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一级证可以报考三加一吗?

世界排名第12的荷兰国家队,在门将位置上却没啥好的人才。球队中不乏范戴克和德里赫特那样的不错的后卫。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会在世界杯上走多远。这个国家队中,四位门将居然仅有一人在德甲混,其他三人都在荷兰国内联赛混。

而且这四人中,老的老,没经验的没经验,有两人迄今为止都没上演国家队首秀。这样的情况属实令人匪夷所思。这四位门将是西莱森、弗莱肯、诺珀特和帕斯维尔。

弗莱肯也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典型例子。他早年曾在德乙有过不少登场,后来加盟弗莱堡后才逐渐成为了主力。这两年弗莱堡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但问题是弗莱肯这门将总有一些令人无语的失误。

比如说本赛季,他就有过一次低级失误,让他沦为了国际视频平台的笑柄。在德乙时期,效力杜伊斯堡的他有过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喝水”操作。一直到今年,他才首次为荷兰国家队正式出场比赛。但是只有4次登场经历的他,属实缺乏国家队经验。

西莱森本身就不算一流门将,如果真有两把刷子,他也不会在西甲长期当替补。今年为了更多的出场机会,他选择回归了母队奈梅亨。但是,熟悉荷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奈梅亨只是在荷甲中下游混迹的弱旅。

本赛季,西莱森的发挥还算出色,6场比赛丢掉4球。但是球队6轮只拿到了8分,在荷甲暂列第11位。

另外一位“嫩门”诺珀特更是一言难尽。这位28岁的门将曾经2次失业,其中最久的一次失业居然长达半年多时间。而诺珀特的荷甲出场次数居然只有区区28次。这样一位门将入选荷兰国家队,而且还是在世界杯箭在弦上的时候,可以想见荷兰门将这一环是有多缺人。

另外一位门将罗梅克·帕斯维尔是非常稳健的一哥们。他在荷甲联赛登场已经超过了250次。他现在是阿贾克斯的一号门将。不过,帕斯维尔在今年11月即将年满39岁。而且,他此前也没有入选国家队的经历。

一直到现在,他的国家队经验都是零。

其实荷兰国家队门将不是没别人可选。斯特克伦博格现年40岁,有较为丰富的大赛经验。但是这位老兄在阿贾克斯是替补,身体状态和兴奋程度很难得到暴涨。克吕尔因为讨厌范加尔的训练方法,干脆表示了质疑。

而范加尔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本次大名单无缘,那将直接和世界杯绝缘。这话等于堵住了克吕尔的世界杯道路。

如此一来,荷兰队在世界杯上的门将只能四选三。大概率来说,非一流的西莱森还是主力,剩下的悬念就是帕斯维尔和诺珀特谁将出局。

有着范戴克这样一流后卫的荷兰队,居然在门将位置这么拉胯。地球人都知道,好的门将等于半支球队,那没有一流门将的荷兰队,估计很难在世界杯上走得很远吧!

竞技体育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较零散,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需对中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考察和验证。研究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受哪些变量影响,可以使我们在压力管理时避免因工作压力引发工作倦怠,使其产生积极作用,为工作倦怠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Dunham认为,工作倦怠是工作压力的极端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压力反应。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面对工作压力时都会表现出身心紧张。在体育领域,研究表明教练员的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有正向影响。

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保存、保护及建立其认为重要的资源的基本动机。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证实了组织支持感在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中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组织支持感在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Folkman等的交互作用评价理论认为:当拥有较多的来自组织方面的资源时,教练员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当较少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支持时,教练员很可能会选择消极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由此提出假设H3:应对策略是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的中介变量。

各省专业体育教练员,有效样本数605个。其中:男、女教练员分别占71%和29%;工作5年以下的占20%,5—14年的占36%,15年以上的占44%;初级、中级和高级教练员分别占36%、39%和25%。

采用的教练员工作压力问卷是自编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8,组成信度为0.870。

对教练员工作倦怠的测量,使用我国学者李超平根据Maslach的问卷修订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8,组成信度为0.871。

采用的组织支持感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埃森博格教授所编制的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5,组成信度为0.621。

采用的应付方式问卷是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1,组成信度为0.866。

本研究采用哈门氏单因素分析检测CMV。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到13个因子,总解释能力达到70.139%,没有发生一个因子解释大部分方差的情况,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变异。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700,P<0.01);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417,P<0.01;r=-0.449,P<0.01);组织支持感与积极应对策略呈显著正相关(r=0.240,P<0.01),与消极应对策略呈显著负相关(r=-0.284,P<0.01);积极应对策略、消极应对策略和工作倦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94(P<0.01)、r=0.511(P<0.01)。这表明:组织支持感越高,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就会越低;组织支持感越高,积极应对策略就越高,工作倦怠就越低。这为本研究的相关假设提供了初步支持。

根据叶宝娟和温忠麟提出的有中介调节的检验程序,如果同时满足3个条件,表明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方程1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的效应显著。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作用,分别对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的效应显著;方程3中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的效应显著。其次,为了避免自变量共线性的问题,将方程中所有自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方程1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62,t=19.96,P<0.001),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6,t=-5.98,P<0.001)。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积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3,t=-13.49,P<0.001),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4,t=14.29,P<0.001)。方程3中,积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3,t=-5.88,P<0.001),消极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7,t=6.82,P<0.001)。因此,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为了揭示组织支持感如何调节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参考Aiken等的做法进行绘图,分别取组织支持感为正负1的Z分数绘制成交互作用图,假设2进一步得到验证。

