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搜鬼志作者还在世吗?

  佛教很早就传入了我国,《西游记》讲叙的唐僧师徒四人远赴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人的文化亦是儒、佛、道三家共同影响的文化。虽然佛教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是佛教在人们的印象中渐渐的变成了“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代名词,这与现代社会不断增强的竞争意识格格不入。似乎佛祖也做不了我们的精神领袖。
  最有可能的是马克思了。然而,今天马克思却未能成为我们的精神领袖,这是什么原因呢?马克思的学说集中在现实的社会的制度问题,对人的精神少有涉及,或者人们比较陌生。现实是残酷的,人类社会是丛林社会,人性中有“恶”的一面。因为现实的残酷,造成了人精神上的痛苦,人类需要一定的镇定剂。

  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出版的《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以及宗教的作用。在这篇著作里,马克思将关注点集中于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并且将宗教解释为个人孤独感的放映。这让我们对于马克思著名的无神论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于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是没有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通常被大家当成马克思反对宗教的证据,甚至说马克思主张无神论。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青年马克思对和谐社会的渴望,以及解读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上下文后,我们竟然惊讶地发现,马克思不但是有神论,他甚至大力主张利用宗教来安慰受压迫的人们。
  上面这段话的上下文背景和马克思对于和谐社会的关注显示了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中宗教本质的同情和理解。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冷冰冰的抽象货币,使人们充满了对于富含感情的和谐社会的追求,但是现实社会又是那么无情和残酷,结果只能将他们的苦难归于一个想象中的超人----上帝。
  ---------摘自郎咸平《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

  人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事物,对于抽象的事物,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意识是抽象的,宗教将这个“抽象”拟人化,形象化,因而人们容易接受。而哲学需要通过思辨,总结升华。如果你给一个农妇讲一个宗教训言和一个哲学道理,你看农妇更愿意接受哪一种就明白了。
  马克思的学说集中在社会制度上,对人的精神少有涉及。人们需要一个精神的慰藉,马克思学说的功效似乎未能满足这一点。同时,因为政府对马克思哲学的推广不力,中国人对马克思的认识显然不够。在我的第一章就提出及早普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哲学知识是我们教育改革当务之急。
  马克思学说的核心是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终将实现。然而,资本主义经过自我的调节,不仅没有出现崩溃的现象,反而出现繁荣的景象。而共产主义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对于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我们自己都缺乏信心,这也是马克思未能在我们国家广泛传播的原因。
  在谈到精神领袖时,有一个炙手可热的人,他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
  孔子在世时运气不佳,在鲁国为官未见成效,于是转向各诸侯国游说自己的治国安邦之道,可惜未被采纳,颇为狼狈。不得已,只好当起了教书匠,和自己心爱的学生谈天说地,辩驳诘难,探天人之奥妙,求治国之方略,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的一生,同样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在美其名曰“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差点饿死,又差点死于土匪暴徒之手。
  汉武帝在位时,董仲舒力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儒家和皇权从此便合为一体,成为了支撑皇权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维护和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和发展。孔子也被戴上了“圣人”、“至圣先师”等桂冠,受世人崇拜。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孔子的地位几起几落。先是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从西方“请”来了一个上帝,上帝是唯一“真神”,其余一切就必须打倒,孔子首当其冲。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为了推广他的变法思想,将孔子重新塑造成了一个满载变法意愿的“新”孔子。后来,戊戌变法虽然遭到镇压,但孔子被维新派重塑之后,权威大大降低了。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孔子的命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为了爬上皇帝宝座,袁世凯向全国发布命令,尊孔子为“万世师表”,所有学校恢复“尊孔读经”,还亲率各大官员往孔庙祭祀。各地纷纷成立了孔教会,甚至有人提出要将孔子写入宪法,让万世“景仰”。
  袁世凯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一命归西后,一场全国范围的新文化运动也迅速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批孔运动开始了。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现代知识分子为核心,以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批判,涉及政治哲学、社会道德、婚姻家庭、纲常伦理等许多方面,将封建理论家几千年来精心打造的代表皇权主义和专制独裁的孔学进行了系统而有说服力的清理,既有事实依据,又有理论深度,具有思想启蒙的深刻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西方文明及其资本主义思想理论产生了怀疑,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梁启超、严复等当年积极呼吁学习西方文化的激进思想家在五四之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力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东方新文明,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时也大力倡导和发起“整理国故”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集团策划开展了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一时间孔子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才慢慢恢复正常,孔子也渐归正位,剥掉了许多政治化的外衣,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
  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仁”。儒家学说又被称为“孔孟之道”,其中孟子说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这是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什么是“仁”,仁就是爱。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宗教领袖”,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有相通之处。基督讲“博爱”,佛教讲“慈悲”,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口头禅就是“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慈悲也就是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的书网上搜不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