与工匠,利用在大山深处开采得来的矿藏,他们锻造了无数领先其他种族的高科技武器装备,比如火炮、机枪甚至直升机,不过由于自身对包括混沌力在内的魔法力的天生抗性,矮人通常选择用各种绑定了法术的符文来辅助自己的战斗。


林木精灵的大军包括了树灵

从精灵族中分化出的林木精灵崇尚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平日里避世隐居在森林中。林木精灵不喜欢插手世俗纷争,他们极度排外(甚至敌视互为血亲的精灵族与黑暗精灵族),而为了避免自己的安定生活受到干扰,他们往往不惜对擅自闯入者大开杀戒。

是的,林木精灵的军队相当强大,除了同精灵族一脉相承的卓异魔法天赋,他们还拥有最优秀的弓箭手,更可以通过与森林沟通而驱动强大的树灵摧毁来犯的劲敌。

当第一任凤凰王为了整个世界的安危而英勇捐躯后,为了争夺王位,众王子中最富野心的马雷基斯(Malekith)和他的生母莫拉斯(Morathi)策划了一系列可怕的阴谋,然而最终马雷基斯还是失败了,作为惩罚,马雷基斯和他的追随者被精灵王庭放逐,而之后马雷基斯以巫王的名号自居并发誓复仇,其附庸则在仇恨的侵蚀下慢慢演变成了黑暗精灵。

黑暗精灵是整个“战锤”世界都深恶痛绝的存在,他们有一支庞大的海盗舰队,平日里就靠掠夺其他族群以及奴隶交易为生。黑暗精灵的士兵残忍狠辣,他们通常在女战巫的可怕法术支援下走向胜利。


虽然造型恐怖,但他们确是世界秩序的守护者

蜥蜴人的文明带有浓郁的印加/玛雅风格,其社会构成严格遵循种姓制度:魔蟾蜍史兰(Slann)是魔法的掌控者,而且还是“战锤”世界最为强力的一群魔法师;几乎有上千年寿命的沙洛士(Saurus)是天生的战士,经常骑着暴龙或三角龙参加战斗;小个子史坚斯(Skinks)负责工艺与建造,部分皮肤天生带变色能力的史坚斯则会担任侦察兵;体型庞大且愚钝的克拉西哥尔(Kroxigors)巨蜥则负责承担那些累人的劳力活,或是在战场上扮演攻城器械的角色。

因为蜥蜴人是古圣的最早造物,所以他们总是有一种以拯救世界苍生为己任的奇特使命感,比如在“战锤”世界的灭世战役终焉之战期间,它们甚至主动牺牲了族群的精锐来阻止斯卡文鼠人用行星轨道轰炸来毁灭世界,尽管其他族群对此毫不知情也没打算领情……


信仰杀戮之神的混沌骑士


混沌大军是所有生灵的噩梦

“战锤”世界里永恒的噩梦,它的诞生源自智慧生灵的负面情绪波动在混沌空间的投影同魔法能量的结合,混沌里四大已经具备独立意识的个体以邪神自居,他们分别是杀戮之神恐虐、欲望之神色孽、瘟疫之神纳垢以及诡术之神奸奇。

混沌邪神无时不刻都在谋划跳出空间禁锢,将魔爪伸向“战锤”世界。悲哀的是,出于对力量的渴求,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生灵选择加入混沌信仰。混沌邪神的军团由那些最强大的冠军斗士以及混沌恶魔统帅,一次又一次地在世界散布绝望与恐怖。


食人魔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为了食物而战

古圣创造食人魔是为了实验生灵抵抗魔法的可能性,但食人魔的表现却让古圣大失所望。在“战锤”的世界里,食人魔以强大却粗野丑陋而著称,他们的大脑瓜往往只思考一件事:怎么获得好吃的。有时被饥饿逼急了,食人魔就会打起拿同胞开饭的主意。

实际上,食人魔信仰的神就是“大胃王”(The Great Maw),后者的形象是一个联通无底深渊、遍布獠牙与涎水的大口。为了食物,他们可以为任何人效力,这使得他们往往是最好用的雇佣兵。


地精个头虽小,却不容忽视

在“战锤”的世界里兽人和地精通常被统一以“绿皮”代称,但实际上这两大族群彼此间的相处并不和谐。兽人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被他们称为“Waaagh!”的烧杀抢掠行动,地精则长期卑屈地活在兽人的身影下,不过这不意味着地精是啥善茬,一旦有人惨遭不幸,地精只会乐于落井下石。

同所有脑袋缺根弦的生灵一样,兽人和地精从骨子里就崇尚强权,只有最强壮的兽人才能有资格担任部落老大,带领族群走向一场光荣的Waaagh!战争。令人惊异的是如此粗鄙的生物居然还能以调动同族精神力波动的形式来释放魔法。

附带一提,绿皮的盟友还包括小山一样的巨怪族,这无疑增大了他们对世界的威胁。


混沌矮人的坐骑——飞天蛮牛

顾名思义,就是站在混沌一方的矮人。混沌矮人信奉牛头邪神、“黑暗之父”赫夏,并豢养了一些地精与兽人作为军团的生力军。由于邪神的赐福,混沌矮人能够通过消耗生命力来释放各种魔法,这点是他们那站在光明面的同胞所远不能及的,当然代价是施法者会缓慢地变成石像。

混沌矮人的工匠也不比矮人逊色,他们打造了大量基于火药与蒸汽动力的武器,随时准备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


斯卡文鼠人,地下世界的死神群影


如果谁轻视斯卡文,那么他一定会后悔

活跃在幽暗地底下的邪恶种族,由接受了混沌魔法辐射的老鼠变异而来的两足智慧生物。斯卡文鼠人残忍狡猾,繁殖力惊人,好在它们惨烈的内斗显著制约了其人口增长。

鼠人信奉长角鼠为神,它们的地下帝国由十三长老会牢牢掌控,而后者的成员均是由长角鼠亲自选拔。斯卡文鼠人从出生起就被教导弱肉强食,其社会被十三长老会划分成不同的氏族,各自有精通的领域。

尽管体格上远不如其他种族,但鼠人能通过让对手胆寒的人海战术弥补这一劣势,此外它们还不停研发各种禁忌黑科技,比如瘟疫、生化妖兽等,据说鼠人已经制作出了能撼动整片大陆的强力炸弹。此外,鼠人还是天生最危险的刺客。

半人半兽的存在,混沌最忠实的仆从,更是混沌对“战锤”世界侵蚀的第一步显现,因此还被称为“混沌之子”。兽化人常常聚集成一个个小战帮,在头目的带领下为了取悦邪神而战。

不要被兽化人蛮野的外形迷惑,兽化人具备的相当的智慧,其实他们本身就是一部分追求力量的凡人接受了混沌腐蚀后变异而来。兽化人关心的事情只有兽性的发泄,也就是杀戮与破坏。


古墓王,带着浓郁的古埃及色彩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奈贺卡拉的强大皇朝,王国的一位亡灵法师纳迦什(Nagash)出于征服世界的野心,使用了禁忌魔法将那些沉睡的枯骨亡者唤醒并组成了可怕的不死大军。

虽然纳迦什乃“战锤”世界里最强的亡灵法师,但其的木乃伊与骷髅大军还是多次被正义联军给挫败——尽管纳迦什总能够从灰烬中复生。当纳迦什被从短暂地生者的国度驱逐时,各大古墓王就能拥有片刻的自由,虽说这对其他族群而言未必就是好事。

总的来讲这个派系带有强烈的埃及文明色彩,这从他们的造型就能看得出来。


纳迦什,他在古墓王和吸血鬼的诞生种扮演了重要角色

吸血鬼是“战锤”世界里最强大的亡灵生物,其诞生同样与纳迦什的禁忌法术扯不开关系,只不过吸血鬼能够保持容颜与形体千年不变,而代价仅仅是需要持续吸食新鲜的人血。

经过漫长时间的经营,吸血鬼已经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王国,他们的军队由可怕的僵尸与骷髅组成,此外还有各种可怕的黑暗生物作为他们的盟友。此外,还有很多凡人为了追求不朽而主动担任他们的眼线。

上面介绍的就是“战锤”世界的主要种族与势力,当然“战锤”的时空里还存有一些龙套性质的存在,譬如龙族、神秘的东方帝国震旦皇朝等,特别是震旦皇朝,其原型就是古代中国,官方设定震旦皇朝建有一道宏伟的长城作防御工事,并且其领袖是不朽的神龙皇帝,后者别号“美猴王”(Monkey King)。

另外,在“战锤”的第8版规则书里,借着大洗牌性质的终焉之战爆发,混沌最终成功侵占了整个世界,大多数种族与势力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好在它们的血脉于“西格玛纪元”里西格玛所创造的新时空中得到了延续,不过“西格玛纪元”将这些种族势力重新归类分组成四大的不同阵营,并做了一些细微调整,比如终焉之战的最大赢家斯卡文鼠人伴随着大角鼠晋升为第5位混沌神而正式加入了混沌阵营。