方程2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积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0,t=-11.38,P<0.001),教练员工作压力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9,t=11.53,P<0.001);方程3中,教练员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效应仍然显著(β=0.43,t=14.76,P<0.001)。因此,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方程1中,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9,t=-6.10,P<0.001),说明组织支持感会降低工作倦怠;方程2中,组织支持感对消极应对策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0,t=-2.97,P<0.001);方程3中,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效应显著(β=-0.15,t=-11.70,P<0.001)。因此,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方程3中,教练员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倦怠的交互效应仍然显著(β=-0.38,t=-13.71,P<0.001)。因此,消极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1  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直接关系

本研究发现,教练员工作压力是工作倦怠的风险因素,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当个体没有更多资源付出而工作要求又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期处于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时,就有可能产生衰竭状态。随着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教练员需掌握大量与本项目相关的学科知识,利用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去解决训练中的问题,长期的投入和付出会使其极度疲劳。其次,教练员在工作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众多,需要处理的关系也较多,长此以往会导致教练员情绪耗竭、身心疲惫,进而导致对工作无所适从。

虽然教练员的工作压力可以解释教练员工作倦怠的部分变异,但相同水平压力下的教练员所产生的倦怠感并不相同。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当个体失去特定的资源,工作要求无法充分满足,或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依据资源保存理论探讨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工作压力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发挥作用的条件,发现组织支持感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组织支持感较少时,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当组织支持感较多时,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正相关关系减弱。

本研究还探讨了教练员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感交互影响工作倦怠的内部机制,考察了应对策略是否中介了教练员工作压力与组织支持感的交互项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应对策略对工作倦怠产生重要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更进一步发现,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效应有一部分是通过应对策略这一中介实现的。本研究发现,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Folkman等的交互作用评价理论,个体面对压力性事件时会考察自己所拥有的压力应对资源,而来自组织的精神或物质等方面的支持是员工选择应对策略的依据。积极的应对策略可减少压力的感知和形成,缓解压力带来的倦怠感;消极的应对策略会加大压力的感知,加重工作压力所带来的不适感。

教练员工作压力是引起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应对策略是组织支持感调节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的中介变量。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工作压力影响工作倦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而且对教练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个人层面上,教练员准确认识自我,提高应激控制技能。组织层面上,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保障,完善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和管理制度,适当为教练员“减压”,避免其工作倦怠的产生。此外,注重对教练员工作压力的识别和干预。应对策略可直接影响教练员的工作倦怠,因此,当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时,教练员应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摘自:徐磊,张夷,刘谦,竞技体育教练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3

训练计划结构研究的拓展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古语清晰地说明计划对于行为的重要性。运动训练计划是人们对未来训练活动的理论设计,是训练活动的基本文件。在组织训练活动之前,制订一份从实际出发、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运筹有度的训练计划,是训练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几十年来,中国学者高度重视运动训练计划的研究和应用,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富有理论高度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就不同层面运动训练计划的结构问题简要介绍有关研究成果。

1  运动训练计划结构理论设计

1.1  运动训练过程的完整认知

   运动训练过程是指运动训练活动的步骤和程序。对运动训练活动进行预先的理论设计,即为运动训练计划。准确认知运动训练过程,是科学地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前提。

 20世纪80年代,运动训练过程理论成为中国运动训练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并且取得了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田麦久认为,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科学地描绘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从训练的起始状态成功地转移为训练的目标状态,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多大,都应包括起始状态的诊断、目标状态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及训练目标的实现6个基本环节及相应的反馈调控系统。多年训练过程是这样,年度训练过程是这样,阶段、周、课乃至一个练习的训练过程也都是这样。这一模型形象地显示出运动训练过程的完整结构,展现了运动训练活动的中心环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关系建立之后,就应按照这一结构模式有序地实施训练活动,而一切管理、情报、医务、科研、后勤等方面的工作都须围绕这一基本结构组织实施。

为了实现运动训练目标,需对运动训练过程施以有效的控制。田麦久将训练过程控制定义为: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手段,按既定的方向、目的及预先确定的工作方式,对运动训练活动进行把握和调节的行为。徐本力认为,有效的训练控制应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依据,以最优化训练控制为目标,以立体化训练控制为基础,以信息化训练控制为条件,以模型化训练控制为基本方法,对运动训练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优化控制,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上述成果对我们进行运动训练计划理论研究,以及教练员科学地制订和执行运动训练计划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1.2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的系统归纳

 运动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活动的预先设计,是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条件。参训者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都是通过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得以实现。1986年,田麦久对运动训练计划的要点作了系统归纳,列举完整的运动训练计划应包含10项内容,进一步将其归类于准备性部分、指导性部分、实施性部分与检查性部分4个板块,并对每项内容的制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8年,田麦久解析了中国队备战洛杉矶奥运会13个项目的训练计划,针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训练计划要特别注意增加“系列参赛计划”“确定恢复措施”和“检查评定”3项内容,进而对不同时间跨度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提出规范性的要求。这一系统的归纳应用于各层次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实践(表1),明显促进了教练员工作计划性与实效性的提高。

