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是孔明吗叫诸葛亮是孔明吗?

兵败身亡之后,诸葛亮的反应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至于关羽死后诸葛亮平静如水毫无波澜的说法,不过是民间传说而非信史。按照我国史书编写的一贯风格,在某人去世之后,只会收录其主公或同时代关系非常要好之人对他的评价以及反应,其他人则一概不列入。因此,可以大概推断诸葛亮和关羽之间并无过深的交情,而仅仅是纯粹的同事关系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说关羽之死对诸葛亮没有造成丝毫的内心波动。从个人情感上而言,二人毕竟共事十余年,而且在驻守荆州之时当过一段时间搭档,诸葛亮对关羽之死肯定是有所惋惜的。但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对关羽的败亡审视会上升到更为宏观的层面,令他更为不能接受的,并不单单是关羽死亡的结果,而是关羽之死带给蜀汉政权的致命打击。

诸葛亮对刘备的战略规划可以概括为三步:保有荆州;夺取益州;坐观势变,两路出兵北伐。截至关羽兵败,前两步已经基本完成。但对霸业整体而言,最难的还是第三步。因为天下有变,并不仅仅靠自身努力就能达成,而需要运气——这也没办法,以弱对强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等待的过程,注定很漫长。在漫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黑天鹅”事件,而弱小的蜀汉经受不起哪怕是一起“黑天鹅”。因而,在保有荆益之后,刘备集团面临的问题不再能简单地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而更多要用政治手段来博弈。

对荆州觊觎已久,早在刘备攻打西川时,孙权便出兵占领了荆州的长沙等三郡之地,刘备本欲与之交兵,但当时在汉中虎视眈眈,刘备不得已向孙权请和,被迫承认了孙权对三郡的合法拥有权。这是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第一次出现公开矛盾。刘备集团的急速膨胀,已经令孙吴感到了比曹操更大的威胁,所以“盟友”孙权,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信任。作为荆州的主将,关羽要做的,是在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前提下,运用多方手段与孙吴博弈,使之不敢也没有机会去染指荆州。如果荆州一旦丢失,则两路出兵这唯一的“可能性”也被扼杀,刘备集团即会直接被宣判死刑。

不可否认,关羽乃大将之才,但他显然不足以担任争霸政权的一方主帅,他的能力不足以处理如此复杂的关系。关羽出征樊城后,东吴一系列操作把关羽骗的团团转,最终关羽将荆州几乎所有主力都调往前线,理由居然是:吕蒙是个病秧子,不足为虑;陆逊一个黄口小儿,根本不用管他。他自大而自负的性格,加之自己战略眼光的缺失,让自己在三个月内从“威震华夏”一路下跌至“败走麦城”,并葬送了荆州。自此,蜀汉失去了理论上可能北定中原的可能性。

因此,诸葛亮对关羽之死的态度是复杂的,从人类共情角度,诸葛亮对自己的老同事去世表示悲伤;但从国家战略角度,他对关羽可能痛恨至极,因为关羽拉上了整个蜀汉政权的未来为自己陪葬。

另一方面,关羽的去世,直接导致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虽说关羽不能胜任独当一面的统帅,但在诸葛亮或刘备这样谋略高超的领导手下当个二把手还是绰绰有余,毕竟关羽在三国时期的将领中个人能力是数一数二的,连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尚能为蜀汉制造不小的麻烦,很难想象若关羽在,诸葛亮的北伐会顺利多少,至少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基于以上原因,对于关羽之死,诸葛亮更多是从蜀汉政权的角度而非个人角度去看待,他与关羽之间并无私人恩怨,即便是他在关羽去世后表现得冷淡,很可能也是因为他无声地表达自己对关羽坑死蜀汉这一行为的不满。

1、孔明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2、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4、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墓被盗过吗?诸葛亮墓为什么没人盗?近日,由于电视剧军师联盟的开播,有关三国的话题又成为网友们关注的重点。说道三国,就不得不说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过程中病死在五丈原,一体葬于定军山脚下。千百年来,诸葛亮墓被盗过吗?据悉,诸葛亮墓从未遭受过盗掘,而且保存的特别好。那么,诸葛亮墓为什么没人盗呢?

  据记载,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集10万大军第5次北出伐魏,8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今岐山县五丈原乡)。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愿:遗体葬于沔阳(今勉县)定军山脚下,以示兴复汉室,统一中国之志。

  1700余年过去了,和其他帝王将相十墓九盗不同的是,诸葛亮墓从未遭到盗掘,而且保护得十分完好,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诸葛亮墓地至今无人盗掘的原因:

  诸葛亮墓至今未被到的原因大抵在于诸葛亮崇尚薄葬。诸葛亮生前曾留下遗言:殓以时服,无葬金银。因为墓内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历代的盗墓贼也就懒得光顾。

  其二,选址太过仓促

  急就章似的安葬也会使盗墓者兴致索然。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都是生前修墓,有的修数年,有的甚至修数十年,恨不得把生前的风光全带到坟墓中去。而诸葛亮则不然,诸葛亮是在北伐前线的军营中病逝的,战争环境不允许,而且事实上他也没有考虑身后之事。

  况且死时又是酷热难耐的8月,遗体从病逝的岐山县五丈原运到沔阳定军山需要走约200公里的路程,需要穿过被李白称之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褒斜古栈道,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几天是到不了的。诸葛亮的遗体运到沔阳定军山下,想必已经腐变,难免急就章似的安葬,这种情况也会使盗墓贼兴致索然。

  其三,人格魅力高于一切

  最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为了蜀汉政权,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精神名片。诸葛亮曾上书汉主刘禅表白心迹: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他说到做到,死后全如其言。陈寿在着《三国志》时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偿,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认错态度好)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狡辩不认错)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偿,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成(都)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是孔明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