“西格玛纪元”将“战锤”的传奇引入到了新时代

“战锤”改编电子游戏大盘点

为更好地宣传“战锤”系列,Games Workshop耗费了大量精力编撰了诸多“战锤”相关故事,它们主要收录在游戏的规则书上,极好地充实了“战锤”的世界观。此外,Games Workshop还通过自家的出版社Black Library推出了一本又一本“战锤”主题小说。 

但要说真正令“战锤”变得广为人知,还得归功于“战锤”主题改编电子游戏.早在1991年,Games Workshop就开始出售“战锤”系列的改编权给不同的游戏厂商了,而这些作品中倒也有不少颇值得一玩。

一款素质相当不错的3D即时战术(RTT)游戏,由EA在1998年在PC和PS主机上推出。游戏同时对应有单人剧情战役和多人对战模式,玩家可以选择扮演人类帝国、绿皮以及古墓王势力,并且为了丰富玩法的需要游戏里一些单位的阵营归属同原著设定有所不同,比如帝国阵营就拥有林木精灵的弓箭手和树灵,玩法上《黑暗预兆》引入了很多亮点设计包括部队经验值成长、英雄单位、阵型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战锤:混沌印记》封面

可能是市面上最好的“战锤”主题游戏之一,在类型上和前面提到的《黑暗预兆》同属即时战术,不过它突出了英雄单位的概念,还引入了部队士气和体力值的设定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而在具体玩法上它更像是去掉了资源采集与建造元素的《魔兽争霸3》。

《战锤:混沌印记》的开发者是圈内小有名气的Black Hole Entertainment(后来该公司还为育碧打造了《魔法门:英雄无敌6》)。在《混沌印记》里玩家可选择四大不同种族,分别是人类帝国、精灵、斯卡文鼠人以及混沌,并且不同种族下又细分成各自对应一些独占兵种的3大阵营。

《战锤:混沌印记》对应有一款资料片《战锤:进军战场》(Warhammer: Battle March),问世于2008年,它新增了黑暗精灵、绿皮作为可选种族。

EA推出的“战锤”主题网游,核心玩法是多人RvR,很多国人玩家第一次了解“战锤”系列正是通过本作的相关宣传。

《战锤OL:清算年代》里玩家可以选择6个种族,分别是人类帝国、精灵、矮人、绿皮、黑暗精灵以及混沌。本作曾一度被寄希望成为暴雪《魔兽世界》的强力竞争者,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当时EA的财政状况恶化),这款网游已经在2013年停服。

准确讲它是粉丝为《中世纪:全面战争2》打造的一款“战锤”主题MOD,孰料问世后大获好评,于是受到鼓舞的制作者就将这款MOD发扬光大。

这款MOD究竟火到何种程度呢?嗯,它就是“全面战争”系列开发商Creative Assembly出《全面战争:战锤》的诱因之一!

基于“战锤”世界观的回合制角色扮演游戏,最初是手游(你懂得),随后被移植到了PC上。游戏里玩家要组建一支4人冒险团队,在不同的地下城杀怪刷装备冒险。


《战锤:末世-鼠疫》问世后意外地走红

一款结合“战锤”世界观与《求生之路》式玩法的多人在线动作游戏,玩家扮演人类帝国的精锐抵御入侵的斯卡文鼠人军队。

《战锤:末世-鼠疫》共提供了5种特性迥异的职业,玩家得以此为基础搭配一支4人小队,并通过战斗成长来不断解锁新武器装备等,藉此让队伍变得更强大。

凭心而论《战锤:末世-鼠疫》是一款很典型的小作坊作品,但它恰巧搭上了“末世幸存”流游戏的热潮,目前来自玩家的反馈相当不错。


Games Workshop官方推出的《全面战争:战锤》系列小说,就是坑钱的节奏

这就不用多介绍了,马上大家就能玩到,而且Creative Assembly的制作水准绝对有口皆碑。

话说Games Workshop对这次同Creative Assembly的合作也相当重视——比如在自家的Black Library里上架了好几本顶着《全面战争:战锤》名号的“战锤”小说,但其实它们就是官方将已出版的“战锤”主题中短篇小说重新合辑再换了封面包装出售,真心人傻钱多速来有没有?

“战锤”系列与暴雪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你是否认为“战锤”系列对电子游戏界所造成的影响就是上面笔者介绍的主题改编游戏?骚年啊图样图森破,敢问亲玩过暴雪开发的“魔兽争霸”(Warcraft)系列否?

其实很早以前坊间就有传闻称暴雪的“魔兽争霸”系列在设定上借鉴了“战锤”,相关猜测在2012年被“魔兽争霸”系列主创帕特里克·怀亚特(Patrick Wyatt)通过其个人博客正式承认。

按照怀亚特的说法,当时暴雪希望从Games Workshop处获得“战锤”系列的授权以借后者的品牌号召力来快速打开市场,但之前暴雪反思了一番之前为DC(没错,就是创造了蝙蝠侠、超人等经典角色的漫画巨头DC)开发两款DC漫画主题改编游戏时遇到的各种不愉快,最终决定放弃了该计划,当然这并不受影响在概念艺术设计(包括美术风格、剧情等)上《魔兽争霸》设计团队大量抄袭,哦不,参照了“战锤”系列。

更有趣的是在《魔兽争霸》发售数年后,怀亚特的老爸送了他一套“战锤”系列桌游,还因为“战锤”桌游棋子模型同《魔兽争霸》里的兵种造型实在太像而认定是Games Workshop抄袭了暴雪的创意,为此特意建议怀亚特去控告Games Workshop侵权。


其实“魔兽争霸”系列也带着“战锤”系列的印记

似乎是为了吐槽这个梗,在《魔兽争霸3》里玩家如果反复点击人族狮鹫骑士,他会吐槽一句“这锤子花了我4万块(This Warhammer cost 40K)!”同时吐槽了Games Workshop的“战锤”和“战锤40K”系列。

当我们在谈论时空的时候,感觉好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无所不在的概念。所有的物体和能量形式都在时空中存在和变化。现代宇宙学让我们知道宇宙的年龄长达138亿年,而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则是130多亿光年左右。最近,美国NASA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现了距离宇宙诞生只有3亿年的星系,正在逼近可观测宇宙的边界。那么,宇宙为什么如此古老和广阔呢?同样,你可以说是因为自然定律导致。但是,自然定律特别是量子理论是开放的,根据永恒暴涨理论,任何可能产生的宇宙都可以被产生出来。也许你会说,如果宇宙不这样,人类就无法存在。但是人择原理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反过来提出了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什么样的观测者才是最有可能存在的观测者,是人类这样复杂的物种吗?所有这些问题不是在一个封闭的宇宙里面可以回答的。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超越物质宇宙本身的独立存在。宇宙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只能归因于宇宙之外的存在。你可以说这个意义的赋予者是上帝。

JWST发现最古老星系

然而,我在这里不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是从特殊启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宇宙时空存在的目的和原因。宇宙的古老可以反映上帝的永恒性,宇宙的广阔反映上帝的无限性。这是从时空的特征来看。这就像一个房子的装饰反映了主人的某些喜好,而这个房子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住人的。所以,时空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上帝的属性,但是它又存在某些功能性的独特性,或者可以称为它的本性。如果沿用亚理斯多德关于本性(nature)和特征(accident)的说法,我们可以说,时空的特征反映了上帝的永恒和无限,那么时空的本性则是服务于上帝的终极旨意

我们这个宇宙的时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存在的。如果这个宇宙需要被救赎进入新天新地的状态,那么时空自然也需要被救赎,进入到超时空的境地。为了解释时空存在的目的性,我想从神迹入手。我认为神迹是自然现象所存在的时空被压缩或者反演后的结果。这就像一个玩魔方的高手,他可以在5秒钟之内恢复拧乱之后的魔方,但是他在给初学者讲解魔方的时候可能要花一个小时。同样,上帝在138亿年的时间里面“缓慢”创造了这个宇宙,正是为了让我们理解祂的创造。上帝虽然可以瞬间创造这个宇宙,可以不借助任何媒介创造一个人,但是祂却使用了手段和媒介来创造每一个存在。所以,时空作为上帝创造和护理的媒介首先是为了实现人类认识和治理这个宇宙的可能性。

上帝的启示在时空中展开,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所以时空存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聚焦,就像透镜是为了聚焦光线一样。在创世记中,上帝在创造了宇宙万物后,马上聚焦到亚当和夏娃身上,并聚焦到伊甸园,因为这里的时空是漫长创造时空的一个焦点,是启示的高峰。同样,新约的篇幅只有旧约篇幅的一半不到,但是新约却是启示的最高峰和终结。圣经记载的以色列三千年的历史是为了让我们理解基督耶稣三年的事工,而这三年的事工则是为了进一步让我们理解耶稣死里复活那三天的惊人启示。我们可以看到启示是如何在时空中聚焦的。而耶稣所行的神迹好像一个个短视频或者小实验让我们在这聚焦的短短几分钟内看到创造和救赎的精义。