2  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与区间链接

2.1  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

   为了达到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运动员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多年训练。依据多年训练时间跨度不同,田麦久将运动员从开始参加系统训练,达到个人竞技高峰,直至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称为全程性多年训练,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2年以上的训练阶段称为区间性多年训练,继而开展了系列的综合研究。

 借鉴苏联、美国、德国等竞技体育发达国家优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对45名中国优秀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进行详尽调查,在充分考虑不同项目竞技特点的基础上,田麦久系统地提出以最佳竞技阶段为核心、统领运动训练全过程的四阶段组织模式。即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及高水平保持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和任务,对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安排有不同的要求。

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运动训练活动到退出竞技舞台的全过程,应包括上述互相连接的4个阶段。其中,最佳竞技阶段是多年训练过程的核心,一切训练安排和组织都应围绕使运动员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获得和表现出其主观条件所可能达到的最高竞技能力,并尽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基础训练阶段与专项提高阶段是最佳竞技阶段的准备和先导,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则是最佳竞技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水平上的保持和延续。与国际同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相比,上述阶段划分更加清晰地展示了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理想结构,依此作出的多年训练规划更利于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选手。

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是依专项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知识能力的综合,而专项竞技能力都是在一般运动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同训练阶段提出不同的训练任务。人体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最适宜发展协调能力和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巧。因此,在基础训练阶段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则考虑技能、技战能主导类和体能主导类各项群的不同特点,按不同序列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把决定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第一要素作为训练的第一重点。在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针对这一阶段运动员的心理活动特点,努力培养和提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2.2  多年训练不同阶段区间链接

全程性多年训练4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重点内容及负荷特点各有不同,各阶段能否流畅、不间断地连接起来,事关多年训练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徐刚对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区间链接机制进行了研究,将训练过程链接区分为链接一区、链接二区和链接三区。3个链接区把4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紧密地连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形成一个两两交叉重叠的嵌套链接模式。相邻的2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在训练特点上具有明显差异,转换过程中又体现出柔性的渐变特征。由于各区间性多年训练阶段的竞技需要不同,持续的时间和组织特点各异,决定了相邻训练阶段间的系统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导致2个训练阶段之间重叠的方式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由此,4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通过3个链接区紧密地连结成为一个相对均衡而又错落有致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两两交叉重叠的嵌套链接模式(图2)。

在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保证训练系统性的关键在于全面规划各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和任务,并组织好3个链接区的训练,实现各训练阶段高效转换。因此,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全程规划时,应根据项目的竞技特征和运动员的发展特点,重视各训练阶段的紧密联系,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

3  年度训练大周期安排的理论探索

3.1  年度训练大周期安排的项群特点

   不同项群的竞技特点具有明显差别,各项群年度比赛次数也不相同,因此年度训练大周期的安排呈现鲜明的项群特点。郑晓鸿的研究对此作了明确解析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周期仍然多采用单周期及双周期模式,多周期模式也存在于各项群年度分期训练中。许多优秀运动员年度训练采用三周期甚至四周期形式,特别是游泳项目。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技能状态决定其竞技状态,体能在每次比赛中的消耗不是很大,恢复起来相对较快,通过专项比赛与训练通常可使体能状态得以保持。相对而言,运动员的技能状态较易保持,不易消退。因此,本项群年度周期模式存在着向多周期发展的可能性。在一个年度周期中,第1个大周期准备期可适当加长,以利于运动员编练和创新技术套路,其他大周期可采用微缩大周期的形式,增加年度大周期数量,从而增加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竞技状态的保持与发展,与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及技能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有极大关系。运动员应多考虑在心理负荷与技能发展规律的主导下,划分与安排年度训练周期。通常,适当增加比赛次数,缩短周期时间,增加年度周期数量,不但有利于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而且对训练也是一种良性刺激。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与其他项群有着显著不同,主要体现在竞赛期的结构上。由于职业联赛竞赛日程的限制,年度单周期是该项群的主要训练模式。在奥运会或世锦赛年份通常在年度单周期模式上补充一个中周期,采用集训的方式准备国际比赛。竞赛期远长于准备期,竞赛期内比赛次数多、密度大、间隔时间短,是该项群的一大特征。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隔网对抗性项群由于比赛频繁,职业运动员年度周期已不具备传统大周期的形式,而是采用中小周期的模式。年度比赛过于频繁,且比赛间隔时间短,不利于运动员恢复。因此,在年度周期中,大周期数量可以增多,持续时间适当缩短,宜多采用微缩大周期的形式,构成全年度多周期模式。

3.2  2种训练大周期及其组合安排

   教练员在制订年度训练计划时,将全年训练划分为若干个大训练周期,每个训练大周期都围绕1—2次或一组重大比赛构成。多年来,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多采用双周期或多周期的年度训练安排。

 为了成功地参加重大比赛,通常运动员须在一个大周期训练中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竞技能力,重点发展在未来比赛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包括发展某一重要的运动素质,改进不完善的运动技术,抑或学习、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或成套动作,继而将所发展的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地表现于专项竞技中。这些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研究表明,一个经典的训练大周期不应短于4个月。

