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音乐中国只招华语歌手吗?唱英文歌行吗?

而一个大型活动正在进行中!

来自中国音乐产业内的资深知名现场音乐、音乐人、版权律师、歌手、制作人、商业宣传和管理人、媒体平台、以及唱片公司(环球音乐、百度音乐、网易云音乐、摩登天空、音乐财经等)。

沈黎晖(摩登天空创始人)

清醒乐队主唱、唱片制作人,1997年12月创办摩登天空公司(Modern Sky),是目前中国最具创造性以及最大规模的的原创新音乐唱片公司,同时也是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音乐公司。摩登天空先后签下数位国内重量级乐队,以及张曼玉、左小祖咒、宋冬野、马頔、彭坦等各个音乐领域的代表性艺人。2007年10月开始,沈黎晖领导摩登天空公司在国内各大城市先后举办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并在近两年将摩登天空音乐节带到了纽约、西雅图及赫尔辛基。期间主办了Fat Art艺术展,发起“岛”跨界艺术项目。2015年,摩登天空公司推出了“Modernsky Now”(正在现场),并开启摩登天空【正在现场】系列剧场巡演。同期,摩登天空正式进入场地运营领域,首家Modernsky Lab艺术中心落地北京银河SOHO。由沈黎晖领导的摩登天空现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音乐厂牌及最大的音乐节运营机构。

王磊 (百度音乐CEO)

资深乐评人、影评人、唱片企划人,现任百度音乐总经理。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会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客座导师。曾为《南方周末》、《音像世界》、《时尚》等媒体撰写乐评/影评数百万字,曾任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Music Radio Top排行榜等奖项及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快乐男声》、浙江卫视《非同凡响》、青海卫视《花儿朵朵》等选秀节目之评委/嘉宾;曾策划赵传北京个人演唱会、王菲北京个人演唱会、李健北京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曾参与企划赵薇、毛宁、水木年华、李健、谭维维、韩红等若干艺人之唱片。曾出版个人著作《忽略秘密,记住音乐》、《青春散场,留住音乐》。

沈丹扬 (环球音乐高级策略长)

环球音乐(中国)高级策略长、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督导委员专家,15年以上音乐行业的从业经验,专注音乐产业和音乐艺人的创作及行销管理,以及文化集成行销传播、异业跨界集成、商业与项目拓展、深度挖掘音乐价值并推动音乐价值最大化。成功行销超过200名国内外优秀艺人及其音乐作品从阿杜、林俊杰、沙宝亮到Lady Gaga,Taylor Swift,Katy 等等,形成持续的流行效应。籍著国际音乐流行文化在中国所进行传播普及教育与发展,大力为本土推介国际文化及流行音乐传奇历史与内容,并积极推动本地音乐的多元文化及多元风格的发展,积极推动本土次文化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的本土的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多年来还持续关注并积极推动文创与音乐的创新、融合和跨界交流,积极致力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的对话与融合,多次将中国民族音乐推向国际。

丁博(网易音乐副总裁)

网易云音乐副总裁、资深媒体人、乐评人,对音乐、娱乐行业及互联网行业具备深刻的洞察,过去四年规划并实施了网易云音乐备受赞誉的音乐内容制作和运营体系。

乐听乐动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节目主编、主持人)

曾担任昆明电台及云南卫视的主持人及节目制作人,并於2000年成立了北京绿尔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为业内著名大型活动策划公司及艺人居间公司。2008年成立北京乐动乐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国内一线专业节目制作公司。2011年成立北京中视星淘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专职明星电子商务的专业经纪公司。

马力(光启传媒总经理)

现任於光启传媒总经理, 《对口型大作战》、《十三亿分贝》制片人。曾任湖南卫视《音乐不断》、《超级歌会》,青海卫视《花儿朵朵》,CCTV-MTV颁奖典礼等节目总导演。在2011至2012年在青海卫视任《花儿朵朵》总导演,凭借多年电视综艺经验,成功将《花儿朵朵》打造为迄今为止媒体口碑最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并赢得全国收视第二的好成绩。马力做出了许多创新尝试,《hi歌》针对互联网特质衍生出弹幕、手机APP互动、多平台投票等互动方式,《十三亿分贝》则首开综艺直播、点播先河。出自他手的节目,都成为新媒体技术互动运用及点击收视双丰收的口碑代表作。