上帝为什么要通过压缩时间来变水为酒,为什么要通过反演时间来治愈乃缦的麻风病呢?我觉得神迹在至少三个方面印证了上帝的话语。第一,上帝让我们知道自然现象以及其所发生的时空的背后始终有上帝隐藏的手。神迹只不过让这只手显露出来,让人知道原来这只手始终存在于“自然现象”的背后。第二,上帝让我们看到灵性世界的真实,让我们灵性的瞎眼得以睁开。第三,神迹让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时空被救赎后的一种超时空状态。换句话说,神迹向我们揭开了天堂的一角。

也就是说,现在的时空是为了实现救赎,而天堂里面的时空则是被救赎后的时空。在天堂里,“神迹”变成“自然”,时空的反演和压缩变得可能。虽然如今我们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里面至少可以知道这些概念,但是这些适用于微观世界和强引力场高速运动物体的概念变为现实则是在新天新地。时空反演是经典物理所证实的,它对应的守恒律是能量和宇称守恒。我相信这些对称性和守恒律在天堂也是适用的,但是时空本性的改变使得这些定律可以在宏观层面实现。对于一个孤立粒子而言,时间反演是再正常不过,但是,对于人而言,让我们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一切在天堂里面也许变得可能。对于两个量子纠缠的电子而言,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方或者所谓的非局域性特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我们难以想象人可以这样不只存在于某一个空间点。然而,天堂里面被救赎的人也许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与其他人进行交通。

所以,我们熟知的时空是为了上帝的启示和救赎而存在,而微观世界的物理理论和圣经中的神迹都让我们窥见天堂那被救赎的时空的荣耀状态。

当宇宙诞生后大约十亿年的时候,星系中第一代恒星慢慢死亡,通过超新星爆炸的方式为宇宙带来了大量的重元素,也就是比氢、氦、锂等宇宙早期形成的元素更重的元素。这些元素中包含了构成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比如氧和碳等。作为宇宙第一代光子,我在漫长的宇宙旅程中时常看见五彩斑斓的超新星遗迹,这些遗迹是由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和星际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这些冲击波会电离星际分子,进而产生比如OIII和Halpha等发射线。这就使得这些遗迹的色彩非常鲜艳明亮。所以超新星爆炸不仅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而且这烟花的壮丽会持续百万年的时间。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重元素被散播到星际空间中的分子团块中,一些富含重元素的分子云的密度达到了所谓的“金斯不稳定性”的极限,进而在引力作用下塌缩为一个个恒星。这第二代的恒星与第一代恒星不同的是,它们富含重元素,而且它们的吸积盘中由于重元素的存在,将产生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在百万年的时间里面像滚雪球的方式从微米尺度的尘埃颗粒变为毫米尺度,进而成为鹅卵石大小的尺度,最后进一步形成公里尺度的种子行星。这些种子行星的引力使得它可以不断吸附大量的“鹅卵石”大小物体进而快速增长为地球大小的原始行星。这些原始行星的内部可达上千摄氏度,压强可以将水直接挤压到石头里面去,成为水晶。由于行星内部不同深度有不同温度和压强,不同的元素和矿物将在不同深度富集,进而使得行星有壳层结构。像地球一样的行星,其内部是液态铁核。由于铁可以导电,液态铁核在不断旋转中可以产生电场和磁场。行星的磁场可以屏蔽恒星抛射出来的高能粒子,进而保护大气不至于过度电离而被蒸发。

早期形成行星的物质中有一些是含有水分的(以水晶矿物的形式存在),这些水分会通过地壳运动比如火山爆发等形式输送到行星表面,使得行星表面可能拥有液态水。但是由于这些行星通常离恒星较近,在它附近的水分大多已经蒸发,它所吸积的物质所含水分有限,所以这些水不足以形成可以覆盖行星的海洋。在行星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些区域的温度适合水凝结为冰,有一些区域太热以至于水分被蒸发为水气,并被电离和吹散。而“冰线”就是划分恒星周围温暖和寒冷区域的这样环形分界线。另外还有一条所谓的“宜居带”,则是适合液态水存在的一条环状区域。在一个行星系统中,如果有一些巨行星,比如木星质量的行星,在冰线以外,那么这些巨行星将可以扰动富含水分的彗星,通过撞击宜居带里面的行星,为这些行星带来大量水分,并形成海洋,可以覆盖大量的陆地。

这样一个在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内类似地球大小的拥有磁场和海洋的星球就这样诞生了。这样的类地行星是否可以产生生命呢?是不是每一颗这样的星球都适合生命的繁衍呢?是否需要月亮一样的卫星来稳定类地行星的自转呢?是否需要木星一样的兄弟行星来为类地行星输送水分呢?这些问题,我还弄不清楚。但我知道在我旅程的尽头将有一颗蓝色星球——地球,它是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家园。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生命出现在地球刚诞生后6亿年左右。如果把地球历史视为一天24小时的话,那么生命就是在凌晨3点左右出现的,而人类在最后一秒才出现。另外,在地球几百万个物种中,只有一个物种拥有了“灵魂”,这是否说明智能生命的稀有呢?所以,在我138亿年的旅程中,我也许将会发现许多的拥有生命的星球,但是也许只有非常少的星球拥有可以进行星际通讯的文明。

无论如何,宇宙的浩大壮丽让我敬畏,同样,生命之复杂和精妙同样令人赞叹。如果说宇宙的美丽和秩序只是出于偶然,那么我的旅行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然而,如果宇宙的秩序和美丽是为了达成造物主的某种目的,那么我的通往蓝色星球的旅程也将因这宏大的宇宙叙事而充满意义。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宇宙中所有的事情并非完全偶然,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自拉普拉斯将机械唯物论推向极致以来,这个世界已经逐渐走向世俗化,而学术界则是这个世俗化世界的祭司阶层,为世俗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源。然而,世俗化终究不能给人带来灵性的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无神论国家里面产生不了什么好的文学,因为好的文学有丰富的想象,有光明的希望,有伟大的追求,有超越生死的永恒价值。而这一切在以物质主义为代表的世俗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最多也就是虚构的。英国著名文学家《指环王》作者托尔金说,“One realities”(一个梦胜过千百个现实)。也就是说,想象对于人类是何等重要,而物质主义的铁笼让人难以思想超越的、永恒的、人内心所渴望的那种真实。伟大的童话和神话故事乃至科普读物总是激发人的想象和渴望,让人思想和追求那超越自我的美善。这是一种超越可见世界的真实,是内心的是灵魂的真实,如果用外在物质世界的真实取代了这种真实,人的一生真的不值得去活。所以,世俗主义并不能满足人内心对超验的追求,而这种世俗主义的无能在现代社会的虚拟社交中表现无疑。

互联网虽然带来了全球化的好处,但是人们不仅未能因此感到人际交往的满足感,反而让肤浅的交往取代了深度的人际关系。微信、Twitter、facebook等媒体使得自我得以膨胀,就像托尔金的魔戒那样以难以抵抗的力量让人陷入社交和资讯的深渊。由汽车、地铁、高铁和飞机组成的庞大交通体系不仅没有降低生活的时间成本,反而使人陷入无休止的通勤和旅行当中。如今瘟疫的泛滥使得大多数人越来越厌倦远程的虚拟社交和工作方式。各种便利反而让人与人的关系越离越远,使得每个人活在自己的王国或者囚笼里。

目前唯一可以抵抗这种世俗主义大潮的力量来自于宗教。虽然传统宗教给现代人的印象是过时保守、无止境的争论、和战争的导火索,但是传统宗教同样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源泉,无论是中国的孔孟思想还是西方现代文明都以宗教为其形成根基,现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追根究底都可以归结为宗教。宗教究其本质是对超验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人内心对永恒的追求而产生的思想。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宗教,是上帝主动和人建立关系而启示给人的真理。但是,我在这里并不想为基督教这一个宗教辩护,而是要为人类对超验真理的追求本身进行的一种辩护。

何谓超验?超验意味着超出我们经验范畴的存在和有关这些存在的真理。拥有超验信仰的人可以像柏拉图一样认为存在一个超验的世界,是所有物质世界概念的原型,在那个世界有绝对的真善美,有绝对的立方体和三角形。你也可以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更加真实世界的模拟,我们这个世界是量子比特,那个超验世界才是实体。当然,你可以认为那个超验世界是灵界,由至高的上帝所统治。而对超验的追求和信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但是未来科技很可能使得这一追求再次复兴。

