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从看电影这件事可以看到怎样的中国人?

语文学科的学习将是初一的延续,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以前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习能力。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藤野先生》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2020,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藤野先生》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2020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四、理解词义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不逊:无礼。逊,谦逊。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诘责:质问并责备。托辞:借口。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适值:正好遇到。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六、问题归纳1.“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首先是感激、怀念,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3.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的理解?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6.“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7.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8.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9.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你怎样看待鲁迅的这样行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表达情感: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0.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七、课文主题《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初二生如何高效学习提高语文?

(1)养成泛读的习惯——产生兴趣追求。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有人戏称为“随手翻翻”,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开拓视野。多读一些富有时代性、文学性、人文性的美文,你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你会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学会做人。

(2)养成精读的习惯——咀嚼书中精华。

浩瀚书海中,真正值得精读的书不在少数。一篇文章读一遍,虽能读出大概,但还会有不少遗漏之处,如果多读几遍,就能咀嚼出更多的东西。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精华部分,一定要细读,反复读,字斟句酌,才能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实践证明,千万不要将整晚的时间用于复习某一门学科。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可专注于记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4.劳逸要结合。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学习时则要全神贯注。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

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意识的训练自己缩短所用的时间。

有许多同学喜欢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但这样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长此以往,你将在安静的环境下反而静不下心来学习,所以还是在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再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藤野先生》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2020相关文章:

作为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选入教材,《藤野先生》的文本主题解读历来存在分歧。主要的几种解读是:一,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二,主要表达对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赞扬和怀念,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三,要么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要么表现作者怀念藤野先生。[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参综合了几种看法,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一是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并体会作者对他真挚的怀念之情;二是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综合以上看法,不难看出,部编版教参对该文教学重点的定位是比较合理的,教学重点的确定涉及到的是对文本主旨意蕴的理解。但反观文本本身,我们发现,把这两种感情并列作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或许有欠妥当,一篇文章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旨意蕴,至少两种思想感情也存在主次之分。为了对《藤野先生》的文本深层意蕴有一个更明晰的理解,在此想作一点深层探究。

赵勇在《回忆与散文》中对回忆性散文有这样的界定:“……散文中回忆的价值更在于,它以巨大的真实性展示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的某个瞬间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因此,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回忆与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作者也就是叙述者所经历的事和人,以及由这些事和产生的有关‘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的两种感情。”[2]可见,读散文不仅是为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更要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解读作者呈现出来的的独特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触摸作者的情思)。笔者认为对该文主题意蕴的理解之所以存在争议,一是缘于该文不同于一般回忆性散文的写法:该文主要写藤野先生,却还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他事情。二是缘于多数人关注到文章倒数第二段直接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卻没关注最后一段写藤野先生激励“我”继续拿笔“战斗”的细节。

首先,我们来看,作者说“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喜欢从这一句出发来分析藤野先生,探究其高尚品格,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对藤野先生高尚品格的赞扬和对老师的敬仰。但藤野先生本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不是像鲁迅说的那样伟大高尚?藤野先生在《谨忆周树人君》中说:“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3]说明这是鲁迅在特殊背景境遇下的个性化的的情感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些事吧。