现任於音乐产业行销公司格外音乐Outdustry总经理,管理所有公司部门,包括人才管理,A&R,行销以及法律顾问。合作的艺人包括周笔畅,李宇春,以及Charli XCX等国内外知名歌手和音乐人。Alex同时运营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贝斯音乐品牌The Syndicate,这即将进入第十三年的音乐公司,为大众提供每月的活动及盛会,也时常请国外知名电子音乐人来到中国表演。

华山(Sony/ATV 音乐版权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

现任於索尼ATV音乐版权公司及EMI音乐版权公司。拥有超过十五年的版权管理,艺人管理,媒体投资及商业管理经验。自从加入中国EMI音乐版权,EMI不断地成长及发展,占据中国音乐版权公司的领先地位。2012年,索尼与EMI合并之后,华山管理EMI及索尼音乐版权的所有词曲作家。华山也同时是一位行业知识传播者,着重於分享版权知识,并且教导过许多无线及互联网音乐产业的管理者。

Suby Cheng(原创歌手、电子音乐制作人)

美裔华人,原创歌手及电子音乐制作人。2010年, 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3频道cctv3的星光大道,并获得10月的月冠军以及线上最受欢迎的歌手。Suby是中国首位女歌手兼DJ电音制作人,在电视台上拥有五亿的观看量,并且曾与包括Akon等多为知名艺人合作。同时也是第一位参与国际电子音乐节的中国女歌手,并且举办SPLUS电子音乐节,邀请了国外知名音乐人Don Diablo, Vicetone等等合作出演。2016年,为好莱坞电影《伦敦陷落》制作并演唱全球宣传主题曲《Calling My Diamond》。2017年,创作并演唱电影《心理罪》同名主题曲。

北京星图乐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SPM Entertainment CEO,深圳鼎耀盛世投资基金会创办人。韩叶在资本市场里拥有丰富的经验,包括企业规划,创业及投资资本市场。他与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的阿里巴巴合作,共同制作了“购买世界”,创造了第一个跨国电视直播节目。

闻震(福气文化CEO,天娱音乐总监)

著名音乐制作人、作曲家,从1997年加入索尼音乐公司从事音乐创作,现任於福气文化总经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代音乐学院歌曲创作专业大师班教授 ;制作至今,同众多中国,港台等歌手合作,为他们创作近百首歌曲作品,制作过数十张专辑及单曲。其中合作艺人包括Coco Lee、张杰、萧亚轩、张信哲、李玉刚、TFboys等。其中很多作品在华语市场广为流传。从2008年成立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福气文化。除了以上歌曲制作业务外,还积极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签约众多音乐人,积累众多歌曲版权。近年来致力于开拓影视音乐市场。已完成众多影视剧如《小时代1&2》,《仙剑奇侠传》,《特勤精英》及舞台剧《琥珀》,《魔山》等歌曲和配乐的创作。

董露西(音乐财经网创始人)

诗焓文化创始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于2014年创办音乐财经 ,中国音乐行业互联网商业信息、数据智库及创业投资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讯、建设性的商业逻辑分析及数据的聚合、加工、提炼、分析,帮助泛音乐行业从业者和创业者提升商业成功的机率,推动全行业发展,走向全球市场。2016年1月1日创立“黑胶实验室”,中国首家致力于推动黑胶文化复兴的内容电商平台,与中国唱片、太平洋影音、星外星唱片、摩登天空、贝阁唱片、大福唱片等国内多达20家品牌达成授权合作。

毕业于牛静大学法律硕士学位,现任昆仑万维所属出海企业副总裁,配合全球市场拓展策略,研究当地版权法环境,负责和当地音乐行业及相关娱乐行业(艺人经纪公司、节目制作公司、电视网络等)关于产品推广合作的谈判、合约及执行等工作。曾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海洋音乐CMC集团合作,担任内容投资法务负责人及版权法务负责人。2004年至2017年于北京源泉音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总法务一职。2006年发表中文论述《如何认定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郭建良(上海丝芭文化传媒集团副总裁、制作人