首先,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以及星际航行的追求驱使人们去追求超验。我在高中时期读到的霍金的《时间简史》以及其他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图书一直是我的最爱。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让我接触了最前沿的科学,更是让我看见了人类认知边界的神秘元素,包括宇宙的起源、量子的诡异、大脑的奇妙,而这一切比艺术和哲学更让我相信超验真理的存在。另外,科幻电影让我看到未来科技将带来宗教复兴。《星球大战》之所以不同于《流浪地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宗教元素,虽然这种宗教元素更多是一种泛神论的不成体系的元素,但是这种元素正是从西方传统宗教中孕育出来的产物,成为独立于物质世界的超验维度。这样一种科幻和宗教的融合在斯皮尔伯格的《接触》里体现更加具体,也同样体现在更加现代的《黑客帝国》中。所以,科幻所体现的人类未来对宇宙的探索必定伴随着宗教,因为宗教提供了一种宇宙叙事的可能,为人类的宇宙探索指明了方向,正如天主教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冒险和新教作为清教徒定居新大陆的信仰基础一样,这也是为什么NASA需要一批神学家来研究接触外星人的伦理问题。换句话说,没有宗教或者超验追求的探索宇宙的旅行注定是失败的,最多是迷失的。

另外,人类科技的发展正在驱使人去体验一种超验存在的可能。相比于当下的虚拟现实,将来的虚拟现实或者元宇宙将使得人可以模拟更加真实的环境,使得人可以真实体验一个与这个世界平行的元宇宙,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对超验的渴望有可能被进一步激发。我想21世纪的《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之所以胜过更老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作品的超验元素在现代虚拟科技中得以比较真实地实现。而更加真实或者沉浸式地体验这些超验作品则有待于将来元宇宙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虚拟超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人们对超验的感受力。然而,真正的超验不是虚拟世界可以完全体现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激发和刺激我们对超验的渴望和感受。

最后,人类对意识的认识将开启人们对灵性和内心世界的探寻。按照现在科学理论的解释,人类意识是从物质世界涌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且人的意识和量子世界似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意识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人类存在最神秘的领域,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类对超验世界的追求。这一切不仅不会瓦解人们对超验的追求,反而将通过拓展人类对意识的认知边界,更进一步激发人们对超验的理解和探寻。这就像人类始祖也许对日出日落惊叹不已,而现代科学不仅没有因为理解了太阳系的运作而失去这种对宇宙规律的好奇,反而因为发现了更多更深的自然规律而激发人类对未知的向往。

虽然现代科技为世俗化提供了养料和动力,但是这样一个进程必然因为与人类本性相悖而被未来科技所激发的人类对超验世界的渴望所取代。然而,这样一种渴望有可能带来工业化来临之前宗教所带给人类的灾难,所以,我相信耶稣基督的福音这样一种以苦难的十字架为核心的信仰将抑制未来科技带给人的欲望和罪性的膨胀,带领人真正到达那超验的彼岸世界。

当我被第一代恒星耀眼的光芒环绕的时候,突然看到一颗巨大的恒星爆炸,它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吹散了我周围所有的物质,并产生了超高能量的伽马射线和X射线,这是我第一次在宇宙中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也是在宇宙诞生以来第一次遇见如此高能的光子。这颗恒星爆炸后剩下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黑暗区域,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仔细查看这个黑洞,发现在其周围有一个光圈,另外一些闯入黑洞内部的光子则被囚禁乃至被黑洞吞噬。此情此景让我惊叹不已。在我眼里如此耀眼的一颗巨星居然陨落为至极的黑暗,从光明的给予者沦为黑暗的掠夺者。然而,并非所有恒星都有此结局,下面就让我来讲讲不同恒星的结局吧。

宇宙第一代恒星的光辉是短暂的,因为它们核心区域的温度和密度极高,使得核聚变快速消耗掉大量的轻元素,最终核聚变所产生的辐射压无法抵抗恒星的引力压,导致恒星开始塌缩。塌缩过程中引力能转化为热能,强大的热压使得恒星膨胀为红巨星。对于一个太阳大小或者更小的恒星,它们的内核将消耗轻元素产生重元素,而当碳和氧在核心区大量产生的时候,核心区的温度不足以将这些稳定的元素聚变为其他更重的元素,于是核心区不能在引力作用下进一步塌缩。这样,这些恒星的外壳被剥离后剩下的内核所形成的天体就是所谓的“白矮星”,大概只有恒星原始质量的20%左右。这些白矮星不是通过核聚变所产生的辐射压乃是通过电子简并压抗衡引力,它们由于没有核聚变产生的辐射将慢慢变暗,直到不能被肉眼看见。电子简并压是基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即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而产生的一种抗衡引力的斥力。当白矮星在引力作用下被挤压的时候,电子位置越来越确定,这样电子动量将越来越不确定,其对应的“海森堡”速度将贡献压力来抗衡引力,阻止白矮星的进一步塌缩。

银河系中心的X射线和红外图像以及由视界望远镜(EHT)用射电望远镜阵列拍摄的黑洞视界图像(右上)

更大质量的恒星的引力塌缩将导致更重元素的形成。当恒星核心区聚变形成了大量铁的时候,由于铁是最稳定的元素,无法聚变成为其他元素,铁核的温度将达到几千亿度。此时巨大的压力和温度将使得电子被挤压与质子结合为中子,这个过程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形成的冲击波将恒星外围物质迅速推开,形成了所谓的“超新星”爆发。冲击波对恒星外围物质的加速和加热到极高的温度,可以聚变产生大量的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成为行星形成乃至生命繁衍的原料。对于中等质量的恒星,核心区的基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中子简并压可以与引力抗衡,而形成中子星。而对于更大质量的恒星,中子简并压也不足与引力抗衡,进而塌缩为一个奇点。由于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此不再适用,谁也不知道奇点处发生了什么。但是人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奇点极高的引力场导致了其附近的光子也不能逃脱,这个光子不能逃逸的区域称为“视界”,这个视界以内的区域是完全黑暗的,没有任何光子可以逃逸,所以我们称这种天体为“黑洞”。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黑洞视界周围有一圈发亮的光环,这些光环是在黑洞视界外围逃逸出来的来自黑洞吸积盘的光子所构成,正像一枚金色的燃烧着火焰的戒指。在星系中心的黑洞慢慢吸积更多的物质,成为大质量黑洞,它的视界直径可以达到几个光年。当星系与星系并合的时候,这些星系中心的黑洞也会并合,成为更大质量的超级黑洞。然而,黑洞并不会永存,因为根据量子力学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原理,能量在短时间内并不守恒,会产生由正粒子和反粒子组成的虚粒子对。在黑洞视界周围的量子涨落产生的虚粒子对,如果有一个被黑洞俘获,另一个逃逸到黑洞之外,那个逃逸的粒子由于可被观测到而成为了实粒子拥有了正能量,那个被黑洞俘获的虚粒子因此有了负能量,使得黑洞能量减少。所以,最终不可一世的超级黑洞也会因为霍金辐射而蒸发消失。

任何恒星都会经历死亡,然而有的恒星却堕入到彻底的黑暗。如同至尊魔戒的超级黑洞通过吞噬恒星来壮大自己,乃至统管周围小星系的中心黑洞,形成宇宙中巨大的黑暗力量。然而,这一切都将被霍金辐射所终结。正如宇宙诞生130多亿年后的一位人类作家所言:

“最后可怕的阴影,终究会消失。就连黑暗也会消失。崭新的一天将会来临。太阳也会散发更明亮的光芒。”——《指环王》

我们光子虽然诞生于全然光明的世界,但是当我们一旦离开了那个世界开始自由旅行于宇宙中的时候,我们发现周围的世界一片漆黑。我们光子的能量随着宇宙的膨胀逐渐衰减,使得我们的颜色暗淡到无法用肉眼识别。所以,虽然宇宙中充满了第一代光子,但是那时的宇宙却是一片黑暗。在黑暗中的旅行是孤独的,是乏味的,是没有方向的,我渴望回到我们光子诞生之初的那光明世界当中。

在黑暗中,有一种看不见的物质正在聚集成团,这种物质与重子物质以及光子通常不产生相互作用,它们与重子物质和我们光子好像存在于平行的世界里,我们与这些所谓的“暗物质”通常只通过引力相互影响。虽然我们光子在诞生初期和物质各占整个宇宙能量的一半,但是随着宇宙的膨胀,我们光子的能量越来越低,而物质的总能量却不怎么改变。由于暗物质在所有物质中约占85%的比例,所以暗物质逐渐成为主宰宇宙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宇宙中的暗物质分布并不是完全均匀的,宇宙中暗物质密度较高的区域通过引力逐渐形成暗物质晕,这些暗物质晕通过引力拖曳着重子物质形成团块。