   在现代竞技运动竞赛体制中,比赛次数明显增加,2次大赛的间隔时间随之缩短。有时客观上要求科学地安排8—12周的训练大周期。在一个8—12周大周期中,能真正用于发展和提高运动员基本竞技能力的时间不超过4 }6周,因而很难有效改进运动员的完整动作技术或发展新的整体战术配合。其训练效益主要表现为: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局部有限改善;加强一般竞技能力向专项竞技能力转化与集中;改进局部技术动作与战术配合;促进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调整与恢复;对运动员心理状况进行调节,使其从上次大赛带来的心理疲劳状态恢复过来,为面临的比赛做好心理准备。

   如上所述,在运动训练和参赛实践中逐渐形成了2种有明显区别的训练大周期。一种是时间比较充裕,分阶段地安排相关训练内容,有序稳定地完成多项训练任务,称为“常规大周期”。另一种是为某次或某组比赛而专门组织的时间较短的训练大周期,称之为“参赛大周期”。

 依据参赛任务和时间跨度的不同,参赛大周期又可分为微缩型和板块型2种类型。微缩型参赛大周期包含构成一个训练大周期的基本要素,但各阶段训练不够充分。在时间不足但又有相应条件时,通过一个参赛大周期的训练,运动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参赛准备,在重要比赛中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但很难使运动员的体能获得明显提高,或技术获得实质性改进。板块型参赛大周期则根据参赛需要,集中发展急需提高的竞技子能力。如跳高运动员调整起跳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跳水运动员调整入水前打开身体的时机,举重运动员加强提铃上拉的力量,排球运动员改进后排进攻的配合等。

   常规大周期与参赛大周期是2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前者需不短于14周,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后者通常安排于2—3个月的重大比赛备战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特定的竞技子能力,但难以使其体能得到明显提高或技术取得实质改进。

只采用常规大周期训练,常常与比赛现实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若只安排参赛大周期,又难以保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地得到提高。我国许多项目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表明,在年度训练计划中,将2种训练大周期有机组合,可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具体安排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一般情况下,年度训练起始应先安排一个常规大周期,为全年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全年训练大周期安排的组合方式有以下3种类型:第1种,一个常规大周期加2一3个参赛大周期;第2种,2个常规大周期加一个参赛大周期;第3种,传统的1个或2个常规大周期。

   第三,少年选手的训练安排应以常规大周期为主。参赛任务繁多的优秀选手,参赛大周期的频次可相应士曾力口。

 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就不同时间跨度训练计划的结构问题进行了多项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运动训练过程的完整认知,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的系统归纳,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及区间链接,年度训练大周期安排的项群特点及2种训练大周期组合安排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运动训练计划理论的内涵,推动了运动训练计划的科学认识,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个层面运动训练活动科学化程度的提高。

——摘自:郑晓鸿,徐刚,张英平,训练计划结构研究的拓展与应用——《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1

赛前赛中运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负荷量和疲劳程度

血尿素是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竞技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运动负荷量较敏感的生化指标,在运动训练监控和机能评定中应用广泛。当负荷量适宜、机体适应良好时,血尿素在正常范围内;当训练负荷量大、机体适应较差时,血尿素水平明显升高,且不易恢复,在此状态下参加比赛,不利于竞技状态的展现和比赛成绩的发挥。赛前训练安排和比赛期间运动负荷的调整,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非常重要。本文探讨运用血尿素评价赛前和赛中运动员负荷量和疲劳程度的相关问题,对科学化训练、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状况、更好地发挥比赛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尿素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分解的终产物,在人体内,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再经脱氨基作用生成氨,氨在肝脏内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后循环入血为血尿素。通常情况下,蛋白质、氨基酸参与运动供能比例较少,只有在运动持续时间超过30min、运动负荷量增加、糖储备减少、脂肪动员不足时,蛋白质供能开始增加,因此,测试血尿素可以了解运动员的负荷量。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血尿素从分光光度计测试逐渐变为半自动、全自动仪器分析,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减少了操作误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不仅使血尿素的检测更简单、快速、准确,而且多个指标可同时测试,为运动员训练负荷和身体机能评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多指标分析体系,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客观、科学。为满足训练实地监控的需要,干式生化分析仪等便携式仪器被广泛应用于训练场上。

在人体蛋白质代谢趋于平衡的情况下,血尿素值比较恒定,变化范围较大,临床上通常采用3.20—7.14mmol/L的标准范围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血尿素水平大都在此范围内。国际文献报道,国外运动员的血尿素为5.83mmol/L,我国运动员血尿素水平略低于国际水平。通过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长期跟踪研究,得到部分项目运动员血尿素水平如表2所示。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血尿素基线值差异很大,有的项目安静值就已超出正常范围。显然,赛前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单纯依靠血尿素测试值且使用统一的正常范围进行评价并不科学。

前文提到,临床上采用3.20—7.14mmol/L作为血尿素的正常范围,此范围跨度较大。通过长期跟踪测试发现,运动员血尿素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表3列出了某省队运动员近一年周一晨起安静状态下的个体血尿素水平。可以看出,这些运动员的血尿素水平在临床范围内波动较大(4.07—6.53mmol/L)。