上海丝芭文化传媒集团副总裁/总制作人,知名唱片制作人。

曾任职于EMI,福茂唱片,大国翼星副总/音乐总监。合作过的知名歌手不计其数,包括蔡依林、那英、潘玮柏、罗志祥、张韶涵、许茹云、信、许慧欣、与多个男女团体等。2004年,其为罗志祥、徐熙娣(小S)编曲制作的《恋爱达人》传唱一时。因身兼制作人/编曲/录音师多重身份,制作风格丰富,在业内有“制作鬼才”的称号。同时也是多个选秀节目的主要评审。SNH48是由上海丝芭文化打造的中国本土化大型女子偶像团体,其成员人数近300位。

毕业于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 现任於中国音乐世界集团CEO, 曾任中国北京合纵星光CEO,原台湾环球音乐版权总经理兼亚洲区音乐总监,香港华纳音乐版权亚太区总经理以及橙天娱乐国际集团副总裁。霍绍文管理及执行了美金 300 万投资的中国百老汇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并在中国和香港巡演超过百场。并且选为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台湾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亚洲音乐版权人协会的董事会成员。具有超过28 年音乐制作与版权经验,曾参与过无数顶尖华语歌手艺人的音乐专辑制作,是业内备受推崇及被认为具有决断力、富创新精神的杰出音乐经理人。

(北京梦响当然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部经理、制作人)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1997年加入台北白金录音室与张惠妹、张学友、陈奕迅、周杰伦、王力宏等多位知名台湾及香港艺人合作。2002年,创办台北音沛录音室 Impact Studio Taipei并与林俊杰、潘玮柏、容祖儿、李玖哲、胡歌、徐运莹等知名歌手合作。电视原声带及录音制作包括撞球小子、香草恋人、薰衣草等作品。2016年成为北京梦响当然制作部经理。曾担任两届金曲奖评审团且在2017年担任金曲奖最终评委。歌曲创作有《孤独美食家》插曲、《谁敢惹我妈妈》主题曲、以及《幸福的滋味》。

叶自强(中国好声音声乐老师)

毕业於法国巴黎高师音乐学院及杜埃国立音乐学院,现任为一名专业的声乐指导也同时在多档大型音乐演唱真人秀做讲解。多年研究CVT,SLS,咽音发声等众多声乐发生系统,并且建立了独特的训练体系。在叶自强的独特训练体系下培养出歌手刘文天、杨博、苏立生、徐歌阳、王金金、贝贝、伊尔盼、李安、张博林、郑迦文、曾敏杰、刘雪婧、晨悠组合。曾执教余枫,TFBOYS等众多优秀歌手。

2010年于温哥华创立维智品牌,目前主要经营演唱会大型活动投资主办,音乐艺术教育及连锁餐饮三个板块。旗下品牌温哥华国际音乐学院目前在北美及中国设有五家分校,VISM维智演出活动公司是目前北美华人最大的演出主办公司,投资主办了包括陈奕迅、那英、梁静茹、蔡琴、李荣浩、范玮琪、莫文蔚、周华健、李云迪、德云社等近百场北美演出,巡演城市包括温哥华、多伦多、卡尔加里、洛杉矶、旧金山等地。

来自美国现居於上海的营销和音乐业务专业人士。在音乐界从事音乐工作十多年,担任过音乐家和自由撰稿人。2015年,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获得全球娱乐和音乐商业硕士学位,并回到中国。在过去的两年里,担任中国音乐流媒体平台PYRO Music的营销和公关经理。并且领导Groove Dynasty的营销机构,专门为进入中国的艺术家提供社交媒体和媒体机会。

中美音乐市场的主要差异

电子音乐在中国/如何在中国成为成功的艺人

演讲嘉宾:韩晔、Suby

EDM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

出席嘉宾:郭建良 、闻震、华山、沈黎晖

词曲作家在音乐版权中的新机遇

新媒体在中国音乐产业中的角色与影响

出席嘉宾:董露西、王磊、 丁博、马力

中国音乐产业投融资浪潮

那些在网易云的伯克利人

唱片公司与在线音乐的共生之道

内容产生与音乐产业的关系

外国艺人在中国音乐市场的准备与生存

出席嘉宾:霍绍文、Alex Taggart、 李震宁、 黄照

中国音乐版权的近况与发展

华人巡演在北美音乐市场的挑战

以下公司将会为对招聘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公司开概况简介、中美工作机会的介绍、及Q&A环节

4:00pm - 北京星图乐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4:30pm - 北京福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席嘉宾:徐歌阳、田园、王筝

声乐技巧和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结合

制作人- 别走上我的弯道

  来源: 环球人物

  原标题:如果他还活着,今天60岁了。而他影响中国的这9点,你可能还不知道!