在宇宙大概四亿岁的时候,这些重子物质团块慢慢长大到大概有一百万个太阳的质量。重子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塌缩为球形,当球核的温度增高到一亿开尔文(或者一亿摄氏度)的时候,质子和质子碰撞形成了氘或者重氢,并产生了高能光子和中微子。这些氘核与质子和中子的进一步碰撞产生了稳定的氦核。这个所谓的“氢聚变”过程释放了大量的高能光子,产生了第一个会发光的球,这就是所谓的“恒星”,它再一次点亮了宇宙。

随着宇宙中第一缕光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暗物质团块携带着重子物质塌缩形成了第一代恒星。这些恒星的高能光子将我们第一代光子诞生时所形成的氢分子再一次电离成质子和电子,于是宇宙开始变得透明,恒星所产生的可见光得以穿透黑暗。这时的宇宙虽然不像我们光子诞生时的宇宙那么光明,但是它慢慢变得有趣。恒星内部核聚变产生了比氢和氦更重的新的稳定元素。当第一代恒星内部的氢被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恒星开始变得不稳定并膨胀,大约在几百万年后通过超新星爆炸的形式将新的元素抛射到周围的星际空间。这些新的元素和宇宙诞生时形成的轻元素如氢和氦将再一次塌缩形成质量更小也更加稳定的第二代恒星。

恒星不仅越来越稳定,而且它们在引力作用下慢慢聚集形成更大的结构。就是所谓的“星团”、“星系”以及“星系团”。通常,更大的重子物质团块的塌缩可以形成许多恒星,这些恒星形成的小星系和其他星系并合形成更大规模的星系,并与其他星系一起形成星系团。所以,暗物质和引力这两种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存在为宇宙再次带来了光明,并开启了一个复杂、有序和精彩的新时代。

我叫小光,与宇宙同龄,诞生于一个全然光明的世界,如同太阳一样的光明,用物理学的话说,就是等离子体。宇宙诞生于一个非常热非常密集的火球,我并不清楚火球的来源。据传闻,它来自于另外一个宇宙或者来自于某种原初的信息。在宇宙诞生时,时间、空间、能量、物质、作用力都混合在一起,很难说谁是谁。就在宇宙刚刚诞生约10的-43次方秒的时候,原来高度对称的物理规律发生了对称性破缺,就像一条路在这个时刻分叉为了两条。由于这种破缺,引力子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传播引力的粒子,引力就是让物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很弱的力。它虽然弱,但是它对所有的物质起作用,而且不会被物质屏蔽,所以,它决定了宇宙的未来。然后,在宇宙诞生大约10的-35次方秒的时候,夸克和胶子诞生了,胶子可以粘合夸克用来形成质子。再后来,大约10的-12次方秒的时候,轻子、介子和我们光子通过希格斯场的对称性破缺才诞生。介子主要在轻子和夸克中间传递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夸克和轻子的味道。希格斯场可以被激发为希格斯粒子,它和其他粒子的作用使得这些粒子拥有了质量。

四大作用力在宇宙早期时的脱耦过程

虽然其他大多数粒子都有质量,但是我们光子家族却没有质量。而且,我们始终以光速运动,从不停息,停止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死亡。我们的运动速度是宇宙中所有粒子运动速度的极限,而且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以什么速度运动,你测量我们在真空中的速度时都将得到米每秒的数值。由于物体运动速度越接近光速,它的时间就越慢。所以,在我们自己看来时间是静止的,我们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我们从诞生到死亡也许对其他观察者而言是漫长的,但是对我们自己而言是同一时刻。而且我们光子看不清我们周围的宇宙,因为我们运动太快,所有的物体在我们看来都被压缩成了细长条。当我描述我周围的时间并且说我和宇宙同龄的时候,我是在想象宇宙中的一个观察者拿着时钟和尺子来观察我和我周围的世界。

在宇宙刚诞生时,基本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的能量和密度极高,与我们光子经常碰撞进而改变我们的方向甚至俘获我们,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脱离这些粒子的纠缠。大概在宇宙诞生约38万年的时候,它的密度足够低,温度大约是3000开尔文,使得电子开始和质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中子,于是我们光子家族就脱离了与这些粒子的纠缠,进而自由地运动在宇宙中。这也意味着我们光子家族携带了重子家族在那个脱耦时期加给我们的烙印。首先,我们光子家族携带了脱耦时的温度信息,由于重子之间以及光子和重子之间有很频繁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不同光子的温度分布符合热平衡物体所产生的黑体辐射。另外,由于重子倾向于通过引力吸引重子,而我们光子的压力倾向于推开重子,于是产生了一种震荡,这种震荡反映在我们光子家族在脱耦时的能量随空间的分布上。

WMAP卫星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图像

这就是我们光子家族的诞生过程,我们携带了我们诞生时的胎记,并将开始那惊心动魄的宇宙之旅。

当我们讨论上帝创造的时候,我们常常认为上帝首先创造了宇宙,然后再维持或者护理这个宇宙。但是,如果上帝的创造只是在过去某一个时刻,那么我们有理由问,上帝现在是否还在创造。如果现在上帝没有创造,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上帝创造的?正在出生的动物、生长的植物以及还在形成过程中的行星是不是上帝创造的?还有很多新生事物,甚至包括人类科技的更新换代是否是上帝创造的?或者上帝的创造和祂维持祂的创造有什么区别?既然上帝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以及物质,那么我们说上帝在某个时刻创造了宇宙还是否有意义,因为祂并不是在时间中创造了世界?

所有这些问题并不是那么显然的。我在之前博文中讨论说,上帝的创造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人类的创造是将原材料加工成新的物体。虽然在创始记第一章中记载,“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1:27)这里的男女的复数形式似乎暗示上帝不仅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而且创造了很多的人。另外,“耶 和 华 说 : 我 要 将 所 造 的 人 和 走 兽 , 并 昆 虫 , 以 及 空 中 的 飞 鸟 , 都 从 地 上 除 灭 , 因 为 我 造 他 们 後 悔 了 。”(创世记6:7)这里的创造和创世记1章里面的创造是同一个希伯来词。也就是说,上帝的创造是持续性的,每个人都是上帝创造的,而且和创世记第一章里面创造亚当和夏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亚当之后上帝造人也利用了人的生育过程。然而,创世记明明提到上帝六日创造结束后就安息了,为什么现在祂还在持续创造呢?

形成过程中的行星系统 PDS70

有的人认为上帝最开始创造了物种的类别,后面物种的延续都是靠自然的方式繁殖。然而,问题是圣经似乎在圣经其他地方也常用这个词来描述上帝的作为,比如“耶 和 华 说 : 我 要 立 约 , 要 在 百 姓 面 前 行 奇 妙 的 事 , 是 在 遍 地 万 国 中 所 未 曾 行 的 。 在 你 四 围 的 外 邦 人 就 要 看 见 耶 和 华 的 作 为 , 因 我 向 你 所 行 的 是 可 畏 惧 的 事 。”(出埃及记34:10)这里的“未 曾 行”的“行”就是创世记一章用的“bārā’”这个词。另外,“你 们 向 上 举 目 , 看 谁 创 造 这 万 象 , 按 数 目 领 出 , 他 一 一 称 其 名 ; 因 他 的 权 能 , 又 因 他 的 大 能 大 力 , 连 一 个 都 不 缺 。”(以赛亚书40:26)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宇宙中每一个星球,但我们知道现在很多行星才刚刚诞生,难道祂的创造作为持续地存在于现在宇宙中的每一个角落?

解释这些经文的唯一可能是上帝的创造可能并不像我们理解的是在某一个时刻完成的。上帝的创造和护理是分不开的,上帝用祂权能的命令创造万有,也托住万有。如果把整个宇宙历史的四维时空比喻为一个球,那么上帝正托住这个球,包括球里面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空间位置和每一个事件。当然,这种创造观有点像托马斯-阿奎纳的观点或者B类时间观,即上帝的创造其实是上帝和宇宙的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物体都依赖于上帝,但是上帝却不依赖于宇宙。所有物质时空以及物理规律和因果律都由上帝赋予它们存在,所以上帝不在时间之中,不在空间之中,而是时空最底层的那个原因,那个话语的发出者。

所以,当天主教神父乔治-勒梅特首先提出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时候,他并没有用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是认为上帝是隐藏在这一切现象背后,不是次因,乃是终极原因。然而,这似乎让上帝只是在本体论上成为必须,上帝和我们之间似乎总是隔了一层次因。另外,如果上帝创造和护理宇宙只是像托住一个水晶球一样,那么我们所理解的时间以及圣经中对时间的描写似乎过于人性化,于是我们透过圣经所认识的上帝和真实的上帝似乎有很大区别。