评价运动员的负荷量需测试运动前后血尿素的变化情况。一般而言,大运动量训练前后,运动员的血尿素值变化在1.0—3.5mmol/L。当运动前后血尿素增加值超过3mmol/L时,可认为运动量大,运动员已达到过度疲劳状态;当运动前后血尿增加量为2mmol/L左右时,则认为运动量较大,运动员还能适应;如果运动前后血尿素变化值为1mmol/L,说明其运动量很小。

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疲劳程度,要考虑血尿素的疲劳阈值。研究报道,清晨空腹安静时血尿素达8.33mmol/L为过度训练,运动员安静血尿素值为7.5—8mmol/L,已达过度疲劳。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血尿素已达疲劳阈值就应排查原因,考虑运动员是否过度疲劳。

应用单一指标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多指标综合评定,尤其是赛前关键时期。赛前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评定时,可选择血乳酸、安静心率、心率变化情况、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尿蛋白、尿胆原、血睾酮、皮质醇、免疫指标等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参考个人主观感觉及个人机能档案,恢复情况也要重点考虑。在评价运动负荷量时,可将血尿素与肌酸激酶、血乳酸、血红蛋白、心率等测试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评价机能状态和疲劳程度时,可将血尿素与晨脉、血红蛋白、尿胆原、血睾酮、皮质醇、免疫指标等组合起来。

血尿素值受训练负荷、膳食、熬夜、感冒等因素影响,波动很大,需进行长期跟踪测试,建立运动员的个人机能档案,包含最低值、最高值及平均值。如有条件,还要记录饮食和生活情况,提高评定的准确性。每周一的安静值测试评价,参考前一周的测试情况,并结合运动员的个人机能档案。

2  赛前血尿素评价方法

在赛前关键期,一方面帮助运动员储备充足的能量物质,保证其良好的身体机能;另一方面,保证训练的有效性,既有一定的负荷又不至于过度疲劳。应用血尿素进行赛前评价时,仅测试晨起安静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了解赛前训练负荷的大小,测试训练前后血尿素的变化情况,根据变化的绝对值进行分析与评定。为探讨赛前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负荷量和疲劳程度的关键点,对一批优秀运动员的赛前血尿素情况进行了测试和评价(表3)。

统计显示:运动员罗××、刘××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在1mmol/L左右,说明其运动量很小;熊××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在2mmol/L左右,可认为其运动量中等;李××、伍××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接近或超过3mmol/L,说明训练量很大。郭××虽然血尿素接近7.14mmol/L,但其运动前的基线水平较高,且个人平均水平也较高(为6.53mmol/L),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小于1mmol/L,次日晨血尿素水平下降明显(降至6.04mmol/L),再参考其他指标发现其血红蛋白值维持在个人较高水平(156g/L),睾酮水平略有升高,肌酸激酶无显著升高,个人主观感觉训练轻松,因而判定其运动量小。

结合疲劳阈值分析表3中训练后血尿素水平较高的2名运动员徐××和龙××。徐××训练后血尿素值变化大于3mmol/L,血尿素值为7.51mmol/L,接近疲劳阈值,可评价为运动量大,运动员能适应。龙××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虽在2mmol/L左右,但训练后血尿素值为8.85mmol/L,超过疲劳阈值,说明其已过度疲劳,需要减少运动量,适当休息。

对测试值偏高的运动员,尤其要引起注意。笔者对赛前典型训练课后血尿素水平大于7mmol/L的运动员进行了重点跟踪观察。郭××虽血尿素达7.14mmol/L,但其运动前的基线水平和个人平均水平较高,训练前后血尿素变化小于1mmol/L,运动量较小。徐××、伍××、熊××、龙××的血尿素测试结果提示运动量大,次日晨采血测试发现其中3人的血尿素值已基本恢复,提示训练量大,运动员能适应;而龙××次日晨血尿素水平仍然较高,恢复情况不理想,进一步印证其过度疲劳的存在。

在训练监控中,不同运动员出现相同或相近数值时,评价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如某次训练课后,罗××、熊××、郭××的血尿素测试结果均为7.10mmol/L,单从临床范围考虑,3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都正常。如果对照运动前后的差值并参照运动员的个人机能档案,发现3名运动员对训练课的反馈差异很大。罗××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超过3mmol/L,说明训练量已经很大;熊××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在2mmol/L左右,说明其训练量大,但还能适应;而郭××训练前后血尿素值变化小于1mmol/L,说明其运动量小。需要指出的是,赛前是竞技状态调整的关键期,从机能监控的角度而言,血尿素安静值最好接近或略低于个人平均水平。

3  赛中血尿素评价方法

比赛中评定运动负荷量和疲劳情况是保证运动员顺利完成比赛、取得较好运动成绩的关键。赛中监控以不影响运动员比赛为原则,一般选择晨起安静时测试,结合其他指标如晨脉、全血、肌酸激酶等进行分析。

运动员比赛期的应激情况、比赛的激烈程度、血尿素水平,甚至情绪和状态都会影响其血尿素水平,所以,比赛期运动员血尿素水平一般呈先升后降,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的特点。表4中4名运动员赛前(比赛前一天)血尿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进入赛区还没开始比赛,即比赛第1天晨起血尿素水平均略有升高,后经过激烈的比赛,血尿素水平升高明显,部分运动员达到疲劳阈值,超过8.33mmol/L,孙××、樊××、刘××经历了从升高到逐渐降低的过程,说明随着比赛的推进,运动员逐渐适应。