  今天是迈克尔·杰克逊诞辰60周年。很难想象,如果他还活在这个世上,会是什么样子……

  杰克逊的一生,有太多的故事,真真假假,我们又了解多少。

  2009年6月25日,杰克逊与世长辞。如今9年已过,他的音乐、他的舞步、他的造型,依然影响着我们。

  他曾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流行巨星,如今化作天边的一座星辰。

  对我们来说,这颗星,永远是个谜。

  在白衣飘飘的20世纪80年代,好音乐因为稀有而分外珍贵。校园广播台每天清晨的广播,以一星期一首的频率更替歌曲,叫做“每周一歌”;半个月的生活费才能换得一盘原版引进磁带;电教室里偶尔播放来自大洋彼岸的影像资料……人们对西方、对流行音乐处于一知半解的懵懂状态。

  就在这样的年代里,中国人认识了迈克尔·杰克逊。由于传播渠道的狭窄和影像资料的匮乏,“认识”的过程有些奇怪:聆听过他的音乐,却对他的名字浑然不知;赞叹过他的舞步,却报不出几首与这些舞蹈相配的歌曲名称;观赏过他的MV,却对其中的情节一知半解。

  这就是杰克逊“空降”时的中国——她在逐步走向开放,也拥有一群被震撼与好奇驱使的青年。在走出封闭的过程中,人们一方面渴望着来自西方的精彩,一方面对新鲜事物产生不适和排斥,只有音乐跨越了民族、体制和国界的差异,构造出完美的沟通和共鸣。杰克逊的到来,为呼之欲出的中国流行音乐大发展打上了一系列特殊的印记。

  杰克逊的音乐是多元的,他天才般地融合了黑与白、男与女、儿童与成年等形形色色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这样一个复合体,很难被一帮音乐人模仿,产生某类鲜明的风格群体。反过来说,在中国流行音乐开放与融合的历程中,同样也很难清晰地辨认出,某人的某种力量产生了某种直接的结果。然而确实可以说,有关杰克逊的若干印痕,就像隐匿的脉络,潜伏在了中国流行乐发展的表象之下。

  杰克逊给中国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应该更甚于听觉。那时的中国观众,听不懂也不需要听懂他到底用英文唱了什么,只要看到那些匪夷所思的滑步与旋转,我们就会欣喜,就会兴奋。一时间,“太空步”、“擦玻璃”、“机器舞”等舞蹈动作成为无数年轻人争相模仿的业余爱好。

  1985年4月10日,拥有1万座位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座无虚席,穿着蓝色、绿色、灰色衣服的观众,等待着一支名叫Wham(威猛)的英国乐队上场。这或许是中国观众与国际商业演出最早的一次亲密接触。然而,在观众端坐不动、完全没有互动气氛的体育馆中,台上又蹦又跳的英国人感觉自己就像马戏团的猴子,心里发虚,味道奇异。

  大约直到6年后,从杰克逊的音乐录影带《危险》中,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的偶像狂热。这对我们当时的审美来说,着实是个挑战。原来,可以有几万、十几万人一起为一个歌手欢呼、尖叫、流泪甚至昏厥。从纽约到东京,从伦敦到墨尔本……关于杰克逊的全球性狂热感染了每一个观众,那些歌迷的狂热表情,令中国的青少年一见难忘,这就是来自杰克逊的魔力。

  而杰克逊怪异的形象,也让中国人开了眼。一个人怎么可以打扮成这样?一个人怎么可以既不男又不女?但他是全球歌迷的偶像,是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潮流。所以,当人们身边也出现大波浪的男式卷发,出现宽皮带和黑皮夹克,出现男人脸上的浓妆,人们开始见怪不怪了:生活中总是有赶时髦的,赶时髦的总爱着奇装异服,但这不代表什么,这是你的趣味,与我无关。