我认为托马斯所代表的天主教创造观和更正宗的创造观都有有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地方。我认为上帝在创世之初的创造只是开启了创造的旅程,而在宇宙历史中展开祂的创造,上帝最终还会在新天新地中完全实现祂的创造。所以,上帝的创造和祂的救赎以及天国的降临一样,是一个开启、展开以及完全实现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上帝六日创世看起来像一个标志性的阶段性事件,但是后面创造仍然在延续,直到最终创造之工完全在天堂里面。这样一种动态的创造观和圣经所启示的救赎历史是非常吻合的,而且救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了完全上帝的创造。这并非表示上帝最开始的六日创造是不好的,因为从开头到结尾都体现了上帝最美的心意,就像一本优秀的小说总是有很棒的开头、过程、和结尾。

这样一种动态的创造观,区别于天主教那种静态的创造观,也区别于有些新教派别所持守的机械创造观。有的人认为既然上帝创造了固定的物种,基督徒就不应该吃杂交的或者转基因的食物。这种观点显然是认为起初上帝的创造是最好的,而后面人类通过改良物种所产生的新品种是不好的。这种观点似乎也是当前有些基督徒反对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因。但是,我要说的是,上帝的作为不仅存在于创造之初,而且存在于当下,存在于每一个科技发明的背后,每一个科学发现的背后,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果人类都如此富有创造力,更何况比人类伟大无数倍的上帝,祂的创造岂不比人类更加丰富、高超、美妙,我们怎可认为上帝的创造仅限于时间开始的时候。

最后,我想以奥古斯丁关于创造的名言来结束这篇博文:

“你创造天地,并非从你本体中产生天地,因为如果生自你的本体,则和你的‘独子’相
等,从而也和你相等;反之,凡不来自你的本体的,也决不能和你相等。但除了你三位一
体、一体三位的天主外,没有一物可以供你创造天地。因此,你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一大一小的天地;由于你的全能和全善,你创造了一切美好:庞大的天和渺小的地。除了你存在外,别无一物供你创造天地:一个近乎你的天,一个近乎空虚的地,一个上面只有你,另一个下面什么也没有。” ——《忏悔录》卷十二第七节

耶稣在和一个撒马利亚妇人谈话的时候说到,“神是个灵 , 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21、23-24)这里的“诚实”在希腊文中也可以理解为“真理”。同样,弥迦书7章20节也使用诚实这个词来表明上帝守约的信实,“祢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这样将诚实或者信实和真理不加区分地使用在圣经中还有很多地方。既然圣经喜欢将真理和上帝的信实等价起来,那么这种等价是一种本质上的等同还是一种修辞上的等价呢。这个问题正是我在这篇博文里要探讨的。

正统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是纯一的灵,不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上帝所有的属性都是祂纯一本性的彰显,在祂那里信实、良善、圣洁都是来自于纯一的神性,不可分割。这些对上帝属性的分割是为了在启示中迁就人的有限性,所以是神性对人性的迁就。既然基督耶稣说祂就是真理(约14:6),祂又是上帝的话语的实体(约1:1),那么真理必然也是上帝的本性。于是,真理和信实在上帝那里必然也是统一的。这有点像当代理论物理的统一场论,四大相互作用力在宇宙诞生之初是一个量子场,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原初单一的作用力由于对称性的不断破缺而产生了四大相互作用力。如果以此来类比上帝向人启示的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上帝最初向人启示的是祂最本质的纯一的不可传递的属性,但是为了向人启示这单一属性的丰富性,祂在圣经中慢慢启示了祂单一本性的不同侧面或者层面。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上帝的话语、上帝的信实、上帝的诚实、上帝的真理在本质是一回事。

早期宇宙中的对称破缺产生了四大相互作用力

既然圣经不是用天使的语言写给我们,而是用我们人类的语言写给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应该以人类的理性来理解上帝超越的启示。所以,我们应该透过理解上帝的真理和信实在何种意义上是等价的来理解上帝的本性,就像我们希望研究量子场论来统一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力一样。我们日常使用的真理这个概念指向的往往是一个客观事实或者规律,而信实或者诚实这个词指向的是一种道德品质。那么这两者一个是自然律,一个是道德律,它们该如何统一呢?这个我在之前的博文有所探讨,在这里我将进一步讨论真理和信实这两者的统一性。

真理是来自于上帝,所以其不变性或者恒常性正是基于上帝的信实或者不变性。彼得后书3章5-7节记载,“他 们 故 意 忘 记 , 从 太 古 , 凭 神 的 命 有 了 天 , 并 从 水 而 出 、 藉 水 而 成 的 地 。故 此 , 当 时 的 世 界 被 水 淹 没 就 消 灭 了 。 但 现 在 的 天 地 还 是 凭 着 那 命 存 留 , 直 留 到 不 敬 虔 之 人 受 审 判 遭 沉 沦 的 日 子 , 用 火 焚 烧 。”这段经文表明上帝创世的话语是永远立定的,至少到新天新地被造以先是不变的。如果将这创世的话语理解为自然规律,那么物理学家追求的这大统一规律只是上帝创世话语的一部分,正是因为上帝的信实和不变性才保证了真理的恒常性。真理的普适性和恒常性虽然是当代物理学默认的工作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只有在永恒不变的上帝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根基。然而,圣经告诉我们,上帝还会创造一个新的宇宙,于是这些物理定律也许并非永存不变,所以并非绝对真理。上帝的信实还体现在道德律的恒常性。

如果我们将道德律当成人类追求的普遍真理,那么赐人良心的上帝在创造之初就设定了这个真理,上帝以祂的不变性来保证祂所颁布道德律的不变性,“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太5:17-18)这表明上帝所颁布的道德律甚至比自然律更加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上帝自己的不变性和祂的信实保证了道德律的不变性。

上帝是守约施慈爱的上帝。所以,祂的信实和祂的慈爱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上帝的信实规定了祂慈爱的特质和范围。上帝普遍的恩典遍及所有受造物,但是祂特别的恩典只临到那些在恩约中的约民。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指的是祂在亚当和诺亚之约中给人的普遍恩典,而“神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30)指的是祂对特殊恩典中约民的护理。无论哪种情况,上帝的守约的信实规定了祂慈爱的范围。而上帝信实所保证的不变的律法或者真理则规定了慈爱的性质和内容。这样,信实、慈爱和真理是上帝本性的不同呈现,彼此相辅相承,互为依托。

综上所述,真理和上帝的信实具有统一性,上帝的信实保证了真理的恒常和不变性并限定了慈爱的范围,而真理反过来规定了信实和慈爱的范围和内容。上帝的本性是彼此和谐、平衡的,祂的圣洁公义和慈爱怜悯达到了完美的合一,祂的信实、慈爱和真理也同样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我以最喜欢的一段经文来总结这篇博文的主旨: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1章17节

今天牧师讲道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以及如何得到并持守着真正的自由。根据加拉太书5章一节,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耶稣基督。他列举了虚假的自由包括物质所带来的自由以及自主的自由。而这两种自由显然是当今社会所崇尚的,但是这两种自由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自由,反而带来了巨大的束缚。虚假的自由就是最大程度满足每个人自己所定义的自由。然而,人往往是通过这种自主的自由在追求某个更大的目标。比如,一个人为了学会游泳,可以规定自己每天在游泳池联系一个小时,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这个人似乎每天被游泳的练习所束缚,但是他其实是为了得到最终掌控游泳所得到的自由。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人人都在追求更高的自由,却反而处处感觉被束缚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梦想的为所欲为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第一,人是被造物,处处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第二,人被造是拥有上帝的形象。堕落后的人类按照自己的罪性所追求的自由一定是和自己的本性违背的,因而反而成了束缚和奴役。人们所追求的物质、荣誉、地位、权力、美色等等都不是人灵魂真正满足感的来源。这些都是那个终极被造目的在罪恶世界的投射。我们用这些假的“偶像”来填补上帝才能填补的心灵黑洞,最终带来的却是虚空、绝望和束缚。

那么,人如何得到真正的自由呢?真正的自由和人被造目的的实现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脱离目的去谈论自由。一个漫无目的的行走虽然看起来自由,但是却不能到达目的地。真正的自由是朝着正确的目的地迈进。所以,真自由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目的地;其次需要有达到目的地的自由。圣经所启示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由,首先,圣经启示了人终极的需要是认识那独一的造物主上帝;然后,圣经启示了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成为人的样式,来拯救堕落后的罪人。因此,跟随耶稣是通往人类真正被造目的的唯一道路。

在这样一个圣诞节,东西方世界充满了各样的圣诞树和圣诞老人,但是唯独忘记了这个节日真实的目的,乃是纪念耶稣的诞生。这是何等可悲的现象,人类用各种圣诞礼物和喜乐的节日气氛替代了耶稣,那个出生在马槽里的木匠的儿子,才是人类的救主,才是带领人类通往自由之天国的唯一道路的福音。所以,在中国,我作为一个基督徒也不怎么过圣诞节,因为如今的圣诞节完全面目全非,成了满足人物质需要和心灵寄托的工具。