血尿素水平升高不仅发生在比赛期间,有时甚至出现在比赛开始前,或者延续到比赛结束后的恢复期,表现为比赛前、比赛结束后次日或第2、3天还保持较高水平,其恢复正常值的速度与比赛情况有关。训练水平高、机能状态好者,恢复速度较快;反之则恢复速度较慢。如果血尿素在比赛日升高,赛后次日晨恢复至正常或更低水平,说明运动员对负荷适应;如果血尿素在比赛期停留在较高水平或持续升高,说明运动员身体不适应。赛中如果发现运动员血尿素升高或超出阈值,要进一步检测,结合其他指标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一般采用物理治疗和营养调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尽快恢复,顺利参赛。表4中陈××赛前晨起安静血尿素水平高于个人历史均值约2mmol/L左右,比赛第1天血尿素水平继续升高,直至比赛结束后仍处于较高水平,本次比赛成绩不理想。其他3名队员在采取调整措施后,均能适应。

4  运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注意事项

以往文献报道,血尿素的测试时间多选择在晨起、训练前安静状态、训练后等。考虑到个体血尿素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选择固定时间段进行测试,最佳时间是晨起。如果对比训练前后的情况,则需在运动前安静状态或运动后恢复至安静状态下进行。

目前国内大多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便携式干式生化分析仪进行血尿素测试,可根据实验条件和测试目的进行选择。必须注意的是,统一的仪器、测试方法和测试者可提高数据的可比性。

理论上测试指标越多,越能提高评定的科学性。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需考虑运动员的接受程度,同时根据设备条件和测试目的,选择合适的组合指标进行测试,切忌盲目贪多,造成运动员的负担。

大数据是准确评定的基础,要进行多次测试,建立运动员机能档案数据库,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计算每名优秀运动员的血尿素均值和标准差,从而提高评定的准确性。晨起空腹时测试,可以更好地排除饮食、饮水对测试结果的干扰。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试,可减少人工误差,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得到多个指标,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提供更多的参考指标,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

异常结果的存在往往提示多种可能,应引起重视。在确保测试结果准确的基础上查找原因,对比分析,同时跟踪检测。

血尿素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排除血尿素的非运动干扰因素,如过多服用蛋白质(高蛋白膳食)和氨基酸、喝啤酒、熬夜、感冒、减控体重等。研究证实,高蛋白饮食会使血尿素水平升高,有些项目(如体操)因为对总能量的控制使运动员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低糖高蛋白饮食使该项目运动员的基线尿素水平偏高。赛前不同阶段血尿素可能突然升高,要注意分析原因,如一些控体重项目(如举重、柔道、跆拳道、摔跤等)赛前运动员可能会因减控体重而使血尿素升高,此时运动员的安静血尿素值可能超过正常范围。熬夜、感冒时,身体蛋白消耗增加也会导致血尿素增高。因此,判定时要全面了解运动员的实际状况,以免发生错判。

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训练实际。长期系统跟踪测试,建立运动员个人机能数据库是科学评定的基础。采用运动前后差值对比、疲劳阈值及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运用血尿素指标评定运动员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的准确性。纵向比较运动员的血尿素变化情况,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能更为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优秀运动员赛前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

——摘自:方彩华,林文弢,薛曹叶,赛前赛中运用血尿素评定运动员负荷量和疲劳程度——《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3

赛前运动营养补充生化分析

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主要取决于每天的训练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同时体重、年龄、营养状况、训练水平、精神状态及训练时的投入程度也影响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在平时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有助于训练后机体恢复,防止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能力,是运动员保持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保障。根据运动训练基本规律,赛前运动员的训练量和强度会有调整,能量消耗会相应减少,但参赛的精神压力却相应增加。因此,运动员赛前的能量代谢特点与平时训练有所差异,其目的和要求也有特殊性。在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关键时期,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对赛前营养补充的作用、目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以便科学地实施赛前营养补充。

1  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作用和目的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比赛前运动员所摄取的食物对快速提高比赛成绩几乎没有什么效用,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主要依靠平时的科学训练和营养补充来获得。赛前营养补充的作用就是为运动员提供物质保障,辅助运动员在体能和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保持训练获得的“竞技能力”,并在赛场上发挥出来以获取佳绩。

为保证运动员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实力,赛前营养补充需做到以下几点:(1)使运动员在赛前获得最佳竞赛能力的体重和体脂水平;(2)保证运动员体内营养成分储备充足,比例合适,能够满足不同项目比赛的营养需要;(3)让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觉舒适,做好比赛准备。

2  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原则

2.1  选用运动员习惯的膳食种类

随着比赛的临近,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加,这时应选用符合运动员饮食习惯、经常摄入的膳食种类,便于运动员接受,保证赛前营养补充计划的顺利实施。

2.2  少量多餐,灵活调整就餐时间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运动员既要快速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营养物质,又不能额外增加肠胃负担。为此,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形式补充营养。运动员还经常面临异地参赛或跨时区参赛,比赛时间与平时就餐时间相冲突,因此,可在赛前调整就餐时间,提前让运动员的肠胃适应比赛期间的就餐节奏。