  中国的大学生群体知道杰克逊,差不多已经是1985年;中国的大众群体知道杰克逊,差不多已经是1988年。也许在此之前,已经有一小部分人,通过海外关系,通过国际交流,通过种种零星的偶然事件,知道了这个正发生在海外的奇迹。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有一群人,渴望着、期待着能亲眼目睹他的表演,感受那奇迹般的现场。2009年伦敦演唱会,虽然远在8个时区之外,却让这个梦想有可能实现。不少中国演艺人士兴奋地买了票,希望到现场实实在在地领略一下“杰克逊狂热”了。怎奈噩耗忽传,一夕之间杰克逊告别了人间世界。

  也许,失去的才弥足珍贵,人们愈发怀念这位天王巨星。

  关键词之——现代MV

  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一大贡献就是他开创了现代MV,把流行音乐推向了巅峰。有权威乐评称:如果没有杰克逊,世界至少将迟50年才有现代MV,流行乐坛也将退后至少20年。

  MV是Music Video(音乐录影带)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音乐电视。这种制作方式,是在电视画面中,把演唱和表演紧密结合,并融入很多的戏剧元素或歌舞形式。

  现代MV的诞生,其标志就是1982年杰克逊的《颤栗》在美国MTV电视台的首次播出。

  现代MV虽然很快传播到中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直到十数年后才真正对中国产生大范围的影响。

  “我记得那时候国外的录像带大多数是BETA制式的,和中国的录像带不一样。”歌迷吴冰这样回忆他和杰克逊MV的首次“相遇”:“那个年代,中国家庭录像机还很少见,即使有,也因为制式不一样,不能正常的播放,看到的要么是扭曲的影像,要么是慢几拍的镜头。但我还是被震撼了,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有人可以这样边跳舞边唱歌。他音乐中‘嘭嘭嘭’强有力的节奏,让我兴奋极了。”很快,杰克逊的音乐电视录像在广东的许多迪厅里开始播放,伴随着令人颤栗的音乐声,舞厅里的年轻人越集越多。

  走在街头,吴冰不时地看到几个长发少年,在一个店面前起劲地学着柜台上电视机里杰克逊的舞步,并发出“Hehe!Hihi!”的叫声。“那就算是高手了。”吴冰笑着回忆。

  “这就是杰克逊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表现。”美国《滚石》杂志前副总经理宋筠说:“20多年前,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所谓的音乐电视还是卡拉OK的形式,没有故事,也没有情节,几乎就是为了人们在歌厅唱歌时可以对口型。杰克逊的MV,不仅展现舞蹈,还有很强的戏剧性,歌手们不仅开始模仿这种方式去制作音乐电视,甚至很多歌手的创意,也都从杰克逊身上获取灵感。”

  关键词之——太空步

  1985年的某天,复旦大学食堂旁边的公告栏里贴出一张海报:今晚6点,电教室将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录影带,大家可以去观看。如今的著名乐评人李皖,当时还是大一学生,他认为机会难得,便约了几个同学去看。

  “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杰克逊,看到他的太空步,我们全都震惊了。”李皖兴奋地回忆起19年前所见,“杰克逊的表演太绝了,回到宿舍后,几个同学一直在争论,认为他不可能单独完成这样的动作,一定是有什么设备或是机器在辅助他。那次讨论的共识就是,在杰克逊的脚下,安了一条隐形的传送带。”

  很快,一些年轻人开始模仿杰克逊的动作:先用一只脚的脚尖支地,腿弓起,尽可能地抬高脚后跟,同时另一只脚全脚掌着地向后滑,滑到两脚之间约有半米左右的距离时,原先滑行的脚尖支地,另一只脚再向后滑动,如此往复交替……舞蹈爱好者们给这种新奇的舞步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太空步。

  在电视节目中,也开始出现这种由“太空步”“擦玻璃”“膝盖交叉”等经典动作构成的劲歌热舞。1986年,上海电视台在每周六晚推出综艺节目《新奇乐》,请来年轻人表演霹雳舞和“太空步”。这档节目很快在上海火了。

  1987年,中国内地引进了一部名为《霹雳舞》的美国电影。第二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邓志乐在歌舞节目《雨中即景》中,虽然穿着正统的白色套装,但他的滑步与扭动,全都模仿杰克逊的“太空步”。