如果作为特殊启示的圣经不能让我们信服,也许我们可以从受造之物来学习这样一个从束缚到自由的功课。我在之前博文中提到太阳系的例子,地球必须在其既定的轨道上运动才能接受适合的阳光,进而孕育生命。所以,地球在轨道上的束缚成为地球生命自由繁衍的前提。一个电子在其既定的能级才能够与原子核组成一个稳定的分子,进而与其他分子作用形成不同的材料和多元的结构。而所有的物质都服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这些规律本身如同道德律一样是受造物必须服从的。不同的是,其他被造物都是绝对地服从这些规律进而产生了如此多样、丰富和“自由”的宇宙,而人类却违背道德律,进而陷入到自己所编制的网罗当中。

也许你要说,受造物是决定性地服从自然规律,而人类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违反道德律。所以,人类才如此痛苦。是的,人类痛苦的根源是违反道德律所导致的罪,进而冒犯了道德律的制定者——上帝,并遭受了上帝的咒诅。但是,其他受造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拥有“自由意志”,因为它们拥有量子世界内在的不确定性。与人类自由不同的是,它们的“自由运动”完全符合上帝创造它们的目的,为了达成上帝终极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受造物和天使一样都是上帝的仆役,比如巴兰的驴和天使一样都可以阻挡先知巴兰的狂妄。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成全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荣耀上帝自己,并以祂为我们的满足和喜乐的源头。这也是为什么在天国里的人是完全自由的,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他们不再违背道德律而被罪恶束缚和辖制,他们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新的本性去遵守道德律,天然地喜欢和渴望神的同在。

所以,我们要相信,一个在基督里面因为爱神而用圣经的话来约束自己行为和思想和心灵的人才可以得到真自由。你希望天空、海洋、陆地不再成为阻挡你自由的疆界,而是做你的朋友乃至仆人吗?去信靠耶稣吧,因为神叫“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祂的人得益处”(罗8:28)。你希望每一天你都可以按照自己被造的本性去自由地生活吗?去信靠耶稣吧,因为祂就是“真理”,而“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1-32);你希望自由地达成你最高的人生目的吗?来信靠耶稣吧,因为他来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

最近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看到一篇题为《上帝、量子力学和人类意识的共通性》(What God, Quantum Mechanics and Consciousness Have in Common)的文章,描述我们在关于上帝、多重宇宙、意识的产生以及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上应该持不可知论的态度。作者John Horgan认为这些关于绝对真理的绝对论述和信仰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教条主义,甚至战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在绝对真理上的不可知论确实是明智的,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然,这个说的是诚实的不可知论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确实不知道什么是绝对真理,我们诚实地说,我们不知道,这个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去真诚地追问。然而,如果有的人自以为自己知道绝对真理,而其实不然,那么这就是狂妄,就是固步自封。John在采访了《上帝的语言》的作者Francis Collins后认为Francis将不可知论者归类为开脱者的论述是不正确的。当然,Collins眼中的这类不可知论者是不关心绝对真理的不可知论者,和诚心寻求绝对真理的不可知论者有所区别。

如果绝对真理只是一套知识,我们诚然可以认为有“真诚的”不可知论者。不过,圣经所启示的绝对真理绝非一种知识,而是具有位格的。按照圣经的说法,上帝用祂的言语创造了这个宇宙,如果我们认为约翰福音一章一节是指的圣子耶稣基督说的,那么这个言语或者物理学所追寻的所谓绝对真理就是圣子上帝。然而,圣经罗马书3章11节说,“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也就是说,按照人的本性,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追求真理,每一个人都是逃避或者否认真理。如果John Kuhn是“真诚的”不可知论者,那么圣经在这里说的是不是太绝对了。我想说的是,人都倾向于接受片面的真理,或者在追求片面的真理中失去了整全。也许一个科学家在追求物理学的真理的时候是真诚认真的,但是在这种物理学真理里面不存在情感,不存在道德,不存在意义,他可以在这样一种冰冷的绝对真理面前谦卑地说我不知道。然而,当他面对道德抉择,面对人生变故,面对灾难的时候,他很可能不会谦卑地说我不知道什么选择是对的,我不知道真理。他会毅然决然地去选择他认为对的事情。所以,不可知论是一种不自洽的世界观,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认为是不可知的,但在某些方面认为自己知道一切。

所以,很多“真诚的”不可知论者其实拥有一种绝对的信念,就是他们眼中的绝对真理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哪怕他们在谈论上帝、谈论意识或者灵魂或者艺术的时候,他们也绝对不会把它们看得比物质或者物质背后的规律更加深刻。这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是所谓的“真诚的”不可知论者,因为他们眼中的真理是没有道德的,没有理性的,是比人类要低来供人类研究和发现的某种规律,某种结构或者数学公式。但是,相信圣经是上帝启示的基督徒认为,这个世界背后的规律只是真理的一部分,甚至很难说是真理,因为这些自然规律是被造的,也将会改变。所以,不可知论者把这些暂存的东西当成绝对真理,并说他们不知道绝对真理,其实是自相矛盾,因为他们明明是物质主义或者还原论或者物理主义的忠实信徒。但是在这种不自洽的信仰不可能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原因在于他们每天的生活涉及到太多物理理论不能解释也不能给他们建议的问题,比如一个人如何选择配偶,如何选择职业,如何面对灾难和变故,如何看待政治和社会问题,如何去审美去欣赏艺术和音乐等。这样,不可知论者不仅是自相矛盾的,而且是软弱无力的,是残缺不全的一种人生态度。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说我是一个认识绝对真理的人呢?不可知论者的反面是可知论者,而非狂热迷信者。可知论者认为绝对真理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我们能否去认识或者我们现在所信奉的真理是否为绝对真理是另外一个问题。如圣经所言,绝对真理是像人一样有理性的,有情感的,有意志的,祂在两千年前成为人的样子,进入这个世界,正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如果基督教的这个论述是正确的,那么当一个人说真理是不可知的就没有任何借口,因为真理已经来到我们中间。如果可知论者认为真理是可知的但是却拒绝耶稣的福音,那么他本质上并非可知论者,因为他面对圣经中所启示的耶稣却决绝祂,显明他并不渴望真理。

当然,你可以把别的宗教或者哲学搬出来说,“我并不认为圣经是关于绝对真理的启示,我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关于绝对真理的启示,我认为基督教最多和其他宗教一样是人自以为正确的对绝对真理的认识。”当然,这样的论述并非不合理。然而,我要问的是,如果这个世界中没有关于绝对真理的文字启示,那么这个宇宙是不是关于绝对真理的唯一启示?如果是,为什么不可知论者把这个宇宙当成是真实的而非某种像《黑客帝国》里面的虚拟世界呢?如果不可知论者连绝对真理是否为物质性的也不能确定,那么他去认识任何事物的根基在哪里。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性推理的根基或落脚点,那么他是否可以获得任何知识(先别说关于绝对真理的知识)。如果不可知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不是关于绝对真理的唯一启示,还可能存在其他启示?那么不可知论者为什么要否认在人类历史中可能存在关于绝对启示的文字启示呢?那么一个真诚的不可知论者至少不会排除圣经确实是它所宣称的关于绝对真理的启示的可能。一个真诚的不可知论者应该至少是像亚理斯多德或者柏拉图一样,是追求一个整全的关于人的意识、这个物质世界以及终极真理的解释。正如英国牛津大学神学家Alister McGrath在他的《意义的惊现》第二章所言,基督教世界观正是这样一种有关全局的图景或者世界观。

在基督教世界观中,我们可以把科学、艺术、道德、人生价值等放在它该有的位置,而非让它们成为我们的偶像。当我们因为信靠基督耶稣去崇拜上帝的时候,我们就是对真理最合适的回应;当我们在祷告中和这位绝对真理的化生耶稣说话的时候,就是我们和绝对真理最合适的互动;当我们说我们认识绝对真理,但是却不去敬拜上帝,不去在祷告和生活中经历这位上帝,我们就是说谎的。因为认识有位格的真理,必然表示我们和祂有关系。基督教世界观迷人的魅力在于,我们不再是去苦苦追寻一个冰冷的不通人情的客观真理,也不是在追寻一个高高在上的隐藏自己的真理,而是真理来到我们中间,通过一个人的生命显给我们看,并通过祂的灵让我们去经历这个真理。

一旦提到真理如此人性化的一面,也许不可知论者就开始不安了,觉得这个是迷信或者教条。但是,我实在找不到一种绝对真理的存在形式超越我所认识的这位道成肉身的真理。如果绝对真理是某种抽象的知识,它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认不认识它又对我的人生有何影响。如果绝对真理是这个宇宙本身,我来自于它并将归于它,这不会对我的人生和道德选择有任何的帮助,当我遇到灾难和苦难的时候,它不是我的安慰,当我想要追求人生意义的时候,它不能给我指明方向,我和石头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如果真理不是以这样一种“人性”的方式让我来认识,我既不愿意也绝无可能去认识它。如果真理不是超越人性的,我也绝不愿意去敬拜它,因为它将不值得我敬拜。所以,我要么绝口不提绝对真理,要么只提我在圣经启示基础上所认识和经历的这位向人类启示祂自己的既符合又超越人性的绝对真理——耶稣。