2.3  适当减少能量摄入,保持适宜的体重和体脂

根据运动参赛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运动员赛前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会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能量需求也相应减少。运动员如果继续保持之前的营养摄入,就会体重增加、体脂增长,从而影响运动能力。因此,需在赛前减少运动员的能量摄入。

2.4  平衡营养,满足比赛所需

在赛前适量减少能量摄入、保持能耗平衡的前提下,平衡好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障运动员比赛中的营养需求。同时,还要增加碱储备,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合理选择运动员的赛前营养补充方法。

3  不同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方法

速度项目如短跑、短距离游泳、中跑等,运动时以磷酸原供能为主,短时间内运动员体内生成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因此,速度项目运动员赛前运动营养补充的原则是:符合体内能源物质迅速被动员的要求,同时使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再合成加速,进而减少体内酸中毒。

速度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时,应提供含易于吸收的糖、维生素C、维生素B族、磷、镁、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此外,由于肌肉剧烈收缩和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赛前应提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了使运动员体内碱储备充足,还应多吃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蔬菜水果应占总热量的15%—20%。

耐力项目如马拉松、长跑、长距离自行车、长距离游泳等,以有氧供能为主,同时具有运动时间长、无间歇的特点。这类项目能量消耗较大,当体内糖原大量消耗时,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因此,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原则是:供给充足的糖,增加体内糖原储备;同时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和铁,保证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呼吸道酶维持在较高水平。

比赛中,耐力项目运动员运动1h的能量消耗可达628—7531kJ(150—1800kcal)。所以,糖原储备量对耐力项目极为重要,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中糖类物质应占总热量的60%—70%。耐力项目运动员对脂肪的利用和转换率高于其他项目,而且脂肪可以缩小食物的体积,增加美味,节约肌糖原。因此,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中脂肪类营养物质可略高于其他项目,达到总热量的30%—35%。在比赛当天,耐力项目运动员应以低纤维食物为主,并且赛前3h前完成进餐。耐力运动员在长时间比赛中会大量出汗,甚至发生脱水现象,赛前可补充含糖量低的饮料(含糖≤6%),这有利于胃的排空和提高运动能力。耐力项目运动员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进行比赛,副食中可添加一些咸菜或菜汤,防止出汗导致的体内电解质大量丢失,同时食物中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也要相应提高。

举重、投掷、摔跤、拳击等项目运动员的体重一般较重。训练中要求力量和神经肌肉协调配合,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出力量。力量项目都以无氧供能为主,具有运动强度大、运动中有间歇的特点,其饮食结构应富含蛋白质。研究显示,力量项目运动员蛋白质的供给量应达到每千克体重1.4—1.8g,或占总热量的12%—15%,其中优质蛋白质占1/3。实际上,力量项目运动员往往过度重视蛋白质的摄入,摄入量通常在每千克体重2.0g以上,而忽略了糖类营养物质的摄入。对力量项目运动员来说,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引起体液酸碱平衡紊乱,钙丢失,肝、肾负担加重,影响运动能力。比赛前,力量项目运动员需控制蛋白质营养物质的占比,增加糖类营养物质的比例。同时,增加体内的碱储备,防止因蛋白质摄入过多引起体液酸化。力量项目运动员赛前食物应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等电解质,并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使其达到总摄入热量的15%。

部分举重和摔跤运动员还存在减体重引起脱水的问题,及时补液有利于其脱水后重建心血管功能。同时,补充高糖饮食(占总热量摄入的70%)有利于维持减体重情况下的无氧运动能力。比赛前,定期检查“尿密度”有利于了解运动员是否存在脱水情况,以便及时纠正。

击剑、体操、跳水、跳高等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神经活动紧张,以非周期性动作变化为主,对协调、速度和技巧的要求较高。为了完成复杂的高难度动作,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需经常控制体重和体脂水平,常采取限制饮食的措施来控制体重。因此,这类项目运动员膳食摄入量较低。

为了保障比赛中运动员的神经活动正常进行,击剑、体操、跳水和跳高等项目运动员的食物应包含充足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磷等营养物质。减体重时的蛋白质供应量占总热量的15%—20%,赛前蛋白质的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12%—15%,食物中脂肪的供给量不宜过高,保持在总热量的30%以下为宜。比赛前,维生素B1的供给量要达到每日4mg,维生素C的供给量要达到每日140mg。此外,乒乓球、击剑等项目运动员比赛中视力活动紧张,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A,每日供应量应达到1.8—2.4mg,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动物性食物。

球类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要求运动员具备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技巧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强度大,节奏多变,能量消耗较大,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的原则是:以高糖为中心,根据比赛中运动量的大小,通过赛前营养补充提供充足的能量,膳食营养全面、平衡。

赛前合理补液对球类项目有良好的作用,补液可减轻运动员的疲劳感觉,改进运动耐力。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赛前补充含糖饮料后,比赛后半场的跑步距离比对照组多40%。因此,球类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应以高糖为中心。目前,广泛推荐的球类项目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措施是:赛前3—4h采用高糖饮食,每隔20min补充运动饮料150mg,保证运动员比赛中有更好的竞技表现。

虽然通过赛前营养补充不可能使普通运动员变成优秀运动员,但如果赛前营养补充不合适,运动员就不能在体能和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进而影响其竞技表现。教练员一定要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运动员合理安排赛前营养补充措施,帮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