  1988年,杰克逊的专辑“BAD”被正式引进中国大陆。同年,风靡中国大陆的还有电影《摇滚青年》,真实地描绘了一群20世纪80年代热爱歌舞的年轻人。影片红极一时,标志着杰克逊和他的舞蹈最终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

  1982年,杰克逊推出了他最负盛名的一张专辑《颤栗》。在其中一首主打歌《远离它》中,杰克逊用华丽的“假声唱法”讲述了一个具有劝导意义的故事:杰克逊看到两个正要打架的黑帮,便走了过来,用歌声和舞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化解了这次可能要发生的暴力行动。

  《远离它》完整地体现了杰克逊“假声唱法”的独特魅力。“其中既有‘声线的假声’,唱出了高、尖锐、轻灵的声音;又有‘电子合成的假声’,为他独特的声音伴奏,改变了整个音乐的风格。”宋筠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介绍说。

  《滚石》杂志曾分析了杰克逊“声线假声”的形成之路:“他的‘假声’独一无二,给人一种亦男亦女的感觉,又像是停留在变声阶段的童音……”

  当《远离它》传入中国时,中国流行音乐还是一个“寂寞的平原”。最早投身于现代音乐的中国年轻人,在翻唱杰克逊“声线假声”的过程中,摇摇晃晃地起步了。

  不过,这批音乐人的注意力,很快转向杰克逊“电子合成的假声”。宋筠介绍说:“在杰克逊之前,传统的白人乐队,用乐器为歌手伴奏。从杰克逊开始,他抛弃了真实的乐器。鼓声,不再是真鼓打出来的声音;贝斯,也不是真贝斯弹出来的声音。上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远没有今天成熟,但杰克逊的音乐制作班底花费巨额资金,在录音室里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电脑上做出一个鼓点的音色,一个贝斯的音色。”

  “1986年,杰克逊对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以‘电子摇滚混声’的形式爆发出来。1986年从此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元年。”宋筠继续说,“后来,很多歌手把杰克逊的‘电子假声’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即使他们并不缺乏有力度的男中音,也会刻意创造出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声,把真声、‘声线的假声’和‘电子的假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华美、细腻、飘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之——男士化妆

  “是迈克尔·杰克逊真正让中国人意识到男士化妆的可能。”乐评人黄燎原如此评价。

  上世纪80年代,当杰克逊的音乐传入中国时,让人们尖叫的不仅是他奇幻的舞步、华丽的服装、炫目的舞台形象,同时还有他精致的妆容。金光闪闪的制服,红色夹克衫,黑色爵士礼帽,镶满闪亮珠子的迪斯科外套和白色手套,总是差寸把的裤脚,锃亮的皮鞋,甚至内裤外穿——杰克逊每次华丽亮相,都会引领一阵时尚潮流,而他的服装简直变成了舞台的装饰。

  “杰克逊给世人的启示是,要浓妆艳抹、要珠光宝气、要像个舞王。舞台上的杰克逊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杰克逊的出现,给当时素面朝天、不崇拜时尚的中国人带来很大冲击。

  黄燎原回忆,当时的中国社会,即使是电视台演出,许多男演员对“化妆”一词也非常抵触,生怕有损自己的男子汉气概。“杰克逊可谓开风气之先河。先是在中国的文娱界,男士化妆得到认可,被视作自然,随后逐步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最经典的个案,当属1987年首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亮相的费翔。27岁的混血儿费翔一袭红衣,高翘的飞机头发型油光发亮,加上极具穿透力的歌声与夸张的肢体语言,使中华大地为之轰动。然而,容易让人忽略的是,费翔的舞台风格及华丽的妆容,都深受杰克逊的影响。

  杰克逊的“化妆术”还包括被美国媒体称为“大工程”的整容。1981年首次进行隆鼻手术后,他便不断地在自己身体上从头到脚进行大“修理”。他接受过的整容手术不下10次。尽管中国的整容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正式兴起,但杰克逊的整容历程,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百姓普及了相关常识。

  上世纪80年代,杰克逊的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人和一些年轻人中渐渐传播开来。进入90年代,迪厅这一新兴娱乐场所的出现,使杰克逊的音乐开始在年轻人中真正得到普及。