先是添改讲义,藤野先生把鲁迅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初次到日本仙台学医,第一次接触藤野先生,还没有遇见过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自然感到惊讶和感激。但对于藤野先生来说,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也只是他作为一个老师认真负责态度的体现。还有一次,藤野先生把鲁迅叫到研究室指出解剖图上的错误并在上面进行了纠正,对于医学教授来说,解剖是要讲究科学精确的,来不得半点错误,这种认真求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每一个医学教授都应该具备的,藤野先生也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还有藤野先生询问解剖实习的事情,对鲁迅也特别关心,语言表达上也很委婉,只是说“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说“中国人是敬重鬼”而不说“中国人是迷信鬼”或“中国人是相信鬼”,说明藤野先生很照顾鲁迅的心理感受,是一位善于关注学生内心感受的老师。藤野先生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时说“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也可见藤野先生无意要为难鲁迅,只是抱着一种专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来探究这种做法。鲁迅在文章中回忆了这些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认真负责、正直热忱、治学严谨、关心学生的老师形象。然而鲁迅却认为这是一位“最使自己感激的老师,也是一位在自己眼里和心里伟大的老师”。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缘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鲁迅1902年被公派留日学习,当时日本的国力正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4]鲁迅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改善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作为一个弱国的国民,鲁迅内心其实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我们如果了解当时的国情和鲁迅的内心世界,就不难理解鲁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和伟大的老师了,也能解释藤野先生对于鲁迅称自己为唯一的恩师的不可思议了。在那样一个普遍蔑视中国人的时代环境下,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热忱关心、寄予厚望,让鲁迅感受到了一份特殊的尊重和无私,这也让鲁迅对藤野先生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所以,文章重点不是在写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更不是写对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和人格精神的赞美,而是通过写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路历程,表达一份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对藤野先生关心和激励自己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其次,散文中,写了什么感情和怎么写出感情应该是统一的。文本除了写藤野先生外,还花大量笔墨写了其他内容,反映的是鲁迅求学日本、弃医从文的整个心路历程,而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比如文章的开头,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学生阅读的角度,可能都会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什么一开头用了那么多笔墨写“清国留学生”?这种特殊的写法正好印证了文章的一条主线——家国情怀。作者以辛辣嘲讽的笔调写出了“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试想当时甲午战争的阴云未散,国家正处在生死之秋,像鲁迅那样心急如焚的爱国志士正千方百计求索救国之道,学习强国本领,而那些所谓“精英”同胞们以留学为名却在异国他乡醉生梦死地混日子,怎不引起鲁迅的满腔悲愤呢?这也正是作者浓浓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在由东京去往仙台的路中,鲁迅说自己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崔颢的诗句和具有民族气节的朱舜水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也只有身处异域他乡的人才对故土有着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文章中还写到他被日本“爱国青年”查检讲义并被诬陷为是受了藤野先生的泄题才有了合格的成绩时,鲁迅用很愤激的话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虽然是用对方的口气说的,但在荒谬的逻辑推理中看到的是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和无奈,可见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多么强烈。以至于当他看到围观日俄电影中枪毙中国人画面的也是一群中国人的时候,他感到无地自容,每一声欢呼都让他感到特别刺耳。也只有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人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心理才会变得如此敏感,这也成为鲁迅萌生弃医从文想法的直接原因。在中国同胞醉生梦死、国人思想麻木、受到日本学生歧视的情况下,藤野先生对鲁迅没有民族偏见的真诚与关心,让鲁迅感受到一个弱国子民最隐秘的内心受到了尊重,所以鲁迅也爱他,尊重他。只有充满家国情怀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支配作者人生选择的不是藤野先生,而是作者内心不变的家国情怀:选择留日学医,是因为对洋务运动的失望和想通过医治国人的体格来拯救国家;选择弃医从文,是缘于发现救助国人的灵魂比救助国人的身体更重要,因为“尽管体格健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样一种心灵轨迹的变化和人生事业的选择都源自于他那不变的赤诚爱国情。直至文章的结尾,作者说“每当夜间疲惫,正想偷懒时……”,写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激励和鼓舞,而表达的是自己以文字为器,为了救国图强与军阀恶势力作斗争的情怀,突显的同样是家国情怀。由此,回忆性散文中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的情感抒发实现了连贯统一。

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所以,探究该文的主旨意蕴,需要围绕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向外延伸,探究作者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整个心路历程。作者因什么来到日本,来到日本后的所见所感,为什么要离开日本?由此探究,我们便会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作者救国图强的家国情怀。“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只是文章的一条副线,从属于主线。

综合分析,强烈的爱国情怀是鲁迅去日本仙台学医的动机,也成为鲁迅感念藤野先生的思想基础,更是他最终选择离开日本仙台放弃学医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深层主旨应该是通过写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一段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1]闫丽珍:《一以贯之的红色暗线——也谈中的家国情怀》,《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8年第6期,第68页。

[2]赵勇:《回忆与散文》,《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第75页。

[3][日]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林思云译,《教师博览》,2004年第9期,第20页。

[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第30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6 藤野先生第1课时第2课时新课导入第1课时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让鲁迅如此感念呢?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决定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26年8月,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字词积累现写作“烂漫”。mànwǎnfēi烂熳( )绯红( ) 宛如( )发髻( )驿站( ) 芋梗( )解剖( )挟着( ) 扒手( )订正( )畸形( ) 不逊( )匿名( )诘责( ) 瞥见(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绝( )jìyù ɡěnɡyìpápōuxiéxùnjīdìnɡjiépiēnìyǎojiànwùcuòfēifěipái徘( 徘徊 )诽( 诽谤 )绯( 绯红 )绯红:鲜红。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诘责:责问。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初读感知大家能分清图片上哪个是鲁迅,哪个是藤野先生吗?文中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藤野先生鲁迅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评价一下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谨富有人情味尊重他人有探究求实的精神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回答问题:找出文章中写到了哪些地点。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试着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1.找出文章中写到了哪些地点。东京、仙台、北京 本文是按“东京→仙台→北京”的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着重记述了“我”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见闻和感受。2.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告别藤野先生3.试着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以声传情朗读提示读对“清国留学生”装束的描述时要用嘲讽的口吻。读“日暮里”与“水户”处要流露出深沉而忧虑的感情。读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之处要表现出对藤野先生的敬意。读“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时要表现出强烈的愤慨。读“告别”部分要表现出不得不惜别的师生深情。回顾导入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内容,初步了解了藤野先生的大致形象以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几件事。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进一步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理解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情感,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以事知人选择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事,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识藤野先生: 不拘小节、比较随性、生活简朴、治学严谨。添改讲义: 认真敬业、平等待人、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没有民族偏见。纠正解剖图: 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和蔼可亲、严而有道。关心解剖实习:关注学生、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有探究求实的精神。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是否有跑题之嫌?资料助读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