——摘自:李品芳,林文弢,赛前运动营养补充生化分析——《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03

象棋比赛活动方案(精选1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象棋比赛活动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象棋比赛活动方案 篇1

  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加强棋艺交流。

  为了迎合同学们的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展示自我才华,更好的繁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棋社现决定举办校园象棋大赛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棋艺的兴趣与了解。

  配合社联举办社团文化节展示巅峰期社的社团风采,通过比赛形式来们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本次比赛为会员象棋排名赛,各擅长象棋的会员尽量参加。

  2、比赛采取积分制,每胜一局,加x分,和一局,加x分,负一局,加x分。

  预赛:把参赛人员分为a、b两组,进行组内单循环,按得分进行小组内部排名。

  决赛:根据预赛每组各取前三名共计六人进行单循环,按照得分取前三名,颁发荣誉证书。

  (注:如参赛选手得分相同则加赛一局)

  4、此次活动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将棋社自身的影响力将壮大,并且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一等奖一名:棋具一副及院荣誉证书。

  二等奖二名:笔记本一个及院荣誉证书。

  三等奖三名:学习用品一件及院荣誉证书。

  象棋比赛活动方案 篇2

  一、活动名称:“春天”杯象棋比赛

  二、活动主题:纹屏论道,乐在其中;横车纵马,胜负你掌.

  象棋-----智慧的体操,至今仍为现代人所喜爱,被人们誉之为“国粹”。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同学们能展示自己的智慧,在对决中证实自己的沉稳和睿智;同时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国粹”精深的风采。

  为进一步丰富我系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增进友谊、建设和谐校园,由我系生活部牵头举办本次活动。

  四、活动宗旨:以棋会友,加强校内棋友们的联系;

  切磋棋艺,提高校内棋友们的水平;

  丰富生活,增添校内棋友们的乐趣;

  提倡良好的棋德棋风,发扬高尚的竞技精神。

  六、活动地点:综合楼320、321室

  七、活动对象:采矿工程系10、11级全体同学

  第二阶段:预赛阶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预赛比赛,选出优胜班级13个。) 时间:4月8日 17∶00―18∶30

  第三阶段:复赛阶段(优胜的13个班级进行复赛,竞选处优胜班级7个。)

  第五阶段:奖励阶段(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及个人进行奖励。)

  (1) 基本规则: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讲究棋风、棋德,赛出风格,比出水平。

  (2)时间规定:比赛时用秒表或手表计算双方走棋时间。每方走一招棋的时间不得超过15 秒,如有一招棋超过时间,判负1分。

  (3) 对弈:在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或走成和棋为止。

  (4) 胜负判定:对局时,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算输棋,对方得胜:

  a. 帅(将)被对方将死;

  b. 帅(将)被将军,无法避免地同对方将(帅)直接对面;

  d. 同一局棋技术犯规两次判负;

  e. 自己宣布认输.

  (5) 对局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算和棋:

  a. 属于理论上公认的双方均无取胜可能的局势;

  b. 提议作和,应使双方机会均等。只要是一方提和,另一方已宣告同意,双方都不许反悔;

  c. 双方走棋出现循环反复已达三次,符合棋例中不变作和的有关规定,可由任何一方提议作和,经审查局面属实,即使另一方不同意,裁判员也有权判为和棋。如双方都没有提和,而循环反复局面还在延续,裁判员有权不征得双方同意就决定判和;

  d. 符合自然限着的回合规定,即在连续60个回合中(也可根据比赛等级酌减),双方都没有吃过一个棋子。

  (6) 赛制与计分:本次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若出现平局现象,双方选择加赛一局或以抽签方式分出胜负。

  a. 一着棋走了以后,不得再予更改。落子生根,以手离开棋子为准;

  b. 触摸自己方面的哪个棋子,就应走哪个棋子,除非所触摸的那个棋子,按行棋规定根本不能走,才可以另走别的棋子;

  c. 触摸对方的棋子,就必须吃掉那个棋子,只有当己方的任何棋子都无法去吃时,才可以另行走子;

  d. 先触摸自己的棋子,后又触摸对方的'棋子,处理顺序如下:前者必须吃掉后者--无法吃掉时,必须走动前者--前者无法走时,必须用别的子吃掉后者--别的棋子也无法吃掉后者。另行走子;

  e. 先触摸对方的棋子,后又触摸自己的棋子,处理顺序如下:后者必须吃掉前者--无法吃掉时,必须用别的子吃掉前者--均无法吃时,必须走动后者--后者也无法走动时,才可以另行走子;

  f. 同时触摸双方棋子,处理顺序同第五条处理;

  g. 摆正棋子必须事先争得对方同意,而且只能在自己走棋的时间内进行,否则以摸子论处。如系明显误碰某个棋子,不作摸子论处。

  h. 纠正先后走颠倒或棋子被意外挪位等错误,应及时进行,局后不受理。

  若违反以上规定一项则判负1分,判负不得超过3分,若超过则判其输棋。

  十、活动主办方:采矿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生活部

  总策划:采矿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生活部

  副组长:薛雄飞 钟帅 孙辉

  成员:赵艺 高潮 夏明娟 曾强 段燕琴 杨彦洲 高丹旭 曹婷 周凯 朱瑞云 李天宝 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水平运动员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