  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许多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在逐渐苏醒。想呐喊的年轻人突然发现了迪厅这个“新生事物”,在其中,上千人可以一起疯狂。

  1994年11月,作为北京首家迪厅,莱特曼迪厅开始营业。这之后,在很短时间内,JJ、NASA、东方一号等大型迪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蹦迪”成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时髦休闲方式。

  杰克逊音乐和舞蹈的奔放,与当时中国年轻人渴望表达、渴望释放、追求个性的特征一拍即合。“很多年轻人从没有见过像杰克逊一样自然的音乐人。他鲜活的舞台形象带动了中国歌迷的热情。他打破了我们一贯的内敛,让人疯狂。”乐评人黄燎原说。

  “当时内地迪厅的每一个夜晚,都重复着杰克逊的音乐。这种声音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的每根神经、每根血管都沉浸在那美妙的节拍中,激发出无限的欲望。”有乐迷如此回忆。

  据当时莱特曼迪厅的一位服务生回忆,最初迪厅所有的唱片都是欧美唱片,其中杰克逊的音乐几乎占了大半。“很多蹦迪的年轻人是在杰克逊音乐伴奏下,才慢慢熟悉杰克逊和他的歌曲的。”

  黄燎原和身边很多玩音乐的朋友当时也是迪厅里的常客。他回忆说:“每当音乐换成杰克逊的时,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一改之前大幅摇摆的动作,四肢刻意作出像杰克逊一样精细的动作。”

  在杰克逊音乐风行的年代里,不仅仅是北京,全国其他大中城市里,大型迪厅也不断涌现。

  到了上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网吧、台球厅、酒吧、游戏厅、KTV等在中国纷纷出现,人们的娱乐方式更为多样,迪厅文化渐渐消隐。杰克逊的光芒也被更多炫目的名词所掩盖,渐渐沉寂。

  关键词之——签约制

  上世纪70年代初,签约制在美国渐渐走向成熟。成为签约歌手,意味着歌手的声音、演唱风格、个人形象与各种活动都由公司统一安排。

  1972年,一身淡橘色西装的杰克逊受到摩城唱片公司的青睐。该公司为他量身定做了第一支单曲《本》,为杰克逊走向白人主流音乐奠定了基础。很快,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下属史诗唱片公司的一纸新合约。

  史诗唱片公司帮助杰克逊在日后创造神话。1981年,公司为杰克逊举办了全美演唱会,杰克逊从中获得了550万美金的收入。8年后,公司为杰克逊推出其音乐事业的巅峰之作《颤栗》。

  杰克逊与美国流行乐的迅速成功,引发了中国音乐人的反思。他们渐渐认识到,流行音乐要由专业的制作团队、幕后团队与推广团队相结合,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1992年,内地乐坛的第一个“神话”人物艾敬迅速征服了听众与观众,而这一切均得益于与其签约的“大地唱片公司”的包装。随后,广东率先在全国引进歌手签约制度,使李春波、林依轮、周艳泓、陈明等名字渐渐家喻户晓。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这种签约制的背后,其实正是商业化与市场化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签约制的实行,改变了长期以来内地流行音乐制作和推介的自由状态,使音乐的创作与歌手的包装、宣传都成为了流水线上的成品,经纪人、制作人、企划宣传者各司其职,有了明确的职能分工。

  关键词之——商业演出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演”“个唱”还不为人们所熟悉。宋筠回忆道:“迈克尔·杰克逊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演出的传统看法”。

  那个时候,少数人通过各种海外关系,观赏到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录影带。资深乐评人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迈克尔·杰克逊给中国音乐人上了第一堂商业演出的课。人们逐渐知道,商演的前提是“商”:演出的目的可以是赚钱。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一定的商业策划和商业运作。于是,香港、台湾的演唱会增加了各种前期宣传的环节。这种经验也同样传到了内地。以前,在报纸小角落刊登一条简短的演出信息,就算是完成了前期宣传。后来,媒体上关于“演出”的消息逐渐扩张成一种广告运作。

