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有没有现实与回忆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相交叉的写法?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生老病死,说到底只是人之常情而已。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人的一生起落便似那草的一岁枯荣,随风而动,不作停留。只是生而为人往往是不能洒脱地置身事外的,尤其是当生离死别降临到自己身边时,身边人渐行渐远的背影,总是在提醒我们当初错过的点点滴滴。

其实愁绪涌起,无论当初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人心里总是会抱憾着:如果再好一点,再多珍惜一些云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她提笔记下自己的失去,并以此来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钟书大概是记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中的杨绛凄凄惶惶找不到钱钟书,大声呼喊而无所回应;梦中的告别,悄无声息,不留给人一点追逐的余地。而梦醒之后,她庆幸身边人还在。只是告别却已无可阻止地拉开了序幕。

有杨绛这个温婉端庄、博学多识的夫人;钱钟书这个博学睿智、敦厚可靠的丈夫以及钱媛这个活泼聪颖、机敏可爱的女儿所组成的三口之家,并没有泼天富贵,却将生活过得安定祥和,又不乏趣味。

自来美人薄命,在世人眼中是天妒红颜。那么,杨绛的丈夫和女儿双双重病,大约是天妒美满吧。这薄情善妒的天,最是见不得美好

家中有人长期生着重病是最考验人心智的时候,有多少家庭因家中人的一场重病而闹得家财散尽、妻离子散的下场?这就是患难见真情,如杨绛所说:"我们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往往福无双至最多让人遗憾连连,可祸不单行,却让人胆战心惊。依《我们仨》中的描述,在女儿和丈夫重病期间,一家人相濡以沫的日子使人感慨又忧伤。钱钟书、钱媛,杨绛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竟然都没能逃过缠绵病榻的厄运。

这场迟迟不休的病,也许就是钱钟书给杨绛的最后的告别了吧,担心突然的离去使她惶惶不安,就送她这个"长达万里的梦"。

杨绛也是这样想的,她说:

"他现在故意慢慢的走,让我一程一程的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句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面对这样深情又无奈的告别,虽然不舍,却也无计可施。只是,既是送别,千里送君,终须一别。留不得,也留不住。所幸这场"梦"宽限了告别的时间。

可世事无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离别却是不会给人一丝机会说再见的。这世间聚散的许多人,只如夜幕上的点点繁星,我们不过打个盹,一睁眼,霞光万丈,星辰全无,再无归期。因此,珍惜当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钱媛长期身在病中的期间,杨绛试图尽量抓住相处的点点滴滴,生怕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错过了彼此的相处印记。于是,她想到了出书,她也的确这样做了。这书也就是后来的《我们仨》。

原本的计划是三个人中每一个人都写与另外两个人的之间的故事。奈何此时钱媛已是重病在身,她亲手写下书名《我们仨》,也记录下了一些往事,却没有留下完整的内容,只是在写作中途的一次顿笔,便成永远。看到此处,我潸然泪下。

时间是那么慷慨,给还能安然在世的人,许多机会去追悔和反思;它又是那么吝啬,将死之人,想多留一分一秒,也不能如愿。

人的一生要去做许多件事,有很多计划,但却不是每一个,都能完美的走完过程,并且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许多事情都是中途戛然而止。于是便积累了许多的遗憾。并且而这一停止,便永远不得再回头。

钱媛离世时,杨绛夫妇白发人送黑发人。她说: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劝慰,我就狠命忍住。"

即使钱钟书也有不亚于杨绛的悲伤,却还能分出心神来宽慰她,可见伉俪情深。只是不久后,这个总是能在她低谷给予她安慰和温暖的怀抱的丈夫也没有。他终究没能敌过病魔的侵扰,抱憾离世。

"1997年春8月阿媛去世。1998年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那么轻易的失散了。"

此时的杨绛才真正体会到了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的孤凄与寂寞。一家三口这样的分别,既是生离又是死别。

李清照与杨绛的晚年何其相似,二者都因失去挚爱而孤独地存活于世间。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如同杨绛的"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着,那个以前被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没有了亲人之间的嘘寒问暖,也没有了一起消磨时光时的吵吵闹闹,甚至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挚爱,这样的家,又算什么家呢?