2022年2月14-16日,我随同宁波代表团参加了浙江省科协第十一届代表大会,聆听了中央和省部级领导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认真学习了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卓和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的讲话,受益良多,感触颇深。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中央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是推动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人要有信心、意志和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此,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推动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涌现。

历经近代工业化的挫折,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科技、经济、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要建成创新型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则亟需普及真正的科学精神,加速补强颠覆性创新的历史短板。

为此,目前科幻在我国科协及作协工作中被边沿化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

我国各级科协已经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一系列资源,并纳入各级部门的工作任务中。这对普及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发人深思的是,我国历史上教科书级别的科学原创思想和成果极为缺乏,新中国在这方面有少许进展,但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投入产出比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一定程度上,我国青壮年研究群体的创新力令人担忧,这种现状与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过于急功近利轻视机理研究的不良后果密不可分。

常规的科普主要是知识的普及,已经相对正规教育增加了趣味性,还需要剖析科技史,发掘科学革命、科技创新背后的方法和驱动力,加强科学精神的普及。

让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获得科学精神的真正洗礼,建立原始创新的自信和能力,这是当代教育的终极问题,也应该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目标。我国应该推出以此为目标的大科普战略,以更活泼的形式、更深刻系统的内涵为国民原始创新力的提升打下必须基础。

但是,科普基本上局限于已知的科学知识,对从0到1的科技无人区探索的帮助是有很大局限的。

新科学思想和科技方法、面向未来挑战的新制度、颠覆性及无人区式创新恰恰是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关键所在。只推行我国当前的科普战略是不充分的,是无法完成中央制定的目标的,因为逻辑上无法达到,逻辑上缺乏利器,无法从内啄破蛋壳,让蛋成为展翅的雄鹰。

从无到有的科学突破需要最奔放的最无拘束的打破边界的幻想能力,这种幻想又需要与科学性适度关联。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与科学家探索无人区时无法抑制的兴奋感和献身精神密切相关。

心儿先想到,眼睛才能真正看到。光学技术进步与近代科学大革命的关联对此很有启发。1608年荷兰人由于一个13岁孩子的好奇,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孩子的爸爸是眼镜制造商,看到商机,把显微镜当孩子的玩具。伽利略、开普勒、虎克和牛顿等人关心的是天空和微生物,于是新奇的光学器件被用于科学边界的拓展和军事能力的提升。

研究光学历史,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最早的科幻小说应该是天文学家开普勒1611年的文艺作品《梦幻》,那时他就描述了奇异的月球和星际旅行。当时的卫道士诬陷他和家人向魔鬼学习了巫术,会从地球飞到星空,是异端,应该入狱,开普勒为此进行了冗长的辩护。后人称开普勒为“天空立法者”,开普勒的伟大贡献离不开奔放的幻想,他写了科学著作,也写出了第一部科幻文艺作品,不是魔幻和巫术。

伽利略《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也是文艺作品,1632年出版,初期得到了宗教裁判所的正式许可。这本书借助三个人的对话,阐述了伽利略的诸多新颖精辟的观点。一人代表哥白尼,思想深沉,才华过人;一人言词犀利,代表中间裁判人,实乃伽利略本尊;一人代表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盲目追随者,粗浅而可笑。这本书用意大利本土语言创作,迅速成为全社会的爆红读物。人们到处议论着哥白尼的学说,连节日游行都融进了天文学的内容。哥白尼的学说从未获得如此巨大的社会效应。教会后来再次迫害伽利略,迫使伽利略认“罪”。

可以说,诸多前辈科学家用文学这把火炬,照亮了近代科学革命的道路。

要真正培养起国民对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就必须借助在激发想象能力方面远强于科普的科学幻想。西方的科学革命和科技革命伴随着科幻文学的兴盛,凡尔纳(1828~1905)的科幻内容如今基本实现了,美国的科技兴起伴随着科幻文学和科幻影视对美国人的激励,对全世界的引领。

中国要实现远大的科学和科技目标,中国科幻就需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为此,有三大定位问题需要讨论,本人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第一大问题:如何定位科幻与科普之间的关系

如果苛求科幻的科学严格性,则可能窒息想象力的发展,但不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约束,科幻文艺则会滑落为玄幻文学。尽管玄幻文学便于产生令人惊奇的想象,但玄幻题材往往对科学发展是无用的。

科幻与科学的结合,应该在提出重大的科学命题上发力。好的科幻往往会提出重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可能来自技术发展,也可能来自突兀的灾变,林林总总。解决重大问题的构想可以基于与科学关联的假说。科学假说是激发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利器。新时代的中国科幻对新科学假说的趣味化、大众化阐释和普及是当仁不让的责任。

这对科幻作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提出假说是很难的事情,是真正的从无到有的思维活动。引向真理的科学假说的威力是巨大的,如大陆漂移假说、日心说等,也许最初这样的假说未必完备,但在茫茫宇宙无限的可能性中,它们为打破思维枷锁、获取真正知识,指明了前行的道路。

第二大问题:如何定位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主流文学普遍瞧不上科幻文学的文学性,而科幻文学作者群体偏小,又有点自我炫酷和封闭,自我边缘化,导致了两者的割裂,尚未良性互动,共进发展。

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现象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是边缘的,科幻文学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争取当代文学的中央舞台。在中国争取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国家目标下,中国科幻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大科幻战略”,写真正的科学家和科学精神。

为此,科幻作家不能闭门造车,要深入科研一线、科技工程一线,去采风、去触摸真实的人和事。让中国的文学浸润科学精神的光辉,这是主流文学的使命,而这个洪流中,最最引领的,不仅应该有结合现实科学活动的报告文学,更应该有包含前瞻或假说性思辨的科幻文学。

第三大问题:中国科学新目标背景下,科幻的传统定位应该有哪些改变

在传统的科幻文学性基础上,我们应该把科幻定位为“人类最奔放的科技创新活动和跨界突破性思维活动,是颠覆性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重要助推,是人类未来文明形态重要的预演和塑造力量”。

虽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科幻文学的传统共性是借用文学的形式,阐释有一定科学基础的幻想。人类历史上的科学革命曾经源自文艺复兴助推下的思想变革,当今时代,科幻应该担负起新的引领人类思想变革的责任。这是因为,人类科学技术目前正在失控般迅速发展,但人类祥和的前景并不乐观。有限资源下的高速发展、大规模战争、瘟疫、地质灾难、极端气候、恐怖主义、基因技术及智能技术的负面效应,宇航探索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危险等,使许多人对未来的预测是暗淡悲观的。近几年的国际形势加重了这种暗淡的认知。

相由心生。哲学、文学都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相对宏大的宇宙,人类很渺小,却自我感觉与宇宙相连,能够隐约感知自然之道。

新时代的中国科幻,既要与国家创新的壮志宏图相连,还应该肩负起人类祥和发展道路探索的责任。如果连最具活力的大脑都向暗淡的未来投降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就真的危险了。于我而言,人的使命是维护地球生态的永续发展,并作为宇宙进化的有机部分,探寻心灵的归宿,捍卫全宇宙智慧体光明祥和的未来。

本人即将出版小说《未来星球之零点时刻》,该书描述全球火山和地震奇点被恐怖分子同时引爆,企图清洗当代人类,中国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黄石公园超级火山临近爆发期。现代人类可否抗拒此等级别的地质灾难?这种灾变下,人类文明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丛林法则还是合力过关?当这种灾难上升到星系级别,人类文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黄石公园超级火山每80万年就会喷发一次,如今已经间歇了80万年。既然一些重大灾变的可能性是真实的,那我们现在就应该行动了。应对这种级别的灾变,不仅需要全民精神力的凝聚,还需要大系统工程指导下的科技能力的储备。

2019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联合科技部、中科院等多部委,推出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界简称“科幻十条”),我国部分地区积极响应,我国科幻影视局势有改观,中国科幻出现了难得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客观来讲,中国科幻产业尽管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仍然尚未建立起足以引领发展的机制和大众共识,科幻影视尤其任重道远。

将科学幻想与大科普战略、国家创新战略紧密结合,发挥我国独特的建制优势,对科幻文学和科幻影视领域进行国家级专项立项和充分的资源分配,将科幻工作纳入科协和文化部门的正式工作并进行考核和促进,制定中国大科幻战略,势在必行,是新时代的中国加速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面临重重危机探索照亮未来的全世界人类共识的必然要求,还是面临新科技革命冲击时中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总之,中国要在未来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要推动大科普战略,还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制度、资源和能力实施大科幻战略,来争取未来发展的更大主动权,并通过对公民科学精神的唤醒,捍卫人类的光明未来。

(先进制造所 张文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