  宋筠说,杰克逊的个人演唱会里运用了很多划时代的科技元素,“在他之前没有人用过,因为太贵了,别的歌星用不起。但是杰克逊不一样,他可以带来巨额的票房收入,因此,制作公司也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为他的演出专门开发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说,他演唱会现场的每一处配乐和灯光,都是提前在电脑里设定好的。杰克逊喜欢穿缀满亮片的舞台服,这些亮片中,有一片是红外追踪器,用于追踪他在舞台上的位置。“上世纪90年代后,我们看到歌手的个人演唱会,也都用到了杰克逊的技术和创意。”

  如今,中国的演出市场正在成为一个收益庞大的产业。然而近观每一场演出,无论是宣传、布景、灯光、还是歌手自身的舞台表现,我们总能在其背后,看到中国演出行业的成长轨迹,以及迈克尔·杰克逊若隐若现的身影。

  根据2006年正式发布的数据,杰克逊一生共为世界慈善事业捐款3亿美元!他不仅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还是2006年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的保持者和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

  1985年1月28日,为了赈济非洲饥民,杰克逊用两个半钟头写成了歌曲《天下一家》。众多重量级艺人走进录音室,花了一个通宵灌制这首录音艺术史上收益最高的单曲。随后,6000多万美元的唱片收益,被直接送抵非洲灾区。

  “中国的音乐人从这件事中受到了震动,也得到了提醒。”宋筠告诉《环球人物》杂志。1985年底,台湾发行了一张由台湾、香港等地60位华语歌手共同录唱的专辑《明天会更好》。这张专辑的创作初衷,就是模仿杰克逊的单曲《天下一家》这种“群星为公益而唱”的形式,呼应1986年“世界和平年”的同时,还募集了总数为600万台币的公益基金。

  杰克逊等人的《天下一家》和罗大佑等人的《明天会更好》深深地启发了内地音乐人郭峰,时年22岁的他,正在努力创作一首超越“小情小调”、表达“大主题”的通俗歌曲。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录音录像总社一位年轻的女编辑向大陆歌手郭峰做了个提议:“他们能联合歌星发单曲、做专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办一场百名歌星演唱会,献给世界和平年?”这个建议和郭峰的想法不谋而合。

  很快,郭峰他们得到了来自崔健、常宽、韦唯等一大批中国当红艺人的支持。《让世界充满爱》很快就完成了创作和录制。随后,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首都体育馆里举办了一场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音乐会。明星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自此也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关键词之——偶像坍塌

  20世纪80年代,“偶像”和“追星”还没有成为中国内地的流行词汇,但杰克逊的假声唱法、太空步、MV、时尚化妆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元素,却在当时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听觉、视觉乃至生活观念,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了“偶像巨星”。

  然而到了1993年,杰克逊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却遭遇危机。年仅12岁的美国男孩乔迪·钱德勒控告杰克逊猥亵!这令许多中国歌迷十分震惊。虽然国内当时已经不乏明星偷税漏税、纸醉金迷、滥情滥交的负面新闻,但侵犯男童无疑冲撞了中国人道德观念的底线。巨大的落差,瞬间摧毁了杰克逊在中国歌迷心目中的形象。一位供职于国内某大报的文化编辑回忆道:“杰克逊的音乐是我青春期最珍贵的成长记忆,但当我第一次听说他受到娈童指控时,心情抑郁至极,甚至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根本无法接受。”

  杰克逊娈童案最后以庭外和解的方式结束。之后,他更是“丑闻”不断:“嗑药丑闻”“破产丑闻”“毁容丑闻”“婚姻丑闻”,令他疲惫不堪。著名乐评人科尔沁夫认为:“没完没了的丑闻重挫了杰克逊的音乐创作能力。他对音乐潮流的捕捉能力明显减弱,作品数量和影响力均骤减。”

  2003年,杰克逊再次陷入“娈童案”,这比“1993年娈童案”和过去10年的丑闻,更严重地打击了杰克逊。

  科尔沁夫说,直到杰克逊宣布在伦敦举行复出演唱会,他的声誉才骤然回升。“200万张门票在短短4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这说明丑闻并没有削弱杰克逊的巨大音乐价值。他应该知道自己撑不了太久,希望死在舞台上。杰克逊去世后,演唱会的票已无意义,但很多人执意不卖。一个偶像在形象坍塌之后,还能如此华丽地谢幕,也只有杰克逊能做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歌手签约在环球的都有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