心之所向,才是归宿。《我们仨》中提到:"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简单一句话就勾勒出执笔者的哀怨忧伤。

失去了挚爱的杨绛,心仿佛无根的浮萍。只能在生活中,揪住往昔的点滴回忆。

即使是钱钟书,是杨绛,是这样幸福美满的家庭,也要经历这让人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可见这辣手摧花的时光,并不愿留给人半份体面。也只有立足于每一个今天,才能省去很多遗憾。

《我们仨》的记叙笔调,总是平和温情又略带凄婉的,这也正是杨绛文笔风格的特点:缓急有致,悲喜相济。书中既有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之家的和睦温馨,又有丈夫和女儿去世之后,只留下她一个人的悲苦凄清,还有解放后的政治运动带给知识分子家庭的压抑和苦闷。各种情感交叉相融,使情节跌宕起伏。

文中的情节似梦似真,虚实相生。既有梦境也有现实,交相辉映,各得其所。看着杨绛幸福美满的生活渐渐从她的生活之中剥离,疾病将一个完整的家败坏得支离破碎,读者心中也同悲起来。

世事无常,可见一斑。"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人生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首先就是健康与身边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写窗外的初二作文800字(精选63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窗外的初二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写窗外的初二作文 篇1

  窗台总是一个让我流连缱绻的地方。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的庇护,鸟儿舍不得枝的栖息,我依恋着那一扇扇明净的窗它们是我心灵小船停泊的港湾,让我静享一份恬淡悠远。

  于我而言,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投映到眼帘中的风景。每回我伫立在窗前,心便随着眼神穿透那层薄玻璃,向窗外的世界抛出很远很远,仿佛在一个无比纯真的梦中驰骋。那感觉就像在欣赏一幅风景油画。窗的框架即画的边框。然而只要跳出这些条条框框,我就能任载着想象的精灵在那个真实而梦幻的世界里漫游。

  闲暇时候,沏一壶醇香的清茶,倚着窗台闲散读书。若是累了,便侧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庭院几棵翠竹伫立在印着点点苔痕的青石板小径旁。竹节周围散开的枝叶在风中摇曳着,宛如一双双蝴蝶绕竹比翼翩飞。这是大自然寥寥几笔轻描点染出的写意画啊!

  当我伏案读读写写,阳光总是顽皮地从窗口探头进来,然后在地板上翻滚成一片辉煌,似乎为我的房间铺就了一层金黄绒毯。逆着阳光照射进来的方向抬头望去,我看到一方湛蓝的晴空,明澈而高远。几团巨大的棉花糖在天空中悠悠地飘浮,懒漫得可爱。若逢上阴雨天,窗上便会蒙上一层水雾,让人如有“雾里观花”的朦胧之感。雨水在外侧玻璃上肆意横流,模糊了眼中景,只留下一片混沌。在雨的滋润和洗礼下,窗外的各种色彩都鲜明起来,仿佛随雨水流动着、活跃着,好似一幅妙趣横生的抽象画。

  我更忘不了旅途中动态的窗外景。每每坐在火车上,我总能感受到风紧贴疾驶的列车疯狂呼啸。窗外大片大片的田畴泛着一层朴素的绿。田埂里这一簇那一簇艳丽的野花在寂静中开放,将整片田野装点得多姿多彩。远处悠闲吃草的老牛时不时还会仰头发出几声悠长的哞叫。这情境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长途客车上的旅行的感觉又更别致。随着客车上坡下坡一路颠簸,葱郁的山林,绵延的丘陵,静谧的农庄,一一与我们擦肩,如同一幅巨型连环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行道树上盛放的花儿烂漫清丽,织成一片“花锦”。由窗玻璃反射出我的面影在花儿们的笑脸中明灭掩映,恍惚间有身在此景中的幻觉。

  窗外,总有那么一个奇光异彩的世界,等着我的眼、我的心去探索、去感受。后知后觉,我才明白只要保有对美的热爱与追求,那无数的风景的内蕴,便都了然于心了。

  写窗外的初二作文 篇2

  时光流去无痕,岁月却掷地有声。每每轻启记忆的闸门,那些情感便在不经意间流淌,泛涌于心头,汇成一片细水长流的风景。刹那间,总会有那么一张熟悉的侧影在脑海中晃动,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不知为何,我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镀在窗棂上的皎洁月光。

  也不知这是第几次在心中搜寻有关她的记忆了。但因为镌刻得太深,回忆起过往的一点一滴我犹觉历历在目。想来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儿了。这一年也许平凡得容易被人遗忘,可对我而言却是特殊而漫长。那时,我陷入了困境,孤独地煎熬着,倔强地奋斗着,甚至感到一种时不我予的哀愁。而与她的相识是命运馈赠给我的一段令我永生难忘的记忆,改变了我许多。从相识到彼此了解再到心灵的相通,我们的深厚友谊就是这样一点点累积、一步步奠定。它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与鼓励,更成为了一种由情感衍生而来的生活的信心。

  这样的友谊于我而言的最大意义,应该归于它带给我的改变在一种精神的交流中振奋着心灵,还记得那个清朗的夜晚,我怀着怅惘的心情在宿舍的阳台上彳亍,作着一个人的思考。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清晰地传来,我转身在月亮泻下的一片银辉中辨识那个高挑的身影。微风吹起她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忆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